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我最爱的一本书。
在看小戏骨《红楼梦》之前,我曾看过《红楼梦》原著不下几十遍,看过87版电视剧《红楼梦》也有十来遍,最近两年一直在读脂评本《红楼梦》。
即便如此,对于我这样一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者来说,《红楼梦》里的好多情节仍然是感觉有点违和或者不可思议的。
而在看了小戏骨《红楼梦》之后,很多以前认为不大合理的情节变得合理,很多从前没有注意到的句子越发觉得深刻。
黛玉因在筵席上随口说了几句《牡丹亭》、《西厢记》里的话,被有心人宝钗听见,随后对其谆谆教导了一番。
黛玉因此而感念宝钗,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一回里说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
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
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
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
”我在看书和87版电视剧时,觉得黛玉因此事而对宝钗改变一贯的看法转而引为知己之举有点不可思议,并没体会到宝钗所劝黛玉的话能够有这样打开黛玉心扉的魔力。
但是当我看了小戏骨《红楼梦》之后,看到钟宝儿所扮演的薛宝钗对小黛玉一番宽严正大、循循善诱的教诲,实在心折。
那一瞬间,我明白了,是真的存在这样世事洞明又优容宽厚的薛宝钗,是真的存在这样聪明绝顶又单纯诗意的林黛玉。
细想想,那时黛玉只有15岁,而宝钗也只17岁,以黛玉这样自小父母双亡无人教诲的境遇,听宝钗细细地规劝自己莫要看杂书移了性情,体会到父母长辈般的教导之心,该觉得多么宝贵。
从这一事,也可看出,黛玉才不是一味的小性儿性格,她只是太敏感太纤弱,她原是知好歹、明事理的好姑娘。
当宝玉问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黛玉这里一番解释后,宝玉说,原来是从小孩儿口没遮拦就接了案了。
说的真巧,真真的是“小孩儿”,只有处在同样天真烂漫年纪间的孩子才能演绎呈现出这样明镜般的心思。
成年人扮演起这段,饶是演技再好,扮相再美,终觉得有点穿凿做作。
宝黛的关系,小时候常常是三天两头闹别扭的,为此竟有人误解《红楼梦》仅仅是一部描画小儿女情态的书。
要知道,自从《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一回之后,黛玉便知晓了宝玉心意,认定他果然是知己,从此两人就只有心心相印,再无半点争执了。
甚至在《绣鸳鸯梦兆绛云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一回里,竟能拉着湘云开宝钗与宝玉的玩笑。
皆因她此时已知晓,宝玉他只取一瓢饮,两人心在一处,是再也拆分不开的了,所以才能心无挂碍肆无忌惮的开玩笑。
因人们看书的时候常常忽略了这些姊妹兄弟的实际年龄,就觉着林黛玉俨然一个小心眼的丫头,哪里像一个大家闺秀。
如果能意识到,他们那些打打闹闹,皆是小时候的玩意儿,皆是二人未互明心意之前的纠结与试探,这才能更好的理解宝黛二人的情感脉络。
这一小打小闹的部分,让相似年龄的小孩子来扮演,最是恰当,成年人描绘来,终究有点脱了形色。
看小戏骨《红楼梦》里,演绎“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一节时,小黛玉使小性儿的情节,竟是可爱的,真配的上脂砚斋所评“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之语,一点也不违和。
而钟宝儿所扮演的薛宝钗,亦配得上“浑厚天成”四字。
原本我在看脂评本《红楼梦》的时候,看到脂砚斋所作批注,有些意思是体会不大到的。
譬如《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一回里,宝钗听见红玉与坠儿私语,用一招金蝉脱壳让她们去了疑心,偏反算在黛玉头上。
这一段,脂砚斋直赞宝钗:“闺中弱女机变,如此之便,如此之急”。
我从前看来,却是不大舒服的,觉着黛玉平白受了冤屈。
可随后细想想,《红楼梦》里这样的情节确有不少。
比如《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一回里,邢夫人盘问平儿去处,丰儿回道:“林姑娘打发了人下请字请了三四次,他才去了。
奶奶一进门我就叫他去的。
林姑娘说:告诉你奶奶,我烦他有事呢。
”是拿林黛玉做幌子。
再比如,《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一回里,宝玉为维护私自在园中烧纸祭奠菂官的藕官,也拿林黛玉做挡箭牌。
从凤姐到宝玉,从雪雁到丰儿,类似情境尚有不少。
可知在大观园里,因林黛玉天生娇弱且性格孤僻,又得老太太偏疼,大家有事皆拿她作筏子,竟成了例了。
并不是只有宝钗如此。
之所以这段情节让很多读者耿耿于怀,皆因是受钗黛对立思想的影响。
许多人看红楼梦,常要强强的分个高下是非出来,竟而成黛玉派、宝钗派。
岂不知宝钗与黛玉,一个是山中高士,一个是世外仙姝,虽鼎足而立,却亦是惺惺相惜的金兰之交呢。
雪芹先生写作《红楼梦》,正是因“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为世间美好女子立传呢!
大观园里的女孩子,虽各有命运性情,却都具钟灵毓秀之德。
宝钗浑厚,黛玉清越,各有各好,至于白玉微瑕,却更衬其好处,更觉真实。
就像宝玉在警幻仙姑处所见到的神仙女子居所,“更喜窗下亦有唾绒,奁间时渍粉污”,这才是真正浑然的“幽微灵秀地”呢!
看书看人,若多些“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倒不好了。
要是去了黛玉的小性儿,宝钗的世故,佳人本色可消减不少呢!
这又扯远了,呵呵。
说回来:),宝钗戏彩蝶一回里,那样宝相庄严的宝姐姐,竟作出“儿童急走追黄蝶”的举动,可知那时也年龄尚幼,亦是童心未泯呢。
如果这一回让小戏骨们来演出,想来大家就不会十分怨怪宝姐姐了。
在小戏骨《红楼梦》中,有刘姥姥和宝玉隔窗而泣的情节,看到翩翩佳公子小贾宝玉胡子拉碴、鬓发凌乱的样子,我忽然理解了“末世”一词。
在探春的判词中,有“生于末世运偏消”一句,我读时对末世有点狐疑,为什么说是末世呢,会不会太严重了。
但看到小戏骨《红楼梦》里以疾风暴雨似的节奏描画贾府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各种情节时,尤其是看到宝玉仓皇悲怆的样子,我想起来李后主的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何其相似!
我终于明白,这是贾府这个家族的末世。
朝代有更迭,有治乱,家族亦如。
说起来,在封建时代,家族的兴衰荣辱,常常是因统治者的一己好恶而成全或毁灭,更像那易散的彩云,易碎的琉璃,阴晴不定的天气呢。
以上种种,总而言之,感谢小戏骨《红楼梦》重新清洗了我这双观赏《红楼梦》的眼睛,使我对《红楼梦》的美好纯真与沧桑万象,又多了一层隽永的领会。
为孩子们情真意切的演绎点赞。
最符合原著年龄的红楼梦真真是钟灵毓秀 情感真挚我觉得这版的 金兰情一幕 拍的比87版好因为比87版情真意切小孩子演戏 永远比大人真诚 因为他们不会假的其实文革里把红楼梦定位成反封建 是很值得商榷的里面的女孩子虽然有的精明事故 有的天赋聪灵 但是比较都是小孩子 都是一家人 哪有那么多的危机四伏 一会有有说有笑起来了台湾蒋勋解读的红楼梦我特别喜欢 因为他独特的用青春的主题去看 以前很少有人注意到每一个儿童都是钟灵毓秀而大观园就是青春的乐园每一个人都曾经有一座大观园 都曾经是宝哥哥 林妹妹清 灵 真 善所以这版的红楼梦 让我看到了悲伤的另一面 就是快乐 红楼梦有喜有悲 悲喜交集没有那么大的可乐 哪来那么大的悲伤这版的红楼梦 是喜剧红楼梦没有沉重的主题 就是一群小孩子打打闹闹 快快乐乐是那个永远青春的大观园我在豆瓣的第一百篇影评 献给一生最爱的红楼梦
这几天追了小戏骨红楼梦,真是让人出乎意料的好啊!
黛玉完全就是个原版啊,话说曹雪芹的原著中,黛玉进府时,年龄应该就是这么大啊!
宝钗也是演的很大气的样子;宝玉出来时,稍许有点小失望,因为个人感觉不够好看,但是演技弥补了一些;王熙凤和刘姥姥最让我惊喜,王熙凤的眼神真是很让人入戏了;刘姥姥的小人物样子,也是惟妙惟肖。
总之这部小红楼中小演员的演技,比之前那部红楼梦真是更让人信服。
为小演员们打call。
在看小戏骨《红楼梦》之前,我曾看过87版《红楼梦》不下几十遍,对于我这样一个不爱读书却很喜欢《红楼梦》的人来说,87电视剧的《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
最喜欢里面的林妹妹。
跟王熙凤。
一个是娇滴滴的小美女。
一个是掌握全局的女强人。
两个不同的人物,带给我两种不同的冲击。
87版固然是经典。
但看过啊小戏骨演的《红楼梦》。
可能演技还有点儿青涩。
但是还是可以。
推荐大家来,可以来看一下。
撇开红楼梦这本书和87版红楼梦的演绎不说单纯对于红楼梦来说,他的剧本完全不用担心,那么剩下的最重要的是演员的演绎!
什么叫做演员,演员就是要演出人物的灵魂,怎么才能演出人物的灵魂?
一定是基于对人物足够充分的理解上,一群你们所谓的小戏骨先不说他们能不能读懂或者有一定程度上的对红楼梦的理解(读懂不存在的,要是他们都能读懂你说那些一辈子研究红学的专家们又算什么???
)能不能完整的把原版红楼梦看完都是个问题,谈何理解?
所以首先他们不能够称之为演员!
那么又何来老戏骨之说?
再说有的人觉得他们的表演有灵气,我就想问一句,哪个小孩没有灵气???
大街上随便拉个小孩都是活力满满的好吗?
在然后该说到很多人关心的演技问题了,其实这个和前边说的有共通点的,首先他们称不上演员,顶多算是艺术表演者,他们呈现出来的东西徒有外形而无内在自己的理解,是没有灵魂的,那就更称不上演技了,顶多算是模仿!
最后,希望能放过我大红楼,真的是看不下去有些人尬吹今天说了这么多,大家就凑合看看吧
讲真,小戏骨红楼梦,惊艳了这个国庆,初读红楼还是初中,对于红楼,理解甚少,但是依然抵挡不了我钟爱它,也许我还不是那么够资格来评说这部作品,但我依然还是想说点什么,仅此而已…… 对于影版《红楼梦》,大制作的87版,10的李少红版,还有观众力捧的小戏骨红楼梦(虽然它篇幅短小,但我觉得它有这个资格和前者并行而论)。
87版在各方面都让后来影视剧无法超越,因后40回为原稿遗失后的续写,大抵有很多不是曹雪芹先生原意,所以87版红楼及它的主创团队在倾力研究后,基本在沿袭作者原意,这版的红楼可以说真正在表达原著的灵魂,而李少红版的铜钱头饰加鬼片视觉效果的红楼,我只能说对于因为文字太多,晦涩难懂而读不下去原著但依然钟爱红楼的人来说,这部电视剧无疑可以当做一部有声小说来看,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最大努力地还原了原著的语言台词,但终归少了灵魂,所以我只当它是部有声小说而已;而小戏骨的红楼梦,抛开演员年龄不看,个人认为它做到了片头的那句话:致敬87版。
小戏骨红楼梦在选角上多参照了87的选角,因为小朋友年纪,阅历的原因,他们不可能像87一样入园培训几年,深入角色内心,但是就凭他们这百分之九十九的神模仿还原经典,我给他们打个满分。
说说角色,对于书中个人最喜欢的黛玉,小戏骨的黛玉简直就是迷你的陈晓旭,乘船投奔贾府时,透过纱帐,倚窗而泣的神态道尽了逝去双亲后,内心的孤苦;进贾府时那种小心翼翼察言观各方脸色的微表情,小神态,甩面瘫瞪眼小花旦们N条街,去看宝钗时和宝玉撞上,以及吃饭时席间那吃醋的小眼神及通过准确拿捏半文言台词表达出来的醋意,竟让人觉得多是可爱呢,唯一觉得美中不足是经典的预示黛玉香消玉殒的葬花情节未免太粗糙,但插曲演唱的葬花吟,算是稍稍弥补了这一遗憾。
而对于另一女主宝钗,大多读红楼的人都不喜传统礼教培养出来且处事圆滑的大家闺秀薛宝钗,更有极端的读者认为她太过心机。
功利点来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绝大多数的男士都会选择娶这样一个知书达礼的贤内助,但是她未必会让你拥有爱情。
而小戏骨的宝钗一出场那自带的大家闺秀气质竟是87版的宝钗无法比拟的,李沁版的宝钗更不必说了,尤其元春省亲时宝钗的那身装扮惊艳了所有曾经偏见宝钗的读者们了,通过这版的宝钗的表演,我更多看到的是她的可爱,善良,活泼,多才。
再来说说被众多管理学家当教材研究的王熙凤,不得不说小戏骨中这个角色是这部剧里最成功的角色,邓婕老师饰演的王熙凤那种不怒自威的王者气质让人除了敬佩她的能力外只剩下畏惧,姚笛版无感,对于饰演的角色除了讨厌就是讨厌。
而小戏骨的王熙凤除了出场的那阵尬笑有点出戏,全程表演无尿点。
她的眼睛透着的都是干净,灵动,少了成人版的算计,“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神还原原著凤姐,凤姐接见刘姥姥时的那身装扮和表演,逗刘姥姥时说的的那道茄子的做法,台词功力,试问这些成人小花旦们,谁敢与她较高下,最后贾家落败托孤刘姥姥时的那场哭戏,竟让我忘了她是个孩子,真真儿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被凤姐赏识夸赞的探春,一看就是照着87版选的😜😜,一袭红衣,尽是刚强,演出了判词那句话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协理家务这场戏堪称完美,同时这场戏的配角探春生母一个9岁小姑娘把赵姨娘这个郁郁不得志的“上不了台面”的怨妇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平儿,凤姐的左膀右臂,一个看似无感,实则最聪明,最能干的管理人才,不仅有着宝钗左右逢源,体贴人心的心思,凤姐的果断决绝也承袭不少,那场为了探春训婆子丫头们的戏,神情,台词语气停顿铿锵有力,既替探春解了难立了威,也让大家知道见识了平日里的老好人也是不好惹的,这个演员出场没感觉惊艳,但是是个越看越爱的姑娘…… 贾府姐妹,长姐元春才选凤藻宫,是贾家最兴盛的时期,元春省亲回家时,陈舒宜小姑娘扮演者坐在轿子里,黄色的服饰,和背后轿子布的颜色花纹完美融合在一起,就像一副画一样美,接见家人时那种不想被封建礼仪束缚,渴望享受片刻天伦之乐的哭戏,完美得达到了批判封建礼教的效果,虽出场时间短,但是一点不输王熙凤的惊艳。
二木头迎春犹如她的外号,木而无存在感,觉得除了出场刷了存在感,但小姑娘气质还是有的;7岁小演员演惜春,胖嘟嘟的婴儿肥莫名戳中萌点,一点也看不出惜春的孤僻,绝情。
最令人惋惜的槛外人妙玉,不可否认小戏骨的妙玉最喜欢,那股清冷高傲的气质,众多版本中最喜欢的一个。
既然是刘姥姥进大观园,那就不得不提一下刘姥姥,10岁小孩扮演,年龄差距实在有点大,说话表情略显太过刻意为之,但是一点不掩盖她的光芒,人物形象,动作,语气拿捏的相当不错,游园时被大家捉弄玩乐的那场戏,脑海中总浮现87刘姥姥的影子,除了脸不一样,我觉得表演无可挑剔,最后救巧姐儿时的哭戏,尤其最后那句“乖乖,咱回家去喽”直接把菇凉都带哭了。
剧中另一个老者扮演者陶冰兰扮演的贾母,极度宠爱儿孙,神态满分,哭戏满分,但是少了贾母的精明睿智,这是需要岁月和阅历沉淀的东西,所以依然给小冰兰打满分。
小演员们表演,无论主演,配角,还是主子,丫头,婆子,小厮,演技全程在线,太多了,就不一一赘述了。
受选材限制,好多情节小朋友不能拍摄表演,导演选的这几个情节都是经典情节,180分钟的演绎,以刘姥姥的视野见证了贾府的由盛到衰的过程,最后的那个《好了歌》朗诵,每一句都对应一个场景在解释每一句话,应景又应情,好多观众说结尾太过仓促,但是个人觉得在有很多限制的情况下,结尾以一个个片段演绎姑娘们判词结局,已达到了极好的效果。
整体来说,这是87版后唯一可以和87版媲美的红楼,希望小戏骨们快快长大,再凑一园红楼,定是又一个经典。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两天看完,巧姐一个回忆杀赚到了我的眼泪。
一个掐头去尾留核心的片子,主线都有还原,唯一差了一点点的是宝玉婚礼没拍,真的遗憾。
主线简单,多少闲时欢声笑语,都成了零落之时戳心之句。
“别让我费事。
”这句话真的很娇。
熟稔都在等闲之间。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虽然说是模仿87版但是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比87报还要符合我心中的红楼梦因为年龄符合原著,有的小演员颜值比87版的还高,妆容更符合现代审美又不失古典,现场收音画质更高就连欧阳奋强都开玩笑说比他们演的好希望小演员们大一点比如十三十四岁的时候能够演全本红楼!
另外配角也不容忽视!!
王保善家的 邢夫人 王夫人平儿袭人晴雯...简直活灵活现!!
再上美图小宝钗长相就很像宝钗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演技炸裂!
台词功底尤其好!
小熙凤三角眼,吊梢眉神态,台词都极好!
小熙凤三角眼,吊梢眉神态,台词都极好!
小元春戏不多但元妃省亲那场戏真是演技太赞!
当然戏里面其它演员也很好!
这些演员从五岁(惜春才上幼儿园大班)到十三岁(最大的就是贾政)宝玉也许形象不太足(倒有点像贾环)但是演技也可以整容!
黛玉很美(个人觉得有点像娜扎不太像我想象中的黛玉)探春协理家室,抄家那场戏张力很足!
老夫人,王夫人,赵姨娘,贾政也都活灵活现!
看到后面并不觉得他们是小孩子会跟着剧情同哭同笑小演员们眼泪真是说出就出!
总之这部剧画面精致,现场收音台词不棒读不尴尬 片头曲片尾曲是小演员们唱的连字应该都是小演员们写的!
虽然说是模仿,但是演戏都是从模仿来的而且极其自然!
(也许刘姥姥不太自然,但是考虑到她一个九岁的孩子去模仿一个老人)真是难为剧组了!
那些形神兼备的小演员哪里找来!
那些说什么87版人老的啥的blabla,小戏骨的年龄更合适啥的,对你说的对,没错87版确实人老,但是假如没有87版的黑这群孩子一个模仿的便捷通道,你确定小戏骨版的会这么被叫好吗?
如果只有10版的作为参考,那真的,,呃。
所以个人觉得小戏骨版的完爆10版的,但是和87版的比还是有差距的
“你觉得近几年最好的国产翻拍剧是什么?
”很多人不免大脑一片空白,近几年有好的国产翻拍剧吗?
是啊,说起近几年的国产翻拍,许多观众不免无语凝噎、垂头叹气。
被拍烂了的金庸、古龙题材,甚嚣尘上的日韩剧生搬硬凑,经典IP回炉重造却连连被毁。
观众只想大喊:“求放过经典吧!
”正是在这种“十翻九扑”的情形之下,2017年一部被认为绝对难以超越原版的翻拍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它就是《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
这部2017年10月1日在湖南卫视播出的电视剧,一经播出便迅速蹿红,新华社3次点赞,人民日报4次热评,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2分。
电视剧的主演是谁呢?
是一群6-12岁的“小戏骨”,像他们之前翻拍的《小戏骨白蛇传》已经小有名气。
电视剧主要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为主线,讲述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1987年版的《红楼梦》之经典毋庸置疑,大家对2010年李少红版的吐槽也是有目共睹。
那么,“小戏骨”版凭什么能脱颖而出呢?
在晨晨看来,主要原因在于它抓住了1987年版的“形”和“神”。
它的“形”和“神”主要体现在哪儿呢?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它角色选择的恰如其分。
要知道,陈晓旭版的林黛玉可是让观众发出“世间再无林黛玉”的感叹,那我们来看看剧中由10岁的周漾玥饰演的林黛玉表现如何。
她的最初登场,便是展现她离家而去,凭窗垂泪。
水灵灵的大眼睛,眼泪说来就来,完全符合林黛玉“泪人儿”的形象。
目光上移,看到她细细的眉毛,可见剧组对人物妆容的考究。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与原版一样,林妹妹的许多哭、笑大特写完全扛住了观众的检验。
而她瘦小的身形,柔弱的体态可以说与纤腰窄肩,弱柳扶风的陈晓旭如出一辙。
说完林黛玉,那我们来看看薛宝钗。
12岁的钟熠璠饰演的薛宝钗刚一出场,晨晨只想感叹“我的天,这就是薛宝钗本人吧”。
“脸若银盆, 眼如水杏。
”
温柔端庄,典雅大方,演出了超出年龄的沉稳。
说起话来节奏停顿恰到好处,台词功底也相当出色。
少林弟子出身的11岁的释小松,在此之前已经出演过一些影视剧。
温润如玉的翩翩公子哥贾宝玉与他本身的形象其实有一些差距,实话说,晨晨最初看到他感到有点担心。
可随着剧情的进展,他打消了观众的疑虑,渐入佳境,有那么几个镜头也是相当有神韵。
他与黛玉的初初相见,互相凝望,不免让人露出老母亲般的微笑。
除了“宝黛钗”之外,里面扮演中老年的角色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个挑战,而他们的表现却让人惊艳。
有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的王熙凤泼辣精明,惟妙惟肖。
有畏畏缩缩、粗鄙有趣的刘姥姥,摔起跤来也是一点都不含糊。
而扮演贾母的12岁的陶冰蓝,对于老人家表情和体态的捕捉也很到位。
小演员染白的眉毛和头发,完全没有包袱。
人物出彩当然还不够,这版的场景设置也相当还原。
黛玉葬花,宝黛共读西厢记,宝钗扑蝶,元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场景非常良心。
而良心的场景配上经典的音乐,特别是片尾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曲子一出,有种穿越到1987版的感动。
在电视剧开拍前,剧组让小演员进行集训,甚至请来了原版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给孩子们进行指导。
可以说,成就一众小演员的惊艳亮相,除了演员本身的演技之外,也有剧组对服化道和场景、音乐等细节的考究。
因此,很多观众都纷纷表示“一颦一动都很有87版的神韵啊”。
是的,这句话说出了“小戏骨”版最大的特点——对1987年版的复刻。
可以看到,“小戏骨”版以1987年版为蓝本,演员、场景、音乐等一切都尽可能还原老版。
这里就引来了两个争议。
1. “还是比不上老版”——态度决定一切其实,由于“小戏骨”版全员都是由10岁出头的孩子出演,观众对儿童本就有天然的亲近宽容之心,而他们的演绎惊艳众人,大大超出观众预期,不免让人赞不绝口。
平心而论,“小戏骨”版抓到了1987版的“形”和“神”,但的确当然是超越不了1987版。
黛玉母亲早逝,常年寄人篱下,孤僻自傲又敏感多情,她与有着共同价值观、爱情观的贾宝玉相遇,两人心灵相通最后却被封建礼教拆散,有着反抗和追求自由的深意。
话语流转间的暗藏机锋,人物交往间的人情世故,几岁的小孩子怎能领悟?
所以,他们只是尽可能地在模仿,那么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认可呢?
无非就两个字——认真。
比起许多翻拍剧五毛特效、天雷滚滚,什么东方不败变性、妲己跟杨戬谈恋爱,剧“不惊人死不休”。
“小戏骨”版处处考究,力求还原真实。
比起现在动辄50、 60集倍速看都嫌多的剧来说,“小戏骨”版每集25分钟,一共9集,决不贪多。
正如导演潘礼平对小演员签的是“保护条约”。
“不搞童星经济,不能助长这种风气,我们是培养小戏骨,不是培养明星,将来还要培养青戏骨、老戏骨”。
“小戏骨”版小演员各个形神兼备,尽可能贴近原著。
反观现在大行其道的选角方式,不是看是否符合,而是看流量和商业价值。
一部剧的火不是没有原因的,“小戏骨”版正说明了“态度决定一切”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2.“消费儿童,不利于孩子成长”——多问孩子喜欢不喜欢“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大人们好像总是先入为主地认为演戏对小孩子不好。
你是否问过他们收获了什么?
他们开不开心?
就拿晨晨自己来说吧,小时候特别喜欢跟小伙伴玩“过家家”,自编自导自演,充分发挥了小孩子无尽的想象力。
而剧中的小孩子把出演当成一个夏令营,像黛玉的小演员还特别有演员的觉悟。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道“也是演戏的人,得受点苦”。
可以说,有的小孩子对于演戏就是有兴趣、有天分,我们不能低估儿童超强的模仿能力。
比如演《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娜塔莉波特曼,《牯岭街杀人事件》里的少年张震。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阻止小孩子参演,我们又怎能在荧幕上看到他们如此经典的作品。
与其阻止孩子接触影视画地为牢,不如让他们多体验这个世界。
可以看到,“小戏骨”版删去了不适合演绎的爱情戏,从刘姥姥入手,传达的是“看得见穷人,看得起穷人”的理念。
比起1987版,更适合儿童看的“小戏骨”版,更像是一个引子,它培养了小孩子对名著的兴趣,对演戏的兴趣,充分彰显了中国小演员的潜力。
“小戏骨”版的胜利,是传统和经典的胜利,是观众对鲜肉流量经济的厌恶。
“小戏骨”版的火爆背后,是中国原创剧本的匮乏。
晨晨相信,如果有适合孩子的好剧本,“小戏骨”们绝对会演得很好。
“天下苦烂翻拍久矣”,只能看看“小戏骨”洗洗眼了。
青石电影编辑部 / 晨晨
是原著该有的年龄,然而终究是演出来的,孩子终究是孩子,再怎么演也还是演,像儿童剧。87的模子,就照着87的样子扣。最爱红楼,无感小朋友。
这个系列一直爱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是用成年人的模式去调教孩子演戏,就像看到日常舞台上的儿童节目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是成年人的理解和教导。当然这种教习本身功过各半,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有天赋的孩子充其量只是cosplay,为舞台而生的孩子不会被埋没并会一直发光。
板儿太萌了......
如果每一部剧都能如此高品质和高水准,而不是流量,明星,弱智台词,几个月制作周期等等等等,天,大人要向孩子学习喽,不过,看孩子演感情戏,还是尴尬的。
饰演王熙凤的小朋友前途不可限量。
剧中演员几乎照着87版演的,不能看做是一个独立的剧。不过小宝钗很灵。
小演员们演的很不错啊,有发展潜力。
就冲这些孩子们让我姥姥有了多日不见的开心,我就想打五星好评。
孩子就是孩子,再怎么伪装成大人谈情说爱各种搞事情,总是各种别扭漏脚——他们一定得模仿大人吗?
原著年纪,真的看得比86版舒服>_<,演技可圈可点,关键是真的都好好看(๑• . •๑)
就是模仿啊
黛玉简直是神似,其他的小演员却稍微有点表演牵强。
不喜欢,我否定一切这样的的尝试,这和小镇做题家一样都是不正常的是畸形的。尽管演员表现可圈可点,但是要知道这是我们的心里暗示,因为我们在看到这类电影时心里就暗地里告诉自己“他们这么小就能做这么多这样就很好了”。这根本不是对影视作品的正确态度和认识啊。
王熙凤的选角也是绝了
小演员表演是很好呀,可我总觉得那些喜欢看小孩子模仿成人的人,都是缺乏安抚的心理变态。和那些在开幕式上觉得林妙可漂亮之后又骂她做作的成年人们是差不多一样的。
怎么说呢..就觉得很变态 生理性不适
选角确实挺符合逻辑的 演技绝对比科班出生的那些所谓演员要好 就是剧情拍的有点散 但是可以理解 毕竟120回 光美食都足够拍一部舌尖上的红楼梦了
看了一半弃 看来我这个人真的对所有电视剧都无感
陪着闺女看了一两集。
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