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摄影师涂芮说她能看见鬼,并且这个鬼是从小就跟着她一直躲在她背后观察她的,只是她就从来没看清过她的样子。
夏木问她想看清吗?
涂芮说她想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世间众人都活的安宁,独她一人被鬼魅缠身?
故事里涂芮已经拍了结婚照,她的父母匆匆赶来,质问她为什么连结婚这么大的事情都不肯告知。
中国素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涂芮这不告而婚的做法,没有一点做后人该有的样子。
跟这成语的起源如出一辙,可以算得上相当不孝了。
子女不孝,固然不幸,可我们总该记得,这些孩子就是这些父母自己亲手带出来的。
总归有哪里是出了问题的,才会有这样的结局。
她面对父母的时候倒是比谁都激动,追问着父母自己究竟是不是他们亲生的。
两边各执一词,都有委屈,看来有个挺大的误会。
涂芮说自己的父母从不在乎自己的感受,看自己的眼神仿佛在看另一个人,看不见她本身。
多年的委屈积攒下来,她一心只想着要跟自己的父母恩义两绝,互不来往。
她受够了那种来自最亲近的人的无止境的否定和忽视了,干脆不要了吧。
她的父母,从来都不会站在她这边,无论对错如何。
这种事其实咱们遇到的多了,毕竟很多中国家长在外人面前都爱面子,有什么事都是先怪自己家小孩也很正常。
试问小时候谁没被几个别人家孩子打压过,觉得之一无是处呢?
只是年幼的涂芮并不理解这些,她被这个问题深深困扰着,痛苦过,委屈过,最终选择了回避父母。
这个情况愈演愈烈,她开始敏感得知道父母看自己的眼神不太对劲,似乎是希望看到另一个人,而不是她这个孩子。
所以她在怀疑父母不爱自己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得出了一个结论,她可能不是父母亲生的,她的父母一直就希望在她身上看到他们亲生的孩子。
她知道的,她的背后,时常有一双眼睛,在默默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如影随形,昼夜不息。
她给了那双眼睛一个模糊的形象,许多年都没有看到她的脸。
最后在镜子里面显出来的是涂芮的母亲。
在夏木的咨询室里,凃母终于承认了常年在涂芮背后暗中观察的眼睛确实是她。
凃父告诉了孩子真相,她说当年因为涂芮的无心之失,导致母亲肚子里六个月大的男孩流产,他们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儿子。
涂芮的感觉并没有错,她的父母虽然当时并没有责怪她,但也一直没有放下死去的弟弟。
尤其是母亲,一直试图在涂芮身上寻找儿子的影子。
她惦记憧憬着失去的孩子,偏执到魔怔的地步。
那个横亘在两代人之间的误会突然揭开,涂芮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父母确实是很爱自己的,哪怕非常含蓄,非常隐晦,但事实终究不是她自己想的那样残酷不堪。
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曾经有过跟涂芮差不多的想法,因为看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而认定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任何人爱我。
涂芮的履历很漂亮,可见她一贯优秀,这优秀里何尝没有要取悦父母,想得到父母认可的努力呢?
只是时间长了,她累了,就放弃了。
其实他们只是不会表达吧。
最终他们一家人终于和解,那个小男孩也从姐姐面前永远消失了,他们一家人都放下他了,从此后活在当下的日子里才是最重要的。
涂芮是幸运的,及时得到了夏木的帮助和开解,当他们一家人都坐在咨询室里那一刻,也就代表着他们终于肯因为女儿的痛苦,而愿意坐下来平心静气地一起面对那些过往的伤痕了。
解开了那些膈应的事情,一家人之间反而变得更加团结了。
许多人没有涂芮那么严重的症状,自然也就不会去求助。
有些误会,就那么耽搁了一辈子。
欧阳欣说:他是科学家,我是精神病人,我们之间的相似度是68.26%。
68.26%是正态分布曲线正负一个标准差下的面积。
一般在正负三个标准差之间的存在都是默认算是正常的,而他们之前只差两个标准差,可以说是一个很细微的差距了。
这也说明,正常人跟精神病人之间仅有一步之遥。
我想,这大概才是这部剧想要告诉我们的,生活不易,人心脆弱,取悦自己,安然到老,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总会在某个时候,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陷入恐慌迷乱,开始逃避退缩,身体或者是大脑,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
我们每个人,都随时有可能陷入疯狂。
它不过是在告诉我们,你需要帮助,不要一个人硬撑。
出现心理问题并不可耻,更不丢人。
既然身体上的痛痒可以去看生理医生,那心理上的不适自然也可以坦然求助于心理医生。
中华民族是一个实用主义的民族,甚至连一个统一的可以求助的神明都没有,对于心理健康一向不是很重视,尽管现代心理学的起步没有比西方晚太多,然而国民的心理健康意识依然非常薄弱。
很多人在心理上出现问题的时候,总觉得羞于启齿,仿佛一旦出现了心理问题,自己就不正常了一样,最常见的应对方式就是各种回避拖延,一个人死撑。
可是人心里的事情,如影随形,哪里能躲的掉,逃得了呢?
严重的像是夏木跟DJ,会出现幻觉和幻听,轻一点的就像是谢易,陷在自己错误认知里走不出来。
谢易一走进咨询室就开始给夏木讲课,为了讲课他甚至还自己带了全套的设备。
开始的几次咨询都是在重复这样的过程,带着偏执和强迫的意味不断去讲述他的理论。
夏木听的一脸懵逼,身为一个文科出身的我自然也什么都不懂。
不过好在这些都不重要。
就是白瞎了夏木去上了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深奥课程了。
夏木,身为一个称职也可能是比较闲的心理咨询师,本着负责的态度去谢易的学校走访了解,遇到了他的女友欧阳萱。
谢易和欧阳萱都是高材生,谈恋爱的方式我们吃瓜群众也不太懂,她告诉夏木谢易的症状起始于一次参加国际量子通信学术交流大会的落榜。
在咨询过程中,夏木逐渐了解到谢易坚持认为欧阳萱之所以能得到名额是因为使用了不正当手段,而他空有满腹才华无人赏识。
所有他才见人就开始讲课,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俗话说的好,解铃还须系铃人。
夏木没有做任何对错的评判,只是建议谢易多走一步,往前了解一下欧阳宣跟主任的真正关系。
谢易在偷听到欧阳萱是主任的外甥女之后,心中症结豁然开朗。
他不在乎女友实力比自己强,只担心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现在一切都解开了,症状自然也就随之消失了。
谢易的情况比较简单,症状轻,病识感强,案例也比较普遍。
很多人都是因为一两个想当然的误会就毁掉了一段关系,可以想见的是,如果这回夏木没有带谢易走出他的错误认知,他和欧阳宣的关系必然难以修复,对社会的信心也会大受打击。
要说谢易会因此断送掉全部的前程,也未可知。
尘缘易了,扛不住几次误会。
人生易老,经不起多少浪费。
就那么小小的一个坎,与其自己一个人苦苦挣扎,在死胡同里反复做无用功,倒不如直接承认自己已经无能为力,学会适当向人求助也是一种能力。
看完了《心理师》,这回不再纠结于男女主情感。
记得问过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为什么读研要选择别的专业,他说:“免得害人害己。
”当时很不理解这句话,怎么是这个样子呢?
心理学不是很神圣的专业吗?
可以分析自己,也可以救治他人。
当把这部剧看完后,只想说果然医毒不分家。
医术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
心理咨询师也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啊。
如果某一天有个人做了过激行为,也许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心理出了毛病,还有可能他接受了别人的心理暗示。
想想也挺可怕的,催眠、暗示,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不受控制。
但相信用心理学作恶的人还是少数,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
毕竟心理咨询师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心理问题。
把电视剧从头看到尾,才发现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稀奇古怪的心理疾病。
很多看似诡异的行为、难解的事情,原来都是心理出了问题。
狄杰出现幻听,源于儿时放弃了戏曲表演;李杰出现关系妄想,是因为他疯狂的爱慕同学秦清;钱力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在于他内疚于早年的谎言。
每一个难以理喻的行为后面,都深深地隐藏着创伤。
不知道当年夏木选择自我催眠时是怎样的心情,不知道当年欧阳欣面对父亲的惨死、恋人的逃避时是怎样的心情。
这么多年来,欧阳欣看着恋人遗忘过去的情感、看着恋人与别人结婚,她的心里是不是也藏着埋怨甚至是怨恨。
谁也不知道欧阳欣当时的想法,恨或者爱,反正见到了夏木,她还是选择放过了他,选择让自己陷入深度昏迷,然后她把当年那个活泼聪明的自己,送回了夏木身边。
每一种伤痛,都伴随着心理创伤。
而心理师的意义,大概就是为了让伤痛的人们重新看到希望。
(喜欢唐艺昕的欧阳欣,乔振宇的夏木也非常符合人设,选角都很合适,这部电视剧真的值得一看。
)
这俩演员长得真不像这种高精尖心理师的人才。
这不得不说中国演员普遍文化水平偏低。
长得就是一副傻白甜杰克苏的脸。
演什么科学家心理咨询分分钟就出戏呀。
跟王凯演嫌疑人x的献身一个德行。
看他那张懵蠢的脸说出各种专业名称时候我深深怀疑他们懂那是什么意思吗?
同理不是说这俩男女主演技不好。
其实已经吊打很多白痴流量啦:例如什么安吉拉宝贝儿啦。
陈学冬。
吴亦凡。
唐嫣啦。
可惜。
拍这种剧真的用不了他们。
分分钟出戏。
台词也是狠尴尬呀😅
心病总是来得突然,又莫名其妙。
是幻觉,还是真实存在?
是心理的阴暗,还是另有隐情?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疑惑,亦或是,偏执。
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理师》诞生了。
它以心理师夏木的工作串起一个个小故事。
在每一个故事中,夏木的职责都是帮助其他人找寻心理疾病的根源。
正如标题所说,心病难寻根。
夏木医生每一次的探寻,每一次的解惑,都是一次心与心的对抗,心与心的交流(姑且叫做交流吧)。
然而,又怎么会说心病莫名其妙呢?
看到最后,竟然发现夏木自己也是有心理疾病的。
这真真是讽刺。
我能说这是讽刺吗?
堂堂一个心理医生竟然自己也“有病”。
但讽刺过后你会发现,正是这个巨大的反转,让夏木这个角儿更加鲜活起来,也使得欧阳欣这个人物的种种举动变得合理起来。
也许这就是导演的用心之处吧。
最后,夏木的那句“你好啊,小夏”,真真是让人感慨颇多,也让人浮想联翩。
是欧阳欣苏醒在此回到夏木心中,还是夏木彻底分裂,亦或是仅仅只是夏木对欧阳欣的怀念,或者还有其他很多很多可能。
这样开放式的结局,真的让人心心念念。
这是一部只要你忍过第一集,接受了人物关系设定之后就会看完的一部剧!
第一集在很多观众眼里不知所云,但事实上是开启后面故事的一把钥匙,忽略拍摄中的BUG,去投入故事中,你才能更好的接受下面的发生…… 这部剧拍的很精炼,平均2-3集一个心理故事。
导演、编剧深深的明白心理疾病的发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产物,它的治愈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于是在这部剧中夏木作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师,他的工作就是开导,叫人去发现心理问题的为什么及怎么办……之前看视频,总有弹幕问怎么一个故事未结又开始了新故事,我只能说你没有投入到这部剧,没有认真看,这里的每个故事其实都是圆满的!
最让人惊讶的也许是真相的揭露。
其实很多人在看剧时就已经在猜测也许心理师自身就是一个患者,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为什么呢?
故事开头借女主的嘴就告诉了所有观众---7是一个质数,我想开始的时候没有人明白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难道只是第一个案件的线索,到了后面你才会发现这是一把钥匙,一把开启夏木记忆的钥匙,一把关于夏木与欧阳欣故事的钥匙……真相的揭露让人觉得难过,一个固执己见的老师;一个屈服病理的患者;一个难以接受现实的夏木;一个知晓所有秘密的欧阳;以及以为自己知道真相却不知那是假的反派……没有人是绝对无辜,谁又能知道故事的开始其实仅仅是两个人的博弈,却因为其中一人的操作变成了一场不能更槽糕的局面…… 前两集模糊的剧情,到最后所有的真相,一切只因夏木从自我催眠中醒来而结束!
当一切尘埃落定,当夏木选择了直面,似乎是个圆满的结局,然而那个总是在他周边晃来晃去的欧阳却消失了,那个喜欢喊他“小夏~”的欧阳没有了……
这个剧我看了三遍,第一遍的时候看了第一集觉得欧阳欣是个疯女人,不是很喜欢她,结果到了18集结局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于是又看了第二遍,原来第1集,欧阳欣对夏木说的“我来,只是为了见你”的确是单纯的想见他,因为孩子不是她绑架的,所以她什么都不知道。
而且她也无力阻止自己的哥哥,又因为夏木的自我催眠如果被强行唤醒夏木也会崩溃。
欧阳欣给我的感觉是极度无奈与哀伤——自己的恋人自我催眠而忘记自己并且与别人结婚,即使后来离婚了,但是我想欧阳欣那10年过得不会好。
就像第1集,她的话语当中所暗示的那样,她一定非常爱夏木,因为她将夏木写的书的话记得清清楚楚,并且之前也去找过夏木要签名。
但是,我的另一个猜测是欧阳欣在自己爸爸死后、夏木自我催眠后自己也经受不起打击,而患上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她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正常的,但是也会过激、偏执,可能会因为她哥哥孔清平的话而对夏木又爱又恨,她哥哥也会催眠,也知道运用心理学,或许在她哥的影响下,她对她爸爸的那件事情的记忆会出现偏差而恨上夏木,所以一开始她哥哥绑架小孩时她没有阻止,但是我相信当她见了夏木之后原本单纯善良的她才会给夏木答案。
又因为夏木忘记了她,她反催眠夏木,让夏木看到研究生时期那个活泼、鬼马精灵、单纯善良的欧阳欣。
而夏木,我想他也是深爱欧阳欣的。
要不然他不会和南宫离婚,或许他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一直在提醒他:南宫不是那个她!
18集,南宫也说结婚的那几年她从未真正了解过夏木,我想那是因为夏木心里始终住着一个欧阳欣,即使夏木没有了那段记忆。
第1集,欧阳欣陷入深度昏迷后,高枫也察觉出夏木的失态,夏木很紧张欧阳欣,这是下意识的反应,就连夏木也不知道为什么。
第2集,夏木为了欧阳欣去了甜品店,一个讨厌吃甜品的人尝试了马卡龙,这时候他就已经在在意欧阳欣说的话了。
也是这集开始,夏木发现他身边多了一个别人看不见的欧阳欣。
夏木从一开始对这个莫名其妙出现的欧阳欣感到恐惧以及反感,到最后对她的依赖、喜欢甚至可以说是迷恋。
有一集,古越和夏木讨论Cosplay的时候,我也认为是一个伏笔,夏木曾说“怎么看都像是过度迷恋啊”,那时候的他一定想不到以后在真正的欧阳欣没有醒来,身边的欧阳欣再没有出现时他会那样的想念欧阳欣,以至于我不知道结局他是对自己催眠还是欧阳欣再一次选择让他看见。
还有一集,是南宫介绍的有钱客人,(我觉得那个妈妈挺漂亮的~),车上那个妈妈在听了欧阳欣说的话之后,对夏木说“夏医生,你和南宫医生说的一模一样”,我想这或许就是夏木为什么会和南宫结婚的原因——南宫在有的方面和夏木最深处的那个她太像,以至于夏木一开始会被南宫吸引。
但是结婚后几年,夏木还是能感觉南宫不是欧阳欣。
14集,欧阳欣陶醉于那个自闭症天才的钢琴声中,而夏木就在另一边看着欧阳欣,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夏木嘴角有一丝上扬,我看到的是一丝宠溺,但或许连夏木自己都没有发现自己这时候的变化——他已经喜欢上了欧阳欣。
后来夏木去找高枫说:“不是欧阳欣!
”,这时候夏木的情绪反应很过激,明显的,这时候的他已经爱上了欧阳欣,所以十分在乎她,他害怕高枫会认为是欧阳欣是绑架犯而不顾欧阳欣的死活。
这让我觉得夏木与欧阳欣很有爱~15集,夏木对欧阳欣说“我这是在救你的命”,欧阳欣笑着说“好像现在也是你的命哦”,我想这个欧阳欣作为夏木的潜意识说出的也是夏木隐藏最深处的话吧~16集,夏木身边的欧阳欣消失之后,夏木一直在家里找她,到了心理诊所办公室还是看不见她时,他很烦躁,很焦虑,很难过。
17集,夏木被孔清平催眠之后崩溃,高枫说什么话都没有用,但是在他说了“欧阳欣还躺在病床上生死未卜,你为了你最爱的人也要想起来”之后,夏木就开始冷静下来,唤醒自己的记忆。
等到所有的事情水落石出后,古越被解救之后,他一个人在心理诊所里想念欧阳欣,这个样子的他让人感到心疼与心酸。
我希望会有第二季,因为关于夏木与欧阳欣还是有很多谜团没有解,而且部剧其他的心理故事很感人啊啊啊,好希望有第二季不够看啊,才18集,哪怕再多1、2集欧阳欣与夏木的番外也可以啊~也希望有个前传~感觉欧阳欣和夏木、古越的故事很多
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是因为它和别的心理题材的影片不同,它抛却了心理影片纯粹的犯罪题材,以全面剖析中国人心理疾病为主要核心。
影片里讲述的第一个故事是一位表面亮丽风光的明星却在自己隐藏的生活中挣扎,因害怕无力掌控现实而把自己沉浸在戏中无法自拔。
心理师夏木在经过沟通和查证后解开了他的心结让其回归现实与家人团聚。
也有明星因此得抑郁症的,这样的案例我们在生活中时有听到,也有人因此轻生。
如果他们能够对自身的心理有个正确的认识,或者得到身边人的帮助及时排解心结或许会是另一个结局。
查理是一个在冰冷家庭氛围中生活的孩子,家庭让孩子感受不到温暖,没有安全感。
在孩子最要好的“朋友”猫咪死后他开始了“猫的生活”,将自己隐藏在“猫的面具”之下,进行着精神层面的逃避。
在得到真实情况后,心理师与孩子的母亲进行谈话:父母的不和谐看在孩子眼里,落在孩子心里,他们不比成人知道的少,爱是以诚相待,要让孩子和父母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孩子的母亲听后才明白原因是在自己身上。
是的,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和谐美满才能培养出健康阳光向上的孩子。
但有很多父母他们并不知道、或者说他们并不想去这么做,他们只喜欢按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家庭的热吵、冷战,在孩子面前的高高在上,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孩子,现在的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疾病愈发的明显,动不动伤人,动不动害己,吸毒的、卖淫的,层出不穷。
很多人会把这些归于社会问题,从而显示自己的无辜和圣母,实际上呢,他们才是伤害孩子的始作俑者、刽子手。
——说好的爱呢?
这是一位从小深受京剧影响在一次关键的比赛上放弃而后改行做DJ的年轻人。
虽然做了DJ但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特别是那场没有完成的比赛,根本无法让他安心现在的事业。
但他不承认是自身的问题,把责任推到了“邻居大爷”身上,殊不知那所谓的大爷就是内在的自己。
在心理师几经开导下DJ霍然醒悟,京剧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或者说他一直渴望能够继续完成上次未完成的比赛,让自己没有遗憾。
)人在幼年经历的事件往往会成为一生的心结,讲一个和这个事件远一点的故事:我有一位朋友她是个女孩子,从她出生开始耳朵里就是这样的声音:XX真丑啊!
怎么那么丑啊!
不要戴帽子了太丑了!
各种说她丑的话语,随着年龄的成长在她心里她就是世上最丑的人!
后来她走出了那个村子,遇到的人都会在各方面夸她:身材好,个高,气质好,漂亮等等,走在路上回头率也相当高,走到哪里都能成为焦点。
但她认为这些都是假的、假的。
如果你说她不明白吧,她也明白,她说她就是走不出去。
她什么都好,就是在长相上自卑到了极点,因为这个她生生错过了好姻缘,嫁给了一个又丑又矮没有本事的男人,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找到一点点信心。
现在很多的父母都认为批评和反讽可以激励孩子,其实它只会让孩子更自卑。
一个研究生因为同是研究生的女朋友挤掉了他的名额而认为女友和系主任有不正当关系。
心理师经过双方交流认为事情另有缘由,并拿薛定谔的猫做比喻希望研究生能够去直面真相而不要一味的在那臆想。
心理师的话让研究生的“臆想”动摇了,决定打开那个“盒子”一探究竟,是的,结果让他很开心。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会碰到类似的事情,有人会去探个究竟、问个明白,但也有人就只会坐在那胡思乱想,最终破坏了彼此的关系。
所谓话是开心药,该说的时候不要闭嘴,该看时候不要闭眼。
在这中间还穿插了一个由警署高队长破获的一起案子。
李杰是一个非分裂性偏执性精神病患者,在一次醉酒后伤害了秦清,而他却幻想出是有其他歹徒。
对这样的疯子秦清避之不及。
李杰对她死缠烂打最终导致秦清头部摔伤不治而亡。
故事的最后李杰后悔不已:如果他们拥有的是一个美丽的邂逅,一场浪漫的爱情那该多好——PS:拒绝变态的爱情!
他是一个买卖二手车的商贩,得了个无法说谎的病,他很痛苦来到了心理师这里。
心理师对他进行了催眠,梦境中他回到了小时候与同伴在水库中玩耍,在他的意识里,同伴溺水了而他逃避了告知大人的责任让其出了事故,为此他一直带着深深的歉疚和自责。
这个故事的针对性非常大,因为每年因溺水死亡的儿童特别多,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太过忽略。
故事中的主角因为害怕大人的责怪选择逃避,这种情况和平时家教分不开的,平日里孩子一旦犯错家长就没头没脑的狠批一顿,而不是去帮孩子梳理造成后果的原因,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在错事前惧怕的心理反应,撒谎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行为。
因为不小心推倒了母亲导致母亲流产,没想到这竟成了多年恐怖的阴影。
母亲因为流产失去了儿子而想在女儿身上找到其影子,总在女儿不知情的情况下在身后凝视,每当女儿转身看的时候又赶紧悄然离开。
时间久了让女儿产生了幻觉:一个鬼影从小到大一直追随着自己却又看不清面孔。
后来父母讲清了事情的始末,女儿虽然不再产生幻觉但却背负了一个永远抹不掉的愧疚。
其父母口口声声说为女儿好,但行为却深深伤害了女儿。
曾经有一位朋友跟我提起一件关于她自己的事情:在她快出生的时候,她七岁的姐姐在母亲面前掉进了水里,由于他们在船上、船又在航行,而母亲又在船楼上错过了最佳时间使其溺水身亡,这件事让她母亲痛不欲生。
但她不知道这件事,父母从来没提过,对她也非常的好。
直到她20来岁的时候听目睹此事的村里人说才知道自己曾经还有个姐姐。
知道了这事她再也无法平静,每每想起都泪流满面,她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才伤害了姐姐,如果不是因为怀着她母亲会以最快的速度跳下河救上姐姐,她没敢在父母面前提起这事,因为不管过多久在父母的心里永远都是个痛。
但她的父母懂得什么是爱,他们很清醒即便把这事说出来他们的女儿也不可能回来,那又何必伤害陪在身边的孩子呢!
他们把所有伤痛都放在自己心里,在她的印象中父母是老师、也是朋友。
她的成长中充满着阳光和彩虹。
在关于房子这个小故事中,虽然铺设了很多伏笔,在我的理解中它想要表达的是最后一幕。
现在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顾孩子的感受拼命的报各种课外班,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负担。
故事中的孩子也许是承受不了这个压力在睡梦中祈求解脱,也有可能借用爸爸对爷爷的敬爱故弄玄虚希望父母了解他内心的想法。
活在音乐中的自闭症孩子,同样是对父母的宣言。
孩子的亲生母亲为了自己的未来疏于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产生了自闭症,最后还把孩子送给了别人。
由于对孩子的伤害太大,使孩子后来很多年即使生活在呵护备至的家庭中也无法恢复。
现在有些人生了孩子就扔在了医院门口,希望能够警醒那些生下孩子却不负责任的父母,既然生了他就要对他负责。
藏在面具下的英雄,这个故事在生活中其实是最为常见的,我们很多人不都是喜欢带着面具说话、带着面具生活吗?
为了隐藏我们那脆弱不堪的内心,带着各种各样的面具跟各种各样的人打着交道。
剧的最后是心理师夏木心灵自愈的故事,也是整部剧的主线。
人在重大压力下不是轻生就是产生麻痹,意志力强的人就会自我催眠主动选择遗忘。
夏木十年前因为自己的一个病人伤害自己的导师陷入极度自责和悲伤中,无意识下把自己催眠忘记了与导师所有有关的那段历史。
他虽然忘掉了那段时光,但有人不会忘,夏木曾经的恋人欧阳欣为了唤醒他的记忆几经找到他并多次暗示但夏木一点反应都没有。
欧阳的哥哥K经过周密的计划,最终与夏木进行了正面交锋,夏木被K催眠带进了曾经的过往中,回忆起过去的夏木几近崩溃欲以死谢罪。
好在有人帮助让他重新振作并想起了当年的真相,也让K明白了事情的始末。
——我们都有不愿提及的过去,这并不代表它就不存在,正视它、接受它、化解它才是真正的解脱。
《心理师》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以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去体会、去了解它。
影视剧最大的好处就是覆盖广、受众多,希望心理师继续播出第二季、第三季,将更多的心理学知识科普给观众。
心理学是一门广袤的学科,它看似与我们很遥远,却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果能对心理学进行有效的运用,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和谐更美好。
(作者不懂心理学,连边也沾不上,此文是作者根据所看所听所写的所感所想,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看完了来写的剧评。
其实从一开始夏木医生用自己的催眠术对欧阳欣进行审讯的时候,我就隐隐觉得他的背景故事不简单,并且拥有双面人格。
他是一个冷静深邃的人,他的生活常态也是极其简单,不愿交接除病人以外的其他人,正说明他可能曾经受到过某种创伤,只是连自己也记不清楚了。
他一直很奇怪,在自己对欧阳欣催眠后,为什么会在幻想中看见一个活生生的欧阳欣,他不知道她竟然是自己曾经的恋人,来帮助自己找回过去的。
这是男主夏木(乔振宇)精分后,随同精分女主(唐艺昕),一起工作的故事。
按剧情来说,第一集做为序篇感觉做的一般,但第二集开始就清楚起来了。
每个故事都不错。
故事就列举一下印象深刻的:演员医生,真的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啊,想到张国荣了。。
想哭。
自闭小孩,小孩真的需要关爱,还有,我真的怕猫,晚上这样好可怕;被盯上的女摄影师,我表示吓到了;dj篇,很喜欢最后中西合并的音乐;最后就是主线,没想到啊,一开始的坏人也是受害者,我服。
男主的精分就是贯穿的,随时看到男主在和女主说话,然后人家并不存在。。。
整个剧的各种故事现实中都有吧,细想细对比,我只想说,好好生活,珍惜生命!
珍惜眼前比一切都重要!
祝大家永远快乐!
还可以
还在看,开头一集根本不知道演的是什么,后来的单元剧情还有点意思,戚迹还是帅的。看完了,还想要第二季,夏木一个人有点可怜。
挺好看的
看完全集,一下就想起当年上心理学第一节课,老师强调再强调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正常人能靠自我调节能力控制负面不健康的情绪不影响生活。心理问题离我们并不远,心理师这剧的事故并不那么猎奇。相反非常生活,剧情处理非常治愈,值得一看。
太失望了,好好的一部剧怎么拍成这样,乔振宇以前的剧都可以的,导演的问题吗
冲着唐艺昕那好几十身的衣服、好看的辫子,正确的色号也得加一星啊。所以说在心理师眼中异装癖不是病?这位演员以后可能和王凯一样有名呢。
喜欢的题材,喜欢的演员,却喜欢不起来这部剧
题材还是不错的。如果女主换成安以轩多好。赞美我乔盛世美颜和全程在线的演技。
剧情很吸引人,开头的悬念设置得不错。很喜欢这种悬疑剧!
感觉剧情有点乱乱的
中规中矩吧,前俩集有点出戏,后面好点,故事比较简单,不过能看下去还不错
看简介题材很好,吸引人,可是,呵呵
助手绝对是声优
这种题材是很不错的,希望以后多一些。现在的电视剧市场重复的太多。
不喜欢…弃了
服装布景蛮舒服,演员演技都很棒。但是剪辑有点跳跃,而且中间穿插的那几个小案子类型过于单一了,尤其是前几个,都是自身进入某个角色。最后的结局跳转的太快了,即使几个演员演技都很好,也是有一点别扭。
题材很新颖,但是编剧没有把故事讲好,导致叙述不清晰,观众容易一头雾水。唐艺昕做女一的气场确实不够强。
为老乔看的,有些推理逻辑有问题啊消磨时间还是可以的
当个爆米花电视剧吧,很多专业的东西经不起推敲,情节节奏忽快忽慢,中间很多情节跟主线无关。最后结局的几集还可以,冲突性足,翻转也及格了。
5分乔振宇真的好帅啊有点无聊夏木作为一个心理师,最后居然被孔清平催眠了最后几集还不错,情节曲折,节奏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