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国全民变傻,和苏联玩太空竞赛游戏。
2 讽刺几十年来人类科技进步缓慢讽刺得对!
3 很多问题解决不了归根结底还是资金不足。
4 看到第五集,这才叫真正的探月。
5 架空剧很少见,且看且珍惜。
6 对比现实,很多东西实在让人唏嘘。
7 只有不停竞争才能让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真正成长。
8 剧里把尼克松总统塑造得跟奇葩。
9 太偏家庭伦理剧。
10 很多地方非常写实。
这两天不能出门闲着,才一口气看完了【For All Mankind】两季,一部科幻结合真实历史的剧情片。
讲述了美国在70-90年代间一系列的航天进程,以美苏之间的太空争霸为主线,各个航天人之间的爱情,家庭,个人追求为支线展开。
看这个剧的初衷是好奇和学习的心态,看完有一些小惊喜…首先,惊喜地发现一系列的美国太空项目名字都有在之前大学时期看文献时看到过并且还记忆犹新,剧中的一些学术解释桥段还唤起了之前学习过的一些知识点,脑子里会闪过“哈!
我居然还记得这些诶。
” 感觉挺好。
第二,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到一部让我落泪的电视剧了,【For All Mankind】两季中有三场让我忍不住落泪的戏:第一场是男主单独在月球执行任务时,儿子在地球意外死亡他无能为力,只能在冰冷的月球一人嘶吼痛哭;第二场是多年后男主和妻子还有他们后来领养的一个女儿之间的一段对话戏;第三场是一对宇航员夫妻离婚多年后再一起执行任务,在月球上与苏联的一场冲突中为了救大家而牺牲,死在了一起。
每一个哭点都是不是单纯的亲情,爱情或是悲壮感,而是柔和无痕地结合了三者,所以才会让我忍不住。
看一部剧发现自己还能被某些场景感动落泪的感觉挺好。
第三,这部剧描述了一段陈旧的过去和一些已经过时的态度与大环境。
但是,又给了观众一个比较现代的视野去看他所描绘的一切。
虽然这部剧有在参考美国航天的真实历史,但是剧里想要表达的有太多其他更为重要的东西,那些历史就变得不怎么重要了。
(本来还惊喜的等待他们会不会在剧中把挑战者号放进去,然后让一个角色在此次事故中意外牺牲,后来发现并没有。
他们只是用了一些台词把挑战者号里面的一个失误给带过了。
)艺术作品,修改隐藏一些历史也挺好。
嗯, 这就是我捏着鼻子看完四季后得出的主要结论。
到最后, 我终于松开了鼻子嗅到了芬芳。
这部片子不遗余力但又十分巧妙隐晦含而不露的揭示了苏联对于全人类实现太空漫游的莫大贡献, 对于这一主题, 想要在自由先进的我美直接呈现的话, 可想而知会遇到多大的阻力。
他们只能将自己想说的话深埋于看似是对其落后, 愚昧, 昏沉, 恐怖的细致刻画下, 但是凭借高超的镜头语言, 隐喻丰富的剪辑以及蜻蜓点水般的精巧力度, 还是把这一主题完美传达到了具有非凡艺术欣赏力的美剧爱好者心中。
表面上, 他们不得不屈就观众, 处处迎合我美的自恋癖; 但细看之下, 夸张而锋利的对比刻画, 无情的嘲讽了主流价值观的狭隘与刻板, 将苏联自甘幕后自甘堕落甚至卖身求荣的一片苦心慢慢凸显了出来。
深刻, 但不漏骨; 漏骨, 但不下作; 下作, 但不肤浅。
值得全人类文宣的学习和借鉴, 值得广大具有艺术欣赏力美剧爱好者逐帧品味。
还没有达到相应高度的入门爱好者也不必自暴自弃, 相信吃一遍全人类都爱吃的汉堡, 就能领得个中奥义了。
在最后一季, 当所有人物的动机和立场都显得单薄而诡异, 故事线再也支撑不了这一主题时, 主创团队依旧坚持创作, 即使顶着被普通审美的观众倍速和快进看的耻辱, 也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和信仰。
阳春白雪, 曲高和寡!
他们对得起自己的内心, 对的起处于艺术欣赏巅峰的骨灰级观众。
而我, 很荣幸的, 站在这骨灰级欣赏者的队伍中间, 见证了这一壮举的成功。
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剧集,喜欢这类架空历史的大背景,类似《高堡奇人》。
但对于部分人物的性格设定有点,怎么说呢,有点草率吧。
1、总统总统像个宝宝天天要关注、耍宝宝脾气,朝令夕改。
挺严肃、严谨的登月、航天的事情,他想一出是一出?
跟着苏联屁股后面转、被牵着鼻子走,堂堂大国没有自己的主张?
真是吃屎赶不上热乎的。
女宇航员首次登月还要刷存在感,人家忙得要死、都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还要听总统命令摆拍、通话,靠!
总统直接电话威胁DEKE失败就滚蛋,亲,女宇航员是你的命令,忘了?
真是把尼克松黑到死了!
而整个NASA被外行官僚所裹挟、操纵,居然还把事做成了,你说奇迹不奇迹???
2、COBB把第一名登月女宇航员设定的强势、个性没错,但训练时体现出的漫不经心、吊儿郎当有点过了,草率不等于自信。
回头一句你不是飞行员而是宇航员就改变了一个人,马上奋发图强、严肃认真?
要人生都这么简单就好了。
3、候选黑人女宇航员的老公第一天从战场回来就讽刺GORDO不敢上战场,人家不能总憋着挨骂吧?
自己又玻璃心受不了对方反讽,能不能再贱点?
挑事儿还不准还嘴,你上的不是战场、是宝宝托管中心吧?
不反对人物性格的多元化,世界因为多样性才能多彩,但如此低智的设定还是不要了吧。
我怎么现在才看这剧,2024看过的剧不少,但这个绝对是我的个人年度最佳。
以美苏太空竞赛为基础背景,写出来的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剧中每一件发生的事,都让人觉得是现实中是会真实上演的,从被第一个登上月球的苏联女太空人在清晰度极差的黑白电视上对着全世界露出极为灿烂的微笑震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开始,到后来的全美选女太空人,剧集极其自然的谈了女权,却又绝不仅仅只关于女权。
情节紧凑,每一条线都融合自然,人物群像刻画的很好,都很丰满,几乎没有让人讨厌的角色。
(以下含有剧透)爱死了茉莉在月球上找到冰的那一刻,有一种见证历史、创造历史的感觉; 中间由于长时间被困月球精神出问题的戈登非常让人心疼,黑人女太空人为了他做出的牺牲真的很让人感动,剧里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支持和情感都很温暖又真实,非常强烈的情感羁绊,令人羡慕。
中间为了拯救艾德派出的太空船出事故之后一系列的情节看的人紧张又激动,看到茉莉遇险整个心揪在一起,直到她终于获救才松一口气,看到戈登老婆在太空的表现又觉得自豪又与有荣焉,她不再是那个因为有太空人老公和长得漂亮才被选进去的人,已成长成真正合格的太空人。
最后的最后,看着我很喜欢的角色吉姆逝去,在最后一集的几分钟里面一直在爆哭,好在他还是实现此生最大的梦想,飞上太空,抵达月球,且葬在了月球上。
他是第一个在月球下葬的人类,这何尝不是一种浪漫?
如果美苏太空竞赛没被叫停就好了,这一切都可能是真的,那或许人类现在已经登上了火星,或许已经建立了月球居住区。
飞上太空也是我的梦想。
死前能实现就好了。
我只能说这是一部到处透露着美利坚至上的洗脑剧,到处都在宣扬美帝的自以为是的优越性:从Baldwin一家18k纯的美式伟光正开始-极具领袖魅力的Ed于公忘私、为国舍家,温柔贤惠的白人主妇Kate坚定不移的充当后盾,回头还热了巴心地领养个越战老兵的弃女来聊表当年参与越战的愧疚…既塑造成对苏联恨之入骨的Patriot,又立和平主义的牌坊?
再到Tracy选宇航员时“经典”的要助人不要成绩的逆袭桥段、Molly的冒辐射救人,还刻意隐瞒暴露史不接受救治,以及Margo不求回报地帮助堕落拉美女孩、顶着军方压力帮助苏联改进o型圈缺陷…典型的美式英雄主义。
再然后看到NASA里面还以为美帝那里实现世界大同了,拉丁裔、亚裔、黑人女性、LGBT各领风骚,各个脸上阳光明媚…要素一口气拉满了。
而一出现苏联,就是冷酷、高压控制,两个政权高下立判了。
最后,你美帝算老几啊,还大言不惭地打着“为了全人类”的旗号,你能代表全人类吗?
多的不说了,这个剧里想表现的要素实在太多了,各个都夹刀带私,中老年一口气服下有点冲,小年轻们看了容易上头,有时候文化侵略就是这么潜移默化。
一部架空历史题材的美剧,完全展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另一种可能,但能如此大气磅礴鼓舞奋进,真是出乎意料。
在这里先说一下剧中推动阿波罗计划前进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在月球上发现了水,这一点已经在现实的观测中得到了证实,而月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地球日趋严峻的能源危机则是推动当下人类社会重启探月计划的最大动因,如果从这一角度考虑这个故事的合理性,可以看出历史在几十年的进程中虽然有相当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但是如果放到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尺度上来看,则是一种必然结果。
那么我们再聚焦一下剧中的另一个重要背景因素,就是苏联在“登月竞赛”中抢先一步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出舱,这对于正处在冷战中的美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在这样一个意识形态竞争已经白热化且完全扭曲的社会中,美国必然需要更进一步的登月探索才能在这场竞争中扳回一局,对此苏联同样存在这样的压力——这一点对于历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在现实中,美国实现首次登月之后,苏联的载人登月计划就因为内部分裂、技术不稳定和投入巨大而破产。
这其中充满了各种偶然因素,假如N-1火箭没有失败,假如苏联探月工程分包没有内讧,假如苏联最高层没有优柔寡断等等……以上几项假设,其中只要任意一项没有发生,那苏联的登月计划最终都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同样的假设如果进一步做推理,如果当时阿波罗计划真的在第一阶段的任务中就发现了水,那苏联也肯定不会轻易放弃登月,进而里根的星球大战也绝对不会是虚晃一枪,美苏双方一旦有一方提前落败,那另一方的竞争也就到了终点,巨大的投入对应的应该是更为巨量的回报,而在当年的月球表面,美国除了收获无数的阴谋论和上百公斤的月壤之外,可以说是一无所获,所以在得到这一轮的技术积累之后,阿波罗计划也寿终正寝,美国也同苏联一样转回了近地轨道的探索。
但历史就是没有如果,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即将消磨殆尽,当年从美苏探月计划中获得长足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如今也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人类社会已经很多年没有获得过突破性的技术革命,而当下以万物互联,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所谓“新技术”探索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并一步步侵蚀人类的精神世界,人类不再关注外部世界的探索,转而躲进内心世界无底线地逃避矛重重地现实世界,这绝非人类社会的未来。
所以回想当年百花齐放的太空,那真是一个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年代,而这部剧恰好满足了我们这样的美好幻想——至少人类存在过这样一种可能,让遥远的太空不再是无法企及的远方,也不是中断半个多世纪之后才能重启的星际探险,至少我们不用通过彼此内耗来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真正实现为全体人类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这部剧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点就是对各种少数群体的关注(毕竟苹果出品),这似乎也是对美国上世纪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与弥补,尤其是女性的力量。
如果对比中美苏三国首位女航天员上天距离各国首次载人航天的时间,苏联用了2年,中国用了9年,而美国则用了22年!
你很难不怀疑这其中有多大的性别偏见和社会阻力在其中作祟,尤其是在当下如此强调女性权益的美国,这似乎很难和他的历史对应起来,所以剧中特意安排了美国女航天员初登场就直接执行美国的首次载人登月,多少有点欲盖弥彰了。
历史的发展从来就没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很难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后人在总结历史的时候却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多少人的理想主义在其中默默推动。
所以即便是一部架空历史的题材,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么崇高的理想,虽然这是以NASA为背景的故事,但是其表现的人道主义和冒险精神绝对能打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阶层的人类,因为这是印刻在人类本能中的天性和冲动,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很庆幸这部剧能够把充分的时长聚焦在这些伟大的瞬间,他们也曾在真实的航天事业发展中出现过,并将激励一代代人奔向宇宙,成就伟大的事业,于此,这部剧担得起《为全人类》这个名字。
一篇没来得及展开的随笔:事先看了《阿波罗13号》,提前让我进入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太空竞赛气氛中,熟悉了一些登月常识,个人觉得对提升这部剧的观感有很大作用真的囊括了太多的深度政府有太多暗箱操作,对民众的透明度、任务执行人员的知情权和任务顺利完成的矛盾、月球的领地问题、官官相护的必然、如何在黑暗的制度中坚持自身的清白,如何利用,(像《风骚律师》里的麦克)、儿童教育问题、新闻媒体的失真、民众看到的英雄只是高层想让民众知道的,真正的英雄就算牺牲也不为人知、科学家为科学探索而对工人的死亡熟视无睹、苏联和美国两大对立集团究竟谁的制度更优越、少数族裔是否真的被平等对待,性取向自由、女权、值不值得为了科学探究而牺牲这么多……正片结尾:“确实很危险。
很多人牺牲了。
说实话,将来肯定还会有更多人牺牲。
当我们加入之前,都知道会有危险,我们知道会失去生命,会令爱人伤心,但我们依然加入了,这就是进去的代价,探索宇宙,飞向未知,必然伴随着牺牲,挑战极限,是否会有牺牲呢,肯定的,但任何旅程都将伴随牺牲,高风险,高回收,人类就是如此,记住,我们选择探索月球,不是因为此事很容易,正因为不简单,才值得做”除了深度,我在这部剧中真的体验了太多感情,战友情、爱情、亲情……真的被感动太多次。
女航天员主动骨折,gordo心领神会含泪的一声谢谢,真的太治愈暖的时候是真的暖,剧中的小笑点真的太对我胃口,亦或者任务完成或感情发展,真的能让我在屏幕前咧嘴微笑刀的时候是真的刀,这部剧自己剧透自己,好多明示的镜头,能猜到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我开始暗暗担心。
但它又没马上发生,于是乎放松了警惕,然后,就无情地发生了,比如主角儿子的死和亚裔宇航员的死演员真实饰演各种顶级颓废、绝望,顶级cast!
这里的角色都太坚强紧张高潮持续时间真的很长,也让最后一集的成功格外的兴奋…然后这激动就被老宇航员的死讯直接浇灭,导演、编剧你太会操纵感情……p.s.看这部剧才知道月球有水,虽然不是液态的p.s.时间跨度是真的大,两年、十年跳的,有点不适应 by Interstellar-Avatar
承接当年卡拉狄加的盛名,金牌编剧的作品,水准一直在线。
这些年看到的少有精品之作。
演员发挥出色。
整体感觉渐入佳境,评分略低。
今年恰逢人类登月50周年,剧集也算是一种纪念。
开篇和结尾都引用了肯尼迪演讲的片段。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because that goal will serve to organize and measure the best of our energies and skills, because that challenge is one that we are willing to accept, one we are unwilling to postpone, and one which we intend to win, and the others, too. J F Kennedy
我们决定在这十年间登上月球并实现更多梦想,并非它们轻而易举,而正是因为它们困难重重。
因为这个目标将促进我们实现最佳的组织并测试我们顶尖的技术和力量,因为这个挑战我们乐于接受,因为这个挑战我们不愿推迟,因为这个挑战我们志在必得,其他的挑战也是如此。
约翰. 肯尼迪最后一集美苏宇航员一起坐在登月车里营救的画面,就是对“为了全人类” 的最佳诠释。
接力棒已经传到中国了。。。
本剧其中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力图塑造开阔体验的同时又想塑造一种封闭体验,然而又无法让两种体验完美融合在一起,因而造成观感上的割裂。
事实上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叙事语法,而这两种语法是存在矛盾的 - 我们可以把前者看作第三人称的叙事语法,它允许观众在许多角色之间周转,像观察展品一样审视每一个角色,同时又能观察到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换言之是机制的运作,它是以事件为中心的叙事语法,我们称之为「间离语法」;后者显然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语法,它要求观众深入角色的内心,探求角色一举一动背后的动机,在此基础上与角色发生移情,观众在角色身上看到了自己,在相同的经验中找到了现实生活的答案,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语法,我们称之为「沉浸语法」。
间离语法的代表作,比如《权力的游戏》《火线》《大西洋帝国》等一系列HBO自家的历史/架空题材剧集;沉浸语法的代表作,伯格曼的大多数电影都使用了沉浸语法。
火线 第一季 (2002)9.42002 / 美国 / 剧情 惊悚 犯罪 / 克拉克·约翰森 彼得·梅达克 克莱门·维果 艾德·比安奇 乔·施佩尔 格洛里亚·马齐奥 米尔科·曼彻夫斯基 布拉德·安德森 史蒂夫·希尔 蒂莫西·范·帕腾 / 多米尼克·韦斯特 约翰·道曼
野草莓 (1957)8.81957 / 瑞典 / 剧情 爱情 家庭 / 英格玛·伯格曼 / 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毕比·安德松我们能看到HBO一贯的语法特色,那就是通过均匀展现每个社会阶层/集团的代表人物,来窥见整个社会的运作模式,揭示一定的社会规律,以及生活智慧。
伯格曼的电影就无意追求这种宏大的格局,他的视线总是聚焦在有限的几个人物上,探求小群体的运作,然而这不意味着他所传达的思想意志就弱于HBO,事实上伯格曼电影中关于个体存在的思考是很多宏大叙事的电影无法企及的。
为了清楚比较两种语法的异同,我们列举同一题材下的两部影片,《登月第一人》与《阿波罗11号》,刚好他们与本剧也非常契合。
登月第一人 (2018)7.72018 / 美国 日本 / 剧情 传记 历史 / 达米恩·查泽雷 / 瑞恩·高斯林 克莱尔·芙伊
阿波罗11号 (2019)8.82019 / 美国 / 纪录片 历史 / 托德·道格拉斯·米勒 / 尼尔·阿姆斯特朗 迈克尔·柯林斯《登月第一人》运用大量浅焦、特写镜头来展现主角的精神状态,通过大量的室内对话/场景来展现主角的所思所想,他对航天、太空以及家庭的看法,他如何面对失去,如何面对潜在的风险。
整部影片着力塑造[尼尔 阿姆斯特朗]一人,登月第一人,其他人都是尼尔的映射,都是代表观众向尼尔发出疑问的“提词机器”。
最终我们在尼尔身上看到了自己,我们看到作为登月第一人的阿姆斯特朗,也有一个与我们无比相像的本我,一个普通人,却有着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超我 - 或者说品质。
《登月第一人》的巧妙之处在于,她放弃了同题材影片中常见的宏大叙事,放弃了冷战背景的展现,放弃了对NASA管理层的展现,放弃了登月这一举动对世界的影响,而聚焦于登月对主角本人的影响 - 站在月球上的尼尔得到了宽慰,他治愈了自己。
最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故事,而主角本人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影片想要传达的,是一个人该如何面对过往和失去,如何平复伤痛 - 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母题。
在有限的场景中,我们得到了无限的视野。
而在《阿波罗11号》中,我们无法看到上文所说的盖亚式的人文关怀,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宙斯式的奥林匹亚精神,冰冷,直接,粗暴,向每一个胆敢直视他的人展现自己的骄傲 - 这并不是否认《阿波罗11号》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事实上造成这种截然不同的观感的原因就在于,本片忠实地呈现了登月的每一个环节,作为一部纪录片他甚至不需要还原,观众看到的都是百分百的真实,由此带来的冲击力是其他类型的影片所无法给予的。
另一方面,我们无法在《阿波罗11号》中看到立体的人物,而且影片无意对此做过多展现。
影片对准的是“登月”这一事件,而非登月的人物。
我们无需对人物的家庭、背景、性格做过多了解,这些细节无益于对整个事件的构建。
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人物在事件中的即刻反应,而不是他们对事件的所思所想 - 事实上他们对“登月”的唯一看法来自于返航途中的一小段对话。
对比《登月第一人》,《阿波罗11号》的叙事语法明显是以事件为中心的,由此造成了第三人称叙事特有的疏离感,抑或冷眼旁观的质感 - 更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在目睹一项人造奇观,而非真的参与其中,我们是观察者,而非参与者 - 这与《登月第一人》的观感完全是相反的,后者用各种方式让我们产生参与其中的幻觉,以此消磨银幕的存在,让我们与角色产生共情。
屡次看不下去,又屡次被剧情吸引,真是奇妙的体验ಠ_ಠ但是不得不说,这个类型的科幻,不算我特别喜欢的吧……但是应该会陪着队友继续看第二季
最后一集神了
编剧傻屄了吗,明明是个大剧配置,好了围着家长里短写起来没完;故事打着架空不好写,角色总可以写好吧?一个宇航员因为一通电话砸电话机,那他在飞船上生气了怎么办,砸遥控杆?编剧有没有点脑子?反反复复盯着身份政治说事,假大空说完了纳粹再说性平,角色设定一定是男人婆和老处女和家庭主妇,编剧是刚从和尚庙里出来的没见过活的女人什么样??一样的桥段反复使以为尼克松属拖把的吗啥脏水都往他身上泼,你这个机械降神倒是用得顺手,干脆把片名改成for the president算了呗?!
看了令人生理不适 美国上天咋就拯救了全人类了 2020年了NASA的工作确实已经没有那么吸引人了 想起了前几个月老板说在他们读书时候the space thing was cool哈哈
美国古典科幻巨著?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道德情感还是爱国主义都充满了浓浓的年代感,配上男主那张怎么看都看不够的脸,我已经彻底忘了真正的历史是什么了……
ep3 5虽然知道这是剧,但以偏纪实的手法拍摄还拼命贴近真实历史背景,让人不由得忘记这是一部剧集,从而认为是真实事件而激动。对于我个人来说,登月题材是非常加分的,好多情节如果脱离这个故事背景就没那么好看/2023.6第二次观看
大型身份政治伦理秀,只有大美利坚帝国万岁,和全人类没什么关系
口号上喊得都是全人类,心里想的都是自己有多棒。
自从知道这是一个大骗局就觉得NASA再也不是心里那个超英级别的神秘组织了,1集,弃。
节奏太慢了。注水太严重。有60%以上都是废戏,凑数的废戏。2集弃!
索尼拍的比某台拍什么宇航员的老婆们好看多了
看三十分中,弃了,没耐心了,我要看的是科幻,结果整部剧都是说如果苏联登月成功美国会怎样的剧,极其无聊!
看了一小段,配乐画面质感非常好
看完这剧的观感和初步预期完全不一样,这个what if的展开将很多现如今发生的问题带入太空,尤其苏联永远早美国一步,美国气急败坏在后面追赶的设定很有意思。本剧塑造女性角色非常多元丰满,就是对男主家庭多少太残忍了……Joel不论在地球还是月球都一样超级帅!
恶心
靠,最后那个扔燃料罐的着是谁想出来的,绝了。
第五集特别好。
看完前两集不想看下去了,如果以后机缘巧合看完,再回来改。评论就是看完如同喝一杯凉白开,没有一点感动、惊喜或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就好像慵懒的午后随意打发时间的家庭主妇剧。不拿人,是最致命缺点。
好蠢
真好看。虽说是改写历史,但是有意思的是和真实的历史的交叉,每集穿插的真实的电视新闻片段,总统讲话视频音频,很有真实感。在很多层面上“改进”了历史,比如让女人和少数族裔更早进入NASA和太空,但是并不是天真的理想化塑造,而是把这些改善和政治和人事斗争联系在一起。虽说太空探索很激动,我觉得最好看的还是人的drama,美国人殖民月球的情节提供了丰富的戏剧冲突。不管是女宇航员克服困难和偏见,还是三个宇航员困在月球上经历心理挑战,还是美苏宇航员共处一室从敌对到合作,还有地上的宇航员家属的故事,全都充满了丰富的细节和令人揪心的情节转折。不满意的地方:好不容易塞上个亚裔宇航员还跑龙套了,呵呵,看看第二季有没有改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