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的时候,标题起了个《猫也不可杀》,因为我把译名看成“猫可杀不可辱”了。
经提醒才发现漏了一个字,原来是“猫不可杀不可辱”。
赶紧改过来。
新起个题目叫《从杀猫到杀人》,无非也就是想说:促使人受不了杀猫跟杀人的,其实是一个东西:就是对生命体的共情。
你我猫,都是血肉之躯,所以他/她/它疼,我也会疼。
所以才有那么多人会因为看到杀猫的视频而受不了,像追杀人犯一样去搜索那个人。
换一个角度,如果一个人能那么残忍、还换着花样地杀猫,他与杀人之间固然还有一段距离,也并不太远了。
原本写了短评:片子很好,只是内容本身太暗黑,看得我很难受。
片子最后网络NERD们提出问题:我们实际上是不是也成了帮凶?
真不易,能有这样的勇气和角度。
作为观众的我,点了播放就停不下来,可最终也很痛恨这个变态因此而再一次出名这个事实。
还想加一点,就写到影评来,主要是关于娱乐业,尤其是电影业的一点反思。
我一直认为娱乐业很重要,娱乐很重要:不是什么教化功能,就是单纯给人带来娱乐——很重要。
因为这是一个人在重重压力的生活中,得以活下去所必须的调剂。
人生真的很苦,不看喜剧笑一下,不看悲剧哭一下,弦会崩断。
然而娱乐业也带来负面效应,这个话题并不新,奥利弗-斯通在《天生杀人狂》里就反思得很深刻了:是媒体对暴力的渲染和浪漫化塑造了那一对杀人狂情侣。
今天看这个片子,里面的凶手明显受到诸多电影的影响:《美国大变态》是他的模仿对象,而《本能》让他直接用“冰锥”杀死了林俊;他狡黠地逃亡,认为自己复制了《猫鼠游戏》;甚至被抓以后,他还在审讯室里模仿《本能》的莎朗斯通:要烟儿抽,摆剪刀腿。
他的“片儿单”甚至并不局限于犯罪题材,他在杀害林俊的现场专门布置了《卡萨布兰卡》的海报,以此来给警察留下谜题/线索。
我忍不住想,如果我是《美国大变态》或《本能》的主创,晚上会不会睡不着觉?
那些都是很好的电影,我知道,看过电影的绝大多数人也都还过着正常的生活,并没去犯罪、杀猫或杀人。
说到底还是这个人自己的问题。
我也反对影视剧必须正能量,我相信只有百花齐放,自由地探索人性,才会有好的作品。
而我们看了那些片子,不但没去犯罪,反而可能还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收获,至少也从压力重重的生活中喘了一口气对吧?
但我还是会想。
在维基这个变态的材料时,还看到另一个杀人犯,声称自己是受了《DEXTER》的影响。
都是我爱看的影视剧啊,为什么我替它们感到了一点内疚呢?
想起那个变态留在CLOSET墙上的字:如果你不喜欢镜中的自己,掉开头别看就好了。
我不在乎。
这句话令人费解,警察的重点在于最后一句,她由此感到恐惧:一个不再在乎的人,很可能、几乎一定会:再犯案。
女极客的理解则是:当我们自己望向镜中时,是否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
——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否正是“我们”对这件事、这个人的关注,不断推波助澜,喂大了对方对遗臭万年的病态渴望?
而我的理解是,这个变态认为自己就是他人的镜像。
他觉得人们不接受他,骨子里却和他一样罪恶。
所以他说:你们不喜欢我,可其实你们就是我。
不能面对这一点的话,就走开好了。
我才不在乎。
我不知道怎么会有人如此冰冷。
不管对人性怎么看,怎样愤世嫉俗,能用那么残忍的方式去折磨另一条生命——无论猫还是人——都是一件令我无法理解的事。
有人说他童年时被强暴过,在维基百科上没查到。
但即使如此,也不能成为理由。
面对能做出如此暴行的人,我有时都不想去探究原因,我不想知道他是不是被家暴或霸凌过。
那远远不能跟他受害人所遭受到的相比。
最后还是要对网络极客们表达一下敬意。
开始我还以为是键盘侠冲动之下造成恶果的故事,后来发现并不是,那几个极客非常牛:他们能从画质极差的视频里一闪而过的烟盒分析出产地,能从同样一闪而过的黄色吸尘器里查出型号产地,还能把那听起来很像房间有别人的声音查出来是俄语脱口秀。
他们在摩托大叔们对一个模仿者网暴时保持了冷静;他们将真凶以及他所有的马甲分类存档,并从经年的网络跟踪里,对这个人的虚荣、智力、语言和行为模式都有了深入的认识。
他们有人自己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可仍出于义愤坚持不懈地去做这件事。
所以,当最后一切结束的时候,尽管他们也会扪心自问:是否无意间当了帮凶?
可我的判断仍是:他们做了一件对的事。
因为我无法想象,看到猫那么痛苦地被虐杀,旁人要无动于衷才会是正确答案。
那才是一个更糟的世界。
最后说一句,他那么想出名,所以我通篇不想提及那个名字,只用“这个变态”来指代。
我真的不能以看电影的心态去看。
因为这不是虚构的故事。
我还记得2012年这件事发生的时候人们的各种揣测和惊诧,还记得他那张诡异的妖艳的照片传遍互联网。
逝者已经离开,只愿观众们心里为他保留一些为人的尊严。
挺难过的。
为这个可怕的世界。
真的也难以以看故事的身份去点评拍摄技术和手法了。
想起了前些天看的章莹颖案纪录片,同样难过。
感触很多..很沉重.. 马尼奥塔 我想他从谋划这场大戏开始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了 又或者他已经麻木了 他没法停下来去面对自己 前面也提过小时候被霸凌 让他感到自卑 他的倾诉方式是把自己的情感都投入到影片里 只有影片的世界是无害的 安慰到了他 也包容了自己的自卑.. 倘若这个时候 有人拉了他一把 也许..他就不会一个人掉进深渊.. 成人的他渴望成为电影明星一样优秀的人 想被世人认可 却表演面试不断的落选 那一刻他的世界真正开始崩塌了 坏掉了 杀猫到杀人 残忍到令人发指的手法 我一想到他杀人的时候也还在扮演着角色 一种悲悯的情绪油然而生.. 有预谋的用了18个月去做一出大戏 用极端的手法去赢得世人的关注..视频里的他麻木不堪 看着视频的网民恐惧不安.. 所谓被情人所逼被暴打被轮 也只是他喜欢的影片中主角的故事 一个人 到底怎样才会对过往看过的电影台词一字不差的烙在脑海里 并且.. .. 我就是“他们” “他们”成就了我 .. 我们没法从影片中得知马尼奥塔原生家庭到底如何 但是马尼奥塔的母亲却至始至终都相信自己儿子是被逼的.. 在这件事情过后 人们大多只记得马尼奥塔的残忍 却极少人去关心被害人一家支离破碎的心情 很难过.. 霸凌 网络暴力 却一直一直一直还在身边不断的发生 导致凶杀 抑郁自杀 奸杀... “恶”不断的衍生 手法高明 残忍升级 你我他 麻木了吗?
大戏落幕 跟踪整件事情的网民们沉默了.. 网络言论 总是很容易把一件事情推向极端 影片中三大立场 ...志在查明真相 却无形地以“网络”推动了犯罪发展 又或者有网民们只看到冰山一角就主观臆断真相 以言论暴力把一个人逼死 而第三种就是从不发表言论 无所谓事态发展的路人N 这部记录片 一片唏嘘哗然之后 又归于平静.. “恶”一直在发生 如果..请勇敢果断地保护自己 不放弃自己及时告诉身边的人 相信人民警察 在网络世界 不随意去过度评价别人的行为 当觉得只有万人唾弃他才能舒爽 甚至是触法不自知地上升到现实去攻击别人 往往可能成为一场悲剧的推手 遇“恶”绝不姑息 但..理智的去看待每件事情 网络的进步 使人与人之间可以快速的通过网络对话 但是也开始成为了很多人随意情绪发泄的出口 甚至是一部剧一部小说一部漫画都经常看到不堪入目的弹幕 雪崩之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停手吧 这部片子少一颗星 是我的一个态度 马尼奥塔的余生 依旧麻木..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可能都不会感到自责 对于猫咪惨死 对于被害者一家人的伤害无法抹平... 谢谢看完..
本来只是想在人人找一部治愈系猫片来看,没想到搜出这部。
关于这部纪录片有2点想法。
第1点是关于成长。
有弹幕提到Luca曾经被校园霸凌是后来虐杀猫咪和人的根源,这是一个诱因,但远远不足以成为直接原因,最终根源在他自身。
谁的童年又是完全温馨和睦无忧无虑的呢?
校园霸凌、家庭破裂、生活贫困等等外因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总有人喜欢归因为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但一个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受到外因和内因的共同影响。
而我认为内因是更主要的因素。
人需要自我教育,顺境逆流虽不是自己可以决定,但始终还是要向积极的方向疏导,而不是期待生活发给你一手好牌,否则就像个懦夫一样抱怨生活给你的暴击。
第2点是关于人肉搜索。
可以说这宗虐杀案最终成功侦破,很大程度归功于一群坚持不懈和机智勇敢的网民。
视频一闪而过的吸尘器、照片角落里的加油站、马甲博客假人名、评论用语习惯的“空格,空格”全部被侦探网友发掘出来,一步步锁定Luca。
过程中有一个被Luca当作烟雾弹抛出来的人被人肉后迫于压力自杀,这个无辜的人成为肉搜的牺牲品。
激愤的网民既是一股正义的力量,也是缺乏理智束缚的洪水猛兽,毕竟像讲述人那样在过程中保持理智的还是占少数。
所以可以鼓励广大网友肉搜提供线索,但要控制诸如电话恐吓快递恐吓之类的“私下审判”行为。
标题我想了很久,一直又不知道要写什么,因为看完这部片子的我很是难受。
刚开头片子的标题还以为是可爱,可以让人云养猫的猫片,可逐渐看下去,才知道这里面讲述的是一个杀人案总体给人的感觉,卢卡是个高智商的凶杀犯,从一开始与警方模仿上演的《猫鼠游戏》电影到后来的凶杀过程与被抓审讯过程模仿的《体能》,就能体现出卢卡的心理素质状态很是强大,头脑很清晰(原谅我只能记住这两部,因为这两部印象很深刻。
)这部片子看完我很愤怒,感觉编剧利用了观众对案件的好奇心理,也再次利用了狄安娜和格林两位当事人来进行案件描述,卢卡再次出名,可是被害人呢?
(在此我尊重死者,不说实名)这部片子的意义在哪?
是让人们了解这个案件吗?
还是按照影片最后狄安娜和格林的疑问,要我们深思,我们都是这场案件的共犯?
片子里从头到尾只讲了卢卡在男同网要约一夜情,然后接下来就讲到了被害人和卢卡一起出现在了公寓。
再后来,就出现了被害人被杀害,拍视频,分尸,身首异处,再到继续讲述卢卡逃亡哪里。
可是受害人呢?
从头到尾只出现了一张照片和悲惨的遭遇,受害人的为人处事怎样?
平生行为怎样?
性格包括其他的一切一切,我们都不得而知。
当我看到受害者的照片时,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温柔善良的人,我相信受害者绝对不会是去进行约一夜情,事过多年后,这部片子的出现无疑拉着受害人进行无形的鞭尸并在其家人的心口上狠狠划上一刀。
(ps:没有说一夜情不好或者怎么样,不接受任何杠)那个被网暴而死的人呢?
也是轻描淡写被拉出来说了一下因为想被关注,结果冒名顶替却被网暴自杀。
他的人生呢?
在影片最后的问题,我觉得,这是道德绑架。
狄安娜和格林提出的问题,包括受害者还有被网暴的抑郁症患者的死亡,也是他们深陷多年的愧疚,他们所做的一切比警方更加有意义,在我看来我觉得如果没有他们的冷静分析,可能卢卡会瞄上更多的人。
没错,这部片子让卢卡更火了一把,让人们更了解了卢卡犯罪的高智商,不禁让人感叹卢卡的强大心理,让卢卡更加开心他又在次出名了。
归咎到底原因,难道不是制作方把这些受害者,狄安娜和格林拉出来消费给观众看吗?
所以谁是共犯?
制作方。
最后默哀,受害者和那位被网暴者。
我看完后首先深深感到愧疚,当时在国内疯传的版本让我们深信不疑,我们没有功夫考虑真相更乐意吃瓜,更谈不上去想死者家属的心情。
因为国情和文化,当时大家会把他的死归罪与他的取向,认为没有这个就不会步入魔鬼之门。
但是这种有罪论现在看来就是二次伤害。
网络的恶与善到底带来了什么?
卢卡的演绎人格贯穿始终,他蓄谋已久的一套谎言毋庸置疑经不起推敲,他的母亲为什么对受害者家属的没有丝毫愧疚情绪?
是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了卢卡?
卢卡和林俊之间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什么让林俊迈进了地狱之门?
而影片最后,她母亲说卢卡告诉了她,林俊和卢卡只是YP,林俊不介意拍摄下ML全过程,这根本不符合东亚人的性格特征,这种文化差异,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我相信所有看过纪录片的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思考,善恶终有归宿,希望林俊来生是个平安幸福男孩吧。
2020-02-27 00:44这部纪录片里死了2个人,一个叫林俊,一个叫詹姆斯逝者安息【我们是不是帮凶】纪录片花了3集讲了一个震惊全球骇人听闻的碎尸案。
我不太懂纪录片或者是电影怎么拍算好,我只能说我感受到的。
看之前没了解过这部纪录片的人,一定和我一样以为是讲述一个网络高手通过蛛丝马迹追踪一个虐猫者且最终将其绳之于法的事件。
然而事实比标题更加残忍。
影片通过人物采访,一点一点信息的披露推动事件逐渐清晰化,一层层的剥开这个事件的核心。
前部分埋了大量的伏笔,以至于在最后传达杀人凶手对电影《本能》的模仿、解释“曼尼”时,让人惊呼和疑惑:我是在看电影吧,不这是真实事件,可这也太....诸如此类的感叹。
让人分不清真实和虚构。
Baudi 在最后说,她会反思我们到底是不是帮凶。
她是这场事件的参与者、旁观者,只有到了最后,所有的细节全部公之于众,她也才能从原来的怀疑到最后确认原来那个凶手他最终想要成名,想要模仿电影。
我们跟随影片一起感受了Baudi在最终凶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聪明、智慧、执行力;也能感受到她跟着一个线索不停追踪最后发现真的演变成杀人事件后的困惑和对自身的拷问。
她经历了凶手的犯案、窜逃、伪装、被捕,她就像《猫鼠游戏》里的2位主角,也许他们了解对方。
她甚至不知道她所做的哪一部分是她的自由意志,哪一部分又是凶手的故意引导。
我们呢,看过影片的我们呢,制作影片的人呢,让凶手再次进入大众视野的制作人呢,我们在网上观看,发帖讨论是否还在持续的达成凶手的愿望呢?
我不想提凶手的名字,因为不想让他得逞我要提问:为什么凶手对于“扬名天下”如此执着,这些名利会带给他什么?
为什么Baudi会问我们,当下的我们是不是帮凶?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如此在乎其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在网络上伪装成另一个人、或者是展示自己以此来获得他人的肯定;我们在网络上发表对他人的看法、随意的评论都会让无辜的人就此丧命,我们还能因为别人的看法而直接在网络上发布自己残忍地终结他人生命的视频。
我们活在网络上,但我们表现出来的真的就是我们自己吗?
或者说正是因为在网络上我们暴露了自己?
Baudi在纪录片开头说:在网上我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Baudi采访开头说在现实世界里,交流沟通都需要成本,暴露自己也需要成本,一旦分寸把控不好,很可能就把人设玩崩塌了;在网络上可不一样,只需要一个键盘,一个id,你可以随意塑造多种人设,可以随意发言,随意评判;接收的成本也很低,信息就摆在那里,无论被动或者假性主动都可以称之为【被动接收】。
大家容易伤害别人,也容易被人伤害;容易引导别人,也容易被人引导。
片名叫: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 又是在指谁呢?
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Internet Killer。
【自己吓自己部分】1,电脑的突然黑屏。
看完电影我搜了【林俊】,百度出来第一条就是加拿大碎尸案,百度词条第二项有一个【林俊吧】,我看完事件始末,想着去林俊吧看看悼念一下,刚一点击,电脑出现了黑屏,(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黑屏)上面还有各国语言写的一段话,大意是电脑故障了需要重启。
那一刻我第一反应是这个贴吧莫不是有什么病毒吧,然后十分担心我电脑里的文件,重启之后突然给我蹦了这么一个弹窗,还让我必须点OPEN,里面还有一个词【shut down】,我当时就想:刚纪录片Baudi最后是不是也说让我要shut down来着,哦漏!
好在能正常重启,算是虚惊一场吧。
黑屏后出来的弹窗,桌面也变默认的了2,寻找詹姆斯时在进度条随意点击刚好停在他的肖像。
我想着詹姆斯是影片中第一个牺牲的人,我们也不能忘记他,就想去找描述他的那一段,随意点击进度条,竟然直接停在他的肖像这一帧。
小心脏啊。
逝者安息
逝者安息
网飞最新出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2019年12月18日登陆网飞的纪录片《猫不可杀不可辱:追踪网络杀手》(Don't F**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
共三集每集约1小时。
讲述了2012年在加拿大的Montreal杀害武汉留学生林俊并最终被抓获的自恋变态杀人犯Luka Magnotta的故事。
Magnotta从在网上发布虐猫视频到犯罪升级,把人当成虐伤对象,录下杀人和侮辱尸体的视频全网传播,把尸体部位寄给渥太华的保守党总部等(寄给自由党的尸体头部在邮局被截停了),逃出加拿大,最终在德国一家网吧上网查看自己被通缉的信息时被警方抓获。
2019年了,更加不知道坐在电脑另一端的是谁了。
想博眼球在网上留下海量信息的凶手,气急败坏的要人肉虐猫狂的网友。
也因为这个案件和网络,社交媒体纠缠在一起的特殊性,网飞这个纪录片的视角更侧重于两位从凶手最初的虐猫视频在网上传播开始就在Facebook小组上积极关注,追踪凶手(manhunt)的网友。
他们在纪录片中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也从始到终,慢慢铺开了这个事件的时间线。
虽然动物保护组织的人(animal activist)经常因为行为过激,本末倒置被嘲讽,本片的中文译名在我个人看来,有趣之余也略有哗众取宠之嫌。
并且在这个纪录片里,追踪凶手的爱猫网友讲述的部分好像是会让一些人觉得这个纪录片重视猫多于人类受害者。
但是,我看到的一个点是,一个人虐待动物的残暴行为,确实透露了这个人潜在的变态人格,以及这种异常行为升级的可能性。
虐猫是一个残害动物的行为,和杀人比起来没有那么严重,但是就算是从非爱动物人士的角度出发,虐杀动物的行为也显示了这个人心理上的异常和残酷,暗示了对人类的威胁,应该得到重视。
家庭不完整,童年被霸凌,虐待动物,serial killer该有的Magnotta基本都有了。
他应该还有一点表演型人格,很多行为受到他看的一些American psycho这样的电影影响,甚至在杀人以及被审讯过程中还有一些对电影情节的模仿。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Magnotta的行为应该属于比较经典的杀人犯那一种,但是我们的社会也没有西比拉,不能在病入膏肓前治好病人。
悲剧有不可避免性。
在纪录片的时候两位网友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给杀人犯带来了他想要的关注,导致他犯罪升级。
在片尾倡导大家离开网络。
确实,我们应该回归现实生活。
但是我倒不认为是网络造就了杀人狂,或者在网上关注犯罪新闻有什么错。
想一想苏联当时的连环杀手安德烈·契卡提洛不被承认,因为当时的苏联政府认为连环杀手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从古至今各种人种不同文化从来都不乏被记录在案和没被发现的杀人罪犯。
人因为环境和性格产生的这种异常是我们永远无法避免的,只能用更好的技术,刑侦手段,更专业的办案人员,更完善的法律来减少伤害,更快捉拿凶手归案。
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多看犯罪新闻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提高防范意识,比如独身女性注意尾随,晚上回家立刻锁门,避免透露个人信息等等。
关于好当侦探玩破案的网友我的态度是,个人做好个人的工作最重要,网上玩当侦探的游戏,其实大多情况下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安乐椅侦探那种程度,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员。
警察在知道凶手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还让凶手从加拿大跑到法国从法国跑到德国好几天抓不到人…办案如同儿戏。
这样的事情在中国的天眼范围内应该较难发生。
有些想法的,记录一下。
看标题,以为是网友对虐猫者的一次人肉事件,看完才发现这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施虐者原来是加拿大林俊惨案的凶手。
犯罪心理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犯罪者,他们的犯罪动机是寻求社会关注和大众的追捧,所以大众反应越激烈越能刺激犯罪者再次犯罪。
本片在一定程度上想引导观众去反思:当我们热衷于传播,讨论,人肉某些事件的时候,是否在助长犯罪者的虐杀欲望,我们是不是帮凶?
什么样的瓜可吃?
怎么样吃瓜可以吃出技术高度还能助益社会?
人肉可以带来灾难性后果(例如被网暴后有抑郁和自杀的),人肉也可以带来积极后果(例如发现犯罪者,危害着,解救和帮助受害者)。
现在,网络世界已经成了另一个社会空间,不能在用“虚拟"世界去定义它。
当大部分人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在网络空间中活动时,网络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
网络世界中的不是另一个你,”虚拟“的你,它也是真实的你。
有一些人会指责片中的“网络追捕者”,认为他们的网络追踪在刺激施虐者的杀人欲望。
我不能完全认同,这些特定的网络追捕者,实际已经揣摩出了施虐者的犯罪心态,明白在网上大肆公开人肉和追捕并不合适,他们采取了建立私密小组的方式分享信息和继续网络追踪。
更让我触动的是,这些彼此陌生的人,这些不从事犯罪学和网络技术相关专业的素人,他们的分析能力,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极其强大。
几乎所有的关键证据和线索,都是由他们提供给警方的,只可惜警方早期没有在意这些线索。
网络上到底有什么?
有一些东西深不见底,将人的极恶,极暴,极虐悄悄的汇集起来供人窥视。
或者说为什么有人会有去观看的欲望,没有观众就没有上传者。
难道,真如弗洛伊德所示,人人皆魔鬼,人人皆变态,最终人是本我那些最原始兽欲的傀儡。
但弗洛伊德也示,即使人人都是变态,由变态组成的社会不见得就是坏的社会。
合理的,适应社会变迁的制度设计和文化导向可以将大部分的“恶”限制起来。
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我从不关心,我相信的是,人是环境的产物。
即便是有“坏”基因的人,在好的环境,“坏”的基因也许携带终生但并不会表达出来。
如果能“装”一辈子好人,那你也就是好人。
片中的凶手,即便有过任何惨痛的过往,也不是开脱罪名的借口。
研究重刑犯的主要目的不是“洗白”,而是给未来人类生活以线索,不要在任何人身上积累过多的恶性生活经历(特别是成年生活以前),在任何时间点,从国家到家庭,能多早干预就多早干预。
首先声明本文算不上影评,也不懂太多关于拍摄与创作的东西。
只想作为之前有去了解过案情的人,说一说此片里没提到或者被扭曲了的与受害人相关的事实。
首先所谓的搜索专家们找到了当时凶手联系上被害人的帖子,但片方为什么要对帖子的内容避重就轻,颠倒顺序? 整个帖子的内容一闪而过,我截了图才看到原帖重点是找人拍视频just for fun(林俊当时辅修电影专业,若当时两人确因为这个帖子联系上,也可以理解),最后明确说了not looking for sex, not sucking cock。
而通过被害人朋友的话也可以看出他当时明显应该是在家做饭后临时出门的。
不明白制作方略过了not looking for sex这句重点,反倒给了 not sucking cock特写,再说要拍视频的这波操作是什么用意?放进片中的凶手母亲的说辞更是一再强调被害人就是look for sex且很乐意被拍视频。
(而这位母亲此前还出了本回忆录,名为我那杀手儿子,已经吃人血馒头捞了一波钱,其人如何可想而知,这部片子里居然还放了很多她毫无根据的说辞)并非对look for casual sex有任何看法,而是因为当时那个one lunatic的视频和被害人的性向,至今都有人以为被害人和凶手是恋人的关系,是自愿和凶手玩bdsm,仿佛他自找的一切。
而事实上当时警方从被害人电脑里没有找到一张和凶手有关的照片,加上片子里发布于案发当天的帖子,完全可以证明他此前根本不认识凶手,也并不是去和凶手419。
此外庭审时林俊的前男友有出庭作证,那个视频被剪辑过,一开始躺着的赤裸的人并不是林俊,而是一个白人男子。
结论就是凶手利用了他的毫无防备,不仅杀了他,还要营造一个bdsm的假象,以迎合那个manny的谎言给自己开脱。
不知道那些日常深扒凶手视频的人肉专家为何没有发现?
也不知道为何这部片子对当时庭审时的关键论断闭口不提。
林俊被以如此残忍的方式杀害了,过程被无数人围观,日后可能还会一再被媒体消费,如今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正名,还要被这部片子以一夜情的关系和凶手捆绑。
个人觉得把这样一个性质恶劣情节残忍的案件当悬疑片拍,制作方消费被害人博眼球的行径和凶手一样恶劣。
我并不认识被害人,只是去了解了一些事实,对于我的同胞在他国遭此不幸,如今还要被无良媒体污名化感到气愤。
就像他朋友说的没人记得他是个怎样的人,所有人都在讨论凶手。
这部所谓的纪录片更是把一个不过是copycatkiller的变态拍成了无比高明的高智商罪犯。
而要不是罪犯自曝人肉小组空有一腔正义,但除了逼死那个抑郁症患者怕是一无所获,他们对整个案件并无实质作用。
而此纪录片以此二者为焦点加上悬疑片式的拍摄噱头和结尾自取其辱的升华,除了博眼球个人没有看到任何有人文关怀的地方。
全篇有关被害人的部分大概就是他朋友的几句话,但句句戳心。
尤其是他提到林俊去加国是觉得那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国家。
还有片尾那句he did't deserve that。
更加讽刺的是,如今凶手在监狱里在家人的见证下和同性犯人结婚了。
他甚至有自己的粉丝,和粉丝的人信里大谈监狱生活的美好。
加拿大政府对此的回应是犯人的社交自由也应得到保护,他们是关心犯人的心理健康。
在他虐猫成了prospective murderer的时候,政府为何不关心他的心理健康?
一个以如此残忍的方式剥夺了他人生命权的人还有社交权可谈?
林俊的父亲在葬礼上曾经说,犯人入了狱,以后病了饿了痛了都有人管,他和林俊的妈妈谁来管?
没想到这些话都成了真。
甚至更加荒唐。
这一切的讽刺荒唐对我对这部避重就轻虚伪至极的纪录片更加失望。
这里补上一个前几年的长文分析, http://m.sohu.com/a/145652658_647987/?pvid=000115_3w_a关于网络搜索和抓捕罪犯的部分和这部纪录片相差无几,但对于被害人为何前往凶手家中的分析推测要客观得多。
http://www.taonanw.com/page/news/id/4806/is_staff/y#437621-tsina-1-97199-29c30dfd97075201e4dda04e36b0d203 这是朋友所写的林俊其人,也希望各位可以点开看一看林俊本身是怎样一个人,又应该怎样看待他的性取向和这件惨案的关系。
制作方肯定有参考网络上的分析,且人肉小组找到了疑似凶手的发帖,本可以替被害人正名,至少给一个更全面的分析,但他们依然设法将当晚两人见面的原因定义为casual sex。
又或者,从这部所谓的纪录片的名字和切入点,就暗示了制作方并不在乎有关被害人的真相如何,在他们眼里他也不过是把这场搜索狂欢推向高潮的工具。
不知道片方怎么有勇气在结尾放出林俊朋友的话还有那个帮凶论?
其难道不是最大的帮凶?
导演怎么有脸在幕后视频里说“我知道让被害人亲友发声是令他们非常痛苦的”?
主流媒体打着纪录片的名头吃人血馒头却不让被害人得到应有的正名,如今尚有国人继续求那部血腥视频,甚至db短评里还有人希望美国将此“大好题材”拍成电影。
我不懂电影艺术和商业价值,只是作为被害人的同胞难以理解这些言行。
最后,林俊R.I.P. 愿你来生都能自由地去爱被爱。
人们不应该忘了他本身是一个非常积极向上的人,这是当年他的父母在事发之后强忍悲痛,唯一一次接受采访的原因。
传说中的迷影级杀手,脆皮鸭冰恋文学具现化。美国纪录片还是一如往常的客观,各方人物都可以发声。不觉得是西方物质娱乐至死促成这场悲剧,更广泛的公序良俗正是物质发展的产物。
人生如戏 演太过了就物极必反了 做自己的主角也要有个度 但过度了之后居然还能成为高级玩家 直接在奢华监狱找到老公也是牛逼!
制作组夹带了不少他们自己觉得超棒但实际上是屎的东西进去(。)
B-/60|看完不敢睡觉也不敢约炮了……set up+archive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受访者对这个事情津津乐道可能比视频本身还令人作呕,最后结尾为了符合ethical的贼喊捉贼也是一团狗屁,nerds对真正逮捕凶手的过程貌似也没太大贡献,感觉完全是犯人自己送上门演了一出大戏。真的求求网飞别拍anthropology dox了。
凶手的目的最终还是达成了
避重就轻,提到杀害猫咪就一副愤懑恨不得将凶手碎尸万段,但是真到有人出事的时候就轻描淡写,导演是崇拜这个杀人的变态吗?
holy shit,从虐猫案一直讲到当年的林俊被杀案,凶手之狡诈、案件的复杂和巧合,简直让人不敢想象这是真实发生的
当第一集末尾闪过虐杀视频后,脑子嗡的一下,心里的疑惑全部解开:没错,这个反复出现的面孔就是几年前残忍杀害加拿大中国留学生的那个渴望得到关注的变态。当年由于看过流出的虐杀视频而产生的生理不适重新涌现。只是没有想到早就有一群热心网民由一个虐猫视频发现此人的端倪并及时向警方检举,堪称赛博侠士。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犯罪手段和侦破过程都值得令人反思。最后被逮捕的模仿秀令人不寒而栗。网飞这部纪录片在悬念制造实在厉害。
只以为是说虐猫的,没想到竟然是林俊凶杀案
So disappointing and ironic and unethical and hasty
网络上的人性可怕,现实中又何尝不是亦然,个人不赞同帮凶的说法。回头想想,真正的追捕只是在发现受害者之后,两位网上战友的行为虽然让人钦佩,但其实在整个案件中并没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最让人伤心的是林俊的家人终究也没有得到一个解释,甚至一个道歉,好像他的死只是这个故事的一个高潮,昙花一现也就落幕了。
一部不能客观反应道德和事实的纪录片。
两个小时可以讲完的内容被各种断头线索和冗余信息用卖关子的方法撑成三集连续剧,直到最后一集才勉强以一种“意思意思”的伪善姿态表达了对网络暴力和“围观者心态”的反思。然而口嫌体正直,全片99%的时间都在用配乐、剪辑等各种手段牵着观众鼻子走,只顾耸人听闻,鼓励观众以猎奇心态接受所谓“真相”,而丝毫没有引导观众自己去思考的意思。事件中两位直接受害者被选择性无视(却直接披露了自杀者的照片、真名,以及林俊的隐私和被害细节),采访和网络素材选取纯粹是来自自我感动者的一面之词,片名噱头也明显哗众取宠,制作思路仅限于剥削案件本身,不存在任何对clickbait标题的自我反省,创作者对受害者和“真相”一词都缺乏最基本的尊重。
讲述故事的方式和故事本身的戏剧性包括故事的真实性都让人感觉过瘾 节奏好到连续三个小时根本不累 艺术在多数时候比不过生活 但去除那些空白时间并以一定逻辑串联成整个抽丝剥茧的过程实在是太能“娱乐”到人了//甚至是个“影迷杀人事件”//这是属于新时代的犯罪模式 过去任何时代所能引起的关注都无法相较于便捷宽广的互联网能接收到的//或许比较多的重点落在了自发形成线上追捕的网络社群对罪案的可能影响 而对案件本身不算有太深入的讨论//母亲的叙事角度让人看到另一种形象存在 而在这种情况下从创作者态度来看应该不是为了做什么辩解的设置//可能这是一种记录方式但我还是认为太娱乐了 同样也是强烈的情绪煽动 不过成熟的编排和剪辑技巧让人自然认为自己是站在正义的一方//当看到受害人的名字忽然想起我记得这个案子
So fucked up.
中肯评价三星半,大量事件和线索没有囊括,观感像是爆米花娱乐片(sry not sry that I’ve watched “1 boy 2 kittens” + “1 lunatic 1 ice pick” + “Python Christmas” + “Bathtime LOL” in full and miss the golden age of 4chan, bestgore and rotten.com
山东理工虐猫者以及他的上家和购买视频的那些买家,还有无数有此癖好并暗藏在网络中的人,他们中有多少正准备拿起杀人的刀呢?
避重就轻
最后突然好为人师怎么回事儿啊?
最后也没有给个解释 好像到最高潮就没了。最可怜的是林俊和家人 。可杀人犯现在在加拿大监狱里逍遥自在 有好多崇拜者 然后还结婚了 WTF.网络时代催生了很多恶魔 众多网民说不定也是帮助恶魔的evolve 。。。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