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当然并非普通意义上的电影,而实际上是天皇制法西斯主义者,以及安倍反动政权的意识形态战略的一部分。
就这个意义上而言,本片与近年来右翼的其他意识形态动作一样,都大获成功。
虽然从电影本身的意义上来说,本片或许相当无聊,但是考察其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意味,还是有必要的。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众所周知百田乃安倍的友人,狂热的右翼,但本片并未采取正面颂扬日本战争的形式,而是看起来仿佛“反战电影”(不少人真的这么认为)。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一点都不特殊,从来日本的“美化侵略战争”的电影,很少有正面赞扬战争的,而都采取一种仿佛有所反思的方式,从中展现作者希望美化的东西。
虽然笔者对战前的电影并无了解,但记得本尼迪克特那本烂大街的书中就已经写道甚至战时日本的宣传电影看起来都仿佛反战电影。
理解这一点或许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不过就战后的日本战争电影而言,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即便对于保守乃至右翼而言,太平洋战争都不是一个正面的历史。
这一点与对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在荧屏上的正面表现相比较,就十分明显。
“光明的明治”与“黑暗的昭和”虽然被称为“司马史观”,但实际上战后以来已经成为某种日本人的共识。
而再从电影的战争理解来看,本片的意识形态操作也并不特别。
像其他很多同类型电影一样,本片中的战争被描述为一种对于个人的,外来的不幸事件。
这一点实际上与安倍政权的意识形态高度配合,从安倍的历次表态与”安倍谈话“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在这种右翼历史观看来,战争并非日本人主动发动,而是作为自然的,不得不遭遇的不幸事件与日本人相遇。
而电影中反复强调的家族爱,作为意识形态战略也十分成功。
实际上,想让当代和平意识培养之下的日本人接受战争,战前的陈旧的天皇制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是无法做到的。
宣扬家族主义,则成为意识形态操作的重点。
这一点从自民党推动的宪法草案中也可以看到。
本片中我们则看到,这种家族主义与战前封建的家族意识又不同,已经建立在战后的小家庭的家族意识之上。
其基本逻辑是通过宣扬对家庭的爱,将太平洋战争美化为一个一个个人为了保卫家庭而不得不进行的战争。
安倍政权的意识形态操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能够”满怀日本人的自豪“在战场上流血死去的一代新人,从而根本上破坏战后日本的和平体制。
本片的最后,男主人公驾驶零式飞过现代日本的上空,似乎就表达了这样一种希望。
看到豆瓣的评分,本以为是部二战题材的对战争反思的大片,可是看完以后五味杂陈。
心里说不出的纠结。
这是部反战题材电影吗?
好像是,但又感觉别扭没理顺前,就去看了下评论。
有三种声音一种是,这是部人文关怀的反战电影,主人公为了活下去见妻儿不惜背上懦夫胆小鬼的骂名,在战争中努力求生存。
反映的是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光辉。
第二种是,这是为日本军国主义洗白的电影,日本人不懂得反思自己在战争中犯下的错误,日本的民族性让他们就是这样,和平年代温和,战争年代癫狂。
第三种是,这既不是反战电影,也不是洗白电影,只是反映了一个小人物在时代大车轮里身不由己,还有悲欢离合。
看了那些评论,我感觉。。。。。。
更混乱了,好像都有道理。。。
可是我就是谁的观点都不完全赞同。
说是反战,男主貌似是不惜背上胆小鬼骂名也要努力活下去见妻女的好丈夫,(不认为二战的日本是正确的正义的,好像是我唯一认同的算反战的点)但是后面那个从头到尾抽烟却没得肺癌的老头透露的情况是,尼玛,为什么他飞机上见不到弹孔,因为别人根本打不着他。
什么脱离战局,是因为那些技术不好的战友太笨老被人追着打的满身是洞,看到他优雅完好无损的机身,小心眼诋毁他罢了。
男主低调谦虚不解释,彪悍的技术不需要解释,高尚的品格不屑解释。
他到底有没有打下过飞机,电影里没交代,也许是为了保证他的光辉形象,毕竟双手染满鲜血的英雄,再光辉也会带着恐怖主义色彩。
抽烟老头后来觉得没必要为了已经注定失败的日本白白牺牲性命了,我突然想,这也许就是这部电影想传达的另一种反思,日本就是因为你们这些只图一时杀戮而热血沸腾,一到失败就想着保全自己,不能为了国家牺牲自己的人而失败的。
真正的特攻队精神是为了战友牺牲自己,为了大义牺牲自己的无畏精神。
抽烟老头最后也是醉了,为了保护战友决心拼死也要护送男主去特攻。
也就是想到这里,我知道我为什么纠结了。
为战友,为兄弟拼死保护,这没错,很感人,反过来,拼死也要送战友去特攻,自杀式攻击。
这是什么道理?
如果是保卫自己的国家,无可厚非,抽烟老头都知道日本必败的大局已定,男主不可能不知道,他为了保护学生这一点说的通,但是电影里交代的是,男主发现自己的飞机引擎有问题,才和学生交换的,那也就是说,逻辑上,如果没发现那个飞机引擎有问题,他还是会去特攻,那他再报名特攻的时候,他就没考虑谁去照顾她的妻女?
他那时候是放弃不管怎么样都要回到妻女身边的承诺了吗?
这个逻辑上说不通啊。
OK,我突然又想起来,电影里那个叫大石的小哥握着照片说,那个把娘儿俩从黑社会里救出来的人是谁呢?
我脑补的情景是,导演哈哈大笑的说,我早知道你们会这么想,所以来这么个神秘人我就可以解释,他是男主一早找好的可以照顾他妻女的好朋友,大石小哥是意外的双保险。
这样逻辑就通了吧。
恩,好像是通了诶,但是,导演啊导演,你这样绕晕我有意思么?
那OK,以此为前提,我们再理一遍,男主找好了可以托妻献子的朋友好在他死后照顾他家人,大石小哥是意外,但算是双料保险。
所以,男主还是要去像回家了一样跳上飞机去自杀,是为了什么?
就是看不了学生一个个死,精神崩溃了,想一死了之?
那他为了家人要努力活下去的精神呢?
男主到底是为什么要去死啊?
导演肯定又笑了,这就是我的英明之处。
就因为怎么都说的通,我谁都不得罪。
喜欢人文关怀的,男主可以是看到太多学生的死,精神崩溃,想要一死解脱,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说我军国主义复燃,我就用这套逻辑来反驳。
军国主义的人会认为男主在宣扬他们的神风精神,为了国家战友大义不惜牺牲的武士道精神。
右派不会觉得我给日本抹黑。
安倍甚至会看到抹眼泪。
导演OR编剧,你太厉害了!!!
你照顾了所有人的需求。
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棉里藏针,细思恐极。。。。。。。
直到清晨松乃送男主出门的时候我都觉得这是部温情电影,可是到外孙跟同学为了关于特攻是不洗脑后的恐怖袭击翻脸,我突然觉得味道不对了。
接下来仿佛就是为了找反驳现在日本年轻人“错误”认识的证据。
(将认为二战期间的日本认为是被洗脑的一代的年轻人拍成只懂享乐的蠢货这样真的好吗?
)男主是真善美的化身,就是太过完美,反而让我觉得逻辑不通。
对了,本人不是愤青,我相信日本不是人人都是极端右派。
我只就电影来说,我是单纯的看电影,本不想扯上政治目的关系什么的,但是,这部电影让我感觉他想传达某种和政治有关的东西,让我很不舒服,不吐不快。
先不说神风特攻精神带不带政治目的,他是恐怖自杀袭击还是武士道精神,单说导演拿亲情牌,兄弟牌是为一种杀人方式做装饰,我表示接受不了。
这不是一句恐怖袭击是针对贫民,而特攻是针对杀人武器能解释的通的。
百家号上看到的 个人认为写的很好。
作者: 小雪带你看世界 首先影片结尾不是所谓开放式设计。
不过是大多数观众对书中的海空飞行战术不熟悉罢了。
日本的零式为了减重,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一丝装甲,用来撞击航母侧面的话,慢悠悠容易被打掉而且那里也不是航母的要害。
因此大多数神风攻击航母时都是通过俯冲加速直接撞击航母甲板的。
甲板就是航母的跑道,美国二战的航母甲板也就是层硬木板,极易被穿透,而且一旦甲板损伤起火,整艘航母的起降都必须停止,等于失去战斗力。
影片中久藏先是低空蛇形靠近航母,用海面的雷达回波干扰美军高射炮的瞄准,然后在靠近航母时突然拉起,飞到极限后一头扎下,试问费那么大力气,做出如此标准的攻击动作最后难道是为了放弃么?
而且零式的俯冲以僵硬出名,以他最后的微笑来看不像是最后放弃俯冲。
这就好比电影里对着死刑犯的枪响了,如果最后没特别交代,除非你不想接受,但是人必然是被毙了。
这部的确是反战,但不过是日本人概念中的“反战”。
我认为反战应该是反对一切战争,或者起码是不义的战争。
而在这部片中,首先对于战争起因就如大多日本二战电影一样,轻轻一笔带过,接下来马上就是珍珠港大场面的狂喜,没有一点反思战争起因和性质的片段。
再接下来,片子后半部对战争的反思被集中在了亲情和战争残酷性上面。
没错,电影在这上面确实处理得不错,通过不同性格的人物、从不同侧面批判了战争,挺感人。
但是也就到此为止了。
试问如果日本是从胜利走向胜利,战争不是打了3年而仅仅只有六个月。
那是不是战争本身就不该被批判了?
倘若没有战争中的巨大牺牲和战后的痛苦,是不是日本就不必反思二战了?
所以战争只有失败了才会被日本人反思么?
众所周知,日本在二战给别人造成的痛苦要大大高于他自己遭到的伤害。
片中从没有从对方的视角展现过战争。
当久藏为珍珠港中被击落的飞行员哀叹时,他可曾想到过美国亚利桑那号上上千名随舰阵亡的水兵么?
想过上万名神风攻击的受害者么?
想过被日军俘获后斩首甚至被吃掉的盟军飞行员么?
归根结底,日本的反战也就一句,不该和美国人打。
所谓反战-反对一切战争,这句话指的是反对一切战争的本质,也就是杀戮本身,反战就是反对人类的集体杀戮。
再进一步说,人类都有自卫的权利,当一个国家被侵略时,自然应该用武器去制止杀戮。
所以为了制止杀戮而战是正义的战争。
这也是为什么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虽然不人道,但是却是正义的。
应当注意到,投掷原子弹的轰炸机组成员没有被邀请参加游行(一般战时英雄都有的待遇)也没有参加荣誉性的晚宴,也从来没有人为他们立过像。
他们被军方和媒体的褒奖为“结束战争的英雄”而不是杀人的英雄。
反过来,作为胜利的一方,如果是反战的,在战后就不会去刻意地美化杀戮,美化战争本身,而只会去纪念战争中的牺牲,反思战争的悲剧。
比如拯救大兵瑞恩里,对于明明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胜利-诺曼底登陆,导演没有歌颂胜利,也没歌颂英雄,更没有美化任何人的死亡过程,反而是把脑浆迸裂,内脏翻出,四肢分离活生生地拿给你看(这才是杀戮的本质)。
接下来就是长长的阵亡名单和因为丧子瘫软在地的母亲的背影,而且片中也毫不隐藏美军杀俘的场景。
美国菜鸟兵阵前回味和平时代,上阵胆怯的形象也很鲜明
反过来看,日本哪怕是战争打败了,也要先挑出个珍珠港的局部胜利,毫不吝啬地给了痛击美舰一连串华丽的镜头,展现一下皇军的赫赫武功。
回头即使主人公比一堆陶醉在偷袭胜利中的飞行员还多了那么一丝人性,也只不过是惋惜了一架飞机里的同僚而已,好像对于被他们不宣而战杀掉的上千美军士兵就当没看见一样,是呀那本来就是大日本帝国海军的军功嘛,要是日军没有伤亡久藏应该也去吹一吹战果了吧。
全片结尾还是在微笑杀人,(对比拯救大兵, 美片最后是用主人公的死亡换来了瑞恩的新生和一句“做个好人”)如果日本导演拍到战后重组家庭那段就结束,对宫部久藏用旁白交代一下一笔带过,拿这部片子还有反战的味道。
但是导演偏偏要把宫本英雄化一下,哪怕他的死毫无意义还要带走无数其他生命。
要是男主最后没去装船找个荒岛降落了我倒是部分承认这是反战了。
要说这部片子该不该禁?
该也不该,该的是他就是个用感人来掩饰真正反思的糖衣炮弹。
不该的是,这年头,越是禁,看的越多。
而不少观众是容易被小小的噱头弄得鼻子酸的小清新罢了。
所以在永远的0全片中,看不出一丝对于杀戮、对于战争本质的反思,焦点几乎都放在了不要被杀戮的叙述上。
于是带着这种变态的逻辑,主人公宫本久藏绚丽地代替小毛孩神风了美军航母。
他自杀拉垫背的行为杀了多少美军,造就了多少寡妇,让多少母亲痛失爱子我们不得而知。
(1945年三月,日军自杀飞机撞击美军航母富兰克林号,造成了807人阵亡,487人受伤。
)反正在那一刻,随着他微微翘起的嘴角,伴随着当代皇民们大脑里喷涌的多巴胺,一亿玉碎的神经在日本荧幕上画了个永远的零蛋附,在二战的最后一年里,日军约2800架次的自杀飞机共造成了盟军约4900人死亡,4800以上受伤。
自身死亡超过3800名飞行员。
其中只有14%的飞机造成了美军的损失。
日军的疯狂行为没有改变战争的结局,反而拖延了战争的结束。
包括宫本久藏在内的日军的疯狂抵抗最终成为促使美国决心对日使用原子弹的原因之一。
他们一命换一命的精神为日本最终挣来了两颗原子弹。
如《公民凯恩》一般透过一个个的采访,追述,导演给年轻的观众讲述了一个遥远的故事。
一个在英雄主义至上的残酷战争时代中,一个勇于爱着家人,爱着年轻生命的王牌飞行员的故事。
在这段追忆中,导演高超的视听语言与叙事组织能力,给观众勾勒出一个“萤火虫”般的人,在漆黑的战争地狱中,照亮着每一个人。
这不是一部极端的反战电影,也不是为神风特攻队的队员进行洗白的故事。
这是在描述灾战争时代的普通人的求生的故事。
“我的祖父是怎么样的人?
”在跟“祖父”一样的年龄,“我”展开了关于我先辈的探访之旅。
在一众懦夫的骂名中,“祖父”身边,受其感染的幸存者,给“我”讲述着一个真正的勇敢者的故事。
在为国献身是政治正确的时代,木有被热血与个人英雄主义冲昏头脑,勇于为最珍重的人保存自己性命。
他以高超的技术、强壮的身躯只求保存自己。
因为他有爱着的家人。
“他”在作为教官,除了给年轻学生进行飞行教学外,尊重每个年轻人的作为士兵的荣誉,也尽力阻止那些被送死的学生,尽力保存空中的的每个年轻学生。
同样被他保护的学生们,也报以同样的爱与尊重对待“他”。
但是,这样的“他”,为什么还是参加特攻,并明明可以存活,却无法活着回到真爱的家人身边。
特攻是什么?
就是现在的国际恐怖主义吗?
特攻攻击的是人,还是杀人的武器航母?
还是单纯的被英雄主义冲昏头脑的狂热爱国者?
在这个时代还有人反思、回望这段历史中的特殊的他们吗?
曾经无比享受空战的“武士”的嘴里,告诉“我”,他所听闻,真实所见的“祖父”是怎么的人。
为什么宿敌般的“她”放弃了生的机会。
在对决中,不仅仅输了给“他”,还激励我不战胜“他”之前,绝对不能死。
武士对特攻的这种十死0生的作战方式,进行批判。
而这时候的“他”与曾经所认识的“他”,完全不一样了。
“他”一次又一次的在战场上,亲眼目睹自己培养的学生们战死。
“他”质疑着这种送死的行为,质疑未能为保护这些孩子的自己。
“我的存活是建立在他们的死亡之上。
”“我应该如何做?
”“他”究竟多少次,手握家人的照片,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产生提问。
但那一天,“他”蜕变了,浑身散发出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气息。
但是作为坚定的勇士,尽管被招募,也绝对不参加特攻。
最可能成为特攻的个人主义者拒绝了特攻,最不可能的“他”,却主动参加。
武士决定要守护这样的宿敌,但是却在战场上,追丢了“他”。
我明明决定要追着它到最后,但是他却消失在我眼视线之中。
“他”在出击前,坚持要旧式的战机。
那以后特攻也再也没有进行。
(这一段的调度,与表演,充满了戏剧性,两位演员的表演,台词功力都好厉害。
武士魂燃烧)“他”坐上飞机的眼神,并不是求死的表情,而是要回到家人身边的眼神。
最后访问的是“我”的外公,原来守护了“祖父”的是爺ちゃん 。
爺ちゃん伤愈后,再次见到“祖父”的时候,“他”已经不一样了。
因为爺ちゃん的同期,“祖父”的学生们已经一个个地永远地失去了生命。
爺ちゃん最后被选中成为特攻的同时,也有“祖父”的名字。
在此刻,爺ちゃん才开始认真的思考生命,国家的未来,以及未来的孩子们如何讨论这场战争。
而未来的国家又将如何。
这是多少在战场上挣扎的人的所思所想。
在踏上飞机前,“祖父”发现引擎故障,跟爺ちゃん提出更换战机,刚刚出航没多久,爺ちゃん的飞机出现故障,“祖父”让他回去,结果并没有回来。
爺ちゃん根据“祖父”的遗愿,寻找到生活困苦的祖母与母亲,并跟她们一同活着。
“活着的人,应该做的是,不愧待逝去的人,好好活着。
”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故事,只是深藏心底,不曾提及。
这就是在战争中活过来。
还有十年,大家可能都会忘记这件事,借此,告诉大家。
这是导演要拍这部电影,要向当代的年轻人说这个故事。
那个以染血的刀,拯救这对母女,丢下一袋钱喊着“活下去”的“武士”,究竟是谁,“他”是真正的浴血武士。
好几年前看的,因为安倍晋三采访时说看过后非常感动,特搜来看看,典型的日式反战片,装的自己好像是受害者…然后过了几年被山上彻也一发入魂,扯的有点远,不过这片子属于强行煽情,好几年前看的,因为安倍晋三采访时说看过后非常感动,特搜来看看,典型的日式反战片,装的自己好像是受害者…然后过了几年被山上彻也一发入魂,扯的有点远,不过这片子属于强行煽情
嗯,我也能依样画葫芦写个“反战”电影剧本了,题目就叫《魔法浴室》,讲一个奥斯威辛的德国小孩,看见很多人去了一间“浴室”没出来,以为是“魔法”,于是想尽办法去探查究竟,不过每次都被一个“帅气和蔼”的制服军官捉住送回了家。
那个军官的“礼貌博学”打动了小孩的姐姐,所以小孩总能得到一些亮晶晶的礼物:镜片啊、金牙啊什么的,小孩以为是“帅气的叔叔”会魔法。
--重点是要极力刻画一下德国乡间的美好风光和居民的淳朴以及生活的富足。
过了两年,姐姐的情人“忧郁”地说“我要像飞蛾一样一去不回了”,然后再也没有看见他了,姐姐忧伤病倒了,小孩也失去了富足的生活,然后画外音说:“都是战争使这样的家庭遇到了不幸。
”你看,这个剧本多么反战啊,多么歌颂“美好的人性啊”,奥斯卡妥妥的。
你说是在美化集中营?
我呸,艺术你懂么?
我又没有否认屠 杀,我只是说那时在集中营外有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已,我还把战争(失败)狠狠批驳了一番呢,你看如果德国胜利了,小孩不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
就像0式战机的飞行员,要是战争胜利了,不就能回到爱人身边了么?
当然,这话不能明着说,和历史不符么,所以要用暗喻来阐述。
说妻子多么渴望丈夫回来啊,这是人性呐,至于要如何让丈夫回来,我也不说前提是战争胜利也不说前提是不进行战争,反正你猜吧,我不承认,我是反战的。
【补充】到最后高潮阶段一定要演出凶残的毛子冲进奥斯维辛当着小孩的面枪杀他姐夫,枪杀完姐夫那个俄国兵背着莫辛纳干走到小孩面前摸摸头给了一块巧克力。
最后穿插柏林沦陷后,粮食危机导致姐姐出卖肉体来换取饱腹的口粮,你看多么和谐反战,如果没有战争,小男孩一定会和美丽的姐姐,英俊绅士的姐夫一起快快乐乐的生活吧?
战争很残酷,让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发动战争更是可恶至极。
但是导演一味的煽情,表现这帮所谓有血有肉有家庭的好青年“错的不是我,是整个世界!
”为了家庭,为了妻女,所以义无反顾的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争中,这理念从一开始就是错的,难道小胡子困守柏林也算保家卫国吗?
难道“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一家老小”就出去抢劫杀人,就能放过抢匪吗?
被世界所迫,不得不上战场,怎不想想为何世界如此仇恨?
有些人会觉得,进攻日本是一种复仇,那冤冤相报何时了啊巴拉巴拉……当年进攻日本,是为了复仇,但绝不仅仅是为了复仇,不彻底击败日本,战争是不会结束的。
历史就是历史,是由数以千万计的真人用真的血肉铸成的,此片就这么“有血有肉的好青年”就能推翻吗?
本片倾向明显,是在同情施暴者。
历史可以“戏说”,但绝不能忘记。
只提苟活,未知原因,当时的时代不是一人的时代,是整个日本右化,举国的民意,部分人的意见不能称之为绑架,只说宫部苟活,最后的特攻还是明显认可了那举国疯狂的举动,虽然思想不同,依然去保护那种思想,那个日本,行为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为了那个军国的日本,本质上的激励当今的日本人去维持保护那个全右菌国的日本,用看似“新”的思想去维护那个旧的日本。
只要本质没变,那个日本就还是那个日本就像“新”的北洋海军无法维护该灭亡的旧清王朝一样,用“新”的一切的表象还是无法维护“旧”的体制的,这么拐弯抹角的排电影不知道改说日本人聪明还是笨。
忘记过去的人必将重蹈覆辙。
要说我没有想到战友的死,那肯定是在骗人---老布什在裕仁天皇葬礼上说的。
时隔十年再次看这部电影,感慨万千,不仅是我的电影阅历有了不同,日本人对二战的态度也有了不同的想法。
10年前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明显的反战电影。
现在,我的想法有了不同。
很多人都提到日本人是反战败而非反战的想法。
确实。
从日本大多数二战的相关的影视内容来看,表达对二战反思最多的着眼点就是我们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家庭离散,吃不饱穿不暖,炮火轰炸,被上层当蝼蚁一样消耗,战后又被美军欺负等等之类都是受害者立场。
对中国人,真正的受害者来说这种表达的观感太奇怪了。
你们这些不都是自找的吗?
日本人苦,中国人不更惨?
如果德国人拍的尽是这类电影,欧美舆论估计也是愤然难平。
说到底日本人在文艺作品中真正反思过自己二战中的所作所为吗(当然一部分日本人还是有的,比如nhk拍过不少纪录片,但不是日本主流作品和大众思想,大众是逃避这些反思)?
日本将东亚变成了怎么样的人间炼狱?
你们为何发动二战?
国家机器怎么将全国人绑上战场?
为何日本人陷入狂热?
大屠杀,人体实验下日本人的心态?
二战后右翼势力怎么死灰复燃,美国怎么影响日本,太多太多值得表达。
这些反思在主流文艺作品里,无论中国,还是日本这些表达都太少了。
战争下都是受害者确实也是个角度,但在上面表达欠缺的情况下,作为中国人自然会对日本人表达自己也是受害者的内容反感。
“特攻不是恐怖分子,是为了攻击航母,航母才是杀伤性武器”飞行员孙子一波慷慨激昂的咆哮喊出了日本人想用歪理邪说来洗白军国主义,我想问问导演美国人的航母为什么千里迢迢开到你日本?
你在珍珠港干了什么不是电影里自己拍出来了吗?
日本人都是精神分裂吗?
我杀人放火炸你基地你不能派杀伤性武器航母来打我?
飞行员和妻女团聚的时候拍的好温馨啊,但我却想到同时期中国大地上有多少妻女被主角的同胞残杀?
原子弹下无冤魂!
日本举国筹备侵略和战争,有一个算一个没有冤枉的!
日本人从来没有真正的承认过错误,美国人的狗链子哪天松了迟早会反咬的!
某国总觉得自己多可怜,战后创伤拍得比谁都委屈。心思遭人恨,但是故事拍得还是蛮好的。
微妙的部分跳过,11很棒
帅惨了
空战场面真是少得可怜
不是反战电影,是洗脑电影
很多日本人主观地认为我会为轰炸广岛内疚,生活在良心的谴责中,事实上,我为什么要内疚?我亲眼看过南京大屠杀的记录片,记录片里日本兵用刺刀把胎儿从中国孕妇肚子里挑出来的暴行并不比我向他们扔原子弹仁慈多少,日本人只强调他们挨了原子弹轰炸,却没有想过为什么挨原子弹--保罗·蒂贝茨
从技术层面,为数不少的空战场面很具有观赏性,摄影、剪辑都颇精彩,多人口述的侧面描绘将作为主角的“外公”所谓“真实”的形象逐渐被拼贴完整,也进而让对过去并不了解的年轻人重新认识了那一段对于日本来说不堪回首甚至被误读的历史,在故事讲述方式上虽然并不新鲜,但胜在成熟。然而这种所谓的对战争的反思永远只停留在战败的伤痛,而并非真正反省造成这一切的起因是日本无休止的野心招致灾祸的必然。所以你可以看到它一面讴歌形象从负面变成正面的外公巨大的人格魅力以及对家人、对同袍深切的爱,可以看到在战争阴影下日本人个人所经历的苦难,但是在他们的镜头里你永远看不到日本侵略战争里真正的受害者们是什么形象,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是不应该和稀泥的。
第一个镜头零战在海上轰隆隆,子弹在空中啪啪啪就尿了。整部还原度很高,只有最后那一连串用了都说宫部好的镜头,好像瞬间广告植入
扭曲历史,刻意回避,营造日本受害者形象,贼心不死,居然还有人认为这是反战,都规避没了,还反的哪门子战
永远的0,可惜我永远无法给出你0,这就是豆瓣的规矩。
替法西斯卖命,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故事”。
TMD,小日本在洗白,德国敢拍一个“永远的虎式”看看。
日本人仿佛认为,战争只是一种命运,命运从天而降,残暴无理,没有人可以为它负责,但作为个体只能去勇敢地接受,而不能违抗,谁死谁活,都不要怨,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日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战电影。电影本身没什么好评价的,编剧和制作都是SP水准。
虽然是个讲述神风特工队和抗战的影片 但是主角是个反对军国主义思想的人 我一个人死了对国家来讲虽然并没有什么 但是对于我的家人 我的妻儿来讲 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死并不困难 困难的是要想办法活下去 天才的飞行员 总是幸存下来 无能能敌 但是当他选择死亡的时候 便是真的死亡
和若干年前的【大和号】如出一辙,卖特效赚眼泪的blockbuster,故事基本圆满,宣扬大和魂的国民电影也有跨越国界传达人类普世情感的功效啊
無法共情。
日本近年来越来越聪明了,涉及二战不谈立场,只关注个体命运,故意以此淡化政治色彩,所以这种片子上映后两派总是争个不停
一个矛盾甚至看着就很不真实的主人公,就是影片的着眼点,有新气象之感,可惜,前面为他人而活,最后是否为自己而死仍显得模糊。期望通过情感达成共鸣,在外人看来则有些煽情过度过犹不及之感。至于形式,几乎已成惯例,整体言软硬两方面,都比之前男人们的大和等好很多。
2014-12-03 拖到今天才看了。 又一部把我看哭了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