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美食纪录片,更多是在探讨背后的文化和国家。
第七集深入讨论了中餐在美国的地位,意外的是,那么多美国人,依然把中餐和肮脏,恶劣服务,添加MSG这样的关键词联系在一起。
Dave Chang说,在美国的所有文化中,亚洲文化是最被轻视的,他说,他想鼓励人们去吃他们通常不会想要吃的食物,“ I can’t change their politics, but maybe I can by opening up their viewpoint to food.” 他说,为人们提供物美价廉的食物,是最棒的主意之一,我要扯掉无谓的元素,回到食物本身。
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很难成为种族主义者。
热爱其他美好文化的人,应该也一样。
就像片中提到的意大利菜,其中传统的原料西红柿,原产地其实在墨西哥,是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之后才传到亚非。
至于古罗马帝国的恺撒和意大利的但丁,也从来没用叉子卷起过西红柿意大利面。
想起《人类简史》里说的,“全球早已没有‘纯正’的文化,在过去几世纪中,全球化浪潮几乎让所有文化改头换面,再也难窥原貌。
” 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偶然地被动地出生在某个国境线之内,又有什么必要把它作为骄傲或者嘲讽的资本呢。
寻找自己太重要了, 前几年真的想把 Find yourself 直接纹在身上。
寻找自己, 就像从羊群中的羊,长出翅膀变成老鹰,意味着要与时代, 环境和群体独立开,并意识到,哪些是属于群体的,哪些是自己的, 哪些声音应该听, 应该相信.作为中国人不爱吃火锅是不是就不懂中国饮食文化?
韩国人有没有资格以亚洲人的角度评论中餐,这是今天在微博上看到的一个观点,有人觉得David不配做美食家,因为他吐了海参所以不懂中餐。
观点显然是偏激的,就像之前时尚圈的审美辱华事件们一样,一旦外界人士做出不100%符合传统或普世观念的作品,就会被全盘否定和抨击,似乎一切事情都可以被定义成好或坏两种。
当然,也许在现在的时代,这种思维方式或大论调都是短期内是没有办法被改变的。
保守派的狂妄自信哪里都有,比如第一集Pizza中,意大利协会主席不屑美国成功改良创新Pizza一样,他认为Pizza配方应该尊重百年经典。
但总的来说,David所做的事,相比一些把餐厅名首字母改成A以便出现在目录第一名的低价策略中餐厅,还是深刻很多。
Probably the best food documentary I’ve ever watched. Great balance between food and culture. The series has talked about the authenticity, inclusion, racism history, political identity, and personal intimate relationships with food. Food closely reveals our deep humanity and this clip has done a really good job. I particularly like David Chang’s advocates for Asian food& Chinese food which is underrepresented and underestimated in the US due to people’s prejudice, racism and condescending, associating it with the “dirty and inferior” Chinese immigrants. Also, I was deeply touched by the last episode where David went to a small village in Hebei, China and a delight grandma cooked him dumplings. It reminds me of my grandma, and many women who are humble and constantly serve their family food. The food makes you cry is not, at least not necessarily the best Michelin five-start food, but the food that associates you with the beautiful and precious memory with people who love you, and that means everything.
不记得是在晓说还是闲情偶寄里,高晓松说现在好多国外的中餐做得比国内的还好,对比我真是深表赞同。
巴黎那几家好吃的川菜馆和火锅味道真是不输成都的网红店。
But still,说起中餐馆,大多数的印象还停留在温州人开的那种traiteur,什么菜都一个味道,所有餐馆也就那些菜。
欧美小城市更是如此,中餐馆就是廉价快捷的代名词,谈不上多好吃,但经济实惠。
服务无所谓好坏,关键大多脏乱差。
好在这几年在大城市慢慢的开始有有钱的中国人开正宗的中餐馆,让偏见慢慢去减少,也满足了时差党的胃。
说回这部片子,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亚洲食物正名,想要打破偏见。
意大利和中国,同样都是以美食闻名,意大利的就晓得逼格高,就能卖个好价钱,而中餐就是下里巴人的大排档。
David那句意大利菜是被overrated,can't agree more.至少,跟中餐比起来,它没有赢面。
两次去意大利吃了个痛快,可是说起来也就pizza和意面。
中餐的丰富,无法言说,光是报菜名都能编成相声。
其他我不敢说,至少吃,作为中国人我很骄傲。
别名:下次美国人问我,你对Panda Express怎么看,我终于知道怎么回答了。
Netflix的美食纪录片,之前最有名的是《主厨的餐桌》,讲的基本上是全世界最有名最成功的米其林大厨们的发家故事,虽然我很喜欢,但这无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美食纪录片。
而今年的Ugly Delicious确是截然不同。
不中看的美食,说的是那些可能登不上大雅之堂,高级餐厅的美食,整部剧一共八集,每集一个主题,说的都是披萨,炸鸡,炒饭,烤肉之类的。
它的制作人大厨Dave Chang,是美国二代韩裔移民,他曾经在米其林意大利餐厅做过学徒,出走日本在拉面店打工,后来回到纽约开自己的店Momofuku系列,做的是亚洲风味菜系(拉面,包子,炸鸡)却有他自己强烈风格。
他的店曾经濒临倒闭,却挺过了艰难时刻后来大受欢迎,按照他的话说,他做的是他自己想吃的食物(I’m just making things I would eat)。
炸鸡炒饭Taco,这些登不上大雅之堂的美食,在美国的流行刚好都是从少数裔和移民中流行开来的。
这部剧看完我并没有特别想去尝那个菜(除了炸鸡),去那个餐厅(除了炸鸡店),因为这部剧说的不是食物是什么,而是食物代表着什么(The show isn’t about what food is, it’s about what it means)。
食物代表着家。
Food means your roots.剧里的美食登不上大雅之堂,他们所代表的厨师,自然也都是少数裔大厨,黑人,拉丁裔,华裔,包括Dave他自己的,从小到大想的就是融入美国文化,离自己家越远越好。
Dave讲他小时候特别害怕邀请他的(白人)同学来家里玩,因为怕同学们闻到他家厨房的泡菜味,即使现在韩国泡菜烤肉石锅拌饭变成了潮流,他还是耿耿于怀。
Taco那集的墨西哥裔女厨师和炸鸡那集的黑人厨师,他们刚出道都是在高级法式意大利餐厅做学徒,在他们技巧熟练真正开始找自己的风格,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回归了他们自己的文化,一个回到墨西哥学习当地食材,一个在自己的餐厅菜单加上了炸鸡。
很多人,离开家了才能明白家庭对自己的意义,成长过长中耳濡目染的文化对自己的影响。
这些影响很多时候都是从食物体现出来的。
Dave在剧里说,就算他已经都成家立业了,和他妈妈通话的时候,他妈妈还是会问他:你吃了吗?
吃饱了吗?
今天吃了什么?
就像我自己,离开这么久之后早就学会了照顾自己,妈妈来看我,走的时候,冰箱的冷冻室里摆满了猪肉青菜馅饺子,蛋饺和卤味。
江浙人都知道做一只好的蛋饺需要花多少功夫和耐心,可能蛋饺里包的真的是家人的爱吧。
食物代表着文化。
Food means your culture.剧里很大胆的讨论了很多食物和他们代表着的文化,他们在美国南部和本地黑人讨论炸鸡,和华裔讨论炒饭炒面左宗鸡,在意大利裔匹萨师傅店里叫dominos外卖。
而来自截然不同文化的人,却意外可以从食物上找到共鸣。
剧里介绍了中国小笼包和意大利ravioli的相似之处。
而我也曾和拉丁裔朋友讨论过我们的传统菜式都是猪五花蔬菜配米饭,和老板的德国老公讨论过德国肘子酸菜和东北猪肉炖粉条的异曲同工。
剧里Dave多次表达了创新菜式是向传统美食致敬这个概念,这也是第一次听到别人点破我长久以来的困惑。
因为我从来不知道,当美国人问我你对Panda Express怎么看,我应该怎么回答。
如果你想吃正宗的烤鸭,当然要去北京,正宗的披萨,不如去那不勒斯。
但是移民国家或是多文化交融的国家真正有魅力的地方,就是你能分享自己的传统美食,去尝试别人的传统美食,或者一起创造新的美食美国有很多fushion菜式,就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菜系混合起来成为新的菜系,这些fushion大多在移民多的地方流行起来。
移民们想要融入新的环境,却又怀念自己家乡的美食,所以用当地的食材结合自己想念的味道,创造了新菜。
南加州到处都是混搭夏威夷Poke的墨西哥burrito,夹着韩国烤肉bulgogi的taco, 在新奥尔良同样受到法国殖民影响的越南移民改良了Cajun风味,创造了越式Vie-Cajun小龙虾。
虽然是美食纪录片,但是我两次差点看哭,一次是看一位匠人日本yakitori烤串师傅,一次是看一位东北阿婆包饺子(想到了我外婆T T)。
我想去吃炸鸡了,或者再去吃一包和妈妈一起做的饺子。
Netflix 出品质量有保证,快速流畅的剪辑,视角独特的美食呈现,搭配个性鲜明的名厨 Dave Chang,带你感受一把多种文化交融的美食体验。
最早知道韩裔美籍厨师 Dave Chang 是 Momofuku 在多村的香格里拉酒店开张,以及他编辑了一本名为《Lucky Peach 福桃》的美食杂志,主题为“拉面”的初版在亚马逊上居然被炒到了上百美金。
这哥们真的很能说,也很敢,经常直击敏感点,看得人酣畅淋漓,大呼过瘾哈哈哈哈哈如果你看腻了那种平铺直叙 Love & Peace 的美食纪录片,答应我一定要看《美食不美》呀!
第一季每集的标题都是如此的朴实无华:披萨、塔可、家常菜、虾和小龙虾、烤肉、炸鸡、炒饭、包馅儿。
“披萨”那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披萨的8种吃法,包括纽约人最(做)爱(作)的折起来吃,rua成一团的油脂球吃法,以及看上去就“头铁”的脑筋急转弯吃法。
而且这一集对食物“正宗”的探讨也很有趣,“正统拿波里披萨协会”,听上去就像是为营销品牌而服务的,捂脸(*/ω\*)。
第七集“炒饭”探讨了中式美食在美国,直观的展示了中餐在美国这座“大熔炉”里所承受的种种误解和偏见。
美式中餐到底算不算中国菜?
MSG给中餐带来了哪些争议?
为什么在美国中餐无法像意大利菜那样普及,像法餐那样高大上?
这些问题看上去既尖锐,又发人深思。
这部剧的第二季3月份也上线 Netflix 啦。
如果你想欣赏一部不止步于感官享受,而是带着思考和独特视角“偏见”的美食片,那么《美食不美》真的是很棒的选择。
日本有位非常厉害的美食家北大路鲁山人,他对食物的“美”要求颇高,他认为如果一味地在意“味”而对”美“漠不关心,那简直是对食物的侮辱了。
这倒也难怪,日本料理中的“料理”,本身就不是简单去品尝的意思,是让人调动所有的感官去享受味道与美的结合。
中国人对食物的倒是宽容一些,天南地北吃什么的都有,什么也都能做得好吃。
汪曾祺不是说了,“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到处的美食都去尝尝,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对的,食物是体现文化的方式之一,人们对某种食物的重视程度往往能反映出他们的文化观念。
《不中看的美食》(Ugly Delicious),想必光看这名字,北大路鲁山人就要对它嗤之以鼻了。
这部剧很有意思,它不仅会介绍哪儿的哪些美食好吃,以及它们的制作秘方,最棒的是它讲出了食物对于厨师、对于人们意味着什么。
也就是食物与文化、与人的关系。
比如在第1集中,著名披萨店”pepe"会做放蛤蜊的披萨,而且非常好吃。
但另一家百年老店“托托诺”坚决不会卖放蛤蜊的披萨,他们的披萨配方从未变化过,因为“没有问题的东西就不用修缮”。
你再去芝加哥,他们那儿的披萨就是“烤了一盘带脆边的炖锅菜而已”。
而意大利的拿坡里披萨协会告诉美国人:
再比如第2集的塔可,为什么墨西哥的塔可最能代表街头文化和移民文化呢?
因为正宗的塔可是这么吃的:
拿着方便,吃着方便,各种美味的食物卷在一起之后,你心中那些偏见或执念都在咬下去的一瞬间消失了。
所以很多时候,食物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恰好爱吃同一种食物可能会让两个原本不熟悉的人发展成饭搭子,进而成为一起发掘美食的好友,你嫁我娶的结果也说不定,甚至为社会环境的改善贡献力量。
这部剧还很诚恳,它没有回避食物背后隐含的一些难以启齿的背景,它将食物所代表的根源和历史从多个角度分解出来。
第6集的“炸鸡”告诉大家,在黑人文化中“炸鸡”可不算是一个礼貌的词汇,因为在黑人那段悲伤的历史中,他们只被允许饲养鸡。
那么卖炸鸡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营生手段。
对于一位现代的黑人大厨来说,“炸鸡”可能是他与自身和解、寻求自我认同感的一道坎。
然而炸鸡的味道太棒了,并不只有美国人才爱吃。
它又便宜又容易做,拿着也方便,谁会去想它代表着什么种族主义?
所以对于整个地球来说,炸鸡是一种灵魂食物,没准替代鸽子成为世界和平的象征也说不定呢。
第7集的中餐也和歧视有关。
大部分美国人、欧洲人印象中的中餐都是又酸又甜,这我能理解,当初移民过去的华人想必也不能给他们端上一碗红油脑花儿或者酱香鸡爪,少数人多少还是需要迎合多数人的口味,更何况你还是外来者。
但他们还惧怕中餐里的味精,这我觉得非常冤枉,好在剧中的几位厨师都站出来替中餐撑了腰。
我们的主角大厨说:“歧视或者不接受陌生事物是人与生俱来且根深蒂固的。
保持无知很容易。
”希望全世界人民都可以通过美食来透彻的了解另一种文化或者另一个国家,这可能是这部纪录片除了美食以外,最想表达的吧。
不过,Whatever,好的厨师都希望做出最棒的食物,美食爱好者们也希望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味觉刺激。
请善待美食,ugly也没关系吧,嘿。
祝大家观影愉快,建议边吃边看,不建议半夜看。
B站就有,请自行前往吧
这部纪录片与其说是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不如说是关于移民的记录片。
它所探讨的是文化融合的过程与艰辛。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我觉得本片也是一个非常私人的,第二代移民重新寻找自己定义的一个旅程。
第一次看到David Chang是在Youtube的Munchies频道上。
Munchies青睐于采访看似玩世不恭嬉皮风十足的新世代厨师。
在上面出现的众多新一代亚裔厨师,常常是口中脏字不断,在穿着与为人处世的风格上巴不得想突出一种惊世骇俗的反叛感,仿佛在时时强调“不要用stereotype来定义我。
” 但在字里行间我总觉得他们却是一群努力到不行的人,时常是在竭尽全力地争取他们父辈的认同,同时也挣扎着去争取美国社会的认同。
这两个世界本是不相同的,怎么去寻找自己的位置呢?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里太习惯于去否定自己是什么 “I Don't bring Asian food to school for lunch”, "I don't cook tyical Asian food". 然而要在这个世界闯出头,他们回头发现其实更重要的是定义自己是什么。
然而去创建定义是比单纯否定要艰辛很多的过程。
如果这个人恰好有钱且任性还有点才华的话,就会像Chang一样把这个过程拍成这样一部有趣的片子。
如果观众想看到的是世界美食的话,本片肯定是要让你失望了。
因为这里讲的根本不是意大利菜,韩国菜,法国菜或者中国菜。
这里出现的所有东西全,部,都,是,100%,的,美,国, 菜。
披萨,Taco,烧烤,小龙虾,炸鸡,炒饭,dumpling(这个真不好翻译)每一样都是住在美国寻常人家在寻常的日子里就可以吃到的。
如果你要让一个美国人悉数让他思乡的家乡菜,这些就是他们的家乡菜。
有趣的是,这里的每一样在今天都超美国,但是每一样都是从其他文化中生根发芽的。
他们都在保持传统和适应改变中挣扎过。
这些外来传统与美国社会撞击的结果就是这些在美国人眼中‘ugly’但‘Delicious’的畅销菜。
他们也就是美国文化自己的写照。
里面包含着南方红脖子近乎愚蠢的对其浅薄传统的固执,百年来对黑人的侮辱,对亚洲移民的排挤,也包含着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包容与接纳。
也许David Chang在他的生意成功中发现了自己作为二代移民与这些‘美国菜’的相似之处吧,他想知道当今美国里的文化少数群体的前路,所以他去寻找了这些烹饪传统和人群文化的过去,然后和一帮做新式烹饪的朋友探讨如何在保持自己本质和特色的情况下在如今的文化熔炉中创新。
我所见过的所有在美加长大的华裔都有这个对自己文化身份认识的挣扎,然后有几个人能像David Chang一样坦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并积极寻找答案的呢?
剧中提到的美食凭良心讲,我大部分都不感兴趣。
大部分真的都非常不健康。。。
唯一的例外是小笼包和Taco了吧。
小笼包我就不费唇舌了,不过小巧简单的正宗墨西哥脆皮Taco真的非常好吃。
当年坐在 Playa de Carmen的夜市小摊边我抱着强烈的成见不情愿地尝试了人生第一个fish taco,从此惊为天人。
只要你愿意去尝试,那份对美味的赞美是不会在意做菜的人来自哪里,他们的历史是发源于哪里的。
简而言之,本片比较适合对文化感兴趣的同学们。
另一部透过食物来记录移民在美国的奋斗挣扎史的记录片,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 更加着重地回顾了华裔在美国的艰难融入过程。
一个人独自坐在异乡的饭桌前时,不妨看看。
好看。
好玩的纪录片。
第七集对比饺子,意大利饺子,中国饺子。
穿插着两位大厨的辩论,当然这只是形式。
重要的是,它在对比中讲述了故事,不是一些食物如何做,如何吃,有何新奇。
它的重点是,食物背后的故事,记忆,性格。
主持人多重文化背景的身份,使得故事有了丰富的不同角度。
第七集饺子里说,无论中国饺子还是意大利饺子,馄饨,小笼包,脐饺等等等等,吃起来都是“奶奶的味道”。
ok,我们福州的饺子,叫扁肉。
18.09.05Pizza-大晚上突然看起来第一集,以前对披萨很无感在我看着就是一大块让我长肉的东西hhh,要怪就怪我小时候的必胜客的披萨没能让我对它产生好印象吧,以后会多尝试尝试多样的披萨,我也认为真不是正宗的原材料或是配比就是最好,适应当地最好。
吃这方面,也是一万个人一万个哈姆雷特嘛中间用小插画演示吃法好可爱!Dumpling-食物菜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传统也是在一代人一代人的传递中更迭的,希望更多人把食物看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不仅是满足生存,看到周围人不把吃当享受的话,我还挺难过的——这一集看的我内心还挺有感触的包子-喜欢薄皮的灌汤小笼包~我从美国的纪录片才第一次了解到中式的做法,惭愧惭愧塔可-看了没啥感觉嘻嘻嘻,不过墨西哥脆片玉米倒是蛮喜欢的小龙虾-我杂看了半天觉得都差不多呀哈哈,爆炒或者煮出的菜肴感觉都很像,但它一定都是手抓着啃最带劲了~吃味道就吃小龙虾,为吃肉就吃虾炸鸡🐔-中国菜里的炸鸡菜谱不多吧好像,在我印象中好像都是美式、韩式一类的炸鸡餐馆,关于鸡的食谱我们有五花八门的,但是炸的方面我可能吃的不够多还要多了解一下约摸两个月终于把它看完啦~看完了还有一点舍不得,看了那么多集,看到很多人很多个角度和想法,我觉得我不仅从里面了解到关于食物,还有关于尊重不同的文化、be an open minded person 等等,多问why还有就是感觉每一集都剪辑的很好玩,字体什么的也都看着很轻松的感觉~讨论食物就是要开心,讨论太多政治历史就稍微有点沉重了(虽然在食物里这些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食物里讲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很ok,但是主持人的风格引起我不适。。另外很破碎,逻辑性没那么工整
立场鲜明,一直在讨论传统、守旧、融合、妥协、偏见与身份认知,几乎让我对这个狡猾的韩国佬产生了好感。
我实在不喜欢这类美食纪录片……不知道为什么……chef's table我也完全看不下去……还是最喜欢Somebody feed phill……
说实话,我并没有感觉这部纪录片有多好。整体感觉有点乱,并且它强行让有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起品尝一些食物,总感觉这些人会因为文化差异打起来。还有纪录片中也不可避免的包含了种族问题、移民政策一类的非美食元素。为什么你们能容忍这部片子里出现非美食元素而不能同样容忍舌尖3呢?
我喜欢主持人!自信!
20200324@家 / 个人不太喜欢这个韩裔主角。看了第一集“披萨”和第七集“炒饭”,圆桌式的讨论会有一些好玩和新鲜的观点,比如关于达美乐披萨算不算披萨,XX协会的利益链本质,美国人基于味精的中餐偏见,以及美食带给人的愉悦有无高低贵贱之分等等。与其说是美食纪录片,倒不如说是有关食物哲学的碎片式探讨吧。
讲的主题带的面太大,导致完全摸不到头脑这个纪录片到底在讲啥。其中炸鸡那集还讲到了炸鸡和种族主义的关系。然后我爸莫名其妙的显示了中国优越感,说炸鸡没中餐好吃。人家吃个炸鸡,你显摆什么种族优越感来了?
这是我看过最政治化的美食纪录片了……全片都在讲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的历史和社会基础,为此每集都有意采用多种互相抵触的叙事。视听语言丰富,叙事技术多样,在商业推广与政治诉求间达成了较好的平衡。
fuck americans
没事儿吧这帮豆瓣er给这么高分,一直坐那跟开会似的的美食纪录片两星到头了,食物里的色和香是要靠镜头传达的,不是靠bb的!两分给食物的地域及文化探究。
有点慢热,但看两三集后就渐入佳境,虽然只是一群人到处走到处吃围在一起唠嗑,但这部片真的太好看了,剖析了很多美食文化背后的故事。看完后觉得这个叫张大卫满口fuck的胖子,真是可爱爆了!
给每集的片头创意打满分,也好感于每集以食物所引入的侧重点,食物确实是一门历史与文化,牵引着一整个民族史。不知道别人会不会和我一样,觉得外国人无法讲好中国菜,不是在这个菜系里长大,根本不能明白家乡菜系之于国人的意义。P.S:专业的厨师,绝不会跟你说好的炒饭要用隔夜饭。
momofuku拔草 拔不了了:( 不喜欢moderator
食物背后的文化融合、身份认同讨论很有意思
有意思,探讨文化大于美食。越往后几集越觉得片名“Ugly Delicious”不仅仅是指不中看的美食,更有深层的政治含义,白人对有色文化的排斥和歧视。David Chang的表现比较粗鲁,偶尔有些激进,以这种方式跟所有人探讨传统延续和文化偏见很犀利,但有效。
Amazingly camera shot and nice atomsphere as a sucessful chief. I hate that thing with singular authensity. If you look at successful people, you will find the simialr approach, at first, they immitate the ones they admire, and then, they formed their own styles.
从第二集开始喜欢上这个真实、可爱的胖子Dave chang,每一集的主题都好有料,制作太用心了。
网络高清版资源 美食背后更多的是移民等郑智讨论 大声嘲讽川普 每一集都有太多的东西 形式又很花哨 同一种食物看多了也难觉美味
看不下去,无聊
某香蕉主厨的美食日记,每集一个主题跟着主持人去餐厅吃吃吃,带有很重的个人偏爱。披萨、玉米卷饼、家常、小龙虾、烤肉、炸鸡、中餐、饺子。最让我惊讶的是主持胖胖的棒子脸竟然还有小酒窝,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