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仿尧舜,燕哙的理想主义,子之的贪图权力。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燕齐两国自此血海深仇。
燕哙的一声“误国啊!
”,悔不当初。
燕昭王对苏秦的知遇之恩,死间苏秦的士为知己者死。
改写七国命运的苏秦被齐王车裂时一句“生而为人,苏秦足矣!
”。
苦等三十年才报仇雪恨的燕昭王在列祖列宗前的痛哭。
都牵动我心弦,古人气节!
燕昭王的王道,乐毅的围而不攻。
而燕惠王的猜忌,他的苟且偷生明哲保身,长平之战后攻打赵国的不仁不义不自量力,都为燕灭埋下伏笔。
质人姬丹的悲情与悲壮,托付荆轲以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加刺刀一把。
图穷匕现,亦未能生擒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拥有西周高贵血统的燕国延续了八百多年,随着那位还挺能活的末代王姬喜的擒获,就这么灭亡了。
在霸权时代,燕国是格格不入的,是另类的,是可敬的,也是可悲的。
这一集最后一句“燕国之亡,亡于传统”,直刺人心。
在王道燕国在六国变法改革适应霸权的环境下固守王道仁政,又时不时矛盾纠结沉沦,注定成为时代悲剧。
大争之世,却行王道,燕国真是特立独行,不过围人家五年这事做得太傻了,这么打仗不是把自己都要拖死了?
赵国就是任性,不论嫡长。
武灵王死得实在太囧了,那么厉害一个人怎么身边没有禁卫军呢?
他就那么信任他的臣子和儿子?
还是太骄傲自大了,觉得自己说的话人家肯定听?
这个俩儿子分赵而治的馊主意跟李渊有点像,当然只能是以其中一个儿子死掉为终结。
古亚述好像也有相似的事,不过那个是成功分了之后再打仗打死。
散装的楚国,虽然战国领土最大,却实行贵族自治,中央政权弱,这跟秦国完全两个极端,打仗的话当然是被碾压了。
韩国,术治之国,斗得太厉害,君主跟臣子斗,君臣离心,臣子互斗,谋权避祸,本来地方就小还居天下中,于是就……魏国简直了,培养人才但是又不肯真的用,结果人才都跑其他国家去了,有名人物全是魏国出来的,还全都掉回头来打魏国orz齐国,感觉就是从被苏秦算计开始不行的,耽于声色犬马,没有血性,装备良好却不肯用命,打仗完全不行秦国真的是天命哎,从商鞅开始,一个接一个相邦各有本事,代代皆有猛将,历代秦王几乎没有走岔的,有一两个似乎要岔的也是两三年就挂了
燕国:存在了八百年之久的燕国,亡于传统,独特于其王道传统,不那么霸道,也有非传说的禅让。
可惜了苏秦,间谍26年,最后在完成燕复仇齐国,壮烈牺牲。
可惜了姬丹,被父亲姬喜换取苟且。
最终荆轲刺秦失败,燕国无痕。
赵国:完璧归赵 蔺相如 廉颇都是这个时候的赵国。
赵武灵王赵雍一代枭雄,却最后被饿死于囚禁中。
似乎其他赵王都任性鲁莽狂妄,对内不爱才,对外乱战,赵国之亡,亡于赵人。
楚国:吴起唯一的非贵族,楚国的唯一希望却在各自利益争夺中被杀。
和赵一样的任性妄为,桀骜不驯又传统古板,导致了楚王被囚秦国,屈原冤死。
从没有真正富强,且最终灭亡。
韩国:一代君王决定一个国家,一位相邦决定一代君王,申不害直接带领韩国成为老谋深算的中年人,人人自危,总想用雕虫小技引走祸流,这样的国家怎能团结强盛,注定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
魏国:不断的培养士人大才,却因性格秉异自大不愿重用,不停的把人才变成敌人输送到他国,最终毁灭魏国。
吴起 孙膑 公孙鞅(商鞅) 范雎 魏无忌等等。
士人的蛊惑,不得不使曾经的强国走向灭亡。
齐国:创造了稷下学宫,最有活力的商业文明,田氏篡夺国家,贪于财富生活,战争年代,掩耳享受当下只管自己,最终开门投降。
秦国:秦国之胜利在于重用贤才,商鞅 张仪 范雎…而且只要发现有人权高位重,王必杀之,不管你做了多大贡献。
有一种过河拆桥的感觉,只要保证秦国战车在向前的轨迹里,其他人都是浮云。
有贤才,有武将,有商鞅铺垫好的战耕国力,最后胜利的只能是秦。
四集看完,发现了一件事,一朝入局战国史,穿越千年不是梦!
几位老戏骨在风云战国里的演技咱就不说了,每个眼神都是戏!
加上金铁木导演的镜头调度还是一贯的电影质感跟宏大的叙事方式,成片的质量可以说是近几年来历史纪录片里屈指可数的了。
可惜横店的景早已被各大影视剧拍烂了,实在是没啥可拍,观众们也疲倦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已然是不争的事实。
加上本身这个片子的难度很大,人物众多时间交错的太复杂,留给每一个人物背后的时间也很少,需要每个演员都具备相当强的功底,加上在演员的选择上确实存在一些参差不齐的问题。
老戏骨的戏太强,其他演员的戏太弱,表演上的反差容易让人出戏。
这种跳进跳出就像一边看电影一边刷抖音一样,让期待这部片子的人们失望也就在所难免。
总的来说其实这部片子拍出来的质感还是很不赖,如果可以的话,要是以列国的每一个代表人物去切入会更好一些,多给老戏骨们一些表演的空间,少一些龙套的串场。
整个片子的质量会有一个大的提升,毕竟7个小时讲完100年的正史对于抖音看多了的现代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燕国是血统最纯正的王国,因此恪守仁爱的王道,也正是这一点,导致在战乱的战国时,出现了霸道和王道之间的摇摆,国之命运也因此被书写。
苏秦和燕昭王之间的知己情令人潸然泪下。
“那时候的人们,一生之间几次面,就可以把大业托付”。
燕昭王的王道没有被一直施行。
燕惠王上任后,乐毅远走赵国,也成了国运的转折点。
片中对乐毅大将军的描述并不多。
但无论如何,他是“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伟人啊。
最后出场的姬丹太子,去做质子,再派荆轲刺秦,最后为国为父身死,生不逢时,令人唏嘘。
最后一位离开的燕王是姬丹的父亲燕惠王。
而燕国也于此在继韩魏之后为秦所灭。
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真与假共存,没有人能肯定的说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在这里我不想以当历史纠错家——以纯欣赏纪录片的眼光去吹毛求疵,相信本片原创者也不是以给观众普及历史知识为目的的,这能算是本片的副产品就不错了。
至于对待历史的观点,本片也没有追究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因为每个人看待历史问题的眼光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本片着重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历史,然而又不希望观众去完全按照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这段历史,所以一再强调历史的偶然性——偶然的事、偶然的人,促成了偶然的结果——秦统一六国。
我想理性的看待我们曾经的历史,那一定是一系列偶然组成的,过度的纠结于历史上已经发生的历史是不理性的。
我们应该做的是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别犯前人犯过的错误,别走前人走过的弯路,我似乎也从片中的旁白中听出了这种非常隐晦的话外之音。
还有本片有一个观点很明确,那就是历史偶然出现的重要人物,对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我甚至以认为这是本片的出发点。
我一直以来也是这样的观点,自恋一把,别喷我,嘻嘻!
最后警告大家,如果你想从本片中学到什么历史知识,那还是别看了,因为这其中的历史你大部分都听说过或掌握,60分钟的时间怎么可能把一个存在了二百多年的国家的历史完整的叙述清楚。
为什么写了这么多废话,因为说实在的我也没看懂,而且闲的没事干还想写点什么,只能不懂装懂,见谅,给大家抱拳了!
我觉得《风云战国之列国》作为纪录片是不合格的,不在于它重述初中历史的文本,在于它的观点非常片面。
它无非是要为六国覆灭和秦国兼并找理由,但又故弄玄虚地把它当伏笔、暗示、祸根,非常的唯结果论。
以魏为例,魏文侯开西河学派,任用士人,率先变法,所以强大到东边吊打齐西边胖揍秦。
那为什么这么强大的国家最后灭亡?
编剧说他晚年不用士人用宗亲是魏国灭亡的伏笔。
为什么编剧要这样说?
因为历史上魏武侯、魏惠王时期,逼走吴起放走孙膑,结果这俩转头就攻打魏,使魏国一蹶不振。
接着公孙鞅、公孙衍、张仪、范雎相继离魏去秦,在秦为将为相,变法、连横、远交近攻。
最终秦国崛起,兼并魏国。
所以编剧根据大量人才离魏去秦,魏被秦灭的结果,得出魏国亡于自己不能善用士人,放走士人这个结论。。。。。。
然后反推魏文侯晚年不用士人是在为魏国灭亡埋祸根搞笑呢。
说真的,里面有些台词和大历史的视角还是挺不错的:“在残酷的战国晚期,任何天真的单纯,都是无法承受的奢侈,只有血与火浇灌的实用主义之花才能在这个冷酷的季节怒放。
”公园前284年楚襄王继位,屈原被放逐,同年齐国被乐毅所灭,齐楚同盟破裂,随后白起伐楚,破郢,屈原投水。
”楚人不团结,但绝不软弱,桀骜不驯深埋在他们的基因里“230韩 228赵-222代226燕-222辽东225魏223楚221齐(王贲伐燕后自河北击齐)说真的,作为六国归一的统一战争,秦整的着急了一点儿,虽然力大不亏,但是如果攻略三韩之后缓一缓,好好建设一下山西河南河北,然后再逐步灭掉剩下三国,后面因水土不服而反叛的可能性要小点儿。
当然这也是我瞎咧咧。
燕国,一个神秘的存在。
它血统纯正,出身高贵。
仿尧舜尊周礼, 阴谋和天真并行,野心和理想同伴。
燕昭王用苏秦报齐国之仇。
赵国,赵人与秦人同根同祖,去了北方的弟弟成了赵人,去了西方的哥哥成为秦人。
赵人,好勇而气躁,任性而胡作非为,性情暴烈无视法度,民间惯于私斗,庙堂妄诛乱杀,本来能与秦国抗衡,最终也只能失败。
楚国,崛起与丛林和草莽,国土最大。
中原各国视楚国为蛮夷,桀骜不驯,我行我素,熊通自立为王。
吴起变法,一时让楚国能与秦国抗争。
楚国建立在分治的基础上,分治的贵族以各自的利益为重,资源和力量始终无法聚合,但他们能够同仇敌忾时,却也只能是负隅顽抗,最终殒命。
韩国,忠义之邦,正直之名传遍天下,它励精图治,虎狼之国不敢入侵。
天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却是第一个被灭国的。
赵氏命悬一线,从小被寄养在赵家的韩厥冒死救下赵氏孤儿,知恩图报,韩氏一族也以忠义耿直而闻名天下。
聂政为报答严遂,刺杀韩廆,韩哀侯被误杀。
为了不让人认出身份牵连严遂,聂政划破脸颊,自抠眼珠毁容之后自杀,聂政自杀之举,被韩人称颂,领天下震动。
舍身取义,刚猛正直是韩人的性格。
法家申不害当权二十多年,韩国吏治整肃,强盛一时,被称为劲韩。
然而,术治之风,也埋下了韩国灭亡的种子。
权术和阴谋大行其道,君臣勾心斗角,官场尔虞我诈,一己之安危被视为最高利益。
战国中期之后,韩国沦为避祸谋人的术治之邦。
韩魏联军被秦军击败,韩军拒绝做先锋,当魏人被攻击的时候也拒绝救援。
长平之战,改变了历史。
韩国为了苟延残喘毁掉了唇齿相依的兄弟。
大学者韩非为救韩国,去往秦国做间人。
这是掉下悬崖之前,最后的一搏。
因为时运不济,韩国选择了术治,也因此改变了国家的气质。
当强悍和耿直消亡后,苟活成为韩人的秉性。
韩国之亡,亡于在诸国博弈中奉权谋之术为国策,放弃了熬炼真正的实力。
魏国,开创变法先河的国度,秦国闻之色变,战国第一个霸主。
然而,它灭亡的时候却没有一丝悬念。
曾经的辉煌和谢幕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春秋末期,一个时代即将结束。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
这个长寿的老人与普通人相反,年龄越大思想越创新,且颇具异端色彩。
子夏提出“学而优则仕”,倡导与时俱进的治国理念。
魏斯尊子夏为师,子夏是第一个享有国师名号的士人。
上古时代,在贵族和平民之间逐渐出现了一个士人阶层。
士人阶层没有贵族的权利和财富,因此他们投身于学术和文化。
子夏,正是当时士人的灵魂宗师。
魏国西河地区,魏斯为子夏建立学堂,天下士人蜂拥而来,西河学派诞生。
魏斯任用子夏学生李悝变法。
魏斯胸怀宽广,深得士人认可,因此天下的大才都聚集到了魏国。
人多了就不珍惜和信任了。
吴起是一个罕见的军事天才,战国一世,只有白起和王翦可以与他相提并论。
在西河,吴起打造了驰名天下的魏武卒。
这支军队身体强健,纪律严明,其强悍程度,一时无人能敌。
新君忌惮吴起,吴起屡屡不得志最终逃去了楚国。
魏国一百多年来,一直无法逃脱这个魔咒,一边源源不断地制造人才,一边孜孜不倦地为对手输送人才。
他们自大多疑,有大才而不用,这些大才最红协助他国或削弱魏国的实力或直接灭亡了魏国。
齐国,有最繁华的都城,最富庶的人民,它有一座学宫,是天下的文化中心。
它的艺术成就,远远超过其他六国。
曾和秦国并驾齐驱。
田氏代齐,齐人家境殷实,爱音乐爱赌钱,生活如此美好没有人愿意打仗送死。
如果遭遇大战和硬仗,士气则马上瓦解。
太后干政,无为而治。
齐国,一个奇异的国度。
他们创则了上古时代,最为耀眼的商业文明。
齐国之亡,亡于齐人。
秦国,出身草莽,被华夏正统视为蛮夷。
文化落后,昔日的蛮夷最终成为了六国的掘墓人。
公孙鞅变法改变了秦国也改变了秦人。
公孙鞅死于秦法,而他是秦法的制定者。
秦法为国君而定,国君是最大的法。
当一个人的权势威胁到国君的时候,它难逃一死。
公孙鞅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铁血人物,其心肠之硬,手段之酷,结局之惨很难找到相似之人。
秦武王嬴荡举鼎猝死。
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石,在于秦人独一无二的军功文化,吏治清明,猛将如云,虎狼之师无坚不摧。
燕国:雁过无痕地处辽东周代商而立,周武王分封天下,弟弟召工分封燕地,这就是燕国。
38任国君姬哙禅让给相邦子之,燕哙不爱女色不喜乐舞就爱下地干活。
太子姬平反抗子之却被杀,孱弱的共和之花还没来的及开就败了,以解放者自居的齐人攻入燕国,燕人自己打开了城门,引狼入室。
庶子登基成为燕昭王,苏秦开启了长达十几年的间谍生涯。
燕军捷报连传,攻下七十多个城池后,却围而不攻。
复仇之后以礼/王道治国。
其子燕惠王猜忌上将军乐毅,乐毅逃亡赵国。
楚国:贵族之殇(分封制)熊氏只是周的一个子爵,当时其他列国都认为楚为蛮夷之地。
熊氏后期自立为王?
公?
,四处征战扩大疆域,但每攻下一座城池当地自制,楚国成了一个贵族分治之邦。
吴起进行改革,却被贵族杀死在楚王的葬礼上。
楚怀王时期,秦国张仪游说楚国于齐国断交却没有履行约定。
怀王出使秦国却被囚禁,襄王自立,被囚禁三年后的怀王死在秦国,屈原被流放。
白起攻打楚国。
春申君黄歇,赵人李园献妹妹李嫣给春申君,春申君又将有孕的李嫣献给了楚王。
楚人虽不团结,但可以被打败却不能被人征服,秦国举全国之力伐楚。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韩国:权数的代价韩魏赵三家分晋,战国开启。
申不害 变革,考核官吏。
围魏救赵,但在列国纷争的时候又用权数害了赵国(长平之战,赵国战死40万将士)郑国入秦治水,秦人忙于治水放缓了征战的脚步。
郑国渠韩非魏国:士人的魔咒子夏_士人 废除贵族特权,不再世袭。
不再发放俸禄,各人凭才能与功领赏。
在贵族和平民之间形成了士族阶级。
巍斯重用士人,但最后还是弃士人翟璜而选用自己的弟弟做相邦。
乐羊吴起_ˉ_巍武卒田子方吴起离开魏国去了楚国。
公叔痤 公孙鞅(卫鞅/商鞅)孙膑来到魏国,被庞涓陷害。
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逃回了齐国,担任军师,围魏救赵,庞涓自杀齐国齐桓公(姜小白)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收留了被楚国打败后流亡的陈国公子陈完。
陈氏改姓田,五代后取代姜氏变成了齐国公。
田氏代齐公子小白,鲍叔牙管仲,竖貂(原为小白性童后因不能进宫而自宫)易牙(厨师之祖),一代霸主被活活饿死。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散稷下学宫齐闵王 苏秦 灭宋国却消耗了国力。
齐人富足好音律不愿意打仗。
太子田法章隐姓埋名后为齐襄王,去世后在民间结识的皇后干政,她奉行无为而治,相邦等人被秦国收买,秦国攻打过来后,不战而败。
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却妄想偏安一隅。
秦国因出身卑贱,在西北为周王朝养马的部族,不被山东六国礼遇 。
周幽王被犬戎杀后,秦襄公护卫周平王西迁洛邑,平王讲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土地赐予秦孝公,秦国自此成为诸侯国。
魏国公孙鞅来到秦国变革,消灭了贵族阶层,士人阶层也受到打击。
废除井田制,人民开始私有土地,不允许人员流动,只有农民和士兵。
秦惠文王
腾讯视频/新颖的纪录片模式,制作精良,老戏骨纷纷上场,精彩纷呈。
这叫纪录片???顶多就是个故事会
燕人亡于贵族精神,赵人亡于残忍和暴烈,韩人亡于尔虞我诈,楚人亡于贵族分裂.....这些通过几个故事做国民性的论道有点过于简单,就像一篇列国的议论文,作者为突出主题精神一再回扣那几个国民性,叙事的方式也是串几个主要的故事典籍。离我期待的风云战国的思想深度,还有些距离。
虎头蛇尾,质量不高。浮于表面的教科书式纵览,缺乏深度。阵容貌似强大,配角水平堪忧。
形式还蛮新的,演得也可以!内容讲得简单了点,有点散
秦国这集稀烂后期配音不贴脸 台词僵硬不拟古有心抄大秦帝国又抄不明白
不能演商鞅的张仪不是好秀才!喻恩泰和李立群两位老师双杀了,有个别演员演得真挺差的,不过这是纪录片,可能不能要求太高吧,在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里,吴娃最惊艳,难得女演员有古典美,中国历史这么长,现在发现自己最喜欢看的还是春秋战国时期
片头和卡司看出来了经费在燃烧,但是,作为一部历史纪录片,居然出现了“这是道德绑架”这样的旁白,我???另外第一集对苏秦的形象刻画也太片面了吧。两星全给王劲松老师
不明所以,拖沓冗重。顶着纪录片的帽子招摇撞骗,借着老戏骨们的名声渲染造势。另外,看着腾讯视频的9.5高分,而我在腾讯视频上居然没办法打分,你说是不是他们自己刷的?再多说就是浪费时间了,一个字总结:烂!
有些的时候把一个人的故事按在另一个人身上,历史不该是严谨的嘛。对于苏秦,强行洗白,我不接受。
用心了,也难能可贵。但这里有三个问题:1.片面的对列国定性,未免以偏概全,同时也让列国失去原本的光彩。2.受不了的就是难道战国人那么喜欢喊口号,不论哪一国什么时候,只要喊起口号,什么事都能成,还是说这段历史的久远与缺失所带来的表达无力感,只能屈就。3.本来在期待魏齐,才发现是个半成品。
有点历史价值。
为吸引眼球,除了大的历史走向正确,诸多细节强行胡说八道。
服饰道具还蛮好的,但剧本没写好,有种强行解释的感觉——赵国能强大,是因为赵人冲动,赵国灭亡,也是因为赵人冲动……
剧情与记录相结合,节目把重心都放在了演绎上面,历史的转折点都是点都为止的提一下,缺乏深入探究。
没啥特别的,当补课还行
以纪录片来说,选用这种表演的形式,信息量实在太小了,文本也是空洞无趣
这也太过点到为止了
这样的剧情式纪录片很新颖,讲述得也很通俗易懂。
制作精良,演绎精彩,可惜是英雄史观,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