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苏区、解放区的千千万万老百姓心怀同一个梦想,憧憬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饥饿没有等级的大同社会,为了这个共同的梦想,他们无私地奉献出了一切,包括千千万万的生命。
他们是可爱可亲可敬的,是人民军队赖以生存和壮大的根。
但是,今天各革命老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有两点感叹 其一:沂蒙人民是伟大的,老区人民是伟大的,为了抗战,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他 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其二:人民军队的可耻因为我们的人民军队,要渡河的时候,老区人民用身体搭起一做桥,那么宽的河,你给他们两个小时的时间修桥,不要说是那个时候, 就是现在, 有现代化的施工设备,两个小时,可能么?
没有按时间完成修桥的任务,还挨批评,人民能用身体搭桥,但是你们走在上面难道心里不难受么?
你们自己不能下水搭桥么?
典型的环境,真实的剧情,典型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一代老区人民的朴素而伟大的情怀!向该剧组所有工作人员致敬!
整部剧在一连串的情节推进中,情感不断的升华,无数次引起观众的共鸣;剧组在化妆方面做到无微不至,就连演员的插头缝儿也没有凑合,这在当代中国影视剧中已经难得了。
演员们深度体验生活,自然朴素的表演,在观众内心掀起阵阵波涛,令人赞叹!
看的过程很纠结,很多事都想不通。
最开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一直在心里晃荡,悲愤到心堵,我想不通。
后来,我想,他们做事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为了心安。
再后来,我想,他们最终有了希望的太平日子。
社会发展的历程是大致相似的,我们一直说中华民族是苦难的民族,那么在历程大致相似的总框架下,其他国家肯定也有不同程度的苦难,为什么他们从来不说自己是苦难的民族,我们却一直在说苦难苦难。
其实,我还是免不了偏激。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这就是沂蒙人民当时为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
《沂蒙》以主人公于宝珍一家人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马牧池村普通村民们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历史时刻的种种义举,在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展现了中国人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展现了革命火种被广泛接受并深入人心的过程,用通过马牧池村村民的朴实、善良和大义很好诠释了沂蒙精神。
第3遍回看了,依然触动肺腑...不想拿某些现在的思维和局外人的眼光来功利的评判剧中某些性格、某些观念的是非对错。
只想感谢这部电视剧所有的演员和工作人员,相对完整、真实的展现了“沂蒙家乡”的感觉,感谢这部影片没有走时下流行的“一人抱着不用换弹夹的机枪横扫一片鬼子”的战争儿童片风格...如果非要苛刻的找一点不足的话,剧中的方言可能稍微有一点蹩脚(本人莒县人),并且也出现了把“莒南”读成“吕南”的小错误,不过客观来说,这种地域性的电视剧对方言的拿捏是比较困难的,全部正宗的方言会带来电视剧传播方面的局限,改的过多有会丧失真实性,稍有不慎便会造成“外地人不接受,当地人不舒服”的境遇。
我看到网上有人简单粗暴的骂这一点,其实片中很多演员都是外省的,凭心而论,演到这种程度已实属不易,咱大度、厚道的沂蒙人还苛求些什么呢...最后,祝愿可爱的沂蒙人依然朴实、善良、正直,并祝这些家乡人平安、健康、顺利...
最近看电视剧《沂蒙》,故事发生的地方虽然我从来没有到过,但还是那么熟悉。
连“住在邻村的罗政委”这些细节都与家族的记忆那么一致。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年已七旬,头发花白的奶奶。
生活在过去记忆中的奶奶,一直在向年幼的我不断倾诉。
关于她以前生活的那个村庄——山东沂南艾山前村。
在电视剧的前几集,八路军的到来让村庄原来的生活习惯和宗法秩序受到冲击,而引起了一些心理的微妙变化,再回忆起我的奶奶,确实感到真实而亲切。
不过,那已经不是那个时代的现代化运动对那个小山村的第一次冲击了。
八路军来之前,还有一次废除裹脚的运动。
当时我奶奶第一个响应了号召,把自己裹了多年的脚放开,并从此不再给我幼年的大姑裹脚。
奶奶还记得,村里人的私自议论:一个姑娘家大脚,像什么样子?
我一直疑惑这个事件发生的背景。
因为历史课本读起来,似乎辛亥革命后就不再裹脚了,为什么会发生在我大姑出生之后?
这个问题,我家里的长辈们都解释不清楚,只能说地方太偏僻了,信息传过来太慢。
直到很多年以后,我才弄清楚,这应该和国民政府当时发动的“新生活运动”有关。
我奶奶晚年也分辨不清楚各种“主义”之间的差别,她觉得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主张是一样的,只是三民主义传播得太慢。
但对于具体的执政者,我奶奶说起张宗昌这样的旧军阀,韩复榘这样的国民党的省长就气不打一处来,却对八路军赞不绝口,即使后来土改受到不公正对待以后,她的看法和观念也一直未变。
看来,口碑并不取决于怎么说,而在于怎么做。
《沂蒙》所描写的那个时代,我奶奶是村里的妇救会长,和电视剧中于宝珍一样,但年龄小一些。
她后来的命运,更像剧中的二嫂。
我奶奶后来也包办了我大伯和二伯的婚事,其中,一桩让她欣慰,另一桩则是她一生的遗憾。
这种遗憾通过多次的絮叨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印象仍然深刻。
当然,我觉得电视剧中有些低估了那个兵荒马乱年代丛林法则的残酷。
但还是要感谢这部电视剧创作者,让我充分理解了在那个特定时代,我的先辈们的生活状态,于是也理解了很多他们做出的,我原来不能理解的选择。
很久以前看的了,今天突然想起了其中一些情节,很感慨!
现在的抗战剧啊,总是差那么一些意思,我说的是真的认真拍的抗战剧,不是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的那种!
《沂蒙》这部片子,不管是拍摄场地细节处理都很贴合真实生活,一些细枝末节的小情节完善了人物的性格,具体了故事情节,没有完美的英雄,全是平凡的小人物,却也有一腔热血!
今天突然想起了的情节就是一个护士被日本人抓住了,她请求曾经帮助过的村民帮她送一封信,村民答应了,然后护士死了,村民也被发现了被害了,村民的家人带着那封信逃出去了,一路颠簸流离,直到解放后才找到收信人,一个医生,当时他正在结婚,村民的家人送了信安了心就回家了,而那封信居然是一封情书,讽刺吗?
但对于那个年轻的小护士来说,理想与爱情是统一的,所以她死的无怨无悔。
村民一家家破人亡颠沛流离,但信送到了,对于他们来说,恩情报答了,承诺做到了,安心了!
今天突然想起了这个电视剧,突然有了再看一遍的冲动,但我的心情还是要先抒发一下的!
在整个沂蒙地区所有没出嫁的小姑娘都叫“识字班”,这个称呼从抗日战争时代一直延续至今,我太奶奶也参加过妇救会,听说当时去别的村里开会互相都不认识也不打听就是为了保密。
我的二姑奶奶就是二妮那样的识字班,大姑奶奶就是大妮那样的小媳妇,当时在婆家也是经常挨打,为了这,我二姑奶奶还领着三个妹妹去挠过我大姑爷爷的脸,后来我二姑奶奶参加了革命当了八路军,成了我太奶奶最有出息的孩子。
后来这一家人又经历了抗美援朝,挨饿,文革,总之写个剧本拍成电视剧绰绰有余。
这部剧真的高度还原了那段历史,也高度还原了那个时候人们的精神面貌。
致敬沂蒙,致敬沂蒙人!
这才是以前的农村。
马少骅演技真是没得说,每次看都能让我感觉这就是继长的爹,都能感受到他的丧子之痛,每次看他的戏都很吸引人。
挺好看的电视剧,但是配乐怎么就那么瘆人,尤其是开头能把人吓死,真是电视剧的一大败笔,我真想把里边的音乐给屏蔽掉,难听的要死。
感觉里边演员的脸上都是摸得土,连手上指甲缝里边都是土,他们都不洗头的哦,好真实啊。
多可爱的人民!热泪盈眶!大娘演得太好了!
比较能代表山东
好么 厉害的。。100石大米 多斤煎饼 厉害 老太太也厉害
跟着爷爷奶奶断断续续看的,感觉还不错
挺感人。
看过之后久久不能遗忘
20180115.烂片
无几把语
看到演员们脸上的土的时候,我知道这电视剧跟别的还真不一样呢
原来导演是管虎 怪不得 呵呵
女性觉醒独立的剧,男人孩子都靠不住,只有靠自己。好哭的片子,真的拍得太好啦
管导的现实题材,总是不让人失望
还是多年前看的,原来导演是管虎啊!本临沂人除了觉得方言不对味,没啥毛病。当时这个剧在我们本地超火的!五星好评。
一开始还不愿意看,觉得怎么演员都那么村儿的!但是!!真的很好看!!越看越喜欢!!!推荐!!!
没有夸大吹嘘,略欣慰!老管写实派!
统治者禁锢底层的思想为统治而统治当外面的人来侵犯之时也没有国家的观念不会为谁拼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而奔波。 思想的解放婚姻才有自由,思想的进步才不会成为“老落后”。
这剧给五星是因为只有五星。虽然是陪爸爸妈妈一起看的,但自己却也看得入迷,拍得太好了,服装道具化妆配音,演员演技全部在线,太有诚意了。之前去过上九古村,也爬过峄山蒙山,看这个剧的时候,真的格外有感觉,一家人之间的日常生活以及战争带来的不得不的反抗,拍得很真实生动,在艰难的岁月里也依然活得热烈起劲,最质朴最单纯的也是最动人的。
山影垃圾 欺负阿北 早日扑街 #这里是豆瓣诶!#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俺滴个娘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