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在失去弟弟而崩溃后,又一次遇到特地被父亲找来的心理医生,老先生对女主说:“Amor fati - a love of fate.” 热爱生命,热爱命运。
突然想起《本杰明巴顿奇事》里男主写给女儿的信:一件事无论太晚或者对于我来说太早,都不会阻拦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个过程没有时间的期限,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开始,要改变或者保留原状都无所谓,做事本不应该有所束缚,我们可以办好这件事却也可以把它搞砸,但我希望最终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For what it’s worth, it’s never too late,Or in my case, too early,To be whoever you want to be.There’s no time limit, stop whenever you want.You can change or stay the same.There’s no rules to this thing.We can make the best or the worst of it.I hope you make the best of it.我希望你有时能驻足于这个令你感到惊叹的世界,体会你从未有过的感觉;我希望你能见到其他与你观点不同的人们;我希望你能有一个值得自豪的人生,如果你想象的生活不一样;我希望你能有勇气重新启程。
I hope you see things that startle you.I hope you feel things you never felt before.I hope you meet people with a different point of view.I hope you live a life you’re proud of.If you find that you are not,I hope you have the strength to start all over again.过去我一直理解的是,在人生这个漫长的旅途中,在经历生活时,请充满勇气,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去经历,去体验,并且永远充满勇气,保有勇气,能重新再来。
但今天开始有所不同,我有了新的理解。
老先生说,热爱生命,热爱命运,学着接受。
这两个不同影片的片段各像是半把钥匙,在今天拼成了完整的一把,告诉我生活、人生、命运的真谛。
不管怎么循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甚至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命运,但是当命运在我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生或者说给予了一些我们可能不喜欢、不期待的结果,我们该怎么办?
任何命运都会留下遗憾,不存在没有遗憾的人生,但是你能不能接受遗憾?
如果接受,你就会获得《本杰明巴顿奇事》里的另半把钥匙,你将可以重新开始,勇气一直都在,它像一个唾手可得的摆件,就放在那里,等你将它放到手心,它是你改变自己去影响命运的“钥匙”。
如果无法接受,也许就是沉沦,就是无解热爱命运,试着接受,重拾勇气。
如此深刻的重生题材看完让人久久无法平静,满脑子千头万绪的想法,夹杂着理解和困惑一时间很难屡清思路,正如那句名言,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思索良久,写下自己的感悟,以表敬佩。
第一个问题问问自己:你认为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
人的归途只有一条 —— 死亡,无论你如何努力避免,人的一生中有无数个危险的瞬间能夺走你的生命,正如姑姑伊兹所说:“世界是危险的。
”无论乌苏拉从婴儿期起无数次的重生躲避死亡,延长寿命,可以说人生有无数中可能,但死亡才是唯一的归途,听起来非常真实和残忍,但是这是没人能改变的人生规律。
我接受死亡是归途,所以看到无数次的殊途同归,居然觉得更加的坦然,不用纠结,不用挣扎,该来的总会来,有无数次的可能让它来,我们最终谁也躲不过。
第二个问题接着追问,所以如果说,你追求的是过程呢?
人的一生是无数次有意无意的选择组成的,行将踏错就可能毁了一生,或者直接死亡,那么看过乌苏拉一遍一遍的重生,你可能也会暗暗提醒自己,小时候防意外死亡,长大防被失败的婚姻,错误的恋人,尽量走正确的路,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即使如此,面对不可抗力,还是很无助的,比如瘟疫,比如战争。
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乌苏拉有一世的错误的婚姻,从懵懂的怀孕后,就走向了一系列错误的选择,最后被家暴至死,对于每个女人来说,可以说是最可怕没有之一了!!
第三个问题也许会再追问,那我们到底该怎么过?
这部剧没法直接告诉你如果过好自己的一生,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但通过一次次的重生模拟,也启发了很多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一方面乌苏拉对于自己无能为力改变很多事而郁闷,最终甚至住院治疗,非常痛苦。
人在历史洪流下,其实是非常渺小的,你能改变和阻止的事情非常非常有限,明明知道有危险发生却无能为力去改变的无力感折磨着乌苏拉,我相信也会折磨着面临类似困境的每个人。
乌苏拉曾说What if(如果可以)是最美的词汇,它不但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新的失望。
我突然意识到,无知居然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另一方面,因为乌苏拉带着前世的回忆和经验,她对过去和未来都有认知,但能做的很少,徒增了痛苦和折磨,所以在片尾她跟心理医生的一段对话,应该就是作者想表达的观点——重要的是当下,过好当下,就很不错了。
我认同死是归途,所以正在学会放过自己;但我也会认真的生活,珍惜当下就挺好。
如此深刻的重生剧,有幸遇到你。
仿佛在看一个真人版的Ursula的人生冒险游戏,一次次的重开去尝试各种方法让自己活下去,只是这个是更加严肃而贴近现实的主题。
人一生的要经历多少的磨难,Ursula的是从出生就开始了,在成长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一次次的意外让她一次次重生,带着模糊的记忆,躲开那些致命的伤害,然后活下去。
痛苦,因为她在冲破一个个难关,能让自己避开死亡并活下去的难关。
而她自己的是每次冲关的关键,她重生并回到过去某个时刻,然后做出不同的决定和行为,来求得生路。
直到那场战争,那场无论怎样都会导致人类大规模死亡的战争。
在存活率如此低的事件中,个体于群体来说太渺小了。
于是在一次次回溯之后,她最终选择了不再去改变。
她离开了,留给观众去想。
但Ursula最终能活到哪一步,早已在之前的重生中预演了。
Ursula的一生经历的“死亡时刻”,对于那个时期的每个人来说都有发生的可能性。
个体和人类的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联结在一起。
不断的与生命对抗寻求存活之路其实也只发生在那几个关键的时刻。
而活着的过程,究竟有那些因素让它的魅力如此强大,剧中无任何解说。
佛教的轮回论在一群信仰上帝和现代心理学的人之中成为了一种合理化的存在,还是一件挺值得深思的事情。
同时融入了女性主义元素,算是贴合当下主流。
人的一生真的只是像头尾相连的蛇一样的存在吗?
我觉得Ursula的每次重生都有在向前一步,就像是一个旋转上升的阶梯,她的每一次旋转,都跳出美丽的舞步。
看了两集很生气,那个年代对女性太过不公。
我要是女主也不一定有她做得好,毕竟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当时的舆论压力也足够毁了她,所以她不敢说实话,但是做父母的失职也是肯定的。
竟然问都不问一句,母亲心里就默认了是女儿行为不检和男生珠胎暗结。
带入女主我会很心寒,我妈心里就是这么想我的……大哥的男同学气死我啦!!!
早泄强奸犯!!!
多悲哀,一个女孩的未来就被一个男生的3分钟给毁了。
她明明可以继续读书,未来有更多选择的,现在只能去当秘书。
那个年代的女性在男的眼里就是个物件,是个玩意儿。
在女主躺在医院里的时候,我有一刻也希望她就死了算了,重启剧本。
我心里一方面很羡慕她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一方面又觉得不应该依赖有“后悔药”的特权。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很脆弱,更擅长逃避。
“反正可以重来,那我选择不面对。
”这会让我更懦弱。
而且一次出错就要重头再来也好麻烦啊……我也得衡量一下重启性价比,哈哈哈😁行吧,激情发言,先写这些。
前两集节奏有点拖沓,但整体还不错。
希望后续有个亮眼的结尾,不然就落俗套了。
我仿佛真真切切地看到一个姑娘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坎坷但坚定勇敢无悔的一生,不,不只是Ursula,还有姑姑,妈妈,姐姐,临终前见到的志愿者,她们都在时代与社会的枷锁下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前进抗争,这或许是历史长河下每一位女性的一个缩影。
我难以形容看完以后我的内心里的情感是什么,或许有过难过,痛苦,愤怒,恶心,希望,开心,感动,惊愕,不甘,迷茫,再次拥有希望,最后与我们的女主Ursula一起,她与自己的命运获得和解,然后走自己选择的路,同时赋予她的观众,一路看到她成长的我,以平静。
这个剧或许不完美,但是我考虑了一下,还是愿意给她五星。
就像这个剧里的女性一样,现实中很难有完美的人和事物。
会走错路,会做错事,同样也会经历了自己没有做错就遭遇的糟糕事情,会失去不想要失去的而无力挽回,很多时候我们很想要重启人生。
或许每个人都曾在深夜想过,也许回到某刻,我们会改变以前没有改变的,修正不想要发生的。
又或许在某一刻,当我们尝试了很多却碰壁,突然意识到,让一切都顺心如意很难,世界上有太多难以靠个人之力改变的事情,于是我们逐渐学会接受,尝试与自己与命运和解。
我觉得,这是圆满。
我衷心的祝福,Ursula,我的姑娘,请勇敢地向前,直到生命的尽头。
刚刚看完剧,虽然难以用文字表达出此刻内心所有涌动的感情,但还是努力想要留下什么,所以用这篇文字记录下一些破碎的想法。
或许再一次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看,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但至少此刻,我充满希望和力量。
祝愿我,祝愿所有的女同胞们,可以找到人生的意义,能够和自我和解,走自己的路而终究无悔。
片头太有质感了,夜晚悄悄盛放的白玉兰,在激昂厚重的音乐渲染下愈发冰洁玉清。
俗套的重生故事却在一次次循环往复的缺憾重生中散发新的魅力。
女主角的重生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意外致死;二、有未竟之事,即遗憾。
幼年时期的分娩、溺水、坠亡、瘟疫等意外事件导致女主一次又一次重生,让人觉得虚妄又真实,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不知道意外与明天哪个先来。
青年时期的重生则更多是女性困境:性骚扰、性侵、意外怀孕、盲婚哑嫁、家暴等。
女主被诅咒般的多舛命运,在其一次次地提升自我、热爱生活中,有一条平行时空中安度晚年。
她一次次的重生依据自己趋利避害的本能尽可能地规避一次次潜藏的危机。
每一世的她都比前一世更进一步,从打字员到成为牛津毕业再成为推进女性就业的政府高官,人格一次次变得丰盈。
影片中反映了两段女主健康恋爱的过程及婚姻,一次是德军士兵恭而有礼的性关系,一次是与德国律师婚后因家庭失去自我的模样。
这部片子在引导正确亲密行为与健康亲密关系方面,有一种老师手把手教学的感觉。
姑姑这条线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从房子的装潢前后变化,可见其在写作与出版方面的成果。
她自由洒脱的一生,很像当时的伍尔夫。
每一次的重生中,女主的妈妈是不是都要经历分娩的痛苦?
姑姑与妈妈这两个性格与三观完全不一致的人,却因女主的事情会有相交。
这部剧的人物塑造具有典型性。
首先是男性角色。
哥哥Marcus以自我为中心,歧视女性,代表了男权社会中男性恶的部分。
小天使弟弟Teddy善良体贴。
代表了男性中美好的部分。
最小的弟弟Jimmy戏份不多,代表了男性中的芸芸众生。
无论哪一次轮回,Teddy都英年早逝,而Marcus却身居要职,说明在战争的大环境下,即使有重生大法,有些人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也隐喻了在男权社会的体制下,男性群体中美好的部分总会消逝,只有恶的部分最终能掌握大权。
再看女性角色,妈妈是通过婚姻获得体面生活的女性,表现为保守,道德感强。
姑姑是自力更生的高知独立女性,表现为自由不羁,随心所欲。
剧中两类女性相互不认可,而这种冲突却不发生在男性角色中,表达了婚姻制度将女性分化成了家庭妇女和独立女性两大类,使之三观相互对立,最终女性无法团结一致争夺社会核心权力的现实。
姐姐Pamela的戏份也不多,她跟Jimmy相似,在剧中都是作为家庭边缘人而存在,但作为女主Ursula的对比,姐姐更像是如果女主循规蹈矩会过的人生。
剧中爸爸的角色是一个富有的银行家,一个幸存的一战老兵,一个靠谱的老公和老爹。
这个角色对比的不是作为女主兄弟,而是女主遇见的各色男友。
女主爸爸的存在再次表明,女性如果要结婚,千万不要在垃圾堆里找对象,至少要找一个真正的精英。
总而言之,这部剧的角色多少都代表了一种社会人格。
女主每一次的重生,都像是开启一条IF线,我们既看到了个人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也看到个人的力量对于社会是多么渺小。
只要社会结构不改变,战争依旧,男权依旧,女性的生存永远危机重重,男性的人性之美终究会被人性之恶所主宰。
《生命不息》(英文片名:《Life After Life》)是BBC今年四月出的一部只有四集的迷你剧,也是近期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剧。
本文涉及大量剧透,建议先看剧。
这部剧只有短短四集,主人公却死了至少十几次,大而化之来说,这是一部重生剧。
主流重生题材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土拨鼠日的无限循环流,主人公的目标就是脱离循环,最近的代表是《开端》,前几年的电影《忌日快乐》《棕榈泉》也都在小范围火过。
另一类则是带着今生的各种知识技能重活一次,片名套用模板《重返xx岁》的,基本都是这个路数,这种重生通常机会只有一次。
而《生命不息》则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一条路,借助重生这一设定,以非常写实的笔触来探寻人生的意义这一永恒主题。
故事开始于1910年的英国,此时我们的主人公厄苏拉还没有名字,确切的说此时她还是个胎儿,即将出生,然而一场大雪导致医生无法及时到达,厄苏拉出生时被脐带缠住了脖子,刚出生就死了,主人公的第一个轮回就此结束。
第一次看的时候的确被震住了,故事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然而人生不正是如此无常吗?
现在看完全剧回过头来再看这一幕,这正是给全剧定调的一幕,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重生能有什么经验可言呢?
这也正暗示了本剧不会走上传统重生剧的路,重生不是人生开挂的手段。
第二个轮回,这一次,医生及时赶到,厄苏拉顺利降生在这个大家庭,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并会在不久后迎来一个弟弟。
厄苏拉渐渐长大,然而在5岁跟家人去海边玩时,意外溺亡,此时第一集才过了不到15分钟,我大概有点明白这部剧想干什么了。
随着一次次轮回,渐渐看出了其中的一些机制,厄苏拉重生后并没有前世的记忆,只是对一些场景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模糊的直觉让她下意识地避开曾让她丧命的事件,却也带给她持续的不安感。
伴随着厄苏拉的成长,我们看到了人生是多么的脆弱,每一次死亡,都希望看到厄苏拉下次能多走一段,但这也意味着有新的灾难在等着她。
如果说厄苏拉生命的一次次戛然而止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无常,那么其中最令人窒息的一次轮回,则让人看到了在无常之外,社会加诸女性的又一重诅咒。
在厄苏拉情窦初开的年纪,她哥哥带着几个同学来家中做客,其中一个男孩吸引了厄苏拉的目光,而正是这个人在厄苏拉家中强行与她发生关系,由此厄苏拉开始了噩梦般的一次轮回。
意外怀孕,非法堕胎,之后放弃学业,到另一座城市找份工作独自生活,染上酒瘾,在一次偶然的相遇,她得到了一位男士的善意帮助,孤独让她渴望家庭,而这个善良的陌生人想必会是良配。
二人很快成婚,结果却发现这是个骗子兼控制狂,在一次家暴之后,厄苏拉面目全非的倒在地板上,几乎让人祈求她的死亡,快点结束这一切,重新开始吧。
每一次重生,厄苏拉的个性和处事方式都会有所改变,也时常能够避免前生的遭遇,但又会有全新的问题迎面而来。
甚至有一次,厄苏拉平平安安地活到了老年,最后寿终正寝,这应该是圆满的一生了,然而镜头一转,再次重启,看来平安无事的一生也不是我们的答案。
毕竟每一次轮回都是独一无二的,身处其中的厄苏拉也无从比对每次人生的得失,她只是不自知地反复经历这一切。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每个人死后都会重新开始,只是我们并不知道眼下经历的一切,其实已经经历了无数次,只是偶尔会觉得某个初次经历的情景似曾相识。
《生命不息》并没有试图给出什么关于生命的终极答案,但通过这样一种戏剧化的形式,却让我们切实体会到了人生的诸多面向。
在剧中展示的最后一次轮回中,太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也没有任何可以解决的迹象,然而厄苏拉却露出了释然的笑容,像是一种领悟、一种确认,无论多少次,我都愿意与我爱的人再次经历人生,哪怕其中的苦难丝毫不减,哪怕结局注定悲伤。
微信公众号:万物票友
真的是毫无“赘肉”的一部片子看第一集 觉得小孩子真的好容易死掉看第二集 觉得女孩子真的好容易死掉看第三第四集 觉得生命无常 再来几遍也是注定 个人在战争下真是太渺小了 这是一部别出心裁的无限流重生电视 没有金手指的地方在于女主每次重生并没有记忆 只有直觉大概就是保护自己足够 保护世界差点最喜欢的还是第二集 堕胎以后嫁了一个家暴男最后家暴死去 重生后模糊的意识到自己需要独立的人生去避免悲剧最不喜欢的是后面两集 努力都没办法阻止弟弟在战争中死去 无法阻止战争剥夺生命 倒数第二次重生女主甚至直接开枪杀了希特勒也无法改变注定的世界所以最后一次 她就顺其自然了 虽然说“成己”接受自己接受世界然而我本人却不是很喜欢这个观点 感觉就是被迫遭受了很多的人类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接受的命运的安排
最近看了一部新剧,是一部英剧,名字叫《生命不息》。
为什么强调是英剧呢?
因为我偏爱英剧,尤其是英国小镇和乡村剧,基本上都会看。
刚开始看到简介时,我以为这是一部科幻片,类似于最近在播的米德威奇布谷鸟。
布谷鸟这部剧又很像早年间的《魔童村》。
原本我以为,这部剧只是简单地讲述一名不该出生的女孩却意外获得能够死而复生的能力,于是开始改变自己人生的故事。
但我又看到导演是约翰·克劳利 ,想到他可是拍《布鲁克林》的导演,应该没那么简单。
比较肤浅的吸引我的点是,剧中的服装和景色太美了。
当初我就是这样想当布鲁克林女孩的,内心:我理想中的我就是这么穿的。
我觉得导演可能是一位女儿的爸爸,至少是爸爸。
他应该也懂养育孩子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女孩是一朵红玫瑰,虽然有刺,但还是脆弱的花,容易被折断,需要保护。
但有一天,女孩意识到,身上有刺并不影响她去爱人,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反而能更加有力地去爱人。
这就是一个女孩的成长。
在许许多多的人生选择中,选择最符合自己心灵呼唤的那个,然后走下去,死也要走下去,这可能是死亡的意义,也是复活的意义。
我认为,真正凭心行事的人,会同时热爱生与死这两件事。
The End
女主每一次的死亡都放佛是一次女性的困境,特別是第三集她被JQ被家暴,被丈夫追上門死去,都是如此的窒息,前面小時候的死亡遭遇會感到惋惜,但是這段裡的死亡卻像一種解脫。還有第四集對親人死去的無法釋懷,一次又一次的預感想要去挽救他們,因為想要走出這樣的困境真的沒有答案,還好女主最後尋找到了自己的答案。Life is an adventure, an endurance race, or an obstacle course, It depends on your choices.
不愧是英剧,制作精良。配乐、演绎、戏剧张力、剧集紧凑度、所要表达传递的信息:强临在感、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现下这一刻,有点像《降临》,当下孕育着一切可能、甚深的智慧就在此刻。女主在轮回了同样剧情是某次和心理咨询师的对谈有明确这一点,只是当时她还未了悟这点如果没有意识到临在可以改变一切,那么生命不息也即轮回不止
就算一次次重来,人生总会有些许遗憾
贼无聊
你不会因为强奸而死,也不会因为家暴而死,生命并非如此脆弱。但你会被脐带绕颈、溺水而亡、被流弹击中,生命如此脆弱。如何才算死得其所?甚至不是阻止这场浩劫。因为你只是一个从来不知道世界是什么的小女孩。或许你还记得,尽管你知道世界是残酷的,你依然义无反顾地爱人(虽然每个心动对象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非常不同意某一星短评,否认了Ursula的脆弱、直觉、敏感、情欲和孤独。当Ursula说她想成为像姑姑那样的人时,我知道是不可能的。不是说她无法独立自主,而是她没法像姑姑那样潇洒,那样忠于情欲。Ursula是一个矛盾的人,一个矛盾的女人,她生命中发生的事情只留给她轮世的预知,却从未教她如何预言,于是在追寻不可知的生命答案时,她终究会一次一次陷入混沌和抑郁。以“what if”为生存本能的人,要经历几世的来回和抉择才能最终明白“now”。
不是很喜欢,这种类似题材已经很多了,缺乏新意
她用了六次挫折,六次人生,才明白一个人的重生并不能改变世界,也不能阻止战争。她的心愿从自己体面平静地死去,变成了女儿和弟弟能够体面平静地死去。
前部分的“危险的旅程”营造的很好,后面有点自乱阵脚了
美国人拍不出这种!【地图炮
看完好像有点理解星盘里12宫的含义了,宿命轮回里,隐秘的,不可言说的,痛楚的,遗憾的,某些在今生等着我们的“大任务”,是期待,是使命,也是一声恐惧的尖叫,人生是那只吞下尾巴的贪吃蛇,未来咬合着过去,我们生生世世,在此刻迷茫,徘徊,似曾相识,思考着生命的意义,想要改变,又在熄灭时遇见熟悉的白雪落下,闭眼的瞬间,新的开始,降临于世。
Ursula前期的死亡体现的是种种难以规避的意外;中期预示着女性所处的一个个困境;后期尽管绕过了前些,却仍困于更大的结构性压迫以及几乎无法对抗的战争。在如疾病和战争的大叙事中,Ursula反复的死亡似乎代表着那时因此丧命的人们之多,成百上千,数以万计,甚至更多。唉,女性成长至此早已死过千万回。
女性的一生要经历多少磨难,要重生多少次才能完美避开伤害?然而现实里女孩们只能背负着伤痛和秘密小心翼翼地活下去。在过了生存这一关后,是一次次的失去让你变得更强大。明知有痛苦,有死亡,你还愿意重新活一次吗?是的,哪怕只是为了牵你的手,我都愿意再来一遍,一遍,又一遍。
规避风险→女性困境→时代裹挟→存在危机,被他人拯救也拯救他人,走向死亡也见证死亡,生命的意义和目的永远没有答案,唯有接受当下,照顾彼此。看得人最痛苦的是Ursula在病房里拥抱雪花未能如愿的那一世,被强迫发生性关系、流产辍学、进入草率的婚姻、被家暴丈夫害死,因为能够重生我心里无数次祈祷让她死去吧,然而这就是无数女性只活一次的缩影,以希冀重开的爽文思路来覆盖苦难是轻佻的。好爱Izzie姑姑,完全的榜样,非常感动于和Ursula的那段对话,“我很有钱但没有人一起分享”“谢谢你让我分享这些”。最喜欢的点是全剧的设定,并不是携带全部记忆的轮回,而是只有隐约的印象。那是否那些dejavu的瞬间是我们重生过的证据,我们的直觉在帮我们修正上一轮的过错,我们的这一世已经是非常努力活下去的一世了。
感觉是日本那个重生的西方版。但演技剧情结构都不是很喜欢。说是成长故事,没觉着。
太短,又太含蓄
第一集惊艳,后面实在不好看
拍得很不错,但故事本身就…怎么说…明明是奇幻又宏大的设定,可前半部分看得好憋屈,后面转进二战主题又总感觉缺了点历史的厚重,小鼻子小眼睛的味道…以及,弹幕味儿太冲,拉低了观看体验。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我们不能思考如何改变历史,只能学习如何接受历史,汲取历史,并且反思当下,珍惜当下。NO WHAT IF, ONlY NOW.
1. 這是covid response宣傳片嗎?其他死法都只死了1次,就1918年大流感死了3次。全世界人封了2年多,還嫌不夠久是吧?最後解決方案居然是把女傭推下樓梯,更神奇的是,Ursula也不叫醫生,就把女傭扔在那裡痛苦呻吟自己玩去了。這做法跟北韓直接槍斃新冠患者有多大區別?怪不得2年多來各國政府都毫無科學根據地把未打疫苗的關在家裡,炒魷魚,美其名曰救人。因為他們真的覺得這批人是可以被犧牲掉的,還真把自己當成救世主了。即使現在數據已經顯示感染、住院、重症、死亡主要都是打了疫苗的。本來在澳新軍團日看這部劇還蠻有反戰意境的,結果越看越莫名其妙,不知道是原著就這麼寫,還是故意改編成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