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很多人因为第一集略显平淡而毅然弃剧。
估计第五集出来又有很多人因为风格突变而嚷嚷不给力。
其实在我看来,整部剧的节奏倒是恰到好处呢。
再试着琢磨了一下各集案件本身,可以看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来。
真不知是编剧和制作人的无心插柳,还是精心策划的结果,不管是哪一种,都不得不大大点一个赞。
貌似有“灵力侦探”这么个略接地气的译名,也是,谁叫这剧的设定如此“出类拔萃”呢。
(笑)作为一个刑侦剧,主角开个和死人对话的外挂,那要还需要破什么案推什么理?!
……大概不少人都是这么想吧。
我估计主人公石川安吾同学也是这么想的……我们都想得太简单了。
试想现实中若真有和死者对话的超能力,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更不是每个拥有这个能力的人都可以驾驭它的。
参见美国诸多人类变种大片的反角儿们……但石川没有美国人民的强悍适应能力,他从学会走路到开战斗机是需要适应过程的,所以开头才会这么平淡。
第一集,从无辜的被害者(死者)口中得知犯人(活人)真面目,然后一举抓获宣扬正义。
一切按部就班,简单得可以用粗暴二字形容。
第二集,和变态犯人(死者)斗智斗勇,争分夺秒地拯救受害者(活人)。
虽说死者的角色立场发生了变化,仍然是正统的绝对正义vs绝对邪恶。
第三集,一句“没有人是死有余辜”,模糊了正义和邪恶的BORDER(界限)。
群哄而起对凶手喧嚷着“死有余辜”,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对于这句话的正误,我不给予评论,毕竟世上没有绝对,但个人理解,石川说这句话,是基于他的经历和立场而有感而言的。
若是中弹前的石川一定会说:“他是罪有应得的”!
或许是能看见逝者这一变化,才让石川意识到他每天接触的不仅仅是一具具死去的尸体,而是一个个曾经也鲜活过的生命。
所以他的破案手段也在逐步发生变化,这点以后有空再写。
人的一辈子可能做尽错事,但我们依旧不能否定“生命”本身。
第四集,“真正的英雄是不会伤害任何人的”。
前一话中凶手为了宣扬自己(有待争议)的“正义”而杀了一个(姑且算)“有余辜”的人,那么第四话里,凶手则是为了一己私愤而伤害了多个100%无辜的人,简而言之就是报复社会。
当然,若从凶手的角度来看,他一定也认为自己是在声张正义的……于是,提问,和第三话的凶手相比,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么?
这也算是一个BORDER。
第五话,“这不是案件,是你自己作死”。
说好的凶手,说好的正义与邪恶呢?!
朋友吐槽这集是“脱了裤子你让我看这个?
”(爆笑)其实,谁说一定要是惊心动魄的杀人案呢,这个世上也并不是所有的死亡都充满了阴谋,也不意味着那些平淡无奇甚至有些啼笑皆非的死亡就不值得书写。
还是那句话,死亡的背后,是一条曾经鲜活过的生命。
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经历,就连死亡的方式或许也有不值一提,可是依然能够让人有笑有泪。
如此平凡的一生,最后带着一点点的留恋和满满的幸福离开这个世界,其实这才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写照。
在我看来,第五话不够劲儿,但是很有味儿……不知道后半程又会有怎样的发展……期待 -V-
请允许我方便地引用Rust的话:“我从不怀疑(自己是恶人)。
这世界需要恶人把其他恶人挡在门外。
”石川缺乏做恶人的自觉。
不是说非得以恶制恶、以暴制暴或者没有底线,只是不见得什么都有一条分界线。
而在石川眼中,善恶、正邪都那么一分为二,非黑即白,容不得灰色地带,更不许自己在此间存身。
只因为,用上司的话来说,他是个一尘不染(无法腐蚀)的青年。
通灵外挂是上天的恶作剧。
要在警察程序内让亡魂情报入证,逼他一步步偏离白色地带,非法搜查、作伪栽赃……越陷越深。
同时,他的内心却与现实背向而行:每一个冤魂的祈求都更坚定他的信念,都让他更确信自己站在“白”这一边(看他对发出交友邀请的情报叔恶语相向:“不要得寸进尺!
”,真是天真得可爱)。
当一个人能从死者口中确认凶手,任何结不了的案都将是确凿无疑的煎熬,而任何不择手段惩治邪恶的作法都是对他本身洁癖的挑战、对警员操守的背叛。
因此,当到达临界之时只需轻轻一推,石川就从纯白转为乌黑,像翻过一面硬币。
在现实层面,这事绝非不可收拾,花点脑筋就能掩饰过去继续警界生涯,换个世界观甚至是替天行道。
但石川瞬间就给自己的心判了死刑,那对他而言是生与死的界线。
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他的衣服颜色从灰到黑越来越深,最后两集已与丧服无异。
谁能想到,那丧服是为他自己而穿。
多年来我熬过了小栗旬主演的诸多神马烂剧啊,才等来这样一部剧和石川这个角色。
金子文纪构思故事时脑补的石川始终就是他。
他一开始还有点吃惊:咦,我在你们印象中是这么没好气的家伙吗?
(自我定位莫非是交际花)其实我也是这样想的,这种有点孤僻有点阴森、特别清洁、多少有点架空意味、再淡下去就会消失的角色。
只不过求别放在谈恋爱的少女漫画里,放在恋爱故事里就会变成叫人看着抖三抖的梦中情人which以他的长相其实是不够格的……石川一角的妙处,在于他干的脏活累活与身上孩子气的对比。
小栗算是童颜的,因而演被周围所有人宠着还不自知的成年人看着特别可爱。
这又是一个没有私生活的人,从头到尾,观众一次也没有进入过他的住所或任何私人空间,角色设定是父母健在,但从不见有联系。
有的作品中,这种设定意在增加主人公的神秘感。
但石川是个单纯到乏味的人(开挂之前),我相信他真的是没有个人生活,好像这个人尽管有了工作但从来没有上升到社会生活的高度。
很可能他从小到大真正喜欢过的人只有哥哥,而哥哥就不明不白地走了(多么讽刺,唯一想对话的死人依然天人永隔)。
然后他就“啊原来至亲之人我都一点不懂”从此斩断与“亲密”两字的联系。
若非如此,其悲剧本可挽回。
法医、上司、情报屋、搞不太清状况的小伙伴,石川是有多好命才能让身边人都明明白白地珍惜他的好、人生导师个个通情达理又忍得下他黑脸,又是有多倒霉摊上的人一个比一个尊重隐私和距离,就没一人敢不顾他感受而跨前一步。
我家远藤宪一分到关怀主角的好男人上司一角,超合我意。
市仓宠石川是宠得路人皆知,害得前半忙于争宠的小伙伴恨得牙痒痒。
算上扮演小伙伴的青木崇高,主角方刑警组全是大长腿,怎么构图怎么美!
我一向觉得远藤这种流氓脸演起情深义重的刑警别有滋味简直是更甚于黑社会流氓的dreamcast(松重丰同理),每次看他为石川担忧得心也碎了又不好直说的样子,我都高兴得心都酥了。
还是个上门女婿呢(并不是)。
EP8讲内部斗争,很有他发挥空间,演情感戏真叫好。
另一个宠石川宠得要死的阿叔是古田新太,就算石川对他很凶,他也会呵呵认定“这是那孩子向我撒娇呢”(古田新太语),我自然也满意得没话说。
BORDER这剧角色五星,破案剧情也有四星左右。
说来巧,跟山田优那部《看得见杀人的女人》正好凑成一对,都是把撞鬼老梗编出新意、不落俗套的意外好剧。
此剧死鬼皆有七情六欲,会撒谎陷害,会不知怎死的全不顶用,会有失忆求抚慰的宫藤官九郎。
第二集丸山智己演的幽灵是凶手本人,鲜格格跳出来跟石川玩,那是“好想攻好想攻可惜没实体真他妈憋气”的一个倒霉魂啊。
哥伦坡/古畑路线早已证明先挑明凶手不等于不用破案,此剧几个案子,既有着力抓线索用线索的悬疑向,也有重伦理煽情的人情向,还不乏70年代刑侦剧集爱用的狂奔追逐嫌犯的老派动作戏(长腿的正确用法)。
近年日剧太多躺在豪华卡司上混饭吃、“大家不要在意剧情看看人就好”的填时段货色。
对比之下,此剧不仅有人可看,从编导摄制角度看更是一股良心の清流,非常认真。
我第一次意识到它有多认真,是在第一集石川与女法医首次停尸房重点对话段落。
石川最隐私的几句话是面朝房门、背对女医和观众说的,说了快一分钟。
我心想“哟,导演这么排很会拗造型嘛”然后猛然意识到这个停尸房场景貌似就没剪过。
倒回去确认,果然是一个五六分钟长镜头,期间两人像跳舞一样优雅地各种换位,给你一种错觉好像帅哥美女绕着停尸台走来走去是最浪漫的事。
本剧主力导演是桥本一,《泡吧侦探》系列电影的导演(次要导演为波多野贵文)。
在他执导的几集里长镜头运用尤为突出,基本上对话场面都尽量争取两人同时入镜,对话或独白能不剪断尽量不剪(每集与女医的交流几乎是长镜头定番),像80年代前期的日本电影风格。
这点看得我非常惬意,最烦一段两分钟对话要给十来个正反打- - 摄影构图也相当精心(当然,大长腿们对此不无小补),我已经很久没有遇到这样嫌字幕碍眼的日剧了。
2014春季最佳。
打从SP开始对编剧金城一纪念念不忘,等待这么多年,金城一纪一集都没有叫人失望。
******************************************************自由主义的困境,正因为它自由,它不能否认其他任何主张,包括极端主义的存在。
当要面对和包容一堆否定它的主义,自由主义如何自证自存?
我和你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可以为了绝对的恶而杀人,而你不能。
安藤如是说。
他说得对。
恶的优势,就是可以用恶的手段达到恶的结果,手段与目的具有天然的统一性。
而善没有这样的天生优势。
很多时候,善的手段不能消灭恶,或者说不能在恶蔓延出更多的恶果前及时遏制它。
所以情报屋才告诫石川要忍住,要耐心等,但石川终究没有忍得住,一心只想消灭恶,一念之差,便跨过了边境。
对我来说,石川最后的结局并非善恶之间转换的问题,而是善如何证明自身的正当性的问题。
绝对的善不能容忍恶的存在,但绝对的善如何才能消灭绝对的恶?
为追求善的结果能否用恶的手段达到?
用恶的手段达到的善果是否还能称之为善?
反之,假如硬要保持善的目的和手段的一致性,那很可能就无法消灭恶了。
无法对抗恶的善还有多少正当性可言?
因此石川面对的是个两难困局,如果他不等待,那么就要动用恶的手段;如果他等待,那么对善的信念可能在恶的不断侵扰中枯死。
无论是哪一种,都说明善是非常困难的存在。
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种善恶边境每天都可以出现,只不过往往是小善小恶,或遗忘或无知、掩盖过去便是。
石川本来也可以如此,但是他有了异能。
异能像是打开了第三只眼(或封闭了他原有的无知和遗忘本能),迫使他直面恶的受害人所承受的痛苦,渐渐被这种痛苦绑架。
所以比嘉才多次提醒石川,不要被痛感支配,这种痛感会使人视线模糊,看不清边境线而不慎越界。
Ep9的结局当然是神结尾,Ep7的败北也让人印象深刻,但我个人评分最高的是Ep3,那个当年杀了一家母女日后被社区居民集体“制裁”的少年犯。
社区里的成年人决定杀掉他,白日暴尸以警戒社区中任何心存恶念的人,但剧情中隐隐已透露,这个少年旧日也曾是暴力的受害者。
当年他承受着暴力的折磨时,那些社区里的大人们又做了什么?
迟来的报复,既没有能阻止昔日的暴力种子结果,也没有能防患将来暴力种子的播种。
Ep7的石川,在他企图在网上散播政治家儿子负面信息的时候,其实差点就成为Ep3社区里的那群大人,只不过他是利用网络上的社区力量,就是现在你打开网页看着的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最大的好处,是没有大坏人,人人不过鼠标一点,微博一转,何来大恶?
只是,一人一点,聚集起来,就有了积毁销骨的力量。
源于善念也好,源于恶念也罢,边界不可越。
金城让石川迈了过去并且永不回头,可能是想给不时越境的人一个提醒。
但是,暴力的连锁链条那么长,当初迈开那一步时,谁会想到远处的结局呢?
看到最后一集,被噎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就好像一个被硬生生折断的结局,伤口断面没有任何多余的牵扯。
也因为如此,小栗旬最后在天台上那个疼不欲生的表情才会让这个伤口流的血更多,更久吧。
正因为这样一个结局,这让这部本来播得顺风顺水,本也可以顺风顺水地结束,让喜欢它的人纯粹地从某些角度来对它进行评说,或者是让不喜欢它的人对它进行彻底地藐视,然后再顺风顺水地盖棺定论的一部剧,忽然就变得有话题了起来。
就像李安的那部奇妙之旅,人们因为那最后一个问题,开始对影片进行全新地,全部地思考。
那如果没有那最后的问题呢?
所以,如果说没有那小栗旬最后在天台那场痛苦挣扎呢?
如果没有这最后一集,没有这像是反思般的最后一场的失败,我们还会死命追着去问,什么是真正的正义,追求正义的途径又是否合法之类的问题吗?
最后一集,最后一镜,是绝对出彩的。
它有意识地将正义与否的问题扔到了人们面前,并且力道非常重。
它的存在更让人们因为它而对整部剧来进行重新评判、重新思考。
而不得不提的它的主演小栗旬,他在天台上的挣扎,是选择堕落还是救赎,坚持还是放弃?
他痛恨到浑身发抖但却无能为力的挫败,极度愤怒却又不得不压抑情绪的忍耐,不能狂啸却只能听着犯人嘲讽的无力,从身体到眼神,小栗旬的那一场表演,是绝对精彩的。
只是什么是真正的正义,我并不好奇。
所以不管这部剧的最后一集本该怎样上演,它都在第三集之后,成为了这一春季档中最令我惊喜的一部剧。
首先是它对类型剧标签式剧情的突破。
用一集来讲述一个故事,解决一件杀人案,这是日本推理剧的常规。
至于利用超能力,特殊技艺或者超高智商之类的元素来丰富剧情,增加人物魅力,这是制作者们觉得能出奇制胜的一种利器。
但是,这种推理剧往往会被贴上一个重复式的标签。
这一集,我利用我的能力解决了这一案件,方法类似,途径相仿,不管中间过程怎样,最后的要揭开谜底时,观众都早已被前几集备案,接下来他会怎样怎样,就和前几集演过的一样。
如果观众不厌烦,那么便可以一直看下去。
但如果观众一旦厌烦这一种周而复始的方式、途径,那么这部剧在开始便已经宣告失败。
在这部《BORDER》的情节进展到小栗旬拥有了和死人对话的能力之后,这部剧便有了一个固定的框架。
因为这个框架,这部剧险些被放弃。
幸而幸运地看到了第二集、第三集,看到了它在固定框架之外所做出的突破,然后在这之后,这部剧便成为了春季档最让人期待的剧。
这些突破,不是类似地稍作转移,而是彻头彻底地转变。
杀人的动机,杀人的手法,杀人的目的,每一集都会有完全不同的角度来开展这一切。
并且因为每一集所关注的重点不同,被害者,害人者都有可能成为主角,也都有可能是炮灰。
这种每一集所带来的新鲜感是让人一直期待的重要砝码。
它会关注杀人犯,让杀人者成为与小栗旬可以直接对话的死人。
这是这部剧才可以完成的设定。
因为只有小栗旬才可以和死人对话。
所以编剧可以大胆地在一开始便让杀人犯死掉,然后让他堂而皇之地和小栗旬一较高下。
它会很残忍。
利用爆炸的连续杀人犯杀掉了几个流浪汉,那几个流浪汉连名字都没有,也没有任何背景故事。
他们的出现,不过是让杀人犯,或者说是犯罪出现的诱饵。
它也会很温情,一个连自己怎么死去都不知道的人可以有温暖的家庭,可爱的女儿,美丽的妻子。
原来推理剧也可以不去研究怎样杀人和被杀,而是打着杀人的幌子来讲温情。
它可以有深度。
探讨社会伦理问题,试图想让人们去思考宽容与报复,究竟什么才能让人可以活得更容易一些。
它也可以很挫败,它让小栗旬走投无路,让人们看到,英雄 也会走投无路,对这个强硬的世界直不起腰来。
如果这不是一部推理剧,它不会有一集讲述一个完全不同重点的机会。
也因为它是一部类型剧,它又有了每一集做出一个突破的机会,且以此来打破传统类型剧。
因为最后一集的强烈刺激而写了很多预料之外的东西。
单纯就这个剧本身而言,它还有其他让人欲罢不能的特点。
比如说气氛的营造。
随着剧集的展开,作为主人公的小栗旬身上的正义感也越来越突出。
而作为一般强调正义的的剧集来说,主人公向来会有满身的正能量,整部剧也会有积极上上进。
但是这部剧的气氛却截然不同。
小栗旬的正义内敛而含蓄,他的正义几乎就是被掩盖在整部剧低沉的调子底下的热流,肃然滚烫,但却是极其不想为人所知的一种掩盖。
但正是这样一种气氛,没有了目标明确的宣传,只通过角色本身的行动力来表达诠释,这种不动声色地正义却更为人所接受。
最后再提一点,是小栗旬。
时常湿润的眼角,是最让人信服的英雄。
将意志锁在躯体内,是最理智的英雄。
这日剧是很多年以前看的了, 当时小栗旬还是一个小哥哥......(现在感觉就很大叔), 也在这一剧里面认识了波瑠小姐姐, 其实在某刹那我错认成杏了(dbq>.<). 整个剧的基调比较沉重, 而发展的沉重程度体现在小栗身上的西装颜色, 从开始的浅灰慢慢变成黑色, 感觉连人都黑化了. 小栗的角色是能看到死者的灵魂并与之沟通的, 他所承受的就是死者那无法诉说的怨恨和悲痛,久而久之,他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影响---这体现在西装的颜色上了. 虽然看到死者冤屈可以昭雪的时候是很开心的, 但总的来说,整个剧还是比较压抑. 毕竟现实世界了, 并没有人完完全全的能让死者"开口"说出真相, 能平死者冤屈的真的要靠各方面的努力.
致命,小栗旬也太迷人了。
不得不说BORDER的剧情也太精彩,循序渐进的情感一步步走向高潮,石川在正义与黑暗的边界游走,正是因为石川有绝对的正义感(加上剧情的偶然性),让石川能与逝去的人的灵魂对话,虽然知道凶手,但没有证据,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凶手逍遥法外,所以石川为了绝对的正义行走在了黑暗的世界中。
内心的折磨与致命的子弹不断逼迫着石川。
总而言之,真的很好看,强推!
这是一部完全没想做成推理剧的刑侦剧!
编剧金城先生一直说想要制作一部不一样的刑侦剧,我觉得他做到了,这部剧的厚重来自于对人性的拷问,而不是推理的严谨。
就像这个剧名一样,BORDER,边界,这一部的每一集都在不断的探讨着这个问题:边界,生与死的边界在哪儿?
警察在法律范围内的边界在哪儿?
真正正义与司法正义的边界在哪儿?
人心善恶的边界在哪儿?
理由正义与手段邪恶的边界又在哪儿?
凡此种种,才是编剧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吧,也是这部剧真正吸引人思考的地方。
不知道石川何时会跨越心中的边界,从一个漠视生命,期待案件发生的警察,变成一个珍爱生命,拼命为受害人查找真凶的警察,到跨越了司法边界,为了正义的目的采取非法的手段的黑警呢??
剧中的每一集都是不断的给出伏笔,第二集他偷取了证物,但找到证据后可以无声无息的还回去,第三集他非法跟踪、窃听,但面对是否查询更多户籍资料和是否每家都安装窃听器时他收了手,可是下一次呢,当明知凶手是谁却无法找到证据将其绳之以法时,他,还会收手吗?
面对第三集的“连锁”,我是深深佩服编剧金城先生的。
宽恕不是对加害者的救赎,而是被伤害者的自我解脱。
陷入仇恨中的人住在了心灵的牢笼,比服刑的监狱而加悲惨。
剧中被害人的丈夫选择了远离向前走,就是在切断复仇的循环伤害链条。
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不管依附于这条生命上的人性多么恶劣,做为同一生命体的其他人,没有权力剥夺其他人的生存权。
人类应该敬畏自然,敬畏孕育出生命的这个自然。
当能够抚慰受害者的是宽恕、忘却,而不是对加害者的回击、复仇,人类才能从自身的劣根性里真正的解脱出来。
我们的本性可以不够善良,但却不能蔑视善良的意义。
与其在善恶之间挣扎,还是相信会比较幸福!
本周border第七话荣登榜首,虽然有沾中日女足之战的光,但高收视率的最直接原因还是因为剧情。
看完40分钟的片子,再联系这个题目,秒懂,泪奔,叹气,然后深深的无力感。
先说下大概剧情吧,名校庆应大学生青森在一家法国高级餐厅打工,夜里返家时突然被一辆牌照为0821的红色外国轿车撞倒,死前对一位目击老人留下:“如果能救活,暑假去陪母亲”的遗言。
肇事司机不是普通人,是某外务部大臣的独生子,携女友开车后迅速逃逸,于是就拉开了现实版“我爸是XX”的序幕。
栗子扮演的石川为了不辜负死者,决心侦破此案,但由于对决的是政客,位高权重,于是案件出现了逆转:目击证人因受威胁,为保护家人与职工而昧着良心翻供,餐厅老板也否认了案发当天的顾客中有肇事者,而更让人气愤的是作案工具轿车被运送至垃圾场已灭迹,贵公子的女朋友也莫名上吊死亡(实为谋杀) ,所有相关录像被销毁,连栗子所在的警察局也接到了终止命令。
重心不再是栗子开外挂,也不再是捕捉犯人,而是一场理想主义与残酷现实的对决,是该就此妥协还是彻查到底?
爱护下属的探长不愿栗子深陷其中,“你以为你是超人吗?
” “当超人与怪兽能力相抗衡时,他也会异化成怪人的”“你这么理想主义,越强大的你只会让更多的弱势群体成为无辜的受害者”据说此集收视率大涨,因为它深刻讽刺了这个人人皆知却引而不发的现实,官僚主义、威权、正义与邪恶诸如此类的命题,我一直欣赏日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它敢于正视现实,一如《半泽直树》,一如此时的《border》,编剧显然用败北这样醒目的标题和最后栗子望着死者泪流不止的结局更加刺激和震撼着观众的心灵,更加达到了解读人性的效果。
外务大臣用拖延的卑鄙手法,使得屡犯强奸、盗窃多种罪行的儿子成功逃到了国外,他得意地对栗子说:“世界上的国家都是这样的,你管不了” 呵呵,我只能说,这就是现实,小人物能撼动什么?
空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又能怎样?
潜规则、黑幕无处不在。
最后,给帅到爆表的栗子和他出色的演技点32个赞,此剧值得追下去。
看完第一集,认定这是本季度要追的三部剧之一。
看完第二集确定在三部剧里他排第一。
一开始看评论说是开外挂,不费脑,作弊等等的评价,感觉和自己看完第一集后的观感不同。
我并不觉得老套,而且第一集就如它的名字一样,发现,是栗子君站在BORDER上的起点。
看MOZU时的演员阵容,我会觉得这可能是部好剧,但是到第三集时连续出现的关键词如:达摩,α集中营计划,让我升起了担心,阴谋铺的太大日剧有没有办法讲得圆就很值得探讨了。
再回到BORDER,每一集都是即独立又发展的,因为从一开始以我个人的观感并没有觉得他在说教,也并没有圣母。
这是一个冷静的人在经历了一次死亡后重新拥有生命后很复杂的感受。
有人说栗子君对凶手的母亲说的那通话太假留的眼泪太煽情,私以为,他要是没挂过,看不到,那么对的,做作了。
但是,当你可以跟被害人对话交流的时候,他们就不仅仅是尸体了,他们的存在过的实感会无比清晰。
而且无论对方母亲的反应是什么样的,栗子君的这番话都不会是无用功。
我觉得他需要说出这些话,即为了死者也为了他自己。
第二话,果然没有让人失望,也是个“不凡”的犯人。
跟栗子君聊天的是犯人的鬼魂,你能指望他告诉你什么呢?
事实上,在凶恶的人一旦身亡,他也是无力的。
感觉这一集是编剧再告诉观众不要认为能够跟往生者沟通就能一帆风顺的锁定凶手把案子了结。
一直都很喜欢冷静路线的刑侦剧,尤其喜欢栗子君的这种戏。
年纪大了的人就有大人样的去破案吧,热血留给甲子园的孩子们吧。
第三话,对栗子君的做法支持,万事都有代价,必须偿付。
少年保护法庇护了本case的被害人,但最终他还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让双手沾满鲜血以让心灵安慰赎罪解脱的人们,也要付出代价。
不过对栗子哥「世界根本不會有人會死有餘辜的」这句话不能苟同。
这世上死有余辜的人太多了,而且他们往往都活的好好地。
如车站暴行的策划者们,如凶恶里的死刑犯们。
绝对意义上的任何东西在下都基本不认同,绝对的黑,绝对的白,绝对的该杀绝对的救赎都无法令人信服。
日本的很多作品都喜欢强调救赎,欣慰的是,在这部戏里目前还没有看到明确的这种倾向。
事实上,太多的伤害一旦造成,现世既是地狱,根本无从救赎。
但是也许人们不愿意接受这么绝望的现实,希望能无论怎样的悲惨遭遇后都能有个新的一天。
所以政治正确的主旋律的思想要在黄金时段的剧集里有所体现。
但这依然是出色的一集,让我想到了相棒里那个十年后为儿子复仇的母亲,她最终也毁掉了另一个家庭。
但是相棒里没有给出对错评判或是定义,这一点,我认为比本集里给出个答案定义要来的更高明。
因为,这一刻,即使你曾经到过往界,也无权替别的人定义究竟要不要复仇。
你有绝对的权力去抓捕犯法之人,但复仇的对错,你不在其中,这个判断不由你下。
这是个悲剧,正因为它的不能假如,无法避免,无法救赎,谁也无权要求受害者家属一定要原谅加害者,恨得执念深了也会伤人伤己,即使明明知道结局。
也还是回去做,这种命运齿轮的启动后的无奈,是真正的悲剧。
期待第四话的来临,也相信分数会越来越高的。
看过了第四话,怎么说呢,有一点点小失望的感觉,总觉得这一集有点散。
觉得三点亮点就是被害人对于已经离世的坦然平静,最后抓住犯人,栗子君的台词还有最后被害的那个流浪汉成佛前的一笑。
让人鼻头一酸。
对我来讲,BORDER和即使弱小也能胜利都是在原有传统的题材上拿出了新意的作品
个人注定无法同时成为审判者和参与者。
【1】Judgment standard——善恶任何两个对立的概念的外延总会无限趋近。
这点相信没有任何人会反驳,比如介于蔬菜和水果之间的西红柿,介于机动车和手推车里的拖拉机。
正义和邪恶这对词按照逻辑来说也会如此。
并且在最后一集中。
编剧也借着极恶之人在和男主交谈的过程中展示了如何将极恶推行至善的理论“因为我的行为,最近大概不会有家长再在逛街时候放开小孩子的手了吧。
” 这种恶行之上开出的“善”之花让人觉得不寒而栗,原因就在于人心中的善恶标准,不是单纯的概念化善or恶,而是将实现善恶的过程和最终达到的目标混到一起,组成了善恶的定义。
这个过程就是单纯从善到善的“善”,或者是从恶到恶的“恶”。
虽然逻辑中还有从善到恶的“恶”和从恶到善的“善”这两种。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来说,坚持的是逻辑里的最纯粹的前两种善恶,只是在情感上的正义所持的程度不同,才会有多种的价值观。
【2】 Procedure当善恶的定义和实行善恶的过程纠缠在一起后,如何能得到大家心中公认的正义,规则就出现了。
好吧,依照法律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经过审理得到的结果才被承认。
每一次若想实现正义,都必须为程序的成本买单,这就是现代社会里正义的昂贵价格。
虽然本剧在《失败》那一章里就探讨了程序的弊端,程序不是万能的,并不是能够约束所有人,有人就有制造程序的人,就有利用程序的人。
但是就像失去的人一样,普通人最好的保护伞真的只有正当的程序,虽然在很多时候,程序显得那么死板和脆弱,但是有句老话说得好,有总比没有好。
【3】Structure畸形的裁判产生的原因还有混淆的的天秤里的三方。
举着天秤的裁判者,参与裁判的两方。
多数时间,制定规则的人参与裁判,或者没有规则一顿乱打。
少了任何一方都无实现平衡(让人信服的结构),所以就看到了border里最后失控的结局,极恶之人出现在男主身后,男主本身介于“生”和“死”(我认为是介于善恶之间的暗喻)的平衡设定就此终结,成为了阳光后的阴影,善背后的恶,被来自善良的痛苦吞没。
男主的身份是警察,代表着普世价值里的正义,是参与裁判的一方,但是他因为spec充当了裁判者,所以失去了参与者的身份,他所制裁的结果,明显不会被大多数人承认。
(逻辑上的正义无法成立)男主同时是一个正常人拥有最普世的善恶观,可他因为spec成为了不一般的人,裁判过后,因为他本身并不是法律,于是裁判的结果也不为自己承认,所以被自己的痛苦吞没(来自情感上正义也无法实现)。
因为逻辑上的正义和情感上的正义都无法被承认,所以男主陷入了阴影。
结局含义猜想(导演编剧我十分呼唤sp):男主没有杀人(鬼是无法接触人的之前就有伏笔。
)呈现出他推人下去的情节是他臆想的,(就是暗示他含混了自己的身份,超越了规则,跨越了善恶界限)使得自己成为了和那些无底线的犯罪者一样,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的人。
总之我们无法成为硬币的一面同时又是投掷善恶硬币的人。
【3】其他经常出现的词汇:<阳光与阴影>感觉是隐喻否为公认程序实行行为的暗喻,<痛苦>是指男主的正义不被普世价值承认的痛苦(坏人表现出的痛苦和躁动也是如此,他们自身的逻辑不被世俗承认)
故事真的很尴尬,就是没头没尾没逻辑....
找不到看点,建国兄88了
模仿美剧的感觉。但是剧情不够吸引,节奏不够紧凑。
个人观点:剧情真的好弱,几度看不下去。加害者和被害者几乎没啥熟面孔。然后我突然发现小栗旬的嘴(不包括牙)和藤原龙也蛮像的?
三集弃,据说最后一集为正义警察杀人啦,嗯,,算了
没有剧情,完全是看人,被男孩的“谢谢”小小感动一下,再看看要不要继续追下去。。。
证明题式
结局神虐……其实从拥有超能力的那一刻开始,提前知道真相,不断用非法手段逼供的建国,早就分不清正义与邪恶的边界了吧。
神结局!!!我擦擦擦!!!五星必须!!!我亲爱的栗子,表现一流。千万不要出第二季,尽管我好想看哈哈哈
波瑠好美😍,欢迎来到这边的世界
明明可以靠脸,却偏偏拼演技的小栗子!!!
挺弱智的
看了两集觉得一般,怎么看小栗旬都有热血高校的影子
栗子和波瑠都很萌。至于剧情,我只能说声,呵呵。
大意是好的,但太粗糙了。很多地方求意太過了。
日剧近来很疲软啊,编剧们都怎么了?
两集弃
挺好看的,就是喜欢整这些没头没尾的,又不出第二季。另外,这时候已经很像赵本山了。
傻逼兮兮的案情,小栗旬就会耍帅演技烂得掉渣,除了面瘫就是使劲挤眼泪,挤得也是蛮拼的。最后一话那什么破展开啊,就聊了两次天就特么崩溃了啊,导演你舍得多拍一话好歹过渡一下么,耍帅慢镜头花光预算了吗。。。冲着女主角那么美还是不给一星了。。。
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