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除了朱珠都很好,不用评价!
说一说剪辑吧,目前来看,剪辑很多地方都不顺,到底是为了xx而主动阉割,还是其他原因?
剪辑太烂了!
1,经常出现没有头脑、逻辑、跳戏的画面。
比如朱珠几次和吕不韦的对话,就硬插进来,很明显暗示一下两个人有一点啥,但是拜托,能稍微有点逻辑顺序和注意微妙吗!
比如突然插播一下次要人物赵国公子要娶妓女的戏,就很突兀啊!
突然一下大将军就愿意支持吕不韦了,他们到底在府里谈了什么呢?
2,明显删除了一些内容,但是又不删干净比如在稷下学宫,吕不韦手下到底怎么去闹了,需要负荆请罪呢?
他跟李斯怎么认识的,怎么结的梁子,为什么都没有呢?
比如赵姬在赵国,到底是怎么居住的,那个小女孩为什么跟他们在一起,当初是怎么被平原君捉住的,那一段我无语了,平原君发现孩子死了,然后就走了?
然后在一堆守卫面前把孩子救活了,没人告诉平原君?
师傅就把两个人接走了?
那你们在狱中受的苦是为什么?
突然一下平原君就决定不关你们了???
突然就变成一种可以不用坐牢的生活了?
前言不搭后语好吗!
明显有情节被减掉了!
观众可以想象,但是这明显不是合理的设计,而是没头脑的剪辑,你要不然就剪干净,不要出现明显的突兀,要不然就把事情前因后果讲出来。
比如吕不韦手下和李斯那一段,你要不就全剪掉,不要出现负荆请罪,要么就讲明白为什么负荆请罪,ok?
3,很多人物强行降智,根本不符合逻辑就开头把异人藏在咸阳狱中那一段,我尴尬癌都快犯了!
这合理吗!
一堆人就这样闯进大狱,大狱守卫这么薄弱,一个小官能够和太子长子撒泼耍横,然后太子长子还一直迎合,这?
智商呢?
这一段侮辱了吕不韦和所有观众!
另外,我想说,这部戏很多地方不如前几部逻辑顺畅,有些地方让人感觉【就这?
】我合理怀疑剧本有问题,或者剪辑有问题!
(风险提示:以下纯吐槽,一切建立在剧情不行啥都白瞎的立场上,不喜别看。
)开着二倍速看到16集,同事问为什么觉得不行还在看,无言以对,实在是有苦难言。
从大学开始,大秦前三部每部都刷过至少两遍,从这个系列开始喜欢秦,开始去认真了解这段历史,大秦系列实在是情怀所在,但凡有一些好剧的迹象,我都愿意把这部大秦赋看完。
可惜,实在是不太行。
服化道美则美矣,女性角色的妆真的不是现代影楼穿越过来的吗,高曝光下每个演员脸上硬画的“兵马俑”阴影,总在提醒着观众“你看我们这妆化的,够老秦吧!
”弹幕不断有人在说某某人简直像是刚从秦俑坑挖出来一样,可一群画得灰头土脸的人穿着精致崭新的衣服,站在干净宽阔的大殿上和没啥尘土的马路上,再配上古不古今不今的台词,太违和了。
我一直认为,只有当剧情和人物立得住的时候,细节的精致才是值得夸赞的,而这部剧明显本末倒置。
且不说这部号称正剧的大作,剧情和人物有多少与正史背道而驰的地方,疯狂暗示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把自己人华阳太后写成宫斗大反派,嬴政对老爹赢异人心怀芥蒂(但是竟然对剧情里出主意哄骗赢异人抛妻弃子的吕不韦心悦诚服?
),我是可以接受正剧与历史有不符之处的,然而就算是在现有剧情线下,人物智商时而上线时而下线,前一个镜头还在深明大义,下一镜秒变稚子,上一集还在运筹帷幄老谋深算,下一集直接就无兵权也敢搞宫变了,剧情逻辑混乱,人物人设也实在凌乱,最大的观感是,原来所有角色都只是服务于剧情发展的工具人,而剧情,大概没啥剧情和逻辑可言,全靠不知从什么“观众最爱的古装剧套路”中得来的意淫。
确实,整个剧都在透露着低智和对观众的轻蔑。
跟前几部比,这部的台词真没眼看,都不是文言还是白话的问题,对白信息量极低,思维简单直接,仿佛小学生作文。
稷下学宫里的荀子,引导学生论政,只会引背些中学语文课本上有道理而在剧中无意义的话,一群士子分析起时局,什么也说不出。
无法不怀念裂变时候的论道,不怀念纵横里面对时局深入浅出的解析。
再则,六国处理上,国君昏聩无能懒政到底,能人不用,全无优点。
知道要塑造秦的顺天承命,但这么脸谱化其他国家,真的合适吗?
昨晚实在难受,回去看了纵横,一集不到的篇幅就把秦庭矛盾和几个主要国家的优劣形势交代得清楚,看完感觉更难受了。
开局的长篇宫斗(政斗?
)大概是宫斗剧看多了,真觉得立个王,都不用顾及朝堂上各个派系的盘根错节和争斗的,后宫施个压干干政就能搞定,一个剧情设定里既无军权又无相权跟宗室关系也没多密切、背后只有废物阳泉君的华阳太后,说两句话下几个令,竟然也能闹出甘龙乱政的效果,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哦,说到历史上真正的反派夏太后,或许可以给一直在问“夏太后出宫之后就没影了吗”的朋友们提一句,百官和嬴政准备出发去救赢异人的时候,旁边似乎站了一个看着像夏太后的人,后边就再也没看到过了。
大概剪辑觉着,像其他许多前言不搭后语的镜头一样,随便交代一下,观众自己就能脑补夏太后出了宫通知了吕不韦完成使命之后就坐观政儿逃出救王的情节了吧!
更别说一出场就让人出戏的赵姬。
一开始我还只觉得是演员演得拉垮,念台词一股现代京腔,后来宫变一段,镜头硬要暗示赵姬和嬴傒,突然就明白可能并不只是演员的锅,大概还有导演不知道在想啥乌七八糟的原因在了。
同样是淫荡专权的太后,看看人家芈八子咋演咋拍的啊摔。
说来说去,嬴政演员40多演13也无妨,只要人物和剧情逻辑立得住,看着不出戏。
可惜正如许多评论都在嘲的“我可以与你浪迹天涯”和“不要做个连自己生父都不知道的畜生”,后来即位之初被吕不韦一句为王者抓大放小即可就给架空了的迷惑情节,还有毫无气质的仪态、瞪眼绞嘴大吼大叫的演技,秦王被演成了一个懦弱痴傻之辈,能被纠结脸和年龄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就偷着乐吧,不然难道真要被人揪着打人物理解和演技塑造吗?
最近看了微博上po的李梦编剧的《大秦帝国之始皇帝(上)》的片段,还是我个人偏爱的纵横的味道。
不由长叹一声,期待了这么多年的秦4,竟然被魔改成了这副乌七八糟的样子,无话可说,只有可惜。
当今国内影视剧内容已经崩坏到了极点。
无论是正剧、战争、古代、现代、都市、职场,无论什么类型,无不充斥着海量的低龄爱情片段,恶心!!
单说大秦,这编剧有本事把始皇帝拍成后宫苏玛丽狗屎剧,也是难为他了。
一天下,灭六国,光是六国间的权谋,水淹大梁,李信伐楚死七都尉,秦军大败,各国亡人流窜齐国欲举事复国,结果齐降,一堆堆数之不尽精彩绝伦的事件,结果编剧和导演就打算一笔带过???
然后拿40多集来拍苏玛丽?
恶心谁呢?
咋地,在你们心里中国上下五千年,除了谈狗血恋爱就没别的事了是吧??
看到第十二集。
不看了生气了,砸手机。
(真的砸手机了,还好没坏)三星给演员演技、服化道等等扣掉的两星我也不知道是编剧的锅,还是导演的锅。
我很少追剧,但是每次追剧看到一些弱智桥段我都会生气。
这次砸手机真的是,最气的一次。
我说说为什么,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一部好剧、期待满满:演员演技在线、服化道符合历史、场面宏大。
这么多优点我为什么还气的砸手机呢?
气归气,但是这部剧还是比绝大多数的历史剧靠谱、良心,我主要是恨铁不成钢。
我也不知道是导演的问题还是编剧的问题,一上来我就觉得台词有问题,怪怪的,我说不上来为什么,但是前面几部就没给我这种感觉,我觉得这个是小瑕疵,也就没太在意。
但是到了第七集、第八集,我就有点不想看了,我发现他们智商、情商太低了,做的一些行为举动,无法让我相信这是一个太子该做的,一个秦王该做。
随随便便的就当上太子了,几句话就把计谋实施完了,几句话就做了重大的决定了。
未免太草率了吧。
小孩子过家家都比你更认真。
我强忍着看到第十一集、第十二集。
嬴政居然那么冲动,当众杀人。
说是说别人侮辱他母亲,他要保护母亲,他难道不知道,他只有当上太子,当上秦王才能好好保护身边的人吗?
秦始皇的城府和智商就这么低?
而且还问和吕不韦你是不是我爹,是我爹的话我们就私奔吧。
笑死了我又忍了看就一会儿。
赢异人被嬴政气的半死,回到王宫之后,想交代后事,却被太后把控了局面。
这个时候我就爆发了。
砸手机了。
我心里一万头羊驼奔腾而过,这秦王是弱智吧,吕不韦也是弱智吧?
当了三年的秦王,你傻就算了,吕不韦也是傻子吗?
身边亲信、眼线都没有安插吗?
这点事情都不懂,你们不是弱智谁是弱智?
而且公子溪进宫和弟媳说的那些话看着不尬?
砸完之后就后悔了,何必呢,捡起手机一看,还好没把手机砸坏。
我真的非常生气,好不容易遇上一个演员演技在线,服化道还原历史,场面宏大的历史正剧,却因为导演编剧拖后腿,搞得不成样子,我觉得真的特别可惜。
唉,还好《国家宝藏》第三季来了。
我还是去看《国家宝藏》吧。
看完之后把《大秦帝国》第一部第一部再刷一遍。
我大秦的男儿,勿忘重拍!
拍的什么玩意!
观众要看的是秦王扫六合,荆轲,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华夏,修长城驰道北御胡人,收天下兵器铸金人十二的祖龙。
不是这位40多岁的大叔演个13岁乃至20多岁的“少年”,这不是张鲁一的问题,是zz导演选角色的锅,你甩不掉。
今天看了预告到46集嫪毐还没死,还没有摔私生子。
导演和编剧硬是让观众看了将近50集的宫斗剧,把观众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然后再发个微博说自己拍摄有多辛苦,卖个惨。
从这剧就可以感觉嫪毐代表着“资本”,导员和编剧宁愿做资本的杂交私生子也不愿意对观众大众的观影感觉和智商负责。
希望这种给“资本”当舔狗的导演和编剧尽早滚出中国影视圈!
时隔一个月,我终于追完了《大秦赋》。
作为大秦帝国系列的老粉,我对第四部是无比期待的,但是去年12月看到不断下降的豆瓣评分,以及微博上多次被骂上热搜,内心犹豫了很久。
直至富大龙老师在微博上为这部剧发声,我最终决定,为了大秦的情怀,还是看一下吧。
现在我无比庆幸自己没有因为豆瓣评分而错失了这部好剧。
这部剧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瑕不掩瑜,我认为它作为一部历史正剧是绝对够格的。
下面我就说说它的优缺点。
优点很明显,服化道非常精良,完全贴合战国时期的建筑、着装;战争场面壮阔宏大,还原了冷兵器时代大规模的战争场面,秦军攻城掠地气势磅礴;每个角色个性鲜明而复杂,不仅仅是秦国君臣,其余六国君臣也各有特色;人物台词有大段的文言文,表现了战国末期士人说话的方式,没有古文功底的观众未必全能看懂;全员演技在线,酣畅淋漓。
关于张鲁一演的秦王,争议很大。
我觉得他一开始演13岁的秦王的确不合适,从登基到加冠亲政如果换一个年轻的演员来演效果会更好。
但是从平定嫪毐之乱开始,亲政后的秦王真的越来越有帝王之风了。
尤其是他身着一袭黑色王袍坐于大殿之上,或是手执长剑立足于山顶之巅,又或是腹黑的微笑、狂妄的大笑,有那么一瞬间,我突然觉得他就是嬴政本人。
这部剧的每个角色都个性鲜明、演技在线,无论哪个角色都很有看头。
先看秦国,老昭襄王年岁已高,不动声色中尽显一代雄主勃勃野心;华阳太后深谋远虑、颇有手段,虽为女子却不输大秦男儿;异人隐忍坚韧,情深义重,顾念妻儿亦有秦王之担当;吕不韦眼光长远,志在天下,虽有私欲却不枉为一代秦相;渭阳君年轻时为争储君之位与异人对立,然异人登基后抛却前嫌重用他,渭阳君亦带领宗室忠于大秦;姚贾为四朝老臣,多次凭借口舌之利游说他国,为秦国一统天下增添了许多筹码,他的邦交戏份无比精彩;李斯大才,聪明绝顶,胸有大志,眼界开阔,他与秦王的对话很有意思,君臣二人绝对是知己;王翦将军用兵打仗老辣至极,攻城掠地有勇有谋……还有隗状、王绾、蒙恬、李信等等,就连诟病颇多的赵姬与嫪毐也是极具特色的,赵姬本就是个美艳无双却没什么见识、只知道喜欢男人、感情用事的妇人,嫪毐虽然贪婪、没脑子、招人恨,但也有讲义气的一面,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很丰满的。
这部剧对其余六国人物的刻画也有血有肉,对六国奋力抗秦的爱国志士们表达了高度的敬意。
赵国的赵王偃,倡后,春平君赵佾,李牧、庞煖、廉颇将军,还有万千顽强抗秦、誓死不降的赵军;韩国的公子非,如此大才却以死间秦;魏国的魏霑使秦,拼死争取备战抗秦的时间;燕国的太子丹不惜派荆轲刺秦王,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楚国的柱国项燕、公子景涵,至死都在拼命战斗;齐国的公子冲一直力促合纵抗秦,却未能成功……对于六国的爱国臣民,谁能不为之叹息呢?
而小人赵相郭开,叛赵入秦的顿弱,叛韩入秦的宁腾、郑国,叛秦自立为楚王的昌平君,贪财的齐相后胜,这些角色又有哪个不生动呢?
至于这部剧的缺点,被骂最多的几点无非就是张鲁一不适合演13岁的秦王,张鲁一不是观众心中的嬴政,嬴政和芈华的爱情、渭阳君对赵姬的单恋莫名其妙,赵姬和嫪毐戏份过多,秦王扫六合戏份太仓促,过于美化嬴政、吕不韦、李斯等秦国君臣。
对于张鲁一演的秦王,我之前已有所评价,毕竟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秦始皇。
自从我看了《红色》之后,我认为张鲁一的演技是在线的,至少本剧中完全看不出徐天的影子,而且把嬴政塑造得有血有肉。
剧中芈华的戏份其实很少,与嬴政的爱情戏仅仅聊胜于无,至于他们二人为何会相爱,我也有点懵,应该算是一见钟情吧?
第二部《纵横》中惠文王不也是见了芈八子就想睡吗?
或许渭阳君对赵姬也是同样吧。
我就当是秦王的后代都虎狼、直男、颜控好了,这个不重要不重要…… 赵姬和嫪毐的戏份确实不少,但若是没有这些戏份,恐怕后面秦王亲政也不能将宗室、芈姓与外客都收拾得服服帖帖。
私以为,别看嫪毐嚣张了这么多集,貌似秦王很憋屈,但其实嬴政与李斯早已开始暗中撒网,只等着将嫪毐一网打尽。
咱们的秦王隐忍腹黑着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来。
最后10集灭了六国,确实有些仓促,可以再多几集战争场面,但我觉得这也不是个大问题。
看似从灭韩国开始,只有10集就横扫六合,但是千万不要忽略灭韩之前的种种准备工作,诸如平衡宗室、芈姓与外客大臣的关系,修建郑国渠,齐秦通商,游说列国,伐交伐谋,策反列国人才……这些前期工作哪一项不是为了一统天下打基础的?
事实证明,这些准备在后来的灭国大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仗难道仅仅依靠战场厮杀吗?
非也。
正是有了前期充分的准备,秦王才能在短短十年之内横扫六合。
所以,我们能说最后10集之前的戏份不重要吗?
对于这部剧美化了秦国君臣的看法,我是赞同的。
我认为历史上真正的嬴政会更加虎狼,吕不韦的私欲会更甚,李斯也没有如此重情义。
但如果那样拍可能难以过审吧。
我私心觉得假如主角人物塑造得不那么正面反而会更好、更真实,更能体现出人性之复杂。
但总的来说,这部剧是非常精彩的,其中包含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展现出战国末期的大争之世。
慢慢看下去,细细品味一番,热爱战国史的人绝对不会失望的。
拖延这么多年,又改了名字,“大秦帝国”改成“大秦赋”,也不知道帝国二字惹着哪位了。
秦始皇那难道不是帝国,还能是民国啊?
第一,汉赋是西汉随着社会日益富足而兴起的文体,秦这会儿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赋,改成“大秦赋”就很尴尬,怎么看怎么别扭。
第二,汉赋这种文体,它堂皇而空洞,文采斐然又废话连篇,雄浑豪迈又故作姿态,你想想它的代表作就知道了,《上林赋》是讲汉武帝奢侈生活的,《洛神赋》是写曹植爱一个女性的……汉赋它根本不符合铁血变革的大秦、粗犷务实的秦朝、以及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古朴气象。
第三,你如果说这赋不是指汉赋,而是指赞美的意思,那就更扯淡了。
演绎大秦,不意味着要赞美它。
秦始皇很伟大,秦朝很有意义,不假。
但是一个人命如草芥的时代,不是可以用来憧憬赞誉的。
拍大秦,是客观地看待它,而绝对不是去膜拜它。
“大秦帝国”四个字原本是客观陈述的,是中立的,是冷静的。
改成“大秦赋”这个赋字如果是指赞美,那么反倒从意识形态上都有点奇怪了,我说清楚了吗……总之这怎么都解释不通的“大秦赋”三个字真不知是哪颗脑袋想出来的妙计。
你改成啥不好非得改这个。
即使非改不可,哪怕只留“大秦”二字也足矣,赋个啥啊赋。
制片编导等所有工作人员应该是都尽力了。
不知是不是有审查的锅。
说起现在的审查啊,真的是在倒退……《白夜追凶》第二部的剧本也是送审好几年了,怎么改都通不过,非得要把基础设定都推翻才行,那还是白夜吗?
导演无可奈何说拍不成了。
主演潘粤明老师也曾对粉丝说“我比你们还急可也没办法。
”于是,我不认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能拍出什么好剧了。
战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想碰撞,大秦的统一和激进,中国历史上最青春活力的一段时间。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也是最值得瞩目的高峰。
这不是出于中二思想,不是盲目膜拜秦始皇什么的。
而是只要懂点历史,只要你看过一些相关的书,在了解了汉唐,了解了明清之后,最终你一定会把目光转回战国时代,久久转不开视线。
但我不指望这个电视剧能够流露出什么有价值的历史观了。
顺便,同一句“我大秦的明月……”张鲁一台词功底可比富大龙差远了。
富大龙老师没演秦始皇,真是一大遗憾。
可话又说回来,如果他演了,那谁又能演秦惠文王呢……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了。
再顺便,想提前劝观众一句:“比第一部差远了”这种话,你最好别说。
七年前第二部播出的时候,所有人都在骂,都在说不如第一部。
可是,那是你先入为主了而已,第一部出来时,是第一次展现了一个艰苦的秦国,颠覆了观众的既往认知,太让你惊艳而已。
第二部不管怎么拍你都会骂的。
更何况人们一向喜欢摆老资格,对于新生事物还没仔细看就来一句“还是老的好,还是第一部最好”,以展示自己多有品位多复古似的。
于是第二部刚出来的时候,评分很低,慢慢的,时间才还给它一点点公正。
第一部太煽情,极少有精彩的戏份,女性角色塑造得很差劲很虚假像极了直男癌在做自恋大梦。
而第二部的编剧相当厉害,每一个人物都塑造得立体又耐人寻味,精彩的桥段数不胜数,语言一语双关微言大义处数不胜数。
单看张仪说鱼生、初见惠文王、最后一次见公孙衍那三场戏,就足够所有编剧同行学上一学的。
更不用提魏王、韩王那些戏了,简直是每个人物都塑造得让人拍案叫绝,编剧是真的懂战国的,那些局势分析的精彩对白,在第三部我是一处也没见过。
第二部背后一定有一位非常厉害有才华的编剧,可惜我没找到他究竟是谁。
然后,第三部不知道为什么,全剧没有一处精彩的戏,感情戏磨磨唧唧毫无动人之处连第一部都不如。
不要把责任都推给王学兵,就算完全不看白起的戏份,你这全剧也没有一场精彩桥段啊。
唯一值得称道的一场戏就是年迈的秦昭襄王又见到了秦惠文王那一段。
第一部立住了脚跟,第二部被一部分胡闹的观众冤枉埋没了,第三部压根就没拍好。
多年过去了,第四部终于来了。
审查制度下,我不敢期待它能重现第一部的厚重历史观和第二部的好戏连台精彩纷呈。
但一定还是会看的。
希望能不让老观众们失望。
12月6日补:看了二十集,非常失望,槽多无口。
你们骂吧,我收回之前“不要和前作相比”的话。
这是第二个长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045497/↑请把评论放在链接的帖子里,把它顶上去哈↑
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注册的豆瓣!
从裂变到崛起,一曲秦风,一首无衣。
让人荡气回肠。
到了大秦赋,他就像腐桔,外表光鲜,内里破絮。
演员无一选对。
资本腐朽人心。
这不就像一统天下的秦国吗。
从裂变,崛起,统一,直至了灭亡。
为什么,因为早已忘却初心,忘却了纠纠老秦,共赴国难。
忘却了五百年前,秦人从河西,以血为战,创立的巍巍大秦,忘却了创作者的初心。
前三部是艺术品,它古朴,厚重,引人入胜。
终章却是商品,它新鲜,轻灵,却如过眼云烟,资本将腐桔刷上新漆,观众将霉味留在心中,但真的合适们,大秦赋代表了资本对影视的危害,他腐朽了创作着的初心,像上海堡垒,小时代,同时也提醒了创作者,只要华丽,只要演员俊美,就算念一二三四,作左右东西。
就能赚钱,谁还管观众能不能看,好不好看。
这是劣币驱赶良币,人们总是喜欢华美的东西,燕云台,孤芳不自赏,那么多人看,而最初看大明,大秦,只有几千人才看,几百人才知。
观众说没好剧,可最初又有多少人看呢,大明王朝,大秦帝国,最初无人问津,收视率甚至不如青春脑残剧,大明王朝的监制欧阳长林,最终去拍偶像剧了,而在偶像剧之后,谁又想起大明王朝了呢,他们忙着对艺术的敬畏,精益求精,从未放弃追求,立求为观众带来一部好剧一部好片,但观众给了主创者最后一击,既然你不看,我为什么还要拍呢?
观众总是吐槽烂片,但你不看,烂片怎能卖的出去,怎能赚钱。
怎么会有上亿的烂片,数千万的片酬。
最终观众在被烂片伤透了寒心了,才想起好片的好,浮华随时可以抛弃你,只有品德伴你一生。
不要让那此拍好剧,追求艺术的创作人,再次伤心。
多看好剧,所以,请多给那些有良心的主创者,一些支持。
大秦赋原剧本,作者李梦,大秦帝国之纵横的编剧,剧本台词文白得当,富有诗意与美感。
大秦帝国之纵横 (2013)9.3201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古装 / 丁黑 / 富大龙 宁静三部中最喜欢的一部本剧编剧是挂名李梦,大家不要攻击他,是片头的三个新编剧瞎改剧本。
这部剧简直太烂了,高开低走成这样,卧龙凤雏都救不了这部剧,当初我还在洗,现在我真的洗不动了。
图片全部来自微博国际版 weibo.com
敬这大争之世,敬这小酌之时
这台词,纵横的感觉
文白得当
收尾之作搞成这样真的是一言难尽,张鲁一实在没有扫六合的霸气,弃了。
我也不知道以下哪个更雷:80年的张鲁一叫84年的朱珠妈还演的是13岁的嬴政;张鲁一演的13岁嬴政叫吕不韦带他走,他们一起去浪迹天涯;嬴政管华阳叫嫡祖母太后。
编剧水准真拉胯 历史上的嬴政绝不是张鲁一演的这个样子 嬴政不是一般的始皇帝 是天生的帝王家 会说出这种水平的台词?台词看得咯噔又尴尬,剧里成年模样的少年嬴政管吕不韦叫爸爸然后浪迹天涯??祖龙都要气活了 希望演员对自己演的角色有使命感和敬畏之心 对自己有羞耻心和自知之明 四十岁的人演13岁都不到的童年嬴政真的不适合 演员本身的演技也没有优秀到让人可以忽略年龄跨度太大 而且眼神充满中年疲惫的感觉 缺少了少年眼神里应有的光芒和野心怀念少年帝王翁斐然 长了一张生来就要灭六国的脸
选角真的不可,相较于之前富大龙老师和张博,这部的嬴政选角emmm…,一言难尽,我认可张鲁一老师在其他剧里的演技,但他真的没有嬴政的气质,而且还扮演年龄13岁的少年嬴政…,他比段奕宏老师哼适合演吕不韦
今天看了国家宝藏节目里富大龙老师演秦政的片段,太牛了,吊打啊!赤裸裸吊打!撞角色不可怕,谁演的差谁尴尬!富大龙老师能重拍一版就好了。
战争场面牛逼,剧情什么玩意
万万没想到大秦帝国系列居然会烂尾……所以没用系列名是有自知之明的决定吗😔
一句话,大秦帝国雄起!
算是非常完完整整的追下来看下来了,前面还是期待后面的发挥,结果豆瓣评分一直从前面的8点几分到现在的5点几分,可想而知有一点烂尾,后面的灭六国实在是非常仓促,基本上是一集一个国家,有这么牛逼吗??前面吕不韦和嫪毐的讲述略显冗余,特别是嫪毐篇幅过长了。或者是干脆就整个100集,我们慢慢讲如何灭的六国也行,结果实在是太草率了。。鼓励分,给你4星
一如既往地优秀,秦人就是民族的骄傲!
不行,我要去看第二部洗洗眼睛
乱七八糟
一星给13岁的张鲁一.....张鲁一先生还不如多多钆戏,您戏份少点晚点出现观众还能痛快点。这版大秦算得上是史上最烂了,把之前狂吹的逼格都撕烂了哈哈哈
一个张鲁一,将这部戏的观感给毁了。都多大岁了,还装嫩,前面少年演员演得气势十足,为什么不能坚持久一些,让一个40岁的张鲁一演一个十几岁的娃娃,真当观众是瞎吗?张鲁一的气质也不是帝王的,他一直是走阴郁路线的,这八竿子也打不着呀。可惜了一众演技派,怎么看怎么别扭。
蛮失望的,变成宫斗剧了
看了一集实在是觉得不错(朱珠演的赵姬可真美 第二集邬君梅的华阳夫人出场我直接疯掉
太烂了,对得起前三部么,毁了这么好的原著
希望能重拍一部大秦帝国之天下 这部不想说什么了
虽然彩彩彩的嚎个没完,但是除了打酱油的辛柏青,到现在看了三十集,没一丁点出彩的地方。忽悠假内行的秦军服装实则是礼服,秦军作战和六国一样要戴头盔,披甲主要应是皮甲而非铁甲,更不可能大规模装备铁甲。最值得一提的是该片选角,跟闹着玩似的,主要演员的选角无不被大家诟病,段奕宏演的吕不韦跟村儿里的酒蒙子村支书似的,没事就傻笑、吸溜水、摸肚子,这指定是你妈有点中风前兆。秦王就不说了,看见铁林那张驴脸就出戏,挺好个演员非安排去演秦王,别说彩彩彩了,半点彩都出不来。二十八集才看见尤勇,演的是王翦,一出场就把段奕宏的吕不韦衬得更傻逼了……
看了两集,瞅着声势很大,格外有钱,其实剧本软趴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