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教育的参与者,无论作为学生,抑或是学生的家长,还是将来要成为学生的家长。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2013)》记录着一群理想主义者关于教育改革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他们来自30所大中小学,包括50位一线教师、20位学者教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从教育直接参与者本身来寻找教育的出路与希望;而恰恰是这种方式能为各方参与者提供践行理念的平台。
"这些影像,记录了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前景,呈现了民间'盗火者'的探索与尴尬,也还原了体制内“盗火者”的不懈与无奈。
"内容详见《盗火者》(郭建光,中国青年报 ,2014-11-05, 09 版)他们的做法与理念,或许存在着局限与瑕疵,我们可以不认同,可以质疑,甚至反对。
比如,我们不必对语文教材吹毛求疵,苛求每一篇都完美,因为每一本面向大众的书本都不能使每一个人满意。
又比如我们多数不会认同只让小孩读古文经典而不求甚解,且不教授其他现代科学发展而形成各们科学;因为文化和知识都必将随时代进步而更新……但无论我们持着何种观点,必定会反思自身所亲历过的教育,从而达到某一种自觉(悟),而这种反思乃至自觉将对我们自身甚至下一代的成长均至关重要;当多数人能反思,也许教育就有了希望。
因而,拓展我们的视野,如亲历一种不同方式的原汁原味的教育,而非经过拆解及包装后的泊来品;也许将能为我们自身的反思提供借鉴及实践的落脚点。
這部紀錄片並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此之前剛把《高考》又刷了一遍。
從他們身上感同身受的是,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影子。
記得去年香港除了很火的《沒有起跑線》,講了很多做父母的憂慮,從子宮裡的戰爭到考幼稚園考小學。
然後我每天面對的是一群5歲就要開始做閱讀理解,6歲就要用英文寫creative writting 的孩子們。
天知道我六歲連writting都拼不出來。
然後眼花撩亂的教學法,然後就是一些對教育失望的家長開始自學。
再回頭看這部紀錄片,發現歷史是驚人的相似。
原來哪兒哪兒都一樣。
於是慶幸自己生的早,不然現在二十好幾的人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楚,估計從小學就輟學了。
扯遠了,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很不錯的紀錄片。
視角廣泛且全面,涉及到孩子,家長,校長和社會現象,並且敘述是盡可能的溫和且正面的。
在第一集裡很多人對現代的小學語文教育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很多誇張的,不切實際的指引,一些刪改的面目全非的文章。
他們不是第一個發生的人,鄭淵潔早前就曾在節目中說為什麼自己不讓兒子去學校上學,因為每次他幫兒子寫作文就會拿不及格,保母幫兒子寫作文次次高分。
這樣引起了他的反思,學校根本不會搭理他那一套。
這和文中第一集的受訪者一樣,在他們眼裡,畫出好詞好句跟回答閱讀理解的問題一樣困難。
他們的困惑是,在這樣的教育下教授出的學生究竟是怎樣的。
有的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吃了一嘴爛糊糊,而有的人卻連爛糊糊都沒得吃。
下一集緊接著就是教育的失衡,教育資源的不公,學校之間的不公。
中國自77年恢復高考至今三十年之久,實現的知識普及程度已是相當之高,至少消滅了很多文盲。
但是如何進一步的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教育的平等,是另一舉步維艱的難題。
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我也不願去極為閉塞的地方教書,雖然當年我考研的政治最後一道大題是什麼一堆大學生去鸚哥嶺教書(最後當然是沒考上研==)。
扯遠了,大家不願去的地方一定是有目共睹的較為落後的地方,但是他的落後是誰造成的呢?
不是你我,不是他們的父輩,不是時代,可能只是因為地勢險峻,地理位置偏僻。
這樣的話誰可以幫助他們?
又有誰真的幫得到他們呢?
有些人擠破頭皮上大學,有些人已悄無聲息地變沉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有些人畢業之後渾渾噩噩,有些人早已忘記了自己為什麼要去上大學。
作為一個老師,你希望自己能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呢?
如果自己都喪失了思考的能力,那學生就能難站得高看得遠。
有些時候我會後悔自己在學生時代荒度光陰,四年的大學下來,我最引以自豪的事情竟然是學會了彈吉他(我的大學課畢竟沒有吉他==)。
其實,大一的先當代文學,大三的美學都是非常很棒的課,老師講的也很好,可是為什麼沒有好好去聽。
回想起來非常後悔,也難怪上課的時候老師會說,你們學藝術的學生,和我們文學系的學生不是一樣的。
可是我也希望他們可以指引我們,而不是接受現實。
或許真的會改變一些人的想法。
小時候很多人的志願是長大做老師,不僅是因為老師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也是因為老師是一個對任何人而言都熟悉的職業。
每個人都是由學生成長起來了,一生將經歷的很多老師。
可是一旦成了老師,會變成什麼樣子?
會不會變成曾經自己最討厭的老師的模樣?
就像王蒙的《玫瑰大師及其他》,玫瑰大師傾其一生都在尋找美,而他一直都徘徊在自己創造的美的門外而不自知。
我们的前辈做过那么多的努力,我们踩在他们肩膀上看世界。
搭配央视那部《高考》纪录片一起享用,效果更佳。
另一个奇妙的点是我注意到纪录片拜访对象多以男性为多,女性的教育工作者都去了哪儿?
为什么比例如此之小?
还有一个是纪录片其中的歌曲歌词,看的人很心酸。
谢谢那些坚持在做的一线教育者们,我看到了这个世界,这个国家,稍微可爱的一面。
在最宽松的时候,都不允许公民教育的存在,也不进行稳扎稳打的改革。
那么今天所有你看到的苦难其实早就已经注定,那些麻木的人也没必要哀嚎遍野,哭天抹泪,因为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你想想晴转多云的时候,你都选择岁月静好,那寒风吹来的那天,你就不要怪凛冬将至..........(不要联想,我说的是大清朝)
看完纪录片心情沉重,很多片段上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缩影,地域教育资源的差异、落后的经济等等。
想起了初中时候政治书里的一句话,不知道复述的准不准确,当前的主要矛盾为落后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矛盾,现在可能稍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
这部纪录片的素材可能是2012年左右的时候拍摄的(不一定准确)。
那时候我已经大学毕业2年多了,片子中我看到很多地方的条件比我当年小时候还差,心里只有莫名的苦。
因为我能理解那种地域差异和小时候什么都没有的苦,没有电视、没有玩具也没有什么娱乐,每天需要快速走半个多小时的路去小学,有时候为了快点还翻山走山路。
上学就是2本书,语文和数学,本子也就两本,教室真的是没什么玻璃,都是拿塑料纸糊上的。
后来全校集资,盖了三层教学楼,搬进了干净亮堂的教室。
一共5个年级,每个年级2个班,后来升上了初中,初中还没念完,那个小学好像就因为没有生源被兼并了。
当时我的小学全校仅有一台照相机,一台风琴(类似钢琴的一种),这两样算是全校最高级的设备了。
在上初中之前,不知道电脑也没见过电脑,更别提计算机课了。
每天除了学习课本知识,没有其他的了,也没有课外阅读什么的。
当年的教学全凭老师的教辅书以及个人经验。
同样是这个时代同一时间,坐标北京,我媳妇的小时候。
家里二年级已经有电脑了。
上学不到20分钟就可以到学校。
平常也会有零食吃,还有传说中只有在电视中听说的零花钱。
家里偶尔会买漫画书,学校有图书馆。
学校还会组织去各种博物馆等等,小学开始学英语。
假定我和她同样努力,那么基本上可以预料到我们的未来可能会差多少。
从初中开始我每天早起晚睡,早上6点多起床吃完早饭开始上学,晚上9点半放学,周一到周日,周日能放半天假,周而复始一直到高三。
小学上了5年,很惭愧,我初中蹲班一共上了5年,很多80后的爱好中总有一项是睡觉,别人可能不太理解,但真的确实就是很困。
做不完的题,改不完的错。
一直到高考,当时考的也不是很理想,很多同学都复读了,我当时是撑不下去了,那一年江苏二本线都559分,刚好又是我们旧高考制度最后一年,理科题目特别难。
我没考上,只能随便找了个大专上,我坚持不下去了,太难了。
我当时觉得我的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而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甚至除了背诵已经不怎么会说话了,权当哑巴了。
那一年我媳妇分数和我差不多,远在北京的她报了一所江苏的一本大学。
我认识她之后才知道,原来北京考外地大学是有加分和特殊照顾的。
拼死拼活学了十几年都比不上一道政策。
至此我就彻底理解了一句话,你所努力的终点离别人的起点还差十万八千里。
后来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学校学习很重要,但绝对不是最重要。
多了解这个社会运行的方式,多了解这个社会的可利用资源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的国家和媒体宣传对各种社会资源宣传的太少了,各地配置也不合理,我也不能理解这是什么意图,可能生而平等其实本身就是一句笑话吧……--更新一条当年高考路边社消息:当年物理特别难,整体平均分极地,后来阅卷组开会决定写字就给分,导致后来平均分整体上来了,一位阅卷老师回来后说的,当个笑话看看就好了。
盗火者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中国教育我不太清楚,只是接受了十几年的中国教育,现在也开始读一些书,对于以前的教育有了一些看法。
对过去十几年自己所受到的教育感到悔恨,是它教我爱谁,恨谁,被这些情感充斥着度过了本应该自由的选择,理智的爱恨的年岁。
价值观不应该分东和西,应该拒绝反自由,反智,偏激甚至反人类的价值观。
回想起曾经上过的语文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古诗词,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我们会在课余的时间死命的去背诵,默写。
我还记得书本上的春夏秋冬,时代变迁,里面描绘了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美,过往的怀念。
伟大的领袖,民族英雄和憎恶的侵略者也是课文的重点,有些则可称的上是鸿篇巨制,论长度可是首屈一指。
那些每次考试最让人揪心得语文考试题目,如:分析作者的用意,分析文章的主题,这个词为何用的好。
那时候没有学会多少大话,空话,套话,也并不会说质朴的白话,字迹所粗劣,提笔写字总有些为难。
究其原因还是课外阅读几乎是零,如果小时候的教育能让我热爱书本,那该会有多好。
偶然间看见的片子,一口气都看完了。
有点欣喜,有点难受。
疫情当前,看见了很多魔幻故事,也看见了每一个人对生命的重视。
小时候,我们不懂得生命的含义,可是长大了不需要别人教,我们也知道无论多困难一定要活下来。
是什么塑造了我们对生命的认知,是教育。
过年遇到4岁的小侄子,他是多么会模仿大人的言行举止,又是多么会模仿大人的语气,一直叫嚣着要收掉我的手机(家长一直教育看手机不好)。
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我看见的家庭教育没有一丝变化。
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父母就喜欢用命令的语气告诉我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父母是双职工,他们繁忙到没有时间给我讲解命令背后的故事。
如今我的堂哥为人父亲,更是忙到没有教育孩子的时间。
全部看完,最有感触的是教育和体制之间的捆绑关系。
我承认在我们这辈人心中,教师早已不是辛勤的园丁,也早已没有诗歌中”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我所有对于老师的回忆,都和送礼补课找关系密不可分。
正如片子里杨东平所说,教育的问题不会只是高校的问题,教育行政化是最根本的原因。
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反复表达对于今日高校的失望,如此深沉和痛切,钱理群也表达了对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无奈和愤慨。
这是2013年播出的片子,已有七年的时间,可是这七年片子中提到的问题一个都没有解决。
我想表达两点,应试教育产物的危害和教育走向的观望。
我自己是名副其实的应试教育产物,有些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
但我和一般的应试教育下的同学有一些不同,就是我不习惯盲从。
这一点在大环境下令我吃亏也令我不合群。
我从省重点毕业的同学们很多都进入了985院校,如今毕业多年,他们却比上学的时候活得更累更困惑。
他们的智力和能力没有问题,但是对于社会他们一无所知。
人最幸福的时候是无需考虑对错,只需一往无前的时候,就像是那张有答案的试卷,做完了这一天就算结束了。
可是22岁毕业后,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人生充满了选择题。
小到明天吃什么,大到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每一条都让他们手足无措。
很多人从高等院校毕业后对人生充满迷茫,又一头扎进了体制内的考试,求得人生一张安稳的饭票。
教育部在教育上的投入不久也变成了校园豪华的门头或者教授卡里的余额,如果这一切都没有白费,为什么17年过去了,我们还在依靠钟南山。
大量的投入没有带来有效的人才输出,稍微优秀的人都在策划出国求学。
这一套制度下越来越多迷茫的年轻人,高智力却显得迂腐不堪。
普通百姓只能仰仗的高考,被越来越多富裕阶层抛弃。
既然不能改变教育和体制,那家长只能把孩子送到更适合他们的私立学校。
高昂的学费不再是家长的首要考虑,如何让孩子获得世界名校的入场券才是。
教育的分层愈来愈大不可否认。
私立的孩子精通英语,注重素质发展,有更强的思辨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重点高中填鸭式教育,完成考纲训练,更多普通高中只能磕磕巴巴保证孩子顺利毕业。
强师资和强学生连接在一起,其他学生除了依靠自己过人的智力和毅力外,什么都没有。
但很欣喜的是近几年互联网课程在努力拉小差距,虽然杯水车薪,但也算民间教育自救。
撼动不了的体制,改革缓慢的教育,更多的人只能靠自己杀出一条血路。
教育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成年后的毛病都可以追溯到教育。
疫情当前,谣言四起,太多愚昧的人固执己见。
欲求越来越好的社会,真的要从教育抓起。
只是愚民众多,以后也不会有太多的人会想起这部时刻提醒我们自救的片子吧。
如有己之力,还是希望很多人看见它。
1) 重回人的语文一边看一边忍不住频频点头,像是终于遇到了一个懂我的人。
对啊,作者写的时候哪会想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更多是来自多年阅读和写作累积下来的、一气呵成的写作,用最合适的词句来最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所谓阅读理解,难道不应该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文学作品是可以有多种演绎的,而不应该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也许就是小时候语文教育的荼毒,我们才慢慢失去说人话的能力。
写出来的东西要不假大空,要不矫情做作。
至于语文课本中所传达的价值观,之前从没有想到过这一点。
小时候阅读的时候,大抵只是囫囵吞枣,按照老师的理解去做表层阅读,今天想想,的确当年的课本传达出来的价值多么荒唐可笑。
批评-建设:大量的、多元的阅读与理解2) 呵护童年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刚开始看的时候也会时不时心口飘过一丝疑虑,在现如今的大环境下,这样学校出来的学生,纵然有着无忧无虑的美好童年,多元精彩的通用教育,但他们将如何走近高中,面对考试,进入社会?
但随着片子的进行 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过是陷入了现今社会给大家设下的思维圈套,我们的考试高分就能保证我们的成人之旅更顺利吗?
不能,因为成人的世界里很少有那些数理化语数英的标准考试。
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那些课,进行那些痛苦的考试?
为了更美好的成人生活,我们需要什么教育?
成人生活里需要我们的自我定位和为之不断的努力,最终在过程中享受生活,如果能有所建树那更是不错的。
自我定位来自哪里?
可以肯定的说,不是千篇一律的考试和课本,压得人无法思考的学习。
自我定位来自轻松自由的多元体验和充分时间的自我探究,这是传统教育难以给予我们的。
好的教育让我们更好地生活,物质地,精神地。
华德福教育让孩子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育下精神生活一定是多彩而充实的;至于物质生活,自我定位加为之不断的努力,再加知足常乐,不亦乐乎。
3)天梯 寒门学子的出路看得好压抑,随着尾曲的响起才慢慢长舒了一口气。
屏幕前那个贵州的留守儿童,用脏兮兮的衣袖抹去同样脏兮兮的脸上的眼泪,用贵普说着:‘’我觉得我就不应该投胎在这个家里。
实话跟你们说吧‘’,他停顿了一会儿,眼泪在眼眶里呼之欲出,“我爸爸现在在牢里” 对我现在近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来说,不敢去想这个孩子每天过着怎样艰辛的生活,命运的安排让他的未来似乎过早地充满黑灰,毕竟本该是童真烂漫的少年。
与留守儿童同样命运惨淡的还有村小及代课老师。
教育占4%的GDP够吗?
远远不够。
更何况我们的教育是在用一种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方式来消费着4%。
村小的财政支持不够,合格教师不够,学生不够,教育质量不行,面临被撤困境,学生要花更多的钱走更远的路上学,没有条件的就辍学打工,北上广蚁族在城市作为底层漂泊,在家乡同样找不到归属感,渐渐地,乡村建设没有力量,北上广没有资源支持更多的异乡人。
如果没有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怕是会恶性循环,阶层固化4)守望乡村中国以农立国,国人十之八九出生自农村。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乡村文化却在凋零。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渐从线下转为线上,乡村精神逐渐萎靡。
立人图书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师应该是一个纵火者。
如果有天堂,那大概是图书馆的模样。
当一个人学会阅读,那就挡不住他的成长了。
鲁班匠士职业教育:记得卢梭在爱弥儿里也推荐新生儿学习做个木匠,既培养动手能力,又容易出成就感。
虽然教育部不承认,但社会已经承认了匠士。
在鲁班学校学到的技艺是其次的,学到的做人原则才是终生的。
授人以渔,助其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个体。
农村教育的问题不是单单热情的志愿者可以解决的,需要政府和企业的资源倾斜来帮助平民教育走得更远。
5)大学 大学相信未来。
看到最后心里已经波涛翻滚了。
大学啊大学。
上课记里《许三观卖血记》的续写,成为吃货来感受生命的充盈和钱理群说精致利己主义者要留学推荐信那几段都太扎心了。
不知何时起,我们就“信仰”着:升学就业,没有钱,寸步难行;冲突毁灭等极端方式比温暖柔和更有力量。
如果我去续写,真实的我大概不会给个温暖的续写方式;但有可能虚假的我会用温暖来掩饰。
大学前三年都是无忧无虑的,(哦当然除了像片中批评的那样,需要不断产生印刷垃圾之外)到了第四年,焦虑直线上升,我对于就业的认识大概比很多同学都要晚得多(现在想来 不失为幸事 饶有兴味地度过了前三年)。
记得在临近毕业的最近几节课上,有一次郭老师的课上,忘记讲到什么,总之想到了自己将来的就业和之后的生活不禁有些焦虑、恐慌、负重感,郭老师应该是像片中的王小妮老师一样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号,然后讲起她们当年的大学生活:傍晚,一天的学业结束之后,抱着印地语大辞典,走出图书馆在门口柔软的草坪上坐下,不远处的男同学抱着吉他不那么娴熟地弹唱着,伴着悠扬的小调和阵阵迎面的清风,整个人都在星空苍穹下放松。
听完郭老师的这一段,我们都真的好羡慕。
大三暑假的时候给国际暑校做学生助理,时不时也去旁听一些课。
有一次在孙飞宇老师的课上,不知怎的大家聊起人类的起源,中国学生纷纷表示:sorry,but actually, we don't discuss about stuff like that. 外籍学生一脸诧异,有个荷兰小哥甚至惊恐,眼睛睁得其大,用双手缭乱地抓着自己的脸与头发:oh wait a minute, that's the most fundamental question. who am i, where do i come from, where am i headed... 我们似乎已经对生活在盒子里习以为常,很少站在盒子之外看事,我们在遵守着盒子里的生存法则,之外的事情通通可以是浮云,自以为是地维持着平衡。
突然又想起件事儿。
做留学生tutor的时候,有一次临假日前,我跟留学生们推荐假期里哪哪都可以玩,他们诧异地问:你确定吗?
假期他们不休息吗?
他们什么时候休息?
我肯定而难过地告诉他们:我确定,假期对你们来说是娱乐消费时刻,对他们来说就是挣钱的机会。
我们中国人很少放弃挣钱机会。
前不久去虎什哈做助教时,在表演与舞蹈课上我偶尔给两位外籍老师做翻译。
虽然我没全程听,但不得不夸,他们的课真的有用且有趣。
每一结课的主题非常明确,我们学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个,这个怎么学,学了怎么用,同时寓教于乐,哪怕是不走心的小孩也能多多少少吸收到一些东西。
比如violet老师教舞台表演,讲到由于舞台戏剧和电影画面呈现方式不同,观众面前没有镜头特写,所以舞台表演动作要夸张,之后通过游戏练习夸张表演,有一个是给复合场景(比如 我快饿到昏厥,突然看到不远处桌子上有一个黄灿灿热乎乎的蛋挞,我两眼放光,随即以百米之速冲向蛋挞)让一些小朋友随着cue表演,动作要一个比一个夸张,让小孩体会一个动作可以小到什么程度,大到什么程度;还有一个是电梯游戏,一群小孩依次假装进电梯,进入电梯封闭空间后要任意做一个动作,电梯里所有人要模仿后来者的新动作。
当时有男生做很搞怪的舞步,难倒众生一片,也有女生做化妆扑粉的动作,台上台下爆笑一片。
游戏里通过观察、模仿、想象、夸张,小孩们在get到一些的同时也都玩得不亦乐乎。
再比如Josh老师的舞蹈课讲舞蹈也是一种叙事传情的方式,当他在教《黑羊》里的小偷舞蹈时,舞蹈是鬼鬼祟祟、战战兢兢的偷窃感觉,神情亦是非常紧张警惕;而在教《桃花源记》的桃花源舞蹈时,则完全换了一种世外桃源、怡然自得的幸福感觉,脸上也一直挂着大大的笑容,洁白的大牙似乎都在说:看我看我!
总之,我当时一直在想,如果我们的中小学也能有这样的课程就好了。
6) 在路上 高校改革改革不怕犯错,怕的是不改革。
感恩有风骨的校长们。
将学生以自然人的身份对待。
如何定义好的大学7)课堂风暴郭初阳、魏勇、杜郎口,教师是纵火者。
课堂是思考的起点。
自己解放自己。
政策要宽容。
8)寻找马小平 人文教育困境中让我们相濡以沫 教育勇气 破釜沉舟 逆流而上 教师和学校不会消失,责任是沉甸甸的人文教育 物欲横流 人心不古,赶在灾难摧毁人之前培养出有灵魂有思想的斗士我们对中学生的潜力估计远远不足。
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直面人生9)在家上学教育需求的多元化 最终的目的是共通的:培养优秀公民 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 10)公民教育我们都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有些畸形的社会里,但暴力洗牌不是解决方式,洗牌之后依旧茫然可能会导致历史重演,公民教育才是可行的解决方式,有声的发声,有力的出力,用多元的方式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尽自己的公民责任,从一点一点改变社会。
看到这个纪录片的第一反应是惊讶,兴奋。
在学校的每一天都是洗脑,所有人都在为分数努力,有钱途的人才有未来,这就是我这么多年来学习生活的常态。
在学校一直很特立独行,不想去适应“规则”的我只能一个人过。
看到《盗火者》的第一反应是兴奋,原来还有那么多的受害者"醒"了,知道了自己身处环境的悲哀,在为未来做抗争。
兴奋之后就是更加悲哀,现在已经2020,视频中所说的种种现象并没有消退,反而是越演越烈。
中小学教材中的故事还是虚构的,大学如guanchang,没人研究学术,老师都在想办法从项目里挖qian。
公民和zf的天平严重倾斜,所有的权都在zf手中。
公民错了,有zf会来惩罚,zf错了,又有谁来管理?
说实话,已经对自由绝望,让孩子出生在这样的世界是种悲哀。
昨天已将十集都看完了。
曾经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后来又在工作之初,走上教师岗位,继续应试教育的历史教学工作。
在作为学生的时候,面对课堂上老师对各个阶级的分析以及哪个阶级更适合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各种论断,让我困惑,进而认为近代历史索然无味,我感觉不到近代史的“厚度”和鲜活感,那薄薄几页纸的抗日战争史,在当时没有课外扩展阅读的年代,真的觉得历史就这么简单,掌握了几个要点考点,背几段抗战的重要意义以及记住党的几个重要会议,就已经差不多了,没人去告诉你真实的历史应该是什么样,现在为什么会删减成这样,因为考试不考。
老师很少“唤醒”我们,让我觉得历史就是条条框框,一条条枯燥的史实。
到了大学,历史课上老师依旧在方框内掌握着“度”来教学,但是至少扩充了历史的丰富程度,他们给你线索,你能按图索骥,但也很少去做“唤醒”你的工作,知识仅是知识而已,课上内容缺少维度,比较扁平,让你还是觉得这是传授式、被动式接收的教学,一样的应试考点和标准答案,学习的感觉与以往并无不同。
也许我们这个社会不需要教出“会思考”的学生,而要教出“会考试”的学生,不需要你有批判的精神,而需要你的集体意识、服从意识,我们就像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螺丝钉一样,你钉在哪里都一样,因为不需要会思考的螺丝钉。
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我时常在思考,我们该将什么样的教育给自己的孩子?
片中提到,编教科书的人需要有慈悲心。
看着那么美好的孩子,真的不忍心他们受教育的毒害,希望他们能在萌芽之初,就得到很好的呵护,扭曲的价值观、片面的思维方式以及各种政治立场,都不应该在他们的课本里出现。
我们需要的,不是知识量,而是建造真正的品格,让每个孩子都能释放自己的天性,他们独特的性格能够得到养成,丰富多样能得到周围的认同和尊重,成为他们自己,成为真正的“人”,拥有孩子该有的天真、单纯,不做考试的机器,为考试和作业烦恼,探索学习的乐趣,掌握积极与主动。
因为对比那些知识点和考试分数排名,他们更需要快乐地、身心健康地成长。
开始讲的挺好,到后面有些夹带私货,讲了半天精英教育,对其他方面没有过多的展开。
建议加入九年义务教育必看纪录片!太多思考来不及捋顺了。。。
像是华德福的宣传广告。期望过高,里面的批判都很浅,华德福好像就是指明了唯一的出路一样,但是普通家庭其实根本负担不起,这样的宣传,对华德福的大唱颂歌可能是很伪善的。教育在我们这里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属性到了中学才会慢慢显现出来,一面摄取劳动力,一面摄取服务型的知识,本质都是一样的,对于好几百万的学生实现分流和归类,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的照猫画虎,到了我们这里不免看起来花里胡哨显得割裂,总是在说创新型教育,既要又要的逻辑下其实什么都完不成,生来教育就是为了考试和竞赛,所谓应试型教育可能早已不存在对错问题,而是成了一个既定事实,用精英阶层的视角去评判反抗这些东西,恐怕是很无力很无力的。
第一集很惊艳,后面谈的太片面,不过作为问题提出已经很勇敢。杨东平提出的理念都想得很透彻,改革应该是多个立面的,百花齐放的,有人会实践教材改革,有人专注去行政化,有人关注课改,不管哪种改革方法,都应该是具体的,快速的,长效的。但是似乎没有谈到理科/科学教育,教育不应只是语文教育啊。
有些观点其实也是有点片面的
搞文科的充斥着自以为是 自命不凡的人
非常值得一看,缺点也有,就是每集只有30分钟左右,每集都让人意犹未尽。真的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类似的纪录片/讨论出现。但是,以现在媒体的自由度来看,我们所期望的那样的进程似乎已经停滞了。
第一集的采访对象和他们抨击的东西一样可疑
很久之前看过一部分,最近总算补完了。期间我已经不像最初看的时候那么热血沸腾了,因为教育太具有迷惑性和煽动性了。这个纪录片总体还不错,介绍了很多的尝试,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偏向立场的,不是那么的客观中立。 而且过了10年了,可以看看当初这些轰动一时的事件如今什么结果。有哪些其实是利用所谓的新教育来圈钱骗人的,有哪些其实是反智主义教育的。潮水退去就可以看到是谁在表演。我不反对教育改革,尤其是应试教育,异地高考等等。但是纪录片里面很多东西明显也是有很大问题的。需要自己去甄别,尤其是所谓的国学经典,还他妈整天背四书五经的糊弄鬼呢,五四运动白运动了?这些浑人才是在坑害天真的孩子。
在這個社會中有很多人他們不會寫作,有很多人可能不會説出自己的聲音,他没有機會説出自己的聲音,但他們有很多很多需要幫助的地方。誰替他們來説話呢,你要替他們説話。
制作很粗糙,每一集质量参差不齐。《重回人的语文》《高校改革》还是挺有冲击的。陈丹青、钱理群、刘道玉这些人的言论很犀利也直击中国教育的弊病。教育要去zz化我很认同,不过有几集的理念我也并不认可,甚至觉得有博眼球传销那种味道。
差不多十年前的纪录片,教育资源的巨大差异,大学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很现实切题的讨论。但很多崇洋媚外,推崇自由的公知观点,已经和现在主流观念不合了。片子从引人反思到引人发笑,只是时间问题。公知教师对教育制度的意见,例如语文课本里的错处,公知教育的缺失,纯粹是鸡蛋里挑骨头。教育制度的确有问题,但用另一个错误的民科去取代它肯定是不可取的,太极端了。不论是只在家上学,去大理读经还是美其名曰模仿西方解放天性,教育失败的成本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承担得起的。而他们推崇的这些教育方式,其实在如今的学校里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的。
敢说是好事,然而主观性过强,缺乏对立观点与数据支持。作为一家之言听听无妨。
大学教育那集里有我的一分钟采访
缺少深度
你确实跟条🐶一样
看了一半,心寒地不想再继续了。2013年的片子,我开始明白为什么8年后的今天,这个社会是这样的了~
善于“发现”问题,但是不善于提出解决办法。以及有些是问题,有些“问题”难道不是暴露了自己的盲点吗?
总得问题都谈到了,但不是很深入,可能不是制作者的错,但是有些事例选的真是无力吐槽,比如那个一脸装逼的张中和,听他说话比看傻逼的场景重现更尴尬,简直就是个神棍。当然咯,有时候还是会为另一些人感动一把的。
觉得很悲哀。也为自己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