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 周恩来逝世 1976年4月5日 四五运动 1976年7月6日 朱德逝世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 1976年10月6日 拿下四人帮 1977年7月17日邓小平复出 1977年8月12日—18日 中共十一大召开: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7年10月12日—21日 恢复高考。
1978年3月18日-31日 中国全国科学大会 1978年5月10日 内部刊物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9月13日—20日邓小平“北方谈话”1978年10月11日21日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8年10月22日 邓小平访问日本 1978年10月23日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 1978年11月5日出访东南亚三国 1978年12月18日—22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陶铸,彭德怀案昭雪 1979年1月1日 停止炮轰金门 1979年1月28日 访问美国,中美邦交正常化 1979年2月17日 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8—1979年知青返城个体工商户出现1979年中信集团成立 1979年7月1日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1979年7月8日深圳蛇口工业区开工。
习仲勋等同志借助深圳蛇口提出让广东先行一步得以实现,吸引港商投资 1978年 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大包干,1980年政策推行,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确立 1979年7月 邓小平登黄山 1980年2月23日—29日.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追悼会在北京举行、宣告刘少奇冤案平反,天字一号案平反 1980年8月邓小平接受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采访 “我们决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 对待毛主席” 1981年6月27日—29日 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历史决议》并且印发了《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关于老干部离休退休问题座谈会纪要》1981年9月 华北802军演演戏结束后举行阅兵式 1982年4月 英国前首相希思访华给撒切尔探路 1982年9月1日——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闭幕第二天和胡锦涛握手 1982年9月24日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 “主权问题是不能够谈判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1983年7月12日香港问题正式谈判拉开了序幕。
1984年9月26日中英香港问题谈判落下堆幕。
1984年3月.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开放对外口岸1984年10月1日 建国三十五周年阅兵式“小平,您好!
看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留下了持久不衰的震撼与感动,自己永远无法感觉到那段历史给予那代青年的使命,那代青年的热血青春与无法言表的激动,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伟人处于同一个时代是何等的庆辛,与整个社会同呼吸共命运,与中国的进程一起大步向前,参与国家提出的真理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一些过时的思想相争论,互相辩论,不管哪种思想都是为了祖国,无论新旧,无论好坏,都是在想着祖国的前进。
新思想的共产党人也对那些思想一时未转过来弯的人充分理解。
祖国好儿女们亲身体验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行最后被认可那种心情是多么的激动与喜悦啊。
邓主席高瞻远瞩,超越了当时普遍人的思想,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正是因为民主的共产党,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我感觉现在这个社会青年相比当时的青年,差了一个层次,也许是自己太堕落了,处于一种狭隘的环境之中,没看到优秀的祖国好青年好儿女,今天的社会相比那时也感觉缺了一些东西,这些逐渐遗忘的东西应该慢慢找回来。
共产党人的信念太强大了,信念不是说出来,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做出来的。
如今的中国也是正处于关键时刻,想起来便又很庆辛生在了这个时代。
可以看到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步步复兴,中国梦一步步实现。
中国加油,共产党人,你们辛苦了,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们,辛苦了,感谢你们。
01 这里不聊历史,只谈戏剧细节。
开篇镜头是小平爷爷的生活场景,为儿子擦身,演员马老师确实敬业有个镜头展示了老师额头的汗珠是的,平常父母照顾孩子,通常是孩子洗大澡,妈妈洗小澡。
马老师的“川普”也在剧中是一大看点。
有评论区说这方言说的,正儿八经的四川人听不出一点异常。
而演员是贵州人。
敬业的人,会把细节刻进骨子里所谓最高级的演技,是没有演,而是变成“那个人”。
这份职业责任感,告诉我们,最大的责任是把每一个小事做到极致。
02第一集的镜头中出现了不少的真实历史场景,照片。
看到这些,让人不禁觉得这是纪录片了。
这也是种惯用手法,对从事自媒体创作的人来说可以塑造故事,但在故事中切入真实镜头,代入感更强。
这个手法,对于故事创作的人来说,是怎么切入,需要刻意练习下。
书面的手法叫做“真实穿越”吧。
就如扫H风B,讲述的是虚构的城市,扫H除E的历程,个中案件故事取自真实事件改编这就增加了话题度,关注度,故事更加丰富好看。
03第一集的最后环节是分照片。
得知父亲和家庭可能面临的最坏结局此时此刻,不再有伟人光环。
而是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血浓于水,生离死别。
亲人在身边,皆是普通平常,微不足道。
当离开了,一片纸都是哀思的寄托。
想起外婆罹患癌症的最后日子里妈妈收录了她默念低语的音频音容笑貌大概是你不在了,我听着你平静的笑语,却哭了。
总结一下,开头的创作手法重大事件的快速推进大人物的细腻感情刻画节奏紧凑 连贯好看粗中有细,鲜活立体。
闲来无事看完了这部48集电视剧。
拜读了《党的历史决议》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相关文章。
很佩服邓小平手段高明,在那个年代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破除个人迷信,展开真理标准的讨论。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真正的转变是从思想的转变开始的。
欧洲的文艺复兴破除了对神的迷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破除了对人的迷信。
然后让我们把目标放在发展人的幸福上来。
社会才会得到蓬勃发展。
胸怀坦荡,人生三起三落,还能客观的评价毛主席的历史功绩。
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没有让中国陷入苏联那种下代领袖通过泼上一代领袖的脏水来树立权威的模式。
眼界开阔,年轻的时候就在法国勤工俭学,让邓小平胸怀世界。
能够使用经济规律办事,开放中国,学习先进。
淡泊名利,在自己70多岁才成为最高领导人的时候,思考的却是干部年轻化,思考的是破除领导人终生制。
在自己还有影响力的时候就请了一大批老人退位让贤。
完成了裁军,完成了接班人的培养。
把困难的问题自己解决了,没有留下历史遗留问题,勇于担当。
老话说的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一个人久处高位以后,变化是很正常的。
而能淡泊名利,勇于担当,急流勇退的人才少。
这也是邓小平的可贵之处。
感谢小平同志为我们留下这样更完善合理的社会制度。
[抱拳]
这个世界充满着矛盾和冲突,而所有的冲突最终根源都会归于认知能力的冲突。
只能听懂低俗段子的人会觉得纯文学不知所云,无知浅薄的人也注定与深刻、崇高、理想主义等毫无关联。
对于有能力理解这段历史的人,这部剧解释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哲学命题,过去50年和未来50年内出生的人都适用。
60年代之后出生的中国人,天生享受有机会接受教育的权利,有机会通过劳动赚钱的权利,享受认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权利,享受认可人人平等的权利。
但这些天经地义并不是从来如此,这里面有人祸的原因,而人祸也不是中国独有。
即使是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人享受不到这种理所当然。
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这种创造只有在天才和伟人出现后才成为一种可能。
少数人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绝大多数人只是随波逐流的乌合之众。
高中的时候看过,看得感动哭了每一集都是,但是随着长大之后眼界宽广了,社会实践多了,了解到的历史多了,才发现这就是一个捏造历史的剧以及儿子蒙骗世人颠倒黑白偷天换日的事,其中五个一点真正提出来的是🌸,养鸭子小尾巴那段历史上是允许的,公者还通过人日发表过允许养的评语,剧里却虚构私者的这段故事,还有最离谱的是什么?
是那个几个主角就是高干子弟,呵呵用高干子弟来代表年轻人,真会想,亏我当年居然跟高干子弟共情,咋滴啦,是我有先富了?
还是我进了康华?
还是我能够在太庙举办婚礼,还是说我跟老吕说的《还让不让老同志讲话》里讲的我分封在了南京,岭南,西北?
我真是傻居然跟那群高干子弟共情。
最后再提一小点事情,《铁证如山》是个好东西,人民日报1976年10月22日的封面描写人民为什么庆祝的事是个好东西,只不过这个庆祝的事被主流书篡改成了为另一件事庆祝,呵呵。
我本来前面30多集是已经确定好要打5星的,(这种剧其实如果看的投入了之后,是可以忽略掉一些问题的,感情到了位)但是没想到后面有瑕疵。
虚构的人物里曹慧(前期)跟那个老曲都很讨厌,不过他们都是代表的那些“老顽固”,还有田源drama的表演方式我理解为那个时代热情似火的青年人。
这些弹幕里的吐槽点对我还好,但是我不能理解的是撒切尔夫人……我感觉这部剧在写其他外国领导人的时候都描述的很正常(也许是我对他们不了解),然后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到了英国感觉到满满地敷衍。
防杠说明:这个剧的题材真的很好,然后我也感兴趣小平同志,所以我才看这部剧的。
撒切尔夫人当首相的时候已经是50多岁了,但是剧里面的演员我不知道也没有搜到真实年龄,但是我的目测只有30多岁。
而且她的仪态真的很不好,虽然说在当首相之前她的仪态确实是那样子的,然后声音也很尖,但是她后来经过了专门的训练,当了首相之后就已经改变了很多,而且50多岁了,声音不可能还像一个少女一样的尖。
还有就是她的会客厅上面挂了一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风格的画像,我不知道人物是不是伊丽莎白一世,对画作不了解。
但是如果是的话,我搞不懂为什么唐宁街10号会挂一个16世纪君主的画像,或者说挂一个很古代的画像,而不是选择现任国家元首伊丽莎白二世的画像。
我不知道是不是一定要挂现任君主的画像,但是这个画像的风格就很出戏(对于我来说)。
然后最离谱的是,内阁会议的时候,最显眼的画像竟然是爱德华七世老婆亚历山德拉王后的画像。
这个是一部历史剧呀,为什么不做一点功课呢?
太敷衍了。
然后还有一些其他的建议:就是有些戏份大的角色第1次出场的时候,应该说一下他是谁。
比如邓跟卓的孩子们,我还特地看了演员表。
还有就是夏建红她明明那么反对大包干,然后还在那里说这是犯错误的,结果就转变的特别的生硬,还是我没有理解到?
“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句话洗脑了我很久,剧里念出来真的很震撼。
但是他们的话剧《惊雷》感觉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就那么几句话,还重复了好几遍。
个人感觉还没有《于无声处》只出现了一次震撼。
全世界人都知道当年铁娘子那一跌,但剧中并没有体现。
这是以不丑化和手撕对手来标榜我们自己伟人的智慧和成就。
即便这是外交事件中的事实,并写入了历史。
任何人都会有疏忽或身体不适,偶然事件发生在大的历史情境之下就变成了大事件。
比如拜登的三连跌,也称三联拜!
按照中国的俗话讲,事不过三啊!
美国国运势颓已无悬念,当然拉来尽可能多的小弟们撑场子,站站队,排排位嘛。
看看当年的小平时代坚守的和延续到今天的有序传承,就有了充分的信心。
跟西方势力抗争下去,才是出路。
我们要的非常简单: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记得之前的版本吧,区别在于领土完整这句,换成了发展利益。
这是历史的进步和国家成长和进步。
实事求是,一切向前看!
当年香港回归谈判时英国选择和平解决,不是没有炫耀过武力吧?
舰队也来了呀!
之后,美国航母舰队数次要求停靠香港同样被拒绝了。
怎样呢?
还不是等到辽宁舰去香港,邀请香港市民登舰参观,美舰队只能为泄愤巡行台海来怼一下我们吗?
他们真敢打吗?
敢打早就打了。
英国人当年为了利益,舍香港得大陆市场是抱西瓜丢芝麻。
如今的美国人不懂吗?
不仅美国人懂,欧洲各国也各揣着心腹事。
惨的是日本、澳洲和我们周边这些邻居们。
比如越南、印度、泰国,还一个既想当又想立澳大利亚。
难为你们了呀!
我们都明白。
还有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那就是台湾,祖国统一的大业问题。
按照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主权问题不谈。
毛主席建立了新中国;小平同志奠定了大基调但在香港回归前去世了;继任的领导人江主席收回了香港;之后涛涛主席收回了澳门。
那么台湾呢?
人心所向啊!
不仅是大陆人民苦盼台湾回归祖国,台湾人民更加比任何时候都希望回归祖国。
原因非常简单,美国对亚洲国家人民的利益压榨和种族歧视!
美国从世界人民自由民主的天堂变成各种族相互仇杀的地狱!
无端袭击只为仇恨和偷窃;高知人群买枪自保只为自己不够黑或者不够白。
结果很难料,但全美2021年5月中旬一周的枪击案就260起,像打起来内战一样。
回想当年小平时代的戈尔巴乔夫访华就颇具总结。
当然,此前还有极其相似的切格瓦拉访华。
相似的评价是极被中国人民爱戴的小平和周总理,评价是:他不是个政治家,是个空谈者。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回来说台湾的事。
台当局不谈独立就会延续相对的平衡。
无论他们从美国进口多少武器,无论他们作为第一岛链布置了多少NMD、TMD还是无人机,包括日本近日也布置了几架。
那些有用吗?
大家自己明白。
按照小平同志总设计师,中国人民的儿子的伟大规划走下去,我们自己坚持和自己孩子们坚守的中国精英阶层的领导走下去,就是我和我的祖国的未来。
这些精英们是我们的孩子们,爱家爱国爱我们的共产党!
十年过去,这部电视剧竟然成了我的童年电视剧回忆之一。
可以说看了之后印象特别深刻,能记一辈子的那种,算是我这种基本不看电视剧的人鲜少有的一集不落看完的剧。
那是遥远的2010年代,在那暑假的仙女山、武隆,在那无忧无虑充满所谓今日“中式梦核”画面的避暑假期,我和婆婆爷爷一起用卫星锅盖配电视机看的——他们从那个年代走来,可以说是感慨颇深十分认可。
这部剧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影响塑造了我对那个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起源的看法,倒也不仅是因为这部剧是唯一算得上看完的“主旋律”电视剧,而是我成长了十年,用自己的阅历和感悟一遍一遍验证了最初看这部剧时所接受的一些思想和思维,可以说是双向奔赴了。
但要说十年之后再回看,唯一的疑惑就是,感觉这部电视剧更像是给那个时代做了个纪念甚至是祭奠,因为这部电视剧反应的好多思想,都已经在这十年中淡忘、抹去、抹黑甚至悄然排斥掉了。
只能是历史果然都惊人的相似,从来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政策和永恒不变的社会风气,但这部电视剧却的确起到了记录作用,至少记录了在那个现在回忆起来十分遥远恍如隔世的2010年代,能拍出的贴近人心的剧,以及风气。
至于当下和未来,这部剧当然还有它的价值,可惜的一点就在于,时代真是变了,变的是风气和环境以及不可言说之事;时代也没变,因为历史真是个圈,不过十年,不过四十年,不过一两代人啊再赏一遍剧吧hhhhh在这2024年的春天
今天看到教育座谈会那一集,提到恢复高考。
在如今,尊重知识,崇尚知识的风气早已蔚然成风。
因此,很难想象会有那样一个年代。
想想反思自己,我现在对于知识的崇尚与追求似乎也失去了初心与其纯洁性。
学知识长见识是为了贡献,无论这个贡献的大小;或是因为热爱,我爱故我在。
经济等虽也是追求但不应放于主位。
现在有些时候,大家学习更多是因为别人在学于是造成了所谓的内卷;大家学习是为了追求更优渥的经济条件与名誉;大家考研也不单纯是为了深入自己的研究领域而是为了追求有一个更高的学位从而得到一个看似会更为体面的工作,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经济条件。
但我也尚未否认经济条件的优良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至少得生存。
我前两天还在想,我学了这样的专业,它以后并不会挣得很多钱,甚至说我出来工作之后,如果是本专业寻常的工作,可能其工资与很多比自己学历低很多的人工资都差不多,又比较比自己学校好的学习这个专业的人,我不断在想他们真的甘心吗?
不会觉得失了面子吗?
不会觉得愧对自己的努力与不断的在知识领域攀爬向上吗?
看了这一集,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
因为他们已然不是最重要的了。
他让我想起幼时的自己对知识的向往,想起那想当科学家的梦想,想要能做点什么,想要留下点什么。
所以为什么之前能那么坦然的荒废大片美好时光,(倒也没有说不能休息娱乐,只是基本没怎么学习罢了)。
所以为什么之前能不断自欺欺人的自我感动式努力。
五六十年前我们尚且还有着战争,前人不断为我们战斗只为换的一个安稳的生活;科学家们在那样的年代仍未放弃对科学挚爱的追求与沉醉。
现在的自己为什么就不但忘记初心,没有坚持并忘记那种纯洁性,还本末倒置。
希望,接下来能继续努力,永守:自己向上是为了探索,是为了贡献,是为了存在。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