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的琅琊榜后,这算是多年来难有的一次观剧。
看剧和看片可不一样,一是时间绵长如马拉松,许久不见终点;二是节奏拖沓如听阿姨唠,对白一抓一大把。
打个比方,如果看片是短时间内刺激紧凑的高潮体验(乃至连续的高潮),那么看剧就是长时间相对平缓的愉悦观感。
当然我想如果我能用函数图像来表达的话,可能更加清晰一点——然而我不能。
在医疗剧领域,心术当然不是最优秀的,也并非代表,然而作为一出普通的电视剧,它算是颇有代表性。
电视剧该有的牌,心术基本都打了。
比如老中青结合,比如插科打诨,比如男女之间的暧昧戏。
层次鲜明,分工协作,剧情走向起落均衡。
作为说戏的样板,心术大概是合格的。
先说人物设定。
这部剧格局不大,全在医院急诊楼的范围之内。
近乎封闭的环境,有着相对固定的角色组成,清一色女的护士群,加清一色男的医生群(于莺莺是个例外),分明也稍显粗暴地设定了全剧的性别比。
其中,主角四人,中年的张嘉译,中青年的海清、吴秀波(别跟我说吴秀波多老,长得年轻就给我闭嘴),以及青年的郑艾平(对不起演员名字我真忘了)。
每个年龄层的主角,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从中年的沉稳、道德理想主义,到中青年的插科打诨、游刃有余,到青年的青涩单纯,整部剧的人设简直是普通生活剧的范本。
再说关系设定。
吴秀波和海清,当然是主角中的主角,因为有暧昧戏,整出剧的情感部分他们占了一大半。
相比之下,张嘉译的家庭戏算是个道德情操感稍强的陪衬。
再者,二人的斗嘴成了台词的最亮点,和张嘉译的苦情戏相互辉映,缺一不可。
反倒是青年群体的存在感较弱,实习生和年轻医生彻底龙套。
由此也可以窥见本剧的观众定位,30岁以上没商量。
不然,编剧岂不犯了失职之罪?
从商业上讲,电视剧跟电影最大的不同在节奏感上。
电影得风急浪高,暴风骤雨,越high越棒。
电视剧是江流滔滔,有九曲回环,起伏摇摆即可,不需太“浪”。
从技术上讲,电影靠镜头说话,电视剧靠对白推进,一个是看,一个是讲,一个看画面里的情绪、欲望和思想,一个讲故事里的情怀、道理和感情。
站在这个角度看,电影更接近于舞台剧,习惯在激烈冲突中揭开人性的疮疤,也更易于承载艺术的魅力;而电视剧是评书艺人的传承,考验的是说书的手艺,擅长的是人情冷暖的说道。
以上所说,当然是我国的国情。
放在美剧里,这一区别正在模糊化了。
毕竟人家手中有钱,心中不慌,我们就不同了。
为啥国产电视剧口碑普遍好过电影?
这就是原因——拍人情冷暖,成本低啊,相比之下,打造刺激的高潮体验,就太烧钱了,所以商业片只能凑合着来,五毛钱特效也敢上。
为啥?
电视剧的特效往往比电影还渣,按鄙视链走呗。
当然,电影剧本也不好编,视觉高潮做不到,心理高潮更难来,没有揭开头皮、断腕割肉的条件和勇气 ,出不了好电影剧本。
家长里短可以搞定电视剧,但要搞定电影就差太远。
另外,心术是医疗行业剧。
从这一意义上讲,它离优秀还有不少差距。
如今业界有股趋势,不管什么剧,都给你往偶像剧上靠。
心术主打中青年,即便不“靠”偶像剧,至少也要“靠”煽情的家庭剧。
加之场景有限,基本也是室内情景剧的套路。
所以最后的观感是,好好的医疗剧,给拍成了没技术含量的家庭情景剧。
于是对于医护群体的刻画,自然难做到精准。
这算是投了国内观众和目标群体的所好吧,只是要论开拓的话,恐怕还得留给后来人了。
医疗剧免不了夸大人性的光辉,免不了多了些圣母,白衣天使的光环和歌颂,虽然大家都知道医生这个职业很辛苦,但类似桥段太多了,免不了被吐槽,这是医疗剧的通病,但在看心术时很庆幸它同样把剧情高潮设定再歌颂医生道德上,但没有夸张,整体把握的节奏刚刚好,让观众感觉到了几分真实,不再是过于虚幻,脱离实际。
与其说这只是医疗剧,不如说这是一部职场剧,其实不管每个行业,都是一个有着共同特点的职场,有经验十足,套路深厚的老前辈,也有初出茅庐,横冲直撞的新秀,前辈在修炼道行,新人在入门,虽有勾心斗角,却也不能脱离职业的道德底线,总之看心术时感觉就是一场修炼,就像剧名一样,医术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修炼心术!
还有不得不说的就是之所以剧算得上精彩,还是主要因为演员的功劳,主演全部实力派,看他们的演绎仿佛是一种享受,每个神情动作包括语言语气都把我的恰如其分,这绝对是一部剧的重中之重!
一部比较真实反应医护人员,日常生活工作的电视剧。
第一集就把紧张的医患关系摆在那里,病人情况危急必须抢救没有家属签字,医生等是不等啊?
不等,术后出现并发症死亡,没有家属签字,医生或者医院负全责,等,病人生命随时有死亡的危险。
不救道德绑架你,你是医生,看到危重病人不抢救,你算什么救死扶伤?
你是医生么?
你有医德么?
医院为了防止医闹,分清原委,按上很多监控,可以记录下事发时的真实情况,碰到无法救治,突发死亡的事件有据可查。
对某些无理取闹,以讹诈医院医生为目的的纠纷,也能起到威慑的作用,不是我危言耸听,这是事实,我有亲属是医生,每天面临的除了繁重的工作就是这些人为事件。
医护人员没有假期休息日,每天都是超负荷运转,一所医院日门诊量平均近两万人,什么概念,比节假日游乐场还要人满为患,人山人海。
到了医院才发现周围怎么有这么多孕妇,孩子,老人,到处都是排队的,有的一周才能挂上号。
医护人员累得头不抬眼不睁,有能力微笑服务么,很多医生护士身体健康堪忧,自己就是病人,下不了手术台,为此累死累病的有很多是青壮年,有人说,给医生多少多少红包,也许有这回事,你给的是谁?
是主刀的主任或者有一定资历的老医生,大多数青年医生护士,他们能得到什么,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对不!
他们不但要接待各种各样病患,还要写每一个病人的病志,这是医院规定,必须完成,有很多工作都是实习生或者进修生在做,这些人真的是太累太累太累啦,很多人会叮嘱亲属不要再干这一行,上大学需要五年,最苦的学习,你如果想进一所好医院,必须考硕士研究生,博士。
即便你大学毕业,也不能直接参加工作,要三年委培,就是说需要三年在医院的实习时间,给极少的工资(这个是听说)。
还有医院进级需要论文,考试,在这么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你要复习考试,你还要整理数据,收集材料写出精彩的论文!!!
天,他们是铁人么,铁人也需要上油,维护,给他们休息的时间吧?
知道医护界对自己的形容么,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
借着这个平台,发出呐喊,对可怜的医生护士公平一些吧,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关注,不要寒了他们的心!
最近电视剧《心术》热播,剧中的三位男主角刘晨曦,霍思邈,郑艾平三位帅哥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故事的结局是刘晨曦女儿得救,霍思邈被美小护收服,郑艾平最后的结局居然是“我们是纯洁的友谊……”然后就不了了之了。
这个看的人多少有点遗憾,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就是说郑艾平的,文章大致说他才是主角而且透露了小说中的结局是平平没能和小雷走到一起愿意很简单,小雷挨打了,平平束手无策,于是拜了。
后来电视剧补充的于莺莺其实是个心理安慰奖。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很多东西,借此也说一说郑艾平这个剧中的男三号吧!
他不同于刘晨曦有一个固定的家庭,也不是官二代的霍思邈有无数张免死金牌,他就是一个农村娃,完了命的读到了博士才有机会加盟到刘霍二人的世界中,这和大多数在都市里打拼的年轻人的命运和遭遇非常相似,因此通过郑艾平我们或多或少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
抛开小说如何我们不谈,就说电视剧中的平平吧!
钢丝男那一段不发表意见了,有兴趣可以去看小说中的对白。
我们只说几个细节吧!
第一,一次霍思邈和刘晨曦谈论医生不做手术只做科研的问题时,霍思邈或批评,或惋惜的说了一句:艾平这这个年纪的人一周才做几次手术啊,光搞科研评职称了。
好!
我告诉你郑艾平为什么玩了命的去评职称不做手术,不是他觉悟低就认钱,就认自己的发展,评个教授能够获得什么什么好处。
因为他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家里几乎倾家荡产才把博士读下来。
如果他不能尽快拼个教授之类的东西,即使是博士也是个打酱油的,如果是这样,高涨的物价和房租有可能成为他的很大的压力,还要就是如果他不去尽快得到社会认可的职称,不去抢夺哪些专属的福利和利益他就是没有资本没有能力去买房,去娶妻生子,去在这个城市扎根。
也许他和霍思邈的区别就是霍思邈是神一般的存在,不用考虑生存和生活,只需要考虑如何治病救人的高尚事业。
郑艾平不同,他如果想保证自己能够持续的治病救人实现自己做医生,做好医生的理想首先解决的是生存问题。
说句不恰当的就是孟子说的,仓廪足而知荣辱!
相反面对职称问题霍思邈一点也不用操心着急,因为自身足够牛逼,爹也足够牛逼所以他不用操心评上评不上,他只要想评就能评上。
所以剧中他才会对刘晨曦说,老大这次评职称你一定评上教授,否则你在我前面我都评不上了……,这完全处于哥们仗义。
有钱有势了就是这么牛逼,可以高尚的去做太多道德层面高高在上的事。
第二,剧中张小蕾挨打,郑艾平束手无策。
一个读了博士的人依然是这个社会的边缘,他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来摆平这件事,也没有能力呵护好自己的女人。
假如这个剧情换成是霍思邈的女友挨打,结果可想而知,孙夫人一出场那个敢动我未来的儿媳妇?
霸气十足啊!
第三,郑艾平不敢接受于莺莺的爱,最后留下个不了了之的纯洁友谊,这个其实是悲剧的升华。
被现实刺痛的平平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软弱和无能”,他不仅仅是怀念张小蕾,更是害怕于莺莺变成下一个张小蕾。
当他看到张小蕾大着肚子被老公从宝马车里扶出来的时候,我想他一定给自己一个目标:“大丈夫应如此也!
”这种悲剧恐怕富二代官二代是难以体会的。
第二和第三深刻的说明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问题所在。
由于我们的法制并不健全,我们的社会还没有给没个公民足够的安全感,政府提供的所谓的人权保障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生存权上,人们的财产安全和个人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社会机制能以迅速有效的提供保护。
整个社会依然在强权强势强力的威胁下运行,越是靠近权力中心的人越会占据更多优势资源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越是被边缘化的人群越是弱势群体。
强强联合欺负弱势群体的事件司空见惯,像郑艾平这样从农村考出来的人,即使读了博士,即使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也依然没有改变弱势群体的宿命。
因为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化严重的社会,在法制不健全,依靠权力(泛指各种权力,包括黑社会)大小来分配社会资源的现实面前,要想得到权力的庇护必须有与权力结合的人情关系。
这些因素将决定你的社会地位,和你发展的方向和前途。
像郑艾平那样的人,没有有价值的资源和别人交换也就很难建立起自己牢固可靠的人情关系网。
就像《hello,树先生》中的树哥一样,平时大家在一起喝喝酒开开玩笑说说笑笑没什么,但是一到了涉及亲身利益的时候,到了真事上,就不一样了,没人拿树哥那样的人当回事情的。
郑艾平也是,平时大家看不出区别来,但是评职称了,霍思邈随随便便写点论文已审批就过了,郑艾平可能要费尽的多。
社会制度和各种机制也没有给郑艾平留下多少空间让他慢慢上升,他必须抓紧时间评上教授,他必须张能力,最起码应该有庇护自己女人的能力。
而相反,官二代,富二代拥有更多更广泛的优势资源和更加牢固的人情关系网来为自己的利益保驾护航。
因此,郑艾平做不得霍思邈那样不是因为个人能力问题,换句话说,霍思邈之所以能够做到那样只不过是因为他是二代。
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谁都不愿意接受,但这就是社会的现实。
在我们社会发展还不完善的今天,这就是最大的现实。
我们没有可靠的法制来建立可靠的社会准则之前我们必须依附权力来寻租非正常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而农村考出来的孩子又缺少寻租这样权力庇护的可交换资源,他们必须舍弃上层建筑中更多的东西,集中精力来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不可替代,让自己有机会有资本有交换条件的来到上层社会。
这看起来很残酷,但也是非常现实的事实,这个年代,你不具备一定的非正常手段,你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没有哪条法律会主动保护你的利益不受侵犯。
法律只会借助权力才能发挥实际效果,这一点在今天非常重要。
固有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规则留给郑艾平们上升的渠道和空间越来越小,阶层的固化已经是不能逃避的现实。
在所有一切改变之前,郑艾平们不得不忍辱负重,努力拼搏,让自己的真才实学变成一种稍有价值的交换资本来奠定自己的社会地位,哪怕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女人。
这剧我从头追到尾,虽然从第一天就在各种吐槽。
霍思邈多帅啊,招蜂引蝶这词就是给他量身订造的,大背头单肩包鬓角还是那么长,穿着紧身背心见人三分笑,公子哥我懂,功臣之后我也听着笑一下,看见美女就挪不动步子出了事找养母我也忍了,可是对美小护这是几个意思,最后一集俩人从民政局出来路边摊喝酒那段,美小护怎么就能忍住了不直接把酒瓶子爆霍思邈脑袋上呢?
过程你妹,我要去青岛!
所以说霍思邈就是我在男女关系中最讨厌的那种人。
卖相好,脾气不错,关键时刻能搭把手,大是大非上拎得清,家庭条件好,事业小有成,有个无限宠溺的娘,只要你好就怎么着都好,经济压力没有,社会压力没有,家庭压力几乎也没有,从小到大女朋友花样翻新的换,真心喜欢也不是没有,可阴阳差错总是走不到结婚那步,但是跟前总有个晃悠来晃悠去的姑娘,跟你勾肩搭背一晃十来年,忙着相亲找男人,可就是嫁不掉,大家开始还以为你们俩有戏,然后过个几年,你俩就性别模糊真的没人再提这茬,连暧昧都算不上了。
可是谁心里别扭谁知道,美小护怎么可能相亲成功,她守着这么一位几乎能打满分的若即若离的男人,对你说你不在医院我就心慌的话,动不动就承诺等你60岁还嫁不出去我就收了,听着听着就笑开了花,32岁的姑娘梳个齐刘海护士帽上别个粉色卡子再粉嫩眼角的皱纹也是藏不住的,可是青春呢,没有皱纹的那几年呢,身边来来回回剩下的还是这么一个以“哥们”名义存在的男人。
霍思邈喜欢美小护吗?
必须喜欢,有求必应,打架伤了有人涂药饿了有人煮粥时不时还能给点心灵鸡汤,主要是还会示弱,嗲起来也能让人骨头酥一把,除了长的不貌美年龄有点偏大收入不高真心挑不出来毛病,可霍思邈爱美小护吗?
我看未必,床这个东西吗,上也就上了,上一次跟上两次没有区别,最后一集看美小护大张旗鼓的满医院通知大家来喝喜酒,喜上眉梢的样子我也不知道是该称赞她逼婚得法守得云开见月明呢还是骂一句傻姑娘这么一个男人拿孩子绑得住吗?
更何况根本没有孩子,结果果然绑不住,在霍思邈喊出让后面的同志先上的时候其实美小护的鞋子就可以脱下来给他俩嘴巴了,至于后面在路边摊上一边喝酒一边跟人家姑娘说我们不能为了婚姻失去自由这种屁话,直接啤酒瓶子照着大背头最高的地方下去就可以了,费什么话啊,老娘当你电动按摩棒爽一下算了,青岛那种地方自己又不是去不了,没必要非跟你这种心智还停留在幼儿园小班的男人一起享受过程!
可人家HE了,这事真让人不寒而栗。
最近热播的《外科风云》让我想起了这部几年前得电视剧,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关于医生这个职业叙述很详尽的剧。
医改失败 各种医患事件层出不穷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 《心术》走向了观众 这是一部反映医患关系和医疗工作者真实情感的电视剧。
在反映国内医患关系尖锐现状的同时,也展示了同样“憋屈”的医生群体。
剧中还原了真实的医院工作环境、棘手的医疗事件,以及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友情、爱情纠葛……希望能够打开医患关系之间的那扇“生死门”。
虽然有些情节过于"艺术化",但不影响他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思想:理解每一位医务工作者 不能一杆子打死一船人 这个社会是需要互相理解 互相包容的。
我们国家的教育和医疗改革任重而道远哪!
看了心术,为美小护和霍思邈的办公室恋情终于花好月圆而高兴;但是,不得不说,生活中不可能每段暧昧都有如此完美的结局。
我喜欢这部电视剧,但是,我不接受这种电视剧带来的所谓暧昧会修成正果的乌托邦影响。
因为暧昧猛于虎。
我看着电视里的美小护和霍思邈觉得他们真是登对儿啊,可是哪对暧昧对象不是如此呢。
但是,最后霍思邈美小护在一起并不是因为他们之间更有爱更死守这份感情:霍思邈追求漂亮女演员是真的,美小护相亲遇见了合适的想很快嫁也是真的;两个暧昧多年的人走到了一起,是因为各自直接更喜欢的对象因为种种原因或缘分错过了。
试想霍思邈美小护两个人中的一个人已经和别人婚了,那么估计婚了也就婚了,他们也就是如过去的十年一样一直暧昧下去而已。
思想道德健康的人理智上并不会主动希求暧昧,但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尤其是处在恋爱年龄的男女,与对方朝夕相处的办公室生活比与其他任何人在一起的时间都多,这让彼此间的情愫有太多的契机来暗生和发展。
未婚的男女也的确都有权利对此幻想并期待这种感情文火细熬直至水到渠成。
但是,暧昧应该有感情和时间上的度,如果一直蛰伏着,一直没有点破,恐怕还是爱的不够吧?
——霍思邈美小护之流如果爱的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何苦暧昧十年,而且十年里各自也一直没闲着?
是窗户纸没捅破,还是各自都认为也许还会遇见更合适的?
关键的问题是,男人在暧昧当中往往将尺度把握很好,既能先挑起感情的涟漪,也能控制感情的进度;可女人不行,女人都傻,虽是被动,但容易当真。
所以,玩暧昧往往吃亏的都是女人,除非男人最后想当真了,否则女人都是竹篮打水连旧人都算不上,而男人却可以轻松跨过过往欣闻新人笑。
似是而非的好感需要以暧昧的形式来考量一段时间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女生,最好还是要学会自保;长久犹豫不定的暧昧,说白了还是不够爱。
与其磨磨唧唧很多年拎不起来放不下,我宁愿要一个可以痛快表示他想法的男生,即使不喜欢他最后没有接受他,我至少心里也会一直敬重他是个敢爱敢恨的爷们儿;而暧昧多年未成正果的名不正言不顺,到头来转化成怨与恨的感情绝对不会比当年的爱意少。
美小护是运气好,可不是每个女生的霍思邈最终都会穿破暧昧而给彼此一个交待。
END
一直很欣赏TVB拍的电视剧,且不说精致或者粗糙,那种对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关注,让社会对不同行业以及从业人员更了解,也会多了几分理解,彼此之间,也就更加宽容和谐很多。
很高兴看到内地也出现这样的电视剧,但是区别于tvb,就内地的社会情况而言,心术更接地气。
看到有人说心术三观不正,很无语,都是人,嬉笑怒骂爱恨情仇谁没有。
做医生又不是机械。
通过TVB,至少对缉毒警察,交通警察,重案组警察,普通的小警员,医生,护士,律师,宠物医生,杂志社编辑,廉政公署,sales,等等等等不同的行业多多少少有了一些了解,即便我深知电视剧是经过了艺术加工,不一定是完全真实的反映。
希望内地以后也多一些这样的电视剧,关于人性,有美好,有劣根,这些都是不能避开的现实,关系着你我每一个人。
关于医院那些事:医患关系方面,写出了现实中的一些问题,都比较深刻,作为一个外地人在北京常去医院的患者我深有体会。
鼓掌,她写的很靠谱,很有溜儿。
医德方面,说实话,好大夫不多。
电视剧美化了生活。
作为一个从小在医院闻着来苏水味道长大的孩子,身边太多的医务工作者,包括独自闯荡外地14年遇见的,好的有,但没那么多。
医院方面,国内硬件条件那么好的医院不多,有事没事就给患者买单的更是少之又少。
毕竟医院从国家得到的拨款很少,还有一大家子要养活。
医务常识方面,太匮乏了,都没法用“缺乏”这个词。
谁告诉你药剂科是大夫转换岗位,避重就轻的地方?
那个医院可以随便用个大夫当药剂师?
如果有这样的医院,反正我不想去。
医院每个岗位都有它严格的限定,药剂在国内普通医科大里都有,还有中国药科大学,每年工作也有职称考试,怎么就大夫太累了就去药房了?
你拿药房当什么?
药剂师在大夫用药方面有严格的指导意义和价值,他们要学习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药理学,拉丁文,等等好多专业学科。
《新编药物学》那本书都出到第17版了,你看过几版?
别在这搞笑了。
一个三甲医院一晚上门诊的处方现在都能到几百张甚至上千张,你觉得很轻松吗?
还有什么“特别巡护”,哎,说什么好?
手术室的护士都那么不固定啊?
说上手术就上手术?
说下病房就下病房?
你以为是ICU大夫?
还有,一个神经外科的大夫,说上手术就上手术,开刀就像去趟菜市场,不用写术前方案、手术报告的吗?
而且在手术台上整天聊天,实在是太不靠谱。
还有大夫查房,哪个医院的大夫查房是三五成群的?
国宝级专家的教学课吗?
还有什么第六届全国神经外科什么大会,怎么就在云山医院举行了呢?
他们那个科主任主持各种会议,有时候都不像科主任了,像医务处主任。
还有那个医药代表刘娟,找大夫推销产品,现在有这种临床推销,可邈邈口中的采购部六六你给放什么位置了?
医院一般都是器械科管这种器械采购和维修的知道吗?
临床大夫也接触推销的,但没有这么直接的吧?
没溜的事太多,一时也说不全,就这样吧。
家里医务工作者较多,没有一个看这部剧的,都说俩字“太假”。
看在这么多年没有写医患关系的好本子的分上,评价“还行”。
金医生跟我分享过一个行内的笑话:说,外科医生有四任老婆/女朋友:医学院同学,护士,药代,学生。
《心术》和《格蕾》的最大区别在于:《心术》:医生爱护士;《格蕾》:医生爱医生。
前者中医生(以霍思邈和郑艾平为代表)最终或者最深刻的恋爱是和护士:霍思邈和小护,郑艾平和晓蕾(小郑因为和晓蕾的往事不能对同是医生的于莺莺敞开心扉),甚至护士长宝珍姐也是胸外科主任的夫人;而后者中医生和护士的爱情往往不得善终——比如George和Nurse Olivia, Derek和Nurse Rose, Dr. Baily和男护士Eli...相反地,医生和医生往往终成眷属,比如亲爱的男主和女主,比如Yang和Hunt,比如Calzona,还有最后刚刚第八季结束深情告白的Mark和Lexie.本来我想籍此发表一番关于东西方婚恋价值观的讨论,但是我妈说我那通厥词发表在网上一定会被人喷,索性就只写这样一个简单的trend story吧。。。
但是,词汇量不同的两个人到底可不可能在一起呢?
每天更新两集看完了,感觉不错,推荐给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看看。
和王大宝一起天天准时看
医患纠纷,小三,拼房,办公室恋情,医闹…亲情戏,爱情戏,激情戏……
不能深究剧情,因为太假了,现实中的大夫跟医院真的能按照“信 望 爱”来对待病人就好了。但是片子还是挺令人感动的,像我这种很容易被煽情的人,觉得还不错。
12年夏天热播的
这个这个
你要把他当医患关系的片子来看,那太唯美。不如作为大龄剩女奋斗史来学习如何从姑娘熬成婆,将革命战友的同事关系发展成亲密无间的爱情---酒精很重要!
卖贫有余,深度不足。有些地方很假,说教味太浓
说实在话 吴秀波演得挺是那么回事儿
六六你没金刚钻别揽这瓷器活行么,医务剧真不是你能hold得住的,不要太假啊!还是快回去继续写那些直戳中年妇女心口的家长里短婆媳小三吧!那才是你的专业!!
信 望 爱
这女的缺心眼。
除了心术,片面地反映了不该深入讨论的社会问题。
没想的好。细节不到位群演技术渣。三个人都有些《请你原谅我》里的影子。所以有点假了。
身边有很多在医院工作的朋友,大家是一起追剧一起讨论的~这部剧虽然有不少不足之处,但我们能看到剧在尽最大努力还原医生护士的真实工作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尖锐的医患矛盾~跟着剧情有时愤怒,有时感慨~个人觉得希望这样的剧能再多一点,能够做得再专业一点就更好啦!最后,阿拉邈邈好帅😍
你懂我的欢喜。
看了两集就果断弃之。。。
我就是稀饭黄菁菁啊!
一般,很一般。
One for all,all for one。纪念结识有魅力死了的surgeon大叔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