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推荐第一篇】《无穷之路》是TVB专题纪录片,由陈贝尔领头讲述中国脱贫攻坚之路。
从12集短片中我看到了人与自然,知识与命运,技能与致富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水与生命:西海固和四川悬崖村的人民在过去都需要为了生活用水而付出较高的代价,而来自云南怒江地区的人民则因为索道过怒江一年会有很多人丧生于此。
二十多年来,国家倾尽人力物力为人民谋生存之道。
对于缺水的人民,水一到,生机无限。
而对于受水灾之难的人民受政府资助易地搬迁,将原来的索道改为农产品运输之道。
🔘扶植与报恩:福建省对口支援宁夏西海固,帮助这一片地区的老百姓实现了产业转型,脱贫致富。
《山海情》就是源自于西海固本土故事改编而成,山是指贺兰山和六盘山,海是指福建的大海,而闽宁镇这个名字也表达了宁夏人民与福建人民之间浓厚的感情。
🔘贫与志:扶贫先扶志,“志气”的志。
无论是从海南鹦哥岭花了十年培养有机茶造福三百家的符小芳,还是广西融安地区的青少年放弃旧有思想通过不断学习,参加高考,参加职业培训,终于摆脱了原来的放牧生活,走向了更宽广的世界。
🔘贫穷与女人:在贫困地区的女性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等待她们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嫁人。
在嫁人之后还要饱受封建思想制度的镇压,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许去看外面的世界以免受外人的指指点点。
女性更懂女性的苦,女性帮助女性。
乡村教师胡丽梅说服家乡把孩子送回学校来,让诸多女学生知道了人生不止结婚这一条路。
来自云南孟连的 叶萍带动全村女性种植咖啡,自己赚钱自己花,家庭地位得到提高,受到了更多尊重,从此可以更有底气的生活。
🔴中国的脱贫体系是相比较于大多数地区更为完善的,有政府对口支援,有万企帮万村的企业扶贫模式。
中国的脱贫工作不仅仅是脱贫,还必须做到防止返贫,从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不同地区因地制宜,运用知识与技能,发动老百姓自己动手获取幸福生活。
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广大一线脱贫工作人员的汗水,向所有脱贫工作人员致敬!
#纪录片##纪录片推荐##微博纪录片联盟#
作为广东人很多年很多年看过TVB,这节目重新吸引我关注。
拍的很不一样,真切认识到扶贫现状!
以前对于"扶贫"只存在文字空洞认识,从没想过国家还存在那么艰难的一些人。
为了生活为了生存,很震撼那里的孩子梦想如此的简单。
放在我们这就属于"废弃人生"!
可看着他们憧憬的,说实话很匪夷所思!
这甚至是在国家努力下,才脱离原先更艰苦条件下。
希望祖国原来越强大,让更多人民得到温暖幸福生活,"共同富裕"也得到实践!
感谢女主持人敬业,感谢这出色团队,中国缺这样敬业之人!
中国加油!
1、四川凉山悬崖村(2556级钢梯,2016年修,2020年搬到集中安置点)盐源苹果2、云南怒江石月亮村医邓前堆 体验溜索(拉草果)福贡马吉米村 美丽公路(2020年建好)普职教育融合学校 直过民族:特指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
3、广西融安金桔4、宁夏西海固、贺兰神红酒、闽宁镇5、海南鹦哥岭、白沙6、贵州 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 剑河县 寨章村(2021年元旦交房)7、云南孟连阿佤山 咖啡QGRADER品鉴证书8、四川理塘9、广西乍洞村
今天来谈谈使命感。
网络上,使命感的定义为:一个人对自我天生属性的寻找与实现。
换言之,使命感就是一个人觉得自己应该去做什么事,应该去承担什么责任。
一个人一旦拥有使命感,就像茫茫大海中有了灯塔,他会坚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难,为达成目标而不懈努力。
我在看《无穷之路》的时候,“溜索医生”非常触动我。
他得此称谓是因为他早年当乡村医生的时候,通过他们当时当地唯一的两岸交通工具——溜索,跨过汹涌急促的云南的怒江大峡谷,给对岸的病人治病的经历。
一天这么来回四五趟是常态。
通过溜索过江给人看病是非常危险的,很多村医上任没多久就会申请调去县城,“溜索医生”是怎么坚持在这个岗位上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的呢?
说来也简单,仅仅源于一个承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这是我非常敬佩他的地方。
在“溜索医生”还没有当上乡村医生的时候,他得过一场很严重的病,后面他的师傅救好了他。
后面他更坚定了当乡村医生的信念,跟着师傅进修医学技能,并承诺要看好村里的病人,他把这个使命刻在自己的骨子里,坚守了近四十年,并还在继续坚持下去。
(小小剧透一下:现在当地好的改变是有桥了,“溜索医生”不用再通过溜索过江给人治病,只需要安心在诊所等待病人上门看病。
)驱使这样的实干家坚守一个岗位的,通常不是出于名利,而是强烈的使命感,即使所做的事情存在很大的风险,且每次过溜索都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但他却并没有因此退缩,害怕一定不是他放弃救死扶伤的理由。
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使命感强的人,比如保家卫国的烈士英雄,把拯救社会环境放在首位的企业家,所做的事情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但是这份使命感,让他们变得无比强大,人生充满意义。
找到自己的使命吧,并为其奋斗!
一天看完了,意犹未尽。
贝儿和她的团队实地探访坐落在大江南北的贫困村,每一个贫困村脱贫攻坚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山海情”故事,都有扶贫干部和村民们的心血与付出。
每个村庄的脱贫方式五花八门,不过都是先建设基建,要致富先修路是永恒的真理。
省份对口帮扶贫困市;企业对口帮扶贫困村;扶贫干部利用互联网模式致富等,这些脱贫方式实实在在帮助了村民们过上温饱不愁甚至还有富余的生活。
这部纪录片主题层层递进、步步升华,从单一的物质脱贫到教育脱贫再到精神脱贫都讲到了,从悬崖村给予安置房到贵州贫困村让留守儿童返校学技术再到云南孟连叶萍女士女性意识觉醒,谋求自己的事业,走出自己的“咖啡人生”,率领全村靠种咖啡致富。
这部片子真的就是记录,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遮掩贫困,记录了宁海固从飞沙走石狂风虐的戈壁滩变成沃野千里绿意盎然的葡萄园,从贫困的最初模样质变到现代社会,宛如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化之大,令人振奋令人惊叹!
中国人的力量的真的是无穷,想起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举哥和国际友人尼克参与广西脱贫的事真的令人泪目,为何这么好的故事没有进行宣传,还是很好的电影故事来源。
贝儿这个主持人既是个社牛又是个共情能力强的人,又能妙语连珠升华每集的主题,最佳主持人实至名归,期待第二季!
她没到一处都会体验贫困村村民以前的生活,爬天梯、溜索道、摸蚕等,这些令人胆颤的经历她若无其事地体验在镜头前侃侃而谈。
这部片子的背景音乐太棒了,音色多变又清脆。
何其有幸出生在中国,生长在中国,希望有更多的人脱贫;更希望这些已脱贫的村庄;不会返贫。
TVB最近出了一部神剧,名字叫《无穷之路》,豆瓣评分目前9.5。
是的,这是一部纪录片,不过内容的设定很有意思,是通过香港人的视角来审视大陆的扶贫之路。
1集20分钟,短小精悍,看完几集之后,非常感动,也很有感触。
其实对自己而言,“精准扶贫”只是一个存在于新闻中的词语,但是通过这个纪录片,第一次对于“扶贫”,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具象化认知。
看到了政策是如何一步步落地的,也看到国家在这方面所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财力。
数以十万计调查人员,逐家逐户去敲门,最终识别了12万8千个贫困村,锁定了9900万贫困人口,了解致贫的原因,好对症下药,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派有能力的人当驻村书记……
印象最深的是四川凉山悬崖村,村民想要下山的话,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藤梯,每一次攀爬都是一场磨难。
村里的孩子,大多都是年龄比较大了,才开始读书,主要是家里人怕攀爬的时候出意外。
最麻烦的就是生病,需要村民协助轮流背下山,年纪大的基本靠土方。
体力好的村民,背着农作物下山赶集,也会被买家压价,因为买家断定村民不会再背回去。
为了解决出行安全问题,2016年由政府出资,村里人出力,2556级的钢梯,终于取代了藤梯。
但即便如此,出行依然不简单,主持人陈贝儿花费了4、5个小时,才爬到了山顶;而扶贫书记帕查有格上下攀爬了很多年,膝盖差不多都已经报废了。
终于在2020年,政府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在凉山周边县城、平原交通便利位置,花费3、4年时间,建设总共1400多个安置社区,帮助全部二千多个贫困村庄,总共35万村民进行搬迁。
看到这里,有的人会有疑问,这个地方那么不适合生存,村民为什么不早点搬出去呢?
但其实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自己最能理解这其中的艰难。
家人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粮食在这个地方生长,这里也埋着自己的先人,每个村庄以姓氏家族为纽带,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
所以,我们能看到《山海清》中,想要动员大家搬迁,十分的不容易。
而《无穷之路》,也来到了曾经被称为“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石跑”的宁夏西海固。
这是一场经历近3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这里也是“开发式扶贫”的先河,国家委派沿海发达城市,一对一帮助西北部落后地区发展,西海固得到了福建省支援。
当时,福建的专家来到这里考察之后,觉得大家集体搬到开荒区重建新家园,可能还有机会,这就是著名的“吊庄移民”。
为了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政府也鼓励福建商人在这里建设开厂,提高当地的就业率和收入。
即便选择不搬走的村民,也不会被抛弃,福建的农业专家来到这里帮助农民解决生计,同时帮助改善生态。
终于,戈壁变成绿洲,绿化也让当地气候带来了变化。
一直以来,TVB给自己的印象都是高高在上的小资情调,但是这次的节目,却显得特别朴实接地气。
5个人的摄制团队,历时3个月,辗转几千里,穿越6个省,走访了14个曾深度贫困落后的地区。
主持人陈贝儿,为了这次节目做足了功课,正式拍摄前,大量看片查资料,还专门去学了普通话。
无论是爬天梯、溜钢索,还是在大戈壁体验大风,陈贝儿身体力行,真实客观地呈现村民曾经面临的“难题”。
完全没有架子,特别有亲和力,会让你不自觉的露出微笑。
在听到坚持行医几十年的故事时,她也会有很强的共情能力,眼泛泪光,但不会刻意煽情。
这样的职业素养,让我联想到了上一届央视主持人大赛的选手——李七月。
在一场比赛中,她从演播厅“走出去”,采访了河北的一名步班邮递员曹正富。
其实这是她第二次采访这名邮递员,在多年前的第一次采访中,由于经验不多,觉得遇到了一个“不善言辞”的嘉宾。
正是由于这次挫败的经历,让她决定要用双脚去丈量人间的温度。
而这一次,她陪着曹师傅一起去送信送报纸,跟收到信的村民攀谈,侧面了解曹师傅这份工作的意义和分量。
当李七月真正了解曹师傅的工作后,终于找到了他不爱说话的原因。
平淡的讲述中,所有的力量都在里面。
而那次经历也让她最终懂得,记者的功夫是在脚下。
正如《觉醒年代》中所讲,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不能人云亦云,需要了解事实情况再去报道。
《无穷之路》则真正践行了这个准则,主持人陈贝儿亲自体验脱贫前的困境,与脱贫后的现状进行对比,采访村民、扶贫书记、商人等,去多维度展现扶贫之路。
跟随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国家会对每个地方进行精准诊断,扶贫方式也不尽相同,有易地搬迁、教育扶贫、企业帮扶等等。
村里通网之后,某色拉博可以和他的小伙伴靠直播赚钱;跨江大桥通车之后,村里人再生病可以走着去河对面看医生……
“要想富先修路”“扶贫先扶志”,这些不再是新闻报道中熟悉的“陌生词”,而是成为了一个个让人眼眶湿润的案例,让你真正感受到了扶贫成果的来之不易。
而“无穷之路”一语双关,不仅仅指的是,摆脱贫苦困境之路的艰辛,那些不应该被遗忘的开拓者;也指的是扶贫这条道路是目无止境,充满艰辛和坎坷的。
不过,扶贫的道路终有尽头,相信这个愿景终会成为现实。
悬崖村位于1500多米的悬崖峭壁之上,因为山体过于陡峭,所以即使是半条车道也无法修建,因此村民自古以来,上山下山的唯一方法,就是通过藤梯来攀下千米悬崖。
对于城里的人来讲,出门是再正常不过的小事,咱们最多注意一下红绿灯。
但对于悬崖村村民来说,每一次出门,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艰巨挑战。
稍有不慎,便是万丈深渊。
对于悬崖村的孩子来说,读书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
村子里,大部分人没有读过书,少部分读过书的人最高学历,也仅仅只有小学。
村里的孩子想要上学,就需要每天两趟攀爬藤梯,即使你早上五点起来,当你到达学校的时候,天也已经黑了。
为了解决上下山的问题——2016年,在悬崖村扶贫书记帕查有格的牵头下,由政府出资过百万,再加上村里的青年人和工人一起,硬生生在1500米的悬崖上凿出了一条天路。
他们通过人力搬运120吨的钢管上山,再一级一级的从山底搭建到山顶。
排除万难,钢梯,终于建成了。
同年,在国家的扶持下,山上的基建也在一步步改善——通上自来水,全村电缆铺设完成,通上4G信号……以前,村民最大的收入来源是种植农作物,而且当他们千辛万苦从山上背到山下,如果让买家知道你是悬崖村下来的,还会被往死里压价——因为这菜我不买,难不成你还能背回去?
藤梯变钢梯。
钢梯变楼梯。
在《山海情》中,闽宁村花了20年。
而现在,悬崖村只花了8年。
你们坐过最便宜的火车是多少钱?
是20、50还是100?
他每次回家,只用一元。
从山东淄博到泰山的火车,最低票价1元,最高12元,42年从未涨价。
从西昌到喜德,5634次列车穿行大凉山,除了因为体型原因的牛不能上火车,其它猪、羊、鸭子和鹅都可以上火车,开车至今,从未涨价。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每年开设高考专列,十七年来共运送3万多名考生出大兴安岭高考。
而上述所有铁路,大多是地处偏远地区,需要翻山越岭,逢水架桥、逢山开洞的高成本投入,所以百姓支付的“1元车票钱”别说收回成本了,甚至连维护成本都不够。
但这种永远收不回筑路和维护成本的列车,中国铁路共有81列。
他们就像山间里朴素的老黄牛,任劳任怨负重前行。
所以,那些“以经济利益为先”的国家可能永远无法理解——“扶贫”是个一开始,就知道稳亏不赚的买卖,为什么我国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实现全民脱贫,甚至还义无反顾的加大投入?
我想,大概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们从未忘却“为人民服务“初心。
这是我们国家成立之初对人民许下的承诺。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脱贫,是一条无穷之路。
没有尽头,也不知终点在何方。
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很多少数民族直接跨域了几千年的社会演变直接来到了现代。
他们之前还在原始社会,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对人最基本的文明教育。
第一次了解到了“直过民族”。
看着学校里那些“学会洗手”“学会喝开水”之类的标语,既觉得不可思议,又觉得教育扶贫真是下了大功夫。
为了不让下一代陷入又一个贫困循环,因地制宜地建了这样一所学校,挨家挨户说服当地人让孩子来上学,培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
对于这里没有受过教育的父母来说,他们可能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教育能致富,甚至还会觉得家里少了一个青年劳动力,少了一份外出打工的钱。
从家长到孩子,观念都要一点一点铲动,这所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好厉害,是教师也是幼师,既要考虑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又要照顾到他们某些方面可能和学龄前儿童一样懵懂。
对那位总是很温柔又灿烂地笑着的胡老师印象很深。
想起张桂梅老师,她们都好伟大。
哪怕并不能改变所有的孩子,但是能拉上来一个就是一个,哪怕只有一个,对那个孩子来说就是一生的改变。
虽然很难彻底改变那里重男轻女的观念,但是至少能让那些女孩子不至于十四五岁就被迫嫁人。
主持人问女生——“未读书之前,以后想做什么?
”——“嫁人吧”——“读书之后以后想做什么?
”——“开饭店”——“结婚呢?
”——“以后再说吧”汹涌的江水,巨大的跨度,想要前往对岸,人们只能依赖那看上去十分简易的溜索。
绑好带子挂上铁钩,当地人横跨怒江的出行方法仿佛一场危险的极限运动。
「滑索医生」邓前堆有时一天要过江四五次,曾经因为溜索故障还撞伤了膝盖。
撞伤还是小事,小小的溜索带人载货这么多年,被怒江吞噬的生命也不在少数。
云南边境的佤族村民由于引入咖啡种植,改善生活条件,集体脱贫,并提高了当地妇女地位。
云南种咖啡的女性说:“有自己的一份事业,就不用看人家的脸色过日子”“令叶萍最开心的,是从此以后,全村姐姐妹妹都可以抬起头来”贝儿的职业素养,让我联想到了上一届央视主持人大赛的选手——李七月。
在一场比赛中,她从演播厅“走出去”,采访了河北的一名步班邮递员曹正富。
其实这是她第二次采访这名邮递员,在多年前的第一次采访中,由于经验不多,觉得遇到了一个“不善言辞”的嘉宾。
正是由于这次挫败的经历,让她决定要用双脚去丈量人间的温度。
而这一次,她陪着曹师傅一起去送信送报纸,跟收到信的村民攀谈,侧面了解曹师傅这份工作的意义和分量。
当李七月真正了解曹师傅的工作后,终于找到了他不爱说话的原因。
平淡的讲述中,所有的力量都在里面。
而那次经历也让她最终懂得,记者的功夫是在脚下。
给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免费的补习是比一刀切的高考加分好得多,一方面,分只是一个虚无的数字,但知识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另一方面,通过劝导、鼓励和补习,让他们更能深刻认识到上大学来之不易,能更重视学习。
此外,对这些地区来说,职业教育或许更实用。
因为毕业后直接能够稳定就业,进而稳定脱贫。
20220907先看了悬崖村的2集,主持人没煽情,我还是热泪盈眶了。
周边新型农业解决了住下来的问题,这个扶贫政策真是太到位了!
花絮里主持人是被背下来,感觉好真实。
难得的客观又有观点的纪录片,非常推荐!
20220909又看了四集,感叹自己的无知和狭隘。
怒江溜索改桥是2016开始发生的事情,许多人生的轨迹在那时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他们而言却是完全的冲击。
看了天地之广阔,见过人生百态,很多对生活的疑问或质问就没有开口的必要。
有幸去过四川,很美的地方,很安逸,很巴适,之前也有想过,扶贫,扶贫,到底扶了谁,之前也有设想过会有很穷的地方,之前看了纪录片,也会疑问,为什么不离开呢,后知后觉才明白,不是不离开是不知道,山的那边到底什么样呢,没人去过,没人知道,看的多了渐渐明白了走出大山真正的含义,不是不走,只是怕,真的很庆幸生在中国,沐浴春风里。
看之前一直在想,怎么不进城呢,谈何容易,没有钱没文化,打工都没地方住,不是不想是不能,城市虽好,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立足之地。
进了城农业也是大问题,总不可能全部进城无人种地吧,农业国家之本,好歹也是生计的一种。
扶贫时间之长,花费之多,不能一蹴而就,不了解不知道,这的确是个大工程,光是游说村民干活都是个大问题。
钱得当面更不用说了,真的是要有计划才能按部就班实施,随然钱是国家印制,但是多了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庆幸国家各方面计划周全,发展的很好。
关于学生没有文化的问题,也明白了不是不想学,是根本不清楚学习是什么,十几岁就去打工,第一次走出大山,外面的世界多姿多彩,没有文化,每个月靠着打工的钱,有吃有喝,就算让他回去学习也是个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放任她们不管,连最基本得都不懂,久而久之是不是会造成一部分人会因为接触到某些不好的人或事,走向犯罪的道路。
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无穷之路》看完了,从另一个视角看到了同时空的另一群人的生活,或许人生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经历去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感受自然,不停的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从哲学的角度讲,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贫穷的地方都会保持原始的纯真,山清水秀,风景怡人,没有被污染,人们朴实、善良、单纯。
这些年来政府、企业、一代代扶贫人尽最大可能的利用他们的自然风景优势、农产品优势去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收入。
对于生活在山东的我对脱贫没有那么多的感受,感觉国家在这方面没有下那么大的功夫,《无穷之路》从另一个视角让我看到的国家在这脱贫方面的投入,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脱贫没有终点,脱贫任重而道远,一直在路上…… 或许这个世界已经破破烂烂,但总有人在缝缝补补。
感谢一代代的扶贫人,老百姓的眼泪是他们最好的军功章。
感谢TVB,感谢陈贝儿,让我即使没有行万里路也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虽然很多是知道的故事,但是被tvb拍出来似乎格外不同。尤其第一季当时正在疫情期间,需要这种正能量的纪录片。我会觉得西海固的故事最震撼感人。人,真的是很伟大的。团结起来,持之以恒,真的可以改天换地。
xinao
无穷之路,一语双关,这名字起得好啊。
单就制作水平来说,这9.2的评分过高了吧。主持人确实不错,不娇气又平易近人懂礼貌。而且中国扶贫工作确实伟大,任何一部相关作品都会看得热泪盈眶。但是就一个节目来看,我真的觉得整体水平麻麻。而且有点刻意的去非要求全的表现某些地方的扶贫成果。其实几个地方一对比,就会发现,哪些是做的非常好。我倒觉得不足之处也不需要圆吧,已经不错了,但是刻意去圆反而觉得做得不够。纪录片的意义呀
与其说是纪录片,不如说是“脱贫成果展”,总有种飘着的感觉,少了些真实与踏实。脱贫不是存在于一个时点的现状,而是此后持续的状态。所以,那些脱贫所需的持久的动力,才是最值得赞扬的事情,不是离开某个地方或者拥有某些东西。最深入和打动人心的,是那些真诚地投入一项事业的鲜活的人们。我希望的脱贫,保有一点没有被资本和商业化浸染的纯净与自然,焕发着特色的原始动力,就如一些原始景色所打动我的那样。贝儿真的太有感染力了,好喜欢这种自然的松弛感、亲和力以及令人舒服的恰到好处的活力
介绍为主,其实谈得不深,但还是很让人感动
看过
还是人文纪录片好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看着这么多人努力,感动万分
本来有三颗星的,结果感动中国了,减一颗
从第三视角看脱贫之路才是获奖的最重要原因吧主持人的共情能力非常棒,几个脱贫点的探访细节也都涉及到了特别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脱贫策略在这个节目里,用比较接地气的方式体现出来(对于香港人来说,政府出资搬迁至100平的房子,贝儿实名羡慕吧)但可能由于普通话表达的原因,纪录片在升华脱贫的立意的总结能力差点意思。这一点还是得靠“央爸”的文案
7分。女主持人体现了香港人真挚又拼搏的精神。扶贫只是泛泛而谈,不太深入。
TVB主旋律
没有想象中好
小姐姐好活泼开朗啊,虽然是扶贫但看的时候觉得被注入了活力!
看完教育贫困才知道张桂梅校长有多伟大
主持人很有亲和力,同时震惊于5人团队的拍摄效率及质量
五人外景拍摄,有回访,对比很直观,关心乡村扶贫、农业振兴、民生、教育,结构性没有很强,所以观看不吃力。西海固和贵州剑河这两集对我有帮助(贺兰神酒庄、华润剑河希望小镇)还在里面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一问还真是那个老同学。主持人风格活泼又有热情,很亲切,是一枚超靓高妹。
4.5。实在太感触了,前两集有点震撼,易地搬迁计划,看到这里已经无比惊讶。这么大型的工程还是做下来了……「无穷之路」这标题真是贴切,消灭贫穷,未来无穷。
节目很震撼,真实有诚意,主持和团队很拼。当你觉得tvb不行了的时候,总是来那么一下让你觉得还可以抢救一下。
主持人➕团队厉害,但是内容就浅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