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播完了,没想到的是,竟是个大团圆式的结局,也是一个与历史相去甚远的结局。
但就剧而言,达到了“爽”的效果,可谓大快人心。
最后一集剧情也是跌宕起伏,让人捏了好几把汗。
一开场,巧舌如簧的程仁清被找了个借口踢出局,而宋仁也被李巡抚罚下了场。
由丰宝玉接棒继续抗辩,但丰宝玉一开始结结巴巴、口齿不清,令人捏了一把汗。
没想到发力后的丰宝玉却是条理清楚,把毛知县怼得哑口无言。
而捏的第二把汗是范渊这只老狐狸居然乘老吏捅毛知县制造的混乱,把重要证据《丝绢全书》给烧了。
我当时心想这下完了,没想到关键时刻还是帅家默出场解决了问题,要求丈量范渊的土地,最终拿到铁证,把案子给坐实了。
帅家默的推步聚顶之术,让人看到了会一门技艺的魅力,以及执着的魅力。
我此前说过,他执着于“人丁丝绢”税,一方面是执着于数字,发现谬误就要纠正,并为百姓请命。
一方面是因为他可能潜意识就知道父母之死缘于此税,所以必须通过此税查清父母之死的真相。
而他两个目的都达到了,人丁丝绢税最终被减免了一部分,为仁华县百姓减轻了负担,而杀死他父母的凶手宋仁也被揪了出来,想必后果不会好,而幕后主使范渊也被罚没了土地田产,付出了巨大代价。
大仇得报的帅家默最终也与自己和解了,消除了心中的执念,最后变得不再呆傻,这从他最后回头的笑容即可看出,那个笑容不再呆傻了。
弱者最终战胜了强者,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而丰宝玉也跟小枝在一起了,程仁清也搭上了丰碧玉。
所有的正面角色都有美好的结局,包括方知县也是一样。
说到方知县,架阁库老吏的出场也着实让方知县高光了一把,谁也没想到方知县早料到毛知县会派人去杀人灭口,救了老吏一命。
而且还不把救活老吏的消息传出去,就等着关键时刻来个杀手锏。
方知县真的是由“无为而治”的石像转成了青天,令人刮目相看。
尤其是最后还和毛知县针尖对麦芒,毫不退让,与过去唯唯诺诺的形象判若两人,让人佩服不已。
最后下地去割稻子,也一去以往对民生疾苦不闻不问的心态,由五体不勤变得勤劳起来,开始深入基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
说明方知县的转变是彻底的,而不是一时的。
剧的结局无疑很“爽”,令人拍手称快,但这却是理想化的结局。
历史上的结局却比这残酷得多。
历史上,“人丁丝绢”税和剧中一样,得到了和稀泥式的解决,歙县(剧中的仁华县)只交一部分,剩下的由兵备道的“协饷”来出,而这笔“协饷”本身也是多征收的一笔税,一直被兵备道贪了下来。
而历史上,“人丁丝绢”也激起了民变,地方豪绅煽动老百姓一起反对,而这种反对也最终凑效。
“人丁丝绢”税其他县依旧不用出一分一毫。
本来应该几个县均摊的钱,也没有均摊。
这和剧中老百姓理解并支持清丈土地完全不一样。
历史上,为了平息老百姓的怒火,帅家默的原型帅嘉谟最终被判流放戍边,此后再没有记载他的相关消息。
小人物最终背下了大时代的锅,正义并没有得到伸张,也并没有地方豪绅受到任何惩罚。
程仁清的原型程任卿因为策动自己县的百姓成立民间政府组织,被判流放戍边,不过他比较牛,最后还当了个把总,也就是现在的连长排长啥的。
后来他还写了本书,记载了“人丁丝绢”税事件的全过程,就是剧中的《丝绢全书》,只不过剧中是田地的明细,而事实上这本书讲的是帅嘉谟挑动“人丁丝绢”税引发风波的过程。
原著中的历史给人的感觉是,其他几个县不想承担“人丁丝绢”税并不惜策动民变是因为老百姓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所以再多加一点就会让百姓不堪重负,它让人看到了明朝的赋税制度的乱和多,让人看到底层人的困苦。
而整个“人丁丝绢”案背后其实也有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影子,张居正本来想借“人丁丝绢”税在徽州(剧中的金安)试点一条鞭法,没想到在各种势力的阻挠下,最终失败了。
于是,小人物帅嘉谟就成了承担后果的背锅侠,他可能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曾不知不觉卷入的是一个政策推行的漩涡。
其实,这个试点的失败,也是一条鞭法推行失败的缩影,因为地方上利益盘根错节,豪绅担心利益受损反对,百姓担心赋税更重从而抗拒,最终一个好的政策无法推行。
所以“人丁丝绢”案多少体现了明朝中央阶层对地方统治的失效,一笔明明很清楚的账不得不在多方博弈下糊涂解决,一个好的政策却推行不下去,也因此,王朝的覆灭似乎在所难免。
相比于原著,剧相对而言要浅一些,剧中给人的感觉更倾向于体现豪绅们吞并土地,并躲避土地税,而且为了避税不择手段,把税负转嫁给了百姓。
本来是赋税制度性的问题,变成了豪绅个人贪念的问题,虽然豪绅避税和减免税也是明朝赋税的一个严重问题,但侧重体现这一点,个人觉得还是太少了。
本质上,我看《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时,深深以为,明朝的覆灭,和赋税制度是分不开了,普通百姓的税太重了,而且地方上还反复征税,百姓苦不堪言,而地主阶级拥有大量的良田,却只要交很少的税,所以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所以这部剧的结局,并没有触碰到明朝赋税最核心的问题。
按照明朝对地方豪绅(既得利益集团)的保护,范渊的土地根本不会被罚没。
剧的结局当然是很“爽”的结局,但不是现实的结局,历史要冷酷残忍得多。
在真实的历史中,范渊会胜利,帅家默会被判刑,丰宝玉、程仁清也会获罪。
而方知县,可能官也没得做了。
不过也正因为现实残酷,也许影视剧才需要理想化,需要让白战胜黑,让正义战胜邪恶,给大家一个美好的梦 ,和一点希望。
不过,也正因为大结局过于“大团圆”了,所以少了点历史的现实感,如果将其作为“历史剧”来看的话,成色也打了折扣。
之前看过不少人说马伯庸的作品影视化都只有华丽的包装故事却晦涩乏味所以对这部戏多少有点抵触,但是几集下来意外觉得超乎想象的好看,这真是马伯庸吗?
底层平民视角,有点复古又自然的画风,没有故作高深没有过度的渲染,剧情流畅节奏明快,服化古朴真实,整个就是一个舒服。
戏剧冲突相当强还带点喜剧效果,一口气看到现在越看越有意思,公堂辩论每个人的戏都很精彩,老演员们不必说,张若昀和王阳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特别是张若昀的人物,好想知道后续的发展。
5星鼓励,后续再评价。
改编得很惊喜,本来已经做好很枯燥的心理准备了,没想到整体节奏轻快,语言设计诙谐。
而且里面人物塑造更是值得细品。
就算是主角一派也都是各有各的小九九。
主角一方在团结得表面下各取所需。
丰碧玉&丰宝玉戚薇那个角色开始还以为是感情戏路线,但很快剧里就很直白的开始表示丰姐支持男主的原因就是借着男主来给自己弟弟搏功名,铺仕途。
往好了听叫互帮互助,往难听说就是踩着别人往上爬。
包括看似男主的好哥们,铁磁丰宝玉也是在明白姐姐用心后马上配合,也体现了丰宝玉自己也有往上爬得野心。
这种设计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以往影视剧总是喜欢把反面人物设置得矛盾立体,来凸显人性。
而正派往往单薄只有一面。
而本剧对正方得设计让他们也获得了更多人得趣味。
而官家更是暗流涌动,从前三集(第四集攒到周末回家投屏看)就最少能看出4派。
知府大人可以说这是目前看起来最简单得派系。
在国企干过的应该都知道,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就是要换自己的人。
这不光是为了帮自己的的利益巩固自己的势力,也是为了把原来的团队打散。
让他们不能团建一致的对付自己。
否则下面的人在原来的体系捆绑,你怎么来执行自己的政策?
所以知府大人就是一个单纯想借着帅家默把各县衙原本牢靠的联系搞松动甚至搞垮,让自己能顺利掌权,而不是个空架子。
仁化知县(男主的那个县)为什么把他单独和其他县分开。
虽然都是反对帅家默查丝绢税,但是他的原因跟其他各县却明显不一样。
他不怕查自己,仁化的资料跟州府放在一起,早就查的底儿朝天,他只是怕麻烦,怕知府借着这个事儿后面瞎折腾。
所以不如保持原状,“无为而治”。
其他几县同为反对查案的知县,他们反对的原因从一开始不想掏钱,到最后不想打开架格库。
架格库中是否还有辛密目前情报太少,画个问号。
个人觉得这几个知县都不像是大奸大恶之辈。
毛潘峰,明显脑容量不足,这种人直肠子,太弯弯绕的贪fu感觉也做不出来。
邓思齐,孤傲清高,满腹学识,观感也不像。
至于任意,目前看觉得快入土了,还折腾啥。
当上以上都是我一家之言。
帅家默关于男主,我个人认为剧放在宣传的时候设置了一个小陷阱。
"男主精通算学,不通人情",而演员得表演也似乎让观众确认了这个形象。
但是仔细品味,帅家默他真的不通人情吗?
显然不是。
从他坦然又自然得等宝玉一起起诉,风淡云清得说宝玉要用这搏功名。
从他在呈堂辩诉时专门留了一手挖了个坑,让县老爷自己掉入一条鞭法改革前后的陷阱。
都体现了男主并非不通人情,甚至已经到了人情练达得地步。
但是为什么又表现得如此呆木。
这点让我想起来了另一个角色,无限恐怖里的楚轩。
智商逆天,洞悉人情却又表现得情商有些低。
从某种角度,我认为原因是一样的。
并不是他们不懂人情,只是不愿意把精力浪费到人情上。
但是如果需要用人性布局算计时,却能把队友(郑吒挠头)和对手得心里算的分毫不差。
帅家默也如此。
看似是丰家姐弟再利用帅搏功名,其实帅也在利用丰家姐弟帮自己提诉。
不然以自己的白丁身份,就是投诉无门。
而帅利用提诉让各县分摊人丁丝绢也只是表面,而深层里面暗流涌动得黑暗,导致了自己家破人亡得黑手才是他真正想揭露出来。
而且所带来的风险,帅家默心里我认为也是清楚的,但是也并没有告知丰家姐弟。
最后我想问帅家默大堂上把知府大人拖下水,真的只是耿直吗?
短短十四集,情节上安排的很紧凑。
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戚薇的戏份,其演技见得不多,且表演多不自然。
张若昀算是一般般发挥,诸多对手戏,倒是许多实力派配角支撑起来的,一群中老年演员同台飙戏,于观众是很享受的体验,这也是本剧的亮点。
剧情题材非常丰富,有基层治理,有小民哀怨,有科考失意,有为父母之仇,有兄弟情谊,还有官场百态,使人大饱眼福。
是根据马伯庸的同名著作改编的,想到是作者根据真实史料支撑的历史上的徽州府丝绢案改编成剧,加上片中对万历年间诸多服化道的还原,以及一众演员的用心演绎,还有贯穿始终的“苛政猛于虎”的体现,常会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代入感十分强烈。
粗略看书的原文,大致感觉本剧改编甚大,比如片中并未将事端闹到明帝国中枢,且历史上真实的帅嘉谟的下场是“杖一百流三千里,遣边戍军”,太惨了。
在电视剧里,具有善良和正义感的人们得到了他们希望的那个结局。
这部剧一口气就看完了五集,好期待他下面的更新。
通过帅家默到省城一步步突破层层关坎儿去提高和王黎饰演的那个书生只通过一顿酒饭就把这个官司驳回了,进行对比,但这些戏剧化操作来表现明朝对平民百姓的压迫,他当官场的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立场感觉这部剧还是很有深度的。
况且这部剧集齐了《庆余年》的好几个角色,阵容很棒。
滤镜质感也很不错。
如果马伯庸老师的作品是写历史,那这部改编剧是--- 全庸武侠书!
注意,是全庸!
在历史丝绢案的骨架上面,穿上了 言情\武侠\官斗\港剧大律师风\以及成百上千的烂桥段和破丝绸.同时,历史原貌的帅家默本身就是某种利益集团的前台发言人,所谓丝绢案无非是张居正为首的新政推行方与旧土豪地主的对峙.帅家默背后的地方势力或者说张首辅派的想法是,利用这位能说会写,被当年历史文献称呼为当时当地讼师的"学霸",巧妙地,也是非常偶然地从县城架阁库找出丝绢线索,再推演到全县全府的土地清丈工作.从而由试点到推广“一条鞭法”。
通过重新清丈土地,抑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同时增加国家财税收入。
而当年推行新法.从帝王到权贵,最想利用的真正大手套,不是帅家默,而是海瑞.可惜海刚峰太硬,太刚.结果呢?这次改革对于明朝政府来说有着很好的效果,根据史料记载,正德初年太仓银库收入的总数,不过只有149万两,隆庆元年也只有23万两,但是到了万历15年就有435.94万两。
天启年间更是有327万余两。
见惯了小说里,影视剧里动辄几千万,几百万的豪横,总是会忘记芸芸众生的苦难,会忽略确实有人需要为了几两碎银去拼命,会觉得资本好像是很简单的事情。
然而不是的,在众多人口中的中国,跻身上流成为翘楚的人并没有那么多,尤其在古代,在生产力不那么发达的农耕社会里,真正组成这个民族的是那些底层的民众。
只是史书里对他们的记载总是吝惜笔墨,不愿意为他们多写几笔。
如果史书多为他们写几段,我们就会知道,有人出身贫贱,却也愿意以渺渺之身去对抗统治者的错误;我们可以看到在赋税沉重的年代,真的有人因为三四两银子的赋税去卖地卖女儿;在底层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腐败、不作为、强权、世家,这些现象不会比皇城里少。
在看简介的时候,我在想底层的百姓有什么好讲的,我本身就生活在底层,无非是那些鸡毛蒜皮的闲碎,家常里短的啰嗦,芸芸众生的万千生命其实也不过是一种活法,无聊且无趣。
《显微镜下的大明》,这部剧一改往常古装剧的视角,不再将目光投注在王权世家、豪门大族之中,而是借用历史中存在过的真实事件,反映生活在底层的百姓生活,以及基层之下的官场现象。
《显微镜下的大明》,我更愿意简述为一位数学天才的反抗。
数学天才算呆子帅家默在帮助乡亲丈量田某时,偶然发现了上级官员在征收赋税时出现的谬误,原来本应该由八县共同承担的赋税,却在100多年前开始只由仁华县一县承担,这笔赋税的存在,对于中央朝廷、对于省州府衙而言,都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上层的官员只在乎钱是否收上,而不会关心到底是怎么收的,从谁手上收的。
但对于仁华县的向乡而言,这很不一样。
原本分摊在八县人口的负担,如今只有仁华县承受,一年三千五百两,这无疑是一笔不公平的政策,三千五百两,均摊在每一名乡民身上,可能是几两银子而已,但正是这几两银子,在农耕社会来说,可能就如同泰山之重。
于是,一位算呆子,一个书生,二人开启了他们的拨乱反正之路,可是这不同于什么纠纷,冤案,这是由上位者做出的错误决定,并且已经存在百年,他们要对抗的、纠正的,是更高的权势,是历史的沉疴,是另外七个县的乡绅和百姓。
这无异于螳臂挡车,蚍蜉撼树。
这是一个明代基层政治事件,作者马伯庸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的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的这个尘封已久的故事,他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记录的极其详尽,在这部剧里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猾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蓄力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也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了一副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记录的真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比如说当遭遇税收不公的时候,他们如何奋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
当政治利益和商业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如何和周旋博弈?
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从中如何造假牟利。
当然历史结局是好的,故事的结局也是完美的,乱象得到改正,仁华县的乡民减轻了赋税,一些贪官污吏也受到了惩罚。
可是看完整个案件却,让人觉得无奈,因为整个案件整理的过程反映出来的是官僚体系的弊端。
下级百姓的公平永远无法在下级得到解决,明明是仁华县的苦难,仁华县令却视若无睹,无所作为。
官场的乱象需要另一个乱象来整治,乡绅乱权,军政不分,平定暴乱的方法是兴起一场更大的暴乱。
当然,《显微镜下的大明》也有很多充满值得夸赞的地方,短短十几集的剧情,围绕着丝绢案反射出的民生万象,是其他剧情里少有的,关注政治、体会底层、含蓄情爱,更难得的是这些人物都有历史原型,这些发生过的事,出现过的人物都是历史上活生生存在过的例子。
我真诚的推荐这部剧的原因是因为我很喜欢,毕竟,哪一个历史专业的人会不喜欢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历史剧呢?
🔬佳剧总评——8.5/10↓↓马王爷近年新作,改编水准终于上线,故事拍的举重若轻,情节爽妙同时发人深思,绝了。
以大明民间一件微末丈田小事为引,抽丝剥茧,精巧地将大明官民百态,具体呈现出来。
嬉笑怒骂皆成姿态,每个人物的性格,决断的考量,在有限的篇幅里,精准刻画且不点破。
让我们随着案情发展,感受到每个角色的苦衷,并思考人性与时代兴衰间,微妙的关联。
皆大欢喜的结局或许过于美好,现实里也难有帅家默的存在,这些并不是真正的重要。
任何发生都会有一个结局,关键不是琢磨它如何结束,而是推演其如何发生,为何发生。
确实是眼前一亮,越看越上头,在轻松幽默地氛围里,跟着角色的处境,一起思虑着困境。
这部作品,尽管并不完美,但在故事推进和角色塑造上,满足了我对优秀作品扎实的想象。
每个人物的行事动机和微妙转变,都作了清晰合理的铺垫,且融合进角色性格,很机智。
有的角色天然就如此,有的刻意要如此,有的不得不如此……其中缘由,不一而足。
剧集14集,也深度刻画了十四个角色,下面挑几个分析,每个人物的行事动机。
·🔬帅家默·算学怪才丨张若昀/饰↓↓自幼反应迟钝,亲眼见父母葬身无名火海,失去双亲关爱教诲,唯有父亲的算学技艺和3050这个特殊的数字,随记忆残存长大。
没人关爱教诲,但人活着,心里总需要一个寄托,一个不随时移世易的坚定信念。
顺其自然,算学成了他最大的慰藉,直至发展成终生求索的道——算学质朴丨万年不变。
于是,当他发现丈田问题时,自然会较真原委——这是守护信仰的本能丨即卫道。
靠着算学的道,他意外发现人丁丝绢税的疏漏,甚至不止不休地上访,惟纯粹之人可为。
机缘巧合,最后还解开了父亲受贿丈田畏罪自杀的年少心结,获得了清明的大自在。
·🔬程仁清·文武讼棍丨王阳/饰·王阳作为第二男主,凭借精彩演绎和扎实台词,将男二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最佳角色。
年少文武双全,也轻狂不羁,遭人陷害科考舞弊,终生无缘士林,且天不假年,挚爱早夭。
这些经历,足以让一个浩荡少年,看清现实里的人生,最终日渐势利,成为了谋利的讼棍。
程是非常复杂的。
尽管程清明是非好歹,懂得知恩图报,但深谙现实无情,终究立场明确。
所以面对帅家默的多次好意帮助,程只是用别的方式还恩,但依然要阻碍帅的求道之路。
精彩也在于此,程这么精明晓世之人,怎么会因为简单的人情善意,转变立场帮助帅呢?
编剧给了一个更强烈且残酷的理由,就是范老联合昔日构陷他的同窗马文才,设计弃他。
程这才意识到,自己再无退路,只好改旗易帜,选择向这群内心素来不屑的官绅,开火。
·🔬任意·勤苦主簿丨钱漪/饰↓↓万城县多水田,百姓种不出更多的庄稼,面对天灾望洋兴叹,赋税连年增加可谓人祸。
正是因为万城的艰难境况,四十年里竟无知县赴任,任意这主簿一职,一揽就是四十载。
任老先是倚老卖老,抱病不适,有书不交,知情不现,也在阻碍帅家默查清丝绢税原委。
改善万城水田局面,应当疏水化田,人为培育出更多的良田,这套水利项目需要万银开路。
眼看着万城百姓,为沉重的赋税徭苦不堪言,亦深知乡绅归田官宦聚田偷税的可恶,无奈。
只能牺牲良心上的公正,维护百姓现实里卑微的现状,再作长远的筹划,实在可敬可悲。
任主簿最后选择了公开真相,人也鞠躬尽瘁,倒在了自己亲自筑就的茧里,脱离出了困境。
·……·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2023)7.8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古装 / 潘安子 / 张若昀 王阳
真的是好大一个惊喜,这前四集我个人给它封神,而且还是六边形的神。
🌟亮点推荐:实景,绝对的大惊喜,徽派建筑真的好看,古旧的衙门,清幽的巷道,拥挤的集市,甚至第一集你还可以看到舞龙祈雨,龙头看上去极其精致,在烟雾里出现的时候像是活的一样,看第五集预告还有打火花,期待值加满。
🌟亮点推荐:超真实质感,没有磨皮没有柔光,只有清爽真实的画面,特写的肌肤纹理超级真实,帅家默特写镜头里的眉毛睫毛眼睛都超级清透好看,室外就是自然光的那种清楚,室内带着一点古旧的微暗依旧自然清晰,绝对好评。
🌟亮点推荐:超精彩演技,张若昀搭配演技都在水准之上的其他演员,真的太过赏心悦目了,声台形表格外的自然,原声台词也是清清楚楚并不用看字幕,每个人的台词也都符合自己人设风格。
这里尤其推荐第四集帅家默在牢房之中的对算筹的表白自述,简直又燃又帅,特别能感染人。
🌟亮点推荐:故事精彩,我看过原著,早就清楚剧版肯定是大改,但是我是真没想到改得如此之好,丰富了帅家默的身世不说,更是把几大势力具象化了,且都是鲜活生动的角色。
这里又要说到第四集了,不得不说前四集真的是第一集就好看,然后一集比一集好看,几位官员在后堂对话那里,真的是小中见大,窥见明朝官场的一角啊。
🌟亮点推荐:说完故事说节奏,这剧节奏真的是起飞,第一集查出问题,第二集四处奔波处理问题,第三集开启庭审,第四集就落狱加释放,第五集就是要去上一级状告了,哇哦,好期待今天剧情。
🌟亮点推荐:除却实景,镜头质感,演技台词,故事以及节奏之外,还有一点更是值得夸赞,那便是氛围感。
小民对于四分地的在意,民众旁听庭审的共情,官员的拉帮结派,外来官员的政绩之心,背后乡绅的暗线操纵,书生的心行不一,帅家默的至真至纯,丰家姐弟的良善机敏,构成了大明的冰山一角,真的是太漂亮了。
这部剧真的太好看了,太精彩了,精品短剧实至名归。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2023)7.8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古装 / 潘安子 / 张若昀 王阳很不错,开始时是排斥这种新东西、用诙谐笔调讲古代的,但到了二集三集,越往后面越有意思起来,觉得挺不错。
节奏挺好的,有些像Netflix 的一些剧。
老演员们都把人物刻画得极好,新演员们也看得下去。
金句频出,编导们用浅显的语言讲了很多古代官场和人生、人性的令人深思之言。
我还借这个剧了解了一点明朝的官职等东西。
感觉新片和老剧比起来,虽难免显得稚嫩轻浮,不够厚重和考究,但架子少了,主配角人物们更像是活生生的常人。
画面很美,设计的很精心,无论建筑还是自然风光。
人物可以说都很饱满,是原著和编导和演员的融合造就。
也说明中国很多道理都是个圈⭕,怎么样都能转圆。
这些当官的是一个比一个演得好啊,哎,以前觉得电视演的跟真的似的是理所当然的,这才叫演戏嘛。
可如今看多了水平差的编导演,反而觉得演得好是惊喜。
方石像和毛知县邓知县都没话说。
金安府知府一出来就感觉不简单,演出了官威,演出了角色的特别,还有他的狡猾,看了许久才坚定他就是家有儿女的爸爸。
马文才刘巡按也不错,最惊讶我的还是奉兴的巡抚李世达,一套太极拳打的妙,面善和蔼心狠手辣,难怪能在蛀虫腐蚀的大明当得了巡抚。
明朝的江南,在剧中很美,服化道都很用心。
台词,也有很多令我拍案叫绝,给人物安排的台词都很考究,且贴近其性格,最牛的台词当然是程仁清,这个演员也很喜欢,台词功底好,拿捏得准,与剧本相得益彰。
人物饱满也算本剧一个优点。
很多负面人物有积极的地方,这在电视剧里并不稀奇。
但是很多看似清官为民者,编剧也指出他们各有所图,或获取利益,或升迁官位,或献殷勤于上级,就是没有为民请命的青天大老爷。
当然,这个剧也有颇多台词和安排令人尴尬,更有许多的让人啼笑的离谱和过度夸张的地方,而且在台词,严谨等方面,和十几年前的老历史剧没法比。
但是,第一,无巧不成书,也没有一个电视剧是完全像上帝看人类那样完全冷静客观的,那就没人看电视了;第二,这应该也不算是正剧,就是搞笑片+破案片+爽文,不过借用了古代的一个背景而已,所以我反而以为这片一枝独秀,正如我喜爱业内风评不太好的《满江红》,而不喜欢只是说什么技术先进中国科幻之光的《流浪地球2》。
结尾是传统的美好结局,坏人被惩罚,好人幸福快乐地生活着,我却找到了多年前在阳光明媚的中午一个人在奶奶家看电视的美好感悠闲感惬意感,觉得……生活这么苦,有时候何必较真呢?
看着离谱的剧情,远离现实的命题,但开心就好,倘若电视电影和生活一模一样,倒是写实,可谁会用难得的闲暇时间再看这苦痛乏味的现实呢?
情之所起,义无反顾打五星!
男演员长期占据“伪高级”“装高深”烂剧的主角位置,表演张嘴瞪眼,歪头扭头斜眼,挤眉弄眼,忸怩作态,简直就是机器人一般的程式化动作设计,好像在说闪开我要表演了,生怕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在表演一样。加上几个所谓的“老戏骨”(老戏骨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为了装高格调炒作起来的,实际是崇老思想在作祟,演技一般的人老了也一般),剧本里塞上什么家国什么大义什么阴谋,一个个就装起来了,木偶一样背后紧绷着一根弦,变成什么古装摄影秀,无聊🥱。
很好的群戏,各配角演员都很棒。。。但是,故事节奏太点奇怪,前面一直被压制,然后突然交出丝绢全书然后反转,可是到故事高潮却不演了,直接字幕告知结果。。。首尾的龙倒是呼应了,但中间的曲折和结尾的瞬间结束让人接受不了,感觉像是编剧编不动了硬结尾。。。
不好看,戚薇的脸很怪
这个暂时不能入库,否则账就不平了,我真的笑死,财会人DNA动了,账可不能不平!
看了小说还挺期待的 给了20分钟机会 但是这部剧没有把握住我这个观众
硬件很好背后团队给力,服道化用心,滤镜真实内容太碎,每集内容不多看得打瞌睡。第三集后半段才稍入正题,第四集几位县令和黄长官斗法,各显神通十分精彩,原来是男主没开口。
这个改编很棒!先花了一集的篇幅,用丰富的细节把人物立住。进入架阁库这种细节的合理性做得也更足。以“人丁丝绢”税赋纰漏,以小见大地剖开明朝官场生态,对为官之道有较为深入的呈现。新加入的角色比如丰宝玉、丰碧玉,既有戏剧意义,人设又很鲜活。演员演技整体在线,尤其是吴刚,颇有古风。
“一只狗要是有了人的风骨,那吃屎的时候得多难受啊”被台词击中了
回看生产力的上升和历史的循环,大概会对共产主义灰心一些吧。
单纯的不喜欢吧,感觉张若昀饰演的这个角色不像是那种数学呆子,更像是一个精神病人……剧情也不喜欢……看过第一集
☁️你能换一种演法吗
张若昀演的像个傻子不像呆子。。。
画面很好 到剧情真的一般 好拖沓 偶然性太强 很多剧情衔接很勉强
马伯庸终于舍得自己做编剧了,短小精悍,质感也很好。张若昀敢挑一个算呆子演,大特写镜头里能看出来眼神有戏。人物弧光最完整的是王阳,大把的台词和人设转变。写小民的苦,写官员的难,写乡绅的贪,有点意思
情节不错,一开始有点没看进去,有点像超长电影。张若昀演谁都有点像范闲。最后也不太明白为什么开始那个税全让一个县交了,推步聚顶到底是怎么算的。
制作精良剧本太🐶有人的表演也略让人失望
帅家默,原来你小子是古代韦神。。。
还是演技不行,才会没法让人代入这是演的高智商呆子
拍的挺好,下次别拍了。马亲王的书真的有毒,拍一部哑一部,绝了。单说本剧,最大的问题就是平淡,节奏慢没爆点。前三集,整整三集,还是一个只有14集体量的剧的前三集,最重要的开篇三集,就只讲了个每年多交三千多两银子的由头,以及男主喜欢梗着头。各方势力是登场了,但是冲突都太小了,没有发挥空间,空有一群老戏骨愣是演不出精彩的对手戏。直到第四集任老拿着靴子说百姓再也加不起任何赋税,这剧才勉强有了意思。倒不是说他讲的一定是真心话,而是在剧情上有了真正的冲突。一方要真相,一方则不管真相如何就是不能加税。没有非黑即白,只有自己的立场,这才开始好看。但这一切又和男主没有关系,他在狱里悟道呢,演讲算学大道。这段真是尬的要死。算筹飞天,我要成仙。是不是庆余年火了之后,每部张若昀演的剧都得让他solo一段啊,至于吗?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