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明下,本人没有看过原著也没有看过其它版本。
昨晚1点半刷完的,看得确实过瘾,但感觉片子整体的推进和逻辑设置有点问题,自己比较纠结这个,觉得还是说出来好,有人一起讨论当然好,没人的话也当发泄。
出彩的地方是每个人物特性的设置,演员演得给力。
但是看的过程中问题也比较明显,当死了2个人的时候,大家基本已经认同人死的过程和诗是对应的,这不可能是鬼神怪力,只能是人为。
此时要么是岛上有其他人,要么是剩下的那8人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做的。
此时就应该抱团,不应该再有人单独行动,而电影里这时他们还要各自回房间睡觉??
我当时看到这里就懵了,还以为是导演有什么特别的设置。
这个漏洞如哽在喉,如果不是演员演得好,我估计已经弃了。
思来想去,整个电影过程中所有的角色都在躲,想的都是在自保,似乎没人真的通过分析来找出凶手是谁,更多的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胡乱怀疑,说白了就是心虚,所以这就是大家一开始就没有抱团的原因?
整个电影过程中角色在找凶手这件事上一直都是被动的,看着就像在等死。
且电影里随时都有看似很刻意地设置怀疑点,甚至我都已经开始用这些点在推演了。
我并不知道这片子的定位是推理还是只是想更多地表现恐惧,因为喜欢推理电影,一开始就有随着故事推进来推算的预期,谁知道后面越看越觉得推理分析的部分弱得不能再弱,反而像看鬼片似的。
所以有点失望,每死一个人我内心的OS都是活该,谁他妈让你不抱团,就不怕下一个是自己?
都知道不吃别人做的东西不喝别人端的水了,还敢自己一个人打毛线?
自己老婆都莫名其妙地挂了还他妈一个人跑去做饭?
智商掉线?
片中最精彩的应该是女主的设定和反转,我一直以为她是三观正的人,直到后面口供那段的反转,确实精彩,她在水中悠然地等着救援人员的时候那个装作被水淹的转身,表情、身体,演得太棒。
from微信订阅号【野评人】事情从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歌说起:十个印地安小男孩,为了吃饭去奔走;噎死一个没法救,十个只剩九。
九个印地安小男孩,深夜不寐真困乏;倒头一睡睡死啦,九个只剩八。
八个印地安小男孩,德文城里去猎奇;丢下一个命归西,八个只剩七。
七个印地安小男孩,伐树砍枝不顺手;斧劈两半一命休,七个只剩六。
六个印地安小男孩,玩弄蜂房惹蜂怒;飞来一蛰命呜呼,六个只剩五。
五个印地安小男孩,惹是生非打官司;官司缠身直到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印地安小男孩,结伙出海遭大难;鱼吞一个血斑斑,四个只剩三。
三个印地安小男孩,动物园里遭祸殃;狗熊突然从天降,三个只剩两。
两个印地安小男孩,太阳底下长叹息;晒死烤死悲戚戚,两个只剩一。
一个印地安小男孩,归去来兮只一人;悬梁自尽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这部片子的同名原著小说,就是这首诗歌的出处。
只不过在在这个片子被稍微做了些改变,但其功能是一样,就是预示了10个人死亡的方式和顺序。
这是一部英剧,已完结,共3集,每集50分钟。
和《神探夏洛克》一样。
话说上个世纪一战结束后,在阴云密布的英国伦敦,8个互不相识的人均收到一封来自U.N.Owen的邀请函,邀请他们到一座与世隔绝的荒岛上的一栋大别野做客。
这8份邀请函里,有三份相当于是offer,获此殊荣的三位分别是医生、雇佣兵和警察,他们都不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直到抵达后和其他5位聊起才恍然大悟。
其他5位的身份分别是教师、修女、将军、法官和阔少。
一路舟车劳顿风尘仆仆,好容易抵达阴森古怪的别野,大家发现里头还有两个佣人服侍他们的饮食起居,做的饭菜相当不赖。
正当大家开始放松,准备大快朵颐的时候,空荡荡的大宅子里突然响起了“广播”,逐一宣判他们的罪行……然后,彼此猜疑、相继被杀、心理扭曲、情绪激化,事态慢慢失去控制,人性渐渐显露,真相在最后一刻水落石出……影片无论是色调还是节奏,都充满了浓浓的英伦风味,什么意思呢?
就是慢条斯理、循序渐进,人物没把气氛渲染到位咱剧情不往下发展。
可称之为最纯正的阿嘉莎克莉丝蒂改编作品。
与阿加莎的小说相似,影片在推进案情发展的过程中也影射了一些社会问题,诸如反同、女人的上升渠道受阻(下等人跻身上流圈层只有嫁人这么华山一条道)等。
这不是闲笔,而是故事线索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别的悬疑片不同,本片结尾真相揭露得较为干脆利落,凶手没有逐一回顾杀人过程,画面没有闪回,影片在交代完核心要素后,凶手以简短的仪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述求,然后爽快归西。
所以中间杀人的过程怎么串连?
细节怎么拼接?
情节上有没有漏洞?
这些都要拜托您自个儿看的时候多留点心眼。
最好备个纸笔,看到关键时候就记下来。
不过老实说,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故事不像福尔摩斯或者希区柯克的那么急吼吼,需要你分秒必争的去理解剧情。
看个结尾,大致也就明白前面发生什么事了,我个人没有太大的冲动去琢磨细节。
这不是说她的作品低人一等,自古妇女半边天,谁说女子不如男?
她的故事有很大的情绪感染力,昨晚看到十一点,一晚上我都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或许这就是女性推理小说的厉害之处吧。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福尔摩斯是六脉神剑,指哪打哪,精准犀利;希区柯克是独孤九剑,剑走偏锋,独树一帜;阿加莎是化骨绵掌,若有还无,伤人无形。
记得当年第一次看阿婆的书,习惯了柯南.道尔的跌宕起伏又步步为营的推理,总觉得阿婆的节奏有点缓慢。
但《无人生还》却始终深深印在脑海里忘不掉。
《十个小兵人》那首童谣,一边读一边脊背发凉。
十个小兵人,外出去吃饭; 一个被呛死,还剩九个人九个小兵人,熬夜熬得深; 一个睡过头,还剩八个人。
八个小兵人,动身去德文; 一个要留下,还剩七个人。
七个小兵人,一起去砍柴; 一个砍自己,还剩六个人。
六个小兵人,无聊玩蜂箱; 一个被蛰死,还剩五个人。
五个小兵人,喜欢学法律; 一个当法官,还剩四个人。
四个小兵人,下海去逞能; 一个葬鱼腹,还剩三个人。
三个小兵人,进了动物园; 一个遭熊袭,还剩两个人。
两个小兵人,外出晒太阳; 一个被晒焦,还剩一个人。
这个小兵人,孤单又影只; 投缳上了吊,一个也不剩。
——弗兰克·格林----在BBC的这一版中,吸引我来看的,是山花扮演的雇佣兵帅哥Lombard,看完后最触动我的改编,是秘书小姐Vera ,若没有最后几分钟挂在断头绳上的求饶,我几乎都要同情她了。
回忆里阳光正好,英格兰碧水蓝天,海阔云舒。
她也唇红齿白,健康,在爱着。
她对那小孩儿不是不爱,只是想要嫁给爱人的欲念太强太强,便再看不见其他一切。
为他丢了良知,为他杀了人,到最后,他反而不再爱她。
法庭外,她的情人说,他听出了她的谎话,可是有趣的是,男孩的妈妈却并没有听出这个谎言。
或许他不及男孩妈妈悲伤,或许他作为男人理性思维更强,又或许,他爱她,并没有那样多。
他一早就有些怀疑她会是个狠心的女人了吧?
之后她的世界再没有晴天过,英格兰的海,是时时等着吞没她的一滩冷水。
她于是苍白凋零了,最喜欢的红泳衣,也穿不出颜色。
她大概想过无数次,若是可以结婚,跟他一起穷困着,她也是愿意的啊。
若是因为贫困而不得圆满,爱,好歹还是心头一颗朱砂痣,现在倒好,人财两空,欲德俱失,回忆里留下的只剩一抹蚊子血。
她最后,悔的不是杀死了那孩子,更多是悔那段被自己不小心毁了的爱情。
从这一点来讲,她和雇佣兵帅哥,也是绝配。
讽刺的是双手沾满土著人鲜血的雇佣兵帅哥,倒像是对她有几分真心,那一枪不打在他胸膛,大约她也就不会死了。
跟着小哥逃出岛去,自(没)由(羞)自(没)在(臊)的过个一些日子,倒也是一种不错的活法。
秘书小姐最后踩着椅子腿吊死,竟是让我觉得有些可悲可笑了。
Fin.又及:Aidan Turner真是不错,渣男设定也能演出情来。
阿婆不朽!
侦探文学不朽!
两个人的cp感还是不错的,哔……
首先,每个人都是真正的罪犯(女医生不算,她是见死不救;法官不算,判案正确),都杀过人,受邀住士兵岛,主人家确没有出现,到处都有恐怖歌谣的相框;然后死了两个人,丢了两个小人相,听到唱片机留言;这种种经历无法让人产生联想?
女主一再提醒,把小人和童谣联系起来,不能够产生推理?
当时最简单的推理结果是:1:10个人中有凶手;2:凶手是第十一个人,必然在岛上!
他们完全可以分享信息、收集安全的食物(医生可以简单检测)、摧毁可疑的药物(致幻、安眠、毒品);罗杰斯提供所有房间钥匙包括万能钥匙等,统一摧毁,晚上几人同住,轮流休息;白天23人一起行动,生火找救援,或收集木材造船,或找凶手。
他们给我的感觉就是在等死,信息互相不传达,探长知道吸毒男氰化物中毒死--不说;将军一个人在沙滩等死;罗杰斯还要继续做管家,继续服务杀人犯;一个个不查线索,不找救援,不关心食品安全(罪行被披露后,按歌谣死人后还敢吃罗杰斯做的饭菜)。
行李重要吗?
有必要收拾吗?
等船的功夫不能做点别的事?
老太太跟女主卷毛线,另外几个就一直吵着“你是凶手!
我不是!
你才是凶手”,这要脑残到什么程度?
想死就别拍什么电影啊,不想死能不能想点办法?
作者这手里的10个人,除了回忆就是回忆,根本没有带脑子上岛;回忆里还是鲜活的、残暴的、邪恶的、愤怒的、无情的各色人,到了岛上都成2蛋了。
你管离最近的岛多远,你管东西南北,你管划船出去会不会死,你管狼烟会不会灭,难道在岛上混吃等死很过瘾?
看了不少阿婆系列的电影,这一部真的很差!
故事情节一塌糊涂,画面拍的特别好,就是没有一个人物是活的。
如果我知道我将要面临这样的死亡安排,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能跑就跑,能求助就求助,实在没有任何办法后,我宁愿自杀!
迟很久才看了这部大火的英剧,结果刚刚一口气看完三集,根本停不下来,真的超级惊险刺激。
可能剧中老法官的做法有些偏激,但在正义感和快感的刺激下,他进行了这场杀戮。
剧中所有的杀人手法都很有意思,北极熊皮地毯“咬死”警察,老法官的“死而复生”,虚无的第十一人枪杀老法官,冰箱里消失不见的内脏,在海滩边被红鲱鱼“生吞”了的医生……这些杀人场景的背后都留下了很多谜团,从一开始地点选在一个孤岛的大宅子里,和船夫忧伤的眼神,看官们就可想结局是如何的了。
剧中摆在餐桌上的小人和那首童谣其实都是用来让受害者们增加恐惧感的,加上迟迟不肯现身的“unknow”夫妇,更加方便于他们产生内讧,互相怀疑,自相残杀。
如果没有小人和童谣,可能就没有医生急着和法官结盟友,女主杀害雇佣兵的情景了。
说到这里,真的不由自主赞叹凶手的高智商和高手段。
相同的,剧中对于老法官的描写,台词都很少(原谅我没有看过原著),这也给了很多机会让我们跟着那些所谓“受害者”沉浸在恐惧之中,以他们的眼光,和我们的思考来一起探寻秘密而没有去注意那个反而该注意的人。
U.N.Owen=unknow是老法官最先发现的,而且老法官一直是所有人之间最冷静的那个。
加上他的身份是老年人,同时也是德高望重的法官,正义的使者,其他人怎么都怀疑不到他头上。
反而所有人都怀疑是医生或是男管家,也仅仅是通过医生惊慌失措,易怒的表面和男管家鬼鬼祟祟而怀疑他罢了,但往往医生这种人最不会杀人。
但对于老法官来说,不管这些人是主犯或从犯,还是那个判死刑的犯人,他们都是罪有应得。
而“法官”这样的身份,恰恰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掩护,让他披上“正义”的斗篷来夺取有罪之人的生存权利。
而影片中老法官的自杀,可能是他认为自己也成为了有罪的,手上沾满鲜血的杀人凶手,即使是杀恶人,也同样没有了苟活的理由。
在知道自己疾病缠身,已经时日无多后,这次的计划说不定也在老法官心里成了型,他想,自己为何不清除掉这些伪善的人,“净化”社会,和满足隐藏的欲望呢?
生活中,往往最冷静,最沉着的人,最清楚自己要什么,不会被眼前一时的假象所蒙蔽,从而一步步地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而心中有鬼,怀疑一切事物的人,最终会走进“聪明人”布的陷阱中,导致自己走向毁灭之路,难逃一死。
看完剧,没有去补小说。
3集下来,节奏顺畅。
片子景色优美,演员演技精湛。
除去几个没有深入的细节。
从自身的角度,我独独对薇拉这个人物感兴趣。
不知道薇拉对雨果是不是真爱。
她在绳子上奄奄一息的时候,希望推门进来的人是雨果。
可她在谋害小西里尔的时候是十分熟稔的,精密,心安理得,所谓为了给她爱的雨果正权。
可这并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理解,是成就,是会让人不自觉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善良的雨果显然深爱小西里尔。
也许薇拉最爱的是她自己。
这个女人即使命悬一线的时候还能面对着劳伦斯编织各种借口,足以显出她的冷静与冷僻。
只有最后面对菲利普开出那几抢的时候,她才疯狂的大叫起来。
但这不像是奔溃,更像是发泄,破罐不如破摔。
她的心思比害了21名男子的高大的菲利普还要深邃。
这也许就是作者把她安排在最后一个的原因吧。
看完了剧,真该要去补下小说。
《无人生还》多次被评为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排名第一,是密室连环杀人案件的开山之作,后世同类型的作品都能找到他的影子,其崇高地位不言而喻。
原著将杀人顺序与人性以及恶之程度完美结合,杀人者对每个人的了解程度甚至超过了他们自己。
该篇小说于1939年发表,被无数次改编成影视及舞台剧,本次推荐的是2015年底由BBC在阿加莎•克里斯蒂诞辰125周年之际推出的三集电视短篇,二个多小时时长,适合一次性撸完。
本片注重于人物内心、性格、职业、所犯的罪行等的刻画,淡化了杀人过程的合理性,也没有口水四溅惊掉下巴的推理过程。
但管他呢,反正是无人生还,反正是善恶终有报,就看着那么一群人无助地一个个死去,谁也不知道凶手是谁,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轮到谁,每个人都像是杀手又每个人都有必死的理由,又好象每个空间都弥漫着杀气……不能剧透,你自己去看。
经典的改编总是容易被人无限放大,无论是优是劣都众说纷纭,不是有句名言吗:一百个人心目中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哈姆雷特。
因为是 Agasha Christie 的作品,《无人生还》得到了不一样的推崇和热度。
电视改编尽到了小屏幕前的惊悚改写,演员表现可圈可点,不失为一部不错的犯罪迷你剧。
然而,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能够成为 Agasha 的经典作品,并不仅仅因为精巧的情节设置(何况电视改编中的细节修改,冲淡了整个作品的主题,下面会详细提及),“性本恶”的主题挖掘和延伸才是最吸引人的部分,构成了故事的起始和发展。
在原著小说里,Agatha 创造了一个极度嗜血、酷爱谋杀却有着异常正义感的角色,字里行间传达着:那些作为或非作为而导致他人死亡的人与明明白白的犯罪一样,理应受到惩罚#而电视剧版,仅仅用一句 U r all guilty 就打发掉了呀#Agasha 创造的这个角色与 Dexter (嗜血法官)不一样,这种正义感不是后天培养,而是陪随着杀戮感一并而来的;与 Hannibal 也不一样,因为他对无辜者的受害存在着深深的同情。
电视剧对于每个受害人的背景改动,反而将凶手的这个动机弱化了。
电视剧与原著对比,Mr. & Mrs Rogers 用枕头令其雇主 Mrs Brady 窒息而死/Mrs Brady 病发而不及时用药,反而故意浪费时间去寻找医生,General Mcarthur 亲手杀死了妻子的情夫、自己的得力下属/指派其去战场(受死),Lombard 为了钻石而杀害 21 名原始部落人员/在危机关头独自逃跑留下他们等死……书中的这些背景设置都在描述着一个非主动的谋杀行为,虽然罪犯双手并未沾满受害鲜血,但实实在在地将受害人推向生命的尽头。
电视剧版本或许考虑到让观众更快地进入剧情,将这些人的杀人动机明显化,反而弱化了作品的深度。
电视剧中以 Judge Wargrave 和 Vera 的一段话来揭开谜底,看似完成了全剧的高潮,但总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
不仅作案动机无法令人信服,大家最感兴趣的作案过程也没有很好地解释。
How was the Murder Committed?其实书上有一大段看似非常没有必要的对案件的重述,极大地帮忙了读者进一步了解凶手是谁。
最后由凶手自己的一书坦白,大家才真正恍然大悟:1.警察内部是非常清楚 Seton 是于死有余辜的,即使他表现得可怜楚楚。
所以在这 10 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不是隐藏的罪犯,而这个人就是追捕罪犯的凶手。
2.第二个线索来自于诗歌的第7条Four little soldier boys going out to seaA red herring swallowed on and then there were ThreeRed herring 在英语谚语当中有“声东击西”的意思,Armstrong 的死并不是字面意思上与海有关(red herrring 也有红腓鱼的意思),而是代表着他的所作所为,包括被杀,都是被某人某事所利用,意向误导信息。
而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只有最冷静的人才有能力去诱发 Armstrong 的信心去协助做出种种行为。
电视剧版本将 Armstrong 描述成为精神高度紧张、容易抓狂,这些特征在书中都是发生在 Vera 身上,常理来说会更加合理,甚至将那响彻全书/剧的一巴掌的角色都对调了。
面对 Rogers 的死亡,在书中 Vera 全面崩溃狂笑,是 Armstrong 的一巴掌将 Vera 拉了回来,而剧中则是 Vera 打了 Armstrong。
3.第三个线索则是象征性的头上的红色印记寓意为 Cain 该隐,而作为亚当与夏娃长子的该隐则是不死身份的象征。
#喜欢吸血鬼的同学应该也知道,其中一个传说就是说不死之身的该隐就是使用黑魔法的吸血鬼始祖#Agasha 对于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和描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由,下面举几个书中出现,但在电视剧中有所变动的细节:1.受害人的死法譬如书中 Emily Brent 的死法由针孔注射毒药,窗外无来由的小蜜蜂除了让人抓狂之外,也着实加深了读者对凶手执着于“完美谋杀”进一步认同。
但电视版则改粗暴地改为由笔(或是铁丁)插死。
2.死亡顺序对于各人死亡的顺序也未能很好地给出解释,不知情的观众可能会觉得仅仅是按照那一首美国歌谣的顺序,但在书中 Agasha 为凶手赋予了非常强烈的爱憎分明的道德感,从而决定了各人死亡的顺序,他将他认为人性最为恶劣的受害者留到最后,为了让她/他最大限度地承受对未知未来的恐惧感。
泯灭人性并未出现在 Agasha 的书中,因为凶手始终相信人性本恶,但并不相信无辜之人值得为之受累。
3.第10个受害者凶手并不把自己算做第 10 个受害者,书是的第 10 个受害者是作为中间人的 Morris ,而电视剧中也并没有提及到。
4.手枪的隐藏位置这也是最容易受到大家诟病的一个地方,电视剧中手枪和万能钥匙的隐藏是放在一个狼头的装饰品里,你是当受害者瞎了是嘛……书中手枪是被凶手隐藏在那数不清的罐头食品中的其中一个里面。
还有那新增的万能钥匙梗也是没有发挥什么特别的作用呀5.谜底揭露与电视剧中凶手和 Vera 对话不同,书中 10 个受害者一直到死都不知道凶手是谁。
其实,原著已是一部非常完整的电视剧剧本了,所以BBC编剧所做的一些改编实在觉得没有太多的必要,强烈建议看一下原著,最后一段凶手的文字真是起到点睛的作用,让人对这个杀人犯起不了一丝的惧意,他就是一个可爱、有原则、有坚持的完美犯罪天才呀当然,前提下是你没有做过亏心事。
个人公众号:DramaMatters
有没有人可以僭越国家法律以个人的名义对他人进行没有审判的定罪?
有没有人认为自己的生存权利是优越于其他人的?
如果有,那就是29年大萧条、33年元首上台、婆婆定在1939年8月,这个——入侵波兰的二战前夕的crystal night的——强盗之夜。
其时社会中贫富差距加大,一副上至下,不公、不仁、伪善、僭越、不义来满足自己生存和道义优越感的”末世“图像。
1944的审判中,那些平均智商测下来超130的被告者们,称自己是system的一颗螺丝钉,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邓尼茨用的词是”pipsqueaks“(英译),坚持不认罪。
(在我的父亲和母亲(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 (2013))的结局里,二战幸存的犹太男主角为了找回歌手女友的在牢里的遗物,发现档案都毁了,而接待他的西德公务员正是之前害死他全家和女友的的洗白白的前纳粹军官。
)知道螺丝钉们失职,机器要坏了,谁来主张死者们的公道?
现实里无法满足的你我他的正义感,那就在虚构里施行理想主义,婆婆从各阶层里抽10个样本,讲了一个“死神"与罪人,在前往”冥界“的孤岛上称量自己世间罪行的新寓言,来敲打读者\观众的伦理观。
在这个虚构的设定里,忽略不同改编版本之间——怎么死的和作案道具——的差异,因为它首先是作为一部吸引人的罪案悬疑作品,不同时代的改编是对应各自时代的观众对智力游戏的趣味匹配,暴力的浓淡也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比如男管家用枕头闷死女主子的画面比原著投毒这个文字描写更符合他的”残忍“设定、让旁观者(观众-陪审)更难以忍受,也更符合男性犯罪者的手段(除了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夜间匕首行凶(或许海有其他作品),印象中婆婆很少直白的描写徒手行凶,多的心理描写和智力犯罪比如伪装、投毒、间接杀人)但这部保留了——认罪不伏法的(雇佣兵和警察、将军),不认罪也不伏法、悔改的(富二代、女信徒、男管家、女家教)、认罪也伏法的(法官)——和原著结尾的一致。
除了1945年20世纪福克斯的美版开了个先例(那个年代见过太多死亡,粉饰的爱情结局票房更好,连blade runner首映都没逃脱双宿双飞的”甜蜜结局“,幸好有导演版)片头那个俯拍的深坑,把故事发生地定在孤岛上,一是为了地理上无法逃逸的封闭空间,其次冥界在神话里也是设在海极深的幽暗处(或地下,弹着竖琴救女友的orpheus和Odipus去过的入口),它的入口通往冥界,也是”合理的想象”。
其他影视作品里,把深海海底设定为冥府所在,也有先例的(比如兔子的故事)。
借用希腊神话里那个亡灵通往冥界入口这种古早的“舞台”设定,给自己的作品中大开杀戒的“正义”追溯合法的修辞,和非人间的气氛(多数被告都目击到了遇害的“亡灵”,可以解释成心理暗示,但vera的那个小孩跑过走廊镜头的画面应该是引导观众认为他们处在“冥界”的噱头)。
而且她的读者多是熟悉这种传统故事的语境,对这些桥段产生费解,像是没读过西游记的人直接看大话西游这种变体故事一样理解上有困难。
继续假设这个孤岛在婆婆的小说里预想的是冥界审判地的设定,那“卡戎”摆渡他们到岛上时,10人吃喝团其实已经离开了人世,已被作者判了“死刑”是大前提。
(所以在这点上遵循1945版本的都是违背了原著的这个基本假设的。
但丁不算哈,自带豁免权)剩下的就是他们怎么为 自己辩护、认罪而争取获得“地狱劳动营”的不同待遇而展开,轻判的是管家婆(安静地在镇静剂中过世)。
全体出局也是对篇首第一个问题的否定答案,没有"人"可以僭越法律而判人生死,而老法官在这个寓言里已经是“死人”——“癌”病人,一个“死”的判官,既“合法又合理”,为了这个“审判的有效性”,最后作者也没让他活着离开,反之他的”正义“都转而是多重“谋杀”。
争议最多的是女家教和雇佣兵,其实换一个语境, 比如女家教换作黑龙江爱心女孩被杀案的帮凶呢?
她也是出于爱;隆巴德如果是颜值如路人跑到非洲猎取象牙的王富贵呢?
有魅力的凶手——伪装者——是婆婆埋伏在情节里迷惑读者的判断力的老套路。
所以她的侦探主角的定位都是阅历丰富的——马普尔、波罗——这种对颜值和魅力“免疫”的老聪明人。
虚构作品之外所运行的法则很少是快意恩仇的理想世界。
说到底,这类虚构作品来表达作者伦理观的悬疑罪案,一直有市场的,这类悬疑题材的类型片回应现实中的不满来表达“to make a better world”的强度是彼此城成正比的。
强度不够时也会祭出超验来说服观众,比如An Inspector Calls (2015)里圣子直接显灵的侦探片,和魔幻题材。
原著好几年前看的,薄薄的一本书,错综的人物名字,脑子里只剩下大概的情节,知道最后的结局,甚至忘记了里面串联的细节。
但对原著的喜爱感不曾忘记。
因为对原著的喜爱,刷了话剧,话剧版本更柔情,最后女主与雇佣兵在一起了,互相之间的敌意也没那么明显了。
但看了这部电视剧,这才是原著所描述的那些人,那么细腻,那么完整。
从女主故事的片段开始引出,出现了所有人,在各自回忆中看到了所有人犯过的罪。
所有人的性格如此鲜明,我从女主开始跳出来要翻所有人的行李(死掉两个人的时候)开始,就很讨厌她,总觉得她带有某种戾气,这比书更深刻。
但依然还带着话剧版本的美好,幻想她可能没有主动要杀死那个叫西斯里的小男孩,直到她回忆完了,我才将她的本性与最初表现出来的聒噪、自我与神经质联系起来,才会恍然在最后四个人的时候若有若无的勾引。
这才是她,这才是那个会杀死雇佣兵,会带着某种令人不舒服的阴郁表情,会最初挑起互相之间猜忌的那个她,因为她太自我,太阴暗。
所以,最终会无人生还。
因为各自有太多鲜明的性格,而女主却又是最关键的那个人。
其实雇佣兵是最冷静、客观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因为女主,也许结局会不一样。
可就因为她的存在,一切又那么必然。
话剧,总归还是无法表达那么多,只能删改。
我很喜欢。
对人、对景的刻画,对所有描述的串联。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编,表达原著该有的,细腻原著所隐晦的。
镜头真好看,岛的孤绝,水的深冷,心的荒芜。士别三日,要对Aidan Turner刮目相看了,狠得理直气壮,抬眼瞧人的样子让我想到Sylar,浓眉毛深眼睛,又帅又恶。让我不由自主双腿发软跪倒的还是Charles Dance,他总能把自命正义的冷酷嘲讽傲慢惩戒拿捏得分毫不差,每次都能吓倒我让我又不敢说话。
看到第一个人死 电光火石地想到了柯南一个特别篇 是仿这个无疑 于是大致猜到了走向2333 阿婆作品确实很棒。剧情是不能太较真的 主要是悬疑。那个艾丹超级帅!女主竟然下得了手嘤嘤嘤
有点失望,虽然拍得很美,演的也还可以,但是没有拍出我期待的悬疑感。故事都这么熟了,拼的就是谁拍得惊心动魄。Kili帅爆还裸加一星。
我滴妈最后那段对话可把我憋死了,意外分没有【崔健脸
完全没有恐怖的氛围,好失败啊。。。。亏我还花这么多时间看这它。没有小时候看的那版好看,小时候吓坏了。里边小男孩好看。
啧啧,这个调性,真赞,就是结尾不够惊悚 ~
有点一般,结盟略牵强,那么多人犯罪法官为什么要选这几个也没交代,上吊自杀也太强行处决。最后一个小哥哥太帅了死的时候可心疼死我了。
扑通一声拜倒在真诚耿直理智的Mr Lombard的真空毛巾裙下,看完了也没觉得他到底有多坏,窝还以为他不会狗带的,毕竟颜即正义,orz
凶手的行凶过程没有啊?
BBC One sucks.
三星半,原著比改编的电视剧更精彩。电视剧一惊一乍的,加点配乐,像舞台剧强调戏剧的表演张力。
人一直在死,然后每天打卡吵架对喷完依旧各回各房睡觉,能再脑残点吗
平淡。
太作了
画面精致,编剧拙劣,人物立不住,一个个怕死的要命,但是怎么应对的呢,死了一个人后,我们叫管家泡壶咖啡吧,又死了一个人后,我们织毛衣唠会嗑吧,又死了一个人后,我去给大家泡壶咖啡吧……众人已知即将一一被猎杀的氛围下,还能云淡风轻闲扯瞎撕逼,没有制定过一次对策,晚上依然各自回房间等待宰割,人死后再到餐桌上数士兵——啊,果然少了一个呢。智商感人,情景叙事呈现效果太弱了,女主那档子丑事,真没必要占用那么多时间闪回,原本头脑和口才不错的隆巴顿,最后还是死于嘴笨,找谁说理去。老法官“被杀”时,我已猜到最大可能幕后主使是他且最终只能以他假死圆场,悬疑做的还不够创意。有趣的是,同年英国还上映了一部《罪恶之家》,相似的味道,但结构比这部精巧很多。金句:“传统”是出现混乱时,团结我们的东西。
还原度确实很高。表演上有些参差不齐,不过有几个人物演出了原著精髓
感觉最大bug就是告诉你谁杀的,没告诉你怎么杀的这一最重要且最精彩部分
心机婊果然存活系数比较高。好剧,bug也有
比书差很多
和原作相比变动挺大,但拍的还不错。个人觉得新改的作案动机比义警更有说服力吧,这就是一个不存在善良美好的地狱,除了达成最终目的的凶手之外,每个人都要为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