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多悲欢离合的地方,不是毕业季的校园,也不是告别的机场车站,而是有急诊室的医院,这里每天都上演着争分夺秒的抢救情节,但是来急诊室的患者们,却分别要接受“获救”或者“不治”的两种结局,在这个充满着各种残酷现实的生死场,是那些坚守在急诊室岗位的医生与护士,用他们的医术迎接着一个又一个紧急病患,用他们的强大内心迎接着一次又一次挑战,正在热播的《急诊室故事》,就将镜头聚焦在了这样一群人身上。
区别于既往的很多医疗题材的影视剧,《急诊室故事》走的是典型的美剧范,虽然导演徐庆东老师去年因病逝世,再也看不到他的这部心血之作,但他一贯的“高密度、强情节、快节奏”的特点,却在剧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故事展开迅速,剪辑干净利索,剧情豪不拖泥带水,非常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而飙升的收视与关注,也算告慰了徐导的在天之灵。
《急诊室故事》是部医疗行业剧,不仅注重故事性和娱乐性,更是坚守着对医疗界的最专业的呈现,以及对医生群体的最真实反映。
据说在本剧开拍前,一票主创就被送入了京城某三甲医院亲身体验医护工作,时间长达数月之久。
其实,这已经不是徐导第一次拉主创们深入“上山下乡”体验生活了,在《无限生机》时,已然有过类似的“举措”,虽然不可能让演员们在短时间成长为一名专业的医护人员,但至少已经让《急诊室故事》成为一部足够专业的行业剧。
其实,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以及影视圈功利心的膨胀,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会有剧组为了拍一部戏,而带领主创耗时耗力地深入故事一线去体验生活的事情了,更多的演员是带着学院派的一套表演体系,随时换装随时变脸,将影视剧表演当成了舞台小品,任意发挥,也导致表演浮夸无力,人物立不住脚。
包括某部医疗剧,连常见的专业知识都漏洞百出,这已经不是创作态度问题,一旦面向全国播出,是要上升到误导观众的严重地步。
《急诊室故事》由王茜、张磊、刘钧、隋兰、王挺、刘德凯、张潮、田牧宸、张欣颜等联袂出演,班底依然是曾经声名显赫的《重案六组》的原班人马,因此在专业度上精益求精,不仅导演及主创“卧底”体验医院生态,而且请来微博著名的“急诊科女超人于莺”,所选案例大多来自北京市卫生局汇编临床,包括从剧组人员亲友团中汲取而来,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故事的虚构乱造,也因此让本剧在拍摄及播出的时候,有着强烈的真实感与巨大的感染力。
其实医生也并非是一个神秘的群体,他们同样有血有肉,对待病人也并非公众所感知的冷血无情,面对未能抢救过来的患者,他们同样会痛哭流涕,看着奄奄一息的病儿,他们同样会揽入怀中,而职业岗位,却给到他们每天都要去面对太多的人间悲喜剧,一眼看尽人间悲欢,这样的“折磨”,并非一般人可以承受得了。
但是好在,《急诊室故事》不仅将镜头对准了抢救治疗的第一线,也跟踪了医生护士们的家庭生活和爱情追求,也令观众感受到,他们同样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同样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和人生追求。
这样的呈现,相信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化紧张的医患关系,无论对医生而言,还是对大众来说,都是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从这点讲,《急诊室故事》为医疗题材行业剧,树下了可参照的标杆。
2014的急诊室故事明明就是无限生机的续篇儿。
看得我是满心的老乡见老乡,那个亲切劲儿,泪流满面了都快。
9年时间,苏大夫还是苏大夫,护士长还是护士长,住院医还是住院医(姜胖子你咋那么不长进呢),苦命的王挺照旧苦命。
冉大夫终于追到了苏大夫还升了官儿,当年看到心碎的杜子同变成高高大大的模样却不改那股机灵劲儿。
不过去了感情牌。
急诊室故事整体来说不如无限生机。
很好的剧本,却搭上了略狗血的感情线。
给整体感觉大打折扣。
大陆的编剧导演在这方面实在不如TVb来的驾轻就熟。
不过时隔9年,这个剧本成熟的地方还是有的。
急诊室故事不似无限生机那样重头戏只在医生,护士只是绿草,看完了都记不住脸。
踏实肯干却过劳死的霓子,可爱灵动的桃子,仍如其名的圆圆,一个个的角色充实而饱满。
不管怎么说,急诊室故事都是部好剧。
没有高大上,没有主旋律,真真切切贴心窝接地气。
很好的诠释了取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典型的徐家军的风格。
如果大陆多些徐家军,少点手撕鬼子、家长里短的。
我敢说大陆的影视剧质量,且不比美剧,至少不输TVb.对于《何以笙箫默》之类,我只想说您边儿去吧,看多了真没营养
1.现实中肯定有好的医生护士,但是比例太少,更没办法集中在一个科室一个医院。
电视剧当然是假的,但是观众却宁愿它是真的,更充分说明了社会风气进一步完善空间极大。
2.越看越没劲,特别是、本应该是主线的医疗戏慢慢被旁支的感情戏喧宾夺主,更让人难受的是感情戏是那么难看,除了狗血之外,更重要的是太突然了。
汪晓寒大夫对他父亲老院长韩俊杰的感情转变、苏俪对于关纪洲的感情转变突然,对汪晓寒的三角恋出轨就更突然了。
苏俪和关纪洲是多年同事,见证了关纪洲结婚生子离婚当主任等等,但是都始终是同事,还在准备和关纪洲官宣结婚前夕出轨汪晓寒,就算爱情来了挡不住,也太不符合理性大于感性的老急诊医生的基本素质了。
汪晓寒夺走同事未婚妻,君子成人之美,不夺人所爱。
苏俪和汪晓寒的迅猛发展和二人的表现反而让关纪洲显得更加可爱和纯朴、厚道、大度。
看到这种情爱纠纷,如果我能够重新活一次的话,我宁愿和我所有我追求、我喜欢、我爱的人做朋友,一辈子朋友,而不是情侣,因为情侣终究会分开,朋友反而更轻松、更长久。
3.电视剧中很多感动到我的故事都是很平凡的,即使不是医疗剧,这种平凡中的感动也一样可以打动人心。
生存就是最精神的战斗,虽然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但是当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句话。
人的生和死都是命运的安排,是恩赐还是赎罪因人而异。
我们总说生老病死,可见,生和死之间还有老和病,因此,如何处理老和病就是人活着的重大考验和无法回避的最现实、最大的问题,虽然没提钱,但却处处离不开钱。
生活之后就是死亡,如何面对、处理、迎接自己和亲友的死亡是人一生最终极的问题,涉及人生意义这样的哲学范畴。
当你对生活感到厌倦时、当你对自己的逆境感觉到绝望时、当你对自己的际遇感到委屈时,应该看看这种平凡人的故事,你会看到有人比你更可怜,有人比你更绝望,有人比你更委屈,但是很多人仍然顽强的活着,觉得苟且吗?
如果你有这种想法,说明你太骄傲,太看不起人,没有经历过苦难,普通老百姓可能为了活着就已经用尽全力,可能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这是一种求生的欲望和面对失败、残酷依然百折不挠、勇敢坚强的精神,正是因为这些平凡人这种活下去的信念才有了家族、民族、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延续不绝。
更关键的,死亡并不是终点,也不是结束,是一个新循环的开始。
4.善良的何佳霓护士,为什么好人多半不长命呢?
如果你换一个角度,人活着何尝不是一种煎熬,要经老历病,如果跳过老和病,从生直接到死,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5.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中文翻译简洁而富有哲理: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这句话出在爱德华·利文斯顿·特鲁多墓志铭的说法其实是弥天大谎。
爱德华·利文斯顿·特鲁多是美国20世纪早期一位著名的医学大家,世界结核病治疗的先驱,著名的阿迪朗达克结核病疗养院和美国第一家致力于传染病研究的萨拉纳克实验室的创始人,在1910年正值其结核病疗养院25周年纪念日时,他被推举为了美国内科和外科医生大会主席。
他于1915年11月因肺结核去世后,《纽约时报》分别于11月16日和21日,短短5天内连续发表了2篇长文来纪念这位“医学英雄”。
特鲁多将墓地选在保罗·史密斯荒野教堂公墓,是因为他的两个孩子(女儿3岁时早夭,大儿子在大学时死于肺结核)早已埋葬在那里。
无论是矗立的纪念碑,还是旁边的地碑,均不见“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的踪迹。
6.如果你没有看过大陆医疗剧,如果你对大陆医疗剧有所期待,那么请移步《无限生机》,压根就不要打开这部《急诊室故事》。
在年初第一拔儿赶上一剧两星的数部大剧中,《急诊室故事》是不可忽视的一部精品剧。
和近几年那些借行业之名行泛泛之事、以职场纷争和谈情说爱为主要内容的行业剧不同,这部医疗剧拍出了一个空前真实的急诊室,凭大量详实有料的案例,以及极具专业性的急救和医治情节而产生了强烈的紧张感和真实感。
与此同时,该剧还塑造出一大批栩栩如生的角色。
儒雅主任骆一禾,打不垮的女超人苏俪,也有暖男关纪州,酷男汪晓寒和雷利风行的型男雷剑锋,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隋兰饰演的女护士长刘亚萍,一反荧屏观众对护士长必然冷冰严厉的既定印象,以一个热情爽快,漂亮伶俐,刀子嘴豆腐心的人物形象,让人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别有一番美好。
在影视作品中,护士从来都是一个非常抢眼的角色类型,张柏芝、佘诗曼、袁咏仪、高圆圆、王珞丹、李小璐、海清,都曾因出演护士被观众所喜爱。
纯净无瑕,年轻貌美,和声细语,如沐春风,这是护士给大家的整体感觉,但是说起护士长的形象,可能就是另外一番天地了,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会觉得护士长一定是年龄比较大,冷若冰霜、不苟言笑,其实呢,现实里哪有那么多当上了护士长的“容嬷嬷”和“李莫愁”,最真实、最专业的医疗剧《急诊室故事》就给你看到一位既是麻辣女王也是逗比甜心的护士长。
在剧中的急诊室里大概有七八个重要角色,护士长刘亚萍是其中最具喜感的一个,麻辣、真实,一副伶牙俐齿和热心肠,在紧张的工作中,她是整个急诊室的八卦王和开心果。
身为闺蜜,她时刻关注着苏俪和关纪洲的感情,时不时用摄合几句,身为同事,她像大姐姐一样培护年轻护士的成长,身为医护工作者,她也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虽然会埋怨汪晓寒往回“捡”赔钱的病号,但也会毫不犹豫的把自家孩子的零食拿出来给病患儿童分享,这份不由自主的善意,总是会和让人备添亲切,耳目一新。
和现实中的每一位医护人员一样,刘亚萍除了真诚和逗比,也有自己的烦恼,操心人际关系,关心房价会不会涨,还有为了买房弄假成真的离婚,更是让她伤心流泪,但是她没有受制于这些负能量,无论工作多忙多累,总能给大家带来欢乐,用那些机智有趣的俏皮话给急诊室注入温馨。
所以,观众也会和剧中每一位角色一样,每到气氛比较凝重的时候就会盼望她的出现,希望她能出来开开玩笑,忙里偷闲的聊聊八卦,给大家发一点零食,带来一份自然真实的快乐。
隋兰并非名气很大的女星,对于更多观众来说,她只能算是一个荧屏上的熟脸,她和徐家班有过三次合作,十年前的医疗剧《无限生机》中,她就演出了年轻靓丽的护士长丁宁,《美味关系》中,她饰演主角之一的文霞,而在《重案六组》第三部中,她曾友情出演一位神秘的涉案人员。
此外,在另两部热门剧《三十岁你好》和《食来孕转》中,隋兰除了担任主演,还担任了幕后的制作工作,她也因此获得“MSN时尚影响力大典年度电视剧制作人”大奖。
成功之路,看似简单,其实除了实力+努力这两大基本成分,还有天赋、机遇等多重因素,从《急诊室故事》的表演来看,隋兰胜在实力,她的表演鲜活、生动,而且力度十足,可以突破了正剧和喜剧的界线,随时随地变身麻辣女王,发挥喜感调节气氛,送出幽默和欢乐。
在女星们普遍都在追求甜美和时尚的当下影视圈,隋兰的真实和热情,正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麻辣风景。
文/满囤儿早在1961年,美国就诞生了第一部医疗剧《克戴尔医生》。
该剧在当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并由此造就医疗剧的潮流。
此后,1963年4月1日首播的《综合医院》播出至今,人气医疗剧《豪斯医生》和《实习医生格蕾》也都完成了十年的长盛不衰。
而在中国,直到2005年,《重案六组》原班人马打造出《无限生机》,才正式开启了医疗剧大幕。
十年前,导演徐庆东、主演王茜、刘钧、隋兰、王挺、姜浩然等就是一帮子弄潮儿,在内地电视剧行业中催生了医疗剧的潮流。
十年间,打着“中国版《豪斯医生》”、“中国版《实习医生格蕾》”,甚至“中国版《白色巨塔》”名号的内地医疗剧纷纷亮相,但是即便依靠大牌明星抢下不错收视,也往往因为不够专业而遭遇众多吐槽。
比如某部宣传铺天盖地、主演星光耀眼的医疗剧就被网友如此评价:“谁说气管插管能治心脏病发作的?
这剧到底有没有医疗顾问啊?
这绝对是一个意淫里的世界,还没意淫对地方。
”在时光网所制作的专题中,国产医疗剧的专业度评分普遍为一星或两星,远低于美剧和日剧同类作品平均4.5星的高水准。
该专题内唯一的4星内地作品竟然还是十年前的《无限生机》。
于是,编辑都发出感慨:“国产医疗剧的春天,恐怕还得由《无限生机》这样的作品来拯救。
”十年后,拯救终于来了!
由行业剧黄金组合、《重案六组》原班人马打造,《无限生机》的精神传承者《急诊室故事》来了。
十年再续自然引起业内与观众的期待,因此《急诊室故事》在拍摄之初就被冠上“最被期待医疗剧”的名衔。
剧集开播后,观众发现《急诊室故事》延续了徐庆东导演一以贯之的高密度、快节奏、真实感等创作特点,将镜头对准与当下民生结合最紧密的医疗行业,讲述了许多发生在急诊室里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在《急诊室故事》筹备之初,王茜便率主创团队往返于北京各大医院、急救中心。
他们通过实地实习、调研,搜集了大量一手素材。
海量的素材保证了剧中病例几乎都来自于真实案例。
剧组还力邀“急诊室女超人”于莺担任剧本医疗顾问,999急救中心医护人员在现场盯拍摄时的医疗细节,保证了医学术语的精确。
即便是最挑剔的观众也会发现,《急诊室故事》成功延续了《无限生机》几乎“零医疗疏漏”的优良传统,在前作十年后,再一次成就了国产电视剧中最专业、最精彩的医疗情节剧。
细节精准保证了剧集的质量,人物内心的丰富更是保证了剧集的精彩。
十年国产医疗剧,在塑造人物内心世界上,《急诊室故事》又提供了一个好范本。
剧中的急诊室群英堪称“急诊八杰”,主创给每个人都设计了相应的医疗理念,也就是他们在这个行业中的价值观。
由王茜、张磊、刘钧、隋兰、王挺、刘德凯、张潮、姜浩然、张欣颜等老中青三代实力演员同台飙戏,通过不同的案例将这些价值观一一体现,在播出后更是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盛赞。
《急诊室故事》没有停留在医患纠纷引发的看热闹心态,也没有偶像明星的耍酷卖弄,更不会在手术和治疗的方式方法上故弄玄虚,有的是理念的碰撞、内心的纠结、张弛的节奏、生死的张力、严谨的细节,无愧于国产医疗剧十年的积淀。
正如十年前的《无限生机》开启了国产医疗剧一样,《急诊室故事》标志着国产医疗剧专业性与可看性的再次起航。
我很爱医疗剧。
但医疗剧看得越多,越难看到“合格”的,比如比这个剧稍早一阵播出的青年医生、产科医生、产科男医生,基本都是穿着白大褂的偶像剧爱情剧,除了医生护士打情骂俏,就是病人夸张搞笑。
专业上漏洞百出,让纯业余观众都笑掉大牙。
我至今仍然认为,十年前的《无限生机》是中国最好的医疗剧,也知道这个班子一直在筹备续集,但是前几年医疗剧沉寂,一直没有好机会,等得也真是着急。
这两年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剧一下子又成了当局弘扬主旋律的战场。
我知道医疗剧又要雨后春笋了。
但是连着几部都很失望,越发期待这个剧组能带来一部真正的医疗剧。
虽然徐庆东已经去世,但这部剧是在那之前已经杀青的,只是盼着播出。
没见到什么前期宣传,转过年忽然就播了。
大体是《无限生机》的原班人马,王茜刘钧田振崴王挺隋兰,还有徐庆东工作室的“镇宅之脸”张潮。
一班一直不是很火,但一直很认真的演员。
张磊和张欣颜算是新鲜血液。
整个剧看下来,我必须得说,《无限生机》是难以逾越的。
相比之下,《急诊室故事》节奏更快了,但是略显粗糙和凌乱。
特别欣赏编剧在刻画人物的时候把握的那种基调,并不是一味“阳光、温暖、积极向上”的主旋律,而是有一种灰蒙蒙的气氛,迷茫、压抑、纠结,但是坚持。
我觉得这很符合目前医疗行业的调子。
困顿里坚持,更显出信念的可贵。
特别喜欢的一个情节是,急救中心系统崩溃的那一段,救护车司机接到了来自自己家的求救消息,却不能去,甚至不知道有没有人去了。
然后男主替司机着急和不服气,冲进呼叫中心。
——在医护这个链条上,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艰难困苦,互相了解和理解远好过抱怨和指责。
各个行业,莫不如此。
最近的这一批医疗剧,都在对观众进行死亡教育,这个也不例外。
骆一禾、许湘,还有另一个出场的老太太,都是用来苦口婆心讲述“有尊严的死亡”“死是生命一部分”,以及何时求治,何时弃疗的观念。
同样是在面对死亡这个点上,十年前《无限生机》通过医学院教授王还心衰的病例,传递的是完全不同的理念——尽力抢救,尽力劝病人求生。
关于笑对死亡,无限里的经典病例是猫奶奶。
这剧结尾感觉很仓促。
我不是说一女二男的三角关系没结局,而是说,苏的老年痴呆母亲这条线没有走下去,姜要不要继续当医生的题目也没有深入展开,护士何的猝死给这一群人带来的影响,本来也可以再挖一挖。
虽然徐庆东已经去世,但王茜说这剧要拍一百集,希望可以实现,希望能拍得更好吧。
我爹一直对医疗剧有种蜜汁好感,平台上能看的医疗剧他老人家大概都过了一遍。
最近他老人家突然翻出这部剧来看,我也就跟着看了几集,顺便跟他普及一点点医学常识。
几集看下来,多少还是有点槽多无口。
你说它不专业吧,急诊科的紧张气氛还是营造得不错,大部分病例也都算写实,本实习生也蛮有代入感;你说它专业吧,医生处理伤口/手术时不戴口罩🈶,戴了无菌手套到处乱碰🈶,同一个办公室的后辈叫上级不叫老师而是叫“x大夫”也着实有些不理解。
我最不能忍的是那个叫左洛的住院医,不尊重患者不服从安排也就算了,经常自说自话,想当然,甚至为了关心自己老师/心仪对象的关纪洲,把手头刚脱离危险期的病人扔下就跑了???
还有总是嬉皮笑脸每个正形的护士长,病人在呕吐她也跟着呕吐,每天正事没干多少就跟着到处八卦……还有一个槽点,关纪洲的前妻去跟院长提议把一所综合医院改成专科医院这一点已经够迷惑了。
问题是那么多集里面除了个工具人妇产科以外,其他科的医生有出现过吗?
急诊科不需要其他科会诊的吗?
病人收入院抢救,抢救完就放急诊科观察?
不转科治疗?
神外心外胃肠外不要面子的嘛?
三位医生的感情戏也让人有些看不下去。
我可以接受苏和关的日久生情家长里短,但是苏前脚跟关前妻炫完“他是我男朋友”,后脚就追着汪晓寒跑去四川这点我是真接受无能(这里还想吐槽一下院长,急诊科几位上级走的走病的病,只有一个雷医生挑大梁的情况下,他居然还能批苏俪的假?
出急诊派两个没啥经验的住院医去,出了事谁担?
)然而我爹在看到苏俪为了找汪晓寒跑去四川,三角恋突然间浮出水面的一刻就弃剧了。
用我爹的话说,他只想看专业一点的医疗剧,并不想看3个年近40岁的人演中年狗血爱情剧(防杠声明:本人也只是医学生一枚,如有错误请各位前辈指出,谢谢)
一个成功的急诊医生不在于救活过多少人,而在于面对多少死亡不被打垮。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世间除了生死,都是闲事。
一口气看完全剧,不能平静。
节奏快,观念新,案例多,直面现实,医生的勇气,医生的无力,医生的感情和生活,都真实而鲜活。
去年看完格蕾第十季,想着要写篇影评,一直拖着拖着到现在还没动笔。
今年偶然看到此剧,觉得处处都有格蕾的影子。
关纪洲在手术台上说“手术刀”,脑中就觉得是Burke在说“Ten Blade”。
三个主演都很不错,角色性格鲜明,除了王茜确实老了,和张磊的感情戏总觉得哪里膈应,岁月不饶人,算是本片最大的遗憾。
关纪洲是个难得的好男人,他的善良和胸怀,还有最后一刻给苏丽做手术时候的担当,都令人敬佩。
先生说,最让他感动的是关纪洲在给苏丽做完手术筋疲力尽,还对台上医生护士说了一句,谢谢大家。
手术完成,在病房里汪晓寒解释自己在手术室门口的畏缩,自己下不了手,会手抖。
关纪洲看似平淡的笑笑,“也许她从来没有爱过我,既然没有爱我也就放下了,放下了心自然就定了。
”但我依旧要说对汪晓寒这个角色的偏爱,除了张磊的大白牙和大长腿,也许还是因为某处性格的相似。
面对雷剑锋的质问,他理直气壮的说,我就是这样的人,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既然爱就要说出来。
但是最后,在苏丽的手术室外,他还是意识到了自己不顾一切的爱,深深伤害了别人,他伤害的正是手术台上正在挽救苏丽性命的关纪洲。
一直以来,我也是爱的不顾一切,好像跟着心走勇敢表达就是理所当然的。
却不知曾经伤害了别人,也让朋友们担心。
今年终于安定下来,反思过去的事情,心底愧疚,却早已无处去说了。
苏丽和汪晓寒感情的增进,爱情的萌发,有几个重要的事件为节点,一个就是汪晓寒向苏丽袒露自己的身世和童年的经历,苏丽是第一个知道他和韩俊杰关系的人,并且保守了这个秘密。
只有苏丽知道,只有苏丽理解,只有苏丽能够在汪晓寒无助和悲伤的时候安慰她。
这大概就是爱情的起点。
看到一句影评说,人的亲密关系是需要自我展露来增进感情的。
很是认同这一点,在一个人面前卸下盔甲和伪装,袒露心底的秘密,大概是最亲密关系的体现了。
好几年前,因为彼时的故事在bbs上发帖,E大回了这样一段话,“男人也需要安全感的,那应该是个不管在外如何辛劳漂泊都可以安心回归的港湾,在那里没有孤苦、寂寥、猜疑、争斗、烦扰,可以什么都不想,像个孩子一样安静的睡着,在成就感已经不是问题的时候,这是男人对女人对家的终极需求。
”那时哪里懂这些道理,经历一些感情,如今结了婚,才慢慢明白这其中的意思,才知这样的信任遇见这样的人多么难得。
看完这剧,越来越觉得中年人的爱情含蓄而隽永,没有说出口的感情并非不炽热不深沉。
隐忍而深沉的爱,对生命的关怀,其实都是在人经历了时间的淘洗之后,更加焕发出沉静的光芒。
看北京台的医疗纪实节目《生命缘》,那些顶尖医院的专家大夫,在做完高难度手术将病人从死亡面前拉回来,面对镜头依旧热泪满眶甚至哽咽不能自已。
他们看过太多生死,太多生命从他们手中来来去去,然而他们却从没有麻木,他们依旧激动,就像几十年前的小住院医一样。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剧中的医生们,哪一个不是如此。
现实中也许不是每个人能做到这样,但至少我们有这样的希望,也这样相信。
电视剧高于现实,这也是此剧意义所在吧。
看评论里很多人说不如05年无限生机,也是原班人马,果断回家补剧去。
文/公元1874中国当下最被大家关心的问题之一,莫过于医患关系。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各种社会新闻里,医生与病人之间的种种纠纷,成为了一个难解的问题——一方面,医生要救死扶伤,投入大量精力去挽救病人,却又不得不面临医院各种纷繁行政所造就的杂务;另一方面,中国的医保制度尚不完善,人生病了不敢看病,看不起病,一旦住院很可能就倾家荡产的现状又不在少数。
于是乎,无论医生还是病人,大家的神经都紧绷着,彼此紧张得犹如火药桶一触即发。
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去慢慢研究,细细分析的过程,并不容易。
但医患关系已经是当下的焦点,影视剧去反映这件事,是情理之中。
前几年有一部贺岁喜剧《一年到头》,当中就涉及到了医患关系,难得的是里面既有医生的视角,也有患者的视角,而且不偏不倚,客观公允,看了之后心情复杂,却也印象深刻——患者有自己的苦处,而医生也不好做。
可惜这样客观反应医患关系的影视剧,却并不多见,荧屏上充斥着的,还是以抗日神剧和家长里短婆媳剧为主。
直到最近看了《急诊室故事》,才又重新想起这类题材,真的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了。
很多时候国产电视剧的行业剧,都是打着行业的幌子,骨子里却在说情情爱爱家长里短,但《急诊室故事》不一样,里面大部分时间对准的都是医院急诊室,讲述王茜、张磊、刘钧等为首的一众主角如何去处理一个又一个疑难案例,每集都有身为普通大众没见过的医疗专业名词,专业范儿十足。
不过虽然专业,但剧集本身还是很接地气的,有很多案例皆为新闻或者身边发生过的真事,更从台词、情节编排方面增加诸多幽默元素,让人一边揪心一边捧腹大笑。
其实,美剧这类题材倒是源源不绝,作为一个美剧爱好者,虽然不刻意挑医疗题材来看,但这些年也或多或少的随大流看了点诸如《实习医生格蕾》或者《豪斯医生》的医疗剧。
限于意识形态和观众口味的差异,我没指望国内能弄出像《豪斯医生》这种走“批判灵魂”路线的反医疗的医疗剧,但看到《急诊室故事》里,一干医生和护士以尽职敬业的态度去处理一宗又一宗突发病症事,肾上腺素还是会不由自主的飙升。
《急诊室故事》的剧情不用我阐述,看剧名本身就已经非常明显。
女主角王茜早在《重案六组》的时候就已经很熟悉,这次原班人马来打造《急诊室故事》,从警匪题材变成医疗题材,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套电视剧大走美剧风,在叙事节奏上很快,单看前三集就有种和别的国产剧不一样的气质,和同期那些动辄7、80集的大部头比起来,更是有种轻装上阵的感觉。
王茜在访问里说过拍这套电视剧的初衷,是为了要为缓和医患关系做点事儿,要医生和患者协同,才能战胜病魔。
同时,也是给社会搭建一个了解医生的平台,别觉得进医院就是跟进了绞肉机一样,要粉身碎骨才能出来。
除此之外,我觉得《急诊室故事》有意思的地方,是在展现医生在工作时的状态。
做手术的时候就不能听音乐?
有的手术十多个小时,医生也很累,必须找一些方式去放松;医生也是人,需要睡觉,所以不可能二十四小时都保持亢奋状态,如何休息,如何调节自己的身体,也是一门学问。
至于感情戏,在目前华语电视剧的环境里,不能不提,不过《急诊室故事》已经算是做得可以的了。
毕竟之前这套班底的《重案六组》就做得不错。
医生本身是很崇高的职业,但医生本身也是人,当然有七情六欲,也会生气,也会愤怒,也会失恋,也会有很多复杂的情感。
《急诊室故事》,不仅仅是医生和患者的故事,也是医生自己的生活故事。
《急诊室故事》这种大走美剧风的电视剧,对于我这类口味被英美剧吊得很高的观众而言,确实有种对国产电视剧刷新观念的感觉。
但是这种电视剧能不能被更多年长的观众接受,似乎又是一个问题。
其实国产电视剧长久以来拍出了一种惯性,好像观众只能看那种慢吞吞节奏的电视剧;不过,搜了搜《急诊室故事》的评论,好评的不少,这让我欣慰,至少证明大家还是喜欢看这类节奏快,真正专业的“职业剧”。
曾经看过访谈里,王茜说一个急诊室主任接诊了一个摔伤的老人,本应该马上救治,但他却面对一拨又一拨不停赶来的患者家属,耐心地解答应该如何救助……虽然会耽搁患者的病情,但安抚家属的情绪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目前医患关系显得很紧张的当下,这种安慰更显得必须。
王茜把这些源自于生活的真实事件放到了《急诊室故事》当中,于是乎我们可以通过这部剧集,也看到这些非常具有生活气息的情节。
其中打动我的是第二集在火场里救出小孩子的乘客,弥留之际想见已经失散许久的未婚妻,那一幕里,急诊室的医生不再是单纯的救死扶伤,更是要帮患者完成最后的心愿。
除此之外,医生也不是万能的,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面对不能救治的患者,刘钧饰演的关大夫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叔叔是笨蛋,叔叔没本事治好你的病,别恨叔叔。
”剧中张磊饰演的汪晓寒看上去桀骜不驯、性格冷漠,却因为没有挽救一名患者的性命,没办法让他与初恋看上这场错过20年的演唱会,而悲痛哭泣,医生和患者不仅仅是医患关系,更是最陌生的朋友。
而隋兰出演的护士长刘亚萍不顾辐射拍摄胸片,年轻医生左洛、姜浩然面对死亡、面对忙碌急诊工作的压力和压抑,均反映出医生这一职业的真实生活状态。
这种对于医生职业的客观、直接、真实的表现,在《急诊室故事》里比比皆是,这也是显得这部电视剧不仅仅只是讲“医生”那么简单,更是对拯救生命这个课题的严肃思考。
医生这一行业,究竟是什么样,可能平常很多人都不知道;藉着这套电视剧管中窥豹,其实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是一个寓教于乐的不错选择。
最起码,平常真是没什么机会也更没兴趣去太平间的我而言,看着电视剧里王茜旁若无人的出入……也就当是代入自己,去体验一把了罢!
从急诊室医生被安利过来,花了几天终于刷完,哪里都没哭就是35集哭到不能自已。
护士们都很可爱,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不管是讨厌还是喜欢的,都很真实,因为社会上就是会遇到这些形形色色的人。
看到妮子死的时候,真的感觉心酸和惋惜,忍不住就哭了。
哭着哭着就想到亲人,想到自己,想到以前生活的种种,索性放声大哭了一场。
我才20岁,但是已经感觉活的好累,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啊。
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作品就是好作品,看过不少医疗剧,这部虽然感情戏不太喜欢,但是其他方面都挺写实的,比现在大篇幅讲感情的剧好看太多。
重案六组是童年满满的回忆,也期待这个的第二部。
看完电视真的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健康平安,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
還不錯 第一感覺是重案六組的人跑來急診室了⋯⋯開始不錯,後來到了30集之後總覺得有些倉促
还不错
感觉没有原来的无限生机好看
致敬医务工作者
追了好久,陆陆续续看的电视剧,终于熬夜到现在看完了…本来是怀着找槽点的心态去的,结果硬是被里面的专业吸引住了。医学方面很专业。很走心。很真实。经常就能让我想起在急诊室的那段日子,那几位老师,夜班直接躺ICU、隔离病房睡囫囵觉的日子。特别怀念。但是打死都不要在那工作。
基本是一线生机的原班人马。最后苏没有选择爱,也没有选择合适,是最好的选择。
挺好,看到王茜就想到重案六组。不过职业变换还是蛮专业的。
太好看了,期待下一季
唯一能看的急诊室故事。
看了一眼小护士假哭
后面感情戏也太墨迹了,中年玛丽苏味儿……病例部分比较好看
个人觉得既然拍医疗剧,就讲一点行业、职业、病患以及一些医疗社会问题,不要什么狗血爱情故事吧,至少不要那么多吧。
嗯嗯 还行
为了下饭,为了情怀……主旋律的气息比较浓重可以理解,但这个感情戏也太狗血了,最后一集不忍直视不忍直视不忍直视🤐
作为十年后的续集这个剧医疗故事还是挺好的,但三角恋故事太狗血了,完全多余,汪晓寒苏俪这对渣男女婊真是恶心坏我了
医疗剧,感觉就一般般。
女主老年玛丽苏
跟青年医生比起来 感觉剧情有点点类似~~
感情线差评!其它的还不错,模仿美剧快节奏……
除了爱情部分略尴尬,其他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