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驯鹿宝贝

Baby Reindeer,驯鹿宝宝

主演:理查德·加德,杰西卡·古宁,娜瓦·茂乌,尼娜·索珊娅,莎罗姆·布龙-富兰克,迈克尔·怀德曼,丹尼·基兰,托马斯·库姆斯,汤姆·古德曼-希尔,马克·路易斯·琼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驯鹿宝贝》剧照

驯鹿宝贝 剧照 NO.1驯鹿宝贝 剧照 NO.2驯鹿宝贝 剧照 NO.3驯鹿宝贝 剧照 NO.4驯鹿宝贝 剧照 NO.5驯鹿宝贝 剧照 NO.6驯鹿宝贝 剧照 NO.13驯鹿宝贝 剧照 NO.14驯鹿宝贝 剧照 NO.15驯鹿宝贝 剧照 NO.16驯鹿宝贝 剧照 NO.17驯鹿宝贝 剧照 NO.18驯鹿宝贝 剧照 NO.19驯鹿宝贝 剧照 NO.20

《驯鹿宝贝》长篇影评

 1 ) 深入探讨什么样的人才会不断陷入有毒关系无法抽身

#驯鹿宝贝# ( Baby Reindeer) 看了这个剧能理解在没有大明星的基础上居然有那么多人都说好,口碑爆棚,确实是用了一个很新颖的方式再次探讨了受虐者的内心历程。

有点像去年的那个狗狗R级电影《Strays》,后者的主角小狗也是深陷有毒关系难以自拔。

这样的作品不是重点讲述施虐者的恶毒,而是探讨为何一些人总是陷入这种关系,什么样的人才会成为 Baby Reindeer?

而这两个作品最绝的就是一个选择了男性作为受害者,一个选择了狗,都刻意避开将女性作为受害者,但最终最容易共情的反而是女性。

剧集营销角度是一个男人被一个女人骚扰,可是在探讨为何这个女人一直跟踪他、对他痴迷的同时,也展示出为何这个受害者却一直不忍心报警,渐渐地反而习惯了被这个跟踪狂关注。

他过往的遭遇显示他其实一直都是一个渴望被关注、被看到、被爱的人,但因为事业一直毫无起色,处于生活底层,如果突然被关注,无论对方是一个霸凌者还是一个跟踪狂,他都愿者上钩,并产生依赖感,而无法离去。

我最喜欢本剧的地方是它选择了一个男性作为主角,而不是一个女性。

跟《Strays》选择从狗的角度出发一样,这都是有目的性地避开将受害者塑造成为女性。

因为这两个故事都是要探讨受害者究竟为何成为受害者,确实他们都有自己的问题。

如果定为女性,就会被责骂成“受害者有罪论”,在如今的时代,必然会引发女权主义者的不满。

而这样最终就达不到反思的目的,而只是推卸责任,认为“女的有什么错?

” 目前在社会上,只要谈到这个话题,都避开受害者本身的经历和背景,只是重点放在骂施虐者。

可是这其实没有谈到事情的本质,没有真正让人们了解受害者之所以成为受害者的原因。

于是,很多女性即使走出了一段有毒关系,还是会继续陷入另一段,不断重复。

本片男主就是如此。

把他换成女性完全没问题,相信很多女性有过相似经历,被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忽悠,被侵犯、被占便宜,但是就是离不开。

换成了这个男主角,更容易让他说出自己的独白,真正让女性“听到”、“看到”事情的本质,而不会感觉这是受害者有罪论。

很多时候就是如此,我们去指出A有问题的时候,没办法直接对A这么说,不然A听不进去,还会吵起来,认为你没有同理心。

所以只能用B作为比喻,讲述B得故事,让A自己去领悟。

《驯鹿宝贝》和《Strays》就是这样拍给女性却把受害者定为非女性的典型。

这就是影视作品的意义,storytelling的力量,把无法只说的一句话用一个隐喻表达出来,试图产生共鸣。

可是,很多时候受害者即使明白自己有问题,还是没办法彻底改变自己,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重蹈覆辙,因为他们所缺乏的,在本片中其实也很明显,就是寻求真正的医疗帮助。

我们通过这个剧集看男主与跟踪他的人一直在描述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他们却从来不愿意去找一个心理医生讲述这些。

无论是朋友、家人其实都帮不了他们。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

如果你也是一个类似的经常陷入有毒关系无法自拔的人,一定要寻求来自医生和警察的帮助,不要总是以“我没问题,是男的都是坏人”来继续麻痹自己。

即使坏人很多,就像本剧中那样,这些人都是挑“Baby Reindeer”下手,而不是一个强壮、独立的Strong Reindeer, 对吧?

 2 ) 上接短评

论脱口秀中领笑员之重要性。

/“Like if I'm passed around like a whore, then I might at least shed this idea that my body is part of me somehow. Like who cares if it happened before? It's happened a ton of times now, so what does it matter?” omg自毁心态。

只要我把自己害得更惨 似乎你对我的伤害就显得不再重。

/创伤后的心理过程都能懂,但这个原因我十分不接受。

/我们回避型很懂这个嘟once we falling in love, means that we could no longer hiding. /e4结尾我反复看了好几遍。

/好喜欢Teri千万别黑化啊。

/看清自己没有才华带来的双重悲哀,那一瞬间我懂了我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理想也懂了你根本没有欣赏过我。

/e6让我想起马男葬礼那集。

e7又豁然开朗又突然危机的结构也很熟悉。

/omg天主教地狱笑话我笑了我有罪,但又以共同创伤经历获得谅解有点俗套,and答案是家庭吗不对症啊。

/啊啊啊Martha语音变播客笑死我了,论ai总结的实用。

/卧槽可怕的是我一边想着这完全斯德哥尔摩一边共情着他的迷恋。

/又笑了这样特写男主真的有在像驯鹿。

/卧槽酒吧结尾直接升一星,我们全都懂了just a cup of tea带来的情绪是几乎要将你拯救。

/你能想起你惹过的人,你忍着恶心在依恋的人,或者你明知是自己欺骗而被依恋的时刻。

Teri说了两次你就是喜欢这样,你仍在疑惑,可是的没错 你就是喜欢,你需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迷恋这种失败与痛苦,你不愿承认,沉浸在危险中你就再也不用面对危险。

 3 ) “I was born to be a creep. ”爱从来都不是救赎

似乎很多人都爱分析一个人变成疯子,怪胎,心理疾病患者的原因。

我们总是想从他的经历,原生家庭中找到一个人为什么会“堕落”的答案。

当男主袒露自己伤痛的记忆时,我相信很多人在荧幕前如释重负,好像我们找到了那个伤口,面对它,治愈它,我们就可以痊愈。

第二次有这种感觉是男主和父母坦白的时候,这两个场景都给人那种俗套的“明天起来就是崭新的一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感觉。

可我很感谢的是,作者没有这么做,才使得这部剧对我这样的边缘人来讲具有真正的意义。

男主和我都有不太完美但总体来说还算正常有爱的原生家庭,成长的这一路上虽然受过伤也同时得到了很多爱。

但是自我厌弃还是时不时的出现,像摆脱不了的噩梦。

会有一件事的出现会让一切从此都好起来么,我个人是不相信的,自我厌弃是我们的一部分,阴暗的一部分,它会伴随我们一生,只是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已经可以与它还算和平的相处,它不会毁掉我的生活,只是偶尔的造访,每当与它到来时,我要献上我全部的快乐作为招待,可它走后也会还给我难以描述的平静。

Baby reindeer像是婴儿的安抚玩具,痛苦不可回避,但抱着我的小驯鹿的时候我会感受到这点足可以陪我挺过黑夜的温暖,爱亦如是,爱从来不是救赎,爱是一只baby reindeer。

 4 ) 是的我们都有病,请永远当我的跟踪狂

该剧是心理健康者和病态者自我检测试纸如果你觉得可怕,恐怖,男主遭遇可怜,恭喜你,你是心理健康者。

病态人是能磕到男主和玛萨的。

结尾男主在酒吧听玛萨讲为什么叫你baby reindeer,和男主一起眼泪止不住,她把他当作一个彻底的安全毯,一种海上的稻草,一种安放所有的不安眷恋迷恋的所在。

玛萨如果有一个正常的童年,就没有偏执狂玛萨,跟踪像一个彻底的镜像,无论是开始男主先隐身在黑夜中好奇的看着玛萨,思索是什么样的女人会那么快的迷恋上自己,又是什么样的女人如此病态如此可悲的假装自己是名利双收的律师,炫耀时那种自信的语气,却买不起一杯可乐,好笑的是一开始就是男主先对真实的对方产生了好奇。

结尾处,男主看着满墙粘贴的玛萨写给自己的邮件内容和电脑上根据玛萨心情分类的语音。

都云玛萨痴,其实更有痴似玛萨者。

病态的人确实能够吸引来病态的人,为什么明明是互相折磨的戏码,可是结束的那一天,空空的邮箱,平静的语音信箱,空荡荡的站台,我的心却如此的空虚,我听着我恨的人说的赞美我的话,喜爱我的话,一遍又一遍,我甚至忽略她说被性侵不过是小男孩的事情,从那些语音里,我发现我们是如此的相似,灵魂的苦涩味道,“他们从我这里拿走了太多”我们都是如此的不堪,如此的不安迷惘。

原来我们想要的都那么少,不过是被人爱着,甚至不在乎对方什么样的身材,是不是病态。

可我们又要的那么多,被人彻彻底底的关注,被人永远热情的回应,所有委屈都被接住,那样的爱,似乎只有病态玛萨,无业玛萨,自我折磨玛萨能做到。

是的,你会拥有名利金钱和人们的关注,可你知道那只是一时,人们不过拿你消遣,而我是真的爱你,my baby reindeer. 玛莎的爱让我想起陈婧霏消亡史歌词:美梦太仓皇,等不到天亮。

爱是嫉妒加上欲妄,肉体叹息着时光预见了疯狂,却欣然前往石火又电光,深渊里震荡大海到日落的中央,纵情燃烧这一场。

大概也是很疯的人,所以能够懂恨疯的爱。

 5 ) 想到啥说啥了

1.角色的性别倒置则故事无法成立: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客观展示边缘人/创伤者/PTSD的心理和处境,是因为受害者性别为男。

性侵/abuse/stalk更少地发生在男性身上而更多地由男性发起。

而无论是虚构作品还是现实环境里,对女性的跟踪/abuse/性侵害已经普遍化和景观化。

因此这个故事里,男主虽然是受害者却并不像女性和女性角色那样被轻易地剥夺主体性。

甚至因为这类事件较少地被看见,作品一开始就自带“反套路”buff,甚至完成了对这类罪行的揭露与“审判”。

3.很喜欢Martha这个角色、她的故事和她的演绎。

性别反转并不成立的另一点在女主身上:我们对于男性伤痛的描绘和拯救司空见惯,没人想要追寻一个male stalker的成因,被看和讲述得太多以至于麻木无聊(此外的stalker更多地被塑造成了《门锁》那种惊悚款)。

但听到Martha最后那段语音留言,从中感受到的是虚弱、悲伤and her weird warmth。

女主并非一直强势纠缠的,两个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一直在变化,我更愿意称呼为在一个“正常”的世界,这两个人found each other,类似量子纠缠。

她被搀扶着送回家,男主说别用那种表情看着我的时候,泪光里痛失所爱的神情很动人4.情节的twist让人永远猜不透走向,不像剧本更像生活男主并不适合当一个comedian,如果没有碰到darien。

他会象个普通小孩一样离开这项爱好,或者根本撑不过那一个月。

这种不匹配、目标错误、失败,在普通人的身上司空寻常。

譬如男主的不好笑和他那身鱼鳞一样的演出服,那件演出服是只会出现在生活里的。

把男主被性侵之后滥交的那一段飞快地拉过去,既符合想要表达的主题(而非猎奇),这种时间流速本身也对应着男主对时间的感知:痛苦的焦虑的漫长的清醒,和模糊的飞速而过的迷醉,像失忆一样:忘记那段回忆也正是男主希望做到的,也是叙事手法做到了的。

6.微妙地厌恶着teri因为已经过了被stalk和被性骚扰的伤痛期,相比代入男女主角,我更讨厌teri,以及她的职业:therapist。

因为她根本没有好,仍然希望自己被当成一个正常社会里的女性,要求自己表现出健康的、已经走出来并be helpful的样貌,但并没有,朋友们阻止她停留在烂男人身边就是一个小提示,后来发生那样的事还允许男主留下是其二,和darien类似的一点是,她在以正常人的方式abuse男主,只不过darien是input,她是output,这是其三。

但她终究是没有男女主病得那么重,自救的愿望也很强。

7.一开始打分的时候很纠结,因为男主的自述仍然会引起我一部分的应激,而这种很好的男性受害者和女性跟踪狂的剧本,让我立刻回忆起多年前看的《狩猎》 :片子本身拍得好也演得好,而推波助澜的同样是故事的反套路:据估计,儿童性虐待的全球发生率对男童为7.9%、对女童为19.7%。

[10]大多数性虐待罪犯与受害者熟悉:约30%是孩子的亲戚,最经常的是兄弟、父亲、叔叔或堂兄弟;60%左右是其他熟人,如家庭保姆或者邻居。

大约10%的儿童性虐待案件的罪犯是陌生人。

[11]且大多数儿童性虐待由男人所为。

我们吃惊于结局因为生活里如果有一个小孩被性虐待,那么60%左右来自于其他熟人、邻居。

而14岁及以下女孩身上发生这样事件的概率是1/5,但片子偏偏告诉我们:那个男人是被诬陷的,他其实是个好人。

really not sure how to finish, oh actually"poppa condoms poppa condoms...

 6 ) 一场完整的自我剖析

很难得用一句话来形容这部剧,这个故事的精髓在于每一集其实都不太想得到后面会怎么发展,很惊喜。

好故事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复杂性,尤其是人物心理以及行为的复杂性,不求引起共鸣,但总会让人思考。

Donny在这整个故事的走向中就是一个不断解剖自我的过程,一个外表看上去的普通人,遇到狂热跟踪者后,心态以及行为反应的真实又荒诞,我相信Donny的心里状态会引起很多人的同情和理解。

郁郁不得志的喜剧小演员,为了梦想在城市的一角苦苦支撑,他对于事业的热情、成名的渴望,以及最重要的对于想要站在聚光灯下的虚荣心造就了他遇到Martha之后所有的一切,所以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

整整7集的自我剖析中,Donny从惊讶到惊恐,中间还夹杂了一点点窃喜,他对于Martha复杂的感情来源于孤独和对自我认知的迷茫,好像世上只有这个疯子崇拜他理解他能看得出他过去受过的伤害,Donny有一部分内心是窃喜的,同时也清楚地认知到这个女人不可深交。

他明白自己的伤痕来源于哪里,后面也逐渐了解到自己为什么会有一部分纵容Martha的行为,因为Martha的出现让他变得不那么肮脏不堪。

受到侵害的经历让Donny变得自卑懦弱,痛恨自我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变化,但我觉得最难得的是,他内心深处很清晰地认识到是他的虚荣心让他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加害人,他的纵容不是过错,但加剧了他人生的悲剧性。

Donny自暴自弃后在舞台上的自我解剖,这一段表演非常厉害,糅杂了可怜又可恨又自我放弃的苍凉感,这一段应该很多人能感到共鸣吧。

整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是在最终集,Donny终于听到了关于“驯鹿宝贝”这个称号的来源,这可能是他和Martha之间这段畸形关系中最为温情的时刻,这么温柔又小心翼翼的称号,是Martha这个疯子内心深处最让人同情也最为可怜的一个角落,上帝视角看,用这一点来解释谈不上原谅,但多了一分理解吧。

而剧情的最后闭环,Donny落魄潦倒地来到一个酒吧,点了一杯酒之后发现没带钱,酒保给了他一杯茶,他这时终于理解,这所有的荒唐和不可理喻的开端,仅仅是因为他当时发善心,请Martha喝了一杯茶。

人生中最为迷茫的时刻,任何陌生人递出的橄榄枝,可能都是救命稻草,而你不知道的是,有的人把这根稻草当做人生的全部,这个全部的重量,对于施救者来说可能是看不到尽头的牢笼。

我其实挺高兴的是,Donny在回到家之后跟父母坦白的那一段,他艰难地说出自己的经历,然后说出迷茫,他说,我不知道自己算是什么,我还在追寻,It’s a journey. 这部剧到最后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结局,应该会有不少人觉得治郁吧,但Donny自己应该能明白,This is a journey. Life is always a journey.

 7 ) 拉康的镜像理论表明:人最终会越来越像别人眼中的自己,也最终会成为自己想象中的自己

拉康的镜像理论太深奥了,混淆了虚拟与想象存在的边界,不过我很喜欢大卫戈尔一生这部电影所说的对比日本文学家所说的他人即地狱,在我心中,却是镜像理论当中的文学表达其实人不仅会成为他人眼中的自己,而且还会成为自己想象当中的自己玛莎会不断幻想自己是政府首席法律顾问,接触各种名流,现实当中她却只能去不断跟踪别人,也就是她在他人眼中的自己出不来,于是丢失了自我,她对于唐尼的追求更多的是想变成唐尼眼中的自己,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也曾经迷茫,也曾经陷入无边无际的痛苦当中,或许你也是,你曾经取得过荣誉,但是最终没入人海当中这个太像我们初入社会,自命不凡,以为自己就是主角,结果发现我们不过就是一个无名小卒,有一些人放弃了,变得平庸,还有极少部分人他们不愿意放弃,于是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路,那就是去模仿成功人士,我记得无数成功学家都说过,最简单的成功方式就是模仿,可惜模仿也是分层次的,有一些人能模仿他人的才华与内在,有一些人却只能模仿他人的外在,并且沉迷于此。

不管模仿外在还是内在动力,人终究只能面对自我,实际上当你面对真实的自我,你的累生累世的才华将会觉醒,你甚至就是自己的神,最终你继续你的累生累世的追求,人最终只能追求崇高,因为你会成为你想象的那个自己所谓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按照量子力学当中的神棍理论,也就说你活在他人眼中,你的真我会不断坍缩,而你活在自我当中,然后影响他人对你的塑造,从而达到外在与内在统一,我个人认为很难的是如何影响他人,让他们眼中的你与你想要成为的你合二为一,那么这个就是最高的成功法门,需要看不少社会心理学书籍不要陷入他人的眼光当中,而要成为真实的自己,从而走向追求崇高之路

 8 ) 软弱

还有一集。

即使被跟踪的是男的,被性侵的是男的,感觉配偶也没有多少同理心。

特意来查演Teri的演员的叫什么,真的很有魅力。

/原来是编剧亲身经历,自我剖析真坦诚,到底是被性侵让他厌恶自己,还是发现自己的才华甚至在这样付出后都不配得到回报而厌恶自己,就是,如果得到了理想中的回报,其实也不一定那么憎恨自己了?

所以他最后回去找那个编剧大佬了,还答应了合作,因为他火了,证明了他确实还是有才华。

人人都有主体性大概也就需要承担自己的选择后果,弗兰就说,人人在乎那些女明星被性侵,但她们明明可以不干的,我们要在意的是那些清洁工被性侵,因为她们再也不能不干了。

这样想就理解了一点配偶对男主没有多少同理心,“他自找的”,他一直这样说,男主其实也一直这样说,或借助他人的口说。

人人会为自己的软弱找借口,但少有人能认识到。

/一直删字数因为不想起标题,但好像有点难因为又想到一点,写作业这么能写就好了。

我想这个剧的坦诚还在于,女主的外形是她悲剧的一部分,法律系毕业也没办法回避的现实。

还有前女友的妈妈,男主运气太好了吧所以应该也有他的魅力在。

还有还有,正常人分手都应该像男主和前女友以及男主和Teri一样,说清楚就分了,所以男主其实也没那么低自尊,女主是在关系里完全低自尊的人,因为从来没有被爱过吧,好可怕。

也是人人都有软弱的时候,现在大家好像寄希望于监督他人在道德上不能take advantage,也挺乐观的。

 9 ) 对男主角更深层次的心理状态做可能性分析

《驯鹿宝贝》源于男主角唐尼的扮演者理查德·加德的真实经历,他也是本片的编剧。

特别之处在于,该剧并没有走向我们通常认知中的犯罪悬疑类型,而是充斥着受害者大量详尽的独白和心理剖析,仿佛读了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

且在该剧中,男主始终处在被骚扰、被跟踪、被性侵的位置,而在一般语境中处于这个位置的都是女性,再次验证了“女性是一种处境”这一观点。

没有类似生命体验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男主不懂得拒绝,为什么他会放任一个罪犯入侵自己的生活,还一次次对其施以同情和怜悯,甚至在情感上产生依恋。

在查阅大量心理方面的论文资料后,我将试着对男主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做一个可能性分析。

1.精神症趋势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中认为“精神症趋势”分为三个类型:亲近人、对抗人和回避人。

在这三种表现中,首先是无助状态,然后是敌对情绪,再次是孤立脱群。

剧中,一切事件的缘起只是唐尼请玛莎喝了一杯茶,他仅仅觉得她可怜。

在亲近人类型里,患者能敏锐地感受到他人所需,且将自己的情感需要投射到他人身上,时刻准备着给予他人同情。

在不断地牺牲自己成全他人中,他变得没有自我,自认为爱所有人,但内心深处其实是对他人的不信任——他不会真正地关心帮助别人,倾向于认为别人都是虚伪的、自私的。

且当他盲目给予,却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同等回报时,他会加深此认知,但又无法从同情他人的道德满足感中抽身出来,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不管哪种类型的精神症患者,内心都十分脆弱,总有一种被轻视践踏的感觉,为了让这种感觉消失,患者会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包括赞成,吹捧,认同等。

而这正是玛莎一直在做的,她在每个小细节上夸奖唐尼,对唐尼尴尬的喜剧表演展现出强烈且公开的支持,甚至能轻易察觉到唐尼的痛苦。

患者还会不由自主地讨厌每个优秀的人,但如果某人压下了他的傲气,他会转而对那些盛气凌人、声称自己无可取代的人产生盲目的崇拜感,因为他们身上呈现出的正是他理想中的形象。

这也许能对唐尼和达里安的关系做出一定解释。

达里安一直吹嘘自己在影视界的名声和地位,也一直强调自己对唐尼才华的欣赏,还不停给唐尼画饼。

唐尼难免会对如此成功的达里安产生崇拜之情,也迷失在大编剧对自己才华的肯定中,他希望验证自己的价值,所以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性侵发生。

2.成瘾倾向成瘾是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狭义的成瘾通常是指个体强迫性地寻求药物和使用药物的行为,其生理和心理已产生对药物的强烈依赖。

广义的成瘾则延伸到对一些行为的强迫性依赖,如病态赌博、疯狂购物、网络成瘾等。

达瑞安带给唐尼的不仅是药物成瘾,还有某种在性和自我底线探索上的成瘾趋势。

有研究表明,PTSD是导致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

被性侵的经历显然让唐尼患上PTSD,他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正常进行性生活,且每一次的吸食药物都可能再次唤起他的PTSD,但他又无法摆脱药物依赖,从而陷入更深的药物和行为成瘾中。

为何和玛莎上床后他神奇地重拾性能力?

我认为这是因为他再次突破了自己的底线。

成瘾者有一套歪曲现实的逻辑原则和认知过程。

在他的认知中,也许对自我底线的突破和吸食药物一样让他兴奋。

紧紧绷着的那根弦终于断了,巨大的痛苦伴随着快感一同袭来,从而唤醒了与之关联的性能力,这也是他无法摆脱玛莎的原因之一。

3.自我厌恶唐尼在喜剧大赛的决赛舞台上对自己进行了一次严肃剖析,他说他遇到了这辈子见过最美的人(指泰瑞),但他没法好好爱她,因为他对自己的痛恨,远胜于对她的爱。

他为何会陷入如此之深的自我厌恶中?

一方面是与理想自我差距过大。

唐尼是如此渴望成为一名成功的喜剧演员,他说他做梦都想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有趣”这个在普通人看来只是锦上添花的特质成为了他自我价值认定的唯一标准。

可惜的是,他在喜剧方面并没有什么天赋,精心准备的表演也差强人意,导致他的焦虑、痛苦最终演化为自我厌恶。

另一方面是重大心理创伤导致的低价值感、低配得感。

唐尼在遭受性侵后,父权社会下对男性的期望让他对这段经历羞于启齿,为了保护自己,他选择不面对、不承认,但其造成的巨大伤害确实无法忽视。

这时他的自我价值感已经出现问题,他对自己产生强烈的厌恶感,而这种厌恶感又反过来损害个体的自尊心,影响到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稳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你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类似的有毒关系,请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这一步可能很难,但希望你知道一切都还有救,一切都还来得及。

 10 ) 我曾经也是驯鹿宝贝

我对Martha的故事线更感兴趣,她更具戏剧张力。

受伤,破碎可能是我们作为人的基本盘,少有人能把自己拼接粘贴好。

更多时候我们可能就是一地碎玻璃,当他人偶尔表露善意,我们就会疯狂迅捷的扑上去,想把温暖牢牢的紧紧地嵌入我们的血管里,胸膛里。

这样在每个孤单的寒夜里还能拿出来回味。

我曾经有过跟男主类似的经历,我也被一个女人跟踪,疯狂示爱过。

她甚至给我买礼物,打工赚钱为了请我吃一顿高档西餐。

她对我的迷恋只是因为一次朋友聚会上我抚摸了下她的头发,夸她头发柔顺,我本以为这就是女孩子之间的一种互动。

但显然在她心理是惊涛拍岸,她以为我爱她。

这个缺乏父母疼爱的女孩,她从没得到过赞美,于是她在我的赞美里沦陷了。

而我太害怕了我开始躲着她,直到她从精神病院逃出来找我我才意识到事情严重性。

但即使如此,我依旧把她从微信黑名单放出来了,原因是我自私的享受被人疯狂迷恋的感觉。

我曾经在我有限人生里被人疯狂爱恋过,我觉得这团扭曲却炽热的火苗就是在某个时刻能挽救我一下,就像挖鼻屎一样,可能不健康,但真的很爽。

《驯鹿宝贝》短评

因为过于失语,所以没有短评。只留下一个勘误:这根本不是一个“性转版的stalker&victim”故事,这种说法会让人误以为本剧在从一个新视角探讨stalking,从而反思、审视女性群体长久以来所遭受的一种特定类型的性犯罪。并。没。有。THIS STORY IS ABOUT SOMETHING ELSE ENTIRELY. 如果一定要总结的话,我会说,这是一个试图把两颗心挖出来给你看的故事。

5分钟前
  • 芳草碧莲天
  • 力荐

暫定今年到現在看的最痛苦的一部劇,將人性的矛與盾徹底發揮到極致的作品,又愛又恨,又噁又深深同情對方,又要對方的關注又痛恨對方病態的跟隨,內心缺乏的一部分都在對方身上補足了,然而到頭來痛恨的仍是自己,痛恨自己的迷茫,痛恨自己的軟弱,痛恨自己的一事無成,最後一集的收尾與病態女主形成互文,到頭來都是可憐人尋求一個溫暖的慰藉啊...或許是目前看過最病態的劇集,《安眠書店》也挺病態的,但本劇是真人真事改編,病態感又是另一種Level的展現,英劇實在太會表現角色的喪感了。

8分钟前
  • Puff
  • 推荐

英国人癫起来远超其他地方,实在不喜。

13分钟前
  • 沙子
  • 还行

其实有共情的地方,但是男主是太彻底的自我毁灭主义了。

18分钟前
  • 就要帅哥
  • 还行

比很多恐怖片吓人。

22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深刻吗?我不觉得。男主其实还是很虚伪耍了小聪明没有说实话,他并不是因为自我厌恶搞砸了一切,是自我怜悯。所以才会可怜更弱者送了女主免费的茶水,这是自我同情的映射,同样也可以在滥交k药的时候给自己解套,“弱者的反抗”。而自怜上瘾的内核是巨大的自恋,因为自恋才会觉得自己可怜得宛如站在所有庸碌呆顿无趣人群的聚光灯下,自己是如此的低下,以至于是至高无上的特别。这也是男主离不开女主爱慕的第二个原因,自恋需要观众。 甚至这部剧集都是自恋play的一环,当在你一个故事里,看不到其他人物的真实感和复杂性,那它一定是个drama king讲的故事,一切都为他个人服务。戏剧性是最具有欺骗性的,被诱j的故事不应该排在叙述技巧后面。

24分钟前
  • mylittlemia
  • 较差

心是填不满永远饥肠辘辘的魔鬼穴,我走不出神仙山洞,你带着一份纯真的心,走吧,走的拥拥的。

26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力荐

Don’t waste your time on someone’s story of giving up on himself. Kylee was right leaving him.

30分钟前
  • 容与
  • 较差

英国人是有些才华在的,有些男版伦敦生活的感觉。被性侵后的创伤,Stalker,跨性别者,不死心的创作梦想,名人光环的捷径诱惑……第六集在台上的坦白一刻他似乎的确把这一切都厘清了,似乎某时某刻就会迎来所谓的成功,尤其是父母也接纳,把跟踪者也送入了监狱。但是,对,那个始作俑者居然毫发无伤,那一刻他感到真正的无力与无用。当他走进另一间酒吧,像最初的玛莎那样点了一杯,却忘了带钱包,而酒保同情地看着他,说没关系,我请你。他突然像明白了玛莎。/虽然现实里,不是每一个跟踪狂都是玛莎这种类型,可怜与病态成分相当,而是绝对的可怕与可憎。也不是每一个被跟踪者都如男主般渴望被认可,甚至一再做出误导对方的行为,而是绝对的无辜。/总结下来,比起伦敦生活的菲比,男主即编剧的确如男主设定的谐星路线,戏剧性表面下,略软弱?

32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哈哈男人被干皮炎子才能跟女人感同身受 就是觉得很好笑咯,有什么好感慨,好深刻的,时刻都在经历的咯还要惨痛一下吗,已经习以为常麻木咯,扯那么多道德标准最后也无非发现世界就是一摊子yue出来的东西,还以为拍的多牛根能拿这么高的分,别叫了好吗

34分钟前
  • HT:ツェペリ
  • 较差

非常痛苦地看完了。对这部剧的感觉,就像男主对玛莎一样,刀口舔蜜。太明白男主的创伤和自我厌弃,又太明白玛莎的缺爱和疯魔,好像自己一起被血淋淋地撕开剖析,痛苦却又欲罢不能。如果我不努力自救,那我就是玛莎的下场,看得浑身冰凉,不寒而栗!羡慕那些看不懂的人。嫉妒男主还能把苦难卖给网飞,大多数人只能在苦难里沉沦挣扎,连眼泪都无人看见。最让我害怕的是玛莎真有法学学位!学习也拯救不了极度痛苦的人。非常害怕自己像玛莎一样把自己的生活毁掉!

36分钟前
  • 百里初灵
  • 力荐

“逆·尾行”。虽然翻了几番,但对自毁题材已经不感兴趣,即使深夜看完也不带emo加成的。

37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男主这种畸形的矛盾的情感放在日本漫画里其实很常见,但日漫不会给你一个中年胖女人,日漫都是美丽的女变态,没有美丽女变态的押见修造就不是押见修造了。描述真实世界不美丽的女变态,是勇敢,还能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是能力。最后发现不美丽的女变态比起男变态来依然有一丝可爱,真实得令人绝望。

41分钟前
  • 力荐

“我是在教堂社区里长大的”那句真是绝了,编剧拥有顶尖的幽默感

46分钟前
  • 方枪枪
  • 力荐

看的過程中腦子不斷被重新fuckup😅

47分钟前
  • RYZ
  • 推荐

挺有意思的。但是有个前提是,这是个胖女人。如果换成瘦的女人,是不是不用等她去偷窥,两人就水到渠成了?

50分钟前
  • 心静自然凉小姐
  • 还行

男主承认 he loves self-hate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的那种脆弱感太强了 做这部剧的过程绝对彻底的抽丝剥茧

54分钟前
  • toska
  • 推荐

佩服这种大力隔靴搔痒

55分钟前
  • lhj
  • 很差

what a pathetic little white man! 就这样一个男的,为什么会有那么美丽的姑娘们前呼后拥?而且为何除了Martha外他的女朋友都是people of colour? 编剧自己的自大意淫看的我难受。

56分钟前
  • 思曼曼
  • 较差

烦死那帮LGBTQ了

57分钟前
  • Major LJ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