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完了将近八个小时的纪录片,大量之前没有公开过的片段让我看得十分过瘾。
这次看完Get Back也让我对每一个成员有了新的看法。
和以前一样我还是最喜欢Paul,我觉得我跟他真的很像。
在整个计划中只有他一直在带着大家往前走。
Epstein去世之后大家没有了“家长”,都变得很散漫,Paul很想督促着大家把这个project做好,所以不可避免地会说一些不中听的话,但George和John反而会对此产生抵触情绪,搞得大家都挺难受的。
在Rooftop Concert唱Dont Let Me Down 的时候John忘词了,Ringo和George都在旁边笑,但 Paul却笑不出来,表情很凝重,等John想起歌词才笑得出来。
I‘ve Got a Feeling 在录音室里录了很多遍都录不好,制作人Glyn都觉得OK了,但Paul就是不满意。
反而最后在天台演出的那个版本是最好的一次,包括George的那段吉他solo也很好,最后这个版本也收录在了专辑里面。
各个细节都可以看得出来Paul真的是一个对自己很高要求且很自律的艺术家。
他永远是我的榜样。
John也是一个天才,但是真的太散漫了。
以前和Paul一起搞创作,质量真的太高,但和小野洋子一起之后就走了另外一个路线。
每个人审美不一样,我还是喜欢他之前的作品。
George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可是在Lennon- McCartney组合的光辉下没有了自己的创作空间,他想要退出也是情有可原。
Ringo还是一如既往的可爱,每一次排练都准时到场,性格也很好,真的很让人暖心。
虽然不怎么说话,但是能看出来他对这个乐队也有很深的感情。
黑人小哥Billy的加入让整个乐队有了新的活力,他进来之后整个乐队的气氛都变得不一样了,那一手电子钢琴真的给很多首歌曲都注入了灵魂。
太牛了。
一开始在Twickenham彩排真的太难受了,大家天天都在吵架,根本排不出曲子,后面搬到Apple Studio真的好了很多,又是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一个好的地点真的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最后真的很感谢导演Lindsay-Hogg。
一开始也是他提出了很多建议,去北非演出的点子我太喜欢了,可惜最后没能实现。
在整个project中他也给了很多建议,作为一个只比John大几个月的同龄粉丝,是他鼓励着他们四个一路坚持下去。
最后的Rooftop concert他也真的准备得太好了,哪怕在演出当天他都还不知道Paul想不想上去表演。
十个机位,安排现场采访,hidden camera,真的牛,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真的太崇拜他了。
自此,Beatles的每一张专辑都过完了50岁生日了,相关的活动也都已经结束。
粉丝们的下一次狂欢会是什么时候呢?
虽然不知道到那时候还会不会有现在这么多喜爱Beatles的人,但肯定要算上我一个。
误打误撞看到了这部纪录片,最近一轮下来还是天台演唱会好看。
(个人看法) let it be 每一首歌都格外好听,可以挑任何一首歌作为买黑胶的冲动。
过于生活化,原来越后面越是经典。
越有分离的前兆,每一首歌都超级好听。
(已疯) 怎么说,再伟大的乐队也逃不过背道相驰,后期和前期创作蜜月期是差别太大。
保罗努力维稳这个团队,掌握控制权。
且不被理解,认为控制欲过多列侬破罐子破摔,有些段落我真的没懂什么意思,和洋子你侬我侬。
乔治确实需要一个发挥空间,被泡侬觉得歌一般般,(I,me,mine真的好听)可是只要一拿起乐器,好似争吵就消失了!
前十分钟还在吵架进度 歌曲调没定,后就三个人像小鸡啄米围坐一圈弹出这首歌,另一个人回来无缝加入。
天台演唱会真的经典中的经典,感谢大大高清4k彩色版,这画质说上个礼拜都不为过。
和警察上门对质过于好笑了吧!
太戏剧性。
这纪录片感受到了什么叫活久见!说今年还有虫团最后一张专辑50年后恩怨也分不清,爱恨也无关了,只是想着这个人。
如果他在这里会怎么样,会不会在奥运会齐声歌唱,会不会一起在回天台唱到警察上门?
不知道有多少豆友和我一样是因为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去听了披头士,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虫团,而现在我正听着黄色潜水艇写下这些文字。
那是我的高中时代,距离现在也不远,毕竟我现在也不算太老。
那些时候,矫作的我总喜欢在深夜打开网易云,在粗制滥造的网络流行歌曲肆意浪费青春溢出的荷尔蒙,加入无病呻吟的大众。
但我还留有一点自己的喜好,我喜欢读一些书。
在读过[已删除],我才深刻地明白文字带来的情感共鸣,我开始刻意去读一些类似的书籍,宣泄年少的多愁善感。
机缘巧合下我读了村上的那本书,也是为了为了更好地理解它我去听Norwegian Wood, 在听完后,对文学意象一向不敏感的我突然被这首歌短短的故事所吸引,我联想到这本小说,意识到村上的小说也许就是对歌词的一种阐述。
自那以后,我去找了披头士的全部专辑(当时找的盗版,后面在网易云转正了),陆陆续续地听完了。
之后看了各种影像记录,读了传记历史,了解到这是多么伟大的乐队。
从我来看,披头士歌曲风格是在进化的,就像古典小说向现代小说后现代小说的进化,这是一种成长,也很独一无二。
能在一个乐队短短10年的生涯体会到这么多元的表达与情感,这实在罕见且幸运。
据村上所说,为了完成这本书,他听了100遍佩珀军士,很巧的是这也是我听的最多的一张专。
而现在对我来说,这不仅仅算是艺术了,还有对过去的记忆。
披头士现在也不仅是一个乐队的名字,它真正代表了一个时代,一种精神。
而在50年后的今天看到那时的画面,这些情绪真的很难以言表。
整整八个小时,花了三天看完,我人生最爱的乐队陪我度过人生最难熬的时光。
这真的是一部非真爱粉看不下来的纪录片啊,琐碎的排练、开玩笑、互相吐槽、开会、争执,也是第一次对四个人的性格有了非常具体的了解。
还是最爱Paul。
John, George和Paul三个人都有非凡的创作才华,但Paul身上社会的属性最强,在乐队上放的心力最多,其他两个更加像是艺术家了,而且可以看出John在这个阶段心思已经在很多别的事情上面了,包括他不时提到的平权、马丁路德金,而Paul才是那个带着整个乐队往前走的人。
最后的天台音乐会看哭了,虽然并没有唱几首歌,穿插着警察上门和路人采访的剪辑神了,没有一个童话不会落幕,但Beatles给了好几代人的感动永远会持续。
1969年在特威克纳姆摄影棚里,四个来自利物浦的曾经的青年偶像留起来长发和胡须,英伦入侵时的那四个青年似乎不见了,他们似乎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这时离他们10年历程的结束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
从《Rubber Soul》开始,the beatles开始走向了一个全新的道路,在《Sgt.Pepper's》之后,似乎就暗暗弥漫着一丝同之前不同的气息,不再占据主导的John,愈发独立的Paul,还有慢慢难以被继续压抑的George。
第二集的开头Paul说“五十年后再看,就知道解散是不是因为Yoko坐在音箱上了”,三个人的独立似乎早就是一件确定的事了。
7个小时的纪录片将我们带回了1969年创作《Let it be》的22天,几近冗长的感觉使得电影的神话感消失了,我们好像真的回到了那最后的岁月。
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解散的阴郁与悲伤,而是那四个陪伴我们多年的偶像。
the beatles在1963年的专辑《Please Please Me》上留下了这张四人低头向下看的照片,1973年发行的精选集《the beatles 1967-1970》的封面再现当初的那张照片。
他们依然是那个一群爱出风头的人组成的,有趣由紧密的团体。
3个部分,8个小时,记录了1969年1月2日到31日,披头士如何创作录制了最后一张专辑Let It Be,以及那场著名的屋顶演出。
52年后我们有幸拿到一张“Yoko体验卡”,借以窥探天才音乐人的创作过程,以及乐队在最后合作时光里的无奈和感伤。
1 We've had so much success, we don't care if it fades tomorrow. We've reach the point where we don't have worries anymore.我们如今已功成名就,因此不惧他日凋零。
我们到了无所忧虑的地步。
Paul的这番“狂言”是有耀眼成绩作底气的:1960年The Beatles成立时,四名成员平均年龄还不满十九岁。
从1962年发行首支单曲Love me do, 1963年发行首张专辑Please Please Me,创下连续30周位居英国流行音乐专辑榜榜首的纪录。
到1964年4月4日,创下包揽公告牌Hot 100单曲榜前5名的纪录;同年凭借歌曲A Hard Day's Night获得第7届格莱美最佳乐队奖。
再到1965年推出歌曲Yesterday成为乐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967年发行专辑"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获得第10届格莱美年度最佳专辑奖,1968年发行单曲Hey Jude连续9周位居美国公告牌榜首。
2 You tell me what do you think I meant and I'll tell you whether I agree.你可以告诉你对我的话是如何理解的,我会告诉你我同不同意。
几乎所有的名人都会遇到媒体的断章取义,无论如何解释自己,总有更多层出不穷的异议。
John从认真回应到放弃解释,“不如(记者)你来告诉我,我是什么意思吧”态度的转变也蛮摇滚的。
But I'm not saying that we're better or greater or comparing with Jesus Christ as a person.我没说我们更优秀或更伟大,也没有将我们与耶稣基督相比的意思。
3 The thing is that an open-air sound is fantastic. I've always wanted to do something in the open air.其实露天的声音才妙啊,我一直想露天演奏一次。
排练场地的音效不尽人意,John表示希望可以在open air露天场地演奏一次。
1969年1月30日,他们在伦敦萨维尔街3号的苹果唱片公司屋顶进行了42分钟的表演,那是他们最后一次公开演出,表演的大部分被录制下来并收录于纪录片Let It Be中。
4 I'm scared of me being the boss. 我害怕自己颐气指使
有人说,Paul就像一个勤勤恳恳的学霸想带着小组继续往前走。
但他自己也迷茫甚至有些恼火,为什么得不到其他人的支持和回应。
总显得自己一个人叨叨着,好像什么事都是他说了算似的。
You are the boss. 你是老大,你说了算。
5 If this comes off, we've got a great entertainment package. We've got an album, a documentary never seen before, and a performance. 如果这件能如约而至,我们就诞生了华丽的娱乐套餐,会出一张专辑,一部前所未有的纪录片和一场演出
The worst that we have is a documentary of us making an LP if we don't get into a show.最坏的情况也会产生一部我们制作唱片的纪录片
Michel作为经纪人兴奋地规划着这次录制,既可以出畅销专辑,还能再整一部纪录片电影,以及一场演出。
一旁的John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戏谑,就是最坏的情况也还有纪录片呢。
LP: long-playing record的缩写,密纹唱片。
6 If this one turns into that, it should definitely be the last for all of us. 如果这次也不欢而散,恐怕我们今后再无一起演出的可能。
You see the people who are being stupid are the four of us. 犯傻的正是我们四个。
Paul几乎是最焦虑不安的那个,不断强调
7 Ever since Mr. Epstein passed away, it's never been the same. 爱泼斯坦先生去世后,一切都物是人非了I mean we've been very negative since Mr. Epstein passed away. And that's why all of us, in turn, have been sick of the group. 爱泼斯坦先生去世后我们每个人都很消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所有人转而厌倦了这个乐队如父亲般黏合整个乐队的爱泼斯坦先生去世后,披头士经历了将近18个月的低迷状态。
随着才华和阅历不断的丰富,他们对音乐理念的分歧越来越明显,点点滴滴微妙的变化渐渐积累到濒临失衡。
如果在一起做音乐已经不能感到快乐,继续下去只会sick of the group厌倦乐队。
8 Michle: Paul and you are not getting on as well as you did. It's not as easy? 你和保罗不似以前那么兄弟情深了 没那么简单In other words, what do you feel about that? 换句话说你对此有什么感想?
It might make it better again. Whatever the wound is. 也许一切都会好起来,不管遇到了什么创伤John: Yeah, that's what I was thinking. 对,我也这么想的
为何旧知己在最后变不到老友,这样的问题直面问当事人还挺扎心吧,Michle的自问自答像是给自己也给John一个台阶下。
不论受过什么伤,可能还会再好起来的。
不过好不好的起来,只有他们心里最清楚吧。
9 The Beatles decide to turn "Get Back" into a protest song, condemning white nationalism. 披头士乐队决定把《回来》改变成一首抗议歌曲,来谴责白人民族主义
Get Back是披头士在美国发行的第一首高保真立体声单曲,也是披头士发行所有单曲中,唯一的著名其他艺人参与的作品(The Beatles with Billy Preston)。
Get Back是披头士第十七首冠军单曲,刚好借此超过猫王的16首,成为史上第一。
作为全球偶像,The Beatles的影响力不仅限于音乐作品,他们还上演行为艺术呼唤和平,发表政见深度参与社会活动,后来的摇滚明星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这份使命感。
10 I think I'll be...I'm leaving the band now. 我想我要离开了,我现在要离开乐队了。
第一部分最令人难过的一幕是结尾时,在Paul和John欢笑玩闹的另一边,George的脸色渐渐暗淡下来,在大家说吃午饭的间隙他起身说自己要回家,平静地好像只是回家吃个饭而已,但George认真地让其他人考虑替补。
午饭后的他们回到排练中,George的位置空荡荡的,Paul不禁问我们在这里干什么,John故作轻松地回答:Just pretending nothing's happened. 只为了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至此,第一部分结束。
即使当时乐队正在经历分崩离析,创作和排练中也有欢笑。
我愿相信那时的他们仍彼此相爱,只不过要在各自的人生更高处再见吧。
这部纪录片可以说真的是万众瞩目了,之前还期待可以影院见面,可是因为疫情变成网络上映。
(这或许是为什么有三级吧) 刚上映的时候我为了学习,忍了一周才看。
第一集的前十分钟大混剪让我又兴奋又飙泪,直呼:奥斯卡,就你了!
下面想说一说整部纪录片改变了我对虫团后期的一些看法:1. 泡并不是讨厌洋子才要闹解散,如泡所说,这个原因实在是太荒唐了。
(不过洋子真的像那种坐在别人宿舍打游戏的讨厌人...)但是泡的性格比较要强,喜欢秩序和调理(泡泡你是INTJ吗?
)他一直试图在侬无心统筹乐队事物时扮演领导角色,试图保证乐队的效率和质量。
然而他的好心确没人买账,大家总是觉得泡的控制欲强,但是泡为了乐队正常运转又很着急,所以出现了乐队内部冲突。
泡的完美主义还会要求大家不停录制。
其实这不是谁的错,只是到了一定阶段,每位成员的方向有所改变,大家已经不在乎做最好的披头士成员了,所以人心难聚。
(突然觉得我在团队里就是泡泡这种性格,我能理解泡泡的着急,也被其他人讨厌...)2. 之前看电影Let it be,因为年代久远,整体色调偏暗,给人一种压抑、沉闷感,恨不得空气中都飘着“要解散”“要解散”的低语。
看了修复后的剧版后,不仅色调明快了,而且加入的新片段里很多都是大家一起做音乐的欣喜和快乐。
原来音乐真的可以治愈一切!
看着那些片段,真的都会忘记这是一个马上要解散的乐队...3.俏芝显然是一直受到JP两人的“压制”后终于爆发,不仅在与队友关系上,还在创作上。
不可否认,俏芝一直被视为虫团中安静沉默的那一个,以至于受到忽视。
事实上,他的确拥有独立制作优秀专辑的才华,虽然不及mclennon,但足以撑起All things must pass这样的专辑。
所以Let it be 时期和大家闹翻,也是不可避免。
4. 果子虽然没有其余三人的才华,却是虫团里不可或缺的粘合剂。
果子温和开朗,和其他三人的关系一直很好,反而是看似沉静的俏芝爆发了。
5. 有人说虫团解散也有(未完明天继续)
虫团脑残粉看完1集泪洒五星,增强增强班let it be。
奶油泡浪人江英俊乔蠢萌果。
原来泡也不是单纯团霸,完整版看出他也委屈巴巴,还要忍受三人不理解江列侬迟到和乔撂摊子。
此刻已比画中人年长的我在工作室墙上看着巨大投影高清画面的他们年轻的脸,想起了江和乔的离开,想起了二十多年后他们三人拿江的demo最后一次合作,想起了已成白发老奶奶的泡,想起了在打口店买的vcd上看全损同样画面的20年前的我,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
上保罗激情,天才,创作核心;列侬冷静,癫狂;乔治理智,淡漠;果子全程吉祥物atmp没收入专辑真是太可惜了get back的诞生太天才了乔治离开那段,有点好笑,有点复杂小野洋子咿呀乱叫那段给我整笑了中搬到录音室明显气氛好了很多比利的加入太棒了很遗憾这一集我又听到了小野洋子的鬼叫列侬多次cue滚石乐队乔治老精打细算了,经常提钱从他们对比利的讨论可以看出,保罗笃定披头士就应该是四个人,列侬相中了就单纯想让他进乐队,乔治喜欢很多大手子在一起(不过毫无疑问那就不是披头士了)pattie惊鸿一瞥,好漂亮下泡女儿好可爱,跟她妈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果儿性格太好了。
泡女儿跟洋子学鬼叫给我整笑了音效太好了,听哭了。
果儿给洋子的是,绿箭?
列侬一开始没注意到,注意之后一口吃掉保罗的屁股比洋子更翘哈里森的几首神作这时候就写好了林戈放屁和乔治马丁说…报歌名震撼完整的天台演唱会(或者说天台排练)太棒了,好多好多镜头,而且几首歌唱了不止一遍,披头士的现场功力太强结尾录歌
A great event which you‘ve already got the answer like the Titanic.预想会是一个充满悲伤与情怀的《史诗巨制:指环王版LET IT BE 》(bushi),边哭边痴汉面对他们的高清帅脸“好想回到他们的年代”是内心的呐喊,但是也要感谢21世纪的科技不是?
8h纪录片用了一周时间看下来,对泡更理解了很多(sorry Paul!),平衡各个成员和制作人的个性,他有才但也很努力。
这周在豆瓣也看到很多大佬扒得Beatles 的历史和八卦,看到了更立体更多面甚至有黑暗面的他们,但是今后听他们的歌看他们的纪录片依然会热泪盈眶,他们依然有着我想活出的态度和学习的地方。
乔说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得到了许多人这辈子追求的(物质层面),于是他更专注于追求精神层面的丰富与深度(Martin Scorsese, 2011)。
在与他相仿的年龄(应该比他年轻几岁的),会不会与他有同样的对生活对自我认知的迷茫?
(尽管我一穷二白也没有什么天赋)如果乔没有创作能力,他在队里会更舒服开心吧。
心疼乔TAT下面是花痴时间乔的发型也太可爱了吧,简直是美丽的洋娃娃^ ^
浓密的大波浪,圆圆的眼睛,微笑露出的虎牙^ ^
呜呜第一集结束
You are the best!他在角落里低头拨弄吉他任时光流逝,岁月静好^ ^ 排练的时候自己默默玩“哇音”像对玩具爱不释手的小朋友^ ^ 超爱吐司三明治小饼干红茶还会调酒^ ^ 想要蝴蝶结领带的精致boy^ ^
请参观乔老板的衣柜衬衫4件(绿,红,蓝,白)高领针织打底2件(粉红,姜黄)灯芯绒裤子4件(墨绿,红棕,棕,黑)丝巾2条(花,黑)
粉色高领针织+红棕色灯芯绒裤子
高领针织2
草绿色衬衫+丝巾
草绿色衬衫+墨绿色灯芯绒裤+帆布鞋
红色衬衫+水蓝色牛仔裤
深牛仔蓝色衬衫+水蓝色牛仔裤+工装靴 (红白条纹袜子cute)
雾蓝色针织开衫+丝巾
红色衬衫+棕色灯芯绒裤子+帆布鞋
水绿色衬衫+墨绿色灯芯绒裤子
白色衬衫+黑色丝巾+黑皮鞋
这个大花棉鞋很fashion哦
紫色翻花衬衫+粉紫竖条纹西服套装(突然变风格了)
粉色衬衫+黑色马甲+红棕色灯芯绒裤子+棕色皮鞋
白色圆领针织+水蓝色牛仔裤+白袜子
红色衬衫+翠绿色休闲裤+帆布鞋(好家伙去天台为什么混搭不按suit穿了)(图片均截自b站,视频链接 披头士乐队:回归 The Beatles: Get Back (2021) 第1-3集 中英字幕_哔哩哔哩_bilibili )
一部粉丝福利电影,但我不是。只觉得六十年代的妆容服饰有一种同于任何年代的摩登味。
Peter Jackson最好的作品
PJ完美诠释什么是顶级追星*part1结束 爱你乔治 *p2p3完结 warm and loving
津津有味的看完两个半小时 没看够下一集哪天出!
画面很清晰,记录历史,太珍贵了!
先标上,披头士就是yyds!(破音
7个多小时超长素材 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传奇就此谢幕
PJ弄的离谱AI算法补出来的失真画面简直无法入眼,最后靠着换用手机小屏看才舒服点,这次处理再次显示AI在画面“修复”上的极其不靠谱之处,但AI这次倒是给声音修复以及处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
一场经典现场演出之前的彩排纪录,画质清晰,但我对披头士兴趣还好,后半段快进看完了
啊啊啊啊啊啊我虫团!!!!!
蒽
disney+的播放器简直反人类,视频不能缓存,字幕只能一种没法双语,位置不能调就在底下再偏上挡着画面贼难受,还有画质根据网络情况实时你不能自己调,甚至不能看自己现在是什么画质,逼得我正版看了一半去找盗版资源看,哦对了还有一截屏屏幕直接黑掉,我tm👿👿👿
BEATLES HEAVEN
两位警察成了最可怜也是最幸福的人
有点像看一堆素材片段 可能文献价值大于内容本身吧
始终不觉得披头士对我有多大魅力,如果不是真粉8小时纪录片很难不加倍速看完。有点印象的是小野洋子在排练室中无所适从的尴尬模样。
过年了!!!
粉丝专供。
5/10
群众反映:“他们把我吵醒了,我可不喜欢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