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纠结,追了两天,一口气15集,前面台湾部分,拍的真是没话说,剧情道具风景台词颜值+音乐,妥妥的年代感十足,没有任何bug。
可是!
进入大陆部分以后,剧情开始拖沓,剧情没有起伏,人物性格和特色没有更加丰富,tell me why??
说实话,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几个主人公在经历社会现实国破家亡以后,思想和性格上,几乎没有变化??
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完全木有体现出来,就像喝了杯白开水,起先还清凉甘甜,之后索然无味。
所以剧荒的推荐看前时集,后面的个人选择吧,可以直接等更新看结局,过程就不推荐看了。
看到第八集,不知道是否该继续看下去,心里越来越难受。
最开始的单纯少年,一夕之间国破家亡,被推进命运的激流。
《台湾往事》是一部慢节奏的好剧,我不喜欢看抗日神剧,但对于反映劳苦大众的战争剧情片,一向是很尊重且欣赏的。
第一集在阿文离家出走的雨夜里,日本军官的儿子在母亲灵前流下眼泪,他的父亲醒来看见这一幕,抱紧了自己的孩子。
各家点各家的灯火,各家有各家的愁。
颠沛流离的日子一旦开始,就再也不能停下来,阿文这些年轻人,再也回不了家了。
同胞之间血肉相连,他们被分隔两岸,几十年后才能相聚。
人是非常渺小的,家国分离之痛,却是难以承受的。
愿这些伤痛终有一天能被时间抚平,愿他们有一天能回到家乡,或者魂归故里。
为左小青打call,演技真的杠杠的,那姿态、那眼神、那动作、那说话的语调,那那都是戏啊,以前怎么就没发现她演技这么好呢,演阿梅的时候将贤妻良母表现的淋漓尽致,温婉贤淑又气质出尘,好期待陆敏英的角色出现,该是怎样的英姿飒爽!
很有教育意义的一部电视剧,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以史为鉴。
剧中没有大幅度的战争场面,更多的是家庭温情,让人看不见那个时代下的血腥和死亡,但却通过几位主人公人生路程展现出日剧时代时台湾人民的悲惨遭遇。
写正文时先放一段网易云看到的一段触动我心的评论: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初初看《台湾往事》是被台湾二字吸引。
本人并非什么精通历史的人,除了课本,只是偶与爷爷或父辈交谈中得知战争年代的一二事。
这些零碎的故事中,也极少关于台湾。
我生活在广东,毗邻福建。
祖上从北方到福建,再到广东,一部分人也到了台湾。
前些年台湾的姑母回来做生意,看她与爷爷交谈时能切身感受到那一辈人的亲情或与我们这一辈不同。
于是无论当下台湾有多少人去支持台独,我依然愿意相信,即便是现在,依然会有人对隔海相望的故乡有无尽的牵挂。
不论这部剧的出现,多么迫切的想去证明他的红色基因,但我也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大问题。
台湾问题一直未能解决,文化却是两岸无法割断的纽带。
先从文化交流中建立共同感,我想这也是这部剧的出现的一部分原因,并告诉我们,收复台湾的日程终究要提上。
剧中从一个家庭出发,到整个大背景下的台湾。
动乱下的年代,从完整的一家人到阿爸的疯,到家破,人散,正好是那个时代下最显而易见的中国家庭。
我尤为记得啊公在牌匾下的那一声家国情仇,在我眼里,那算做一声哀嚎。
从家事到国事,从家仇到国恨,从儿女情但家国情,是这个家庭,也是剧中主人公乃至其所在家庭的转变,也正是大部分中国人认清事实,寻回民族自尊到奋力抗争的转变。
剧中从小见大,从不同年龄阶层如战士那个年代的台湾人面对被殖民的土地时的不同态度。
剧中配音,场景,细节乃至服化道皆有人指出,包括其故事的逻辑,严谨性或许都不够完美。
但就目前看来,这部剧的意义,角度,题材,都值得我们去关注而不是被无尽泛滥的且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所谓玄关古装剧、披着职场剧外衣实则爱情剧以及各种抠图无演技的玛丽苏神剧侵袭。
家国情仇在和平年代或许年轻一辈更难懂,对故里的乡愁或许也仅仅体现在外出打拼时的思念之情。
而动荡年代的青年们对于那个时代的志向,一如啊耕和啊桢讨论的问题:救国人于水深火热,是靠拳头,还是读书?
当下的我们当然会说:缺一不可。
但当时的许多人,也会思考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
否则,也不会有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了。
剧集目前更新到第十集,希望后面不要狗血不要一味的卖情怀或者变成抗日神剧,我也会继续跟进写出更多感受。
本人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只能写出粗浅的感受,同时也深切的希望,年轻的一辈,不要只是在各种节日时朋友圈和微博中刷:勿忘国耻。
而是真切的了解历史,更不要一味的反日或者其他。
更加希望的事,希望能多拍这样的剧,让我们更加愿意去了解过去的故事。
2018.2.28
这确实不失为一部好的国产剧,从演技到颜值再到整体的剧情都还算在国产剧中是上乘,虽然有些剧情中有bug,有时候主角关环有点太亮了,但是也不能掩盖了他的优秀,毕竟瑕不掩瑜。
我想这才是抗日剧,有生离有死别,我看这部剧的时候还是挺震撼的,毕竟他居然能让所有的cp都没有在一起,能死的都死了,不能死的就相隔两岸,我想在这个大多数国产剧都在谈情说爱的潮流中,这确实是挑战,毕竟大家都像看到好的结局好的爱情,没有谁愿意看到悲剧,毕竟看电视剧其实也是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在上面。
但是转念想,抗战时期生离死别是一些很常见的事情吧,在那个年代信仰高过一切,爱情亲情友情都可以放弃,我看到林清文诀别林家的那一刻我似乎理解了他的心情,舍不得家人舍不得爱人但是为了信仰,为了新的中国,再舍不得也得割舍。
还有剧中的配角,编剧用他们巨大的人物性格转变来表现出那个年代的混乱,和大多数的状况。
有人从好变坏有人从坏变好,我想这是真实的,毕竟在那个更迭的年代不是人人都有那么坚定的信仰。
总而言之,这部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一步悲剧,从头至尾他都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抗战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没有牺牲就没有回报,就想剧中的三位男主,到最好他们的亲人爱人都离他们而去,他们也离开了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也是一部热血青春剧,用三位男主在抗战过程中的种种来使得他们成长,这种青春经历,才是现代人还有的青春,她也是一部抗战人物群相,剧中的各种人物从个性鲜明,向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下小人物的生活状况,这在抗日剧中是难得一见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剧中编剧并没有突出哪个党派更好,国民党也有像孙连长那样想要打日本鬼子的人,日本人也有松村武夫那样知错悔改的人,通过他们的变化来传递一种积极能量远比直接歌颂好得多。
看到第四集,溜了溜了。
首先,不喜欢拍摄乱用长镜头,还有那个……为了突出人物,镜头360度旋转对着演员拍摄的(专业说法不懂),看着头是晕的(具体见张书豪去到台北发现他哥哥不在银行工作然后和他哥哥吵架的那个情节)。
所有人物近景的画面感也很不好,人头占了二分之一,美感度很低。
打光也没有美感,比如说老宅子里吃饭,民国时期的旧宅子,不能像现代剧家里装吊灯一样的用光。
这部剧里吃饭的那个情节,大晚上的,要么四面都是光亮得晃眼,要么顶头得光照得头发颜色都变了。
故事推进得不和情理的慢,情节没有轻重缓急。
看故事概要主要是刻画三位男主在动荡时代的命运变迁,演到第四集觉得左小青才是主角。
再者,人物性格也很不立体。
滥用背景音乐,45分钟的一集剧中,40分钟时刻都有背景乐,如果背景乐能推进剧集的发展尚可,并没有。
不但没有,和着音乐听演员读台词,很出戏。
我没有在剧中看到台湾风貌,日据的台北的街景像极了上海影视城的棚景;台湾的南部的风土人貌和江南水乡完全无差异。
阿美族呐,高山族呐,本土的台湾人不是国民党时期去到的那一批,他们根本不会讲普通话(国语),就算新文化运动在民国后迅速普及,根据左小青的人设,她是不会穿着旗袍和皮鞋在家里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的(具体请参考张书豪杨谨华另一部台湾抗日电影);很直白的说,这不过是一部贴了台湾情节的抗日神剧罢了。
快将近一个月,我终于把台湾往事看完了。
这部题材新颖,号称是直面日治历史的年代剧,有蛮多深刻的场景给我留下印象。
让我比较欣慰的一点是,很少会有内地年代剧会选用台湾本土新生代演员。
(我今年真的看了不下三部有嫚书和书豪参演的戏剧,予希和彦西也都是第二次看作品了,只有以豪是我从来没有了解过 ,但人也很熟悉)冲着这个强大的阵容,和我完全放心的故事梗概看了下去。
(不得不说选角还蛮成功的,这几个角色的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剧中从一个家庭出发,到整个大背景下的台湾,最后是大陆。
从江口,台北,上海,泾城再到厦门,一行少年的成长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被日寇玩弄的家破人亡对他们痛恨不已,到意识到只有奔赴前线才能救国,才能让中国人站起来。
这个思想上以小见大的转变,暗含了中华儿女为了找回民族尊严而浴血奋战的历史往事,蕴藏着曾经许多人的奋斗与希望。
不论是农民,学生亦或是国军和游击队员,每一个人满腔热血、奋不顾身的心态都是有迹可循而且清楚明了的。
但是这部剧在拍摄手法上,运用了很多长镜头和空镜,导致让人觉得冗长,而不够专业,总的来说给我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
但也正因为空镜,淡化了战争,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虽然也有很多情节,像是林清文如何出逃的部分,很杂乱,也没有交代清楚,但总体上还是过得去,(总是让我觉得前面部分拍的很台湾,后半部分拍的很大陆神剧)某些地方还是很触动的(不排除我年纪的因素啊)。
我身边看了这部作品的人都拿它和《一把青》比较,我是觉得没有什么可比性的啦,两部要表达的东西很不一样。
一个重在家国情怀,一个重在英雄民族的壮哉。
同样类型戏份可能是《一把青》更胜一筹,但我觉得《台湾往事》的立场也是蛮中肯值得鼓励的。
这部作品,很触动、虐心和揪心的地方也是不少。
比如芸华在婚礼上因为炮火去世的场景,看得我真的很难受。
和绍祯出生入死,最后却只能阴阳相隔。
即使靠思念也无法在乱世中弥补遗憾。
(其实还有强暴的那段 ,但和其他相同题材的前辈比 ,少了一丝丝动容 ,不过也很厉害了!
)以及清文再回家,一时间惆怅和思念全部消逝,给母亲一个难忘的拥抱。
(建议全程1.5倍速,节奏真的很慢很慢) 我的思绪也在最后去往大陆的船上夏然而止,随着风飘荡在海峡上。
最后双美和清文两岸相隔,似乎也暗示了什么...... 历史,无论如何发生,都需要我们去铭记,居安思危。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节奏离奇的缓慢,每次不知道怎么交代的东西就一笔带过,哪怕是些重要的剧情,三人初到上海,语言不通,货币不同,状况也没搞清,在接头人死了以后莫名其妙就突然适应了环境,甚至搞出一个暗杀计划来,这中间他们如何安定下来,融入大陆时局,思想有何转变,这些最重要的内容居然完全没有展现。
倒是一些无关紧要,和主线没有任何关联的剧情总是得到大段的描写,老爷子倒在汉仁的坟前,左小青找了他几万年,最后自己回家了,说「我没事,你不要担心我」,然后这段就没了,完全看不出这一段存在的意义,这种跟主线剧情没有太多关系的镜头充斥全片。
主角演技崩坏就不说了,除了一直在说三个主角感情好,主角各自的特点完全没有表现出来,好多集过去了,人物没有一点成长,也没有表现任何心理的变化,一去台北就开始花前月下,家都要被日本人糟蹋没了,居然一点仇恨都没累积起来,整个剧的逻辑一直就接不上。
最后,全片的亮点是松村。
故事开始于大陆全面抗战以前,从海峡对岸那块小小土地上几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境遇道出那段历史,角度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战争年代每个人的痛苦挣扎和无奈……非常热血,剧情很棒,历史刻苦铭心,很生气,一周没看日剧了。
剧中日语和台湾普通话都很好听加分,演员很专业。
刘以豪小哥哥应该能吸引很多90后吧
(估计是我没看过原著或者之前的作品)前半段让我看的是如获至宝,感觉不论是整体画面感,还是演员的演技、口音和颜值都能打满分。
可是为什么他们开始抗日后就变成了一个…… 一条线是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欢乐喜剧,一条线是一个罗曼蒂克爱情故事。
一直有一种他们可以各自修仙成功再聚首干一番大事的错觉。
观看时的我从不舍得错过任何一分钟的认真观看,到2.0倍速的快速浏览,到我现在只想看下集预告的了解情节。
我真的想过一阵儿再看后半部分,因为这样我可以当两个剧来看,应该会更好一点。
但是演员确实很喜欢,还是要给个好评!
开头看了几集还是觉得不错的,然!而!!叙事地一转移到大陆,剧情就开始断裂式的崩塌。。最近这两集简直能与手撕鬼子的抗战神剧媲美,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蹲在地上摆Pose打鬼子,看得我整个人都愣了好吗??
清新自然的躯壳 魔幻主义的内核
第十四集,剧情完全乱了,还以为看了一集假电视剧
也许是这样的背景,让他们有着悲伤的命运。
前十集在台湾的故事,还是蛮吸引人的,画面也是美得,后来到大陆的剧情就开始走上抗日神剧的路了,追都追了,雷点就雷点吧,可是,剧情剪掉太多不连贯?有的剧情简直莫名其妙?哎,编剧可能可能zz吧!整个剧最好的是剧名,一星是给剧名,另一⭐是给演员的!起码名字吸引我过来看了!
张书豪+刘以豪 有这两位就不会差(原谅脑残粉)如果音乐不滥用就更好了 主旋律做成这样 已经可以拿来标榜了
没有渲染战争,而是讲述三个青年的成长,有种娓娓道来的感觉。
先四星给大家种草,看前四集感觉不错,画面和细节都用心,男主刘以豪从《我可能不会爱你》开始关注,演技在线且长相可爱,总之,可追
挺好的制作,值得一看,演技也都在线
前两集感觉各方面观感还可以,大陆演员配音,台湾演员用的原音所以整体都是相对和谐的台湾腔,不会出戏。作为上星剧来讲,有这么大段大段的日语台词也还是难得了。只要后面稳住了,应该不错看。ps:大陆拍台湾比台湾拍大陆大气多了
最开始是对题材的好奇,大陆播出、启用台湾新生代演员、讲述日据时代的台湾...看下来发现格外好看,不疾不徐,节奏灯光剧情都很棒,值得看!只是不知为何没热度,可能是宣传太少了吧
不错,清流。
剧情不错
台词都是原声很赞,三个人都各有特色,期待他们后续的发展
开始几集看着还好,十二集过后画风突变,什么鬼?为什么要吃屎啊我艹?不是台湾往事吗?又成了抗日神剧
和当时看《一把青》一样的煎熬着看完 一边看电视剧一遍google真实的历史事件 好几个配角的演员把人物演的都很饱满 被杀的时候难过的情绪不低于主角 几个主演作为新声代的演员演技都超级棒 这点来说 大陆流量明星真的差太多了 大陆能拍出这样一部电视剧特别自豪
演员长得不错,看了几集演的也不错
貌似好久没见过左小青了
越来越没劲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