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巨塔杀机

The Looming Tower,海市蜃楼,末日巨塔,塔影蜃楼

主演:杰夫·丹尼尔斯,塔哈·拉希姆,瑞安·施密特,比尔·坎普,路易斯·坎瑟米,弗吉尼亚·库尔,埃拉·雷·派克,沙利文·琼斯,迈克尔·斯图巴,彼得·萨斯加德,凯蒂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巨塔杀机》剧照

巨塔杀机 剧照 NO.1巨塔杀机 剧照 NO.2巨塔杀机 剧照 NO.3巨塔杀机 剧照 NO.4巨塔杀机 剧照 NO.5巨塔杀机 剧照 NO.6巨塔杀机 剧照 NO.13巨塔杀机 剧照 NO.14巨塔杀机 剧照 NO.15巨塔杀机 剧照 NO.16巨塔杀机 剧照 NO.17巨塔杀机 剧照 NO.18巨塔杀机 剧照 NO.19巨塔杀机 剧照 NO.20

《巨塔杀机》剧情介绍

巨塔杀机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剧改编自非虚构作品《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之路》。2001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遭遇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四架波音客机被劫,先后撞击世贸中心双塔和国防部五角大楼,从而导致3000多人丧生和数千亿美圆的经济损失。《纽约客》记者劳伦斯·赖特踏上了漫长的报道之路,一份历时5年、长达500多页的深度报道。关于CIA、FBI、基地组织之间的关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走戈壁的女人将来的事炙热无意冒犯第二季心动大游行爱也好恨也好听见天堂九州千秋令高地迷踪丑女也疯狂共助海豹第六小队天蝎第四季缉毒精英医院革命第五季妖怪学校的新人教师奈莉·拉普:怪物特工寻秦记推拿某僵尸少女的灾难OnCall36小时2画魔人忠犬归来禁闭岛女黑手党监狱风云第五季路德第三季刑事7人第八季平衡人生生死时刻

《巨塔杀机》长篇影评

 1 ) 为伊斯兰粉饰和平的政治正确剧

大体挺好,但……此剧最后一集为伊斯兰教义粉饰,欺骗不了解伊斯兰教的观众。

首先,古兰经并不是伊斯兰的全部,还包括圣训和圣行传,古兰经的文字量只占14%,而圣训是安拉通过先知启示的话,和古兰经一样必须遵从。

其次,古兰经前段是先知在麦地那启示的,和平与爱的经文大多出自于此,而中后段则是先知去麦加以后启示的,刀剑与杀戮的经文大多出自于此。

而按古兰经解经的“废弃”原则,当经文之间互相矛盾,后启示的经文优于先启示的。

再次,古兰经和圣训中几乎所有的和平与爱经文,其对象都是穆斯林,而不是异教徒(卡菲尔),伊斯兰教义对穆斯林和卡菲尔是有完全不同的标准的,剧中隐瞒了这一点。

最后,古兰经和圣训中有海量的针对卡菲尔的战斗经文,详细规定了穆斯林应该如何对待异教徒(以及退出伊斯兰教的穆斯林),那就是压榨(异教徒要交重税)、歧视(异教徒要佩带标记并禁止传教)和屠杀(除非归皈伊斯兰)。

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伊斯兰国家、穆斯林群体,离真正的伊斯兰教义越远,越不遵守沙里亚法,越不按照穆罕默德的样子去活,他们就越世俗化、越开放、越文明、越温和,反之则越原教旨、越封闭、越野蛮、越极端。

我为付出了惨重代价却仍然因为白左的政治正确的误导而无法正确认识伊斯兰的美国人民感到悲哀。。。

 2 ) 真实版的<巨塔杀机>

本片是FBI赞助的,所以有过于美化FBI的嫌疑,但是如果剧中的CIA中的一对儿男女真的为了自身利益做出了片中的事情,那他们真的应该用一辈子对死去的3000多人去忏悔.以下是一些实际情况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报道,7月22日,美国“9·11”事件两党联立调查委员会公布了其对“9·11”事件的最终调查报告。

根据调查结果,NBC分析认为,“9·11”尽管令人震惊,却也能预见得到。

如果不是机场安检未能拦下恐怖分子,再加上有关部门的诸多失误,“9·11”也许就不会发生。

[失误1]未能打入“基地”内部   调查显示,早在1996年,本·拉丹就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其攻击美国的意图,他招募了10000多名各国“战士”,在阿富汗的恐怖训练营中接受训练。

然而,许多年过去了,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一直未能打入拉丹的“基地”内部。

[失误2]“失手”马来西亚会议   2000年1月,“基地”高层人员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了所谓的“马来西亚会议”。

拉丹精心挑选出来的自杀行动实施者纳瓦夫·哈兹米和哈立德·米德哈尔,专程从其祖国沙特阿拉伯赶到马来西亚出席“9·11”策划会。

这是后来参与劫机行动的恐怖分子第一次进入美国情报机构的视野。

  当米德哈尔与同伙抵达秘密地点时,当地的CIA特工就在房外,但是,CIA未能实施窃听。

而且,当这些“基地”骨干离开吉隆坡前往泰国后,CIA也失去了他们的踪影。

  CIA知道米德哈尔有前往美国的合法签证,但他们没有通知联邦调查局(FBI)。

[失误3]不敢追查电话号码   “9·11”发生前,美国绝密的情报机构国家安全局就根据线索,对也门的一栋房屋进行了24小时监控。

调查表明,此地是“基地”组织的“总机”,负责接收拉丹下达的指令,然后将信息传递给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

  2000年初,两名劫机者在美国圣迭哥安顿好之后才几天,米德哈尔就接到了来自也门“总机”的电话。

国家安全局通过对“总机”的监听掌握了这些情况。

  虽然国家安全局有能力查出“总机”拨打的美国电话号码,但是他们并没有使用这种技术装备,因为他们担心被控犯有国内间谍罪。

[失误4]不信恐怖分子供词   2000年4月,来自英国的巴基斯坦人尼亚兹·汗在抵达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后仅几天,就主动向FBI透露了难以置信的恐怖信息。

汗称,“基地”招了他,并在巴基斯坦教他如何劫机,然后就把他送到了美国。

在美国,他可能还要与5、6个人接头,其中有飞行员。

  虽然FBI通过测谎仪证实汗所言不虚,但他们还是不相信汗的话,而将其送回了伦敦。

[失误5]在阿富汗行动不利   在一段罕见的“基地”录像上,准备劫机的恐怖分子聚集在阿富汗一处隐秘地点,他们身后的墙上挂着手绘的地图,上面用卡通炸弹图案标出了将要袭击的美国目标。

  2000年秋,一架CIA的“捕食者”无人侦察机掠过阿富汗的群山,发现了“基地”训练营,并且拍下了不同寻常的照片———穿白长袍的高个儿男人。

CIA自始至终都认为那个男人就是拉丹。

[失误6]忽视大量恐怖信息   从2000年秋季开始,拉丹在安全的阿富汗度过了长达数月的“9·11”策划期。

2001年夏,从其他极端组织那儿传出风声说,美国即将遭到袭击。

有消息说,在一个训练营里,拉丹召集恐怖分子为即将到来的袭击进行祈祷,其中就包括20名“牺牲者”。

  2001年5月到7月,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对全球的监听,搜集到33条可疑信息,这些信息都提到“即将发生的恐怖袭击”。

  2001年5月,一份情报报告说,“基地”恐怖分子想进入美国发动爆炸袭击。

6月,CIA报告称,拉丹的得力干将“失踪了”,其他手下则在准备“献身”。

[失误7]粗心放入恐怖分子   截至2001年6月,19名后来的劫机者全部进入美国境内。

据统计,这些人通过10座机场进入美国达33人次。

  “9·11”委员会发现,11名劫机者在进入美国时都存在问题,他们或者修改了护照,或者在签证时说了一些很容易被识破的谎言。

  更惊人的是,“9·11”发生前数周,“9·11”策划者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竟然获准进入美国。

要知道,早在5年前,他就被美国情报机构确定为恐怖分子,不得入境。

[失误8]无视菲尼克斯备忘录   2001年7月10日,FBI菲尼克斯局的反恐探员肯·威廉姆斯向总部提交了一份备忘录,他说,“本·拉丹的信徒可能有组织地”进入了美国的飞行学校。

威廉姆斯列出了进入亚利桑那州飞行学校的极端分子名单,并提醒FBI对其他城市进行相关调查。

[失误9]抓到嫌疑人却不详查   2001年8月16日,FBI逮捕了恐怖嫌疑人扎卡里亚斯·穆萨乌伊。

当时,穆萨乌伊正在明尼苏达的飞行学校学开飞机。

  遗憾的是,FBI没有给予穆萨乌伊足够的重视,他们没有检查穆萨乌伊的电脑和其他物品。

而且,穆萨乌伊被捕的情况也没有及时向上汇报。

  当“9·11”之后情报机构对穆萨乌伊的物品进行详细检查时,发现穆萨乌伊与“基地”有联系,与“9·11”袭击计划也有关。

[失误10]搜查行动马虎了事   2001年8月23日,CIA终于通知FBI,哈立德·米德哈尔和纳瓦夫·哈兹米可能潜入了美国,要把此二人列入政府监视名单中。

  但是,FBI的调查没什么效果,他们没有发现那两名主要劫机者的踪迹。

事实上,当时那两人的名字就印在圣迭哥的电话簿上,他们也还住在电话簿上注明的那套公寓里。

[失误11]禁飞名单漏掉两人   2001年8月底,哈兹米和米德哈尔两人上了美国国务院的监视名单。

  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被列入联邦航空管理局的“禁飞”名单,这导致他们最终登上了撞击五角大楼的77次航班。

[失误12]空管部门乱成一团   2001年9月11日上午8点24分,不祥预兆首先从美利坚航空公司11次航班上传出。

劫机者穆罕默德·艾塔本想恐吓机上乘客,却按错了麦克风按钮,把恐怖信息传给了联邦航空管理局。

  此后几分钟内,联邦航空管理局内部的混乱都被录音设备记录了下来。

空中指挥中心问总部:“我们是否要考虑拦截飞机?

”总部回答道:“天哪!

我不知道。

”指挥中心又问:“谁能做一个决定?

最好在10分钟内。

”总部则说:“所有人都出去了。

”   联邦航空管理局也没有及时向军方的北美防空联合司令部发出警报,导致军方防空系统来不及展开。

拦截被劫持飞机,避免更大损失的最后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3 ) Hulu美剧(末日巨塔)

进入21世纪恐怕人类面临一个很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内耗。

往往最大的敌人来自内部。

一向自大的美国🇺🇸佬怎么也想不到进入21世纪就来个911纽约恐袭直接给美国🇺🇸本土当头一棒,这剧集里详细描绘了CIA和FBI在反恐情报方面的利用与争夺,以及各方立场不同导致的内耗,最后酿成悲剧。

如果坐拥那么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各种情报,全忙着自己人内耗,而不是一致对外反恐,那第三次世界大战你们也别想打了。

先把自己人问题掰扯清楚。

911恐袭死了那么多人,赶紧醒醒看完全剧,我想说,Tu sais quoi?

Bordel de merde CIA.Fait chier!

剧情/反恐/犯罪/战争/历史/特工/文学改编,无评分,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宜观看,18岁以下未成年人如需观看须满15岁最低观看年龄门槛,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止观看,满15岁、18岁以下未成年人须在成年家长陪同下观看(分级警告)!

 4 ) 看巨塔杀机随想

最后一集略有不爽。

满以为会演一下撞机的镜头,双子塔内的混乱和大义凛然呢。

结果就是静静的回放救援镜头。

是不消费苦难的意思吧。

没整点最美逆行出来,有点遗憾。

再次感触美国的问责机制,议员的追问,每个当事人的回答,出了重大事故,要坚持全面调查,要每个当事人的处理经过,思想看法,全面还原,然后查漏补缺。

不仅这种事故,英雄事故也得调查。

印象最深的萨利机长,也是这种追问还原。

想到我们,也有问责,官话套话连篇,即使免职,还可以异地为官。

真相在哪里?

补救措施在哪里?

下次还会不会出现同类错误,都没有回答。

恰逢凉山大火30名消防人员牺牲,看看消防人员牺牲的追问与待遇。

看评论说是FBI资助拍摄,黑CIA黑的厉害。

想想那个女站长故意隐藏情报的行为,最后枪毙她应该也不为过吧。

没看到处罚措施,略有遗憾。

倒是那个南站长,凭空获利。

正如某位评论里说的,全身心追敌人的,最后没免职,因缘巧合的死在大厦里,而隐瞒情报、一心玩心机的人则抓住机会上位获得了最大收益。

估计惩处也是那个前台的女站长吧。

看评论里很多人说那个女站长的原型在猎杀本拉登里就是抓住本拉登的那个人,恰好看过那个片子,对那位女侦探的坚持、敏感佩服不已。

尤其是那句:我就是那个找到这个地方的操蛋女人。

印象深刻。

所以又翻回去看了那部电影。

估计她也谈不上追悔,只是坚持自己分析的原则,坚持酷刑,也算是为他隐瞒情报找到了动机。

比如功利心重,坚持独立分析。

也符合个人性格。

最后总体感觉这个电视剧不错。

美国政府还在那勾心斗角时,恐怖分子已经演练了开飞机、演练了带小刀安检,演练了如何打开驾驶员机舱门。

恐怖分子的计划,也是按照步骤一步步练习。

也显出了一定的能力。

9.11可以说是当今世界的转折点和标志性事件。

这个电视剧把这个过程,用揭家丑的形式再现出来,用大量质询和真实镜头重现出来,揭示了内部运行机制,显示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是一种正常的国家自救和自我完善的机制吧。

也门对恐怖主义的态度也很玩味。

后来又看过多部反恐片,种族问题、恐怖问题的复杂性,确实让美国人挠头。

 5 ) 现实总是与历史惊人的相似,流星变成了恶魔

叙利亚孩童的大篇幅新闻,都不及巨塔杀机里这部分篇幅,从男孩的角度开始思考,从流星到恶魔。

仅有的幸存者毅然决然的赴死。

在沙滩边准备乘坐小船去自杀式爆炸前,把自己的鞋子给了一旁正在玩球的幼儿,抑或是小船撞击前,向美国大兵微笑招手。

都让人唏嘘。

真的是不敢相信,我所存活的世界是这么的残忍。

 6 ) 拖沓

一晚上看完了一整季,期待太高,实际实在不怎么样,节奏对这种类型的片子来说太慢了,多条主线,可他们之间的联系却不紧密。

“当重大安全事故产生的时候,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机构犯了错误,而是整个系统都完蛋了”我认为这句话非常有道理,而这部剧本应该着重展示这个系统是怎么运作,怎么完蛋的,可不同阵营的人们之间的联系却非常弱。

这部剧应该着重刻画关系,而不是个体

 7 ) CIA与FBI的战斗

美剧中,联邦调查局与中央情报局向来不和。

单说本剧,中情局想要发动战争,把整个伊斯兰都当做敌人,甚至希望同时轰炸上百个训练营。

可想而知这带来的连带伤害!

众多平民会被杀,而且更深的激化矛盾,更多的人投奔本拉登。

联邦调查局则希望把恐怖分子定罪绳之于法,审判。

阻止每一起袭击,而这种有线索就抓人的做法,会打乱中情局的想法,他们想的是顺藤摸瓜,挖出整个组织。

话说回来,我不喜欢美国,但我更讨厌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不管你的信仰如何,你有多么崇高的思想,恐怖组织是全世界的敌人。

不是所有伊斯兰都是恐怖组织成员,但恐怖组织十个里九个是伊斯兰,所以请小心伊斯兰教徒。

我们无法证实cia与fbi谁对谁错,最后那可恶的女人(剧中,也许真实情况并非如此)还是说他把资料亲手给了fbi。

也可能是中情局故意让事情发生,因为那可以得到更多的资金,人员,权利,还有一直想要的战争。

也可能是政治家想要的结果,国防部长想要把罪名施加给伊拉克萨达姆。

政治家是黑暗的是丑陋的。

那些兢兢业业辛苦保护人民的政府职员,那些平民是无辜的,这些是可以承受的损失。

 8 ) 原著和戏剧化改编的几点差异

1.阿里苏凡参与度没有片中那么高,他是奥尼尔后调来的特工,直到“科尔号”遇袭前不久才加入小队。

2.奥尼尔并没有受到直接上级的排挤,相反,他获得了直属上级的支持,但在官僚体制的挤压和财政恶化的情况下决定接受工资更高的工作。

3.关于911袭击者进入美国和基地组织马来西亚会议的情报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总部其实都已经掌握,但僵化的官僚体制让信息一直无法传到到奥尼尔的小组中,苏凡对情报的询问一无所获,911发生后中情局才提供给他情报,在剧中拿到情报后苏凡跑到卫生间呕吐是真的。

4.亚丁湾袭击事件中并没有小男孩(自然也没有事前的录像),但一位袭击者曾因美军袭击阿富汗基地训练营受伤,两个袭击者在爆炸前一刻向“科尔”号上的水平微笑挥手,肃立站好。

阿里苏凡负责调查,调查局小队在也门落地后苏凡给当地士兵矿泉水化解紧张气氛的事完全真实。

5.剧集为了便于观众理解,把数个不同人物(奥尼尔小组的成员、也门的当地官员)融合到了一起,但基地组织的几个成员的行为基本和剧中一致。

6.亚力克站的站长原型迈克尔伊朔尔被解职后没有复职。

7.影片最后苏凡对本拉登保镖的审问持续了好几天,苏凡通过神学辩论、物质照顾(阿布有糖尿病,苏凡给了他无糖的食品)不断试探对手的道德底线,最终通过911的新闻击溃了对手的心理防线。

这部剧集尽可能高的忠实了历史事实,又加入了很多“戏剧化”效果,我很喜欢阿里苏凡个人生活的这条故事线,尤其是他在也门本想给女友购买一些纪念品,却遭到阿拉伯同袍设套抢劫这段戏。

 9 ) FBI与CIA的东扯西拉

1。

剧本其实还可以,但是叙事比较啰嗦,而且无关的线索太多,多线叙事,杂糅在一起,加上外国人脸盲,名字又不好记,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2。

里面几条FBI的感情线,实在是没啥必要,而且也很啰嗦,对主线没帮助,又没啥戏剧冲突,不过伊斯兰FBI探员的女友颜值不错,除开这一点,感情线完全可以砍掉。

3。

911发生时老衲还在读大学,当时世界都沸腾了,有人高兴,有人痛哭。

4。

20多年过去了,美国拍了很多有关911的片子,这部基本上算揭露,反省,主要是关于FBI与CIA的官僚内扯,一句话概括就是CIA怕把情报给FBI后,FBI立功了不带他玩儿,然后CIA就只能去干一些抓小喽啰的事,所以一直把基地组织大头目的重要情报藏着掖着,让FBI探员疯狂徘徊在真相的边缘。

整剧稍显枯燥,老衲以为精简一半会好很多。

美国比较好的一点是虽然也官僚主义,但是他们可以说出来,写出来,然后拍出来给大家看。

5。

CIA和FBI如果互通情报,可能911就不会发生,想起来真是一件可惜的事,这种官僚内扯从古至今,不管是小团体,比如一个厂,还是整个国家,都很常见,历史往往不都是这样?

比如明朝崇祯,如果不是他瞎搞,杀了袁崇焕,明朝可能不会那个时候灭亡,很多人也不会因此死去,他俩属于皇帝和大臣的内扯,崇祯怕袁崇焕造反(表面上崇祯是中了反间计,实际上崇祯是在一年后才杀了袁崇焕,这一年中,他早就知道皇太极那个反间计)。

比如李隆基晚年不昏庸,安禄山不和他内扯,也不会发生安史之乱,比如南宋不杀岳飞,说不定岳飞就把金人赶出去了........官僚互扯永远都避免不了,是人性,以人为个体的一个个小团体也都有自己的利益,这些团体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比如明朝的党争,而这些团体的上层才能融合这些团体,而上层又不能办具体的事情,而且内扯对上层来说也不完全是坏事情,好处之一就是有利于统治,有利于权力的集中,在剧中糅合FBI和CIA的就是国务卿,总统等,但是这些高官只能说你们要团结,要互相帮助,要互通情报,然后建立相互合作的标准程序,但是具体到FBI和CIA,他们会按照标准程序来,程序是定好了的,你不按照程序来,就是犯法,就是叛国罪,但是程序下有具体操作方法,比如CIA给FBI一筐文件,但是不告诉你具体情况,后来调查起来就说,文件当时是给你了的,我亲自送过去的。。。。。。

6。

极端一点,911美国才死3千人,把后面因为救援时吸入太多粉尘等原因得癌症死的消防员也算上,不会超过4000人,这在历史上战争死亡人数来说,简直不值一提,不说二战这种绞肉机,就说后来美国入侵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死的人数,至少都是几十倍,几百倍,间接影响的人数难以统计,只不过这3000人大多数是精英,你想在世贸大楼上班的人,大多数都是人中龙凤。

所以本拉登这人因为干了这件坏事改变了整个世界。

而且牛逼的是,美国花了无数的钱财,花了十年才找到他。

 10 ) 《巨塔杀机》:源来有自的命定之日

对当代美国史来说,2001年9月11日发生的事情永远是无法轻易翻过的艰酸一页。

在美剧《巨塔杀机》里,在最后一集集中表现了这一天所有主人公的经历,来回应之前九集篇幅中他们作出的每一个选择与每一分正确或自以为正确的努力。

这些来自美国联邦调查局及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们,在那一天经历同样惨痛的集体记忆,亦陆续明白,所有的结果,其实都是他们自己冰冻三尺的自然产物。

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绝大部分美剧(包括HBO之类收费台及netflix这样的流媒体)所采用的编剧技巧,在《巨塔杀机》中一概付之阙如,hulu作为视频媒体网站平台播送的此剧,质感上看上去更像是严肃主题的电影。

前者的例子包括公共电视台的《丑闻》,聚焦白宫内幕并包装成可以随意组合的言情角色设定外衣,每一集都设定固定转折的时间间隔,以此吸引观众。

《巨塔杀机》则从一开始便直奔主题,甚至没有任何花哨的片头,仅仅以巨塔阴影形象示人的片名,昭示一种冷静态度。

开场便是关键信息在异国被传递,直接营造美国反恐斗争的紧张与迫切,与其后缓慢揭示的情报部门与行动单位之间的矛盾形成鲜明对照。

整部电视剧的基调,其实就是在这种外紧内松中建立起来。

作为影片中主角群像之一的特工奥尼尔,试图带领联邦调查局同事先发制人解决美国在海外尤其是穆斯林世界引发的反对浪潮,却因中央情报局管理人员对信息的封锁而屡失战机,最终导致最坏的后果。

《巨塔杀机》并未放置过多笔墨在惊心动魄的海外行动中,对官僚机构的内部纷争,也采取相对客观的视角予以展现。

尽管有论者指出,相对于非虚构原作《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之路》,剧集仍然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人物塑造扁平化、对事件发生的内在机理探讨不深刻的问题。

在剧中,插入了大量事件发生后三年举行的对相关部门当事人的质询会画面,在最后两集中,更以真实历史画面对照人物饰演的角色接受询问场面,构成一种强烈的悲怆感。

虽然与前面大半部分不温不火的发挥大相径庭,仍然显示出创作者一定程度的野心。

对于剧中中情局人员的塑造,除了情形的女下属叛离之外,对于主要管理层人物的失当行为表现确实存在图谱化的倾向,在剧中十足令人生厌的戴安在不得不交出情报的关键时刻于办公室中暗自插入已经进入美国境内的基地成员档案,成为全剧看来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场景,然而抛却这一场景的真实性,因为这些信息不能够达到执行部门而最终引发美国历史上惨痛一天的到来,却是不争的事实,某种程度上说,这部姿态客观的剧集的不客观人物塑造,无意识中嵌入了创作者自身的价值倾向。

正如剧中完全虚构出来的中东经历炮火后幸存的小男孩,最终坐上了前往炸毁美国军舰的小舢板,成为中情局自以为是的信息部署带来巨大错误的执行人。

这一过程中,剧集的节奏依然是不紧不慢的,本身不提供宣讲,但剧作自身提供了。

杰夫·丹尼尔斯和塔哈·拉西姆饰演的奥尼尔和苏凡,形成了剧中代表正牌公仆一方的联邦调查局的亦师亦友探员组合,前者纯正美国人,带着对婚姻与信仰的质疑风流其外、秉正其中,后者出生于黎巴嫩,以自己的中东血统参与到维护“美国梦”的行动中,并在国族地缘政治夹缝中不断反省自身。

迈克尔·斯图巴亦是美国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老戏骨,较近的知名作品包括《严肃的男人》、《水形物语》、《大西洋帝国》,此次在《巨塔杀机》中饰演头脑清醒却最终不为政府新贵重用的时任白宫反恐协调员理查德·克拉克,戏份不多,地位举足轻重,角色在不同年龄与阶段的低调与内敛气质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剧中如同这样的低调配角有很多,比如艾力克·鲍德温,他饰演的特尼特,以角色身份出现在质询会上,在同一集中出现了真实人物出现的画面,并将对白重新说了一次,银幕内角色于虚拟与现实的直接交锋,使得鲍德温的表演,更多地具备了人类学意义上的对照意义。

剧中最令人心痛场景的无疑是最后一集中奥尼尔死亡前站在世贸大厦办公室中的时刻,这个真实存在的人物最终无法将针对本·拉登的调查进行到底,退休后却间接死于猎物之手。

透过“9.11”折射出的是美国政府及情报系统、军事单位的多面人性纠缠,同时亦是“美国梦”与美国性格的集中展示,正如斯泰因评价海明威时曾说他是“迷惘的一代”,剧中的各色人等,皆以自己的正确面对或遮蔽事实。

跳出那个历史时刻,其实每一代人,又何尝不是自己迷惘的永恒分身?

《巨塔杀机》短评

7/10 高度还原了原著中FBI和CIA就职权范围的宫斗撕逼戏,严厉批评了美国反恐系统中的官僚主义和对外政策,人物塑造是最大的特点,无论是CIA那帮小人,还是悲情英雄约翰奥尼尔,非常到位。最好是也门那场炸船戏之前的小孩,但苏凡这个原著中并不多涉及的人,放到目前这个特殊位置,还是挺微妙的,绿教也并不会买账。里面有几个角色挺有意思,一是亚克力情报站后继的女站长,感觉就是《刺杀本拉登》里的“ZEN”的原型,后来十年的坚持或许就为了赎罪;二是亚丁的美国女大使,简直就是梅姨的姊妹加附身;三是也门的将军,前不久演了《杰克莱恩》第一季,演技精湛,前途无量。

5分钟前
  • 兰波
  • 还行

还可以。感情线冗长了点,基本是本剧缩影,很多点可以深挖,但确实都力道不够。作为911科普来看的,记录来说还不错。

8分钟前
  • 天堂丝绒
  • 还行

第一集很赞了

12分钟前
  • Jason
  • 还行

哦。Soufan小哥好苏。。

14分钟前
  • 铁人拿大梨
  • 推荐

看过原著,基本忠实,片尾没有提及主要人物后来的事情以及美国相应的变化,可以让观众自己思考,但总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15分钟前
  • Glen
  • 推荐

科层组织会杀人,但是剧味还是太浓了,不整点恋爱剧情都继续不了。

20分钟前
  • Thr33
  • 还行

实在不喜欢政治。

25分钟前
  • 奶油布朗妮
  • 还行

不得不佩服,短短十集就把911相关情报的来龙去脉抽丝剥茧的呈现出来,大量人物场景转换行云流水身临其境。

27分钟前
  • PeakyBlinders
  • 力荐

弃 类型不太喜欢 节奏缓慢

32分钟前
  • 安真
  • 还行

放在2022年看,觉得值五颗星

33分钟前
  • 浪野杉菜子
  • 力荐

想起了最近层出不穷的所谓来自未来的时空穿越者所提到的阴谋论……

35分钟前
  • Samantha
  • 还行

周边剧情说的太多,主线感觉不够厚实

38分钟前
  • fankai
  • 还行

沒看進去

41分钟前
  • Lainey
  • 较差

编剧和导演能力一般,还好装逼的野心也不大,所以吧,啰嗦啦、无关的蒙太奇剪辑太多啦、时间轴上无意义的反复横跳啦,都在一个让人想弃剧但还能勉强看下去的边缘试探,还好,毕竟讲的还是会让人感兴趣的一件事,尤其支持我想看下去的,是那对狗男女的下场,虽然最后就是没下场。。。

44分钟前
  • 螃蟹
  • 还行

2024-12-9

45分钟前
  • 下一步369
  • 还行

Hope those souls rest in peace.

46分钟前
  • vails
  • 推荐

一顿狂黑CIA和赖斯。最后两集不错。前面太拖沓。

49分钟前
  • MissDragon
  • 还行

It is so depressing to learn that John O Neil actually died in 9-11. Life's a fucking joke.

53分钟前
  • Lizzy
  • 较差

两个机构的斗争,女副站长的谎言,苏凡联邦探员的个人魅力,最后那些灰土中漠然的消防队员,都是我对这部纪实片的最深印象。

54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昨日柴静刷屏,她此次选取的题材,让我想起这部5年前看过的老剧。该剧根据一位记者的深度调查原著纪实作品改编,力图还原CIA、FBI与基地组织之间的关系,从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寻找911能否避免的种种可能性。剧中重现了恐怖分子们在实施恐怖袭击前的经历,但并未涉及他们为何会走上这样一条路的深度挖掘。柴静的作品正好补上了这一块缺口,看预告片中她与前圣战分子的对答,我捏一把汗,担心对方随时会还魂跳起来掐住她的脖子。柴静称职地履行了一个新闻人的职责,但可惜她只能在欧洲尽责。还原了为什么911其实是可以避免的。(20230814)911之所以成为911,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各占一半。(20180420)

59分钟前
  • 颜回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