看到老二两在雨中独自走去,我就忍不住过来评论了,我感觉这儿已经到达了整部剧的高潮,当老二两半个多月没出现,当众人都以为老二两已经死去时,当他们想要提前关门时,老二两冒着大雨出现了,他披着蓑衣,带着斗笠,走了十多里地过来,他口中说是想酒味了。
其实他是舍不得老酒馆,他的出现给众人上了一课,也给陈怀海上了一课,做人必须要有规矩,要坚持自己的初心,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
陈怀海给他找马车,他也不坐,就是要走着回去,这是他的规矩,他在屋里待半个时辰,一刻也不多待,这也是他的规矩。
看着他在雨中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光着脚慢慢远去的背影,我忍不住泪目!
或许从此以后他再也不会来老酒馆了。
老二两就是老酒馆的“孔乙己”,他活的透彻,活的明白!
牛犇老师把老二两演活了,不愧是艺术家,八十岁的高龄,还在雨中赤脚走去,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老酒馆》全集都看完了,有些地方可能来回看了好几遍。
里面每个人物的性格和品格都写的入木三分。
每个人不同素质,不同的教养,摆开在一个叫“老酒馆”的桌面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看剧这事其实也像是剧里陈怀海说的喝酒:“一人一嘴,一嘴一酒,一酒一味,各喝各的味道。
”,看剧也是各看各的,每人的观点不同。
有的时候我觉得某些电视剧挺鸡贼的,剧情往后会大打折扣,但是观众可能存在着“我都看完这么多了,看完了得了”这种心理。
当然,《老酒馆》肯定不是这样的剧,这个剧就跟剧中的酒一样,越品越有味道,越看越有味道。
有三处令我印象比较深刻:一是高先生的这段故事。
高先生几次用不同的方式来告诉陈怀海在干砸自己招牌的事,虽然这事不是陈自己的干的。
高先生也不急不恼,用很高明的手段让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高先生没有一棒子把人打死,没有给人穿小鞋,没有随意的出去乱说老酒馆的坏话,当然这跟陈怀海本人的态度及行为也有一定的关系。
我个人在整个剧里最喜欢高先生这个人物,觉得人如果真的做到相互尊重、互相给对方留面子,是很不容易的。
二是看到老蘑菇这段。
人总是复杂的,最初的那份心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牵绊或者欲望而改变,美好的事物不会时时刻刻地存在人的脑海中。
那么当你做坏事的时候,脑子里到底是留存的着什么呢?
剧中的老蘑菇最终还是对兄弟下了手,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曾救过陈怀海的命,所以觉得陈亏欠于他,觉得陈忘记了之前两人的情义,再加上陈对三爷的好让他产生嫉妒,所以才会痛下杀手。
但老蘑菇本性是善良的,不然不会最后离开的时候留下了沙金。
他其实内心念着陈的好,与陈的兄弟情义。
只是人往往在走路的时候会看到不同的风景,看得多了或许就会迷失了自己,会忘了自己本来只是为了达到某一个既定的地点,顺便看看风景而已。
三是陈妻那块。
陈怀海对妻子的心,让我感动了一把。
这么多年了,一直等着她回来。
有人说责任这个词是冰冷的,但有的时候转念一想,责任,其实也是爱的一种体现。
当下,责任对于一个人来说,这个词更多的是沉重。
私下感觉《老酒馆》整体而言要比《老中医》好,虽然《老中医》电视剧也就看了十集,不能说《老中医》具体的好坏,但觉得《老酒馆》的人物要比《老中医》写的出彩许多。
好剧难得,像《老酒馆》这样的剧能让我从中领悟很多,《老酒馆》这个剧同里面的酒一样,需要多品、多琢磨,才能明白透亮。
《老酒馆》是一部开篇就将我捕获的剧,不断地给我意外,时惊时疑,时悲时喜。
而更令我惊讶的是,看完结局,我发现这部剧不仅在开头出人意表,到最后也出乎意料。
剧情中的时代如流水,人生如落花,流水常东,而落花何时再飘过水中孤岛般的老酒馆门口,便是随缘造化。
曾以为前面松散的叙事线、人物线会在后面通过抗日等时代大事件而逐渐聚拢起来,未曾想到剧作竟然将散点景观式的结构方式一以贯之,从而造就了这部作品的诸多反常规之处。
反常规人物:以武侠逻辑刻画民国间的江湖儿女百年前的历史从不缺乏书写,尤其是带着苦涩沉重的笔触书写。
而《老酒馆》另辟蹊径,选择了一种以虚写实、以轻写重的笔法,让故事更轻巧,也酝酿出了乱世中中国百姓的另一种生存味道。
《老酒馆》大胆地运用了武侠式的塑造方式来刻画人物和建立关系,所以大部分的角色都干脆铿锵,爱恨恩怨无不雷厉风行。
整部剧充满着烟火味,却又始终带了一点浩然气。
山东老酒馆的核心六人组像是一个门派的兄弟,自始自终故事也没有把他们六人的生平道尽,但同气连枝是贯穿始终的既定事实。
而老蘑菇的背叛和亮子的逝去是两处比较浓墨重彩的情节,更像一种门派道义的体现:背叛者即使追悔也只有被放逐一条路,而危机当前门派里的自我牺牲则也是不罕见的忠义逻辑。
老酒馆后来的进入者,谷三娘、小棉袄、桦子和小晴天也各有各的沧桑倔强。
谷三娘和小晴天两位女性作为陈怀海的爱慕者,都是时代中难得的豪爽巾帼。
大部分的民国女性书写,都容易游走在新旧女性的身份寻觅和抉择之间,而谷三娘的英勇在暗,小晴天的张扬在明,却都显示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理想化的女性的力量,颇有女侠意气,比起民国风云,更像是武侠传奇中的女性。
而小棉袄和桦子姐弟的回归(包括其母棉袄娘短暂的出现),都更多地不是为了呈现家庭故事,而是为了丰富陈怀海的人物和故事的层次。
在这部抛却家庭叙事模式的年代剧中,陈怀海的家庭故事常常徒有其表,由于家庭成员没有共享和共建家庭空间(子女和妻子都散落天涯海角),所以互相之间也没有建立起父子夫妻的家庭秩序,有感情却日常性地缺少家庭的职能和义务。
子女的命运,更是几乎与家庭无关的个人的“道”的选择,却又各自代表了年轻的个人意志在时代面前各要承担起的命运的重量。
至于其他在酒馆里时隐时现的人物,就更是如游侠隐士,各个看似寻常却各有如海身世,哪怕囊中羞涩却从不弯曲脊梁,老白头或者老二两,高先生或方先生,放在武侠故事里活脱脱就像是扫地僧级别的世外高人。
武侠感最强烈的莫过于干饭盆段落,一场充满江湖逻辑的复仇,不管是景观和际遇都极其类似武侠,但偏偏最后的结局却是种反英雄的表达,一个行将就木的敌手,一场胜之不喜的复仇,令人想起了温瑞安的《刀丛里的诗》的那场功败垂成的营救。
尽全力进行的一场侠义之举,故事最后却又令观众反思其最初的目的和意义。
而核心人物陈怀海,观众舆论里对其的评价比较两极。
诚然,陈怀海的人物设置确实有完美之嫌,智勇双全、情义双担,但另一方面来看,这样一个内在自我几乎没有缺陷的人,最后却也不过是时代里的浮萍和沙鸥。
他的智慧、勇敢、仗义、善良,也改变不了女儿的牺牲、原配的逝去、兄弟的背叛、朋友的凋零。
某种意义上,把陈怀海塑造得越像个理想化的大侠,越在无声彰显着时代和命运的洪流的强大。
反常规叙事:小事举轻若重,大事举重若轻看《老酒馆》的前半段,我一度以为它会模仿《水浒传》,故事先松后紧,后期会慢慢往主旋律往抗战收拢,却发现剧作非常大胆地将这种散点式叙事保持到了最后。
以点窥面、以侧写正成为这部剧始终如一的风格。
人物故事的基调大多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许多人不知是从何处来,也不知将往何处去,只在这酒馆停留片刻,分享一杯酒的温暖,也留下一抹人生的足印。
而哪怕是戏份浓重的角色,也并没有预想的草蛇灰线。
重要配角如贺义堂,日本留洋经历、前期老酒馆对头担当,怎么看都像是要家道中落走投无路成为汉奸然后和陈怀海从私怨上升到国仇从而不死不休,然而并没有;另一配角那正红,来自宫廷的清朝遗老,一步步地沦落为社会底层并且保持着冥顽不灵的愚忠信仰,以为也会成为后期的可怕伏笔,但是也没有。
更别说更多的被观众惦记的背影,被放逐的老蘑菇,消失的老二两,带着孩子远走的美沙纪,背着棉袄娘离开的老北风……谁也不知道哪桌饭局就是最后筵席,哪次出场就是最终亮相,很多人一去不回,就真的不回。
而更有意思的是进入到故事的后半段,抗日战争正式爆发,电视剧却并不如许多人所料的,书写老酒馆众人收拾行装奔赴战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他们还是开着酒馆,照顾着百姓的饮食,虽然也担心着国事,但时代的变化更多地融在了酒馆的日常之中。
来好汉街找茬的日本人、忍不住喜欢中国酒的日本家庭和找方先生说相声的日本军官成为了老酒馆经历的新考验和新传奇,而抗战相关的马旅长的插曲和金小手的结局也和其他故事一样,从老酒馆里来了又去。
连老酒馆里唯一的中共党员谷三妹,故事也只浅浅呈现她传递信息、火烧仓库等的间接描写。
剧集非常特别地没有选择将人物推向抗日的前线战场,而是让他们继续留在后方。
如果说抗日战场是高光场景,那这些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就是光之侧面的景象。
反常规结局:非大团圆结局和战争反思而关于《老酒馆》的反常规里,最引发争议的恐怕是结局的处理。
观众素来偏爱大团圆结局,或者起码是有限条件下的小圆满结局,所以第45集的全街福可能更加符合电视剧传统审美的惯性预期。
然而偏偏,《老酒馆》还有第46集才收官,也因此平添了众多甚嚣尘上的争议。
桦子和小尊的爱情从诞生起就在剧里剧外一直不被看好,而《老酒馆》大胆地将故事最后的大情节点放在了桦子和小尊的爱情悲剧段落上。
于是不少人认为第46集颇为画蛇添足,也替陈怀海恨儿子铁不成钢,希望看到桦子为了大义舍弃小爱的言论,更是俯拾皆是。
但换个角度想想,桦子和小尊的故事,是剧集一直以比较轻松的基调在书写时代里的一抹沉重的血色,也暗含了作者对战争的反省和控诉。
基本上各国涉及二战题材的影视剧,大都会带有对战争的反思。
而在《老酒馆》里,桦子和小尊的故事,也传递了这一主旨。
如果没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如果生活在和平年代,一个中国男孩和一个日本女孩,少年少女的初恋情怀本来可以纯粹地开花结果,成为普通而温馨的一抹人间烟火。
可是在家仇国恨面前,这种简单而朴素的爱情,却也变成了拥有重重阻力而不可求的奢侈。
甚至包括今天的观众对这段感情的排斥和抗拒,也仍然是战争和历史的持续的影响力。
所以这个结局情节安排异常大胆,却又颇有几分意味深长。
《老酒馆》上线了最近,每晚十点都会锁定腾讯视频,雷打不动地追《老酒馆》。
这阵容一看就很厉害,男一号陈宝国,女一号秦海璐,都是响当当的老戏骨。
目前,我追到了第八集,秦海璐还没出现,但陈宝国率领一班兄弟闯关东来到大连开酒馆的戏正如火如荼的上演着。
剧很好看,忍不住向身边的朋友安利。
看起来似乎是枯燥的男人戏,但居然也能那么精彩,这背后有一个大功臣,那就是编剧高满堂老师。
高满堂何许人也?
这个祖籍山东、出生于辽宁大连市的东北作家,有着很多质量上乘的作品,比如小时候看过农村剧的《篱笆女人和狗》、还有豆瓣评分高达9.1分的电视剧《闯关东》,都出自他的手笔。
编剧高满堂故事背景《老酒馆》的人物设定也是一群“闯关东”的汉子。
其实,作家也好,编剧也好,写什么样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呢?
当然是最贴近自己生活、最有切身体会的事情咯!
高满堂对“闯关东”这一特殊元素格外感兴趣,因为他本身就是闯关东的后代。
对于我这个南方人来说,“闯关东”是一个非常新鲜的名词,于是,我去求证了一下我那祖籍沈阳的老公。
据他说,当年还是清政府执政的时候,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
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省为主的关内人民开始兴起了闯关东,一是为了谋生,二是为了应对沙俄对我国的蚕食。
《老酒馆》的开头也是以陈宝国为首的兄弟几个一路逃难来到东北大连,以开酒馆谋生,他们背后的故事并没有在前几集中揭晓,只知道这些人个个武艺高强,刚到大连街的时候,每个手里都揣着一把刀,穿着厚厚的衣服,戴着大棉帽子,五大三粗的样子把众乡亲都吓得不轻。
然而,编剧话锋一转,这些看似粗鲁的大汉竟个个都藏着一颗温柔、侠义、仁慈的心。
陈怀海带着兄弟们来到了大连的好汉街叙事节奏:越往后越精彩《老酒馆》前两集讲陈宝国饰演的陈怀海带着兄弟们来到大连街,不曾想遭到邻居和警察的暗算和敲诈勒索,陈怀海硬是依仗自己的正气给警察来了个回马枪,巧妙的用智慧解决了当下的难题,顺利地在大连街上开起了“山东老酒馆”。
当然了,酒馆是开起来了,事情还没完,迎接他们的是各种“血雨腥风”。
这里考验的不仅是陈怀海的智慧,还有他的为人,以及与兄弟们的情谊。
从第五集开始,戏剧冲突变得越来越强烈,戏也越来越好看。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要数胖胖的警察头子和贺义堂了。
贺义堂仗着老爹有些家底,不好好创业,尽干些投机取巧的事,娶了日本娇妻,生了娃,开起了日本居酒屋,却不料投资失败,把老爹活活给气死了。
冯雷饰演何义堂中国的《深夜食堂》当然了,与贺义堂相比,陈怀海的角色更“正”一些。
陈怀海常说,“进了老酒馆的门,来的都是客,一钱酒是情谊,一斤酒也是情谊,不分薄厚。
”正是本着这样的心态做生意,老酒馆的生意才会越来越好,老顾客也越来越多了。
比如每次都来打二两酒站着喝的 “老二两”,再比如在街上磨刀子的老白头,比如没钱付饭钱就溜了的说书人杜先生… …这些人都和老酒馆产生了最真挚的感情,而老酒馆就像他们的家一样,有事来,没事也得来,不来就有个念想,来了,和掌柜的唠唠家常,和小二们畅谈人生,这些温馨的时刻,正是老酒馆存在的意义。
这样一家店,不仅仅是做生意的地方,也是人情味最浓的地方。
看前八集的感觉,有一点像日本的经典电视剧《深夜食堂》,每个走进来的人都有故事,每个人都能在这家馆子找到外面找不到的归属感。
这样一个《老酒馆》,就像是中国的深夜食堂,它连接着大连街上普通老百姓的日常,也连接着他们的情谊。
一壶酒,几个小菜,便能在这里一直坐下去,当酒微醺,话匣子打开,人生便有了一个出口,哪怕外面的世界再苦再累,只要有老酒馆的存在,便像家一样温暖。
陈怀海这样的人,会在下雨天叫马车送“老二两”回家,会在那爷没钱付酒钱留下棉衣之后亲自将棉衣送到他的家里,会不顾人们的阶级,无论穷人富人都可以坐在一起喝酒。
这样的精神,实在是值得钦佩。
也只有陈怀海这样的店家,才会找两个生理上残疾的店小二,其中一个有点耳背,另一个是哑巴。
他不以貌取人,不以人的缺陷为耻,这是陈怀海独有的情怀与美德。
中国深夜食堂“老酒馆”精彩纷呈群像戏《老酒馆》在塑造人物方面,可谓非常的成功,一部好的电视剧,除了要有好的情节设置,还要有可信的人物,在可信的基础上,做到以情动人,有血有肉。
我们来看看《老酒馆》里的一些重要人物——陈怀海:闯关东的老大,拥有一身本领却处处以退为进,以德服人,对待穷人、需要帮助的人,总是一副热心肠。
还没有逃到好汉街的陈怀海曾在深山老林里挖参三爷:陈怀海的二当家,“老酒馆”的掌柜,明事理、好心肠,特别尊敬陈怀海。
刘桦饰演的三爷老二两:牛犇饰演的“老二两”戏份并不多,但是一出场就抓住了观众,虽是穷人,却有尊严,尤其看重“规矩”,从不占人小便宜,总是一个人默默的站在角落里喝酒,每次只打二两,每次都把钱结清,从不赊账,陈怀海送的小菜从来不要,因为这是他的规矩。
个人认为,这个人物,写的相当出彩,中国民间有很多这样有骨气、有原则的穷人,是值得我们颂扬的。
牛犇饰演的老二两杜先生:说书人“杜先生”由巩汉林饰演,这个角色就像为他量身定做的一样,作为一个说相声、演小品的东北人,巩汉林的嘴皮子功夫自然是没得说的,“说书人”也是一个靠嘴皮子吃饭的人,大量的台词在巩汉林的嘴里就像舌灿莲花,不仅可以起到串联某些电视剧情节的作用,比如“金小手”这一集,也为“老酒馆”增添了不少有趣的段落。
巩汉林饰演的说书人杜先生那正红:人称“那爷”的那正红是前朝宫里的人物,当年教小王爷们练掼跤的,清政府倒了以后,这些宫里的人纷纷出来讨生活,也有像那爷这样的靠典当公里的宝贝为生,虽有“满人”的傲气,却没有“满人”的命了,毕竟一朝皇子一朝天,清朝已然是过眼云烟,现在是民国的天下,这位那爷居然还留着辫子,可见他作为一个前朝的宫里人,是多么想要回到当年。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会撺掇贺义堂开“满汉八大碗”,看到屠洪刚演的王爷就走不动道了,这个人物可怜又可恨,同时也有可爱之处。
冯恩鹤饰演的那爷贺义堂:非常可爱的一个人物。
败光家业、气死父亲,逼走妻子之后,孤苦伶仃的贺义堂在乡间做起了“卖字先生”,留学过日本穿着西装的贺义堂自然是看不起“闯关东”的陈怀海,在他眼里,陈就是个大老粗,但是这个大老粗居然混的比他好,还那么得邻里的喜爱,这让他非常心里不平衡,以至于天天想着怎么翻身。
且看他后面几集如何作妖吧。
何义堂承担了很多笑料追了前八集后,这些人物在我心里已经扎下了根,个个栩栩如生,就像真实存在的一样。
我想,这不仅是编剧的厉害,也是导演的成功,更是演员的功劳,像陈宝国这样的老戏骨,既演的了大国皇帝,又演的了寻常老百姓,有这样的好演员,真是观众的福气呀!
今晚22:00点,继续搬起小板凳,追《老酒馆》嘞!
前面十六集真的是精彩纷呈,从喝酒荡秋千那里开始,感觉整部剧一下子变味了,再到后来陈掌柜一双儿女莫名其妙的出现及愁人的演技,再到陈掌柜怒气冲冲抛家弃子要回去报仇,在干饭盆被一个坐地炮耍得团团转,真的不像一个老江湖,看到仇人又起了善心不忍下手,再一个老蘑菇为财为色反水,又捉又放太老套了,老酒馆,是酒菜人,不是酒色财气,几个女性角色的出现,更是把是把老酒馆的江湖烟火气,搞成了后宫妃嫔争丽。
唉。。。
一帮老演员还是不错,制片和导演眼瞎了吗?
什么星二代,纯老鼠屎,弃剧!
贵圈果然是人情圈、面子圈,这几个宝贝的爸妈看上去是为星二代的创造了机会,尤其是毁了他们。
也毁了一部原本可三颗星的电视剧!
140个字还没凑够吗?
这下够了吗?
哦,还没够。
这下够了吗?
再不够劳资不评了。
和我一样现在有点忙,稍后联系你。
老二两活的“硬气”那正红活的“心气”方先生活的“骨气”陈掌柜活的“正气”……老酒馆就是中国的传统江湖。
酒馆里的市井百态,每个人的特点都有我们生活中人的影子,总能教会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
杯酒人生。
“酒菜人”,人是下酒的菜,喝好酒,说好话,做好人。
即是中国传统酒桌文华更是做人做事的准则。
家国情怀,民族气节。
虽不能每个人可以奔赴前线奋勇杀敌,但都可以做一个有风骨的中国人。
……战争过去不足百年,我辈在享受先辈用鲜血换来的福祉时,应铭记历史,砥砺奋进!
贺义堂最让人出戏,冯雷明明长了一张世故的脸却硬要去演一个单纯的人。
总透着一股做作和装傻充愣的味道。
好多剧情在他演来就是弱智行为。
日式料理店开业大酬宾想出的聚人气的高招。
居然是免费请人吃喝,只听说过开业让利优惠,完全免费闻所未闻。
这段戏一出来,我就感觉是在看笑傲江湖之类的东北喜剧小品。
简直是恶搞胡闹嘛!
没有一点经商常识。
更不像是一个归国海龟的智商所为,他的日本媳妇是抢来的吧?
一个被黑心王爷佛珠掉包,各种放鸽子 骗的倾家荡产的人居然还能保持不谙世故的单纯本色?
一个学得一口流利日语的归国海龟居然连吃一堑长一智都学不会?
这TM就是一个纯傻逼吧!
一个能开餐馆见过世面的人在替老酒馆去要账时居然连对方基本的老套骗术都看不出来?
这是在侮辱观众智商吗?
一个能说会道的单纯人。
这种设定本身就是可笑的。
一个餐馆老板怎么可能会单纯?
一个能伪造房契气死老爹的败家子怎么可能会单纯?
老爹死了,媳妇儿带着孩子跑日本了,但凡与老婆和孩子有点感情的正常人应该是去日本追老婆和孩子吧?
然后接下来居然还有心情去要饭,在乞丐面前耍嘴皮子,竟然当了乞丐头子??
陈怀海是有多无知才会用这种弱智无比,无情至极的精神病人??
沦落为乞丐又神奇回归的剧情荒诞无比 不可思议!
一个乞丐还能日日西装革履穿的干净笔挺干净??
总感觉冯雷先生是在演一个允许他自由发挥的舞台剧小品角色,完全可以单独剥离成一个荒诞小品。
这个角色和他的戏放在老酒馆整部剧里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贺义堂每次出场不是故意耍宝,就是小丑一样上蹿下跳。
也许编剧的本意设定不是他演的那样,更像是冯雷演砸了这个角色。
这部连续剧我没有连续着看,是断断续续看的,主要是冲着陈宝国老师去的,陈宝国老师不愧是老戏骨,演的太好了!
每次他一难过我就哭,他要是掉泪了,我哭的比他还凶。
我要大力宣扬两处(这两处是最近看的,之前看的都忘了)。
第一处:去监狱看小棉袄,给小棉袄送断头饭。
镜头并没有第一时间给到牢房里的小棉袄,很长一段时间,镜头都是在陈老师扮演的陈怀海身上。
从他一进牢门,看到小棉袄,立马背过身,看到趴在牢门上,久久不愿回头,身子在轻微的颤抖。
我就知道小棉袄肯定是遭大罪了。
后来镜头给到小棉袄,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这看起来不至于让陈怀海那么难受呀,他已经从老警察哪里知道小棉袄上大刑的事儿了,可这样看起来,比一般受刑的人好多了呀。
但是我马上意识到,在父母的眼里,孩子身上破了个小口子都是在爹娘身上扎了一刀,更别说曾经泼猴一样的小棉袄,整个人蜷缩在哪里,一动不动的,肯定是遭了大罪了,只不过没摆在明面上。
但是陈怀海这个当爹的,他猜到了,但是他完全替不了,也无能为力。
第二处:陈怀海在院子里等小棉袄行刑的时候,一个人呆呆的坐在院子中央,低着头,佝偻着身子,头发一夜之间全白了,就那样一动不动的坐着,但是你知道他整个人是绷着的,像是在等待自己的宣判一样。
然后枪声一响,他整个人一抖,那根一直紧绷的弦,断了。
然后他缓缓地抬起头,闭着眼,嘴角向下撇,太阳穴往外鼓着,额角爆着青筋,他一滴泪也掉,但是你知道,他已经痛苦到极点了。
陈宝国老师用这段无声的表演,把一个老人的丧女之痛,展现的淋漓尽致。
演的真好,我妈前面没看,光看这段儿就跟着掉泪。
这部剧是少有的良心剧。
尤其在抗战神剧盛行的今天。
通过陈怀海和抗日战争前后这个大背景下发生在老酒馆里的小人物和小事件,像一卷清明上河图一样,细致的刻画了在社会浪潮中的人物的命运。
尤其在七十年大庆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观看,更让人觉得汹涌澎湃。
让人再一次重温了那段屈辱的历史事件,对现在的美好生活充满感恩之情,对在那样恶劣环境下,仍然可以不忘初心,可以保持着踏实、仗义、正直、爱国等诸多可贵品质的人表示钦佩不已。
我看评论很多人吐槽演员和剧情,但总的来说是瑕不掩瑜。
尤其是对于我这个出生在东北、长期居住在山东的人来说,可以客观的说一句,老戏骨们的表演非常到位,完全符合我对于东北和山东的所有认知和感受。
陈怀海的仗义,小晴天的古怪精灵,坐地炮的那口东北话,看完电视剧一度让我怀疑,自己完美错过了山东人和东北人的所有可贵品质。
电视剧中虽然有很多生老病死的情节,对于生活的无奈,但是更多的是对于人生、对于生活的乐观豁达的态度。
谷三妹美貌又精明,评论中大家对她很友好,但是同为山东人和东北人,我更加喜欢棉袄娘。
坚忍而宽厚,爱到深处无怨尤。
当我看到她死在哥哥的背上,我跟着哭了半天。
她特别的像我姥姥,像我妈,真实而豁达。
最后,向毛主席致敬、向习大大致敬,向新中国致敬。
20集,先是2倍速,接着就是弃剧。对,就是因为那两个货上线了。
去你奶奶个腿儿的,这么好看的剧,你给7.5分你丧不丧良心,全部新老演员演技在线(除桦子外),感觉许久没有看这么正的剧了!不管咋地,有钱买瓶上好白酒存着,心情好时来二两,敞亮舒坦!年纪大了,越来越对老理儿老物件老一套怀有崇敬之心敬畏之心!国产佳作!
前面二十几集好看,章回体小说的感觉,一章一个人生哲理,一章一个精彩故事,后面急转直下,注水严重。
越往后看越没意思,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那爷大概是看到目前为止,我最唏嘘的角色了,仿佛看到了时代的悲哀。
演员演技都不错,但剧情不行,国仇家恨拎不清楚,那几年正是中日战争的时候,中国人民水深火热,陈掌柜还有心思去处理日本人的家庭矛盾,简直了,人设过于圣母,整体剧情很差劲。编剧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别人打了你你要问人家手疼不疼,美其名曰你人格高尚,这种人设太恶心了。
各个都是老戏骨,就是情节有点emmm,不生动
布景代入感好棒 演员演技很棒 但是剧本台词写的有点差 像是在喂台词一样 梳理剧情对于解释缺乏突出感 但是终于有一部没有小鲜肉的剧 开心
剧情一段一段的,蜻蜓点水般,看着不过瘾,即使演员演技在线,也没动力追下去了
那爷和掌柜从前也算英雄惜英雄,没想到因为一个八杆子打不着的皇上闹到恩断义绝,颇有一种壮士断腕的悲壮感
烂尾,剧情太薄太做作,不过四十多集毕竟还有十多集内容可看
剧情太散
什么老不老戏骨的 在狗屁不通的剧本前面都是扯淡
个人感觉陈宝国就是陈怀海本人,不论是性格还是人设都很符合陈宝国老师,简直是本色出演嘛,难怪陈宝国老师破酒戒也要演
高开低走,眼看着二十集就烂尾了。
我怎么觉得编剧导演对不住这个豪华演员阵容啊!
瞎编乱造,不好看!
个个都是老戏骨 凑到一部剧实属不易 为了这点也得五星
本来是饭点打发时间,没想到还蛮好看的,剧情不算高潮起伏但还算有趣,只是最后几集有点赶,情节进展不是太自然,到了后面已经是靠演员演技撑起来带动剧情了,一众演员都不错,配角中有好些老戏骨加盟,他们的演技看着很舒服,作为女主的秦海璐中规中矩,最出彩依旧是男一号陈宝国
看到后来太失望了。。。拖泥带水的。。。这剧情三个陈宝国老师也带不起来啊。。。尤其是和黑木决斗的时候,谷三妹一个共产党员在干嘛呀,唯唯诺诺,咋咋呼呼的,反而把黑木一个日本人拍的特别有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