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党九十五周年之际,诸多主旋律电视剧强势来袭,开启了霸屏模式,题材多样,令人目不暇接。
正在湖北卫视、江苏卫视热播的抗战史诗剧《东方战场》,以其庞大的故事体系、恢弘的场景制作以及细腻的人物刻画,再一次唤起了观众对抗日战争的惨痛记忆,时刻提醒着大家——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全剧66集,投资约2亿,辗转14个省份拍摄,搜罗各国特型演员,还原成百上千人的大场面,又邀请到众多的形神兼备的大牌演员加盟,黄海冰、罗嘉良、马晓伟、袁咏仪、俞飞鸿、侯祥玲、 周航、应采儿、叶璇、张鲁一、刘璇等等,在剧中扮演重要角色,还购买了众多的历史及影像素材进行内容补充。
通过“由大及小”及“以小见大”的双线视角,真实再现了从1931年“9-18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战败投降这段历史时期内,发生在东方战场的大约140多个具有影响力的事件。
《东方战场》的创作团队魄力足、野心大,故事覆盖范围广、内容全,最终呈现出“大而有当,全而有序”的视野和格局的精品大剧。
剧中有名有姓的大人物超过1200多个,各种大腕红星与实力派戏骨,甚至启用了许多的国外演员,为整部剧集增色不少。
外到世界各国元首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等等,内到国共两党的众多领袖和将领,上到运筹帷幄的高层统帅,下到流血牺牲的抗日军民,都给予了有力的刻画,有助观众以最全面、最客观、最完整的视野回顾二战。
经过《书剑恩仇录》《隋唐英雄专》等大戏磨砺的当红男星黄海冰,扮演的毛泽东,可谓形神兼备。
剧中的他一言一行英气十足,既有平易近人一面,还有领袖人物那股运筹帷幄成竹在胸的霸气;张鲁一扮演溥仪,外表看起来书卷气十足,举手投足间尽显儒雅贵气,内心实则怯懦无奈,想要复国,却终沦为日本人的傀儡;由袁咏仪扮演的宋庆龄、俞飞鸿扮演的宋美龄、叶璇扮演的川岛芳子、罗嘉良扮演的汪精卫等等,尽管时间空间匆促,但所有演员都在有限的剧集中发挥出了精湛的演技,使得自身气质与历史人物达到了契合统一。
作为一部群戏,日本侵略者的嚣张与残忍,伪满洲国和汪精卫伪政权的卖国求荣,共产党抗日队伍的坚毅与奋起……有心观众势必瞧得出巨大信息量。
《东方战场》立足于全局,在剧中既有抗日英雄、国际领袖,也有卖国贼、凶残的侵略者……日本侵略者发动的残酷战争,不仅仅是一段屈辱和抗争的历史,也是看古往今来历史的兴衰。
该剧没有用高大视角展现抗日战争,而是将自己作为一面反映的历史镜子,令观众得以更深刻地去感受这段历史带给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
紧凑的事件,繁多的人物,多线的叙事方式,丝毫不会让观众感到冗长,反而在历史烟云变幻中,有目不暇接之感,本剧故事创作上,还是相当强的。
作为一部战争史诗大剧《东方战场》既有对历史的冷静剖析,还有对日寇惨绝人寰的恐怖展示,整体又不乏曲折动人、催人泪下的情感刻画,值得全国观众藉此重塑记忆、缅怀先烈、不忘国恨、发奋图强。
像《东方战场》这样制作精良的战争反思大剧,海纳百川,气度非凡,挥毫泼墨于大历史,又纤毫毕现地还原真人物,以史带人,以事见心,难怪频繁掀起话题风暴。
由于近年来,宫廷剧、肥皂剧、搞笑剧充斥着荧屏,并都赚取了高额商业利益,导致二战题材成为了罕见题材。
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在电视机前,迷恋没有营养的快餐,大家必须严肃面对历史。
目前,抗战题材不是拍多了,而是太少了,《东方战场》让人看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段历史时刻告诫着当下的我们,要珍惜眼前幸福安逸生活,以战争中历史人物为鉴,才能知晓和平发展的来之不易。
电视剧《东方战场》部分剧集名字如下:第1集:918事变第2集:抗战的开始第3集:张海鹏投敌 斗争的开始第4集:明争暗斗 风起云涌第5集:溥仪选边站 黑龙江热战第6集:马占山殊死抵抗第7集:上海一二八事变第8集:伪满洲国成立第10集:抵抗失利 日军猖狂第11集:张学良辞职休整第12集:长城亦失守 溥仪登基第13集:赵一曼被捕第15集:西安事变第16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第17集:卢沟桥事变第18集:开辟华东战场第19集:上海热战第20集:共产党积极行动第22集:平型关战事在即第23集:平型关大捷第24集:夜袭日军机场第25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第26集:苏联援中第27集:南京沦陷第28集:白求恩来华第29集:徐州会战第30集:台儿庄战役第31集:血战长空第33集:马当要塞失守第34集:武汉将失第35集:围歼日军106师团第36集:武汉大撤退第37集:黄河大合唱创作伊始第38集:谍报工作紧锣密鼓第41集:阿部规秀战死第42集:白求恩牺牲第43集:杨靖宇壮烈牺牲第44集:张自忠殉国第45集:百团大战第46集:国共破裂第47集:国共关系修复第48集:长沙会战第50集:飞虎队初战告捷第51集:电波行动第52集:中国远征军出战第53集:远征军撤退第54集:左权壮烈牺牲第55集:日军大扫荡第56集:中途岛战役第57集:山本五十六大难临头第58集:地道战第59集:日军兵败如山倒第60集:新四军大反攻第61集:雅尔塔会议第62集:日军大势已去第64集:日本投降第65集:二战彻底结束第66集:东京大审判
前几天南海局势紧张,中国政府态度明确,全国上下万众齐心,令笔者深感鼓舞。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是世界格局复杂,切不可有丝毫的懈怠,令狼子野心有可乘之机。
眼下正在热播的《东方战场》便是一部俯瞰历史风云,瞻仰抗战伟业的战场大戏。
透过这部杰出的作品,我们能够全方位的了解当年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铁蹄下,我们的先辈如何英勇无畏,捍卫大好河山,剧中气势磅礴的硝烟与战火,复杂微妙的国际形势,除了能够让我们回望历史风云,同时也可以作为精神灯塔,点亮我们永不褪色的红色之心,凝聚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
宏观叙事还原东方战场自6月23日播出以来,《东方战场》以史诗级的手笔,全方位的宏观叙事令整个荧屏界为之一振,抗战剧例来是热门类型,涌现过无数佳作名篇,风格多样,角度多样,只是可惜都是从局部战役入手,从未有哪一部作品能够像《东方战场》一样聚沙成塔,把整个抗战历程都浓缩在一张画布上。
回顾那些年,家喻户晓的抗战剧,若非游击抗日,就是特工谍战,偶有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也只是整个抗战历程中的冰山一角,沧海一粟,《东方战场》放眼国际视野,不仅展现了自1931年“9•18事变”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间,漫漫十四年抗战豪情,把中国共产党如何迅速建立抗战方略,积极组织抗战,成为东方战场上的中流砥柱的光荣历程,同时也聚焦历史风云,从西方视角看东方战争,苏联、美国、英国的态度,德国法西斯灭亡对东方战场的微妙影响,滇缅战争、太平洋战争、冲绳战役、德黑兰会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战役或事件,虽然与中国本土抗战没有直接关联,却令东方战场发生转变的事件,都得到了真实并不失艺术化的再现。
从马占山的江桥会战,东方抗联保持星星之火,溥仪在日本人挟持下的黄粱一梦,伪满州国成立、长城抗战,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径,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皖南事变、中国远征军,历史被全方位的展现。
漫漫征途,血色山河,要从头至尾演绎,达到战争文献的标准,也符合戏剧作品的标准,谈何容易,但是《东方战场》却做到了。
而为了重现这些硝烟,剧组斥资两亿,辗转14省、跨度3万公里实景拍摄,完成了世界荧屏史上的最大壮举。
美国白宫、日本皇宫、斯大林的办公室,这些场景也根据历史资料进行了等比重建,有名有姓的1200多位历史人物,500多位外籍演员,4万武警官兵,逾万人次的群演,只为了记录二战历史上属于中国的光辉一页。
客观视角刻画人物群像在保持宏大的视野同事,随着剧情的深入与展开,观众也会惊喜的发现《东方战场》对书写历史的态度也比从前更客观更公正,由成百上千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组成的人物群像,脱离了以往战争题材作品非黑即白的笔法。
除了大家熟悉的毛泽东、朱德等领袖,从坚决抗日血战江桥的马战山,东北抗联名将杨靖宇、赵尚志,到后期数次正面会战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每一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局部,都有鲜活刻画的人物做支撑,包括历史上比较敏感的少帅张学良,一度退缩保全实力的蒋介石,神秘的传奇军统当家人戴笠,上海滩传奇杜月笙,本剧都没有简单化的处理,而是细致的演绎出他们的转变,功是功,过是过,不夸大也没有掩盖,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考,详实可信。
通过以往的历史和文艺作品,观众对抗战期间的很多大事情都有所了解,但真正把这一段历史化零为整,形成整体的脉络,《东方战场》是第一次。
影片对于细节的演绎是严谨考证且富有揭秘色彩的,例如第47集中美国代表来到中国,对国民党施压,周恩来应宋美龄宴请,在就国民党犯下的种种罪行与蒋介石针锋相对,宋美龄则推卸责任,一场饭桌上的博奕把当时的国共关系演绎得非常清晰,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像这样鲜为人知的细节在剧中随处可见。
同时,文艺界的梅兰芳,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也都鲜活饱满的塑造,在近斯播出的剧情中,冼星海创作《黄河大河唱》的过程,展现这首经典之歌背后的点点滴滴,给影片增添了几分浪漫主义色彩。
商业与艺术并重打造年度剧王宏观叙事,客观视角,细微演绎,既是商业巨制,同时也是历史文献,《东方战场》凭着别样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收视率持续走高。
对于这样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战争史诗,收视成绩效并不能说明全部,通过该剧,让更多的年轻人全面并深入的了解抗战,这份使命和意义,在今天看来,无比厚重与深远。
丘吉尔曾经说过,如果不是中国拖住了日本,日军30个师团和希特勒在南非会师了;斯大林则说如果没有中国在东方战场的抵抗,关东军会和德国人同时到达莫斯科城下,东方战争之于二战的重要意义并不仅于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铭记历史的真相,才能把握今天,更好的走向未来。
最近幾天在微信短視頻刷到一個通過挑動男女對立,以獲取流量,從而賣貨贏利的号。
注意它的IP,是日本。
其行可鄙,其心可誅。
我在這呼籲:全球華人,包括臺灣同胞、海外僑胞,都不要買它櫥窗裏的東西。
我泱泱中華兒女,絕不可受欺辱於倭奴。
這很明顯是把男女矛盾網階級鬥爭的道路上引。
這很危險。
曝露其真實意圖
其實這個人也没有什麼自己的觀點,認知水平也不高,只是一個發聲器而已。
主要是通過輸出情绪的方式來換取流量。
本質是流量的奴才,金錢的奴才。
它總在視頻中說别人奴性十足,其實它和它所諷刺的那些人一樣,一丘之貉。
說多了怕封号,可為了粉絲為了錢,又不可不說,畏畏縮縮,陰陽怪氣,就像個小丑。
嘴裏全是主義,心裏全是生意,這樣的人最可耻。
简单来说国民政府干什么都是错的,什么错事都是蒋做的,外国人也都是小人,只有某一伙人未卜先知做什么都是正确的。
客观来说,抗战前后方都有贡献,明确地说,前方正面战场贡献远大于后方所谓的宣传贡献。
正面战场一场战役几万几十万人牺牲,剧里侧重展示的却是后方宣传喊口号,开上帝视角未卜先知指挥指点,这对国民政府牺牲的将士公平吗?
《东方战场》东方卫视版终于播放完毕,接下来谈谈我的总体感受。
本剧推出的初衷,据导演所说,是为了还原十四年抗战史,在某些事件如七七事变和八一四空战的表现上面本人也看到了这方面的努力。
这部电视剧总体艺术上与以前的主旋律相比有了诸多的进步,扩大了视角,放大了格局,角度不断变换,以前不为不为人知的事件也重新浮现在观众眼前,客观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是缺点仍然存在,总体上与《长沙保卫战》有很大的距离。
(1)叙事的连贯度还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转换不同视角时速度过快,没有好好打磨剧情的安排,让人感觉摸不到头脑,甚至可能会看不懂。
如淞沪会战那段,激战正酣,视角突然转换到郭沫若,转换到洛川会议;武汉会战那段,战争进行时突然转换到周恩来、毛泽东的讲话,甚至出现了宝山罗店一笔带过,大肆颂扬斧头帮炸出云号的可笑场面,池步洲夫妇离开日本那段大写特写达15分钟却8月23日吴淞口登陆都没提到,如此会削弱观众的兴致。
(2)台词违和感较严重,甚至脱离剧情。
其中口号式的话太多,令人反感,可以考虑将台词与剧情结合。
如载仁在军舰上说的一句“还有中国海域”,香月清司的“武力征服的时代开始了”都属于苍白的废话,坂垣征四郎在分析中国战局,丝毫没有分析宜昌对中国的重要性,没有让人物发挥他应有的作用。
特别像松井石根这样的重要将领,表现得苍白无力,不忍直视。
松井石根和柳川平助这二人在抗战初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塑造的精彩完全可以成为一大看点。
(3)对历史事件的表现力明显不足,详略不当,抓不住要害,缺乏事件转折点的体现,不考虑观众的感受,迎合不了观众的兴奋点。
虽然在伪满洲国上面比较出彩,但是抗战重要战役都拍得非常失败,虎头蛇尾,没有逻辑,一通流水账,让人无法理解接受。
就淞沪会战而言,连8月23日吴淞口川沙登陆、11月5日杭州湾、金山卫登陆都没有具体的体现,淞沪会战的整体过程简直就是一团糊,连宝山罗店争夺战的残酷都没体现出来。
太原会战方面,忻口争夺战毫无体现,作为重要转折点的娘子关争夺战也毫无踪影,娘子关失守对战役影响的突然性与悬念一点都没体现出来,毫无看点。
徐州会战,中国军队第21集团军用运动战的方式成功将第13师团牵制在淮河,这一亮点根本没有体现,台儿庄战役的悬念(第2集团军的死守,第20军团包围)同样毫无体现。
而且,战斗场面表现引用其他影视居多,很没意思。
对于战斗过程的分析与深刻性,真的建议多借鉴《长沙保卫战》这样的富有剧情的纪实性电视剧和《抗日战争》这样的书。
<图片2><图片3>(4)演员道具化严重。
在日本的主要角色中,只有坂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石原莞尔等人的表现与剧情结合较好,较为自然,其他重要人物如松井石根、冈村宁次、阿南惟几、柳川平助几乎是道具,没有真正与剧情融合。
特别是重要战役时,双方指挥官的心理思想变化、战术分析毫无体现,都像木头人一样,这点要多向长沙保卫战学习改进。
<图片4>(5)历史常识错误,四行仓库战斗结束是1937年10月30日,之后中日两军仍在苏州河两岸互相争夺,直到11月8日才开始撤退,11月12日上海才完全沦陷,电视剧却使淞沪会战提前结束,简直贻笑大方。
总而言之,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在于编剧对历史的了解深入程度不足,仅仅停留在表层,对战役的解剖理解水平差,对事件之间逻辑关系认识不足,若想拍的更好,还需再磨十年刀。
<图片5><图片6>
是一部难得的展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革命史的影片,客观详实的记录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的斗争画卷,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了中国力量,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一起团结起来,打败德意日法西斯阵营,为世界人民挣得了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那些发动了邪恶战争的战犯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文/满囤儿江苏卫视、湖北卫视热播的《东方战场》已经凭借其辽阔的视野和细腻的笔锋,深深地抓住了一大批电视观众的心。
也许一开始人们是被其精良的制作所吸引,但随着一集集的推进,观众们开始体会到这部曾获得“优秀剧本创作奖”的大剧的深层魅力。
在即将收官的当下,我们回顾整部剧集,会看出它的国际视野、多元视角、全景展现,是影视工作者迄今为止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最深刻的总结。
它的价值在于通过横向和纵向两条线索,为这段特殊的历史进行了更具参考价值的书写。
我们所熟知的事件、人物、战役,都被放在了同一个准线上。
当观众对整个历史有了更加清晰和系统化的认知后,我们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原因。
那就是他们遇到任何突发事件,都会从国家和人民的视角去进行分析和观察,并以他们的利益为出发点去制定方针、提出主张。
他们的方针和主张不是这个历史上的唯一,却是最被认同、最被拥戴、最有影响,并引向胜利的那一个。
横向书写:全世界的焦点与透视碍于投资的限制,各个国家拍摄历史题材影片的时候,大都只展现自己国家的那一部分。
《东方战场》却用近2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做了一次空前的壮举。
它不仅拍摄了发生在中国地理区域上的抗战历史,更拍摄了大量同期国际上的其它国家和阵营的活动。
在长达14年的时间跨度中,《东方战场》涉及了六大阵营:中国共产党阵营、中国国民党阵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阵营、伪满汉奸汪伪阵营,以及德意法西斯阵营。
可以说,在东方战场向前推进的同时,世界其它角落的反法西斯进展,观众也可以同步掌握。
比如在内地抗日局势十分紧张的时候,剧集把镜头一甩,带观众来到了侵略者日本的本土,直击了普通观众不太熟悉的“二·二六事件”。
随后,镜头给到了苏德双料间谍佐尔格、给华盛顿发电报的美国大使、在陕北接受国际记者采访的毛泽东,以及在伪满洲国受到日军将领挑衅的溥仪。
一个事件,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不同阵营内所引发的蝴蝶效应,都被展现了出来。
苏联、美国、中国、日本国内,对同一事件虽然有相同的关注,却有不同的透视。
日本政府内部的变化,与中国抗日形势的变化双线推进,也让观众更能理解到这场战争深层的原因。
另外一个典型例子在于我们熟知的“西安事变”。
这是震惊全球的事件,在当时是全世界的焦点。
《东方战场》并不直接去拍摄“西安事变”的现场,只用了资料影像予以交待。
之后镜头并不先给到共产党和国民党方面,而是先给到了日本方面。
日本方面对事件的揣测是认为张学良与苏联有联系。
随后镜头立即顺势转向苏联方面,又通过斯大林的口,讲述了苏联方面对此事件的评价。
观众一眼便看出日本的猜测和苏联的实际是不符的。
在这两方面的展示结束后,镜头才来到西安,来讲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看法,与苏联方面的猜测也不尽相同。
经过如此周全的三相比较,观众不仅看清了各方的猜测,也对比出了各方对事件洞悉的程度,以及其所采取的态度和策略的适宜程度。
这种横向比较在《东方战场》里还有很多,给观众提供了大量的、客观的同期参照。
纵向书写:发酵而成的连锁反应以往我们所看到的影视作品,都只选取抗战历史上的某个片段去展示,对于不熟悉历史全貌的观众而言,无法了解到这个片段在整个历史上所处于的位置,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东方战场》把14年抗日战争里,发生在东方战场的140多个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大小事件,全部融进了66集之中。
观众只要从第一集追看到最后一集,就会对这140多个历史片段有一个清晰的排序。
明确了时间关系,观众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一个事件在数年后,因为发酵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比如池步洲这个人物。
他为后世所熟知,是因为他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密码破译专家。
《东方战场》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并不局限于他在破译密码时的工作,而是早在13集的时候,就描写了他和白滨英子的爱情受到了家族的阻挠。
这个小段落看上去似乎是在横向描写日本本土百姓被战争侵扰了生活,但同时在纵向上,为池步洲后来之所以投身抗战,用破译密码来报效祖国进行了铺垫。
有了这个纵向的时间线,一些独立的传奇也有了历史的参照。
比如赵一曼是抗战的个体,当《东方战场》把她在黑龙江珠河县的演讲紧接在红军长征的资料影像后,便形成了完美的坐标迁移。
观众能够直观地体会到,红军长征在时间上的一个发酵,便是地域上的另一个地方,民众受到长征胜利的鼓舞而抗日热情高涨。
此外,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地道战、百团大战,以及军统谍王戴笠、特工英雄阎宝航、百变女谍川岛芳子、王牌飞行员高志航等传奇人物,都明确地安放在这条时间线上,让观众对它们从知道上升到了解。
历史细节的描写:艺术创作的浪漫与准确历史是需要被铭记的,只不过在什么时代就需要用其对应的主流媒介来实施。
以前曾经采用过的媒介是壁画、竹简、锦帛、纸张等,如今多了一个,那就是影像。
其实,《东方战场》的社会责任和传承价值,有点儿比肩二十四史的意思。
它就是用全新的媒介来铭记历史的行为。
只不过相对于传统史书的刻板,新媒介的《东方战场》毕竟存在着“艺术创作”的成分。
正因为有着“正史”的责任,本剧在对每个坐标点进行艺术描写时,在传统的浪漫之上力求着准确。
所有历史事件都力争在事发地取景。
东北抗联部分,所有角色都带着东北环境特有的“哈气”,体现出地域上的高度准确。
本剧自建组开始,就组建了一个专门的资料组,对剧集中的所有细节都进行了全面的考证。
一条“本国演员饰演本国角色,既要形似更要神似”的戒律,更是把本片细节的准确推到了史料级日本方面参演演员270多人,欧美方面参演演员260多人,重要历史人物均由其本土的特型演员饰演。
《东方战场》以“高保真”的艺术表现手法杜绝了尴尬失真。
艺术的浪漫性则体现在细节段落的编写上。
比如西安事变后,周恩来用解读电影《风云儿女》的契机,解开了蒋介石的心结,体现出了在严肃题材中所穿插的浪漫色彩。
再比如日本皇太后九条节子在后宫宴请溥仪时,溥仪虽然言语上非常友善,但是不经意的咳嗽(因偶感风寒),从微表情层面显示了其内心的挣扎。
这个小细节用隐喻的电影语言,让观众从视觉上感受到旁白中所讲的“感激涕零”不过是一层表象。
繁星万点,得民心者是中流砥柱当横纵两条历史线的描述都得以完善后,我们会发现《东方战场》把这14年的历史书写得极尽完整、清晰。
我们可以客观地从中考量每一个事件和人物所体现出的历史意义。
而这众多的事件和人物,真如繁星万点,既有自己的轨迹,又影响着其它的轨迹。
当我们梳理这些轨迹的时候会发现,共产党的轨迹,对其它轨迹的影响最为深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显然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的事,从《东方战场》的横纵双线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一股深藏的推动力量。
这股力量就是人民的选择。
唯有人民的选择在推动历史车轮滚过。
整个14年抗日历史中,共产党也不是没有迷惑的时候,但是他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总能给出正确的方略,吹响清亮的号角,并以实际行动给敌人以沉重打击,鼓舞同胞。
面对众多的突发事件,整个国际社会有着各种势力提出各种主张。
可是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只有共产党的主张是深植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的。
毛泽东所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的第七条便明确指明了“改良人民生活”。
纵观剧中共产党在14年里所作出的判断、所摆明的态度、所采取的策略,无一不是真切地与人民利益站在一起的。
于是,人民作出了选择,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了历史必然。
《东方战场》即将收官,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片片拼图绘成全景,繁星点点照亮历史的天空。
让我们俯身查看,转头回望,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本剧是第一部全景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电视剧并且采用电视剧《东方》《长沙保卫战》的剧情国际视角给人以一种客观全面的介绍中国抗日战争本剧缺陷有1.《七七事变》《台儿庄战役》《南京保卫战》过多采用80年代到90年代的电影片段,在视频画质方面影响很大2.在介绍《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不如电视剧《少帅》介绍的更加全面细腻本剧亮点重现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江桥保卫战》《长城抗战》《一二八上海会战》《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武汉会战》《中国远征军》《伪满州国的灭亡》《汉奸汪精卫》 《中国空军远征日本》 《日本华北观摩团的覆灭》《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偷袭珍珠港》 《中途岛海战》《苏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本剧可以说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可能有些人认为这部电视剧在叙述一些重大事件中掺杂一些与该事件无关的人和事影响观看的流畅性,我建议大家可以通过剪辑软件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电视剧进行剪辑合成,这部电视剧真的很好,大家的一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达到最好的观看效果。
看这部剧差不多10多集的时候,叶璇的出现及出场说出的话那我即刻明白为什么这场戏不能让我很involve去看,主要是里面的台词的关系,我基本上总结了这么几种台词法:文言到白话的过度(说有些生涩感),英文直译的中文(语法好像不对,习惯用法也不符合中国人的说法,什么我很享受之类的),日语听不懂,中国人讲英文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简单英语,初中知识;同时也很别扭;方言可以理解。
另外对于演员暂且不说演技,我们来看看选择的这些人同其饰演的角色的匹配度,袁咏仪饰演的宋庆龄,什么时候就开始变得板着脸了?
应采儿什么时候就变成淑女了,那么好动,大笑的一个人安静下来就觉得别扭;刘璇演的溥仪小媳妇根本不适合古装剧,男人们应该到还可以,西装笔挺,走路端正。
剧情与史实相差太多
俞飞鸿真美。
有点像纪录片的电视剧,还可以吧……
影片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篇,以日本投降后在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甲级战犯收尾,贯穿了东北沦陷,长城抗战,卢沟桥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等等大事件。影片突出某党过多片段,照成了主次不分问题,而且剪辑片段切换过快,不自然,同时部分地方史实不真实,需要分辨看待。
场面宏大详实,演员颜值演技过硬,剧组细节考证狂人,品质好的群像戏。看的时候会和人讨论其中的战争战术和外交伦理等等,喜欢玩《帝国时代》这类游戏的人应该会喜欢看。
驾驶战斗机的年轻军人坠机后跳伞逃生,降落于日军据点,用手枪抵抗一个分队的抓捕,仅剩一颗子弹时自尽。以上剧情用时不到两分钟,却说尽了一个军人在战场上的生死未卜和为国无畏。
总要比雷剧好
还能看,虽然心疼我蒋公
2星,不能再多了。历史谁最后赢了就歌颂谁,那么输得先前的功绩就可以被抹杀了。看了第一集,就知道没啥意思了,但好歹给了文字的&#34;历史书&#34;弄了点画面感,整个意思就是,考试了,来,咱把考点串一串,捋一捋。特效什么时候能上档次啊,失望,期待中到绝望,还是重刷兄弟连吧,一寸山河一寸血吧
这哪是电视剧,这是历史教科书啊!
恢宏大气,绝对是中国抗战的教科书版正剧
造型很不错,适合心中的样子。
妈妈喜欢看的电视类型,很有意思,演员演技全程在线,很好看很有意思
其实还不错的一部片子,在这样的社会下,你不可能去着重讲另一个,这有什么好喷的,我觉得有些人真的很搞笑,你认为的就是对的吗?奇怪?这部片子拍的格局很大,人物很多,场面也大,基本都讲到了,有什么好骂的
平型关大捷歼灭几百人的小游击战打了三集,长沙保卫战就三分钟,呵呵
里面服化道都水准极高,剧本或许在细节上有瑕疵,但普及化还是可以的,贩夫走卒到元首公卿都有涉及,千人视角说抗日,气势和眼界拔高不是一点点。剧情主旋律可以理解,毕竟是艺术作品,而且豪情壮志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都满满,不明白哪里来那么多贬低片子,攻击民族自尊的评论,是不是混在评论里间谍!
为毛觉得和别的抗战剧不一样?
跟一般的战争片都不太一样,有纪录片的感觉,讲述了整个二战中亚洲战场,很详尽也很特别。都是很有经验的演员,把握得比较到位。观众向来对战争片太过苛刻,看评分太低,拉一下。
连我这么不挑剔的人都看着太别扭了,就权当是来学习历史知识的吧。
战场上用手枪的那些人,你们是认真的吗?手枪能打那么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