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男人
A Different Man,与众不同的男人,非常男人(台)
导演:亚伦·施密伯格
主演:塞巴斯蒂安·斯坦,雷娜特·赖因斯夫,亚当·皮尔森,迈尔斯·G·杰克森,王沛智,尼尔·戴维森,杰德·拉普福格尔,马克·盖勒,小詹姆斯·福斯特,JJ·麦克格隆,塞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简介:脸上生了巨瘤的爱德华怀抱着演员梦,却因外貌感到自卑,即使爱慕美丽的邻居英格丽,也只敢暗藏在心内。直到一场实验手术让他脱胎换骨获得俊俏脸庞,爱德华决定改名换姓展开新生。没想到一出以昔日自己为主角的戏剧正在排练,编导竟是英格丽。他戴上面具争取这场非他莫属的演出,好不容易迎来女神一亲芳泽,登台秀却杀出程咬金,原以为的梦..详细 >
不行啊,我看不了。
不如《某种物质》,更不如《象人》。
挺有意思的角度,感受到一股对当今影坛追逐政治正确和叶公好龙直到最后连自己都信了的巨大反讽味。
前面的身体恐怖还是蛮有趣的,整部电影最成功的也就是这个设定,后面人换了整体的电影气质和故事氛围就都换了,即便冬兵非常努力也演得很好,但是电影的割裂感还是形成了。而最终表达的如果浅显和直白还是挺好的,总比故弄玄虚要强多了。
?是我降智了吗
男性视角下“YOU ARE ONE”从头到尾都是谎言。实际上,冬兵重获美貌后立刻就自动获得了很多“特权”,他既可以以美貌示人,也可以主动选择带上从前那副丑陋的脸。就像现实中的男人,遵从社会要求表现得阳刚,挨夸;放飞自我穿女装,挨夸。亚瑟王骑士的故事里,丑女巫说女人可以自主选择什么时候变美什么时候变丑,此乃谎言。美如黛米摩尔在拍摄《某种物质》时依然需要心里建设才能面对年华已逝。虽然《某种物质》的起点是批判容貌焦虑,但呈现的答案却是经济和名誉都抵消不了美貌的流失。而《不同的男人》里,即使丑得惊悚,只要普通自信,男人可以赢得全世界。冬兵最后失去一切是因为他太内耗了,内耗的人永远无法享受世界。
同样是说容貌焦虑,很难不对仗《某种物质》,借由不同的身份境遇对照,窥探角色的心理构建,用猎奇视角来切入故事,解构自我迷失,电影前半段的质感非常好,摄影和光线,外表和内在,身份和个人,镜面的对拍,相互的纠缠,Body horror的探讨也很具戏剧效果,完全有荒诞寓言与黑色幽默的直白讽刺张力。从第三幕开始故事和角色的发展各种崩坏,人物的性格的转变缺乏铺垫,内心根深蒂固的自卑感也没自然呈现,当另一个曾经的自己具象出现,就突然深陷身份漩涡与永恒创伤,回归容貌正常,不探索大千世界的另一面,而故步自封在心理扭曲与暴力倾向的下坡路,主题粗浅又割裂的落在丧失自我的犯罪迷失,对故事原本的探讨及纵深都浅尝辄止的停在了荒诞心理学层面的描绘,着实有些可惜。★★
带着戏谑意味却没有深入细致的刻画,变化前后的大同小异显得平淡,整部电影以"面具"入题却又被"面具"牵着走甚至占据了大篇幅;难以感受到人物和故事的魅力,演员的表演也不如预期般精彩。两星半。
Edward如同幽灵,依次栖息在病态本体、虚构形象(承接自身和Ingrid不同意义的所谓病态)、病态他者,人格魅力在某种跌堕中反而渐次增大,个体主张也逐步彰显,又反着顺序去削弱三个身份的光芒。到头来,Pearson都要倒逼384交还戏剧里外的主导权,而当最本原的那个变得最虚无,人生价值与美好的衡量从相貌转向性格,自卑的错位,焦虑的虚空,就成了某种身而为人的讽刺,反正,左右逢源永远只是他人身上戏剧化的断章,但我们一定会奉为圭臬,视为常态。384拼到现在,终于得了些馈赠,为他高兴。
#10290. 74th Berlinale-主竞赛-最佳主角,前入围2024圣丹斯首映单元。确实是圣丹斯调调的片。冬兵也步各位漫威明星后尘来演独立艺术片了(正面全裸哈哈哈)。大致的坐标系在A24的独立调调,”身体恐怖片“和伍迪·艾伦式的纽约知识分子喜剧之间,最有趣的是本片在很大程度上嘲讽的政治正确是北欧式的(女主角就是一个典型的北欧名字,老家大概也是瑞典……),很难不让人想起诸如《受够了自己》和《方形》这样的北欧片。剧作是挺工整的但是后半段也有点太顺拐了……
我能理解到的是皮囊的社会性意义,但感觉导演想说的不至于此。edward之前的各种不自信理论上应该是这“丑陋”外貌的结果,但换了一个皮囊,明显改变不了什么,甚至让他在现实中表演起了正常的帅哥,反过来这种“正常”帅哥的表演特质最终还是没能得到女主的心,这一切的激化就是oswald,有着丑陋外表但活得依旧精彩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出现,edward应该装得也未必不爽,毕竟很多人就是这么活的,各种社交平台不就是edward的面具吗,突然有个血淋淋的对照物,Edward彻底破防。话说回来,我个人还是外貌协会的~~~,但披着皮囊的贱人也一样是看不下去,就难伺候。
Renate为何总是接又癫又有点渣的角色😂情节的发展也很癫,尤其最后三分之一,本以为要深挖结果非常insane和讽刺的感觉……Renate好美(即便很癫
the old Edward is dead!
比《物质》更加令人反感。创作者以一种极为轻浮的口吻混炖多个议题,前半段的复古、诡谲质感在后半段完全丢失。故事脱轨、走向轻巧的饭后闲谈;角色的内心完全被隔开,成为不可窥视、无法探索的谜题。导演正如同片中女编剧一样忽视创作伦理,以自大、放荡的方式操纵人物,剥夺其弧光,将生活的逻辑炼制为僵硬的影像语言。
前半部分跟《某种物质》的身材焦虑,虐人耳目的“变身”过程相似,性转版的容貌焦虑。后面剧情发展走向就……比较摇摆。社会地位、爱情跟容貌挂钩吗?似是而非。故事本来就建立在邻居女剧作家的审丑癖而社会对容貌宽容的前提下。北欧女主的角色戏路有点窄了,从成名作《最糟糕的事》到今年的《无罪的罪人》再到这部,都是有点自我的高知女人设,还有不必要的裸,闯好莱坞真不容易。
楼上那家怎么回事我还过不去了,基本推荐观看
和《某種物質》對照著看有另一番意思,甚至還能從中看到另一個《艾米莉亞·佩雷斯》,並且在訴說著另一種剝削,創作者對原型人物的剝削,那麼身兼導演和編劇的Aaron Schimberg是否也在剝削呢?如果將喜劇元素抽走,更冷峻驚悚一些,或許影片的整體觀感會更好一些,由外而內,愛德華的自我被一點點奪走,尤其是當奧斯瓦爾德出現,愛德華的不幸又更加無處安放,原本不幸可以歸咎為外形醜陋,逐漸變成了無法得到解答的蘑菇雲,將他炸得粉碎。Sebastian Stan的表演談不上精彩絕倫,但是他演出了不配德感,尤其當愛德華變成蓋伊之後,沒有自戀,沒有炫耀,而是始終帶著些許的誠惶誠恐,僅此一點便值得嘉獎。
想表达彻底又不彻底,剧情上推进看不出主角的转变,更看不出女主这个人物除了被描述出来的示好性格上有什么自主性??
容貌焦虑撞上审丑潮流,商业化社会的“审美”之谜。
不懂要表达什么 是容貌不影响生活吗?和《某种物质》对比吗?现在的片子都这么极端吗?好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