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众神之地

众神之地,The Land of Spirits

主演:刘琮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众神之地》剧照

众神之地 剧照 NO.1众神之地 剧照 NO.2众神之地 剧照 NO.3众神之地 剧照 NO.4众神之地 剧照 NO.5众神之地 剧照 NO.6众神之地 剧照 NO.13众神之地 剧照 NO.14众神之地 剧照 NO.15众神之地 剧照 NO.16众神之地 剧照 NO.17众神之地 剧照 NO.18众神之地 剧照 NO.19众神之地 剧照 NO.20

《众神之地》剧情介绍

众神之地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人类一直在探索自然的奥义,我们通过探访各种极致的自然地貌和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探寻人、动物、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这一次我们跨越中国四角的不同生态,通过探寻四种令人敬畏的动物,通过努力感受它们,尝试与天地沟通。它们在远古曾经是图腾,是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森林之王东北虎、海上精灵白海豚、雨林巨无霸亚洲象和雪山使者野牦牛。这四种被称为旗舰物种的动物,它们与天地同生,与人类共存,用特殊的方式帮助人与自然对话。众神之地,是那些神奇沟通的发生之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师傅熟悉的陌生人如何在无脑霸总漫里艰难求生筒子楼超人蒸发密令:重生我的婆婆怎么那么可爱2Mars-零之革命-夜曲POPINQ白宫风云第二季窗子里的女巫窥视者未来学大会满足第二季许世友出拳疯狂农庄三矢老师的计划式投喂。身为一个胖子恋爱保质期权少的贴身翻译官熊猫总动员战斗妖精雪风成长不容易第五季大侦探皮卡丘布鲁克斯先生芳心他属绝密的密子小姐机甲拳击魔鬼诅咒

《众神之地》长篇影评

 1 ) 众神之地,众神的力量

高原野牦牛,白海豚,西双版纳的亚洲象,东北虎/西伯利亚虎。

那只被交易的牦牛由于受到野牦牛昆仑的影响最后竟然挣扎反抗自杀了的结局和画面真的让我感到很意外,对啊究竟谁才是主人呢,智达和野牦牛,那只走丢的小牦牛被巡视员们收养过冬也很暖,也很理智地把它再次送回它的部队,因为那才是它属于的地方,粉红色的回忆也很精彩,又涨知识了,竟然越老颜色越褪去,只是最后没有方向地游走死在淡水也很让人难过,生存环境也受到挑战,白海豚怀胎要一年啊且为一胎,大象家族也超棒,大家伙,聪明,和老虎比起毕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相对来说让人类还更易靠近,去看望老三的时候我泪目了,东北虎十月让我们的东北更富生机,从上一个虎年到今年的又一个虎年,从秋天的十月到来年春天,以及东北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其他生命,这片土地对她十月而言还是一片适宜生活定居的土地和环境,动物无国界,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来串门或者定居,还有北朝鲜也是他们的适宜地,一山果然不容二虎啊,除非一公一母,然而老虎毕竟是老虎,森林之王,严肃凶猛,就连十月和白山显然也是一点都不腻歪的,平日里依旧各自生活,各司其职,雄虎寻找拓展领地,雌虎独自养育后代。

 2 ) 通过水到渠成的方式重现“诸山皆有虎“

之前收藏了一堆待看的纪录片,基本上都是B站的,周末大雨时,随缘找了一部名字较为吸引人的——《众神之地》开始看了起来。

首先就被画面给冲击到了,纪录版的画面极其唯美(特别是用大屏幕看,极度震撼),差不多每一帧都可以直接做为壁纸使用,感觉已经有BBC的水平了。

第一集讲的是西藏无人区的野牦牛,故事线虽然是多头并进的,但每一个都好完整。

原来在藏人心中,牦牛是山神的孩子,他们被分成了两类,一类下山被人类驯化,然后帮助藏民更好的生活;而另一类则继续留在山上继续守护着大山。

随着时代的发展,两者生活的区域边界越来越近。

对于这些自然界中级别比较高的动物,他所谓的天敌——狼群会帮他们淘汰掉一些弱小者,而老病者也跟不上队伍时,自动离开群体安静的死去。

本着动物界优胜劣汰的原则,发情期的一些公野牦牛是得不到交配权的,一些脑子灵活的就会来到牧民养殖的家牦牛群中,凭着比家牦牛大一倍的体型,它很自然就成了这个群体的王者,不但能轻易取得交配权,甚至还能拐上几只母牦牛回去。

因为牧民信仰它们是神的孩子同时还是国家保护动物,所以牧民能做的只是找一些人将其驱赶出养殖区域。

杂交的好处是可以抵消家养牦牛遗传中逐渐弱化的不抗寒不挨饿的基因,坏处是生下来的部分小牛野性十足,总想去外面的世界找寻爱和自由,甚至不惜付出生命。

片中正处于青壮年的“昆仑”是刚烈的,虽然它只是一个在交配权争夺战中的失败者,与家牦牛相比,它依然将自身的野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处于老年期的“断角”则学会了怎样与人类和谐相处。

原来牧民的放生不是放到野外,而是像之前一样养着但不再售卖和屠宰了。

片中还有一个人类抚养的、在迁徙中掉队的小野牦,节目组贴心的连名字都没起,因为之后还要放回大自然,就在担心它是否还能适合野外生活时,片尾,有一个疑似是小牛妈妈的野牦牛出现了,这好像才是最好的归宿吧。

第二集讲了海豚的故事,第四集讲了东北虎的故事,讲的是动物的故事,又不全是,除了动物之外,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有人类通过对环境的保护使得自然环境越来越好,从而使得山神的孩子又重新回到了合理的地方。

第三集有点传统国产记录片,以设定好的故事来凑影像的味道了(参见《他们来自中国》),片中的亚洲象是一群因人类原因失散的一个群体,其父系主导的特征属于特例(正常的亚洲象是母系主导的,成年的公象来脱离队伍独自生活的),而记录片以特例为基础讲了一个传统封建社会中国王、后宫、王子、以及挑战者之间的爱恨情愁。

当时,一些常识还是介绍到了,比如野生大象的寿命有七十年,智力相当于四岁小孩的水平,记录力及好,一件事能记三四十年等。

所以,只要注意到这是个特例就行了。

总体而言,这部记录片还是值得极力推荐,片子即有BBC中的那种绝美场景,又不是纯粹的地理型、动物类纪录片,还以国人的思维通过地理上的众神,从民族的前史、文化的源头,讲到了因为生态破坏致使东北虎在国内完全灭绝,再到现在重现“诸山皆有虎”的传说。

 3 ) 万物有灵且美

写完这篇影评,一抬头,刚刚好看到了窗外的云朵,大自然总是如此慷慨的给予我们馈赠。

每一帧都漂亮得像壁纸,以至于看片子的过程都成了难得的享受。

整个片子有种“舒服”的感觉,结构精巧,第一集用了春 夏 秋 冬作为明线,暗线则铺垫了求偶、新生、死亡,第二集则是根据白海豚的颜色,也就是白海豚的年龄来做结构,甚至到最后它们成为博物馆里的骨架和尸体。

心情低落到谷底,真是难过啊。

好在导演最终都给了向上的结局,小野牦牛的放生,从此它不再作为商品,小叶决定留在海边继续父亲的事业,人类和白海豚未来还会有美好的可能性。

甚至第三集的开头,蜷缩在雨林里睡觉的小象,都让我不由得想到了那只去世的白海豚,她肚子里还有一只差几个月就要出生的小白海豚,也是那么宁静的蜷缩在妈妈的肚子里,这像一种美好期冀的传承,尽管它们不是同一个物种。

我最喜欢的是第三集,不同于前两集,动物们总是成群出现,这群亚洲象,他们的家族太小了。

这是同一个族群的故事,就连名字都很统一,一只叫“武则天”的母象管理着象群,一只叫“国王”的公象拥有绝对的力量,然后是它的竞争者老二、老三,它的儿子老四、老五、老六。

家族里,其余的成员不多了,放眼全国,亚洲象仅余三百多头。

这个家族的故事,是国王对故土的寻找,同时,儿子老四完成了成长。

但是,老四看起来实在太不靠谱了,明明是跟着父亲探索的征途,却跑去玩电线,还差点把自己缠住了。

在它身上,人和动物的界限消弭了,玩耍,睡觉,破坏,它看起来非常像个不听话的孩子。

最后,这个不靠谱的老四,在片子里完成了一次成长。

面对老二的挑衅,它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家人。

虽然这场战役最终不战而败,它和老二的体型差距实在太大了,老四毕竟还是个孩子。

这场战役,让我想到了第一集里,野牦牛昆仑气势凌厉的从山上冲下来,就为了拯救它的孩子。

昆仑和国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昆仑的下山,是为了它的孩子,而国王的退却,也是为了孩子,它想给老四真正成长的机会。

这种对比在片子里还有很多,比如同样在第一集里,即将被卖掉的小野牦牛面对货车拼死挣扎,最终送了性命,被领养的小野牦牛也是不断挣扎,但和野保站的情谊让它挣扎的时候都扭着头,不断后退,担心伤到自己的几位奶爸。

对它来说,这种克制的挣扎,可能正是出于对人类的信任和爱。

信任与爱,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动物纪录片,出现在其中的有大量的人。

关于野牦牛,有藏族的信仰,白海豚则被视为妈祖的化身,亚洲象获得了庙里佛爷起的傣文名字,这些信仰串联起了神与动物,也回归到了名字——《众神之地》。

傣族传说认为,神象让天地太平,象是维持平衡的力量。

这和野牦牛如出一辙,在藏族传说中,牦牛的脊背构成了如此广袤的山川。

对几千年前的人类来说,他们的力量太过弱小,于是不得不依赖这些强大的生物。

野牦牛、白海豚、亚洲象、东北虎,它们或是拥有庞大的体型,或是拥有强大的力量,成为了信仰的寄托,就像开天辟地的盘古和和泥造人的女娲,动物是最早的神祇。

片子很可爱,小野牦牛跟着野保站的奶爸们一起晨练跑步,寄居蟹靠武力抢占房子,老四和老六用鼻子玩一只废轮胎,不只是动物,就连人类也非常可爱,专家一边介绍一边说“这个好要拍下来”,昆仑加入保护小牛的时候,一个只有智达受伤的世界达成了,一首动物哀歌构成了对牛弹琴的名场面……每次在我快要想落泪的时候,又不小心被可爱到了,心里浮上来温暖。

第三集的末尾,也是我最感动又唏嘘的地方,“后爸”赵平带着香蕉去看老三,发现它瘦了,“原来你看多胖。

”老三像个“坏孩子”,它曾经逼停三十多辆卡车,就为了吃甘蔗,上路,把一辆大车的前挡风玻璃撞得稀碎,最后,不得不臣服于一剂麻醉针,然后被送到了野象谷里照料。

老三被“关押”的地方,正是他们曾经的故土,是国王始终在寻找而不得的故土。

老三回到故土,又被困在故土,国王苦苦寻找故土,始终没有找到,最想回家的大象没能回家,在外撒野的大象却被迫回归故土。

这一集的结尾也是凄凉的,老二死了,永远作为失败者死了,再也没有小象出生,三百头亚洲象经不起死亡了。

这也是唯一凄凉结尾的一集,尽管它开头那么美好又可爱。

片子没有采用常见的人类视角,这样多少显得有点狂妄,也没有采用动物视角,毕竟用人类视角去揣测动物或许显得偏狭,最终呈现了上帝视角,或者说没有视角,人类和动物如此平等的在天地之中。

前段时间我在云南采蘑菇,我遇到了一朵紫色的毒蘑菇,朋友说好毒,应该把它拔下来丢掉。

后来我想,这是一种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来说这是一朵毒蘑菇,但对自然来说,这只是一朵颜色好看的蘑菇罢了。

最后我们没有摘,把它留在那里,和我们一样平等。

 4 ) 永远只有遥远的神明凝视人类(第三集科学失实严重,达尔文要掀棺材板)

——8月25日纪录片完播后补充:完播后我给四星,一二四集质量都非常不错。

但第三集我给零分,因为这集可以说是一个丧失了科学事实的亚洲象版《狮子王》,人类编剧用亚洲象写了一个不符合亚洲象生活事实的煽情故事,已经无法称这集为纪录片并为之评价了。

我认为自然纪录片可以不够美,可以因为动物的连续拍摄困难采用剪辑手法,可以在不曲解动物习性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代入理解动物的行为,但在科学事实上绝对不能假。

科学性是优秀自然纪录片的基本线,缺乏科学性的自然纪录片,即使剧本/配乐/摄影做得再好,都不能称优秀,甚至不能称作纪录片。

因为没有科学性的故事,就是在误导观众,尤其会误导希望借自然纪录片了解科普知识、对物种建立初步认知的孩子们。

第三集讲亚洲象的剧本,我看了感到非常不适,因为这集编剧的科学打底研究工作做得不足,人为煽情有余、科学性欠缺。

①大象是母系族群,最年长的母象是家族首领,成年公象到了年龄一般就会离群独立生活,也会有离群公象结群生存。

因此,从科学事实来说,是没有“老大回归引领家族”一说的。

我对亚洲象领域不专业,只能从亚洲象科学爱好者角度猜测:可能是“老四”到了离群年龄,和生物学父亲“老大”会合了。

这里应该请科研人员提供专业解释的,而不是写一个狮子王里老国王木法沙回归的滥桥段。

②“老大”放弃和“老二”对决,怎么可能是“老大”考虑基因多样性而主动放弃?

达尔文和赫胥黎的棺材板都要掀飞了。

不遗余力留下自己的基因,是地球上有生命诞生以来,所有生命的最原始本能,生物进化的基石之一。

以熊和狮子两种手段比较“狠”的动物为例,公熊杀死母熊与其他熊的幼崽,迫使母熊与自己交配,留下自己的后代;公狮赶走老狮王取而代之后,就会杀死狮群里老狮王与母狮的幼崽,也与熊的目的相同。

野生动物有一条基本的生存法则:尽量避开低效打斗,因为野生动物一旦受伤,轻则失去领地被驱逐,重则无法捕猎、等待死亡。

第四集写人类难得看到老虎,“当你看到老虎的时候,其实老虎已经凝视你一百次了”,就是因为壮年东北虎是完美恪守这条法则的代表,先观察打量再决定要不要攻击。

猛兽对待打斗反而更谨慎,尤其同类打斗。

我个人猜测,可能是“老大”当时没有发情,没有交配欲望,因此没必要和“老二”直接硬刚。

“老四”年龄小,没有老象那么经验丰富,所以莽着去招惹其他大象。

这里也最好要科研人员给解释,而不要写狮子王里刀疤企图干掉木法沙上位的滥故事。

(写到这里我发现第三集的编剧是真的很爱《狮子王》啊...这集英文标题不叫Elephant King或者Hamlet The Elephant都说不过去。

)自然纪录片以人格化的方式去写动物的故事,是一种利于观众理解并投入情感的好办法,野牦牛那一集就做得很好。

但人格化的故事一定是建立在严谨、真实的科学性上的,不由人类套用自己的社会规则臆想动物社会的规则、并在科学性缺失的故事上营造煽情氛围的。

否则观众为什么不去看动画片狮子王呢?

狮子王还有幼王出走一朝回归为老王复仇的剧情,岂不更精彩?

这一集的剧本非常令人失望,恍惚间水平又被拉回到早期国内自然纪录片还不成熟时,观众看动物披皮演人类编剧脑补出来的桥段,掉一些棺材里的生物学泰斗们无法理解的眼泪。

想问问导演,第三集是怎么和亚洲象科学研究人员合作的,明明第二集和第四集合作得那么专业?

第三集的奖金,扣是不扣?

唉,我们离BBC和Apple+的纪录片水准还有很长很长距离要走,这部何从谈比肩。

7月11日看完第一集时写的评论:我能打六星吗?

我心目中的唯二六星自然纪录片,一部是《大象女王》,一部就是这部了(截至第一集)。

摄影,文案,故事线,剪辑,音乐,无一不是我个人心目中的完美表现。

第一要夸日本的这个配乐团队,开头引入时梦回当年看宫崎骏的幽灵公主,故事渐入时完美融合藏族音乐,悠长灵动神秘深远——最主要是有种不热闹的灵动——极大化烘托观看感受而又不喧宾夺主。

第二要夸文案/故事线,昆仑的人格设定和故事线给人以强烈震撼,它就是山神的化身,蛮荒的精灵,人类无法捕捉到的沸腾血液,是真正意义上的“calling of the wild”。

第三就是摄影,片中大量出现静滞的远景,主角野牦牛就是远景中的一点点。

如果其他纪录片这么用镜头,我可以怀疑摄影师给对象拍照就是这个水平:传说中的“直男如何给女朋友拍照”(无论摄影师是男性还是女性)。

但众神之地这么用镜头就与氛围完美适配,令人惊艳。

天地即世间最大神明,永远只有遥远的神明凝视人类,岂有人类近窥神明?

众神之地,只知神则不得知神性。

当人类也出现在同一片土地上,与神明若即若离,或伏身,或远观,或对峙,或亲近,我们身处这样的双向关系中,才方得以知神明。

看预告后非常期待第二集,况且还是发生在我老家地区的故事。

 5 ) 众神之地

关于这部纪录片,真的让我泪目。

整体下来,就像一位老者坐在我的对面,缓缓讲出他的故事,他的坎坷,他的灵动,他的难言,他的坚持。

他是世界上的所有自然生灵共同发出的声音,是之为“神迹”他一共分为四集,分别讲了西藏的牦牛,海边的白海豚,西双版纳的大象,东北的东北虎。

一部关于大自然的纪录片,那么最重要的就在于他的画面。

这部纪录片在画面的精致和构图上其实是无可挑剔的,包括其解说词和音乐的搭配,不仅使这部影片讲解的很完整,也更容易让人动容。

每一个部分的结尾,就像《教父》的结尾一样,给一个大刀。

以至于让人觉得前期的所有铺垫都是为了讲出的最后的遗憾,这种遗憾的气息透露在片子的每一个画面里。

这种遗憾,不是人类个体中的单个情感,不是两人之间的友情或者爱情,这种遗憾,是整个自然界的叹息。

在此之前我从来不觉得我会因此触动,甚至觉得这是无为的道德负担。

但是当我看见,那只意外死亡的海豚,在她的体内甚至还有一只未见天日的孩子,那群脱离大群体的大象,在慢慢工业化的森林里慢慢消散。

我真的会因此落泪,这是我作为自然界生灵的一员对自身同伴的惋叹。

但是这部片子又是在给人希望的,有人会放弃出去的机会,坚持拯救白海豚,检查站的人会那只小牦牛到处做工借牛奶,那位“象爸”会一遍一遍地呼唤犯错的大象。

将明为明,隔纱观月,虽遗憾却仍有希望,虽艰难却依旧坚持。

那些愿意为这件事努力而人的心灵才是真正的“众神之地”

 6 ) 众神与众人

《第三极》之后,因为要写一个电影故事,几次去了云南。

大概是在那时候,听说在勐海县有十几头大象与当地人冲突严重,于是模模糊糊有个想法,这种冲突,也许可以做一个非虚构的电影。

之前我拍过一个黑颈鹤与藏族大姐的故事,又拍了一个老人和放生羊的故事,总觉得这其中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没有讲完。

于是到了2017年底,脑中冒出了“众神之地”这几个字。

那时候还不知道要怎么做,只是开始梳理中国的野生动物有哪些可拍。

一着手才发现自己所知甚少,就去拜见了很多人,视野中划定了十几种动物,然后开始调研。

最初的几次调研,主要集中在亚洲象和白海豚上。

为了亚洲象,两次去了西双版纳,最终还是选定勐海的那十几头问题象。

有一幕深深印在我脑海中,两个农民为了对抗大象夜里入侵,在农田里点起火把,举在头顶仿佛准备一战。

我问,象在哪儿?

管理员说,就在我们身后的山坡上,它们在观察。

于是那夜,拍摄的计划就定下来了。

白海豚的调研,却埋下了很多隐患。

我们第一次出海,就看见了粉色海豚一跃而起,同行者们惊呼,觉得是个好兆头。

它们距离至少有数百米,而且很快就不见了。

后来又去了几处海域,虽然都幸运地见到,但追踪的效率非常低。

种种迹象都表明,拍摄白海豚故事将非常困难,但可惜,那一跃而起的粉红色,彷佛是一种灵光乍现,对我们有着非理性的吸引力。

从这一点看来,最初《众神之地》的拍摄定位,是不够严谨的,或者说,感性大于理性。

我们放弃了观测相对成熟的熊猫、金丝猴等动物,转而拍摄野牦牛,白海豚,亚洲象和东北虎,完全是出于某种自大、乐观和浪漫主义想象,无视了很多实际的困难。

开拍之前,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众神之地?

简单说,众神,是几种动物,曾经是图腾,是神的化身。

再深入一些说,这些动物,是大自然的晴雨表,是自然意志的展现,正如萨满会通过虎神与天地沟通。

往大了说,万物也许都算众神。

所以众神之地,其实就是自然。

众神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沟通,怎么沟通?

通过动物。

是与动物对话吗?

也不全是。

当人类在远古时代将动物视作图腾的时候,人类拥有与自然直接沟通的能力,类似于第六感,这并非什么神秘的力量,而是人类安静之后,丰富的感官能力,就如同旧时的农人能预知天气,猎人能嗅出动物的远近,那是生存的本能,是与自然沟通的努力,只不过这种努力,在城市生活中已无必要。

但在荒野中,这种努力显得格外重要。

在这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也曾是众神的一员。

正是因为这种沟通的努力,让我们找到了昆仑。

那是很偶然的一次拍摄,我们感受到了不远处,徘徊着一股力量。

后来证明,那一刻之后,我们逐渐找到了众神的含义。

所以,拍摄者在现场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但从拍摄上来说,最难的并不是拍摄到这些动物,而是将动物的行为故事化。

不光是跟拍,而是寻找到最可能的戏剧冲突——这也是最初选择亚洲象的原因。

因为我们觉得,人象冲突,是天然的冲突。

但真正开拍之后,却发现,人象冲突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真正值得深入的,是探究亚洲象的内部结构。

如果我们希望避免人象冲突,首先要去了解它们,了解它们内部的真正冲突,于是有了现在的故事。

野牦牛则完全不同,因为各地野牦牛的情况差异很大,单一故事的拍摄陷入了困境,于是我们决定用一种图景式的结构,来讲野牦牛,从原本的一个点,扩展到四到五个点,于是有了昆仑,断角和小野牦牛还有面具的故事。

白海豚的问题,在于开拍之际就找不到它们,找到了之后,镜头拍不到,好不容易拍到了,又拍不稳拍不深,真的是在拍摄中,改造设备,学习拍摄。

而且白海豚的追踪几乎可以说是“不隔夜”的,第二天,之前拍过的白海豚很可能不知所踪。

每天的拍摄都是全新的。

现场导演是个潜水爱好者,她曾在国外潜水时见过海豚和鲸鱼。

但白海豚的海域,能见度很低,几次潜水一无所获。

但她没有放弃,最终却是站在泥潭里完成了全片最重要的拍摄。

必须承认,当观众拿BBC的动物纪录片要求我们的时候,内心是有波澜的。

在动物拍摄上,我们的技术还有很大差距。

我们的团队,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深入拍摄野生动物,包括我。

但要是等到圆满学成了再去拍摄,估计又得往后推几年,我们只能在拍摄中学习拍摄。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讲述的还是人与自然的故事,人,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动物是人面对自然时的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脸上,还有留下多少自然的痕迹。

正因为如此,第四集东北虎的片子,直到送播之前还在修改。

因为以我们的技术,没能完成在野外的蹲守拍摄,最后只能大量依靠红外触发相机。

在积累了两年的相机素材后,我们发现还是难以完成连贯故事。

幸得国内东北虎研究权威专家冯利民的认可,他将十几年的研究成果,交给我们,那里有全世界跟踪时间最长的一只雌虎的全部影像,冯老师也成为我们第四集的特邀导演。

其实学者的加入,是野生动物拍摄的关键,只可惜我们没有条件让学者们参与日常的拍摄,或者说,我们也缺少科普型的作者,参与到日常的拍摄中。

所以纪录片导演们,大多数时候,必须在做一个片子之前,把自己囫囵地变为一个准行家,实在是勉为其难。

《众神之地》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拍摄了三年,正好是疫情爆发以来的三年,拍拍停停,磕磕绊绊。

这个过程也是人与自然沟通的过程,每一次开机,都被视为一次沟通的努力。

就这样,海量的素材,终于扔到了剪辑台。

在做完《第三极》之后,剪辑指导开法又帮我剪了《极地》的电影版,我们合作已久,在无助和彷徨的时候,后期剪辑,总是用他的方式,不断提醒我们的初衷——去寻找神性的东西,那东西,太容易在焦虑的后期制作中丢失了。

事实上,后期制作,是对主题的一次重新实践,也是隔着电脑,与自然沟通的继续。

还值得说的是音乐,这是与神思者的第三次合作。

很不好意思,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远在日本的神思者。

但剪辑基本成型之后,仍旧觉得非神思者不行,于是,几乎在距离开播不到三个月的时候,神思者加入了。

为什么我总觉得非神思者不可?

在听了音乐之后,我才明白,那种沟通天地的能力,是超越物理空间的。

所以,对一个片子来说,主题是很重要的,但主题的贯彻,并不只是发生在片子中,还发生在我们每一个创作者身上。

就《众神之地》来说,制作的全过程,就是人与自然试图沟通的过程,虽然不完美,却是我们能触摸到的真实。

当你去做那个沟通的一环,就会听见“啪”的一声,环环相扣。

敬众神,敬众人。

 7 ) 人与自然

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听着像是离我们普通人很遥远的事,但其实并不是,人类处于生物链之中,若是某个环节的物种灭绝,那必然也会影响人类。

人类大力发展工业、养殖业、旅游业,人类的生活在短期来看似乎变得好多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更加多样的美食,却不知我们在伤害着另一个物种。

不论是野牦牛还是白海豚,我们不断挖掘他们的价值。

利用野牦牛的优势基因来育种、售卖,利用白海豚的观赏价值逼迫它起舞。

我们在无知无觉中伤害着它们。

野牦牛那一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只十分有野性的野牦牛被捆绑上车,它仿佛提前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不断用身体撞击汽车,试图挣脱束缚,获得自由,最后头破血流的死去。

白海豚那一集,人类试图拯救白海豚,把它带离淡水,但是它求生意志不强,不愿意回去。

大象被关在保护区绝望的眼神。

难以解决自己发情期的老虎。

因为人类自己的利益,我们剥夺了其他生物的天性,新道路的修建、各种横断的桥梁,被破坏的生态,动物的生存空间不断被缩小,找不到自己的同伴,生命难以延续。

所幸,还是有人在奉献他们的一生,去为地球的其他物种提供更好的环境,而我们能做的是通过观看纪录片去了解其他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以此来警醒自己不要为了自身的享乐去伤害别的物种,我们可以影响其他物种的命运,有这样的能力就更要谨慎的对待一切!

生命很脆弱也很渺小,我们只能期盼在最大的“利他”行为中不断获取生存的空间。

 8 ) 白海豚一次“落叶归根”般的献礼

作为最受欢迎的水生动物之一,海豚一直以来都以温柔可爱的形象示人,但《众神之地》这部纪录片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角切入,原来海豚也有神话般的色彩,搭配古韵十足的画面,引发浮想联翩。

《众神之地》讲述了一个属于白海豚的奇特现象:每年都会有衰老的粉红色海豚进入内河,它们忍受着在淡水中生活的不适,向着与大海相反的方向远游数十公里。

片子中的老年白海豚即使受到渔船和铃音的驱赶,仍然在内河徘徊不去,最终在淡水区域内离世,受无名世人三根香祭拜,永远的拥抱着陆地。

科学角度解释,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因为老年海豚的声纳系统老化,从而失去了辨别方向的能力。

但即使老去,动物趋利避害的天性仍然存在着,这似乎并不能解释它们为何坚持留在会伤害自己的淡水环境中。

在我看来,它们的行为并不代表着“迷失”,而更像是一场“执念”,一种“献祭”,是专属于白海豚的“落叶归根”。

我们似乎能在白海豚身上感受到属于中国人特有的情节。

受几千年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思想中往往充满对家乡的依恋,落叶归根的意识也在中国人身上体现的格外明显和突出。

人老了总是要回到故乡去的,或许对于这些中华白海豚来说也是一样。

这些思想深埋在它们的潜意识中,隐藏在它们自杀般的行为之下,让它们义无反顾的长驱百里,回到多年前曾属于祖先的“被陆地拥抱的地方”,近乎神性的完成这一场美丽而悲壮的献礼。

 9 ) 亚洲象是母系社会

7.31看完第三集更新看完前两集本来打了四星,第三集看完气到了,文案扣一星。

————第一集总体来说挺好的。

就是有的地方看起来有演的痕迹,有些尴尬,比如和小牦牛打雪仗,感觉这个情节很没必要,虽然可爱,但是…日常他们真的会做这些事吗?

还有文案有些小地方不明所以,比如昆仑退却了,可能因为他对小牛的怜悯,怜悯为什么会退却,有些不明所以。

也可能是我理解能力有限吧。

不过能在国产纪录片中看到这种高质量的作品,还是很惊喜。

在电视上看完了第一集,期待第二集。

希望多些这种题材的电影!

看惯了国外的野生动物,都忘了国内也有很多野生动物了。

😖第二集太催泪了,太难过了,太揪心了。

立马去关注保护白海豚的公众号,国内这种保护意识太缺乏了。

希望多点这种纪录片,让人们去了解这些物种,保护他们,和谐共处。

不知道能做些什么保护他们?

第三集大象拍得太差了,从没看过以公象这种角度讲大象的故事…国王,王子,武则天…讨厌父权制的故事,大象明明是母系社会,却被这个纪录片拍成了父权社会,无语了。

喜欢,欢迎大公象这种台词…已经吐槽无能了。

公象成年以后就要离开象群,和年长的公象生活在一起,被这个纪录片文案美其名曰拯救象群,寻找象群的出路……我服了。

看了那么多大象的纪录片和书,没见过这样的,槽多无口了,真让人失望,文案写之前能不能先查查关于动物的知识,无语。

8.8看完了第四集山神归来。

有点感慨,国内的纪录片,只能是靠杂七杂八的镜头攒起来才能拍好一部纪录片,因为保护动物的意识来得太晚了,拍好野生动物很不容易。

萨满那一段莫名地感动,泪目,原始宗教真的很触动心灵。

很难想象之前居然是“诸山皆有虎”,甚至一百年前还有那么多老虎。

我家的族谱是先祖移居之后开始记录的,据爷爷说刚迁移过来的时候,山上还是有很多猛兽的,之前的村落因为瘟疫已经消失了。

也许千年前,我的家就曾有老虎经过吧。

 10 ) 牦牛是山神的家畜

野牦牛VS家牦牛:1、体型大一倍。

2、野牛角有弧度。

3、野牦牛生长在高山上。

4、野牦牛的体质更好些。

从寻找野牦牛修复面具到野牦牛被赶下山交配而进入家牛群再到保护站养着小野牦牛。

处处彰显着人与自然与山神的相处之道。

但想想,野牦牛为何会下山?

是气候变暖还是高山不再适合居住还是母牛变少竞争变激烈?

野牦牛的后代回归荒原后会不会带去疾病?

无从知晓,我们能知道的只是因为野牦牛下山,与家牦牛交配后生下的小牛体质更好,价钱更高,牧民们生活更好,但随之而来的苦恼,家牛不再那么温顺不再那么好管理。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保护这个环境,好好维持生态平衡。

《众神之地》短评

最喜欢带上面具跳舞的镜头,神祇降临。

6分钟前
  • 凉姑小肚瓜西西
  • 推荐

看多了bbc的总感觉别的差点事

11分钟前
  • 7
  • 推荐

支持~

15分钟前
  • aryayaya
  • 力荐

极佳的立意。在人逐渐征服自然后,人类社会曾经对神性的推崇已消失大半。我们不仅像现代故事里的文明人,更像失去野性的牦牛。

19分钟前
  • momo
  • 力荐

这文案我想打差评,这个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案真的很恶心人,大象那集我被恶心到了,公象国王?连大象习性都没搞清楚就做纪录片,门槛真低,公象成年就要离开族群去寻找新的象群,那头公象明明是因为人类活动难以找到新象群一直在外流浪,却被强行安了个国王之名。象群的首领一直都是母象,离开的公象是它的子侄辈,一个纪录片充满了人类视角的傲慢,甚至歪曲事实,吃相难看。

24分钟前
  • 蜉蝣一梦
  • 较差

做的第一个作品终于播出了,5星给自己鼓励一下。

27分钟前
  • 不暗
  • 力荐

不是完全科普向的纪录片,带点儿神秘色彩,画面和配乐都很绝。

32分钟前
  • 阿迷大人
  • 力荐

亚洲象看得让人太心疼了。人与动物,大自然要怎样才能和平共处…………

33分钟前
  • 耶嘿
  • 推荐

第三集直接拉胯,完全没有动物知识吗?大象是母系社会,为什么那么多爹味十足的文案出现……整不纪录片过于拟人化,终究一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明明是人类侵占了动物的生存空间。唉:-(理解叶文洁,成为叶文洁。

36分钟前
  • 麦麦呀-tbb
  • 还行

我最讨厌的纪录片类型,过多的价值输出和根本没必要的人文探索,充斥着制作组自己为是自作聪明的“才华”

41分钟前
  • MARI
  • 很差

雪山使者野牦牛、海上精灵白海豚、雨林巨无霸亚洲象和森林之王东北虎,齐活了。 万物皆有灵,而人要自称万物之灵~

46分钟前
  • 刀锋
  • 还行

拍得有点太煽情太人情投射化了,但考虑到是国内头一次拍这种大规模动物片,影响也比较成功,还是应该鼓励一下

50分钟前
  • 青稞先生
  • 还行

🤢

53分钟前
  • 速度外正
  • 很差

我觉得这个分虚高,和BBC的纪录片差距还是挺大的,比如大象那集,一上来各种空镜头啊航拍啊都很震撼,到拍大象了就各种曝光过度吧对焦不实吧,色彩也很差像DV机。整个片子给大象特写最好看的一个镜头是拍最后那只关在笼子里不会动的老三。我觉得为了支持国产给7分比较合适

54分钟前
  • 张连春
  • 还行

感觉四集有点太少了

55分钟前
  • L
  • 力荐

试听是好的,其余不太行。文案略浅和单一、第二集节奏故事线紊乱。

56分钟前
  • urmamamaya
  • 还行

好的纪录片就是没啥二话,就是好!

57分钟前
  • 随喜
  • 力荐

感觉解说问题很大,文案能感受出悲悯和情绪化,但本事人与动物的冲突又没有讲清楚,作为一个纪录片不够客观也不够有科普性。甚至可能因为审核,一点血腥镜头也不敢带,自然的残酷性就冲淡了很多

59分钟前
  • abu
  • 较差

看不赢,人类的自我感动太多了

1小时前
  • 错多多vviki
  • 很差

景色不错,没了

1小时前
  • 挫海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