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戏,我看重的两点。
回答女一为什么喜欢男主?
因为他保护密疏其义可嘉,痴心不改其情可叹,天性浑然其性率真,闲散疏懒为人不器,若值其龄也是三分无赖七分不俗。
人和人气质的吸引,就是没有道理。
演员都是好演员,可能富大龙更侧重角色的痴捏劲头。
好的戏剧都是有所侧重和夸张的,导演或许也像作者一样,对这种宝玉式的人物欲扬反贬,想来生活中这类人物遭逢多舛的命运严酷的生活,也会蜕变成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好的艺术与人性,其有意思之处就在于心里变了而面上没变。
可能我太含蓄了?
片子是几年前的片子,本子更是好几年前的本子。
世事变更,不须人言,何况戏剧源于生活,但出于种种考量,加入编者主观的改动,使真事隐去,自无须赘言。
所以以片子推实情,怕是缘木求鱼,笔者也是私心编导对男主的欲扬反抑,和对女一的不吝赞美,才有所感言的。
至于对女二,也是着实为其设身考虑为其翻案了,本来无甚好说,但这种出于好意的改动,不免也改变了其他部分,初心如何是非难判。
戏也,戏看罢了。
观戏者心中因之形成的态度,无人奈何,但戏中人心中的是非曲直,虽寡却真。
但是我有一言,若是踫巧误入迷局,或想仗义直言,或自认客观者,虽则并非义务,但是最好免于偏听偏信和意气用事。
中途无数次想要弃剧,还是忍着看到48集大结局,必须要来说说这部剧。
演员的演技是真好,编剧的本事是真烂,以至于角色上升演员本身的情况在本戏里基本不会出现,弹幕评论分得清清楚楚,就该编剧背锅。
【核心思想】看到大结局,基本可以理解,本戏想要表达的是贵族后裔在王朝没落之后,从心有不甘、怀有幻想到幻想破灭,认清现实的过程。
同时穿插着清末民初,日本暴露野心,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的悲惨社会状况。
故事围绕着溥仪退位之后的东陵密疏展开,男主角哈岚为首的满清遗老遗少想要护送密疏到溥仪手中,日本人和忠勇锄奸团两股势力也想争夺密疏,三方搏斗,最终随着日本侵华加剧、为了密疏付出诸多人命,哈岚最终一把火烧掉了密疏。
问题是,本剧到底是想批判满清后期封建王朝贵族的腐朽,还是同情前朝忠臣的忠心以及王朝没落的唏嘘?
整部剧在情感基调上非常别扭,一会儿哈岚以一个凡人英雄式的形象出现,表现出一些担当和对旧王朝的信仰,剧情和氛围有意无意的烘托。
一会儿又怂得要命,表现的像腐朽不堪的没落贵族。
到底是想说清王朝覆灭正是因为有这群值得批判的人?
还是想说清王朝都覆灭了还有这么一群值得歌颂的人?!
十分别扭【人物分析】本剧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物行动很多时候前后不一致,很矛盾。
1.男主角哈岚哈贝勒其设定是一个纨绔子弟、很怂、而且是从头怂到尾,对清王朝和溥仪十分忠心,豁出一切保护密疏。
但问题就在于,哈岚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后裔,剧中也表明他不是没受过良好教育,所以就算他是游手好闲的公子哥儿,纨绔子弟,那也不是蠢,不是傻吧,因密疏搭进去一两条人命的时候,但凡智力正常都能意识到这么下去不是事儿,也得主动想办法处理这个事情,而不是一直被动行事。
就算这个理解为编剧刻意这么写,就是为了塑造贵族的腐朽,那么男主的性格也很矛盾。
遇到大事一直表现的很怂,但偶尔有时又表现的很刚很硬气,这不是很矛盾么,一个怀有贵族底气,打心眼里高自尊的人、又怎么会表现的很怂很懦弱呢,这一点实在别扭,不是因为与观众价值不符产生的别扭,是其本身不符合逻辑的别扭。
一会儿观众感受到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会儿突然又伟光正了起来,有一种割裂感。
而且剧中是个女的,不管是受过新式教育,没受过新式教育,都对哈岚抱有好感,真的是瞎眼了,至少从观影角度,男主角真的不值得爱啊。
这情感线的直男色彩太严重了。
估计导演本意是要表现男主一边对娄晓月有情,一边对佟丽华有义,两边都很为难。
但这压根儿就是直男的臆想,没有哪个女性觉得这种行为是有情有义,简直就是失败的情感线,封建时代失败婚姻的教科书。
除非作者本意就是批判哈岚脚踩两只船。
2.女主角之一佟丽华佟格格佟格格的设定是留洋日本归来,会日语英语等多国外语,接受过西洋教育。
这么一个接受了现代教育的女子,就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执意嫁给自己不熟悉且并没有太多好感的男主,这很费解。
如果说她就是一个彻底的封建女性,那还可以理解。
但剧中佟格格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的是自强自爱,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头脑,面对父母对自己命运的安排拒不从命,坚决不去日本。
她都不能接受与妾室共侍一夫,说明内心是不认可旧式婚姻,认可的是一夫一妻,没有任何妾室的新式婚姻。
又怎么会在明知哈贝勒不愿意,明知哈贝勒与娄晓月情投意合的情况下,执意拆散二人,嫁到哈府。
剧中佟格格给出的解释是撕毁婚约会导致她后半生的屈辱,所以她即使内心不愿意也要嫁。
但这和她向往新式婚姻以及其他情节中表现的内心坚定,不在乎别人看法的形象完全不一样,十分的矛盾。
3.女主角之二娄晓月娄老板男主角哈岚的青梅竹马,京城名角,被佟丽华拆散之后,一辈子念着哈岚。
没啥可说的,人物挺丰满的,是一个受教育程度不高,有一定性格缺陷,但有一技之长,不算怯懦的旧社会女性,塑造的挺成功的。
4.男二号汪四海前清御前带刀侍卫,后到国民政府任侦缉队队长,最后一路升到北平市警察局局长。
一直觊觎密疏,想要靠密疏发财,一开局杀了两个人,前半部分是大反派之一,让人恨得牙痒痒。
后半部分日本人野心逐渐暴露,在家国大义面前拎得清,分得清敌我亲疏,帮着哈岚好几次,后半程的搞笑担当,人物丰满可爱。
虽然有坏心思,但是对娄晓月的爱慕,对后来家庭的照顾没得说,最后因为女儿惨死怀中,整个人疯掉了,颇多叹息。
可以说是本剧最成功的人物之一,真实立体,有可恨之处也有可怜之处,而且融合在一起不别扭。
【演员演技在线】不得不说,好的演技真的可以做到让观众清清楚楚的知道锅该由谁背。
富大龙的演技绝了,要不然弹幕也不能对这个角色一片骂声,说明演员演的真好,编剧也是写的真烂。
富大龙演的好到属于观众明明白白能感受到他演的好,表现出来的就是当时当刻规定情境里人物角色该有的样子。
只不过情节放在故事里不对劲,不妥当,真的是神演技。
郝蕾也是不用说,自然不做作,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有贵族格格的样子,除了人物设定有矛盾,演的是很好的,眼神很到位。
余震,真的演的好,前半程恨的人牙痒痒,后半程以一己之力撑起剧,后面只想着看他出场,真的是连牙齿都会演戏的感觉。
为汪局长点赞,他一举超越男主女主,是全剧最喜欢的角色。
总结一下,最多真的只能打3星,立意是好的,讲不好故事也是白搭。
核心思想不明确,人物很矛盾,故事拉胯,多处不合理,为了推动剧情而推动剧情,白瞎了好演员。
打一星是因为没有负星,有的话就打了……这跟郭宝昌富大龙郝蕾口碑差了十万八千里的辣鸡剧情哦,我都怀疑这仨是不是小照片在人手上所以拍这么一垃圾出来,剧情有多离谱文字都难以形容,你说你整京剧文化吧,隔壁那个于正的鬓边不是海棠红表现出来京剧文化,唱段服化道民俗文化都比这强几十倍,人家原著还是耽美……大众看不上的网络小说……这……好嘛你说美食,要说这弘扬传统美食文化能搞这么倒人胃口我都想打电话说这有“50万”了,能迅速打破书本描述有关清末时期的民间民俗美食,这拆台的能力堪称一绝。
剧情一看就是“普信男”模式,您要财要才要貌要啥都没有,还大清格格倒贴宁愿寒窑受苦也不愿和父母走还铁了心替三养孩子?!
还有京剧名伶纠缠半生心甘情愿未婚先孕,连个通房丫头的名分都没……图啥啊?
这不是男主魅力,是男主滇西学成归来,会下情蛊才能解释。
富大龙啊郝蕾啊……卿本佳人……奈何……整部剧拿腔拿调的台词和矫揉造作的表演……这没小鲜肉吧?
没什么流量吧?
配角都是什么科班出身多年拍戏话剧名角吧?
导演是著名导演吧?
……还不如小鲜肉,同样剧情辣鸡但小鲜肉至少人赏心悦目啊。
倒是没有过场戏 所有台词 站那就说 坐那就聊 感觉节奏就是 有话快说有屁赶紧放。
可能人物都会瞬间转移吧。
(感觉是为了省事省预算)配音效果就是脱离气氛 都扯着脖子喊。
声音处理的感觉看一会都要耳鸣了。
再配合二十年前的拍摄剪辑手法。
镜头毫无美感 传统的特写 带关系再加 中远景 甚至连主观都省了。
总结就一切一切 早已不适合当下的市场了。
刘天池曾经说真实感是演员的根本属性。
这个属性是在一次又一次训练的过程中慢慢搭起来的,绝对不可能一蹴而就。
对好演员来说,我觉得最大的技术就是太真不是艺,太假不是戏。
在「演员的自我修养」里有这么一段话,演员要首先考虑角色的内心活动,然后通过体验角色的内在来塑造角色的精神生活。
饰演一个角色,就必须体验到与角色相符的情感。
说实话,我是冲着富大龙老师来考古补剧的。
我看剧的时候也是无敌讨厌哈岚,骂骂咧咧的在看剧,但是这恰恰说明富大龙塑造的哈岚是成功的,他把哈岚那股子恨其不行,怒其不争的窝囊劲儿演了出来,最后他为了密疏是把全家老小的命全压上了。
而且富大龙的怂与干事之间的转化也是很精彩丽华都为他生了孩子之后,他开始从意式到责任的重要性,他不是一下子就立起来,从他不再挎着腰站立和开始过问家里小事开始逐渐铺垫,到后来他去做过记者,开过店,甚至还逃亡上海,给别人打过工,参加过美食大赛等各种事情让他开始主动承担起保护密疏的事情。
最后大结局的时候,哈岚假烧掉了“密疏”,在佟丽华的尸体前发呆了一天,从早到晚他都没有哭,想他在开始的时候是打球都会掉泪的人,但悲痛溢出屏幕。
时代背景和出身经历让哈岚根本做不了英雄,富大龙平铺直叙的把这么一个烂人摆在观众面前,有观众去评判,一个一生都奸懒馋怂的人如果在某一个瞬间做了一个好事,他值不值得被记住,他能不能像屠夫一样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
如果哈岚这种遗老被演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那大清还亡个der啊!
到豆瓣给打了4.7分,我突然觉得我们对好剧是有标准的,至少不能让一个无能的人做主角,我们对主角都抱有一种出类拔萃的寄托,他似乎不能怂、怂也只能是几集,后面必须逆袭,必须有超出平庸之辈的行为,甚至有引领时代的领头羊品质,突然觉得这部剧没有那么差,跟陈坤的《故梦》类似,在变幻的时代中,他没有觉醒,也没有沉沦,似乎在半睡半梦间,他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去预见时代发展的方向,似乎父母被日本人杀害也没有激起他的强烈爱憎,他就是个和我们一样的平庸之辈,既没有强烈的爱,也没有强烈的恨,没有所谓的英雄气质,干不出符合时代浪潮的丰功伟绩,这不就是迟钝的我们吗?
不就是只想着维持自己生活现状不改变的我们吗?
在职场上,我们谁不像他一样是个怂人,魏璎珞这样的爽姐有几人?
我们还不是该应付的应付,该赔笑脸的赔笑脸,该忍气吞声的忍气吞声,我们和他一样呀,可是我们在电视剧中似乎不允许这样的人存在,因为我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这样的人。
他对爱情和婚姻的模棱两可,说是谁都不辜负,实际是谁都辜负了,从小优渥的生活条件和万事父母宠溺的态度使他一生都难以长出责任感和担当,但是从结局看他为了密疏几乎是搭上了全家人的命,又何尝不是英雄之所为,他和其他英雄的差别就在于他没有英雄气质,他懒散、自私、遇事就躲、优柔寡断,可是一个没落王朝的贵族不就是这样吗?
如果八旗子弟个个英雄了得,又怎会王朝覆灭,他的圈子里不是没落的格格、就是妄图靠日本人复辟的遗老遗少们,生活圈子所限,所以他身上是难以会有革命火种产生的,最多是像马俊杰这样的忠勇锄奸团,但他们没有信仰,蛮干无头脑,注定成不了大器。
舍身救国、奔走呼号的英雄的确更伟岸,更高大 ,但是哈岚凭借“怂“而斡旋于各方势力干出的爱国的事也是无可辩驳的。
【文/午言绝】2001年4月15日,电视剧《大宅门》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
这部剧的故事取材于导演郭宝昌的家族史。
全剧围绕医药世家白府三代人的恩怨为叙事线索,谱写了一段激荡人心的年代传奇,并以最高17.74%、平均15.01%的收视率,创下了新世纪以来的最高纪录。
昨天,距离《大宅门》开播已过整整20年。
记者见到郭宝昌导演的时候,他还在用微信跟《大宅门》的演员商量20周年重聚的计划。
郭宝昌年过八十,精神矍铄。
前不久,他的新作《东四牌楼东》登陆北京卫视。
这部剧拍摄于2018年,曾在多家地面频道亮过相,几经辗转后成功上星。
它讲述了前清贝勒哈岚,无意中得到一部记载皇陵宝藏的密疏,从此人生发生巨变,并在时代的滚滚车轮中成长的故事。
开播之后,《东四牌楼东》的评价较为两极,喜欢的满分力挺,不喜欢的人一星表态。
对此,郭宝昌十分坦然,“如果人们想看我再拍出一部《大宅门》,对不起,做不到。
但《东四牌楼东》也不是一部糊弄人的剧,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反常规’。
”
以下为郭宝昌自述——破落王孙的故事,我见过近些年,虽然我拍的剧不多,但其实一直有剧本找上门来,类型五花八门,其中宅门戏最多。
说实在的,我这人有个习惯,不管送来的剧本水平如何,我都会从头到尾给人看完,哪怕在住院期间也是如此。
确认这部剧不适合我之后,再回绝人家。
尊重编剧的创作成果,是一个导演的基本道德。
2016年的时候,我接到了《东四牌楼东》的剧本,当时的剧名还叫《风雨翠华楼》。
我一看,这戏的立意一下子把我震住了。
因为我在剧本里见过太多的英雄人物了,每个人都一身正气。
我说这可能吗?
拍出来有人看吗?
反正我接受不了。
但《东四牌楼东》还真不太一样。
它写一个破落王孙,这是一个怂人。
但从整个内心来讲,他又是非常诚实、执着,而且很仗义的一个人,给我的感觉就很生活化。
我就觉得,如果能从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入手,去揭示他在时代巨变下的内心世界,打开他的生活天地,会非常有意思。
最重要的是,这种落魄子弟我见多了,小时候接触的几乎都是这帮人。
所以自己尝试改写了两集,觉得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我心里一合计,我得拍这个,但故事得重新写。
这部剧的编剧是三个年轻人,他们对那个时代不太熟悉。
这个没办法,有些东西你就算有才华,或者去查阅资料也没用。
除此之外,戏的结构上存在一些漏洞,一些自以为有戏的地方,其实都是小噱头,没有跟人物性格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就把这三个年轻人组织起来,说故事的整体结构还按原来那样走,但得重新编织一下故事。
所以我们就在宾馆开了一间套房,每天下午1点开始,一直到晚上10点,除了吃饭,都待在房间里。
大家伙儿拿一个小黑板,想到什么就写下来,一集一集地顺,然后由一个人负责整理,形成文字。
这样弄了一个多月以后,我就觉得,这戏有了。
至于改名字,那也是后来的事儿了。
我这人有个小毛病,老是喜欢在作品的名字上纠结。
写《大宅门》的时候也是,好几年我都想不出来名字,每天都为这事儿纠结。
有一天我在深圳,半夜睡到3点多钟,突然就醒了,起来就是一句“大宅门”,心想这名字可真不错,然后就满足地睡着了。
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死活想不起来了。
这下可好,我一天都干不成活儿,满脑子想昨晚的梦,一直想到晚上7点。
我当时刚做完饭,一出厨房,我一拍脑门,想起来了。
“东四牌楼东”这个名字也是我们在一起讨论的时候,突然脱口而出。
当时就觉得特别满意,一是很有京味儿,二是比较抽象,再者也比较符合我们这个故事的气质。
定了,就它了。
打破常规的演法,都生疏我们这部剧请到的都是相对成熟的演员:富大龙、郝蕾、于震、刘佩琦、李诚儒……但在拍摄的时候,就有好几个演员跑过来跟我说,“导演,我也演了十几年戏了,到您这后我不会演戏了。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这部剧是反常规的。
从表现手法到演员的演法上,我都希望尽量做出差异。
溥仪为什么就非要坐在宝座上?
贝勒为啥就得正正经经、规规矩矩?
审讯戏为啥就非得把犯人绑起来?
我不要这些。
所以,观众看到了,即便是住在皇宫的溥仪,也不坐龙椅。
他干什么呢?
打打网球,骑骑自行车。
这都是我们从资料中搜寻来的,包括溥仪什么时候打过网球,都跟谁打过。
所以他跟别的皇帝不一样,但我们又有史实作依据,保证它不失真。
再说审讯戏。
很多戏都是把人绑起来,再弄上几道血印子。
我们如果也这样搞,能有意思吗?
我所有的审讯戏都不按套路出牌。
比如说,汪四海(于震 饰)的手下逼问哈岚密梳的下落,哈岚(富大龙 饰)就拿了个竹竿,疯疯癫癫地朝屋子里的众人抡去。
再到后来草弥审他时,我给他们俩准备了一瓶红酒,边喝边审。
还有一场戏,是审一个叛徒。
两人面对面,坐在一个空屋子里。
审讯的人问,“你说不说,不说我就要动刑了。
”然后一扇门突然打开,里边烧着火堆,旁边放着一堆镣铐,然后门就关上了。
审讯的人再问,“说不说。
”啪!
另一扇门打开,两个妓女正坐在那儿笑,门再关上。
那叛徒马上就跑妓女那屋了。
别人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审讯怎么能这样审呀?
哎,到我这儿,他就得这么审。
所以演员就不太习惯。
我在现场经常强调,我是希望你们自己发挥,突破剧本现有的格局,不要有什么顾虑,就算是做错了又怎样呢?
起码证明你在不断思考。
我的一贯要求就是,你们要动起来,动起来,不要开拍后就坐那儿开始不停地说台词。
哈岚这个角色是按“丑”角设计的。
这个“丑”不是形容词,而是名词。
他一开始是一个痴傻略癫的人物,到后来慢慢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寻找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和皇家斩断了关系。
你想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可不就得用反常规的演法吗?
富大龙一开始也有些拿不准,说导演我这样演能行吗?
我说就这么演。
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怀疑过自己。
我看网上对他这种演法颇有微词,但我很敬佩他。
这是一个能为角色豁出去的演员,而且他的这种演法,比正常演要难得多。
有时候,演员觉得自己实在来不了,会提出反对意见。
我也绝不会跟他们争论,按他们的演法来一条,再按我想要的来一条,最后再做选择。
因为片场就是个拍戏的地方,不是争论的地方。
贯穿始终的京剧元素,有范儿除了反常规,这部剧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无处不在的京剧元素。
这里有几点考虑。
一方面,哈岚是个戏迷。
他对京剧爱得狂热,所以才会如此喜欢娄晓月(窦晓璇 饰)这样一个戏子。
这就给他的爱情注入了合理性,也能完美表现出这个人物性格中的“痴”。
另一方面,在那个时代,京剧本身就有我们现代人几乎无法理解的吸引力。
有了京剧这条线,我觉得更能体现那个时代的特征。
除此之外,将京剧与故事结合,能明显提升叙事效率。
比如说,佟丽华(郝蕾 饰)非常好奇,贝勒爷为什么放着我不娶,非要喜欢一个戏子呢?
她非得亲自去看一下,娄晓月能有什么魅力。
结果,当她到现场的时候,娄晓月正在演《霸王别姬》,扮演虞姬。
佟丽华一看,立马就全明白了。
因为娄晓月在台上实在是太美了,她看到后都想做霸王了。
都说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看京剧了,但我觉得《东四牌楼东》将京剧元素和影视结合后,还是能给观众带来惊喜的。
富大龙曾经拍过胡玫导演的电影《进京城》,本身就有一定的京剧基础。
他经常在台词处理上来点京剧腔,让哈岚这个角色更加生动,也更为人信服。
我还请来了多位北京京剧院的演员,他们出演过京剧《大宅门》。
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不一样,非常传统。
在那样的氛围中长大,身上自然就有了一股梨园气,这种浸入骨髓的气质是我们影视演员很难模仿的。
在剧里,我将大量戏曲的东西融入到了生活中。
比如说丁宝(曹阳阳 饰)这个角色,他在盗密梳的时候就全部用的是京剧中的高难度动作。
我希望这些将戏曲生活化的尝试能在后边被观众注意到。
总而言之,我们在《东四牌楼东》的创作上花了不少心思,如果说我曾经拍戏只是为了自我满足,那么坦白讲,这部剧我只想满足观众。
在与大家见面之前,它经过了长时间的艰难跋涉。
与电视台沟通时,有的告知只能分期付款,有的告知档期无法保证。
我一次次期望它的播出,却又一次次看见它变成了“狼来了”的故事。
这次,直到播出前一天,我仍对能否播出持怀疑态度。
好在,它终于来了。
当所有剧都在按常规出牌,观众也在按常理追剧的当下,希望《东四牌楼东》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那时,或许你就能明白,为什么郭宝昌敢这么拍,富大龙敢这么演了。
专访丨郭宝昌:为什么我敢这么拍,富大龙敢这么演
故事性不差,人设就这么回事,看剧看剧,敢情你们对演员太投入了。
根本不看戏。
对比那些赘戏来说,可以给8分,总体来说,给个6到7分吧,比下有余,比上不足。
人物关系可能刻画得还行,但是对那段社会场景的展现,看不出画卷感。
现在这些和历史有关的剧,是不是只为设定一下人物身份用的,历史是啥情况根本不顾了?
字幕里的历史顾问都是学现代爱情学的?
说不上来,还凑合吧。
拍的很用心,演技非常好。
但是剧本本身问题很大。
服化道,摄影,演员都不错。
但是基石不稳,建不起大厦。
又想体现巨大的时代洪流在小人物身上的缩影,但是全剧立意格局又显得小家子气。
一众演员完全演技在线,尤其男主,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演的是非常出色,可以说把一手坏牌打到可圈可点。
剧本还有很多常识错误和基本逻辑问题。
为了造就后面的悲剧,王府可以轻轻松松毁掉,还没有任何人追究责任。
还有各种不合逻辑的剧情不一一说明。
娄小月有机会成名角去上海发展事业偏要搬进汪四海家里。
当时男人都是三妻四妾,桐格格还能坚持不让男主纳妾。
一个陪房丫鬟也敢对主人指手画脚,爬到主子头上。
后面汪四海疯的更是不明不白,后面死孩子也像赶场,没什么必要性,为悲剧而悲剧,但又没有很好的情感渲染。
格格自杀也是没有必要性和铺垫。
汪四海这种没有靠山又蛮横的人,直接一刀子过去早就没这么多事儿了。
烂剧特征,坏人一定不能死,要留着,推动剧情发展,给好人使绊子,体现好人的圣母心。
还有谢一半莫名其妙就投奔共产党去了也没有任何交代。
娄小月和男主香港私奔这也很怪异,没有任何铺垫突然就下了车,改变主意,事后也不交代原因。
反正这个剧本实在是稀烂。
然后贯穿全剧的什么宝贝,也没看出来是个什么宝贝,有多稀罕。
如果真的是宝贝,后面肯定越来越多人和势力想插手,也没看出来有什么新鲜故事,没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没有强大的军国势力,也没有各种手段威逼利诱。
就野心很大想写天下大事,结果写出了个家长里短。
辛苦演员了,也辛苦我看了个寂寞,最后结局更是草草收场,结局也没个子丑寅卯。
搞了那么累,一开始老王爷一家子都活着的时候,就在汪四海面前烧个精光别留劳什子副本,不就好了,烧王府干嘛,还非得搞得家破人亡。
而且汪四海就是个宫里的太监,出来混个小队长,演的像什么只手遮天的大人物似的。
男主天天嚷着要重振王府最后也没振呀。
格格不是拿了王爷所有的家产么,怎么后面还是住的破院穿的破衣服,一家子穷唠唠,没钱没势给人踩脚下。
心累,最多两分,好演员,认真拍也拯救不了屎一样的剧本。
全剧最惊艳是桐格格杀日本人那一场。
这一段拍了非常好。
最后说一下,整部剧充满了主角对皇上的忠诚和崇拜,然后皇上就出场没几次,也都不怎么威风。
你要说这剧是想表达反清复明呢,还是反讽帝制呢,还是历史虚无主义呢,都没看出来。
反正男主就是皇家一条狗,一辈子活在破灭的皇权下,这剧是歌颂男主伟大呢还是讽刺男主sb呢,也没看出来。
还有点半歌颂半无奈的意思。
就简直了。
听说赵导还很重视这个剧本,只能说老年人自娱之作吧。
无语。
一直靠演技在圈里稳扎稳打的郝蕾,最近跟富大龙出演的年代传奇剧《东四牌楼东》,在北京卫视播出后同样得到了不少观众的认可。
剧中,郝蕾饰演了一位个性十足的角色——“格格”佟丽华。
她出身侯门贵族,却从小接受西洋教育。
身上既有新时代女性独立自主的思想,又被迫屈从于封建社会下命运的安排。
有观众评价说:“佟丽华的人生,就是很拧巴。
”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郝蕾也流露出对角色的同情。
她认为“佟丽华”很像薛宝钗,都深明事理但被封建礼教裹挟前行,最终只能悲凉收场,留下世人的唏嘘感叹。
替剧中人物鸣不平“他们都是旧时代的悲剧产物”侯门家庭出身,在洋学堂接受教育,“佟丽华”不仅知书达理蕙质兰心,在遇到事情时也是行事果断十分有主见。
但就是这样一位有着新时代女性独立思想的“格格”,却还是要屈从于封建时代身不由已的婚姻制度,嫁给自己起初并不爱的男人。
对此,郝蕾也十分替她鸣不平:“这么大气又有风度的女人,要去和哈岚这么个‘怂人’在一起,开始我自己也不太理解。
”不过通过和导演、编剧的探讨之后,郝蕾逐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我觉得她还是很在意封建礼教吧,就是说虽然她留过洋,但她还是受限于所处的那个时代,尤其父亲又是愚忠于满清王朝、哥哥后来也投靠了日本人等等。
”郝蕾认为,“佟丽华”和“哈岚”的结合,是那个没落王朝时期种种腐朽东西的重要表征。
很多年轻观众单一地认为哈岚是“渣男”或佟丽华是“棒打鸳鸯”,但事实上这两位主人公都是旧时代的悲剧产物。
透露富大龙跟角色反差大”他就像安静的好学生,一点不调皮”《东四牌楼东》播出后,对于“佟丽华”和“哈岚”的人物关系,一部分观众持心疼无奈的态度,还有一部分观众则表示:“这对欢喜冤家挺有意思的。
”“哈岚”的天然怂和“佟丽华”的御姐范儿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对此,郝蕾笑言,有时候她都觉得自己演得像他妈妈一样,“剧里大部分的事情都是佟丽华去解决,哈岚本身来说也是一个比较没主意,性格也相对软弱的角色。
”这次,是郝蕾和富大龙第一次合作。
郝蕾透露,“哈岚”的调皮和富大龙的安静特别有反差感,“富大龙就像我们上学时候的那种好学生,一点也不调皮,很安静。
看他往哈岚那个调皮劲儿上够的时候,都有点担心他累到,哈哈。
”拍摄幕后,让郝蕾比较触动的一件事是几乎所有演员都会提前做好功课,每天来到现场会非常认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饰演自己父亲的李诚儒,“他是来客串的,待的时间不算长。
有一天见到我,他特别感慨地说‘哇!
我已经太久没有见到过一拨演员,都这样认真地去探讨剧本了’。
很幸运同组演员都能和我一样地去认真对待每场戏,让我很顺利、很满足地演完了这个角色的一生。
”记者:吴海鸥、王雪莹;编辑:薛宏莉;责编:吴海鸥;审核:孙剑波原文链接
演员很好,剧情合理。开始觉得接受良好教育的格格怎么能看上哈岚呢?但看着看着发现,看着像个太监似的,但其实有情有义也不傻,内里确实是个男人。郝蕾演格格没问题,因为这个格格本来就是个成熟稳重的性格,我不觉得她接这个角色是装嫩。另外,国产剧通病,自己永远是对的,对立派永远是错的,是不是太不客观了?我方不可能完美,对方更不肯能一无是处。
这俩女角色都瞎了吗?
郭导作品
挺热闹的
解一半和哈岚的主仆组合不错,很好玩,他俩太搞笑了
巨婴富大龙做作到令人发指??我呸呸呸0202年了男权社会疑惑剧集还在播出如果可以 我希望是负五⭐
#🍋观影# 嗯……就是一部“老年人电视剧”。啥都老。剧情老套,导演手法陈旧,演员年龄偏大。连AB角都懒得用。男主角那么大岁数演纨绔,那哪是不谙世事,简直就是智商出问题了。老北京的剧情底子多好!就是拍得这么糟!服气~
明明20集能演完 非要凑数?
哈岚什么情况,他不跟佟格格圆房,还吃醋,不过他吃醋的样子好可爱~
???
吃货贝勒的作精日常
灵魂发问:郭宝昌怎么了???!!!
这剧叫烂?不符合现在的价值观就叫烂?那历史剧全都是烂剧了。再者,两女追一男,符合那个时代就行,干嘛符合现在的价值观。所谓男权女权,不过是资本家将阶级矛盾转移成男女矛盾罢了。醒醒吧都……
小品话剧都没这么尴尬别扭夸张的演技,好像生怕观众不知道这帮人在演戏一样。太差劲了,最差评。
我觉得还行啊
没有达到预期,女主形象与声音太出戏了
熟悉的郭宝昌的风格,由于男主塑造得像个低能儿,四星观望。
这剧情走势令人捉摸不透
若以集数的中间点为线,前面部分我给四分,后面部分我给二分,至于结尾,我只能给一分。这剧,给我的感觉就是相当于要强行把孔乙己拔高到英雄的地步,以博取孔乙己们的追捧和打赏……我不是说哈岚像孔乙己,我只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类比人物就拽了一个绝不该被奉为英雄的孔乙己来说事儿,——孔乙己不是英雄。我也不是说常人不能成为英雄,我只是说像孔乙己这般集合了太多叫人又怒又恨又怜的品质的人物,不该成为英雄。好吧,编剧和导演本就无意塑造什么英雄,那么,哈岚的角色形象处理就太过——牵强了些,显出了立意的极端和一厢情愿。弹幕里有一句评论很贴切,“全剧看到结尾,才发现导演只是讲了个寂寞!嘛都木有……”为着漂亮的演技和台词,我给三星。
陪我母上一直在看…分分钟都想冲进屏幕揍富大龙= =+这个巨婴人设简直了orz另外郝蕾真的需要减减肥(¬_¬)【update:男主一门心思想着和女二私奔…我真是呵呵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