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第一集:可鲁的新监护“世界过于沉重,于是乎在被嘲讽为脆弱,敏感,偏激下被压死了”少年的腿被机器压到了,但是因为太晚了没有去医院,在睡觉过程中死亡,很可能是破伤风,父母是聋哑人。
可能是没钱吧,以为忍忍就会好起来。
遗物整理师将遗物带过来时,父母再次绷不住了。
少年被教育的很好,却没有被世界善待,有时候贫穷真的是原罪。
第二集老年痴呆的母亲,死亡三周后才被发现。
可鲁第一次自己开始整理遗忘,这次的环境比较差,因为三周才被发现,现场尸水比较多,也还有大量虫子。
老人的儿子儿媳妇只是在外面催促等候,希望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例如存折,现金。
最后地板下面有很多沾满尸水的钱,这个时候儿媳妇便开始督促丈夫捡钱了,还要求可鲁把清理好后,再将钱归还。
可鲁一点跟寻这旧物寻找发现,老人长期坚持去取钱,每次五万元,其实只是为了给儿子买西装,这是她一直的遗憾,即使老年痴呆了也要每天打一个电话给儿子,也要每天取钱给儿子准备买西装。
暴躁的儿子第一次稍稍平静下来,听西装老板讲述老人每天来西装店的故事。
听完之后依旧有些暴躁无奈,把遗物盒子摔在地上,还是想要继续拿钱走人。
走的时候突然发现二三十年前第一次给母亲买的礼物,他挺住了脚步,大为震撼,也痛哭流涕,一段回忆汹涌而来。
这是儿子第一次领了工资给母亲的保暖衣,母亲从未穿过,一直保留至今。
儿子柔软的部分,才第一次展现在人们眼前。
时间推动着我们不断不断向前走,带领我们组建新的家庭,拥有新的生活,而一些人却永远活在回忆里,身体力行用余生也尽力爱。
母爱真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了吧,其实儿子开始的时候也是个好儿子,生活的磨砺之下,他把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封锁,只是应付着生活,只是唯利是图,当这一件旧物让他回想起过去时,他应该是痛彻心扉的吧,但是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
看到这一段回忆时,我的泪水也跟着涌了出来,我不明白那样暖心的儿子为何变成了如今这模样,又感动于母亲如此珍视儿子送的礼物几十年从未穿过只是一直珍藏着。
第九集被抛弃的神的礼物在叔叔发现哥哥对自己的爱的时候,也发现了可鲁是被领养的事。
哥哥真的太好了,一直以来在找弟弟,但是又总是错过,最后终于找到了,却只能在监狱,弟弟甚至不愿意见他,哎!
世界怎么有这么多错过。
原来一个人最后的东西这么少在知道事实之后,叔叔都变柔软了。
还有喜欢一个人是藏不住的。
马修,寓意神的孩子。
第十集只要记住便不会消失即使是逝者,我们也能听到他们的声音树葬,生命树,一片森林只要你记住,就不会消失可鲁,树木
看《我是遗物整理师》的时候会想起《非自然死亡》,一个个死亡背后的故事还有主角的故事串起来这部剧,还挺喜欢这种叙事方式的。
每个故事都涉及一些社会热点:工伤 空巢老人 同性恋 弃养 家暴……在看完尚久的故事的时候哭了。
整部剧贯穿了对于死亡的思考,一个黄色小箱子就可以装下一个人的一生,看完剧之后我也认真思考了很久。
剧里面有一句很好的对于死亡的理解(记得在《去有风的地方》也出现过类似的话):即使你看不到某个人,不代表那个人不在你身旁,只要你记住他们,他们就不会消失。
在看其他人的影评的时候,看到一段很喜欢,在这里也摘抄下来:如同《寻梦环游记》所告诉观众的,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我是遗物整理师》的落点也是如此——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只要还有一个人留存着亡者的物件和与TA有关的记忆,把它们细心安放、妥当珍藏,那么亡者就仍未远去。
这部剧的节奏缓慢,收拾遗物时候可鲁耳机里的歌也是缓慢的,看得很舒服,仿佛时间也慢了下来。
镜头很清新,喜欢可鲁家的布景,喜欢樱花路和海洋馆。
双男主的互动很有意思,在这部关于死亡的剧里面增添了好笑的点。
喜欢里面李帝勋满不在乎痞坏的人设,还有可鲁爸爸也太温柔了吧。
一个“特殊”但天赋异禀的少年,一个“令人怀疑”但底层善良的叔叔,一个“不务正业”的可爱邻居,他们在吵吵闹闹和认认真真中,让这个让人生畏也令人敬佩的职业,铺着悲伤但也温暖的底色,不至于过于压抑和沉重。
其实细想,“遗物整理师”这份职业很不常见,遗物整理通常是故人的亲人们用以缅怀故人的一个重要的途径,那么可想,有必要聘请“遗物整理师”的故人可能更是孤独的离去,遗物整理师不仅仅是处理物品的人,更是缅怀和陪伴这个孤独灵魂最后一程的人。
可鲁在“正常”的社会环境里像是一个AI机器人,但或许就是他这样让自己毫无保留、毫无偏见、心无杂念的进入他人世界的纯净心灵,才让他听到了那些只对他开口讲述的故事或呼救。
有原生家庭贫困但努力生活工作、却被职场霸凌的男孩。
内心的自卑和上司的冷漠成为夺走他生命的刀,如果生命可以再来一次,多希望他的妈妈除了告诉他要做个善良努力的人之外,也要告诉他请再勇敢多一点。
有即使老年痴呆但却不忘完成对儿子小小承诺的母亲,有温暖了彼此却不被家人接受的同性爱人,有相守一生在秘密花园携手离去的夫妇,有被人纠缠最终得不到就要杀掉的独居女孩,有从小被领养又被弃养没有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男孩...... 故事里的所有人,都既有伤痕也有光,可能每个人的伤痕也就是可以透出光的地方吧。
可鲁的伤痕是疾病是领养,但他的专注让死去的人诉说出闪光的故事;叔叔的伤痕是暴力是遗弃,但他底层的善良陪伴和保护着可鲁、邻居和拳击男孩;邻居姑娘的伤痕可能是不务正业,但她的热心肠和直来直往也让她可爱到发光;独居奶奶的伤痕是遗忘是孤单,但她遗忘中的不忘成了击垮不孝儿子的光;保安大叔的伤痕是贫困是爱人的疾病,但即使面对业主的刻薄和生活的不易,依然用花、用爱守护着爱人成为了他的光......我们每个人也何尝不是如此,都有伤痕,也都有光。
或许需要用一生治愈伤痕,治愈的过程和治愈的故事就是那束光。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结束的时点,而结束后到底能留下一些什么。
仅看物品的话,或许就是一个黄色的纸盒的空间。
那什么才是我们来过一遭的有价值的痕迹呢,或许,只有那些闪着微光的故事,只有记忆,只有怀揣着这些记忆的与我们连接的人。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死了的人,也能「说话」。
活着的人,比死还苦。
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剧集,似乎非常邪祟,也非常残酷。
但Netflix的高分韩剧《Move to Heaven:我是遗物整理师》,不仅一点都不恐怖,而且安的都是好心。
「遗物整理师」的职责,就是为逝者整理遗物,并将最具纪念价值的物品妥帖装箱,交由亲友珍藏。
体面收拾逝者最后的痕迹,借此勾连、承载生者的念想,这就观照到了死亡关怀的空缺一环。
这一人情味极其深厚的工种,我们觉得新鲜,但在韩国是真实存在的。
这部剧所改编的散文集《离开后留下的东西》,就是由遗物整理师金玺别所写。
于是相关故事,在本质上就添了几分血肉的温度。
剧中经营这一事体的公司有个非常诗意的名字,叫做「天堂移居」。
其主体原本只有一对父子,韩静佑与韩可鲁,但父亲突发病逝后,就成了儿子跟叔叔曹尚久、好友尹树木一同拍档。
核心人物可鲁是个具有沟通障碍的记忆天才,能够通过拼接别人未能关注的细节,还原逝者生前想说但说不了的话,而他执着地尽最大努力帮他们传达,去修复关系,弥补遗恨。
替逝者言说的题材相对稀罕,而且主要是借法医、入殓师甚至超能力者(灵媒、女巫等)之口,可以说,这部剧从讳莫如深的丧葬服务中打捞出了新的角度,即让本身承受着恶意的男孩通过这份工作,去化解逝者承受的恶意。
这角度决定了它本质上的纯粹与情感上的深度,于是剧中那些我们并不陌生的人间惨事或情由,就给带出了不一样的感知。
有了这样的视角,我们就不太会用极其理性的态度、过分精准的公式去挑剔当中的人事。
它值得高分,就不只是因为在冷冰的人世间里,抓到了稍纵即逝的温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能够让人相信这部剧大过天的柔情,就是人间值得的证据。
在如此温柔的剧集里,少不了一条温情脉脉的主线,那就是静佑跟可鲁的父子情。
为了照顾自闭的儿子,父亲会非常细心地顺应他对秩序、习惯的执念,因此他们的房子总是窗明几净,就连上桌的煎鸡蛋也是完整无损的。
很难得会有家长如此耐心地试图理解孩子的与众不同,每天都真情实意地夸赞他「做得很好」,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给他最大的安全感。
要知道,二人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可鲁不过是他当消防员时救下的弃婴。
他被婴孩在恒温箱中用力抓住他手指时的信任所触动,然后把这份信任加倍地还给了对方。
这样的关系,在他妻子去世之后,成为了双向的互相扶持。
这段多少有些理想化的父子关系,是剧集至关重要的一条道德准线。
先有了这样的关系呈现,之后的人情冷暖才有了对比,而偏差带来的戏剧效果,才好撬动人心的恻隐。
静佑猝然离世后,可鲁只剩下相识十年的唯一朋友树木,不得不去适应无依无靠的生活。
然而静佑同母异父的弟弟尚久功利地接下监护人职责,以一种霸道的方式介入韩家,他的邋遢、蛮横与暴力构成了强烈的反差,也迅速给人物搭建了成长的空间。
尚久的转变是剧中的重头感情戏。
他为什么会跟生性温善的哥哥不和,哥哥又为什么希望托付可鲁给他,他会在出狱后如何重新做人,可鲁跟他能否形成新的情感捆绑,种种问题在推动人物前行,虽然观众不难猜到最终走向,但是剧中揭秘的过程,才是更让人得到情感共鸣的根源。
我们在打开这部剧的时候不难想象,这必将会是一段疗伤之旅。
尚久要重新对这刚硬的世界展现自己柔和的一面,可鲁也要从父亲的荫蔽下走出来,甚至成为别人的树荫。
事实上,剧集里形形色色的角色,都是需要疗伤的人,因为每个人都身怀遗憾。
尚久跟可鲁的遗憾是静佑走得过于仓促,太多心结只能仰赖日后领悟进行化解,而「天堂移居」公司所接到的服务预约,大多涉及非正常死亡,隐藏的遗憾更是数不胜数。
比如一个年轻人,高中毕业后就去工厂实习,同时准备大学入学考试,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跟努力,早日让聋哑父母的生活得到改变。
可惜他遭遇工伤还来不及医治,就孤独地死在宿舍。
又比如一位老母亲,患上阿尔兹海默症之后,只记得二十几年前儿子用第一份薪水给她买了衣服,而她高兴地说要攒钱给儿子买一套西服,如今她每天都去银行取一点钱,然后到服装店张望,只是非但没有如愿,就连儿子也早早对她心生嫌弃,避之不及了。
还有一对相爱的同性情侣,甜甜蜜蜜地规划好未来生活,但是就在准备齐飞洛杉矶时,当中一员因为大家庭的反对,退缩回传统观念的牢笼里,最终二人的分道扬镳,某天就变成了阴阳相隔。
「天堂移居」所做的,就是复原他们的声音,让相关亲友听到心声,获悉真相。
每个人在拿到饱含情感回忆的物件时都在哭,无论是因为感动,因为惭愧,或是因为悲痛,观众被遗憾调动的伤怀都会直接钻入情感深处。
静佑、可鲁、尚久这些有遗憾的人,在理解他人的遗憾时,多了一分同理心。
而我们通过他们来打量外界时,也就共享了那份珍贵的共鸣。
这种强大的情感力量,就给了我们颇为深刻的反思余地。
事实上,这些事情在我们生活中并非闻所未闻,但是,本不必发生的惨事却一而再地发生,就催生了一种悲怆的苦闷。
越是温柔的剧集,就越是能把这种悲剧性给放大,美好的事物、真挚的感情就这样屡屡毁在面前,批判性自然就萌生了。
年轻人之所以因公受伤,却不治而死,是因为黑心企业的领导始终在PUA,不仅事前让他独自承担分外工作导致重创,而且事后继续压榨他的廉价劳动。
当这群人在丧礼上得意洋洋地庆贺对方父母是聋哑人,所以无法闹事时,就能知道人性有多扭曲。
年轻人不敢轻易违逆上司不合理的请求,也是因为当下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像是树木的母亲,就在误以为女儿要去参加公务员考试,追求稳定工作后而感到狂喜。
对稳定性如此看重,正是「不稳定」带来过太多恐慌。
可即便是「天堂移居」这种稳定而慈悲的工作,又会因为所谓晦气遭到嫌弃。
三六九等的划分始终是蒙昧的体现,哪怕在一个开化程度较高的地方。
那么,低职位老人遭遇处处克扣、父母被不孝子女排挤与吸血、性少数被强制打压与拆分、家暴和校暴受害者无法正当伸张正义等等,同样是蒙昧愚妄的体现,而这些事情,距离我们永远不远。
所以看这部剧的时候,我们感动归感动,但也不由得会去反思,之所以「需要」去感动,根源就在于这个病态的社会有太多不合理、不公道的存在。
韩国影视换了一个角度,继续揭露、批判这脏污的环境与世道。
剧中就有一位电视主播,在提及社会环境依旧没有像上头承诺那样变得更好时说,「时至今日的表现仍然令人羞愧,希望明年今日我们可以少一点羞愧。
」这一针见血背后,是有识之士无穷尽的忧虑与愤慨。
那在这部以疗愈为主旨的剧集里,讽喻的实质没有缺席,但更大的意义,还是要给予受困于黑暗中的人一丝光亮。
就像「天堂移居」公司所做的那样,为逝者了结心愿的行为背后,还是要让生者得到宽慰。
作为遗物整理师,他们很多时候不惜「超越」工作职责来完成善举,包括为聋哑父母发声教训毫无人性的企业代表,帮助被暴力对待的弱势群体脱困,替无人送终的老人家架设花圈……大大小小的暖心事,就算让人看到了理想化的处理方式,也不减触动人心的感佩程度。
而通过这些表达与帮扶,他们感召了别人,进而在更广大的范畴内扩散了善良、包容与尊敬的影响力,不知不觉中,他们自己也走出了阴影。
对我们而言,这种经历困顿然后得到修复的精神指引,在肺炎阴霾尚未散尽的当下,也许很有必要。
解开心结的尚久曾经感叹,他之前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但没想到有那么多人,过得比自己还要糟糕许多。
剧集也是试图在各色不幸的真实事态里,给我们这些「幸存者」,匀一些支撑的养料。
在原著《离开后留下的东西》里,金玺别就穿插写下了自己二十年间触碰过一千多例死亡后的感悟。
逝者总有或这或那的痛心事情让他「感到难以呼吸的悲痛」,当中的核心就是「孤独」。
孤独意味着总有沟通不畅的错过,想见未见的迟疑,仓促离去的不甘……而这种挥之不去的印象把生死大事衬托得格外悲戚。
他曾经在《演讲100°C》等节目里分享过生死意义,也在书中写下许多熨帖的心灵话术,譬如标题中的「不管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都是重要而珍贵的人」「希望,盛开在谷深之处」等等,终归还是要追讨到一句后记标语上,那就是「除了爱,还是爱」。
《Move to Heaven:我是遗物整理师》在精神内核上,与这是紧密相关的。
那在看过过后,我们这些生者也许能够安然捧着这些温存,思索如何去爱,如何怀有希望,如何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如何应对自己的孤独,如何更从容地应对人世与生死,如何把人还原成人。
韩剧已经next level我已经说腻了,日韩已经在把很多哲学的东西拍出来的时候,内娱还在古偶打转。
生死一直是个很敏感的话题,过于悲痛显得矫情又煽情,过于平静显得冷漠又冰冷,在这部剧里,每个人的死因不同,但当对死者没有怀分毫敬意时,那些遗物显得无聊又像是等待被垃圾分类的物件,偏偏拍的时候那种现实的冰冷和物件后的温情都拍了出来。
在破伤风无力死去的夜晚,背后是一群垃圾一样的领导和失语疼爱孩子的母亲。
在两个老人殉情的背后,是社会关爱的不足,老人对现实的无力,还有在绝望里宛如花草一样令人温暖的小女孩还有老人之间的爱意。
在医生父母迫不及待想要消除爱的痕迹背后是大提琴手和医生之间一点点为了对方勇敢,冲破束缚的爱,最后仿佛一切回到了圣诞夜,他们的初遇,一只手上的一对戒指就好像那双手从未放开过。
马修杂乱又无处下脚的出租屋,仿佛就像他找不到落脚点的人生,他以为母亲不要他了,那位母亲风光霁月自己心脏病苟延残喘,或许很恨,又觉得丢人,自己太差劲了所以不要我了吗?
幸好最后也有人为他而悼念。
本来以为可鲁的设定是最大的亮眼,但看着看着觉得叔叔才是最大的亮点,小时候以为被哥哥丢弃了,可是原来哥哥一直在找他,那等待的三天他的哥哥和他一样煎熬,满怀恨意的走进来哥哥家,为了财产,为了糊弄,可是慢慢的自己却被改变了。
那个恶霸,开始尊重死者,感受到死亡的力量,白团喊他老板灭烟头的老者,第二天就以绝望的另一种姿态展现在他面前。
“我说出的话真过分,我恶意的揣测真是肮脏,他真是一位厉害的老人。
”会这样想吧。
在遇到欺负女性他不再退让,“那样有爱的女性,那样的败类,怎么能一直放纵?
”。
原来我不是最不幸的,我还是生活在爱意里的,哥哥一直在找我,我以为没有归处没有容身之所,比起马修却幸运了数万倍。
“成为哥哥一样的人”某一刻他这样想过吧,像收养韩可鲁的哥哥一样无私又可靠。
他和小男孩挺令人唏嘘的,我想他欠那个男孩一句道歉或者道谢。
推荐,爆灯!
全剧无论主角还是配角,各个年龄段的演员演技都在线,除了一个人——饰演大提琴手的金度言。
整部剧看下来只有他的戏份很难哭,让人尴尬。
曾经那么爱的人去世了再也见不到了永远地错过了的那种遗憾和悲伤他完全没有演出来。
不是非要去要求演员嚎啕大哭撕心裂肺地演这场戏,可是连眼眶湿润泛红都很艰难,整张脸仿佛医美刚做完还没恢复一样表情僵硬且狰狞,台词也不行。
英语口语好的好演员真的不难找,他的演绎降低了整个cast的演技平均水平。
整部剧用平静叙事的方式讲述着死亡,当你直面死亡之时,那种扑面而来的绝望、遗憾以及永远走不出的悲伤都清晰到令人窒息。
又因为生活里的一点微光让人心身暖意。
无论是选择一起安眠的老夫妻,还是想因为遇见彼此想变得更加勇敢的医生与小提琴家。
被孩子们爱着的老师,记不起时间却记得要给儿子买一件西装的母亲。
那句藏在花语下的我爱你,永远闪着光芒的韩静佑。
从未被哥哥抛弃的尚久,又因为遇到善良韩静佑夫妇而有了姓名成为韩可鲁。
孤单死去的人们啊!
愿世间再无马修
(首发于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
)故事借由特殊的职业“遗物整理师”这一视角,看待生命与死亡。
“有人死去时,我的工作就开始了。
”正常情况下,死者的遗物会由家属整理,而需要“遗物整理师”出马的,大部分是没有归属的、不被爱的、孤独的人们···
本剧聚焦了应该引起社会关怀的议题,如孤独死、弃婴的归属、约会暴力等等,透过这些可怜人的“遗物”,还原他们最后的人生旅程。
目前豆瓣9.1分,比起治愈、悲伤的故事,我更愿意把这部剧归为拥有人文关怀的“人生剧”。
与《如蝶起舞》一样,是会惹人哭、也能逗人笑,又哭又笑的人生好剧,推荐给大家。
主角韩可鲁是一个患有亚斯伯格综合征的男孩。
这个病属于自闭症的一种,特征为社交困难、兴趣特殊、重复特定行为,且不擅长语言之外的情感表达。
但相较影剧中常见的自闭症患者,可鲁的语言、认知能力都更好一些。
韩可鲁与爸爸韩静佑自创了“Move to Heaven”(移居天堂),做着为他人整理遗物、清理房间的事业。
他们会留下对死者重要的东西,交给遗属,或对死者最重要的人。
但可鲁爸爸因病骤逝,刚出狱的叔叔代替了可鲁监护人的位置,加入了遗物整理的工作。
看上去吊儿郎当的叔叔,最初为了可鲁家的房产而来,却在一次又一次的遗物整理中,慢慢被治愈。
“原来以为我就够惨了,没想到还有如此多不幸的人···”他们接到的请求中,有孤独死的老人,老人子女不愿进入发臭、长蛆的房间,宁可找人来清理,他们不接受遗物,只想要老人留下的钱。
可鲁揭开床垫,发现死去的老人把现金藏在下面,被体液浸湿、虫子污染的钞票···令人不适,但可鲁不嫌弃,认真地收集、一张张洗净。
(沾血的钱放入特殊洗液、血液晕开的画面十分特别)
原来老人攒的这些钱,是为了想给儿子买一套定制西装。
多年前,儿子入职时没有一套体面的西装,还用第一笔工资给妈妈买了保暖睡衣,妈妈一直觉得亏欠,也舍不得穿新衣。
如今老年痴呆的老人忘记了一切,只记得买西装这一件事。
这个小故事是韩剧最擅长的煽情路线,新颖的地方在于,通过遗物留下的线索,去破解死者生前没能说出来的心愿、遗憾。
也让观众快速了解遗物整理师的日常操作、意义与价值,还结合了一点“破案”的悬疑趣味。
约会暴力案死去的女性,被警方认定为未婚夫“正当防卫”,经过一番遗物整理,可鲁发现了她家有宠物摄像头说明书,却没有养宠物,由此找到了隐藏的摄像头,揭发了案件的真相。
原来是男人死缠烂打,被多次拒绝后闯入女人家里,就算报案也没人相信,被当成情侣纠纷,最后一次闯入时,男人把她一刀捅死了。
约会暴力案加害者是无法爱别人却自以为爱的人,对比另一个小故事“他们是永恒爱人”,两个真心的人,却因为是同性而被家人反对,最终天人永隔。
(墙上投下彩虹的光暗示同性之爱)
两人第一次相遇是在医院,大提琴手用一首merry Christmas给圣诞节值班的急救医生带来了温暖。
当医生意外离世,大提琴手在演奏会上重新拉起了这首曲子···纪念他的永恒爱人。
这绝对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听merry Christmas听到哭······
剧中自然也有与主角情感相关的遗物整理······整理他们的遗物,就是整理与他们最后的关联,解开心结。
叔叔一手培养的拳击手,在最后一场地下黑拳比赛中,成为了叔叔的“敌人”而受重伤、再也没有醒过来······
叔叔也从可鲁爸爸的遗物中,发现了自己当年被“抛弃”的原因:哥哥当年没来接他,竟然是因为他去三丰百货为弟弟买运动鞋作生日礼物,结果三丰百货倒塌了,哥哥被困在里面。
但哥哥没有忘记他,有了可鲁之后,每年必带可鲁去游乐场、吃炸鸡、披萨、中餐、回去的路上买一双运动鞋收藏着。
因为这是当年没能履行的约定······
可鲁也为爸爸最后一次整理遗物,由此交代了可鲁的身世。
可鲁是被抛弃的神的礼物。
爸爸当消防员的时候,在地下救了还是小婴儿的可鲁,并领养了他。
这部剧的特别之处,也在于小故事之间相互对照,如同前文所提,有的根本不会爱人,有的已经拥有了永恒爱人;有儿子却孤独死的老人,对照没有子女却彼此牵着手离开世界的老人;有得到领养的可鲁,也有被弃婴到海外的马修。
借用隔壁《灭亡》的一句台词:“幸运与不幸的人,都长着一样的面孔。
”
剧中用马修的故事展现了韩国社会的不合理之处,韩国弃婴被海外领养,却不一定能拿到外国国籍,心脏有疾的马修被外国养父母再次抛弃,回到韩国,却也拿不到韩国国籍!
他成了没有身份、没有归属的人,因此无法在韩国谋生,他误以为女主播是生母,却没能问出口,就带着遗憾和怨恨离开了人世。
韩国孤儿归国的身份问题,如果不是用剧中的悲剧来警醒社会,恐怕还有绝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还存在这样的反人性不合理制度。
就像我看了《怪物》才知道,韩国成年人失踪会被单纯处理为离家出走。
听上去简直不可思议,却是真实的社会现状。
抱持着人文关怀,用艺术的手法揭露、警醒人们的话,或许可以改变什么,就像熔炉法、素媛法,艺术改变法律的事情,虽然很难,但总有人要做。
除此之外,导演的场面调度也做得十分用心、细节感人;演员张弛有度的演技更是无限加分,幽默与悲伤的分寸也拿捏恰当,看10集的过程,就是哭完了笑、笑完又哭的无限循环。
请立马将第二季提上日程!
整部剧给我的感觉还是蛮不错的,从一个小工厂的实习生死亡开始,弱势群体的无助,工厂欺负作为父母的聋哑人,欺负实习生,让他不要把责任推给工厂。
实习生妈妈对工厂老板讲的话很明了,儿子的善良不应该被利用,不应该因为善良就要受欺负。
两个年轻情侣,男生真的很混蛋,利用别人的同情,将凶杀案编成正当防卫,如果不是有监控,估计女生真的死得很冤。
剧里面那对老年夫妇的生活是让人向往的,彼此不离不弃,共同走了人生的下一段旅程,爷爷为奶奶精心照顾的花园,是多么浪漫的事情啊。
此生有此一人陪伴,余生无悔啊。
对剧情感觉不满的就是与叔叔相关的故事,感觉很拖沓,想要表达的感情又不能很好展现,叔叔和老板娘没有撕破脸真的没想到。
与叔叔相关的故事感觉成了这部高分电视剧的不足,瑕疵。
(可能是我个人原因吧)
韩剧《Move to Heaven:我是遗物整理师》根据韩国遗物整理师金玺别的散文集改编,共十集,每集都是一个况味人生。
“死亡”是个很多人忌讳的问题,之所以禁忌,是因为畏惧,没有人可以逃脱这个结局,不直接面对,死亡似乎会到来得晚一点。
“有人死亡时,我们的工作就开始了”,主人公韩可鲁是一个阿斯伯格少年,他和父亲一起从事遗物整理师的工作,这个工种基于韩国社会日益增多的“孤独死”而出现,他们比常人的神经更坚韧:通过“阅读”逝者的遗物,了解逝者生前的故事、遗憾和心愿,这对父子成为信使,尽力把逝者没有说出的话一一转告给他们的亲属、爱人或和生前有关联的人。
这些“客户”死后没有家属,或家属不忍心、不愿意整理他们的遗物,他们比多数人的离世显得更孤寂荒凉——其中有受了工伤不幸成为破伤风而死的打工青年,有独居的阿兹海默症老人,有被迫与同性爱人分离的见义勇为的男医生,有被纠缠对象谋杀的幼儿园教师,有妻子患癌丈夫失业的老年丁克夫妇,有被海外人士收养再弃养失去国籍和希望的孤儿,有为生活所迫打黑拳受伤成为植物人最终不治辞世的拳击手……孤独的人,或许有更多牵念与未竟的心愿。
可鲁作为阿斯伯格患者虽被嘲笑为“机器人”,却也拥有超常的记忆力和信息解读能力,他在爸爸悉心的教导下,总能精准解读这些孤独者的愿望,也因为刻板和强迫症的行事风格,他总能坚持目标,百折不挠地将他们的愿望送达,即使“查无此人”,他也能找到和逝者生前有过关联的人,“至少他们是带着人们的祝福离开的”。
可鲁本身也是弃婴,被曾经当消防员的养父从水箱里救出,幸运存活下来,被收养后受到再生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
养母早逝,养父独自将他抚养大,不仅强调他是爸爸最爱的孩子,也是个特别珍贵的人,还手把手教会他各种生活和生存技能。
可鲁也成为父亲的同母异父弟弟、在父亲骤然离世后被指定为法定监护人的叔叔的救赎者。
父亲和叔叔因韩国百货大楼坍塌事件被迫分开,叔叔误以为被遗弃,成长为打黑拳、贴上前科、性格混不吝的社会边缘人,在跟随可鲁“跑现场”的过程中逐渐解开对兄长的误会,和可鲁成为真正的“家人”。
在剧中,死亡是“迁往天堂”的主题,也是了解人间百态的介质。
短短的十集内容,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孤独死”或各种意外死亡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看到人们死后被可鲁们温柔对待,观众也获得精神的疗愈。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父亲和可鲁,以及接棒的叔叔和邻居姐姐用勤劳工作和美丽心灵诠释了,无论活得有卑微,有多潦草,有多荒凉,每个生命都享有生存的尊严和死亡的尊严。
也只有如此,人类才不至于失去希望,迁往天堂的路上,带着泪,也可以带着笑。
我的六点感悟:01.死亡虽然沉重,却是自然而然的话题,不应该被避讳,平常心对待,更能做好准备,减少次生伤害。
02.把握时机,珍惜和家人或爱人相处的时光。
只有好好生活过,才可能从容地告别,不枉此生,不留遗憾。
03.告别时,应尊重逝者的意愿,给予逝者体面,守护逝者和家人的安宁。
04.不要过度沉迷于死亡的悲伤,要习得从悲伤中抽离的力量,“放手”是祝福,也是解放。
05.无妨热心一点,在亲友无力面对重击时,陪伴他们,帮助他们。
我曾帮朋友的母亲整理遗物,支持他们尽快走出悲伤,那种经历让我认识到自己可以强大起来,成为可靠的人。
在他人的至暗时刻,我们应力所能及成为一束光。
06.写下他们的故事,他们将永远“活着”。
基本上是一部讲着韩语的美剧
拍成电影就够了,太down,有些腻了
凑合吧,题材很有意思。明明可以安安静静拍完的,非要加入太多不合适宜的煽情狗血剧情,略尴尬。
第一集很好看,后面越发展越……慢,而且很多感情线感觉有点矫情。明明残酷的现实却故意拧巴到温暖的频道上。看了一半,我居然弃剧了。
只坚持了两集,套路和情绪
上一次追剧哭这么惨是《我们这一天》第一季
1工厂实习生因工作事故身亡。2-3老母亲攒钱想给孩子做西装。4幼儿园老师家里有宠物摄像头使用说明书却没有宠物,找到摄像头和证据揭示真相。5医生和大提琴手的恋情,这集太虐了,尤其是最后医生的遗物里有求婚戒指。6老夫妻一同赴死。7兄弟情。8叔叔与老爸的兄弟情。9寻母,这个主播人真好。10与养父告别。
五星已无法表达我对这部剧的喜欢,一个人哭到半夜,但又莫名在治愈我。无论我们是怎样的人,我们也都曾在这个世界留下痕迹,普通人的故事最动人。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成长是离别唯一的好处吧。(´•̥̥̥ω•̥̥̥`)
网飞,yyds。这部剧题材太好了,向死而生,用死亡包裹社会议题,从告别中观照人生难题。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法做到“准备好告别”,但,至少要在一次次的“再见”里,学会“好好告别”。PS.池珍熙太温柔了。
非常好 日剧难看得不要不要 不如看韩剧(日吹替:榎木淳弥 )
谁说第一集就能让人哭的来挨打!!
韩国癌症好多奥…
喜欢叔叔
努力看到第三集怕自己没耐心想着9.1分总有原因。事实上完全没有,做作恶心强行煽情。韩国人的东西果然还是那么虚伪与表面。
替死者传递绝唱,是个很治愈的主题。前期升温快,后期的泪点营造感愈强。个案有值得深思的大背景,但是讲述时太倚重催泪情节了。ps.人的一生到最后是不是都会被那么一个不大不小的黄色盒子囊括了?
韩国电视剧这么拍 日剧怎么活
对圣父心无法消化 sorry
工整。没有超出预期。每一个殡葬行业的人真正出师出世都是亲手送爹离开。话题大于叙事。
演技做作,镜头视角稀烂,主题是说世界围着高智商低能儿转,还能再垃圾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