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写不下,就来写长评,其实长评也不长。
一开始以为口音会是问题,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问题。
不是说演员没有口音,有,尤其是女主,无奈他们演技不错,非常有代入感,看了几集下来就完全没有出戏,后面也就不再纠结了。
郭轸真的让人眼前一亮,角色加成说实话很恐怖,明明看起来一般的男演员,但是在镜头前,尤其那身飞行夹克一穿,就感觉无论是那个女大学生看见了都会喜欢,他真的演出了“一见郭轸误终生”,结果朱青真的误终生。
看到14集十一大队要去东北了看不下去了,不是因为不好看,是不敢看了,明明知道后面是悲剧,就没有点开下一集的勇气。
不想郭轸死,他一开始只是想退伍回母校当个教书先生,或者坐一年半牢出来自动退伍当个平凡人…怎么这么难!
这个时代好难!
所有人不断的事与愿违,但真正期望的生活来临时,又如指间的细沙抓也抓不住。
所以我固执的将我所看到的这个故事停在了中央,郭轸开着513飞过校园,一身学生装的朱青抬头浅笑,郭轸一遍又一遍的飞,他的导航塔永远都在那里,他永远能够找见回家的路。
补:后来在刷第二遍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汪影其实就是另一个朱青。
我们有时候会想,如果当时朱青并没有流产,小顾并没有撞死朱青肚子里的郭宁远的话,那是不是为朱青留了个念想。
编剧利用汪影否定了这个想法,因为最后在台北,汪影和朱青来到了同一个地方,汪影的孩子最后也死掉了。
她们殊途同归。
朱青无论如何挣扎最后都会来到这里,没有另一条路,没有更好的下场。
这么多的好评,有点尴尬呀。
白先勇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一把青也看过很多遍,但说实话这部电视剧真的不怎么样。
说实话,这部剧的确是近几年来难得的好台剧。
但为什么还是让我看的如此尴尬。
总是一直在强调太太们的苦大仇深,飞行员们各种危险。
郭回来以后也是各种,老子该死,老子看着队友痛苦,老子坑队友,老子不想活,死了更痛苦。
这种时代无奈感也不是这么凸显的吧。
整个人物显得莽撞中带着怂,痞气中带着欠揍。
原著中的郭不是这样好不好!!!
还满屏的台式言情效果,重头戏的郭朱之恋还不如师娘与大队长的真实,就连叽叽喳喳的小周我都觉得更加惹人喜欢。
才看到第五集,实在给不了小说曾带给我的那些冲击感。
才看到第五集,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惊喜。
没看到后来,总觉得女主后来突变的效果会很尴尬。
天呀,就这几百字,我用了多少个尴尬呀!
真是尴尬呀。
(不是说这部剧不好,只是太久没看台剧,不喜欢这种演绎风格。
另外就是,白先生书中一字藏万语的风格,平实中见真情、忍耐中藏着的爆发力让我太过深刻。
不是不好,期待太高,只能说还行吧。
)原著给我的感觉就是,我痛苦吗?
我痛苦。
但是我不想让你看到。
我拼命或者正常人的生活,欢天喜地、疯癫不止,只为了让我自己相信我并不难过。
所以才会觉得人物的一生更加悲惨。
后续看完,再来写吧。
看过的最好的湾湾剧,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那段历史,从女人的角度看待战争。
一开始试探性的点开剧集,主题曲竟然是之前就已经听了很多遍的田馥甄的《看淡》,开始看这部剧以后更是喜爱这首曲子,是一首在看剧的全过程中几乎没有被快进过的主题曲。
主题曲时播放的那段画面也是我最爱的,前二十集每每看到那段都会美美想:就是这种感觉,人群里,你只看得到我,而我也看着你。
美到嘴角上扬…。
后十一集再看到这段,同样的画面,却让我心痛到流泪。
心痛他们的爱情,也心痛一个个威武挺拔、有血有肉的飞行员,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只能苟且的活,不愿意苟且的就要用余下的生命来折磨自己。
伴随着他们的是无数个不敢睡去的夜晚,不敢面对的死去的兄弟。
战场上他们奉行命令就是在涂炭自己的同胞,受着良心的谴责,想要叛逃就是对国家不忠,想要回家就是逃兵…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只能是生错了年代,要经历那些荒唐的岁月。
有没有想过,抗战片里红军用高射炮击落的飞机里可能有一架是郭轸开的,被大家横眉冷对指着的国名战犯里就有江伟成…这样的有忠有胆有风度,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背负着死去的兄弟遗念有幸存活下来的英雄,我心中的完美军官。
他们以为可以落地了,可以让爱的女人放心了,以为可以就这样相守一生了。
就这时,他们又要起飞了,去参加他们并不想参加的战役,去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想早点回家,早点见到她。
而她可能再也等不到他落地了。
这些遗孀又经历了什么,没有了她们的男人,他们的政府、那个时代就真的遗弃她们了,同时也遗弃了她们的英雄。
日子过了,并没有更好,甚至没有放了十几年后的小顾,不知道去了天上,郭轸会不会揍他,也不知道郭轸是不是还飞在天上,那样看着朱青…
地上的女人 眾人尊敬秦芊儀,不只是因為她是空軍大隊長的夫人, 而是因為她不論內外,都是空軍村中最安定的支柱。
將士不敢面對的同袍戰亡,是師娘去處理、安撫的, 小太太們終日等待的無奈徬徨,是師娘紓解、安排後路的。
於是眾人愛之、敬之, 她也只能挺直背脊背著師娘的稱謂,繼續大器的安排所有事情, 繼續等待那個終於不用再打仗、卻還是把弟兄放在第一的丈夫。
跟外柔內剛的秦芊儀相反, 小周恰是外剛內柔的個性。
看似一身的刺,其實重情重義, 當墨婷交出那個小周以為丟失了的手鐲時, 小周一個鼻酸的哽咽, 小白崩潰時,小周喚起記憶顫抖著跑去廚房抽煙緩氣... 終究她還是一個失去丈夫的女人。
抗拒著被「交接」,始終嚷著要回東北, 但是為了給墨婷一個父親,再不情願也只能答應了, 她到處說人是手下敗將, 其實,她又曾真正的贏過誰呢?
每每飛官們落地,師娘就率領著小太太們出村到基地去迎接, 基地外那群女學生們, 受到撒旦召喚而來的迷路小羊, 莫不急著想嫁進村裡成為空軍太太。
卻不知對空軍村裡的太太們來說,空軍村根本是個監牢... 進了村,是一輩子的等待; 能出村了,卻是用心碎換來的... 朱青找513找到空軍村,想見一面就好, 不然無父(就算還活著也等於沒有了)無母、被人追捕的她能去哪?
她旁觀了師娘堅強底下的落寞、小周不情願的交接、小白的崩潰... 從墨婷的童稚卻又早熟的眼中, 跟著了解這個自成一格的小世界... 不同於墨婷在環境中養成的早熟, 朱青則是被環境逼出來的倔拗。
她逆著人流往回走,從浙江到南京,找尋一個能夠停留的目標。
空軍村中自成世界,空軍村裡的女人,最重要、也是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等待」,而打牌是她們排遣時間、忘卻寂寞、藉以相互依偎的活動, 只要上了牌桌廝殺,彷彿就真的有事可作、不那麼可憐。
第一集最精彩的莫過於師娘跟小周在牌桌上面試朱青這段了。
短短一段戲,沒說出來的台詞比真正說出口的台詞多太多了, 完全可以理解楊謹華為何說剪掉打牌的戲她會哭,因為其中隱含的含意跟節奏實在太棒了!
師娘跟小周的對彼此的瞭解與默契,在牌桌上顯露無遺,而面對外界充滿保護色的朱青, 則三兩下就被人家手帕交聯手測試出終究還是個紙老虎,不甘被刁難的傲氣、偽裝世故結果不熟硬裝會的牌技...朱青其實很可愛。
初登場的朱青出乎意料的有個性,看似單純脾氣卻很倔、說她複雜其實又出乎意料的天真、會跟追捕她的人周旋但其實骨子裡是個浪漫的少女,不然她也不會憑著一張紙條就到了南京... 被小墨婷說著背影很像乾媽、被小周說著個性跟以前的師娘很像的朱青,即將遇上她的513,因為知道了故事,真不知該不該期待他們的相遇... 天上的男人 劇中男生們除了郭軫外,其他角色在原著中的描述根本少到幾乎是原創角色了。
(其實女角們也只有朱青是有具體形象的,小周在原著中根本只有一句話帶過) 但劇本在原來的架構上添加骨肉, 新長出來的角色卻絲毫不突兀,每個角色都可以感受到是由背後一大堆的故事濃縮而來的,江偉成就是其中一個代表。
空軍第11大隊大隊長,多麼帥氣的頭銜,背後卻是無數弟兄犧牲累積而來的,江偉成把這些弟兄的名字放在胸口、背在背上,平日撐著大家安全降落、夜裡作夢也無法放下這些弟兄。
他們可以視死如歸,然而他們背後的那些家眷, 卻是他最愧疚、也最害怕的所在。
飛上青天是男人的浪漫、也是偉成的任性,所以只要小周一發火他就乖乖給她罵,對師娘百依百順、想著要帶著她遊山玩水... 這是作為飛官的他少少的、僅能給予的彌補。
郭軫原本的個性應該是在跟老鞏聊天時的模樣,自負、衝動又調皮, 就像一團焰火一樣光亮奪目。
他肯定是個自負且驕傲的空軍,才會對於失敗這麼不敢面對,寧願當個逃兵漂泊許久,整個小隊出去只剩他,無力挽救張之初只能親手送他上路, 於是他開始大隊長一樣,反覆的作著同樣的惡夢。
如果說郭軫是燦爛炫目的火焰, 那小邵就是盆悶悶燃燒的炭火。
小邵是個尷尬的角色:他自身立場的尷尬, 他是個代理的副隊長,儘管後來真除了,但終究是從是接續(幾乎可以說是替他去死的)靳副隊所留下的職務。
而於小周,他是個交接而來的丈夫,相對於大鳴大放、直率的小周,他溫溫的個性更是不上不下的令人不痛快。
他很溫暖,對於排斥他的墨婷總是給予溫柔的笑容,他很細心,會考慮到小周的心情而保留住靳副隊的編號, 他很謹慎,在空中出了錯的弟兄還沒落地就會聽見他從無線電裡傳來的罵聲,更別說落地後第一個衝上去罵人的就是小邵,因為只要一個出錯就是一條生命、一個家庭!
他不能不為下屬考慮這些。
第一集由小邵、小周開場,沒想到被硬湊的這對竟能扶持走到最後,聽到「沒想到邵伯伯以前是空軍阿」時, 老邵立刻挺直的背脊跟驕傲的眼神, 以及他對小周的包容及呵護... 開播前每個角色都看過簡介,對其他演員都有著或多或少的了解,以前也不是沒看過藍鈞天演得戲,但藍鈞天這次的詮釋,著實令人意外的喜歡上小邵這角色。
角色跟故事的精彩看了就知道。
不過另一個我覺得不可不看的原因,則是關於歷史的詮釋權。
與其講述這部戲多麼多麼努力、如何如何用心,我覺得一把青的特別之處在於,他提供了一個曾經在電影、戲劇中被熱烈講述、但現在已經很難見到的角度...,台灣在某段時間曾經因為「政策」的關係,很熱衷於拍攝各種愛國故事, 電影中的軍人們熱血報國、英勇殺敵。
那些教科書般的說故事方法現在已不復見。
時至今日,要見到民國前期的戲劇,多在內地的諜報劇或是民國時期的時代劇了,而這又有詮釋角度的問題。
在內地大量產製抗戰劇、諜報劇、時代劇的年代裡,其中都或多或少都植入了內地方面的觀點。
一把青是近年這類戲劇中,已經很少見到的另一方觀點。
當然,想以一部戲去完整詮釋那個年代是有點誇大了,但起碼希望這樣的一段歷史,不會消失在戲劇中、消逝在記憶裡。
曹導好像在受訪時說過一把青是個浪漫的故事,我想,不只是作為開頭主軸的郭軫跟朱青之間的愛情很浪漫,飛上青天也是很多男人的浪漫,而成全他們這股浪漫的背後的女人們,何嘗也不是一種浪漫呢... 更甚至, 我覺得傾盡全力拼著拍了這部戲的導演跟劇組們,也是做了件相當任性、非常傻氣,但卻無比浪漫的事啊!
於此,即使這部戲或許未臻完美,因現實環境有著或大或小的不足之處, 但也真的無法不給予掌聲, 更別說在我心中,這部戲已達相當高標了!
朱青在师娘家喝酒睡着了,郭轸抱她回了宿舍,等她早上醒来的时候发现桌上有张纸,是郭轸给她留的字条,“你在師娘家醉倒,我送你回來的,兩個513都餵了,東西已幫你搬回,你回閣樓比較好。
513報告完畢,早上六點二十五分,風向西北西,天氣晴。
”朱青急急赶到教室,发现已经有人帮她把假请好了TAT她晚上醉倒、被人送回来,字条是早上六点二十五分写的,他是不是在床边看了她一夜?
又把猫和鸽子都喂好了、东西搬回宿舍,坐在靠窗的书桌边上写“风向西北西”,抬头看一眼,“天气晴”。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朱青死前如果有走马灯的话,最后出现在她脑海的声音应该是“513报告完毕,早上六点二十五分,风向西北西,天气晴”,这样平平常常的话在结局以后回味起来是最让我难受的。
“白衫,蓝裙,不知名姓,黄昏好风景。
”
楔子知道这部剧大概是在大半年前,那时候台湾公视每周六晚都会更新一集,收视率一度破1。
说实话,在岛上一部国语连续剧,尤其是有整整20集都是在演1949年之前那个“故国山河”的片子能够有如此高的收视率,实属难得。
一个多礼拜前,也就是51届金钟奖之后,我才克服“拖拉症”,把这部剧的资源找出来下载,算是“养肥”之后大快朵颐式的观赏。
只不过,诚如在片尾特别提到的四个字“谨以此片,献给台湾”,我看完31集《一把青》之后,算是串起了很早时候的一句话:白先勇的《台北人》啊,里面没有一个是真正出生在台北的人。
而电视剧《一把青》,却是台湾人想像的东山一把青。
01电视剧《一把青》改编自白先勇先生《台北人》小说集里的短篇小说《一把青》。
这个小说的篇名其实是来自歌手白光在《血染海棠红》里那首《东山一把青》,而在小说里,台北时期的朱青也被称人为“赛白光”。
小说《一把青》分上篇和下篇,分隔了大陆和台湾的两段叙事。
如果我没有记错,在这篇小说里白先勇先生只在小说中给过两个人物完整的姓名:郭轸、朱青。
当一万多字短篇小说被编剧黄世鸣改编为电视剧本时,一个个没有完整姓名的小说人物开始有血有肉起来:大队长“伟成”被冠了姓“江”,“秦师娘”成了秦芊仪,而那位小说里依次嫁了四回空军的“周太太”在电视剧里却并没有如此命运多舛,仅被小邵“交接”了一次。
而那位后来与朱青在台北一起相处的“小顾”,则是被编剧提前安排与郭轸有了时空的交错。
02“郭轸是空军的遗族。
他父亲是伟成的同学,老早摔了机,母亲也跟着病殁了。
”小说里一段再普通不过的描述。
很早的时候,大概是十几年前,我还不太懂为什么白先勇先生会给男主人公起名叫:轸?
后来查了一下字典,轸是古代车后面的横木。
那是一个大时代,男人们去打仗了,恰似古代车座后面滚滚的横木,不停地向前。
战争里,有人活着,有人死掉。
有人胜利,有人兵败。
而后面一种古代又被称为:折轸。
小说第一次中出现“朱青”的名字,白先勇先生这样写道:这次他认了真了。
他爱上了一个在金陵女中念书叫朱青的女孩儿。
其实在读这篇小说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原来白先生也爱读《红楼梦》。
那么,这样一个看似普通女孩子的名字背后,也许和红楼梦里面那些让我们颇费脑筋来索隐的名字一样,都颇具深意。
朱青,朱红为姓,青天为名,加上身处金陵读书,完全就像那个故国一样。
在失掉了国家大车前进的横木后,只能不断后退到无路可退。
03回到电视剧《一把青》。
小说里的情节,编剧倒是改了许多。
先是男人们的命运。
郭轸在小说里死在徐州,应该是淮海战役(他们叫“徐蚌会战”)时摔得人机两碎,结果电视剧让他死在了东北的冰天雪地,之后朱青还千里迢迢去看一眼“地平线”的郭轸。
而大队长伟成本该在死在撤退海南岛的船上,尸体都不会带去台湾,而是“扑通”一声扔进海里。
至于女人们,朱青的命运,其实在我看来远比电视剧里的要好,住在台北的信义区空军军官眷区,时不时约人来打八圈麻将。
在飞行员小顾于桃园机场摔下来前,起码还有个相伴的人。
而电视剧里那三四个女人的苦难,完全和小说里动不动来打八圈的情节背道而驰。
当然,小说是白先勇的,而电视剧却是今天的台湾人所拍。
小说里,白先勇先生对故国山河的想像并不和今天台湾人的认知所重叠。
以至于当21集开始之后,白先勇先生笔下那种“外省”台北人的日子最后被改成了眷村版的岁月神偷。
因为阶级差别太大,白崇禧儿子的日常世界和其他眷村子弟的世界天差地别。
不过,倒是那些演员在经过前二十集剧烈、陌生的大时代压抑之后,完全在21集以后的台湾岁月开始展现自己所熟悉的日常生活。
天心眷村经历后的本色出演,连俞涵在前后反差后的突破自我,这些都值得大家期待,当然最后要提一下,我全剧最喜欢也觉得演得最好的演员是饰演樊处长的台湾相声演员樊光耀,也等你发现!
最后本剧中最耐听的主题曲,由Hebe(田馥甄)演唱的《看淡》。
作词是姚若龙,作曲的陈小霞,算是今年听过最好听的一首歌,值得单曲循环。
东北作战,十一大队覆没,小周焦急哭丧,告诉墨婷,以后过年,就当一个爸爸回老家,一个爸爸出远门了,并大声“呵斥”她不许哭。
山雨欲来风满楼,当天快塌下来的时候,小墨婷却异常笃定而勇敢地用稚嫩的声音说:我没哭,我在空军面前不许掉眼泪。
《一把青》从短篇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墨婷的从无到有,算是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存在了。
墨婷的出现,使得叙事的第一人称,从小说中的秦师娘变成了影视剧中一个成长中的少女。
而从抗战胜利到败退台湾,从南京到桃园的时代变迁,正是她从幼年到青年的成长时光。
从一个女孩的长大,见证颠沛流离和世事变迁,朴实真切,对比也更加强烈。
如果说,小说中那个人潮涌动的夜里歌女朱青喊出的一声“师娘”把人带入无尽的伤感,是因为留白足够彻底;那么,剧中那些清晰的音容笑貌,或喜或悲,让人痛惜的真实,则都是墨婷带出来的了。
她并没有太多安全感,少言寡语,还有些呆板木讷,长大后也总是心事重重,眉头紧锁,一直被家长牵着走,没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学习成绩差,连当老师也是听干妈的建议。
但是邵爸却说,她不像我们,她活得不窝囊。
《一把青》是一部女人的戏,纵使如秦师娘这样的空军太太一般坚强,也不免有小太太们初入仁爱村,不谙世事,更何况生离死别,世事沧桑本身就足够惨烈了。
所以:哭,本在所难免。
更何况,不同的伤悲,由各式各样的哭来表达与宣泄:(1)靳副队阵亡,秦师娘拿着铜牌哭着回到村里,不知如何告诉小周,小周哭着安慰说:“伟成没了,我可以照顾你呀啊”。
前者是如释重负地哭,后者是侥幸试探地哭,我不认为这是现在所说的“塑料姐妹情”,这是再现实不过的人间常态。
(2)王刚坠机,汪影望着师娘急切地问:“朱青说,王刚人还在!”希望能听到奇迹。
师娘平静地说:“人在,我们马上去捡。
”汪影带着仇恨在哭,那个当年对茶花女不耻的青年女学生,远渡台湾,经历丧子之痛,最终败给了这个世界,成为了她最不想成为的人。
(3)新婚丈夫东北殉职,刚入村的小邓以为,丈夫只是受伤,被大家护一路护送出禁,被挡在最后的关卡,当朱青告诉警哨真相通融,也让小邓的世界垮塌。
踏出闸门,小邓丢下箱子,撕心裂肺哭喊,内心是惊惧与空乏。
(4)东北作战到最后,国民党内部混乱与猜忌,被检举反而升官,江伟成怀疑邵志坚是共产党,举枪对准小邵。
抗战八年,出生入死,而今因党派关系,兄弟竟你我为敌。
小邵放下枪,站起来,木然流泪,自问:“我是共产党?
我是共产党?
”。
(5)白色恐怖审查时,樊处长为保江伟成,让其画押认罪,江伟成试图挣脱处长,大哭哀嚎:“我不是共产党!
我不是共产党!
”,而处长却极为笃定:“你就是共产党!
你就是共产党!
”……
台北白色恐怖纪念碑,正对台北“总统府”,警示意义可见一斑。
摄于2017年墨婷和剧中的其他女人不同之一,因为她的哭戏非常之少,甚至比好多男人的哭戏还少,而且少有的哭也仿佛是低吟浅唱,点到为止,更无梨花带雨、呼天抢地之感。
她有着隐忍压抑后爆发,又可以恰如其分快速收住的控制力,和剧中其他人物,以及时代的悲怆感形成鲜明对比。
从靳墨婷到邵墨婷,是墨婷接受继父的过程,如果说靳墨婷代表着幼年南京时代,那么邵墨婷则是豆蔻台湾时代了。
后来墨婷回忆,对靳爸的印象逐渐模糊,而对邵爸的父亲认同则越来越强烈。
墨婷一直以第一人称推进剧情,其情感的闸门却很少打开,妈妈训斥她时候从不还嘴哭闹,老师体罚她也从不较劲流泪,冷静得近乎有些不真实,但是对邵爸的情感反应确实最为强烈,两幕因为邵爸的哭戏,印象深刻:(1)邵志坚对大陆作战,飞机失事,命丧大海,消息传来,少年墨婷大哭。
从接受自己校服上的姓氏由靳改邵,一路走来,这个呆板的父亲形象轰然倒塌,这也是印象中全剧墨婷第一次哭。
这次哭,是为重获父爱又重失而伤痛。
(2)小邵来台时候出卖了江队长,两家隔阂渐起。
江队长和秦师娘受审后去小邵小周家邀一起吃饭,墨婷走到门口,望着离开的江队长夫妇,哭着大喊:“我去买酒,秦阿姨家别去了,晚餐我们自己吃!
”第二次因为父亲哭,是墨婷无法接受心中刚正高大的父亲苟且偷生,却不知道父亲只是为了在清查身份时保住墨婷和小周。
墨婷想留住父爱,想留住那个光辉神武的父亲。
墨婷说:“我和我妈把你害惨了,那个护士阿姨也是。
”邵爸说:“能重来吗?
不行吧。
就像带飞行员打仗一样,什么也无法预测,来了就得硬撑;输了,也怨不得别人。
”
台北捷运南京复兴站,仁爱东村名字一直在,只是从南京搬到了台湾,来到这里的人们如同白先勇老师在《台北人》里写的那样,众生形态的台北寄居客,有着在南京或者大陆的旧时光。
摄于2017年墨婷在后面回忆了许多关于江叔的人生,而交代江叔最后一刻,也是哭。
墨婷听母亲要求去找秦阿姨吃饭,推开门,看着躺在地板上冷冰冰的江叔,转过头,大喊一声:“妈!
”,径自跑开,捂着嘴,满脸是惊恐和泪水。
而墨婷最打动我的哭戏,是在小顾死后,她看着货车上小顾翩翩起舞的样子,在课堂上悲伤沉默,被老师要求罚读课文,而那篇课文恰好是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她情真意切,一字一句,椎心泣血,泪水一滴又一滴,而小顾是因为战争她告别的最后一个人。
就像一个句点,十一大队的“朋友”们一个接一个离开,直到最后一个现役飞行员,墨婷的告别也就此结束。
大幕落下。
墨婷从小被飞行员宠溺和保护,又有一个强势的妈妈小周护佑,本应该是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野丫头。
但幼年丧父,并不断接触着身边飞行员“朋友”的生离死别,耳濡目染一切,使得她并没有太多安全感,少言寡语,还有些呆板木讷,长大后也总是心事重重,眉头紧锁,一直被家长牵着走,没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学习成绩差,连当老师也是听干妈的建议。
但是她正直勇敢,做了许多人不敢做的事情,她为了救出沉冤入狱的秦师娘和朱青,毫不犹豫写信给蒋总统。
邵志坚欣慰地说,他们的女儿不像他们胆怯,她活得不窝囊!
她虽然也担惊受怕,却一直被大家好好的保护着,不用像妈妈小周经历丧夫之痛,在颠沛流离的年代提高嗓门来保护自己;不用像朱青阿姨那样看空生死离别,看似沉沦,实则心死,烧掉照片,在牢房里大骂:“我C你妈,C你姐,都去北投给外国人洗澡”。
秦师娘说,她在空军小太太在进村前就已经跟她们告诫了人生道路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毅然决然为了爱情进入仁爱村,这是她们的选择。
但是,生于空军眷村,经历过颠沛流离,生离死别,是墨婷无法选择的事情。
从靳墨婷到邵墨婷,是从接受新爸爸的爱,到尊重责任与付出;从靳墨婷到邵墨婷,是接受苦难,坚守感恩的蜕变,是经历分离阵痛,珍视当下的蜕变;很喜欢墨婷这个角色,她不是主角,却要看尽所有的悲欢离合,而不动声色。
台北101大楼下的四四南村,当现在桃园眷村餐厅在大陆到处经营,不知道当时住在眷村里的人们是何种感觉。
眷村和101,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仁爱东村,那些人和故事,真的有吗,还在吗?摄于2017年一些想法:1. 留白与电视剧的恒久冲突:喜欢原著和电影,就是因为留白的精彩,也可以让想象合理化许多的不合理;电视剧因为细节披露过多,实验眼光去看破绽也就多,难以自圆,使得故事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大减,而历史剧一旦失去部分理性常识,得分会大减。
《一把青》也不例外。
原著中的大量留白,让故事的转折来得更猝不及防。
而电视剧中许多的增补细节,经不起推敲(尽管瑕不掩瑜),比如:朱父因为误炸银元船事件被通缉、郭轸各种违反军纪被饶恕以及剧中各种山重水复的转折来促成因缘际会。
2. 南腔北调欧美很多电影演员的敬业精神之一就是锤炼口音,好比美国南方口音演员训练土澳口音云云。
《一把青》的台湾腔已经控制得很好了,但是口音的多样性显然是不够的,与那个时代感也不够契合,试想四川人小邵和辽北人小周在家里吵架是下面这般模样,可能也别有风趣:小周:你这是嘎哈啊,破马张飞的,能不能消停点儿?
小邵:你又要爪子嘛!
天天过场多得很!
前后去了台湾三次,如果当时看了《台北人》或者《一把青》,心境会更不同。
下一站,南京!
郭轸说过自己人为什么要打自己人,可是他有的选吗,他是战士他只能听命上级的安排。
你说一把青是td剧?
那么请问全剧你看完了吗,你看到作为战败者的他们的下场了吗?
全剧有任何一处抹黑历史的情节吗?
它只不过是站在失败者的角度去写了这段故事,故事里的郭轸他的下场你没看到吗,在东北被人喊着人民战犯的难道不是他吗,全剧除了小周请问最后谁有好的下场,你凭什么说它是td剧啊。
没有人同情战败者,而是这部剧本就是在以内战为背景讲述了那个年代飞行员的爱恨情仇,我们会为朱青的变化感到心酸,也同样会为他们的爱情感到悲痛,但这也是作为战败者她们的下场啊。
娱乐本就可以去政治化,我们可以拍无数的战争爱情片,那又凭什么不允许他们以失败者的角度去述写他们的爱情啊,难道就因为它是台剧,它本质就是错误吗?
眷村里的女人、朱青最后的堕落、伟成的下场,哪一个情节不是在像我们表达着反战,在那个年代她们难道不想过安稳的生活吗。
你可以不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但你又凭什么因为它的背景而恶意的去给它们1星啊。
这些年为什么台剧可以不断创新,不断出圈,而我们不行?
我们除了买IP请流量,真正有内核有质量的原创剧本真的还多吗,一部网剧可以从开机到杀青只需要7天,这样的高效率或许也只有我们能做到了吧...
最喜欢处长。
电视剧着实拍的很棒,里边所有的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
处长作为一名空军的老兵油子,奸诈,狡猾,满嘴脏话,粗鄙不堪,却把手下所有的飞行员都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像一张救命的大网一样尽力拖着所有飞行员,不让他们落下。
每次大队长、副队长、小郭遇到麻烦、惹了事,总得是处长出来,像爸爸给儿子围事一样,一边骂骂咧咧的“我要你们好看!
”,一边救一个个桀骜不驯的飞行员出囹圄。
直到最后,这个把升官看的比天大的处长,为了救那个已经残废的老部下,不惜威胁军法处的长官,以自己的政治生命为代价救大队长出了监狱,让他得以以空军的身份退役。
看到最后认识到,这个人身上的人情味重的难以置信。
看完《一把青》好几天了,从头哭到尾,意难平。
从淘宝上买了台北发货的剧本书、看了《冲天》、也在网上搜了很多相关文章。
网易云音乐有《一把青》OST 合专辑在家里每天循环播放着。
看到了一段文字,这样写:“1946年是抗战胜利后的一年,航空委员会更名空军总司令部。
整个抗战时间,空军官兵共牺牲4321人,出现许多动人英雄事迹。
为了发挥空军军魂,空军司令部广泛征集空军军歌。
最后选定空军政治部主任简朴作词的《空军军歌》、陶伟生作词的《保卫领空》,杨泓作词的《永生的八一四》,叶逸凡作词的《壮志凌霄》,傅清石作词的《西子姑娘》为空军军歌,均由刘雪庵作曲。
” 《西子姑娘》在剧中听了很多次,其他的歌长什么样?
怀着好奇,后来我找到了以下这些。
分享出来,聊表心意。
1.31 集(最后一集)结束前,1981 年墨婷陪此时已经步履蹒跚的邵爸在一个活动上去看老飞机。
邵爸清理了无人问津的老飞机前的杂草,之后他们看到了阔别多年的小朱青阿姨。
1981 年,是中华民国 70 周年;但无法确定最后这场戏,是不是空军的几年活动。
这场戏的背景音乐,是男女合唱的旋律很革命的歌曲。
考证后,是中华民国正式的《空军军歌》。
听上去还是很热烈、感人。
1:16:27 这里背景音乐就是《空军军歌》歌词、试听链接如下:《空军军歌》: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7775343 2.师娘、小周和朱青还在南京大方巷的仁爱东村的时候打麻将,师娘家放的很“靡靡之音”的《西子姑娘》也是当年历史上官定的空军军歌之一,歌词表达了一个姑娘对飞行员恋人的深情思念和仰慕。
剧中的版本是《一把青》的音乐担当陈小霞邀请周蕙翻唱的,网易云音乐上很好搜,这里就不贴了。
当年历史上的版本,则是周璇唱的。
可试听的完整链接如下:https://video.tudou.com/v/XMjAwODQ2MzI4MA==.html?__fr=oldtd另外,不少看了《一把青》的人也会去看纪录片《冲天》吧。
《冲天》和《一把青》一样,也用了不少女性视角。
例如动画演绎的齐邦媛、许希麟视角,梁再冰的真人采访影像。
《冲天》的片尾曲也用了《西子姑娘》,是另一个版本,史茵茵演唱,带图像的版本音频如下:https://www.iqiyi.com/w_19rsoctf09.html 。
配合纪录片的内容,节奏很慢了,也更接近现代感。
此外,号称台湾四大抗战电影之一的《笕桥英烈传》(1977)里也用到了《西子姑娘》
3. 还有另外几首,《一把青》中没出现,但也属于当时官方公布的空军军歌。
《永生的八一四》:这个是音频 http://ip.lidicity.com/hj/cn/yongshengdebayisi.html 前几年,上海澎湃还登过一篇介绍创作背景的文章,写的比较可看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63353《壮志凌霄》: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7069881/4. 《一把青》的剧情后半部,50 年代主要人物撤到台湾之后,有几段墨婷在学校里老师带领学生唱歌的戏。
墨婷班上地理老师一把鼻涕一把泪的那段,唱的是《松花江上》;后面还有一次“万里长城万里长”的《长城谣》,这两首都是抗战时期脍炙人口的名曲。
前者是《流亡三部曲》中的第一首,在侯孝贤导演、梁朝伟主演的电影《悲情城市》中,也有一段情节用到了;后者,我记得我小学三年级时(90 年代)学校歌咏比赛,语文老师也教唱过,我也会唱。
现在想起来,我那个老师大概是 1940 年代生人。
5.以上这几首包括《西子姑娘》在内的国军空军军歌,以及《松花江上》和《长城谣》的作曲全部来自同一个音乐家——刘雪庵,生于重庆铜梁,大家很熟悉的邓丽君唱的《何日君再来》其实也来自他的作曲,也曾和洗星海一起指挥《黄河大合唱》闻名于世。
他无论是在 1949 年以前,还是 1949 年以后,都很爱国,也留在的大陆,致力于音乐教育。
不过他的下场很惨。
妻子在 WG 中被打死了,自己也被打到双目失明并且还有其他的残疾,撑到 1985 年在上海去世。
参考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9%9B%AA%E5%BA%B5/65803?fr=aladdin6. 关于小顾阵亡前最后的任务也有一首相关的歌——版面上,已经有豆友科普过了,小顾出的任务,是国军飞行精英低空侦查大陆,用情报换美军"国防支持“的黑蝙蝠中队。
刘德华 2002 年发行的专辑《美丽的一天》中,有一首如果只看歌词有些困惑的《黑蝙蝠中队》唱的就是这个中队。
大陆引进专辑的时候,这首删掉了,但现在网上能找到。
RAP 部分现在听上去挺土的,人偶的视觉感受也有点儿吓人,但正式的旋律还蛮好听,现在听上去是很典型的那个年代港台流行音乐的那种旋律。
古早 MV 链接如下:https://haokan.baidu.com/v?vid=16412061635798412920&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不过刘德华唱的不是小顾,是那个中队后来的悲情故事。
歌词大概是说,飞行员飞出去的时候,孩子还没有生出来。
已经怀孕的妻子为了不要打扰飞行员丈夫的心绪就没有讲。
飞行出了事故(也许是被我军抓捕、也许是机毁人亡)等再”回”台湾,已经是三十多年后了,孩子已经长大。
但是歌词里没有讲,这个“英雄的回”是真人活着回来了,还是骨灰、遗物回来了。
真实的故事在这里https://www.sohu.com/a/320436997_557768 (这个是黑猫中队的故事,大同小异,黑猫中队时间上晚于黑蝙蝠中队;简单说,黑蝙蝠中队是低空飞行侦查,黑猫是高空飞行侦查) 这篇音乐背后的故事里也有一段讲黑蝙蝠中队。
https://cul.qq.com/a/20151019/055589.htm7.说到刘德华,刘德华在 1996 年也拍过一部最后结局 happy ending 的”一把青“故事。
刘德华演抗战时期的空军飞行员,吴倩莲演爱上他的农村少女。
也有很多人出于对眷属的担忧,阻止他们的婚姻,但他们还是相爱成婚。
名字叫《天若有情 3:烽火佳人》。
无法接受郭轸朱青最后阴阳相隔的,可以看这个找补找补;实在不行,就看刘烨演空军的《北平无战事》吧,也是活到了最后的国军空军。
中央 6 台电影频道还播过以上,是我的《一把青》后遗症。
这评分,确定不是虚高吗,这么做作的台词,剧情也不连贯,真满头雾水
我tm,对最后一代国军飞行员的好奇,师娘穿旗袍的赏心悦目,我对看完全集之后再标记的执念,所有加起来,也抵不过朱青的yu言yu语的法术穿透。
希望每个大陆人都能看看这部剧,因为我们这边拍出的抗战后的那几年战争历史,多是从国家大义出发,用成王败寇定论,用记录民族主义英雄的方式拍摄,好像不太在乎这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试图让人遗忘战争只是某种权力斗争的手段,却会让无数人家破人亡、痛不欲生。而《一把青》从个人命运视角出发,没有回避国民党部队的厌战情绪、“白色恐怖”给人民带来的迫害,而是不断反思,就凭这一点,这个片子就值得看,更何况它的剧情精彩、真实、无比动人。"Life goes on...and on..."人生总有遗憾,可活在时局动荡的战争年代的这群人,短暂的一生承受了太多次遗憾和伤痛,所以我看完它用了一卷纸巾,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反战争主义立场。
这部电视剧也和两岸三地的时代剧大致类同:都在描绘众生在时代更迭之下的悲欢离合,都涉及众人在时局包围下的无可奈何,对特定时期的黑暗政治的呈现也都蜻蜓点水——时代剧的流动性强悍、人物特色极具代表性,虽说这种细水长流会让部分观众动容,却也可能导致很多内容并不深邃。我日后尽量少接触着重书写时代变迁的电影、电视剧。我并没有否认创作团队的努力,也没有教唆他人去触及更大的尺度、狠狠揭露残暴现实带给人们的伤害,只是剧中角色的随波逐流加剧了我的距离感,也徒增伤感。我之所以说这类时代剧不太深刻,大概在于:战乱总是给人类造成诸多创伤,怪罪发动战争、助长苦难的人又顾忌颇多,怪罪战争又过于笼统,可是除了把困苦的缘由归咎于战乱和糟糕的时代,好像也找不到其他可以指控的。这类艺术也只能让人嗟叹江湖萧条、社会变迁了。
白先勇短短几千字的内容让发散拍成了这样的长剧,少了些美感,内容也是被改得离谱,仗打得随便,飞行员追女大学生是常态。讲得都是女人的歇斯底里,整天村子里鸡犬不宁各种忧愁,男人们追女孩子时各种手段:开飞机去人家学校,留字条在人家学校(几乎每个飞行员都会留字条还不小心给留重复的那种)男人们都不想打仗,稍微打个仗就分队回不来或者整队回不来,然后就心里创伤的回来脆弱得不行。个人觉得拍成电影更好一些。演技也是可圈可点,比内地几个战争片老戏骨差远了。这豆瓣高分哪里来的?
神神叨叨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
聽到看到跟此劇有關的,面部都會抽蓄。實在太慘。
太悲伤了
浮夸油滑虚假
能把万字的短篇铺成1500分钟的连续剧也算是很有本事了。现实中的十一大队,飞行员都是中央航空士校毕业的,留美生开P47,没有留美的开P40,所以这片只能给三星。
最悲情的人物应该是大队长,最后台湾那几集我哭到不行
非常感人,但好的作品绝不是感人就行了。没有聚焦于大的战争场面描写,而是借助三个女人的后半生着墨,角度胜于绝大多数抗战片。剧中把国民党的空军刻画得太随意了,那不是军队,而是编剧自己的意淫。
郭轸写给朱青的信上有一句是这样的:「九泉下见你孤单,我必痛入骨髓魂飞魄散。」我不知道 痛入骨髓的魂飞魄散是怎样的,但是我想 如果郭轸知道之后的朱青会过上那样不堪的人生,他应该会做逃兵带着朱青远走高飞,一辈子也不会去东北。这应该是今年看过最好的电视剧,没有之一。小时候第一次听到「眷村」,以为是哪个文人墨客太过眷恋那个地方 才起了这样的一个名字。长大了才知道,眷是眷属的眷。其实后来再想 并没有什么不对,眷恋与归属、即为眷属。整个观看的过程很安静,花一周的时间 每晚看几集,这两天杭州有夜雨 仿佛是窥探到剧情 也忍不住哭了。
“还好你们排中正,比划那么少,要是陈诚不是要累死了。” 😂
第一次看湾湾的年代剧,感觉画风贼别扭。快进看了3集,弃之。
浓浓的台腔。在台南神学院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感觉怪怪的,既然去了石湫影视城干嘛不去南师。改得很差。
爹的一群人说话跟谜语似的
这片子把我给哭休克了……………………
因为那封遗书想看这部剧,结果大失所望。几乎所有人物说话都拿腔拿调,台词生硬刻意,假的要命。只有樊处长演得像个活人。
我相信只要看过《一把青》的人,不会再轻易讲出武力解放台湾,以及攻打小日本的话。这部剧真的体现了“宁为太平狗,不做乱世人”这句话。战争中好男好女哪有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