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早上打开冰箱,发现昨天做的红豆粥坏掉了,可以毫不犹豫地把它倒进马桶。
如果这份工作不称心如意,深思熟虑之后也能决定换掉。
如果我的爱人不再爱我,尽管痛彻心扉,我也能放手。
但是如果有机会,有这样一个,完全改变痛苦的生活轨迹,改变这把扔掉的茶叶包再泡一遍般滋味的生活,甚至让一个令我又爱又恨的人完全消失的机会呢?
如果这个人是自己的孩子呢?
这么多年,埋藏在Ed心底的阴霾无法散去。
他的孩子是痛苦而恐惧的、有暴力和自残倾向的,不知何时,Sam也许就因为过失杀人入狱,给Ed和妻子带来更多的痛苦。
没有哪一列车能带走Ed的悲哀。
也没有哪一张车票能带他逃离。
他不再真心地微笑,他逃避快乐,因为觉得,他不配。
梅肯高地给了Ed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
他可以像这里的其他人一样把自己的过去、令自己痛苦的人像倒馊了的红豆粥一样倒掉。
让Sam这个患有神经疾病的儿子,从活到现在,倒退回七八岁夭折,甚至是从来没存在过。
真的能这样做吗?可以一天天地过自己最开心的日子,可以把痛苦的记忆从脑子里切掉,可以吗?Ed犹豫过——他去了三次梅肯高地,并不是没想过重新开始。
但是——书读完了换一本新的;去年去西藏今年可以去新疆;人不爱了大不了换一个——但是不管你以后在不在我的生活里,谁也没有办法抹掉你存在过的事实。
因为——因为我真的很爱你啊!
我把房间装修成你肯定会喜欢的样子;我想你也会喜欢我喜欢的唱片;天气晴好的时候我带你去放风筝;你在厨房帮妈妈把面粉和鸡蛋搅拌均匀。
你不可能不存在。
你是一日二十四时,一月三旬,一年四季。
你是我对这世界全部的爱恋。
我不是车站的调度,你不是乘车人。
不是我换一列火车就能这辈子也遇不到你。
因为如果遇不到你,我也就不是我。
痛苦从不曾掩盖快乐。
当你行将失去一个人,举目四顾,拥有他时的那些恐慌和不喜早就云散。
留在记忆里的永远是他可爱的一面。
显然我们选择的依据不是有没有痛苦,而是爱没爱过。
所以我们才成为我们。
梅肯高地不是精神高地。
它是一个精神病院。
未婚夫妻不停重复他们最开心的一天;服务员表现得热爱生活和工作;其他人和他们一样,远离真相,不承认痛苦,但是其实,正是痛苦造就了我们。
E03之后,我发现三个故事都在讲真相。
第一个故事讲面具和真相。
第二个故事讲表象和真相。
第三个故事讲结局和真相。
Ed第三次从梅肯高地回家,见到了儿子,却没见到一直会等他的妻子。
我想在修改后的结局里,妻子可能被精神失常的儿子杀死。
但是这不是一个妻子还是孩子活下去的选择,这也不是一个和谁度过余生的选择。
事实上,Ed回家前并不知道结局是怎样的。
他选择的不是结局。
他当然知道也许Sam会闯下更多的祸,但是他选择了接受和承受——生命是一个酸柠檬,Ed没办法把它酿成酸甜可口的柠檬汁,但他还是一口一口地吃下它——因为他爱他啊。
第二集其实还蛮好看的,唯一的逻辑问题是男女主的人物关系有些怪异。
女主要去地球,是因为自己的奶奶描述了美好的地球生活,也就是说,女主和奶奶是共同生活过的,那么,女主就不应该是奶奶的转世or克隆。
男主在看到女主的第一眼就闪现了地球记忆,包括女主拿出爷爷的照片和男主长相一样,暗示观众,男主是爷爷的转世or拥有基因记忆。
逻辑分析,男主应该是女主奶奶的前世恋人,但剧情从一开始走向就是按时男女主有前世情缘,也是为女主这个从未在地球上生活过,却非去一趟地球的,另一种逻辑自洽…说说对结局的理解,因为我前面所说的,男女主强行恋人关系了,所以强行迫降了这颗有毒的星球,强行下去走一圈送人头,其实节奏不算差,各种强行之后,还是能看下去~关于这颗疑似地球的星球到底是不是地球,看了几个热门解析,都觉得他们歪打正着抵达了地球,但我觉得不是。
首先,剧中设定是地球已经毁灭了,而且是一个常识,女主是已知地球已经毁灭了,还是非得看看对这颗从未生活过的星球是不是原本的模样…(就挺强行)况且历史也不久远,女主的奶奶都在地球上生活过,女主本人三百多岁,满打满算不超过一千年历史,加之人的寿命变长,才不超过三代人。
作为专业的太空驾驶员是可以轻易定位地球的位置的,男二为了省事找的那颗类地星球,不太可能是原本真正的地球,就是一个像地球的星球而已。
至于机器人察觉了目标星球是假的,所以篡改航线,这个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一个是时间,如果篡改坐标,肯定会对抵达时间有影响,但剧里时间是对的上的,而且导演没有任何机器人篡改坐标的明示or暗示,而且从剧情需求而言,也没有必要。
机器人亲自说出,“这颗星球对我来说不是地球,但是对戈登女士…”,然后男二补刀“这颗星球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地球!
有毒,寸草不生,光是着陆都令我恶心”。
首先明确了不是地球,其次,有毒有害无法生存。
那男女主在星球“旅游”的时候,为什么有鸟叫和水声?
是幻觉,一开始我也在犹疑,科幻剧嘛,一切皆有可能啊,但在女主说“你难道没有听到吗(鸟叫)”,这一刻现实降临了,没有任何听觉的女主,产生了幻听。
直接锤到底的就是,男二一直呼唤他们回飞船,一开始男主是有回答的,后来毫无应答,这个已经不是暗示了,是明示。
最终他们登上了心中的地球,极乐世界,如同夏娃和亚当,赤裸随心。
把逻辑抽离出来,是一对刚认识就莫名其妙赴死的男女…但放在科幻背景下,较为舒适的节奏感下就好看了很多。
虽说浪漫不需要理性,但请再多点自洽的逻辑吧,会更好看的。
原文链接:何以为人关于这一集的故事关键梗概,IMDb上的介绍是这样的。
A woman suffering in a loveless marriage, finds that upon his return from battle, her emotionally abusive husband suddenly appears to be a different man - in more ways than one.说的是片中的丈夫在一场战斗返回之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剧集背景设定在未来,2520年,地球已由Earth改称为Terra。
那时大气环境恶劣,可供呼吸的空气非常浑浊,也经常会面临消耗殆尽的危机,需要人类去Rexor IV星球掠夺氢资源来净化空气。
而Rexor IV星球上存在某种智慧生物,丈夫率舰队与其发生对抗却难以招架,他与另一名士兵在最后时刻得以幸免,返航后便发生了性格上的改变。
片中提到,这种外星生命可以完全融入人类的身体并控制其思想,于是便有了一场关于他是外星人还是人类的测试,或者说审判。
看完本片的第一印象,大家肯定很容易就会了解到编导探讨了何以为人的要素:牺牲,善良和爱。
(即使它是外星人又如何)
但除此之外,大家肯定也会奇怪这个附体的外星人(片尾已经很明确地说明丈夫被外星生命控制),它为什么来到人类之中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
而且有些表现确实比较奇怪,尤其是对妻子。
这就可以开好多脑洞了,我自己想到了几种可能性,在这跟大家分享。
第一种可能,外星生命控制丈夫以后,面对四周的人类,首先要做的,肯定就是表达善意,以求得到群体的接纳。
于是,它在面对人类妻子的时候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得知飞船黑匣子的数据还存在,自己的身份有可能被认出的时候,也主动激情献身,目的也是来表达善意。
只不过阴差阳错地,这位上校原来的性格与此完全相反,这导致了妻子最开始的惊讶和怀疑,却似乎也让她有了多年未曾有过的被爱的感受,而过往冷冰冰的日子影响太深,她内心渴望着“被解放”。
第二种可能,外星人很意外地对人类妻子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
没准儿这位外星人本就是个善良、温和且爱好和平的个体,遇到美人,情不自禁而已。
片中有个细节,将军提到上校在得到急救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回家。
这会不会是这位外星人的想法呢?
第三种可能,一切都是将军的阴谋,目的就是为了除掉上校,关于变形虫的说法当然就是将军自己杜撰的了。
(但将军并不知道其实是真实存在的)剧中有几处情节好像能够让人往这种说法上联想。
片子一开始上校就感到将军对自己的蔑视,两人似乎存在政治争斗的可能,将军有可能试图利用这次任务除掉上校,在发现对方生还后,便捏造了变形虫的存在。
至于列兵的审讯录像,对于位高权重的将军来说应该是很容易造假的;另外,在审判过程中,那位医生的表现似乎也有被威逼的嫌疑;最后上校被释放,如果真的存在变形虫的话,应该不会这么轻易就结案,毕竟监控显示确实还有一个外星人进入了飞船,除非监控录像有鬼有人不想被查。
最后我想说,不管根据哪一种可能去延伸,剧情继续发展下去其实都会很有看头的,如果大家有什么精彩的脑洞,欢迎与我交流哈系列文章:剧集【菲利普·K·狄克的电子梦】观后感系列之一剧集【菲利普·K·狄克的电子梦】观后感系列之二剧集【菲利普·K·狄克的电子梦】观后感系列之三剧集【菲利普·K·狄克的电子梦】观后感系列之四剧集【菲利普·K·狄克的电子梦】观后感系列之五
面罩制作者,普通人和读心者之间的冲突,全面监控的社会,帅哥靓女情感纠纷,四星。
不可能的星球,三百多岁老奶奶重返地球的梦,两位工作人员为了巨款随意挑选了一颗星球;老奶奶的机器管家发现了两人的小心思也不戳破;加上老奶奶和男主莫名其妙的梦和“前世情缘”,三星。
通勤人,“薛定谔的”城镇,遗忘痛苦让人无法自拔,但是男主在这里发现了此处生活和人只是在重复;没有自己恼人的儿子,男主最后逃离了虚妄的城市,五星。
疯狂钻石,点子很多,量子意识、人和猪基因结合,但是就是没有钻石,而且叙事混乱。
一星。
真是人生,拥有美满生活的女主想来个不一样的假期,使用梦境道具进行另一个人生,变成男主但是失去了妻子从而过着蝙蝠侠式的生活;在梦中做着梦,由于反复横条已经分不清楚到底那个世界才是自己的真是人生,到了最后主角必须做出选择留在真实人生里,男主却不相信幸福快乐的女主是真实的,选择留在了梦里。
五星。
何以为人,冷漠、无情趣的丈夫征战外星,最后死里逃生回到地球,变得温柔、激情;但是高层认定已经被外星智慧变形虫侵占,开庭审理,女主作保,反而被判卖国罪;外星丈夫发言只要取消女主的罪就承认自己是外星人,这样牺牲自己的行为感动女主,并再次发言说这样自我奉献切善良的丈夫不可能是残酷外星人;将自己丈夫保下来后就问他外星真名叫什么。
四星。
屠尽其他人,讽刺民主的终极形式只有一个总统候选人,工人在毫无意义的流水线上消磨时间,无处不在的入侵式立体影像广告,无孔不入的监控;当然这些都是小意思,这一集重点就在讲排他性,系统性排他,将人物化,所有人其实都是“其他人”、都是异类,但是划分什么是异类没有标准,只是出于系统排他的需要,你就会沦落为“其他人”。
四星。
自动工厂,没有消费者,我们就制造消费者,即使你是机器人也需要消费;顺道调侃工业只会无限索取资源生产产品。
五星。
安然无恙,学生之间的攀比,霸凌等等小小展现了一下;重点在于政府希望更加全面控制和检测民众,除了多功能手环以外,日复一日在报道恐怖袭击,让人感到不安,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恐怖袭击,政府就通过女主脆弱的心理来制造一个袭击,以此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三星。
父亲怪,外星生命降临地球,替换原本的人进行统治,小男主与另外的伙伴干掉外星附身的假父亲,并将森林里蛹中生长的替换躯壳烧掉;明明就是殖民星球的重大决策,外星生命怎么会将如此重要的蛹放在毫无安保条件的森林里,让小孩子毁坏自己的一个重要据点被毁坏,最后小男主还在网上发起坚决消灭外星人的抗争。
两星。
以下纯为个人主观解读第一梦,所有人恐惧的不是不同的其他人种,而是被冒犯的思想,女主被招安了还和“同伙”住在一起,读的了记忆读不了心第二梦,漂亮谎言对比残忍的真想,你究竟是为了别人而活还是为了自己而活,开放式结局第三梦,反乌托邦故事,不完美才能让我们感到存在,完美之所以完美因为它存在我们记忆中,乌托邦的美好比不过骨肉之亲第四梦,有机化的世界,生活、婚姻、理想、种姓、人造人,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可怖的一个世界观第五梦,负罪与痛苦看起来更像是真实的世界,那种感觉如果困住了我们,我们便无法前行,即使前面是完美的生活第六梦,明显感觉到了这集对种族讨论的暗示,妻子片头去寻欢的片段颇有《大开眼戒》的感觉,再一次被老白精湛的演技惊艳到第七梦,其他人及看出问题的人,非其他人及不在乎的人和害怕的人,你是其他人吗?
第八梦,仿生人会梦到真的羊吗?
第九梦,不难猜出的反转,掌握了信息便可掌握一切,妖魔化自由后,被控制变成了自由第十梦,虽然可以把故事理解为小男孩收到打击后幻想出的故事,但我还是喜欢简简单单的看这个故事,作为收尾来说不算惊艳但是足够优秀
1 kill all others 这一集令人毛骨悚然,we are all others,专门拍给天朝人民看的2 喜欢每集一个单独故事的科幻剧3 大多数故事很一般,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惊艳4 每集都像做了一场梦,就像那个交换梦境的故事5 kill all others不改编电影可惜了一部英国科幻电视故事选系列剧,改编自菲利普·狄克的作品。
本剧于2017年9月17日在英国第四台上首播。
本剧由十个基于菲利普·狄克作品的独立集数所组成。
在美国,于亚马逊影片上播放。
摘要:在《消费社会》中鲍德里亚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其消费理论借用符号学理论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码作用而导致身份的社会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合法性的根据。
而消费所依赖的符号-物带来了现实的虚空,消费被符号操控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深层逻辑。
Autofac的隐喻:生产和消费优先于人的存在《Autofac》(自动工厂)是改编自菲利普·迪克小说的英剧《电子梦》中的一集,描述了类似于消费社会终极形态的人类未来,并且明显借用了鲍德里亚的诸多哲学概念。
故事讲述了核战争爆发之后,一小撮人类活了下来,这些人依靠着Autofac这样一个全自动工厂源源不断给他们送来物资而生活,但是其中一个镇上的人觉得不对劲,他们感觉到自动工厂通过无人机运来的物资并不是他们需要的,而且他们好不容易培养种植了一些植物也因为自动工厂不断排泄出的生产副产品——也就是各种各样的垃圾污染物而无法存活。
所以他们就策划了一起反抗自动工厂的行动,直到来到自动工厂内部,一切谜底揭开:原来他们都是承载了原来工厂制造者和管理者意识的赛博格[1],人类早已灭绝,但是自动工厂是永生的,为了合法化自动工厂的存在,它就把人再生产出来。
——美其名曰,人类无法管理自己的生活,Autofac就接管了这项指责。
首先,这些赛博格作为人的拟像身份是令人疑惑的,故事的假设是这些赛博格具有了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因为他们违背了程序——这个程序就是无止尽的消费或者说为自动工厂生产的东西买单。
在此,程序就是很像一种消费编码,而赛博格似乎就与现实的人没有差别了。
其次,故事是对未来智慧城市(即控制论城市)的预言:基于效率和秩序的智慧城市把一切都包办了,生活看似很美好,劳动生产都不必要了,却牢牢地把人放置和固定在消费者的位置上,而这看似最高的位置其实也是全然没有自主性的。
最后,控制论可能失败,体现了人的行为的自主性及其不可预测性,而一旦消费被去合法化之后,革命就开始了。
这部剧非常好的把握到了鲍德里亚概念里的消费社会的本质:消费社会的自我合法性和消费的无意识。
「消费」的问题作为全球消费主义中心,美国人不止消费今天的今天的钱,还通过疯狂的信贷来消费未来——导致信用卡数量的暴增。
2017年,美国人均持有2.9张信用卡,是中国的8.5倍。
相比之下,中国人均持有信用卡0.34张[2]。
部分美国人甚至把消费上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美国第四十三任总统小布什就曾鼓励人们多去购物,以刺激经济,这里几乎有一种消费即正义的理念。
信贷消费给美国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导致大部分美国人处于“贫穷”状态。
根据美国银行利率咨询机构最近统计显示:69%的美国人银行账户存款低于1000美元,34%的美国人银行账户里一分钱都没有。
有些美国人还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有超过43%的调查者表示,他们过去一年经历了不少财政困难,包括缺少食品、不能按时交房租,或者付不起医疗费。
[3]美国的消费带来的问题是很现实的:美国人占世界人口6%,却消耗了35%的世界资源,如果人人皆如美国人一样消费,对地球生态的影响可想而知。
一方面,消费是正义的、或起码正当的,是个人权利,是享受生活;另一方面,消费对地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消费使生产合理化、也就是最终造成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采、生态环境不可恢复性的破坏……消费理论:现代社会的消费本质在鲍德里亚看来这些现象都来自于一个归属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问题:潜在的无限生产力与所销售产品的必要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在技术结构的层次上不断突破原有的限制和有没有这种需求的矛盾。
在这一阶段,体制必须不仅控制生产机器而且控制消费需求,即生产决定需求;不仅控制价格而且控制这一价值所要求的东西,即生产决定「符号-物」。
[1]在其理论中:消费从属于生产,消费是一种生产要素,需求是消费的前提,「符号-物」是消费的对象。
在他看来,「需求体系」是生产体系的产物:而不是“需求是生产的结果”。
消费脉络简单来说就是:生产秩序-技术体系和生产力-流通体系-有购买力劳动力-需求体系。
「需求体系」强调某种结构性。
反过来,消费使生产合理化——需求体系通过普遍的消费变成现实,需求体系的实在化也就是生产的合理化。
在这个意义上,鲍德里亚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即具有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意向。
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借用符号学理论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码(符号编码)作用而导致身份的社会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合法性的根据。
“需求不是其他什么,而是在个人层面上生产力合理体系的先进形式。
‘消费’在这里对生产进行了必要的逻辑性替代。
”“消费本身构成了生产体系的替代性体系,消费在今天已经成为主导性逻辑。
”消费社会: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合法性的根据」消费在今天社会层面毫无疑问已经获得了不容怀疑的合法性,这从国家经济即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就可以看出:消费、投资、出口,其中消费对应内需,出口对应外需。
而如果大家都不消费,又没有其他制度平衡,结果很容易想见,就是经济崩溃。
另一个角度是需求,这又可对应某种生命政治,体现在人口对经济的重要性愈趋明显,人口增长前景不佳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前景面临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大众而言,消费可以带来一种「平等的神话」:通过增加财富的总量,从量上达到自动平等和最终平衡的水平,即消除了不平等的社会状况。
由此,又进一步引出「增长的合法性」:因为要实现这种平等,就必然需要不断发展、使经济增长、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但是,在鲍德里亚看来,“结构性匮乏和结构性过剩——始终存在”,他否定了这种表面上的「平等的神话」的虚假性。
鲍德里亚认为这种合法性其实是一种「共谋的产物」:即垄断性生产——对物质、关系、差异——也就是对符号的生产定义过程,和消费的个性化结构。
共谋在这里明显是贬义,借此鲍德里亚明确了他的批判立场。
需求:需求决定权、消费「强迫症」借由城市化和通讯,鲍德里亚看到现代人的需求是不由自主的——“当整个社会都已城市化,当通讯无处不在,需求将根据一条垂直的渐近线而增长——它并不是出于喜好,而是出于竞争。
”那么这种不是出于喜好的需求还算不算需求?
比方说我们通常把消费划分为食品、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必要支出和其他非必要支出,今天的非必要支出已大大超越前者。
现代都市正是由一群消费「强迫症」组成的,“现代人将自己的一切都置于消费之中,获得一种安全感和实在感。
”这种消费的需求其实来源是可疑地,“当代资本主义的结果是,要么通过先于生产行为本身的手段(民意测验、市场研究),要么通过后续手段(广告、市场营销、包装),“从购物者(在此能逃避任何控制)那里剥夺决定权并将它转让给企业。
它可以在企业那里得到控制”。
广而言之,个体对市场行为适应以及总的社会态度对生产者的需求和对技术结构目标的适应,就是体制的自然特征(最好说逻辑特征)。
其重要性会随着工业体系的发展而增加”。
——这就是与“传统序列”相对立的、被加尔布雷思称做“颠倒了的序列”那么真实的需求或动机到底有没有?
可能还是有的——“必定有一种需求,而这一需求是社会流动性的功能。
”可能超越阶级、超越当下的生存境遇才是人们消费的真正动机。
当然需求除了内在的动机之外,还可以由外部手段来操纵。
创造需求——爆米花实验和现代广告技术1957年,市场研究人员詹姆士·维克瑞宣布了一项实验结果,证明潜意识刺激能够对人们的购买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维克瑞宣称,新泽西人在电影院看电影时被偷偷地灌输了两种潜意识信息:"喝可口可乐"和"吃爆米花"。
维克瑞自己设计了一台高速投影仪,让这些信息在电影屏幕上一闪而过,信息每次停留的时间仅为三千分之一秒。
虽然观众并不知道这些信息的存在,但可口可乐和爆米花的销量分别上升了18%和58%。
[3]当然这种广告投放方式是野蛮甚至是不合法的,今天它以更软性及可见的方式进入消费者的视线。
比如《复联2》中的各种商业广告植入,从汽车到内裤,从银行到保险公司,Samsung,Audi,哈雷,Under Armor,Beats,Addidas……各式品牌电影里出现的植入广告总额超过了1.5亿美元,比电影的总成本(2.2亿美元)的一半还要多。
在此值得质疑的是一部广告电影是否还有必要收费?
如今作为捕获消费者手段的文化产业借助于广告、电影影视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通过创造时尚、符号和文化意义、对大众实现了全面的需求控制、进而消费控制,这点通过广告公司的核心创意部门和广告以理想的生活方式的形象出现获得说明。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互联网:最大的互联网企业本质上都是广告公司——谷歌、淘宝、亚马逊、阿里巴巴。
而且不仅仅是内容曝光上,实际上有一种接近消费行为控制的工程学——比如通过算法即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建模:在消费决策的各个环节上设置监测点、再通过人群画像、标签分组、行为监测和分析,从而捕获特定或易于有某类消费倾向的人群。
这也是为什么大数据对消费社会的具有特殊重要性。
消费:物还是符码?
在鲍德里亚看来:“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
”“流通、购买、销售、对作了区分的财富及物品/符号的占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语言、我们的编码,整个社会都依靠它来沟通交谈。
这便是消费的结构,个体的需求及享受与其语言比较起来只能算是言语效果。
”消费过程既是作为明确意义和交流过程,是一种交流体系,也是一种“语言的同等物”;也作为社会分类和区分过程,于是它就成了战略分析的对象,在法定的价值分配中,决定着其特殊的分量,这些价值涉及到其他社会含义,如知识、权力、文化等。
正是在价值分配的语境下,诞生了「符号-物」,一种超越传统物的存在。
符号-物:带来了物的价值重估作为社会存在,人的“需求”可以是没有限制的。
虽然物的量的吸收是有限的,消化系统是有限的,但物的文化系统则是不确定的。
甚至可以说,符号是人的需求增长的必然对应物。
对于新的消费社会中的「符号-物」,产生了这样一些与传统物不同的社会现象:1)第一位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受符号支配,因此一切都是可替换的;2)拜物教其实是一种符号拜物教、对能指的拜物教,也就是对对可能性、潜在意义的迷恋;3)符号价值实际上是能指超越所指,也就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功能大于物的功能即其使用价值;4)符号-物是一种“个性化”的、处于符号差异体系中的意义对象;5)形成了一种「物-人」的新关系,这种关系与物的去魅有关:人比物长久、物沦为暂时性的消费对象,于是不管是一个圣杯还是一座教堂、博物馆里文艺复兴的艺术作品,人与物只建立短暂联系,这样人在一生当中也就可能拥有过无数的东西;6)物就有昭示「整个类别/物的系列」的功能:通过符合和象征意义物品之间建立了心理联系——洗衣机、冰箱、微波炉、电视机、汽车对应于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方式、奢侈品包、名表、豪车则对应于精英阶层的生活方式,这样也就建立了需求体系的对应物,「符号-物」迥异于基于物的用途和功能而被需要的传统物。
一个更重要的现象是物的自杀、死亡加速和破坏,这里发生转变的是物的价值根据——消费就是消耗,因为被使用的对象需要持存性和耐用性,而符号需要交换需要更替,这项消耗活动是建立在技术“破坏”或以时尚的幌子蓄意使之陈旧的基础之上的。
广告耗费巨资实现了这一奇迹。
其惟一的目的不是增加而是去除商品的使用价值,去除它的时间价值,使它屈从于时尚价值并加速更新。
比如汽车例子,作为一种不经济的出行方式、且道路安全事故频发,对「物与生命」如仪式般规定的破坏,为自己提供了物质过于丰盛的证明。
鲍德里亚故而预言:“「破坏」都注定要成为后工业社会决定性的功能之一——在破坏中超越、变化。
”符号-物的意义符号-物对人的意义在于差异化,“工业需要无差别的人作为劳动力,无差别的人再次要找回他的区别性”。
正如「消费的脉络」也提到过的需求体系是作为生产体系的后果而产生的。
消费的结果是使消费领域成为了一个富有结构的社会领域,因为消费的结构性和阶级性也体现了流动的可能性。
因而,「符号-物」也就在社会区分原则或逻辑下的应运而生。
消费还体现为一种渗透:“消费领域对于他们来说是个清一色的领域(至多有少许的收人和“文化上的”差异)……需求和满足会向下渗透。
”反过来说,人会在这样的等级社会中自动向上归并、靠拢,这或许正是今天被大力提倡的消费升级。
总之一句话:一切消费都是为了社会地位。
「物的合法性」也就是:通过物而拯救的等级逻辑。
符号-物与现实的关系然而「符号-物」的到底能盖几分真实?
鲍德里亚持一种怀疑态度:“信息的内容、符号所指的对象相当微不足道。
我们并没有介入其中,大众传媒并没有让我们去参照外界,它只是把作为符号的符号让我们消费,不过它得到了真象担保的证明。
这里,人们可以给消费生产力下个定义。
消费者与现实世界、政治、历史、文化的关系并不是利益、投资、责任的关系——也非根本无所谓的关系:是好奇心的关系。
根据这种简图,可以这么说,我们在此已经明确的消费尺度,不是对世界认识的尺度,也不是完全无知的尺度,而是缺乏了解的尺度。
好奇心与缺乏了解,指面对真相所产生的同一个整体行为,是大众交流实践普及和系统化了的行为。
因此,这也是我们这个“消费社会”的特点: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
”也就是说,符号-物越是发达,真相越不重要。
在这个意义上,「符号-物」是消费社会中具有自我意义的结构,它与现实的脱离,这个结构的形成逻辑是:首先,由于一切物品都变成了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物品,那么消费本身成了一种意义领域;接着,这个意义领域成为吸引着人们消费的“黑洞”;从而,符号化的消费构成了一种自我封闭和内向生长的环境,具有自组织的性质;最后当物品过渡到「符号-物」之后,一切物品都可以相互替代了,而虚空的符号之下可以是任何物品,因为占有关系要比物本身更重要。
最后鲍德里亚的结论是:消费被符号所操控, 这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深层逻辑。
于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完成了另一种支配与控制, 即大众通过主动地进入到消费社会中, 通过对身分的差异追求无意识地认同了消费体系以及相应的符号-物体系。
现代社会因此体现为一种由大众消费而非劳动为主要驱动力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消费力比劳动力更重要的今天,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全球资本的行动逻辑。
[1] 赛博格:英语cyborg[2] 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17[3] 2016年美国家庭经济状况报告(Report on the Economic Well-Being of U.S. Households)课程论文——读书笔记一篇@2019.9
没有剧透。
我只是觉得很多人对迪克有误解。
基本搜索的结论普遍都是嗑药嗑药我自己其实也喜欢找一些廉价的兴奋剂,因为老是注意力不集中,但其实我并没有多动症。
常见的红牛等等各种,还有维生素片,等等。
红茶,绿茶,各种咖啡。
一开始的时候,我发现很多维生素片也有兴奋作用,吃了之后有唠叨的习惯。
然后感觉也变强了。
但是后来,效果就很微弱。
我真没实验过大剂量服用,,绿茶也是,一开始特别提神。
后来也没感觉了。
--其实这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我真的 相信这个世界其实是根据我们自己的主观意念产生的。
我见过一些事情,前后大概不到一天,从想法到现实出现。
建议大家看看 一个小说‘致命接触“那是不是个梦呢,还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个世界?
我无法给出答案。
但真的我发誓,如果你见过我见过的,经历过那一瞬间,你肯定也会对真实世界产生怀疑
真的感觉上个世纪的人的科幻想象一样那么厉害,科幻永远不落后。
1the hook maker“读心人”的存在,如果在好莱坞大片那就是“X教授”,但如果是一个小群体,作为特殊的人群,自然会被当成“异类”而被大多数“正常人”排斥,排斥的结果也肯定是社会最底层甚至被监控被歧视。
更何况,他们是“读心人”,谁又愿意被“读心”,正如那个maker教授所说“思想是人类的唯一自由殿堂”。
我觉得教授是大好人啊,为什么要抓他呢。
我有个卑鄙的想法“正常人高层”害怕“读心人”又想利用他们。
而“读心人”的反抗,到底是争取人权,还是正如“正常人”害怕的,他们还是想窥探思想,凌驾其上,因为他们毁掉了面具。
我觉得是毁掉他们公平地位和平相处的机会。
面具其实是让彼此变得平等,因为,面具只是象征一种可能性,以后完全可以制造“眼镜”挡住“读心人”或其他更便携的,完全可以双方平等合作商量。
但是,没有,双方都没有。
我知道,这肯定是影射当时50年代的现实,但我不了解那个历史(当时美国处于麦卡锡主义的白色恐怖。
政治审查和迫害严重,全国受牵连的共有 2000 多万人),我感觉还是讽刺政府的多。
好啦,回到男主女主,“you can read my mind,but you can't read my head”,这句也是经典啊,我也不知道男主是否真的因为彼此相处而爱上女主,但很清晰,女主被欺骗了,很伤心。
2 不存在的星球在未来,地球一般都会毁灭。
星际旅行,“星芒之梦公司”是个弄虚作假的旅行公司,也许,宇宙并没有那么美丽,只能通过“色彩增强”、“粒子碰撞放大至恒星级”来把简化的幸福放大,他们的工作也许就是“编织梦想”。
而有钱的老人家想回到奶奶的故乡“地球”,想体验奶奶曾说过的“森林、瀑布、溪流、游泳”,也许听人描述的美好具有致命的吸引力,我至今记得“金阁寺”。
为了钱,小胖子决定鱼目混珠(他虽贪财但心肠不坏,从结局可知。
而机器人管家不愧是机器人,冷漠而忠心,为了主人的“圆梦”,管男主去死),男主也刚好被打击(剧情需要)。
重点在于,那场梦,爷爷奶奶附体之恋。
“你有梦过我吗?
”3通勤者一开始很悬疑惊悚,我也是到了最后才理清剧情。
梅肯高地,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也是一个虚假的世界,一定时间点从某列火车跳下可以到达。
功能是:进入后再出来可以“改变”自己世界,消灭曾经的痛苦,记忆手术后痛苦不再存在(其实就是“无限月读”),主角的痛苦是“有个类似精神分裂躁狂症的儿子”,于是儿子消失了。
(看到这我还以为是主角有精神病,幻想出儿子)反正我理解到的主题是“那不是痛苦,那是爱”,不能逃避现实。
尽管消失了对儿子和父亲都好,但那是虚假的。
其实我觉得“梅肯高地”那些离不开的人,就是从火车上跳下来的不堪痛苦的自杀者吧。
4or5 real life通过仪器,两种生活,不断来回,可以选择,到底哪个是真?
“当你做梦时,你依然是你自己,只不过不是现在的你”。
没想到,主题是“每个人都想为自己的罪过惩罚自己,哪怕那些罪过是假的,因为不知道自己是否配得上美好的生活”6 human is“如果牺牲,爱和善良都不是检验某人是否人类的最终测试,那什么才是”这么一来,他喜欢的到底是变形虫,还是曾经的丈夫,还是丈夫,还是结合后的丈夫?
7 the father thing外星人入侵,会占据身体和记忆,跟上一集刚好相反,南小主杀了他爸爸并推动反抗。
因为是大量入侵(跟上一集的区别),尽管假爸爸对妈妈变更好,但还是不行,假的就是假的。
除了色调偏暗,也不知实际要表达什么。
反抗?
外星人占据人类身体的恐怖,一直环绕不散。
8自动工厂这个故事很精彩。
战后自动化工厂反而成了统治地球的存在,它自认“为消费者服务”,更为可怕的是,原来消费者没了(战争的可怕),于是创造人类出来做消费者,“一切都是可取代的”,可是创造的人类不知道自己是替代品,产生了爱。
于是工厂创始人毁灭自己的工厂,因为它变了,不再是造福人类,而是控制人类,在她看来,那些人已经是人类了,于是她和男主就快乐活下去了。
9.安全第一自由和安全,这就是个隐私的问题?
恐怖袭击的谣言是对真实的垄断,说的不就是美帝吗?
就知道那个女孩会被耳机骗,哎,肯定要这样被骗的。
一、人物角色(一)honor。
人物关系:(1)读心人(teeps)(2)为了毁掉面具,与警官的合作关系(3)与警官的爱情关系(二)警官。
人物关系:(1)普通人(2)为了毁掉面具,与honor的合作关系 (2)与honor的爱情关系 二、基础关系的分析(一)普通人和读心人的利益冲突。
对于读心人来说,他们由于无法停止对人的读心,必然受到普通人的讨厌。
这种讨厌的结果就是普通人对读心人的的排斥、歧视、厌恶。
作为结果,读心人内部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总体上较为团结统一。
而从读心人的视角来看,他们本来是有着更高超的能力,却被歧视,就好想一个学术天才却被平庸领导排挤,心里一定会有着愤愤与不平。
这也是他们为什么想要毁掉面具,继续读心的原因。
(二)政府和平民是对立的。
对于政府来说,为了统治,他们需要读心人的帮助。
而读心人又厌恶普通人,所以在此基础上,政府和读心人honor达成了立场的一致,一致对抗的对象是普通人中的平民。
具体的方式,是压制普通人中平民的反抗,毁掉面具。
(三)honor与警官之间的爱情关系。
但要注意的是,honor与警官的爱情,是基于两人的合作关系产生的信任。
三、关于第一集的最后一幕的分析最后一幕,实际上是三种利益冲突下的结果。
(一)警官去独自毁掉面具,这时他和honor依然是合作伙伴。
二者作为普通人和读心人的利益冲突并未显现。
二者依然是基于第二重合作关系,一起去毁掉面具。
这时,两人的立场是一致的。
(二)而当博士点出,警官是政府用来对抗读心人的工具时,两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出现了疑问。
(honor:原来你是来对抗我们读心人的?
)。
在这种幻灭下,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爱情关系均告破灭,读心人与普通人之间的这一层更为根本的利益不同显现了出来。
honor回归了读心人群体的身份认同,召唤了更多读心人过来。
而警官和博士则站成了利益同盟,即,作为普通人,不想被读心的战略伙伴。
(三)当读心人放火之后,警官逃生的唯一方法是取决于honor。
但honor已经不信任警官了。
为了逃生,警官试图唤起两人合作关系之间的信任以及两人之间的爱情。
但当honor读心,发现警官根本不可靠(骗了她,根本没有真心尊重她),两人之间合作关系的信任不复存在。
随后,警官试图唤起两人之间爱情,大概率也是失败的。
很多集都是不明不白地就结束了……看到结尾的时候莫名心塞……一脸懵逼(本来是个很有《黑镜》风的期待剧集,但是几集都是拍的差那么点意思)
要不是因为说媲美黑镜评分还会高一些,差太远了好么
可真难看,请不要跟某镜相提并论。
溜了溜了,不是我的菜
拍的不太好
形式大于内容,太温吞了。
前三梦看完决定弃 失败的改编。还有 这个片头Cyberpunk美学的呈现方式 只有我觉得很初级么🙄别再把黑镜和银翼杀手扯过来了,纵向比较横向比较都不行啊
1 3
直接跳过1234567910,去看第八集吧
很花哨噢 第一集读心让我想到了“猜你喜欢”;说实话挺平庸的
时而奇诡,时而绮丽
因为版权问题,花了大半年补完这部剧。可以说每一集都是很优秀的单剧了。科幻迷不容错过。
剧情乏善可陈,视觉观感也很一般
老老实实按原著拍不好吗?改得面目全非,还敢提原作者也是没谁了。。。。PKD:我没做过这些梦,勿cue
看了几集实在一般
就这也配这么高分?本来满怀期待看的 第一集后面真是故弄玄虚玩到了极致 实际上说了个鸡吧 把它和黑镜比真是对黑镜最大侮辱了 因为是独立故事 看看后面会不会好一点再打分吧真他妈浪费我在阳间的时间 故弄玄虚浮于表面的东西
看了不亏,水准不平均,但确实构筑出了PKD未来世界,有几集相当不错
好多年前看的,剧情还行。
《面罩制造者》6,集权和读心术,权力冲突《不存在的星球》4,追寻不存在的过去《通勤者》5,虚幻与现实的抉择《疯狂钻石》5,量子意识与躯壳《虚实人生》7,亦幻亦真的痛苦与幸福《人类测试》6,飞船版湮灭《杀光所有人》6,乌托邦异类《自动工厂》8,机器人革命《安全第一》8,专制与操控《真实的父亲》5,外星人入侵
一集一句话: 1.溺死在名为记忆的河 2.最熟悉的陌生人 3. 失乐园 4.第三者 5. 梦醒一刻,心死之时 6. 好男人一炮难求 7. 异型 8.黑客帝国 9.Siri和墙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