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世界之战

War of the Worlds,强战世界(港),世界大战,宇宙战争,星际战争

主演:汤姆·克鲁斯,达科塔·范宁,米兰达·奥图,贾斯汀·查特文,蒂姆·罗宾斯,瑞克·冈萨雷斯,尤尔·瓦斯克斯,莱尼·维尼托,丽萨·安·沃尔特,安·鲁滨逊,吉恩·巴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5

《世界之战》剧照

世界之战 剧照 NO.1世界之战 剧照 NO.2世界之战 剧照 NO.3世界之战 剧照 NO.4世界之战 剧照 NO.5世界之战 剧照 NO.6世界之战 剧照 NO.13世界之战 剧照 NO.14世界之战 剧照 NO.15世界之战 剧照 NO.16世界之战 剧照 NO.17世界之战 剧照 NO.18世界之战 剧照 NO.19世界之战 剧照 NO.20

《世界之战》剧情介绍

世界之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雷•费瑞尔(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饰)和妻子离婚了,一儿一女都跟母亲生活——因为他的的贪玩懒散,疏忽责任,这个家庭才如此支离破碎。一场外星人入侵的灾难却让他们重新建立起亲密的的关系。 这天妻子繁忙,只好把儿女交给雷照顾。电闪雷鸣天色灰暗,一切好像有些异样。 果然,马路上赫然一个庞大的三脚飞行器掘地而起,邪恶的火星人光顾了这个本来平静的小镇。人们四处逃亡,雷也带着女儿奔走逃命,开始了生死历险。当局想尽办法对付外星人,却屡屡失败,整个世界都陷入了恐慌当中。 有了父爱的本能,平日吊儿郎当的父亲变得英勇顽强,保护儿女成了他支撑他的动力和信念。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尘世笑谈我最糟糕的朋友穿越乡间路家后圣诞怪杰一世牵挂欲海医心第六季王国:北方的阿信女囚灵被禁止的游戏盗墓笔记寻凶你在我心上曼陀罗我的!体育老师功夫美男兰花劫刺妃忠勇小状元杨德财征婚福斯特医生第一季上错黑车爱情跑调双子养老庄园牛仔裤的夏天2好事坏事金之国水之国高龄化家族科拉深孔

《世界之战》长篇影评

 1 ) 《世界大战》后随想

2005年10月2日早上从迷迷蒙蒙中醒来,好歹梳洗一下,就奔电影院而去。

在家里的最后一天,一定要看这部电影——《世界大战》。

对于欣赏电影,我一向很挑剔,不仅作品本身,还有观影环境。

文艺片,或者已经不可能在院线上映的,比如《霸王别姬》,都在家里看。

找一个父母都不在家的下午,最好阴天,把窗帘都拉上,打开家庭影院,备齐饮品和面巾纸,坐在音效最好的位置,开始投入其中,欢笑或者流泪。

但是场面大的大制作大片,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冒着也许会被某些没有社会公德的观众打扰的风险),才可以最充分地体会影片的震撼,例如《泰坦尼克》,《特洛伊》,例如今天这部《世界大战》。

这部电影场面确实够大,而且相比从前的科幻灾难片,很有些与众不同的新意,特别是它完全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讲述,没有过去美国片一向的英雄主义,没有出现白宫,帝国大厦这些俗套的场景,士兵也是最基层的形象。

一切在最朴实的情感下支撑,父亲对孩子的保护,军队对民众的保卫,都是那么简单,那么令人敬佩。

斯皮尔伯格曾说,他这一次只是想拍一部吓人的电影。

我想他完成的还不错。

汤姆克鲁斯,第一次看他在影片中演绎一个父亲的形象,他对儿女发自内心的爱,眼神中透露出来的恐惧,无畏,都表达地很好。

尤其是他和剧中儿子的几个对手戏,以及在地下室为保护女儿不得不杀人的片断,让我特别感到他这些年来的成长,成熟。

四十三岁的男人了,不再是壮志凌云的年轻小伙,从前扮演过很多救世英雄形象,但这一次这个普通工人背景的父亲形象,格外让我欣赏,简单的真实,这就是生活。

看着汤姆克鲁斯曾经帅气青春的脸上那难掩的人到中年的辛苦和沧桑,不仅感慨岁月的无情推移,让每个人都在成长,都在成熟,年华逝去,无可奈何。

还记得我第一次看威尔斯的原著小说,是小学四五年级的事情。

那时候的我,晚上在台灯下捧读小说到一半,难以控制心中的紧张,惧怕起窗外夜色的黑暗,把家中的吊顶大灯打开才继续读。

而今这样的电影,充满血腥和死亡,充满恐慌和残杀,我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完,也没有多少受惊。

我也长大了,在渐渐成熟……

 2 ) 反传统

斯皮尔伯格和汤姆克鲁斯联合出品,两亿五千万,万众期待,票房保证,不过可惜啊,好莱坞连续19周的票房下滑势头依然没有止住。

早在两个月以前便和sa jj约时间。

其实对于这类电影不感兴趣的,比如之前的《蝙蝠侠》,随便用哪里想都知道是哪种典型的好莱坞英雄片,无敌帅哥拯救地球。

然,sa说不是,汤姆克鲁斯出演自私自利人物一名,颇搞笑。

嗯,不怎么能想象。

那么,电影院见分晓。

周日影城中午场,40元票价,坐无虚席,不由再次感叹电影在上海的超高人气。

很差的剧本,40年代尚能引起惊恐的广播剧,今日看来真的有点傻。

可能我要求太高了,到底是1898年的小说改编,你怎么能期望100多年前的科幻小说在今天仍能给人带来巨大惊喜呢。

只是不明白斯皮尔伯格和阿汤哥为什么会钟情于它,故事本身而言,应该是不如《少数人报告》。

画面很好,效果很好,恶心巴拉血淋淋的红色土地,长得像ET的邪恶外星人,像蛇一样的丑陋机器,漫天飘舞的衣服,不枉砸了两亿五千万下去,也再次证明了这种片子一定要进电影院看的真理。

sa说阿汤哥德角色是个自私自利的人。

其实只是个没长大的聪明孩子吧。

别人都随着年龄成长,唯有他,结了婚,生了子,人近中年,心态还像是十几岁的孩子,缺乏所谓责任感。

刚出事时,半带兴奋半带好奇,他哪里是在逃,根本是看热闹的成分更多些。

很喜欢达寇塔范宁金发可爱甜心样,只可惜《世界大战》里面完全像个鬼片女主角,尖叫,瞪眼,所看之处必有凶兆。

没看过《hide and seek》,相信她胜任愉快。

早上若干年,伊完全可以顶替德鲁巴里莫尔出演《凶火》,鬼气甚重的小姑娘。

可是,我真的喜欢她早先的甜美样貌啊。

扼腕。

没看之前sa就说是很娱乐的片,果然。

一心想要参军的儿子,挖地洞的蒂姆罗宾斯。

不知道是影片本身搞笑还是有了sa的陪同才特别搞笑,反正看的蛮开心。

 3 ) 改編的先天缺陷窒礙了電影更上一層樓

史提芬.史匹堡或許不是最具創意、最具個人風格、最令影迷神鬼魂顛倒的導演,但有一點我們不能否認,他是近二十年來最成功的導演。

他的作品從來沒叫人失望;小品創作可以叫好且叫座,龐大資金巨製在叫座之餘也不乏評論界叫好的聲音,總知他就是獎項不缺,票房不輸,產量特多,題材豐富,堪稱近代表現最全面的一位導演。

他的最新力作《強戰世界》打正旗號是荷李活最愛拍的災難片,正當大家以為又再是更誇張、更密集的死人塌樓大串燒和大美國拯救地球的失真英雄主義電影時,史提芬.史匹堡給觀眾帶來了一次耳目一新,直看得人心驚膽跳又喘不過氣的地球末日之旅。

此片改編自著名的科幻小說《The war of worlds》,故事內容可以一言概括,就是火星人侵略地球。

本來這種外星人侵略地球的電影早已屢見不鮮,只是本片有別於過往失真的英雄救世模式,改以尋常百姓的角度切入描繪外星人侵略地球所帶給人類的恐慌和伴隨而來所揭示出的人性自私底蘊。

沒有了大美國的高科技對敵設置加上由頭帶到尾的尋常百姓,雷和兒女三人的小市民遭遇,再再都使本片充滿實感,輕易引來觀眾的代入,也就讓觀眾更形心驚膽跳,隨影像的流動而心內七上八落,全然喘不過氣來。

另外不可不提的是,筆者尢其欣賞導演除了把重心放在尋常百姓上營造代入外,同時又特意調整出「粗粒屏幕影像」使電影看起來更真實。

對於營造觀眾忘我投入的實感而言,兩者可算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出來的效果著實叫觀眾如看驚慄片般手心冒汗。

至於劇情方面,總體上做到一波未一波又起,層層遞進之餘高潮迭起,絕無悶場。

其中最出色的要算是電影前半部,導演特意安排外星人神出鬼沒,只時而釋出連串戰慄閃電、時而無端發生驚天爆炸,這使觀影者發揮想像,自行代入體現當中人民的徬徨無助。

此舉實在是無招勝有招,比盡情描繪我們都看慣了的外星機械正面殘殺來得含蓄轉折卻更為恐怖。

說了這麼多好話,性好挑骨頭的筆者當然得舉出本片的一些敗筆。

首先要指出的是,當筆者正在設想地球人的結局將有多慘淡時,外星來客忽爾紛紛倒下,不用地球人打勝,外星人就已自行敗亡。

筆者認為結局的原因合理可以接受卻一點也不精彩。

這點不用爭辯,因為事實上收筆的確太快太突然,觀眾未能作情理上的準備就已完結,自然多少讓人感到失望。

愚以為影片中間能為結局多留點伏筆,出來的效果將會好得多。

第二點要指出的則是主題意涵的矛盾。

有說本片傳達了人類不應滅絕任何生命種族的訊息;原本我們可從外星人自食其果的敗亡中窺見這個道理,只是想深一層,他們最後敗亡的因並不是他們要滅絕地球人,卻只是在窺探了地球數百萬年後仍無法認清地球原來並不適合自己生存之疏忽而種下來的。

此外,筆者也用心構想過何以主角湯告魯斯的背景一定得設定成兒女都隨媽媽走了的爛老爸呢?

是想要借過往只懂自己顧自己的湯告魯斯喻自私的人類嗎?

那麼湯告魯斯於這次外星人侵略災難中沿途對女兒的著緊及至最後大團圓結局就是導演對人類應當放下自私,關懷愛護別人而作成自我救贖的積極註腳嗎?

那麼,何解導演又要安排一幕煽情的「為女殺人記」呢?

這難道又不自私嗎?

總的來說,《強》片各個技術層面都有極高水準的表演,使到全片氣氛一流,觀眾目不暇給。

特別出色的是把外星人侵略拍得充滿實感直如一眾天然災禍片般讓人觀影過後仍猶有餘悸。

可惜結局鋪排不足,主題意涵又不算特出,致使本片錯失埋門一腳,難成經典。

 4 ) 经典的科幻,人性的质疑,自然的力量

其实,在很早以前就看过这个故事了。

好像是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吧?

他们使用机器人,发出死光,杀死人类。

但是却死于地球上的细菌。

但是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外星人如果拥有了那么高的科技的话,人文的水平不是那么的差劲吧?

只知道一个劲的杀戮?

好像还没有哪个特别的富有侵略性的民族可以长久的生存。

并且他们是这样的贸然进攻一个星球。

他们不是没有进攻其他星球被感染的经验啊?

还有,这样的杀戮,会给他们带来什么那?

他们到地球来是为了什么哪?

playgound?

狩猎?

那么他们会不会再次来临?

使用反物质的炸弹,一次性的消灭掉这个星球的一切?

至少我认为,科技的最终,寻找的是和谐,大一统。

一个拥有强大的科技的世界,应该不会是一个太过于残忍和暴力的世界,也不会如此的去入侵一个和他平行发展的世界的。

不然,从这个世界的本身的文化构成来看,他就不是一个稳定的系统

 5 ) 仅从技术层面浅析此片

先说说片名——《世界大战》,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但那充其量也只是人类之间的战争,这个世界大战似乎更有寓意,外星人侵入地球妄图毁灭人类,眼看人类即将灭亡,外星人却被地球上的微生物杀死。

原因是,人类是在地球上付出无数代价后才进化的能够适应地球环境。

电影上映后有人说结局太仓促,而结局妙就妙在这里,这不是人类之间的大战,也不是人类与外星人之间的大战,而是整个宇宙中生物之间的大战,最后的胜利者是地球,是自然规律。

外星人向人类发起侵略战争,其实是向地球发起战争,最后赢得胜利的是地球,与人类无关。

其实在影片的开端,战争就已经开始了,地球上的微生物已经向外星人的入侵发起了反击。

在我的印象中,斯皮尔伯格是一位把电影技术运用的很艺术的导演,这部《世界大战》尤其如此。

有人说这部电影场面如何不大,结局如何之仓促,外星人的造型一般,剧情平庸,然而我最看中的,是本片的摄影手法。

导演在这部片里运镜有个特点就是运用镜面反射拍摄,或者说画中画,电影中你看到的很多画面是在另一个画面中看到的,譬如从DV显示屏反映外星机器破土而出,利用房子的窗户和汽车的后挡风玻璃反映人的惊恐表情和机器的破土而出的动作,这样拍可以一个画面表现多个场景。

电视机屏幕、汽车的后视镜这种利用镜面反射物体拍,简单点说就是你既能看到前面的画面,也能看到后面的画面,比如在DV显示屏你能看到后面的外星机器,在显示屏之外你也能看到前面逃跑的人群。

或者汽车后视镜中,你能看到后面的人在追赶,也能看到前面的人。

这种实表现手法贴近真实,在这部片里导演很喜欢用。

还有,本片多次使用长镜头,比如开头就是以一个移动的长镜头开画,从港口城市的全景移动到男主角的工作环境,很多电影这样运用,作用就是尽快将观众引入电影中来。

导演大量运用长镜头而没有使用快速剪辑(和《拯救大兵瑞恩》差不多,老斯的风格),我想该片剪辑师的工作一定很轻松了,而摄影师的工作就要辛苦多了,有很多镜头是把实景跟特效结合起来做的,所以特效也做的很精致,个人认为除了最后阿汤哥所在的小屋被外星机器踏平的那个特效觉得有点假外,其他的都还比较自然。

在分析长镜头之前先来看一个很妙的镜头,摄像机在车内做360度旋转拍摄,不知道摄像机是在什么位置,这是在瑞秋一家人刚上车时,用另一个旋转的镜头表现车内和车外的人物,车内的空间很狭小,真不知道是怎么拍出来的,难道是小型摄像机+大广角?

以下仅对片中两个长镜头分段浅析:有个长镜头在26'55到27'54,时长一分钟:26'55: 一张女人的脸出现在画面26'58: 女人的脸分裂(被杀死)27'00: 男主角出现在人群中奔跑27'03: 男主角和人群一起进入服装店27'12: 一辆车被翻入店内27'13: 主角从服装店出来(这时候有两个人影从镜头前过去,镜头大部分被遮挡,这里应该是一个转场了,后面的应该是另一个镜头,但从时间和场景的连贯性上来讲,这是一种长镜头的拼接手法)27'15: 镜头左摇并往后退移,男主角在镜头前奔跑27'19: 男主角回头向画面右上看,镜头往右上角摇,切入特效画面展现房子被毁27'21: 镜头摇回,中景,男主角继续跑27'23: 镜头往左上角摇,切入特效画面展现房子被毁27'25: 镜头摇回,男主角回头看,画面外被毁房子右边入画27'28: 男主角后退,贴至镜头前27'32-35: 镜头右移,男主角躲在墙后27'35-43: 镜头上摇再左摇,外星机器从画面中自右向左走过27'44-48: 镜头下摇再左摇,抱女儿的父亲从画面中自右向左走过27'48-52: 镜头前推,灾难场面和男主角各占一半画面,镜头结束。

这个镜头是实景+绿幕拍的,分两个镜头拍成(出服装店前后),后期剪成一个连贯镜头。

最长的长镜头是在开车一段,很妙,让你几乎感觉不到是一个长镜头,因为它用了360度全角度完全没有死角。

虽然至今我还不知道是怎么拍出来的,说说我的猜测:开车一段,也是全片最经典的长镜头在32'04-34'33,时长两分半(只分析镜头的运动,不讨论演员的方位)大量的车停在路上,一辆车从左侧入画32'03:本镜头开始是从主车后部,低机位向左做旋转移动并紧跟主车快速往前推,通过前景三辆车(此长镜头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跟随主车行驶方向快速移动,后不累述)32'06:镜头右旋转。

通过前景又三辆车,其中32'09处通过第三辆车时镜头被该车挡住且此时正好穿过天桥,镜头全黑,我猜这应该是个转场,该实拍镜头结束(也可能和后面确实是连贯的)32'11:镜头转到主车右侧,继续右转至车前方,画面表现三人在车中讨论。

32'22:镜头继续右转至主车左侧,后拉至中景,通过一辆车,再前推至主车左侧前车窗,男主角叫女儿安静32'31:镜头右移至主车左侧中车窗,儿子安抚女儿32'35:镜头保持右旋转,从左侧后车窗进入车内(后车窗是开的),儿子教女儿如何放松。

32'43镜头再从主车右侧后车窗移出车外,这个镜头怎么做到的,很让人费解。

猜测一:摄影师从车左侧将镜头伸进车内时,从车的右侧有另一个人将镜头接过来,整个过程保持平稳移动。

但主车是在快速移动的,这样难度太大了。

猜测二:当镜头摇进车内时,车后部门打开(是那种向上翻折的门),另一摄影师进入车后部,从车左侧接手摄像机,完成从车内穿过的镜头,再从右侧把摄像机交给车右侧外的摄影师。

整个动作也可以通过摇臂完成,不过难度就大很多了。

32'44:镜头摇出后,继续右移,近景表现儿子安抚女儿及儿子和男主角的讨论33'12:镜头后拉至中景,通过前景三辆车33'16:镜头快速右旋转至主车左侧,通过前景四辆车33'21-34'19:镜头前推并左旋转至车前,且左右小幅度移动,近景表现父子对话及三人对话34'20,镜头后拉右移,左摇并上升到车后上方,拉为全景,表现主车在路上继续行驶,镜头结束。

网上有人讨论说这个镜头可能不是在行驶的车上拍的,是车停在绿幕前拍摄,后期特效做的。

确实有这个可能,但我认为还是实拍的,只是在场面调度上,难度很大。

在近景拍摄时,主车周围可能就围了几辆摄像车过来(配合摄像机在车内外的移动),而当镜头拉到中景或全景时,摄像车又跑到画面外去了,而且整个镜头中主车的速度并不算很快,只是导演时不时的安排几个穿过几辆车的场景和使用低机位,给人感觉是车开的很快,且整个场景中的其他车都是不动的,主车的行驶路线是设计好的,多跑几趟很容易熟悉走位(权且就当是走位吧),通过车窗外的场景和几个中景镜头看的出行驶路线也比较宽,其中几个好像是檫车而过的动作其实是摄像机的长焦段拍前景的车给人的错觉,据说导演在拍这场高速公路上的戏的时候用了16部摄像机,16部啊,不可能只是拍几个全景表现路上车多人多吧,肯定是用在这个长镜头上了。

有人说这部片不如《独立日》好看,《世界大战》和《独立日》之间可是隔了个911事件,老美的世界主人的优越感没了,更多的是危机与恐慌,不喜欢《世界大战》的人肯定是看过《独立日》并且很推崇该片。

还有在网上看很多人在讨论片中哪个镜头最恐怖,虽有人提到外星人很多攻击的镜头恐怖,但说到最多的还是抢车一段,抢车一段很真实的表现了人物心理,那种绝望中的最原始的野蛮人性。

总之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有些细节也处理的很到位,只不过老斯对这部电影的貌似期望值太高了(当年可是叫嚣着要打破泰坦尼克号的票房记录啊)其实票房也不错了,全球5亿多(不过成本也高达2亿多了),续集是没指望了,就看他接下来要有什么新的动作了。

---补充:后经制作特辑证实,开车一段长镜头是绿幕拍摄后期拼接而成。

 6 ) 末世大战……

撇开有点儿的童话剧情不说,单论这部《世界大战》营造出的末世情结,我给了个四分。

斯皮尔伯格的镜头和对气氛的塑造还是非常对我的胃口,慢慢龟裂的地面一直到突然爬出来外星机械,一松一紧,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还有之后渡船那一场戏,看似已经安全,但是突然一片寂静,远处的山丘上黑压压出来一群外星机械,那时候的恐惧感简直达到了沸点。

这还是属于主角们的经历,典型的第一人称般的视点。

而当剧中人物作为旁观者,看着外星机械对人类杀戮的时候,一种“我们也会是那样的结局”的无力感很好地从画面中传递到身边。

特别是看到作为人民生命安全最后一道保障的军队如洪水般溃败的场面,这时候无论是戏中人物,还是坐在荧幕前的自己,都已经濒临绝望,只求生存了。

于是有了接下来的那成人类同族相残的戏,在绝望中父亲为了救女儿和自己,已经无不用其至极。

而最终,在血色星球的画面出现的时候,在荧幕前的我彻底陷入一种绝望的情绪之中。

可以说,斯皮尔伯格对全片的气氛把握还是非常完美的,阿汤哥从一开始的毫无所谓,到夺路狂奔时的慌张失措,再到雨夜夺车时的镇定和勇气,最后到血色星球时的彻底绝望,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把外星人入侵的恐怖气氛传递到观众的面前。

这点是我喜欢本片的唯一原因。

而说到本片的不足,我个人认为有三个方面。

其一,阿汤哥的演技。

不得不说,阿汤哥一直到被外星机器人追赶之前,我都认为他演的不错,特别是灰头土脸地回到家里,一副无能者不知所措的表情。

这正好衬托出一个会和女儿一样害怕打雷,对自己儿子还不如对车好的无能汽车狂热者的形象。

但是当一家人开始逃跑之后,阿汤哥像整个人换了一个性格一样,成了一个好父亲,不但想把女儿儿子负责送回他们母亲家,还非常英勇的要去拯救一个朋友。

面对暴徒也临危不惧,完全不像之前的那个人。

而结局部分更加夸张,阿汤哥不但以一己之力干掉一架机器人,还勇敢地像士兵们指了指以前怕到要死的机器人。

这种过快的性格转变,虽然是为作品想要烘托的父爱伟大所服务,但是速度之快,转变之莫名,可能让阿汤哥完全摸不找头脑,于是也就不知如何去演好这一角色了。

同样流程的父爱改变人的故事,2012里的父亲,就好了很多了。

第二个方面是小女孩的大嚷大叫,好吧,从头到尾我已经听腻了,为剧情服务想让机器人抓,也不必再让我听一次啊。

第三方面是整个故事的无厘头,虽然是改变自100多年前的老SF作品,而且当时的作品本身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不足。

然而,在改编的时候,也不该如此草率从事。

一群监视了地球几万年,甚至几百万年的外星人,难道没有一点点生物学知识?

甲流,Sars我们都进行了隔离,外星人也太急于吃地球人了,连煮熟的功夫都省掉了。

实难想象一个技术发展到能够制造抵御任何攻击的护盾的种族,竟然两个生物实验室都没有。

 7 ) 老斯这回文艺了一把

今天去东方广场看的《世界之战》英文版.对它的恶评有早就所耳闻,不过总是不相信斯皮尔博格会搞出如评论所说般糟烂的电影来,于是携大白猪恭恭敬敬地到影院观赏。

看后果然不一般,着实值得。

撇开栩栩如生地刻画步入中年危机的阿汤叔而终于不让他扮演拯救世界的英雄让我心中大快以外,长篇大段对人类铺天盖地的绝望和恐怖的真实甚至纪实的表现让这部科幻电影不同以往有了文艺气质,老斯在表现外星人从地下冒出的时候用了手提摄影机,现常感超强,人类的无助和自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绝对与众不同的严肃甚至有点愤怒。

关于那个骂声一片的结尾,仔细想想,除了让前一部分营造的恐怖绝望还有期待帅哥只身拯救地球的惯性被硬性中断,观者及其不爽以外,结尾深刻。

世界与世界的争斗,而非人类与另外一个世界的争战,这一点从英文片名就可以看出来,所以人类可以无能为力。

也许原著作者在19世纪末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摈弃了人类日益膨胀的自大,因此结尾兀地冒出外星人到地球水土不服被细菌击拜的时候,暗自佩服。

我们的世界并非唯有人类主宰,人类太自大太自私,所以如此快地陷入绝望,无论是细菌还是一首流行歌击拜外星人拯救地球的结尾,黑色,幽默,人类应该反思。

关于演员,阿汤哥,前阵子这部片子公映前,我是每天兴致勃勃上网看完人米国民帅哥是如何一步步沦为跳梁小丑的。

一把年纪了搞激情求婚,电视节目上窜下跳,媒体娱乐之余当然也把动机归给宣传这部新片了。

既然阿汤哥为了它能这么舍得折腾,那我当然要领情去影院看看,服了老斯了,找阿汤哥来演这部片子,这个年轻时带领世界影迷只身打败外星人拯救人类的英雄,也有中年啊,所以,不怎么样的工作,离婚,叛逆的孩子,实实在在的中年危机。

当外星人来了,孩子他爸不再挺身而出,智勇双全,而是安全第一保护孩子,东躲西藏,甚至为了自保杀死打算反抗外星人的同类,这才是真实的人性。

绝望的时候,人性便暴露无遗,抢车那一段及其经典。

所以,我们期待半天,阿汤也没有当上英雄,不过确实做了回称职的老爸。

呀,期待现时中的阿汤哥也不在自大自我欣赏,就做个谨小慎微负责任的阿汤叔也没什么不好。

关于原著作者威尔斯,崇拜的科幻作家就是他了。

老斯这次被骂弱智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忠实原著,高科技的观众对句中外星人犯的种种低级错误嘲笑不已,不过威尔斯这个19世纪末的作家,他的科幻作品带有强烈的人文倾向,就像玛丽雪莱笔下的《弗兰肯斯坦》,现在依旧动人的原因是对人性和科技的思考,而不是跟上了四个现代化速度的科技进步。

而且威尔斯这部小说也是主要表现人类在面对外星进攻的无能,这个找来原著看看就理解老斯了。

至于故事中的隐喻,这个费脑子,还是让别人去想吧。

关于西方科幻故事的传统,在 北大科学传播中心 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摘过来我们已经知道,科幻不是一种时尚,一种流行文化,它是一种现代科技社会的深厚传统。

那么,它又是怎样一个传统呢?

让我们溯历史而上,看一看科幻的源头吧。

蒸汽机催生了一个工业时代,也催生了科幻这个文学新品种。

现代科幻的历史正萌芽于十九世纪初。

当时,从欧洲到北美,一系列作家创作了有科幻色彩的小说。

后来,世界科幻界公推玛丽•雪莱(Mary Wollstonecraft)的《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为开山之作。

围绕着这部小说,有两点需要大家注意。

其一,作者是一个二十岁的女子。

如果她生活在今年的中国,这样一位女作者可能会去创作校园文学、言情小说,甚至去搞“身体写作”,而不会去写一部科技含量十足的作品。

《弗兰表斯坦》绝不仅仅只有象征意义,“Frankenstein”这个词在西方已经成了专有名词,形容那些因为不负责任而释放出“魔鬼力量”,并被反嗜的人。

而笔者收集到的本书最新电影改编版,拍摄于九十年代。

作品的生命力可见一斑。

其二,它形成于一个独特的氛围:一群年轻的英国文人:拜伦、雪莱等人,受当时工业革命的巨大冲击,对科技进步产生了无限憧憬。

两个诗人甚至亲自去作科学实验,试图发现宇宙奥秘。

作为雪莱的情人,玛丽深受影响,而流诸于笔端。

这是科技与人文精神的极好结合。

与冷淡、怀疑甚至敌视科技进步的人文学者相比,科幻作家从一开始就很另类。

第一个让世界读者真正知道什么叫科幻的作家,当然非凡尔纳莫属。

有趣的是,笔者不知从多少篇介绍他的文章里看到这样的误报:凡尔纳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

错,他不仅不是职业科学家,甚至没有受过任何系统的科学教育。

他是一个典型的文学青年。

他的志向是当剧作家,他早期最重要的文学活动是拜大仲马为师学习写作。

凡尔纳最终没有成为“小仲马第二”,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职业科幻作家,当人们回顾他一生时,忽视这一点其实最不应该。

试想,今天一个毕业于大学文学系(不管是哪国的文学系)的知识分子,会向当年的凡尔纳那样讴歌科学吗?

恐怕很难,如果他们不用各种“后现代”词汇去怦击科学,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科幻是一个什么样的传统?

是一朵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奇葩。

在大师级作家那里,这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

接下来的宗师就是《世界之战》的作者,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Wells)一个只读到初中,凭自学掌握渊博知识的英国青年。

同样,也是一个热爱科学讴歌科学的时代青年。

一个十四岁就出来当学徒的小伙子,不仅自学科学知识,编写过再版达十几次的生物学教材,还亲自听过赫胥黎的授课。

威尔斯对科学不仅仅是懂,而且是深爱。

《世界之战》的主题是从科学的角度,嘲笑宗教蒙昧主义。

这是威尔斯在许多作品里一惯坚持的主题:在《摩诺博士岛》中,宗教被比喻成滑稽的“刑罚痛苦屋”,教士被比喻成喜欢讲“大思想”的兽人。

在《神食》中,不劳上帝大驾,人就可以创造新人。

而在世界之战中,作者讽刺了“上帝造人”的宗教理论。

当时,天文学家已经在猜测宇宙中可能存在着其它的生命,甚至有智慧生命。

而如果太空里真存在着远比人类更智慧的生命,它是上帝造的吗?

它不是上帝造的吗?

这个问题对于生活在世俗氛围的当代中国观众来说毫无意义。

而在当时,上帝用自己的形象造了人并赋予其特权,那是不可更改的教义。

智慧高超的外星人,对这一教义所起到的作用是颠簸性的。

(这个主题体现在哪里?

呵呵,读一下威尔斯的原著吧。

里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呢。

)到了二十世纪,尤其是到了美国,一个科技水平冠绝全球的国家里,人们对科技进步有着近乎信仰般的虔诚。

这片沃土最终让科幻从弱小的,零散的种子变成了一片参天大树。

1926年,那里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份专业科幻小说杂志——《惊异故事》。

在这本杂志的第一期上,老板根斯巴克将这个已经存在了近百年,但还没有统一名称的文学品种定名为“Scientfiction”。

后来演化为“Science fiction”,也就是现在的“科幻小说”。

在美国,科幻不仅有了“名”,而且有了“实”,有了一大批系统创作科幻的作家,而不是象欧洲国家那样,只是有个别作家偶尔作一下尝试。

科幻的银河在几年之内就涌现在天际: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坎贝尔、西马克、莱斯特•德尔•雷伊、范•沃格特、西奥多•斯特金、考恩布鲁斯、弗雷德里克•波尔、安德森、谢克利……这些名字里的大部分,中国读者很有可能没见过,但由他们原著改编的科幻片,一个碟迷肯定会碰到过不少。

这些前辈聚在一起,开创了美国科幻,也是世界科幻的黄金时代。

佳作倍出,题材花样翻新。

而给这个潮流奠定其色泽的,仍然是对科技进步的渴望。

可以说,没有科学精神,也就没有了科幻。

所以,我想,这是一部为数不多的值得去电影院看的片子。

外加原著小说也值得一看。

 8 ) 总感觉人类一直在贬低外星人

火星人的章鱼战机不错,但是结尾有点仓促。

男主全家开了挂的一个也没死,儿子一直在作死,你上战场又有什么用呢?

外星人到底为什么要入侵地球啊?

如果是为了资源为什么要等几百万年?

养人类吸血做肥料?

还不如养一堆牛羊。

之前埋的东西那么强大,能控制飓风闪电,有无敌防护罩那么牛逼,怎么过了那么多年还得亲自来开呢?

搞个全自动啊,还用原始的抓一个吞一个的方式。

材料也太弱,几个手雷就整个爆炸了。

外星人科技那么发达,在电影里总是一副动物的感觉,对什么都好奇,一点都不像军人的样子。

结尾就算旁白解释是细菌感染杀了它们,可是他们也是一步步进化来的,比人类历史还悠久,就那么弱?

哪一天外星人也指挥若定列队来占领地球,拿着超强装备,军事纪律也超强,收拾人类一定妥妥的。

不过话说回来,场面特效做的还不错,节奏也可以。

作为科幻大片是够格了,至少不坑爹。

 9 ) 世界大战

本来以为是战争片,结果发现是科幻片,电影还行吧,很一般,不能说很差,但也没什么亮点,算是量产的商业片。

他曾经做了什么,两个孩子对他没有任何的信任,孩子都觉得他是在逃避责任,与他在一起没有任何的安全感。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他不能让他的儿子屈服,在他儿子面前他没有任何威信,他儿子完全不想成为他那样,所以他们的思想似乎处处都是抵触的。

两个孩子只能选择其一,我想很多人都会选择那个不能照顾自己的,这似乎已经不是一个选择。

孩子让唱的两首歌都不会……哎。

最后外星人,竟然因为细菌感染死亡了……他似乎也算是努力了,虽然他没有任何身怀天下的思想,但是当他的孩子受到威胁时,他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自己的孩子。

 10 ) 我眼中的世界之战

http://blog.donews.com/dereck/archive/2005/08/24/523291.aspx斯皮尔伯格和汤姆·克鲁斯的世界之战在中国开始上映了。

很多影评给这个片子的评价无外乎什么虎头蛇尾,血腥恐怖等等。

我甚至差点因为这些影评而没有去看这部影片。

还好实验室在三个星期前的周六学术讨论会上观摩了这部片子,我才“不得不”看了这部影片。

尽管老师依旧带着不屑的态度,同学们也都发表了很多批评。

我的第一感觉却是“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如果因为那些影评就错过了这个片子那就太可惜了。

我对这部片子的评价就是,可以和去年的机械公敌并谈,都是比较有深刻意义的科幻影片。

如果带着一定的兴趣去品味,而不是用一个挑毛病的态度,自然可以看出影片的有趣之处。

本来已经看过这么长时间了,不想写评论了。

但是今天看到电视上面的介绍的时候有再次听到了虎头蛇尾结尾糊涂的评价。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媒体的影评家基本上在互相抄袭而已……为何“蛇尾”如果您是一个细心的人,一定会注意到这样一段情节。

年幼的女儿瑞秋在手上扎到一个刺以后,坚持不让父亲替他处理。

最初一看只是以为这段是为了体现身为父亲的杰伊对生活的不负责任使得父女关系的隔阂,以及小瑞秋的坚强和自立。

不过看到影片的最后,外星人被“稀里糊涂”的打败以后,突然意识到这一端情节的重要。

这一个小小的细节段落竟然点出了整部影片最重要的主旨。

重新看的时候请记住瑞秋和杰伊的一段对话:J- 会感染的R- 不会的J- 会感染的R- 就是不会的J- 等它差不多了,我的身体就会把它挤出来。

R- 挤出来?

J- 我喜欢这样,杂志上面说的。

外星入侵者就好比是那个刺,刺入了地球这个环境之中。

当然会痛,也会有些炎症,但是我们的身体会把这刺“挤”出来。

外星人的失败正是因为这个道理。

从刚刚开头就开始铺垫这个结尾,为何还有这么多人惊呼影片结束的突兀呢?

咋就叫“世界之战”很多我认识的人甚至对片名置疑,“咋就叫世界之战呢?

”好像和他们想象的差距很远。

没有世界范围的战争,没有想象中的各国人民和部队的表示。

顶多说了两句日本人打下来两个云云。

我们要注意到,片中的世界已经超越了我们大家常规意义上的世界。

这是一个尺度问题,换一个尺度去衡量和思考。

这个世界并不是人类的世界,在地球之上的每一个物种都是世界的一部分。

在这个广义的世界意义下,正是全“世界”所有的物种联合起来对抗入侵者,才最后打败了外星人。

这个世界大战从规模上,从意义上都比一、二次世界大战要大的多了。

不是“渺小”而"是伟大"很多人看了片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类太渺小了。

是啊,自以为骄傲的人类,在外星人面前暴露了多少脆弱和丑陋。

像蚂蚁一样轻而易举的被杀掉玩弄。

可记得片尾的那句话吗?

因为上帝在这个星球创造的最小的生物感染了它们...因为无数人类的死亡换来的人性和在这个星球生物圈生存的权利...而这个权利帮助我们对抗一切挑战因为我们或生或死都有意义...(没有枉死,也没有白活)人类和地球上的任何生物都是经过不断的竞争和演化得到的结果,在地球这个环境之中,这些物种包括人类,必然是及其优秀的。

外星人以为可以轻易的消灭我们,结果却被整个生物界和环境一起击溃了。

在地球这个环境下,所有的生命个体都是渺小的。

但是整个生物种群都是伟大的。

他们历经磨难,在大自然的苛刻选择之下存活了下来,而且不断的进化。

我们凭什么小看自己。

当然人类在影片中确实看着没起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不过就好像二战中的中国一样,因为装备和经济的落后我们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对日战绩。

但是我们很好的消磨了敌人的力量,拖住了敌人的脚步,分散了敌人的注意。

使得日本人无法抽身去估计对美的作战。

影片中,外星人也是先把目光对准了人类,在他们意味消灭人类就可以取得控制权的时候,他被其他力量击垮了。

“系统”和“平衡”整个地球村就好似一个系统,在系统的内部维系着动态的平衡。

外星人是系统外来入侵者。

对于他们只有两条路,通过动态平衡融入系统,或者被系统的平衡意愿赶走或者消灭。

这个理论上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进化论和随机试错整部影片都反映出了“随机试错”的观点,随机试错是学术界对进化论学派理论的一种描述。

进化论认为,进化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只有试对了,才能进一步。

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化学过程,是物质分子随机的偶然碰撞的结果。

前面也说到了整个地球上的物种都是在这个环境中不断的进化来的,他们也有互相的影响,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在试错的过程中,随机的找到正确的方向。

虽然这个过程细化来看是随机的,但是宏观和长远来看又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外星人在不同于地球的环境中试错进化,他们对于地球的环境是陌生的。

他们并没有经过地球大环境的考验和限制,所以他们尽管文明程度很高,在地球上他们却是一个错误,只能走向死亡。

倒是也看出了不光是生物进化,科技发展也是一个随机试错的过程。

我们在影片结束后的讨论中注意到一个细节,外星人的探头是靠可见光传感的,他们甚至得开着灯。

有同学说为啥不用红外线传感器,哈,我们不妨想象,如果人们不是在可见光传感遇到不能解决得问题的话,能不能想到用红外线传感?

试出错来,才能改变方向寻找其他的突破口。

这又反映出来两个问题,什么样的情况下判断这是错误,应该改变突破方向;改变突破方向以后,如果再次试错是否还要试着在出过错的方向上再次试错。

个人认为一切都是随机的……扯远了,跑题ing人性的探讨影片更是反映出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在面对死亡威胁时的不同表现,大相径庭。

热血青年们要去投身战斗,成熟男人要尽力照顾家人;脆弱的人的慌乱,以及坚强的人也有的歇斯底里;大众的无序,军人的纪律严明和大无畏精神。

等等等等,我想有很多东西值得去思考。

真要提到人性问题,我涉世太浅就不好做评论了。

自然和物种多样片中很明白的表达了这个概念,生物多样性的必要和自然界相互依存的关系。

如果生物物种单一,比如地球上只有人类,那么外星人来了,基本上就完蛋了,而多样性使得整个生物圈的承受能力比较强。

就算人类本身也要维持多样性,我老师提出一个观点,觉得很有意义。

克隆人的一个最大缺点就是不够多样性,一旦有一种疾病,那么全体基本上都会感染,而不同基因的人对病的抵抗能力都不一样,多种基因的族群中应该会有存活者。

保护自然,保护物种多样性确实不仅仅是发发善心,着实是因为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

这部影片的看点除了大牌明星,大场面,血腥杀戮,背后的东西更值得思考和挖掘。

先写这些了,我想还有一些东西没有挖掘出来,另外看过很长时间了,也不太记得清了。

如果写的不对的话,还请诸位多多包涵,欢迎讨论问题。

《世界之战》短评

搞笑的结局

6分钟前
  • 最长7个汉字
  • 较差

4.5 扬言这是“斯皮尔伯格最好电影之一”,可能和本片的片名一样是“标题党”。但这确实是我在看时感受到的结论。《世界之战》是块超大型的“类型试验田”,克苏鲁科幻的末日血灾图景、古典视听系统、怪物设定的光源闪烁,奏出了奇妙的视听体验。汤姆·克鲁斯的选角则是本片最大的成功之处,没有男星比他更适合被植入反个人英雄主义、反高潮、反好莱坞叙事。这个什么都做不到却又做到一切的男性角色设定,几乎散发出汤姆·克鲁斯的银幕形象所能承载的一切反射镜像。只能说个人觉得,这部电影连那些糟糕的烂戏都充满了创造力,比大多数斯皮尔伯格工整做派的电影高级太多了。

7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号称投资达2.5亿美元,加上斯皮尔伯格以及阿汤哥的声名,给了观众足够的期待,但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并没有看到与巨大投资相称的富有创意的惊心动魄的画面,也没有导演着意强调的催人泪下的亲情故事。从影片来看,我们甚至感到斯皮尔伯格的掌控能力与他以往的电影产生了巨大落差

9分钟前
  • stknight
  • 还行

一位屌丝老爸带着一双儿女疯狂逃命,异于传统灾难片肾上腺素狂飙,其实压抑的挺恨,在地下室被外星触手搜索,看的我头皮发麻~

11分钟前
  • 良孬孬
  • 推荐

波士顿不是阿拉斯加

16分钟前
  • jianmengdao
  • 较差

号称老斯“最黑暗科幻片”,故事性强,就是剧情设置上有些虎头蛇尾。2005年北美票房亚军的头衔也凑合说的去~

21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故事不太行,虽然带着一些暗黑味道,汤姆·克鲁斯这个角色不讨喜,这家人也不讨喜,每一次达科塔·范宁杀猪般叫声一来,耳朵都快炸了,每次看见这个傻哥哥要去跟外星人PK,就神烦。结尾,人类居然莫名其妙就胜利了,也是醉了的。

2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同类大片中觉得这部比较无聊,主角塑造的自私,没啥其他积极特点,想不到大导演加大牌影星会是这样子

31分钟前
  • Catwalk
  • 较差

够黑暗够doom

33分钟前
  • windyxp
  • 还行

有点性生活过了一半的感觉!

36分钟前
  • 王家祥悉达多
  • 还行

很糟糕

39分钟前
  • 花月尾の陆
  • 很差

很一般。05年8月26日跟松鼠去平安大戏院看的。

44分钟前
  • Sherry_lai
  • 很差

科幻加灾难,很多新奇的元素。

48分钟前
  • 黑大头
  • 推荐

我还是更喜欢独立日

49分钟前
  • Jason Bourne
  • 较差

有虎头蛇尾之嫌。。。

51分钟前
  • ghostraider
  • 推荐

如果拍成喜剧可能会好一点,现在这样的结果根40年代的灾难片没什么两样。

55分钟前
  • 哆嗦哆
  • 很差

糟糕透了。

59分钟前
  • 手镯
  • 很差

浪费了太多的投资~

60分钟前
  • 蓝颜祸水
  • 较差

能再狗血一点么

1小时前
  • TimberNord
  • 较差

还不错!可看!

1小时前
  • 胖胖女超人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