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朝鲜边境的渔夫因为渔船故障进入了韩国境内,被韩国政府一番盘查和劝服脱北之后,大义凛然面不改色,为了还在朝鲜的家人,怀着爱国的光荣毅然返回了朝鲜,面对的却是更加残忍的朝鲜政府,最后他因为反抗命令被射杀。
金基德的电影首次出现了跟政治有关的意识形态问题,最后依然以一个金氏结局呈现了在独裁体制下作为一个朝鲜人难以摆脱的悲剧宿命。
影片第十五分钟出现的片名是金基德的手书。
在这里当渔船因为故障越过界的时候军官命令士兵开枪,因为这一枪是越界的,士兵没有开,朝鲜军官抢过士兵手中的枪虽然瞄准了渔夫但也没有开枪。
接着渔夫被抓到韩国那边拘留盘查,由此这个封闭社会的朝鲜渔夫进入了现代开放社会,负责给他的衣食住行改头换面的是一个“长腿欧巴”。
这个形象从里到外的气质和朝鲜渔夫有鲜明对比,两个形象多次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直接影射两国国民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对立,两人之间的对话也很有趣。
长腿欧巴是一个称职的管理者和保护者多次从控诉警察对渔夫的暴力审问,两人慢慢建立了友情。
渔夫是个“不能够忍受被打的性格”,受不了警察的逼问跟几个警察干了起来,这段发生在厕所的动作戏很精彩,最后被“长腿”出来化解。
是否是一个真正的作者型的导演从动作戏当中就可以看的出。
金基德,山下敦宏,昆汀.塔伦蒂诺等每个作者导演的动作场面都有不一样的风格,但是其不变的风格是动作和生活场景结合、不会让演员刻意做好看的动作有的动作甚至很丑但很真实、镜头中能够表现出动作的力度。
这是非作者型导演做不到的。
因为找不到他是间谍的证据,韩方就劝他脱北,用各种资本社会的条件诱惑他,没想到都被他合理的拒绝了,他死活要回朝鲜。
而表面上这是因为他对在朝鲜的妻儿的感情,实际上是在表现他内心已经扎根的对脱北的恐惧。
就跟朝鲜间谍因为暴露身份而果断咬舌自尽一样。
劝说无用当局决定让他去首尔亲自感受一下,为防止他逃跑让“长腿”在暗中监视。
中国在金基德眼里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长腿”告诉渔夫:中国已经把一个北逃者的间谍活动证据送到韩国当局的时候,渔夫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我们也可以会心一笑。
渔夫闭着眼睛,妄图隔开这资本主义世界“虚假”的繁荣,这既是小人物的悲哀也是其无奈,但真的能避开吗?
或者说就算看了就真的会奏效吗,同一个半岛上却在另一个与世隔绝的社会中生活了几十年。
咬舌自尽的间谍临死前让渔夫有机会一定要给他的女儿带一句话,他牢记这份嘱托,摆脱了监视,在找寻得途中一个从妓院中跑出来的妓女被两个皮条客纠缠被他撞见,渔夫之前在特种部队服役不止体格健壮而且身上很有两下子,轻松就能赶跑两个皮条客。
像这种人无论在什么体制下都能够凭着这身横练的本事凑活地生活,关键时刻甚至能够显现出个人英雄主义气概。
妓女这个形象是金基德电影中不断出现的符号她代表了“性”,在这里她同时以一个被欺凌的社会底层的形象凸显出资本主义社会阴暗的一面。
她适时的出现让观众可以透过意识形态思考人性和社会的本质,也让渔夫更加坚定回韩的信念。
负责调查的警察逼问渔夫摆脱监视的三个小时去哪了,一开始施加冷暴力,慢慢的暴力升级,但渔夫仍能够保留一份尊严,直到最后暴力达到顶点,警察用私刑刑讯逼供,此时的渔夫只剩下毫无尊严的乞求回家。
可以看出金基德虽然在警察暴力的表现手法上相当克制但达到的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强烈。
“调查警察”从一开始盘问的动机就成问题,他实际上在以调查潜间谍的名义发泄愤怒,直到他完成了暴力发泄,“部门领导”一句话带出了他深藏的过去,他因为一次政治事件失去了家人,因此对间谍恨之入骨,领导有这样的观察力实属不易,而角色动机立刻明了,形象顿时清晰了许多。
因为证据不充分,渔夫得知自己不能回国差点咬舌,朝鲜方面舆论压力,韩国方面最终满足了渔夫回国的愿望。
临走韩国各界爱心人士深表同情纷纷捐赠生活物品,渔夫对“长腿”说这些捐的东西我不要你随便拿,“长腿”默默的挑出其中最值钱的几样转身离开,渔夫最后也顶不住诱惑穿上各种大牌衣服皮鞋躺在床上爽了一把,广告商看到之后乐开了开花,哈哈哈哈。
这部电影应该是迄今为止金基德的片子中植入广告最多的一次,甚至从苹果、佳能、戴尔、到大牌服装全都玩了个遍,但即使这样他也跟普通的商业片广告可以不顾剧情刺眼地植入,完全是两个概念。
可怜的“调查员警察”被临走的渔夫报复了一顿,领导也不帮他,因为是他花钱从中国那边买的假情报。
回国的船上为了表示自己的爱国,渔夫将他身上韩国的衣服,属于资本主义的东西脱的一件不剩,只留了长腿送的一个电动玩具熊。
光溜地回到祖国的岸边,媒体拍照将他当作英雄,小学生代表给他戴上花环,而对于政府来说他们的案板上多了一条任其宰割的光溜溜的猪肉。
这种讽刺意味在这个国家已经小巫见大巫了。
同样被带到审讯室,审讯室的场景和韩国及其相似,但坐在对面的却不是一个因为政治原因失去家庭而对他是不是间谍死追着不放的调查员,这是一个贪婪好色,理直气壮凌驾于他之上的哈巴狗,掌控他呼吸的恶魔。
狗主人是一群玩弄政治的政客,在他们眼里没有民族英雄只有本国政治和他国政治,而一个无意中破坏制度的渔夫可以成为抹黑自己或者韩国的污点。
在用媒体制造舆论混淆视听上面,朝鲜可以做到极致,媒体只是一个工具,漂亮的记者甚至可以拿来满足肉欲。
“长腿”把苹果和佳能换成美元让渔夫偷偷带回去,这在关键时候救了他一命。
“叫嚣狗”看到美金仿佛狗看到了骨头,可以想见他主子平时就这么喂他。
他对渔夫说这样你就可以回家了。
回到家里全家人已经被强制住进了野地的窝棚,她问妻子保卫处有没有为难她,妻子摇了摇头说没有,当晚上她脱了衣服的时候肩膀上伤痕累累,保卫处的人轮奸了她,她忍气吞声只为等他回来,而这个男人是回来了,不过已经废了,这个家也完了。
朝鲜政府取缔了他的渔业许可,这也就是断了他一家的口粮,他已经没希望了,强行开船。
士兵朝他开了两枪,第二枪响,他倒进了船舱里。
最后一个镜头打破了第四堵墙,渔夫还未懂事的女儿扔掉渔夫从韩国带回来的电动泰迪熊,重新抱起了她那只破烂的玩具熊,天真的对着镜头微笑。
这微笑刺痛人心,它代表着将完全不可逆的、循环的朝鲜人的悲剧命运。
每次都很佩服金基德会把这种微妙的感觉拍出来,然后看完之后不断引发思考所谓要多出去见世面,就是电影里误打误撞去到韩国的渔夫,然后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井底之蛙走出之后,发现世界不是自己之前所被告知的。。。。。。
误打误撞去到韩国的渔夫,最开始对“万恶的资本主义”是抵触的,拒绝的,因为从小被灌输的服从以及归顺的思想,让他对国外一切都是排斥的。
闭眼不看,拒绝所有物质资助,在我们看来就是井底之蛙的表现,世界就只有我认识的这么大。
之后误打误撞的游走韩国街头各种遭遇,遇到家境不好被迫出来做小姐的美丽女子,善良的认为金达莱是已故老乡的女儿,还有身边一直相信他的警卫……他的世界观终究还是在他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了“微弱”的改变。
再到后来误打误撞的被认作间谍再一次被拷问,他骨子里终究还有过去的坚持,为了回到祖国不惜画押认罪,但最后知道被骗之后,加之外界舆论压力,无奈被遣送回国。
但是走之前的最后一天,不知是好奇心作祟还是知道自己不会再回到这样“充满诱惑”的国度,渔夫拿起了“资本主义”的衣物装扮好自己让自己做了一天“南韩人”!
多么讽刺!
被遣送回国之后,渔夫才开始真正意识到,原来之前被告知的一切真的都是假象。
自己原以为单纯美好的国家居然再自己看不见的地方也是如此的肮脏,不堪。
自己无意识的观念改变最后终于主宰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他奋起反抗,即使知道不能去到南韩,但是他也想死在那个比自己国家更有“人情味”的异乡。
这是一部构思巧妙,寓意深远的电影。
一个朝鲜的渔民,一直在边境网鱼为生。
有一天,他的小渔船发生故障,他又舍不得他的船,所以被船带到了韩国。
结果被韩国这边进行了一番“曲折离奇”的审问,最终被送回朝鲜,再接受了一番“哭笑不得”的审问,最终回到家里。
正如主人公所言:也许是我网的鱼多了,现在自己也称了网里的鱼,出不去。
本来是一个国家,因为历史的分裂,造成比两个国家之间还要麻烦的问题。
就因为朝鲜韩国之间的特殊关系,竟然使得彼此都用“国家的名义”干着荒唐的事情。
韩国这边,以为朝鲜人民水深火热,救得一个是一个。
主动上门来的要么是逃难的,要么就是特工。
对于生活困窘,因为意外无奈进入边境的主人公而言,绝对是个“异类”。
主人公,正如监护他的韩国小特工所理解的一样,他因为妻女还在朝鲜,所以不管韩国怎么好,也不愿意离开,甚至也因为害怕妻女受到伤害,更是急于回家。
可是,韩国这边只是保持两个极端判断:要么特工,要么难民。
当他们费尽心思要留住主人公(许诺送钱送物给房子,甚至故意放走主人公,想让他感受韩国首都的繁华与美好;甚至还玩出反间计,特意在电视上播放主人公在首尔街头流连的镜头,迫使主人公就范);当他们无法留住主人公,甚至还栽赃陷害,要给主人公戴上“间谍”的帽子。
准备把他送进监狱。
主人公毕竟受过军事训练(当过兵),也懂得“国家大义和家庭安危”,所以坚持不逃离,不睁开眼。
但是,因为另一个被捕并且被打死的朝鲜人,让他和女儿传句话,他还是铤而走险离开了那么一会;甚至还在中途救下了一个被流氓毒打的妓女(这个情节也特别有意思,指出了韩国的问题:明明繁荣富强,但是为什么有人要出卖肉体,养家糊口,供弟弟上学)。
当主人公成功回到家乡,又一次经历了朝鲜安全部门的审问,而且同样荒诞。
既不信任,又要让他上电视让他作出正面的宣传。
更绝的是,一直折磨他,等到找到他藏在肛门里的美金(韩国小特工贴心的礼物),几个人又贪污了这笔小钱,然后放了他。
本来他走出审讯室,回到家人的怀抱,整部电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非常“黑色幽默”地指出了问题,发人深思(我相信韩朝双方人民和政府都应该能够理解其中真谛)。
可惜,最后,居然让主人公回到家后无法与妻子和谐,甚至还故意再次上渔船,被朝鲜军方开枪射杀。
这样的结局,似乎是编剧特意为之,目的是歌颂韩国始终比朝鲜美好。
但不仅荒诞不合逻辑,而且冲淡了本来设计得非常好的主题。
18.5.18 r
影片的导演程亮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最年轻的导演,当时还不满25周岁。
他当年的毕业作品《霞飞路》被赞为颇具王家卫影片的神韵,《网》是程亮的首部长片。
据制片人介绍,选择程亮一个更重要原因是他本人就是网络游戏的高手,对此类题材不仅有感觉而且能够驾驭。
果然,别人都无法准确表述的剧情,程亮“奇怪”地比喻就糊弄了所有人:“这是一部类型片。
主要是讲一个网络游戏高手的成长。
这成长的过程跟奥特曼差不多,每一次都是被打击到红灯亮起,然后突然成长了。
逐渐地成为真正的高手。
”“周杰伦”客串?
虽然有谢园和吴岱融这样的老将出马辅佐,但《网》的主角却是一群活力四射的年轻人,为此剧组曾在某网站公开征集演员。
结果这次征集活动引来了一位酷似周杰伦的小演员吴嘉。
记得还在初试时,导演就惊叹于他和周杰伦的相似,不过最终考虑到他和主角气质的差异,因此在影片中为他安排的角色只是谢园手下的一个助理设计师 也是网络游戏的痴迷者,戏份并不多。
不过,他的人气指数和风头却不逊色于任何人。
卫星公粽号:这有两个深井冰(zylgsjb)分割线--看电影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里准备,可是,没想到金基德的新片三观竟然如此正常。
没想到啊没想到!
抛开金基德本身带有的标签,电影《网》可以算作是一部不错的剧情片,但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译名《脱不了北的人》。
朝韩关系在韩国电影中是一个经常会被用到的题材,比较经典的像是《共同警备区》《柏林》《隐秘而伟大》等等,而一般涉及到此类题材的影片,大多都跳不开谍战这个戏码。
然后就是向好莱坞看齐的枪战、追车、爆破,爽是还是挺爽的。
然而影片结局无非就是几种,韩方胜利,朝方失败;韩方胜利,朝方特工脱北归顺。
赢的人永远都是韩国。
这也可能是韩国通过对电影文化的输出,来影响世界对朝韩关系的看法。
而本片则通过一个平民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更真实更冷漠的朝韩关系。
一个生活在朝韩边境线的朝鲜渔夫(柳承范饰),意外发生故障的渔船顺流而下进入了韩国境内,一次机械事故却成了改变命运的意外。
影片大部分的镜头都集中在了审讯室,拷问、仇视、屈打成招这可能代表了一部分韩国人对脱北者的态度,而渔夫贴身警卫的帮助、相信、劝其归顺应该也代表了另一部分态度。
不管是何种方式,渔夫态度坚决的原因都只是因为自己的家人。
这也是他为什么脱不了北的原因。
影片并没有一味地去美化韩国的国情及制度,在自由及民主光鲜的背后还是有一些溃烂的伤疤,还是有很多人在为了钱而艰难的讨生活。
渔夫最终还是带着自己修好的渔船回到了朝鲜,但他只是从一个审讯室跳到了另一个审讯室,就这样成了一个里外不是人的状态。
一样的审问一样的态度,折磨的只是这个渔夫而已。
讽刺的是,所有表面化的宣传跟韩国并没有什么不同,用的也是尼康的相机。
渔夫所在这两个国家所经历的一切,千丝万缕、交错纠缠,一张无形的网就这样横亘在朝韩边境线上。
1.对于他者的想象,总是以异已的方式完成。
我所是的,必然是他者所不是,如此(通过划界)才能确立自己。
2.如果一部电影对另一种文化形态的展开,与我们的印象相符,那么这必然是一部相当不用心的作品。
3.金基德对北朝鲜的廉价想象与我们的印象相合,正如国人所制作的抗战片中鬼子总以同种形象呈现。
3.如果未曾展开详实的田野调查,仅以想象的方式完成对另一种政治/文化形态的塑造时,往往会陷入贴标签的尴尬境地。
4.无论是东方主义(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还是反过来-西方主义(东方人对西方的想象)都不免陷入这种困境。
5.《巴尔扎克的小裁缝》出于一位法国人对下乡知青的廉价想象,真实的知青生活会如此美好?
(甚至李安的《推手》也简单地建立在东西二元对立上),《她们的名字叫红》中出现的那位西方友人,纯粹是对外国人可能在中国遭遇的简单想象。
6.当然也有反例,比如《迷失东京》与《如沐爱河》,虽然前者与日本文化没有太多关系。
还有可以作为典范的《德尔苏·乌扎拉》和《鬼子来了》。
这个名字有没有想到北岛的一字诗《生活》。
一直偏爱金基德是因为他的片子总有一种疼痛感,无论早期的《漂流欲室》(2000)《坏小子》(2001)《春去春来又一春》(2003)《空房间》(2004)《萨玛利亚女孩》(2004)《弓》(2005)等等,还是沉寂三年后复出后的《莫比乌斯》(2013)《圣殇》(2012)。
可是这次做得并不好,从主题到表现方式都是三流水准,比如结尾自寻死路太过刻意显得虚假。
手持拍摄的粗粝镜头算是一贯风格。
发现了金基德电影中“看与被看”是一个反复出现的命题。
几个水中荡舟的镜头总是想到《漂流欲室》和《弓》。
柳昇范当年在他哥哥执导的电影《哭泣的拳头》(2005)中和崔岷植过招,还有韩版的《嫌疑人》(2012),可是并不喜欢他的表演。
一个误入韩国的朝鲜老实人的奇葩遭遇。
很难相信这竟然是金基德的作品。
这位神一样的大师在几年前可是迷倒大批中国影迷,很多年轻导演都以他为榜样,想学他的风格。
没想到大师在和韩国观众闹翻后就江河日下了。
这部片子更是莫名其妙,为什么要拍这个呢?
金大师最擅长的应该是刻画人性,特别当下边缘人的人性。
这个片子真很不金基德,那种狠劲没有了,血腥,暴力,色情,统统都没有了。
大师迷失了,自负之后自信心溃败了。
中国公安队长也在跟他,这样的台词莫名的喜感。
三星电视里播放的伪朝鲜主播新闻也是很喜感,一看那神态一听那腔调,就不由联想到朝鲜的官方主播。
大概世界上这种语气讲新闻的也就这么一个国家了。
我们的虽然一本正经了点,但至少不会像叫口号,想想原来能平静地看个新闻也是难得的事情啊,假如有一天连这个都没有了……可怕。
拿国旗遮挡主人公的下体这样的情节,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在朝鲜这应该是被直接枪毙的行为。
美元的情节好恶心。
虽然不是金基德的狂粉,但还是对他这种特立独行的导演心存尊敬,于是赶在新电影上映的第一天就跑来看。
然而大学路首日的排片却只有可怜的三场,三场,想想小姐和哭声上映的时候是什么排片量,而且我看的这场连三分之一的上座率都没有,问过身边爱看电影的韩国朋友,他也对这部电影没有兴趣。
虽然我最爱的是朴导,但也并不觉得金基德和朴赞郁之间差了这么远。
一个在国外获奖无数的导演在韩国电影界像个圈外人,观众也都觉得他是个怪老头,指责他太犀利露骨却又读不懂看不透。
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的电影里台词少,大段的镜头写意,露骨的情色场面,发指的暴力美学,难以接受的乱伦关系吗?
也是,也不是,总觉得这是表象,内核还是因为他电影里传达的思想内容,不是主流的东方文化可以接受的,而且是只顾自己的文艺,不考虑大众的商业性,各种恣意的天马行空,管你们别人看不看得懂。
实话说我就是欣赏不来他电影的那类人,但我还是充满了尊敬,一个怪老头想用自己的方式打造自己的风格。
于是我依然抱着这样的期待来看그물,电影开始的第一个镜头就把我带了进去,然后边看边开始胡思乱想,有不少触动我的点,却没有一拳揍醒我的痛感,金基德放弃了他的极致暴力惨烈,放弃了天马行空,在认真安静的讲一个故事,一个像他又不像他的故事。
于是有几个地方觉得生硬了,刻意了,可能是因为他还不适应这种叙事吧,快结尾的时候一系列对比让我嗅到了味道,然后又在结尾真正到来的时候稍显突兀又不出意料地戛然而止,于是结尾字幕打出来的时候有种虚无感,不过瘾,看了一眼身旁刚才呼呼大睡的大叔揉着惺忪睡眼,我拿起衣服第一个离开了座位。
不是说电影不好,很值得一看,但总觉得不像我印象中的金基德,总觉得他多多少少做了点儿妥协,或者厌倦了从前的自己。
不过都是我的猜测,都是我主观的感受,希望都是错的。
电影里有不少人性的东西,最触动我的两句话“슬프면 꼭 눈물이 나야 합니까?(伤心就一定要流眼泪吗?
)” “자유는 행복을 보장할 수 없습니다.(自由不能保障幸福)”希望多点儿排片,有更多人去看!
来自小玩剧翻译君的碎碎念:如果说在当今韩国导演里,有哪几位是每出片必看的,“金基德”这个名字,肯定位列K心目中这张“必看”名单的前五名内。
所以当这部10月初上映的新片一解禁,K就迫不及待下了资源,打算做好字幕安利给大家。
然而不做不知道,拉完全片,突然很想哭。
向来走画面走意境走意识流的金导,早期每部电影没几句话甚至完全没话、从影近二十年至今没摘掉“台词少”标签的金导,一向被认为是“字幕组福音”的金导,啥时候变成了一个那么接地气的话痨?
这一回,居然还是个操着朝鲜口音的话痨…南有“思密达”,北有“西拉友”,被柳承范那口苦练多时以假乱真的超重低音朝鲜话折磨得耳皮子薄了三寸的翻译君K,表示以后再看见涉及南北韩问题的片子,极有可能会绕着走XDD是的,这部金基德有史以来话最多的电影就是它⇓<图片1>经历了精神和身体状况大起大落后重新回到电影界的金基德,2011年之后作品的整体水平,显然已经不能和拍出《春夏秋冬又一春》《撒玛利亚女孩》《空房间》等等的、几乎每部皆为神作的全盛时期相提并论。
前后的差异,除了意识流的弱化、天马行空被收敛、神来一笔大大减少、所谓“残忍阴郁”开始浮于表面,还有就是在题材的选择上,从初期的专注边缘人命运、深挖潜藏在犄角旮旯的血色人性、专注任性到极致的小众电影事业,到渐渐多了几分对市场、对大众、对民族、甚至对政治的参与和关心。
这部《网》,是继2012年为新人导演李柱炯写了《红色家族》剧本之后,金基德第二次用电影触及南北韩问题。
也被称为是迄今为止,金基德最为“正常”的作品。
没错,除了海报上这个博人眼球的全裸柳承范,和开头一场简单粗暴的被下床戏之外,这部电影其实非常不“金基德”。
<图片3>首先,《网》的故事非常简单:一个因为船故障漂流到韩国的朝鲜渔夫,先是被韩国政府怀疑为间谍接受调查,再是被抓不住把柄的韩国人各种威逼利诱劝“归顺”,然而为了家人执意回家的渔夫,最后终于在讲道理的小警卫和祖国外压的帮助下,回到了故乡。
(当然为了不剧透,最后的反转这里先不讲。
)
故事简单,金基德这次的讲法,也非常简单。
全片采用了正常的顺序叙事,没有在时间上故弄玄虚,叙事节奏也是中规中矩。
通篇没有太意识流的镜头,没有太晦涩的隐喻,没有太过分的情节。
几乎不玩长镜头,剪辑上也放弃了蒙太奇,人物讲话、做事,逻辑清楚动机分明,甚至露出的每一个表情,都在可理解范围内。
以往充斥在金基德电影里那些需要拐几个弯才能理解、需要做好心理铺垫、甚至有时候看了会一下子缓不过来的画面,在这部片子里,几乎一个都不存在。
简而言之,就是“正常”。
相当正常。
虽然,太“正常”的金基德,反而会让以往吃惯了他的“猛药”的观众觉得有些不正常,但是作为一个单纯的看片人,而不是某个导演某种风格的脑残粉,这部带着对南北对立氛围嘲讽与反思的电影,放在同类题材中比较,还是技高一筹,很值得一看的。
从金基德最擅长的贯穿全片的隐喻——“网”,和散落在片中令人哭笑不得的讽刺和黑色幽默段子,到柳承范放弃潮男形象、完全与角色融为一体的史诗级“朝鲜人”演技,都是本片的亮点。
而片子中透露出来的这种“似曾相识却截然不同、然而依旧优秀”的奇妙感觉,也让观众对逐渐摆脱偏激个人主义,开始高尚地接着地气的“后金基德电影”,多了一些信心。
最后,来听听金基德导演自己,对于这部电影主旨的一些阐释吧:“‘网’可以认为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国家,而‘鱼’则是人的个体。
”“我觉得不要去想哪一方是好的,哪一方是坏的。
当一个带有国籍的人处在两国对立的关系之间,那个人是如何牺牲的,如何变得悲惨的,希望将这个过程呈现出来。
而国家的那些要员们,希望能展现出来他们在身为加害者的同时,本身也是被害者。
虽然看起来都像是加害者,但不也都是意识形态的被害者吗?
”----本文摘自微信公众号:小玩剧韩剧专门原文地址: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MjMxMzE4MA==&mid=2247485518&idx=1&sn=cd9e9ef1258981b7058cfc9a833eba51&chksm=e9e4e37dde936a6bf5ea23ef6f14869ca911b38e73e8f63830eb1108a6529b3e1b9826f131bc#rd
符号宠儿金基德在朝鲜半岛最大符号三八线面前,彻彻底底成为失语者,撇开动物性谈人的社会性,功力减损大半,局促、贫瘠、呆板似新手导演。尾声有微妙影射,一直按头让你举手表态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完全不举。
两场性事之间,一场荒诞又讽刺的现实,一次不那么金基德的尝试,导演没有在前几部偏执的套路上越走越远,而是回归了某种紧凑的叙事。柳承范演的很好。一个疑问,这片是Under Armour赞助的吗?
失去灵气的金基德。
愿称之为政治最佳!真独裁和假自由的国家到底哪个好?反正大家最后都会不举
逃出一张网,投入了另一张网。网中的困兽就只能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要什么没什么。
太讽刺了 拼尽一切回到祖国的结局却是死在边防军的枪口下...
没看完
当金基德以直白的口吻叙事 他的作品也就失去了感染力 脱北或回归都是身不由己 想要的只是攒了十年的渔船 和女儿的新玩具 两场审讯是对比却也相同 南北的相互猜忌 物质生活的巨大差异 他问那个妓女 你们这么自由的国度 那些东西就不能不糟蹋 节省一点不好吗 天真蒙昧善良愚忠 你爱你伟大的朝鲜人民共和国 但他不爱你片头男主旺盛的性需求与片尾无法与妻子交媾仿佛是对祖国态度的转变 从狂热自主兴奋 到即使回到熟悉的身体却无法勃起只能流泪
这真的是金基德?😰
鱼在网里的死法有很多种 청량리 my집
越亮的地方影子越大。
除了主角之外,全是为了推动剧情而存在的脸谱化人物,把韩国国安部门黑得体无完肤(相比来说朝鲜那边的横向比较居然比较温和)。在无数脱北者一手故事的衬托下,剧情也就刚刚及格吧。
由事情的导火索渔网引申到主角被政治因素的网所困饱受折磨,电影比预想的要好看。因为导演的政治立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的,独裁政权对人民的压迫,资本社会富足之下藏匿着污垢。金基德不改一贯绝望气息的结局,依然是纰漏了现实,却出不了泥潭。
刻意,生硬,脸谱化。
三星。7.0/10。
南哲宇的发型不仅像孙海英,也像《摩登如来神掌》里的邪派高手天残。传暗号给杜鹃那一段且被韩国安保人员发现这一段,交代得没头没尾。
金基德的电影看一部少一部咯。。。
真实只能更惨吧。看着真揪心。
当鱼被网缠住的那一刻,它已经死了。所以,当你的引擎坏掉的那一刻,你也已经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