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密切联系群众,不能只凭借经验,书本带给我们的感觉做事情。
要实践调查,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也正在于这里,实事求是,用实践去检验真理,然后反复实践反复得出自己的结论。
再综合其他一切因素,千锤百炼才能有最终的结论。
理性认识是不是比感性认识更高级?
这件事情比较复杂。
如果让我来看当然未必,但是斯大林却让列宁相信了这一点。
最后,向红军之父致敬。
花两周时间,看完2017年的俄剧《托洛茨基》。
一共八集,故事在两个时空展开,一个是十月革命前后十几年的俄国和西欧,一个是1940年他遇刺前后的墨西哥。
墨西哥那部分的背景和《寻梦环游记》一样,都是亡灵节。
前七集,托洛茨基每集都会在片尾见一个亡灵(关于他四个孩子那一集,自然是四个亡灵)。
每一集的故事,也基本都是围绕这个“亡灵”生前与主角的交集、对主角的影响展开,这种结构无疑还是很适合历史剧的,让大事件的戏剧性更强(但可能牺牲了史实性,不过作为非纪录性质的电视剧,在尊重历史背景和重大事件轨迹的前提下,戏剧性无疑更重要)。
印象深刻的是弗洛伊德、马尔金那两集,前者的学说影响了他的革命理论。
还有他四个孩子那一集,十月革命就被安排在这一集了。
最后一集的“亡灵”是他自己,他和列宁计划赶走斯大林的行动被迫折戟。
他指挥十月革命和创建红军的功勋完全被抹掉。
作为个人,他最终也被他自己指挥内战时乘坐的装甲列车所碾碎。
批评和反思是该剧的主题之一,剧中更不吝惜展现主角的污点,但主角命运所带来的悲剧感仍然扑面而来。
这还是第一次看俄剧,在Netflix上线的。
给5星的原因是剧情很刺激,带我回到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的时期,同时也是一战,俄国内外交困,沙皇退位,资产阶级自由派建立临时政府,然后布尔什维克再推翻,之后又花了几年在国内平复其他叛乱。
这部剧把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都黑了一遍,特别是列宁在十月革命中根本没做什么事。
不过这部剧也有很多史实错误,所以不能特别当真。
托洛茨基是和列宁斯大林同一批的领导人,前期在欧洲积蓄人脉和资本,宣传俄国革命理念,后来回国领导了第一次革命,没有成功,后流亡海外,但同时著书立作,在工人中享有很高声誉。
十月革命前夕再回到俄国,加入多数派,开始搞十月革命。
革命后作为首席外交官签署了和德国的不平等条约,为了弥补谈判失败,开始组建红军,并在国内到处和白军交战,花了几年平复了白军。
最后列宁去世后,因为和斯大林和其他高层的矛盾被排斥,最后1927年被驱除出党,最后流亡墨西哥,被斯大林的刺客刺杀。
不过其托派的思想影响了后续很多人。
先引用一段曼德尔论述俄罗斯当前主流思想如何歪曲托洛茨基的,以便更好理解此剧:“历史的讽刺在于,人们在今天指责托洛茨基,并不是因为他曾经是一个反革命,而是因为他曾经是一个极左的‘革命狂’;人们之所以指责他,不是因为他曾是列宁的敌手,而是因为他在1917年之后,曾是列宁的冤家对头和‘启发者’。
作为十月革命‘血腥’的化身(一个犹太教徒且受到欧洲文化熏陶的世界主义者),托洛茨基是新法西斯主义者和偶尔公开与新斯大林主义者结盟的新黑帮分子的主要目标。
在所有十月革命‘民主的’反对者们看来,托洛茨基(‘工人阶级历史任务’的‘教条乌托邦’是)一位自1918年以来在俄国历史上‘离经叛道’的伟大领袖。
”(曼德尔著,颜岩译:《托洛茨基的经济观点与今日的苏联》,《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社会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3页。
)若是对俄国革命,对任何社会主义革命抱有深刻敌意的,那欢迎看此剧,此剧可以提供充分的意淫材料。
但若想了解一点俄国革命史,则此剧甚无价值。
甚而对于艺术,当它失去最基本的良心与真实,而只是统治者的工具时,价值又何在呢?
首先,此剧塑造的托洛茨基的形象与历史上托洛茨基本人相距甚远。
此剧将托洛茨基塑造为一个几乎不讲人性的很有能力的暴君,一个会动辙发起屠杀的人,而那位斯大林主义者弗兰克-杰克逊反而是颇有人道主义情怀的人。
但托洛茨基事实上颇有人道情怀,也很重视社会成员文化素养提高的问题,相关文字可见《日常生活问题》一书,及托洛茨基的一些信件。
剧里将托洛茨基在西欧时说成是帕尔乌斯一手塑造其从乡巴佬转为表面看起来文明的人,但托洛茨基从小在德国人开的学校上学,本来就很“洋气”。
托洛茨基与父亲的关系,对父亲的看法也不是剧中所表现的那样,相反托洛茨基对自己的父亲颇多温情,新经济政策后还让父亲在首都工作。
他也不是一个为了革命完全不顾子女性命的人,他为了自己的外孙能幸存下来,不许周围的人与他的外孙谈论政治。
他的次子也对政治不感兴趣,但并不影响与他的关系。
其次,对列宁各种歪曲,把列宁视为一个能力不足的暴君,一个只会耍弄权谋的人。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鲁塞尔会议的内容变成了托洛茨基个人大放异采的时候,但其实会上是有激烈的路线争论的,这些都被电视剧以权力斗争为名掩盖掉了。
第三,对十月革命历程的歪曲。
当时托洛茨基与列宁在起义上有分歧,但主要分歧在于,托洛茨基主张在第二次全俄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开会后起义,这样起义更有合法性,可减少外界用“政变”来对起义进行指责,而列宁主张可由布党中央与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起义,可在第二次全俄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开会前起义,因起义是军事行动,讲求时机。
事后起义时间其实是依照列宁的时间来的,而非什么列宁主张27号。
而且当时斯莫尔尼宫(起义指挥部所在)在俄历10月24日夜一片繁忙,托洛茨基也不是一人一间屋子那样待着的。
此外,加米涅夫与季诺维也夫在当时是反对起义的,甚至向非布尔什维克的报纸泄露起义消息,而非剧中那样被迫参与起义。
在起义时召开的第二次全俄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中还充满争论,毕竟当时是多个政党并存的,也不是列宁、托洛茨基讲什么下面就全是欢迎之声,相反有很多激烈的争论。
第四,对列宁与托洛茨基的关系进行歪曲。
托洛茨基刚刚逃出俄国在西欧流亡时,与列宁相处甚欢,直到社民工党大会前后二人才发生激烈分歧,但在十月革命时二人是通力合作的关系,在十月革命后二人虽有些争论,但在多数问题上二人持相同立场,而非剧中表现的那样列宁各种阴谋算计托洛茨基,托洛茨基也各种胁迫列宁。
第四,马尔金在剧中被塑造成一个酒鬼、流氓式人物,但其实马尔金内向且自律,文化水平也并不低,且对处理部分外交事务。
十月革命后为反对酗酒之风,他积极参与了捣毁酒窑的行动。
且马尔金是壮烈牺牲的,而非被托洛茨基有意陷害而死。
剧中这样设计马尔金,不过是为了呈现十月革命参与者多是“暴民”的形象。
第五,对托洛茨基第二任妻子娜塔利娅的塑造也是歪曲,其实娜塔利娅也是布尔什维克及后来左翼反对派政治的积极参与者,在欧洲留学时其思想就非常左倾。
第六,喀朗施塔得暴动发生于1921年,而非剧中所展现的发生于1918年。
历史剧不是不能对真相有所变动,但完全往反方向改变,那就不叫严肃的历史剧了,只叫歪曲历史。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有太多的理想主义者,为了一个自己认为的崇高真理梦想,不计任何后果,传统的人性与道德观价值观通通都可以全都不要,为了他们的理想之国可以不顾一切。
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 罗伯斯庇尔,到剧中的托洛茨基,列宁,以及德国的小胡子元首,再到红色高棉波X布特等等,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自己理想的执着已经到了偏执,先不管自己的理想是否对错,他们偏执的都认为只要完成了目标,不管过程有多么肮张有多么血腥,都毫不在乎,最终渐渐的都失去了人性,释放出魔性。
而人心中的魔性最后的结果是连他们自己也控制不了的,托为了利用恐惧统治俄国人民一手建立的肃反委员会最终反噬了他自己和家人。
第八集结尾拍得真好,列和托一手打造的红色魔鬼列车最终把他们自己碾压成碎片。
托一再嘲讽人道主义和人性是懦夫的表现,他已经偏执到人与动物有何区别都没弄懂了,人作为高级动物就是因为具有人性,他们会为死去的亲友难过,对遭受苦难的人有怜悯之心,对做错的事情有羞耻之心等等等。
而极左和极右,否定人的人性,让人变为整个国家机器的一颗螺丝钉,简单的把社会的运行变成机械系统在运行,哪颗螺丝钉有意见就清除他,再换一颗。
当人没有了人性,只剩下动物本能的兽性,还有进而释放出嗜血的魔性,最终这个恶魔号列车终将吞噬整个民族和国家,那些打着理想之国旗号缺乏人性的“兽人”领袖最终也会被自己释放的魔鬼而反噬,人类的历史不断的上演着这一幕幕悲剧!
当时没有看明白的地方,浔生在评论里面说的很清楚,感谢你!
托洛茨基演讲后,结束后,一个男青年进来和人群中想和托洛茨基握手,托洛茨基都没有理他,这个人浔生指出是苏联慈父,斯大林。
因为我对俄罗斯历史了解不是特别清楚,不比英美历史那么印象深刻,加上乱七八糟的剧情,字幕也是电脑直接翻译的我我每个周日看4集,第二个周六看4集。
觉得还是很不错的电视剧,把苏联红军之父;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传奇的一生,表现出来,另外反而觉得第二集是第一集开头的感觉,就是特工去墨西哥城去暗杀托洛茨基,第一集末尾是这段,第二集开头是这段,要是能调整到第一集开头就好了。
全局经常回忆的方式展现有点乱,不过采用,记者叙事主线剧情,很不错👍。
作者之前对本剧涉及的时代与相关人物进行过一点点浮光掠影的了解,所以这只是一篇简单的批评。
坦白来讲,我认为本剧不值得看。
选取片段的有意碎片化——或者说是春秋笔法,造成了这一剧集遵循自身逻辑、而不遵循历史逻辑的结果。
单就1940与19XX交叉叙事、单集末尾亡灵出场、戏剧矛盾逐集积累的角度来说,本剧的逻辑还算严谨;但如果就主人公在历史上的实际作为来说,本剧与其背离相当明显。
以叙述季娜和妮娜的死亡为例,本剧叙事与历史记录不远,但似乎其目的在体现托与儿女的疏远持续到了膝下无儿无女。
季娜为什么“死于绝望”?
或者说她的家庭关系、精神状态、对时势与历史的态度和临自杀时的经历是什么?
至于妮娜,其人物塑造几乎就是白板,成年妮娜的唯一戏份似乎就是一边吐血一边喊了一声爹……所以我不得不怀疑,S01E05在介绍托的前两个女儿的人生时的挖空是刻意的,目的在于规避其因立场倾向、与亲缘关系而带来的经历,以便展开单集内的铺垫,并为E05创造一个极具戏剧性的结尾。
更极端的是散见在若干集中的对廖瓦的形象构造。
可以认为这个形象被先后用来表现托的家庭关系处理失败、晚景凄凉,最终还被借来破口大骂、开除托的革·命家籍(由此带来了一段突兀的主角形象的断裂、并先后借父子两人的嘴体现了编剧对于历史与治理方法的观点)……可以认为这大概是为了维续剧集逻辑前后一致,至于完全忽视廖瓦作为T派骨干成员30年代在欧洲开展的一系列组织活动就不是编剧所关心的事了。
(关于这部分内容,强烈建议补充阅读《流亡的先知》。
E05结尾的那几个混剪与E08的诱导性太强,同时信息选取很有偏向性)将托视作某种历史意志的化身,简直描绘到了“天地不仁”的地步。
首先我们要承认,创作团队似乎对派别争斗并没有什么概念。
其次虽然本剧还是试图让托喊出“我是魔鬼”,但好歹此魔鬼不那么像100年前白卫军海报描绘的那个纯粹吃人的魔鬼了;而且编剧对托的行事风格了解程度尚可。
可托、列等人的奋斗目标在被肯定存在的同时遭到了极端的模糊化与疯狂的抹黑,本片态度大致就是首先承认他们期待一个平等和平美好的世界,明确了“信念”“理想”等在其身上的存在,但同时在更多时候完全忽略其目标在现实中的投射,并在叙事中把疯狂、恐怖、权斗推上了高光甚至中心的地位。
人民不再是任何一个重要领导人物对未来构想的真正中心,派别叙事放弃了对于基本盘的依托,叙事碎片之外的空白掩蔽了出场的所有流派的源流与形成。
在这种描绘方法之下,甚至可以说十月革命与法革的关键区别都被彻底掩盖——尤其是考虑到罗伯斯庇尔似乎并不介意自己上断头台。
同时,本片对于托、列、斯等人思想与行为指向的模糊化与庸俗化处理造成了全片叙事的展开比历史少了很多维度——或者说少了最精彩的一些维度。
在规避了早期的多少之争、斯上台后各派别旷日持久的论战之后,取代了这些动力推动了剧情前进的就只剩密谋和脑补了;偶尔可能还有一些张冠李戴。
在对左翼内斗的复杂动力与原因并没有什么概念的基础上,无论如何描绘社民内外、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托与斯与季等人纵横交错旷日持久的斗争,最终都会陷入为补足驱力的缺位而开始发明历史的窘境。
最后呢,红十月很血腥,但红十月不猎奇。
本片创作团队似乎对布党的理论脉络并没有什么概念;我认真地认为一系列原第二国际成员与布尔什维克、列宁与卢森堡、托与斯在理论谱系上的分化与冲突远比剧中的性与(小规模的)暴力、死亡要精彩。
在看完这个剧之后,我思考了一下我为什么没有用看剧的时间去读《我的生活》或者先知三部曲……作为托本人的自传和一套负责任的正传,这几本书好歹会告诉我传主的事究竟是怎么回事,而不会用一个九分真兑一分假的叙事来讲述剧集作者的想法——俗称带私货。
P.S.本剧对约瑟夫同志“阴郁地看着列夫”的表现用力过猛,对持续几十年的派别问题着墨太轻脑补太多。
以上两条是水平问题。
目前只找到了第一集字幕也只看了第一集。
除了一些小改动基本遵循了信史。
编剧采用了多时间线,时不时的回到托爷年轻时的“峥嵘岁月”。
其中托爷和其情妇“践行”伟大革命友谊时的一场戏以及后面那段极具煽动性的演说可以说非常有爆发力非常抓人眼球。
人物更是金句不断如:恐惧是所有政权的基础等等(现在未必)你会看到一个理想主义文青(怎么又是文青)托爷,皮笑肉不笑的列秃,以及狂野帅气的慈父。
总之你会看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而不是“真理部”修饰过后的圣人。
东正教式的罪与罚总是在不经意间戳你一下。
同样是主旋律再看看我朝真是货比货得扔呐。
首先要给哈宾斯基点个赞,演技满分,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都刻画的栩栩如生。
其次是整部剧做到了相对的客观中立,当然也有一些不满的声音,主要针对历史细节,我觉得这些真的不太重要,毕竟是电视剧不是纪录片,如果力求100%真实,那戏剧性和效果也要大打折扣了。
为什么推荐这本剧?
我觉得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关于托洛茨基在中国的介绍和普及还是太少了。
托洛茨基这个人,是在过去历史教科书或者通识教育中超纲的部分,大部分对他很陌生,顶多也就知道一个托派。
托洛茨基其实资历很老,和普列汉诺夫,列宁这些第一代革命家一起混,在内战时又建立其红军(虽然他本人军事才能极为有限),在交接班的时候在苏共政治局内部斗争时失败,最后不得不逃亡(其实中国历史上也有,待会讲)。
但不论是贡献还是资历,其实都比格鲁吉亚的斯大林要强很多。
托派这个词在过去是贬义词,现在变成了一个挺潮的词,有点社会主义朋克的意思,一个很大原因在于,托洛茨基这个人比斯大林有文化,有修养,又有革命激情,但又不像斯大林那样绝对的铁腕和无情。
历史总喜欢给失败者添加一些悲壮的气氛,中国的托派,变成了有点浪漫主义情怀的词。
我和朋友聊起过托洛茨基的失败,我们总结为几个方面:1掌握了军队但没有掌握警察和内卫部队。
其实这点很关键,我们看斯大林的崛起,其实都是仰仗内卫部队,比如一开始是和季诺维也夫合作,后面有贝利亚,都是秘密警察系统,这一点托洛茨基就很吃亏,苏共的政治斗争里,掌握内卫部队其实比掌握军队更重要,这一点我们看周永康事件就知道了。
2手还是太软。
当然托洛茨基铁血是没毛病的,战时共产主义就是他发明的,但和斯大林的肃反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
斯大林的肃反不是从34年开始的,而是从18年,也就是他去远东征粮的时候就开始了,感兴趣的可以去孔夫子上买《权力学》,里面有详细介绍3树敌太多。
这个电视剧也表现出来了。
比起列宁的小舔狗斯大林,托洛茨基基本上谁都不服的状态,就是莽,早期的普列汉诺夫,列宁,到后面的苏共政治局委员,几乎都没跟他关系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斯大林能够在列宁死后迅速团结起这么多反对他的人。
但说实话,托派和斯派,其实也是路线之争,本质上差别不大,大家也不要过于美化,btw,托洛茨基走后,苏共政治局里那些元老也都被斯大林一个个干掉了。
历史就是这么有趣。
观托洛茨基有感并以此自勉自古凭高多思绪,随风直到帝俄处。
王公贵族翩跹舞,不思民间冻死骨。
自幼勤学马恩书,革命一起惊鸿鹄。
彼得格勒振臂呼,政府垮台亡秦楚。
铁甲列车陷敌阵,荡灭白军建俄苏。
党内斗争败独夫,丰功伟绩竟被逐。
第四国际红旗处,工人翻身不为奴。
命运多舛毋自苦,世界革命翻天覆。
肯德基复杂的创业史 山德士上校和列宁斯大林都很脸谱 过多特效取代了视听
”我杀人放火,坑蒙拐骗都是为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历史会记住我的”,冰镐:你说得对
是权力扭曲了人性还是人性扭曲了权力?现在觉得任何“主义者”其实都犯了把事情简单化的错误,人类社会太复杂了,规律并不能用主义来代替~
Netflix上中文字幕是渣翻,推荐英文字幕。如果把作为一个讲纯虚构故事的影视作品,其实拍得相当不错……但是其政治宣传的意图过于明显,实际上只能作为一部propaganda剧来看待……揭露革命血淋淋的一面当然没问题,但很多地方为了黑而黑,就很没意思了……
故事的还原度不说,人物的人品还原度我觉得值得点赞,托这种手上沾满鲜血的人,往往就是剧中那样不敢搓破自己构建的虚伪幻想的人,然后为了维护这种幻觉、自负,草菅人命
三分还是给历史角色和演员的,剧情夹带私货!
令人折服的演绎,b站弹幕和豆瓣评分越来越让人看不懂,冗长的流水线的单元剧系列评分奇高,真正有优点的影剧被埋没,现在在豆瓣标记东西都已经有珠玑拾贝之感
俄罗斯寡头拍的史诗级黑屁。资本家的抹黑证明,斯大林官僚集团对托洛茨基所谓“和资本主义沆瀣一气”的无端指责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好家伙,俄国革命成功全靠拖司机一人之力😂😂😂黑得列宁除了腹黑一无是处,斯大林成了纯土匪,不过这也是现在白匪俄罗斯的官方解释,否定十月革命、否定苏联历史,将苏联一味地塑造成集中营国家,剧中的革命甚至成为了资本家投资的新领域😂😂看得出来,白匪俄罗斯有多痛恨过去
黑屁
作者性极强的剧作(显然不是历史正剧的拍法),包含着极为短视的历史视野,用成王败寇的历史观念贬低cr(称其为政变),第四集开始彻底无视真相的讥讽却做不到逻辑自洽拉低了不少水平;结尾对托暧昧不明的态度看得费解
肤浅幼稚
误解也好,正解也罢,有人曾将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扩充为“任何国家史都是世界史,任何古代史都是当代史。”其他国家不好说,反正我看关于前苏联历史的时候,能产生共鸣,并确定了另外一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嗯嗯
改编不是胡编,戏说不是胡说,像托洛茨基这样的理论高手,还能带兵打仗,可以说是文体两开花了。另外,怎么看着那么像肯德基老爷爷?
一部政治上的反动剧,艺术上的烂片。除了精美的画面和气氛的塑造,这片子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不合格的。 @2018-07-19 12:29:01
毛子也挺爱拍大花脸的,,,这顿辗转腾挪唱念作打,,,
tzar 板载
3.81
制作精良,但史实不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