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刷到一个视频解说,没想到竟一发不可收拾全看完了。
剧情真的很吸引人,看到李侠最后一次发送电报“同志们,永别了”,我和屏幕里的人一起哭了。
这个结尾与第一集牺牲的同志发的电文内容是相同的,这种首尾呼应更感人了。
“电波”的含义非常丰富,实指电文,也指李侠和小路发报的默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小路和李侠的感情好浪漫,通过窗帘、报纸留下的一句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隐藏在时代风云后的,被电文包裹的爱情密码。
赵子歧的名字就是对他性格、选择的概括,他让我想起《风筝》里的宫庶,但是更软弱,也更凶残。
李侠写给赵歧的生日颂歌也很感人。
胡小曼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小曼,愿你永远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太伤了。
和很多同类型的影片一样,在这部剧里“延安”也是一个被崇高化,神秘地方,想到一个题目——《抗战题材作品中的延安想象》,感觉挺有意思。
一个笑点是今井一知道李侠是军统的人后直接气中风了,我想他要是知道李侠的真实身份会不会直接气到康复。
英雄死了,我很难过,但我也很庆幸,因为我怕他遭遇一场比死更痛苦的浩劫。
希望23年能看一场同名话剧。
赵立新曾说:我看《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时是16岁,从没想到多年之后我竟然可以演李侠这个角色。
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非常幸运,但电影中那种独特儒雅的气质是很多演员不具备的,毕竟时代不同了,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和那个年代也不能同日而语。
所以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静下心来,让自己平静。
只有平静,才能走进那个年代的人物和他们的世界。
所以我反复回味,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部片子的同时,也希望能回归到曾经的那份纯朴。
李侠作为全剧的灵魂人物,赵立新将他身上的性格和品质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高二那时学习紧张,我依然把这部剧追完了,其中数次落泪。
他的第一段爱情是师生间的爱情,心爱的女人在传递情报的过程中被汉奸出卖,亲眼目睹挚爱在牢里受刑的他心如刀绞却不能置国家危机于不顾。
他的第一个爱人最终用生命传递了情报。
第二个爱人原本与他假扮夫妻,却逐渐感动了他。
两人将一切的一切都风险给了祖国,奉献给了共产党事业。
英雄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可歌可泣!
《永不消逝的电波》画面色调浓郁、情节充满悬疑,节奏紧凑跳跃再配上激动人心的音乐,着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谍战剧。
该剧在注重悬疑、谍战的同时,更加大了人物情感的刻画。
无论是兄弟情、夫妻情都催人泪下。
人物之间百结相绕但却繁而不乱,叙事清晰,生动具体的表现了人物的英雄精神,献身精神和革命的理想爱情,极具时代色彩和人性的光辉。
近期在水鸟官网上看到解放军歌剧院要上演的歌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中阎娜饰演的路梦惠是李侠电讯班的一位高材生,也可以说是一位电码天才。
为了我党的地下工作,路梦惠也如同李侠一样进行伪装和身份的转变。
而这些华服则完全是出于革命的需要。
详情请登录:http://www.shuiniaoticket.com/p_3818.htm
看了赵立新、胡军和左小青演的《于无声处》被赵立新饰演的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陈其乾打动了顺着赵大叔的这条线,找到了同是谍战剧的《永不消失的电波》刚开始的抓内奸的节奏还是挺吸引人,虽然也有不少细节漏洞比如抓第一个内奸扫帚的时候,扫帚就把死人扔在了楼道里然后去打电话,然后就耐心的在前台等着日本人来比如黄达是九州之鹰,那么白丽遥的身份日本人肯定也是知道的,可是黄达被杀之后居然就逍遥无事开起了湘绣店不过这些都还好,我能想到,还能看懂等到第二部分李侠用真名潜伏76号魔窟之后剧情我就愈发的看不懂和琢磨不透了1、既然李侠的身份是编造的,那么为什么赵大元还真是他的老师?
后来查了百度解释了很多,比如李侠是双面间谍,只编造了他在延安的身份等等。
可是日本人在延安有那么多的紫霞班成员,李侠在延安又大摇大摆的当着电讯班老师,谈着情说着爱,怎么会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经历和身份,凭着赵大元和今井一的狡猾又怎么能那么轻松的认定他就是良民呢?
2、何兰芬一会是旅馆老板,一会是纺织女工,这是万能的女人吗?
何兰芬各种多变的身份,无处不能的出现,如果我是赵大元,我一定会怀疑,一个一直在上海的无亲无故的女人,和一会南京一会延安一会新疆的李侠哪里来的交集去青梅竹马的相爱呢?
这种女人的身份背景不调查清楚,就让她和李侠结了婚,算是牵制了李侠吗?
太可笑了。
3、赵大元死前,李侠和何兰芬去过他的家里,然后赵大元和保姆(也是紫霞班的成员)就双双中枪了,李侠没有嫌疑吗?
可是剧情完全没有这段的解释,他们夫妻俩就这样轻易的过关了,这真是把一直监视着赵大元的日本特务、军统特务等等都当成了2岁小孩儿,反倒是李侠交出了源氏物语而获得今井一之流的称赞,哇塞,电视剧里日本人、国民党人的智商再次让编剧弄得让观众捉急啊。
4、李侠的双重间谍身份,看到我真是眼花缭乱啊。
话说李侠是军统的人,在新疆消失了一年多,这一年多的时间就对共产党诚信膜拜五体投地至死不渝,这一年多究竟发生了什么?
话说戴笠怎么也算是高级将领,对于一个潜伏在日方深处的高层人员,身份背景调查如此不细致,真心不像特工出生。
看到这里我就有种混乱的感觉了此时就不把它当做好剧来看了,纯粹是为了有始有终才能看到的。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电视剧里不把坏人的智商都比好人的智商降低N档来编剧啊?
后半部分剧情简单说几句吧:1、路梦惠来到上海之后真是惊艳,书剑变身机智范儿和时尚范儿,在延安简直太土了;2、对于现场只有两个汉奸,石处长脑门正中一枪毙命,而李副处长紧紧胸口中弹且几天就出院了,狡猾的日本人难道不会怀疑吗?
3、对于路梦惠跳楼之后,李侠的情绪流露,每个人都看在眼里,还找不到怀疑的方向吗?
4、李侠在家里、在办公室里同何兰芬、赵子岐大谈特谈各种私密的计划什么的,真心不怕有窃听器吗?
即使认真检查,这个特工谨慎的风格也不应该什么暗语都不加,就直白的表露吧?
这点就和潜伏的孙红雷差远了。
5、76号里的特务一个个都超级业余,自己接到了什么私密任务,都会在遇到李侠的时候第一时间告知,然后李侠成功解救,裴秘书送郭守成走,江井队长捉捕孙明仁。。。
如果76号就收这样的特务,那么这也算是一个典型的大国企了吧?
很久没有被一部戏打动了。
无意中看了一集后,便一直跟踪收看。
到最后很投入,跟着感动流泪!
中间有些细节没有安排的很缜密,比如李侠故意让欧阳山打自己的头,让今井一知道自己同时也被打晕受伤,躲过今井一的怀疑,可明明是左边额头受伤,后来变成右边了。
很明显的纰漏。
最喜欢的是何兰芬和李侠的默契配合和革命夫妻的真实感情。
因为共同的信仰,因为大爱,不约而同想到一起并走到了一起,夫唱妇随,太般配了!
后面也觉得李侠有点老奸巨滑来着,不过艺术肯定是有些夸张的。
赵子岐跟李侠兄弟反目那段,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立场不一样,难免互相伤害互相欺骗。
最后不免以杯具收场。
不过李侠和何兰芬的感情是我至始至终觉得特别圆满的。
在看这部电视剧之前,有必要先去重温一下那部同名的经典影片。
重温之后,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当中,孙道临饰演的李侠,王心刚饰演的姚苇,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的哪些特征足以支撑他们渡过漫长的、动荡的岁月之后,还依然常驻我们心中?
重温经典之后,我们再去看这部刚刚播出完毕的电视剧,我们会发现,尽管故事还是那个故事,角色还是那些角色,电视剧的创作者也在无论演员方面还是场景、服装方面,都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质感,但最终的效果却还是差强人意。
问题出在哪里呢?
拍摄一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时候,能否再现那个时代的人身上的独特气质,往往会成为最关键的问题所在。
因为场景空间可以再造,服装道具可以再造,但人的气质的再造却不是那样简单,它需要创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人为何会呈现那样一种特定的气质有深入的理解和表现的能力。
那么具体到《永不消逝的电波》那些角色的气度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理想主义。
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短短37年的时间当中,我们这个国家连年战火、动荡不安,但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却涌现了整整一代甘于为国家的独立、富强而抛头颅撒热血的中国人,尽管他们会选择不同的信仰和人生道路,但他们对理想的忠贞程度却是极为一致的。
《潜伏》为什么会那样打动人心,关键一点就是它抓住了“信仰”这个最为关键的主题。
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很多方面有仿照《潜伏》的痕迹,剧本故事也提供了一定的表现空间,但可惜在具体的细节方面以及很多戏的处理方式上却显得浮躁而草率。
这种浮躁和草率不属于民国时代,而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的通病。
第二,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一个有信仰、有理想的人,一个甘于为自己所信奉的主义而牺牲的人,他的人生态度一定是从容而淡定的。
具体到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来看,我们在它处理一些人物关系的时候,显得非常急切。
学过戏剧的人都知道,戏剧冲突的感染力一定要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是需要基于人物关系和人物的情感的状态来合理体现,而不应仅仅是将一个外部的冲突强加到人物的身上。
还是以《潜伏》为例,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在很多矛盾冲突非常强烈的情节当中,人物的状态反而是很松弛的,或者干脆没有多么强烈的反应,表情木然。
可在观众看来,这表面的平静背后蕴含着多么波澜壮阔的内心情感!
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外松内紧”的表现方式,而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很多情节表现上,却是“外紧内松”,我们会发现在大量的时候,演员将角色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强烈外在化表现,试图依靠拙劣的表演将戏剧感强行推高,仿佛生怕观众感受不到刺激继而换台似的。
这种弄巧成拙和极不自信的表现又怎么能与那个时代人们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相契合呢?
还是说回到那部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吧,它拍摄于1958年,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还不到十年的时间,拍摄电影的那些人,以及电影中的那些角色全都是从民国时期过来的人,尽管他们的身份不同、信仰不同,但无一例外都还会有那个时代浓重的烙印,这种民国的气质也自然而然就会被他们带入到影片当中。
而当今天我们再回望那个年代的时候,就更会意识到,这种民国范儿在很多民国人物身上都那样鲜明而凸出的体现着。
其实也不仅是那些革命志士、文化精英会如此。
很多普通人,哪怕是一个小市民或者乡村教师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一种彬彬有礼、从容不迫的处世的风格,这是上千年儒家文化熏陶和教化的结果。
电波可以永不消失,但“民国范儿”却几乎已经消失殆尽。
这或许可以作为一部文艺作品之所以失败的借口之一吧。
什么叫“人性”?
就是在剥离掉党、国、主义、阶级斗争这些陈芝麻烂谷子之后,剩下的还有“兄弟”二字。
60年后“李侠”终于做到了,虽然依旧那样扭捏、暧昧,但虚掩的事实也是事实。
昏天黑地看完这部戏,有许多话压在心底,不知道该怎么说。
很久没无目的写点什么了,这功夫干完活,扯几句吧。
我在想,如果我活在那个年代,我会不会像许多人那样投奔GCD,我当然没有李侠的智慧,但战争与革命都是让人血脉喷张的东西,我也会把满腔热血投入到那个时代去的。
目的不一定是那些大道理,砸碎什么,或建立什么,但我血液里的叛逆基因,总让我想投身于什么。
当然,李侠一家如果不死,十之八九也会难逃此后几十年一轮又一轮的暴风雨。
这总让我感到无力感。
如果他们可以偷窥后来发生的一切,我不知道他们会对自己的一生做怎样的评价。
信仰总是与残酷相伴,《潜伏》只表现了阴险的一部分,对,就是英雄的阴险。
而《永》则进一步揭开了英雄的疮疤,李侠的机智与阴险只是词汇正反面的描述,其实都是一样的,赵子奇说李侠毁了他的一生,倒也不假。
尽管每个人的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但赵子奇其实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在复杂多变矛盾之外,他是有底线的。
但李侠则没有,为了他信奉的主义,李侠可以做任何事。
我搞不懂这是高尚还是无耻。
赵子奇最终没能开枪打死大哥,反过来,李侠会毫不犹豫扣动扳机,杀死赵子奇,如果他的那个主义需要的话。
世界已经地覆天翻,一部电视剧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戏里人生,恍然若梦。
我们这个时代的虚空无处不在,但我们只是不必为了一个主义疯狂,但我为什么还是怀念那个旗帜飘扬的年代?
无论它是青天白日旗,还是五星红旗。
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我可能怀念民国,也向往那个时候的延安,我怀念那些意气风发的年代。
007最新一集,邦德的领导,英国的那个老太太说了一句台词,冷战过去了,可我怀念它。
从31集直接跳到了最后,果然不出所料一直哭了个全程。
我是因为赵立新来看的,在所有的事情尘埃落定之后,我决定还是回到演技上来再一次欣赏他,所以注定了这不是一篇多么正经的影评,我基本上就是写来抒发抒个人情感的,介意的人,劝你看到这里就别再往下看了。
除了大宅门里演白景琦的陈宝国老师,我还头一次看到在一个不是感情剧为主线的电视剧里能把男女感情处理得这么细腻这么舒服这么自然的演员。
看到了好多观众的评语,大家都表示喜欢这一对相差五岁的革命夫妻日常。
其实,赵立新不是偶像男主角,他也从来不能走那样的路子(虽然在我心里他最帅了),而焦俊艳那时候还是个刚刚毕业的女学生,戏里差五岁,戏外一定不止。
这样看上去可能会稍有违和的组合,却被这两位精湛的演技轻易的化解了。
李侠本身是个知识分子,赵立新老师却并没有把他单纯的塑造成一个“瞿恩”(我超爱瞿恩的,这里没有黑的意思),而是用来些笔墨来塑造他温和,富有人情,生活化的那一面。
李侠有李侠的局限,有李侠的大男子主义,也有李侠的浪漫和执拗。
在两个人假扮夫妻的那段日常相处中,我觉得赵立新老师可能有几句台词都是现场加的,让一个风尘仆仆归来的“丈夫”+“战友”形象变得生动可靠,依稀记得体现在,不管多忙,他都会先和“兰芬”话两句家常再伏案工作,尽管那时他们还没有真正相爱,但这一点点残酷斗争形式下的温柔和体贴,足以让李侠这个角色打动到我。
再说到小路和老李(自动变老?
)的那一段剜心审讯,其实在赵老师的节奏下,多多少少是有一些话剧的感觉了,灯光,布景,两个相爱的人用仇恨遮盖的爱意,在我看来,舞台的戏剧化效果反而是增强了那种张力和气息。
我的心跟着李侠和小陆那两双痛苦胶着的眼睛而紧紧的绷了起来,下一秒可能就会暴露,但此刻却多想不顾一切的拥抱啊。
如果能够沉浸其中,便能深切的感受到那样的痛苦,我想感谢两位演员为我带来这一场优秀的表演。
(感谢随之而来的一宿未眠?
感谢吧)李侠好难啊,我还是心疼子岐吧。
谁能想到这个作天作地只是希望李侠“宠”他的男孩子的临终遗言居然是“你居然敢杀我大哥?
”呢?
李侠总说他学不会宽容,但是子岐到最后也就是想和李侠分个高低,政治斗争去他的,在这个世界上我最想较劲的人就是李侠,只能是李侠!
谁能说这不是爱情撒????
(我在写什么奇怪的东西我也不知道,控制不住我自己了)。
即使知道那首歌是情报,但是李侠在子岐四十岁生日宴上的回忆我依然哭到心碎,你们有的是从日伪政府就困在一起的过命交情啊,进76号的那场开幕酒会让二人相认,车里的那一场换钢笔的戏份我觉得是全剧最令人激动的戏份之一。
明明为了凸显战争残酷,可以用两人难舍难分的兄弟情来虐一下观众,最后却非要安排子岐黑化,这个是我不能理解的地方。
那么好的子岐,来世一定要和你大哥大嫂做邻居,天天晚上来蹭饭啊。
主旋律讲的太多了,而且真要说,我更喜欢柳云龙在中心思想方面的诠释(那两部经典就不赘述了),这部剧更像一个致敬,发挥的空间其实有限,但是在2019年的凌晨我还能坐在沙发上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他又是成功的。
喜欢一个人或一个东西,从来都不是因为他是完美的,而是因为他只能打动你,最能被你理解。
送给李侠和他的伙伴,也送给亲爱的赵立新老师。
喜欢这部中李侠的塑造,像个实实在在的人。
编剧垃圾
赵子岐的扮演者,绝对抢镜啊
密码是多少?
太喜欢赵立新了,除了故事有点牵强外,所有人演技都在线!大晚上看最后一集泪流满面,为演技全五分!
太磨叽了。情节还漏洞百出。每一集都能找出好多个漏洞,真够再写本书了。就这样还想跟潜伏PK,疯了吧。
真的每个人物都是一个标签,没有一个角色让人喜欢太让人昏昏欲睡了
非常好,不知道这个剧为什么没火,节奏感很强,有些许细节不够严谨,但是瑕不掩瑜,7.9分严重低估,个人认为8.5-9分之间比较合理。
不是吧,2010拍的?这么垃圾🖕🏻
安静刷完
吃屎
在一些诡计的设计上很好,但在人物的塑造和逻辑方面又很差。
改编的还是挺不错的。
李侠,你的名字代表我要说的所有
写于2010年:因为央视在播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电视剧版而想看看经典的电影版。电视剧版一看就被深深吸引了,就像看悬念片一样,每一集都很吸引,每一集都有悬念,很精彩。以前从来没有看过类似的片子也不喜欢类似的片子,但这本却完全不同,完全打破了我的喜好。
好看
更爱电影版,电视丰满了不少剧情,但还是少了点味道。
不合逻辑的地方也太多了最真实的竟是男主年纪渐长日益退后的发际线
演技都挺好的。
看了十分钟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