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最近一口气看完了,虽然是前女友的推荐,但是这部剧超级好看,最近心情超级低落,生活不太尽如人意,一直陪伴自己的人也离我而去,但是看了这部剧,心情能被调动起来,这部剧最大的魔力就是慢慢的正能量,并且不让你感觉到突兀,每一集接近三十分钟的时间,一大半都会突发危机事件,但是结尾总会是舒服的解决问题,可能有的人很假,但是其实不然,至少对于现在失落的我看到richard顺利的解决问题,总是身心舒畅,非常简易大家看,HBO对于喜剧的理解方向是正确的,不一定非得有搞笑镜头,真正的喜剧表现在事情的发展状态,能给予观众舒适的剧情感受,这对于观众很重要,建议大家去看这部剧,看完至少你能对生活抱有一线希望!
Business Analyst, Quality Analyst, Business Process Analyst, Project Management 在优秀 IT 工作职位竞争日益激烈的硅谷,无论是商科背景的你希望在职场脱颖而出,与他们分挺抗争;还是作 为工程师的你,希望在职业生涯上向 PM 的职位更迈进一步;那么 Business Analysis 这个课程就为有这样需求 的你在理论知识为导向,实操技能为强化的双向轨道上开辟了一条快速通道。
与此同时,还将穿插讲述华人在面 试过程中常犯的小“禁忌”,如何向面试官更好展现自己。
而通过这门课程培养的 Business Analyst 则将是在大型 企业项目中,为 PM丶工程师丶商业团队等不同团队发挥建筑桥梁丶弥补鸿沟重要作用。
有资深 8 年 BA 工作经验 Mia 老师(现 eBay 商业分析师)将手把手教你硅谷一线大公司的ba工作技能,做三个银行丶google和ebay的真实项目。
学完就有2年经验。
最后利用mia老师多年的职业资源快速帮你找到工作。
vx联系:weizhicheng0
故事一如既往精彩,感觉跟veep有点像,都是失败着上升的发展模式,虽然同样是hbo旗下的招牌喜剧,veep是我的all time favorite,但是硅谷我已经看不下去了,发现没有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甚至常常因为横生的情节感到郁结气愤,乃至于会去讨厌一个角色,感觉这就是我生活中会讨厌的人………虽然我知道这很小气很petty,不该是一个观剧者的态度,但是就是气不过啊!
看得不舒服,撤了🤧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见这里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mid=2247484361&idx=1&sn=8835e7c3708f08b3c9fbf41dbbd7a42c&chksm=ebefe589dc986c9fce7bc06efa5a1b7b32c49d2d4d3294a15395cf998dc096605913b512fd96#rd本季接近尾声,Pied Piper 历经了将近3季的磨难,终于上线,大获好评。
画面一开始,Richard 和Erlich 就坐在演播厅里接收彭博新闻的采访。
Richard 一如既往的有聚光灯障碍,有些手足无措。
Erlich 自吹的老毛病又发作了,不停强调自己名字的正确写法,不给旁人说话的机会,弄得主持人很无语。
接下来,第一个冲突就产生了。
当主持人问Erlich 拥有Pied Piper 5%的股份是什么感觉时,Richard 终于插上了话:“不,他实际上拥有10%的股份,Erlich 是公司的早期投资人。
”心虚的Erlich 赶紧岔开话题。
而正看新闻的 Monica 炸了,立刻电话质问 Erlich 为什么不向Richard 说出他已经把股权卖了的事实。
Erlich 振振有词:Richard 需要我陪他出席这些公众场合,不然他Hold 不住。
偶然间得知有人抛售Pied Piper 股份,Richard 立刻怀疑是Monica 干的。
气急败坏地给Monica 打电话,才得知真正抛售股票的人是 Erlich,两人正面冲突。
Erlich 说出了自己隐瞒事实的原因:如果说出了真相,自己就完蛋了,硅谷再也不会有人跟他合作,并列举了当年苹果联合创始人Ron Wayne 的做法(关于这个事件,趣硅谷以前深扒过,有兴趣的可以去关注微信号)。
Richard 却因为Erlich 的做法,不得不承担极大的风险。
因为一家公司在刚上的时就出现内部人员抛售股份的现象,会让外界以为公司出了问题。
Richard 准备将事情的缘由撰成新闻稿发到网上,碍于往日的情分,他决定只要事情没有泄露就不发。
参加“名利场”晚宴前,Richard 巧遇前投资人Russ ,得知Erlich 把股权卖给了Laurie ,而且是以净身出户的价格。
就在当晚,CJ就在科技博客发了一篇稿子,把股权的事情捅了出去,而被采访人正是Erlich 。
文章用词尖刻,说Erlich 是科技圈最大的蠢货。
但恰恰是因为Erlich 这种牺牲自己保全Pied Piper的做法,让Richard 深受感动,决定重新聘请埃利希为魔笛手的公关主管。
看完本集,小伙伴们除了觉得Erlich 可恨又可怜外,估计也很好奇,Laurie 凭什么用这么低的价格收购Erlich 的股权?
其实这条线在第二季就埋下了,当时 Richard 面临跟 Hooli 的官司,此时已由Laurie 掌舵的 Raviga 公司置身事外撤了资。
无奈之下,Richard 找到了新的投资者 Russ Hanneman,而Russ 接下来又把所持股权卖给了Raviga,而没搞清楚的状况的 Richard 同意了所有的合同条款。
这中间,卖来卖去的是股权,决定谁说话声音大的是董事会席位。
这也是 Laurie 能从根本上掐住 Erlich 脖子的关键。
首先,我们来说说董事会席位对公司的影响。
创业公司中,股份多少与董事会席位并不绝对相关,关键在于投票权。
能在股东会(根据公司结构也可能是董事会)上拥有多数投票权,就能控制公司。
举几个活生生的例子。
硅谷风投公司KPCB和红杉资本各注入谷歌125万美元,分别获得10%股份。
5后的2004年,也就是公司创立6年后,谷歌上市,近2000名员工获得配股。
上市时,谷歌重拾美国资本市场消失已久的AB股模式,佩吉、布林、施密特等公司创始人和高管持有B类股票,每股表决权等于A类股票10股的表决权。
2012年,谷歌又增加了不含投票权的C类股用于增发新股。
这样,即使总股本继续扩大,即使创始人减持了股票,他们也不会丧失对公司的控制力。
目前,估计佩吉、布林、施密特持有的谷歌股票将低于总股本的20%,但仍拥有近60%的投票权。
谷歌还是这哥仨说了算Facebook在几番融资后,扎克伯格的股份早已少于50%。
但在上市时,Facebook同样使用了投票权1:10的AB股模式,扎克伯格持有的股份与一般的一股一票投票权不同,每一股有更多投票权。
此外,扎克伯格还和主要股东签订了表决权代理协议,在特定情况下,扎克伯格可代表这些股东行使表决权,这意味着他掌握了56.9%的表决权。
所以,创始人在自己持有的股份被充分稀释后,仍可以设计结构,通过持有每一股拥有多票投票权的“优先股”来控制公司。
而在本剧中,好几处戏剧性的冲突都靠董事会实现:Richard 是创始人,自然要进入董事会,占一席;Erlich 在Richard 喝醉的情况下,连蒙带骗地让他答应自己进入董事会,又占一席;Russ Hanneman 投资进入董事会,并且占有两个董事会席位;Raviga是的Pied Piper的天使投资,握有5%的股份,而Monica代表 Raviga 成为Pied Piper的董事会成员。
在Raviga购买了Russ的股权后,董事会5个席位,Raviga占了3个。
Erlich 卖掉股份后,Richard让Jared 进入董事会;此时,Richard 可能仍然拥有最多的股权,但在重大决策上,他已经没有发言权。
这也就完美地解释了本季开始时,Laurie 为什么可以轻易换掉Richard,让别人来管理Pied Piper。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股权的问题。
在硅谷,不少创业公司信息不透明,在股权协议中可能会有很多坑。
以本剧出现的早期合伙人中途退出为例,大部分创业公司在制定合伙人退出机制时,会有这样一条规则:股东中途退出,公司或其它合伙人有权股权溢价回购离职合伙人未成熟、甚至已成熟的股权。
这其中,给退出合伙人的股票定价是个比较暧昧的问题。
一般有两个考虑因素:一个是退出价格基数,一个是溢价/或折价倍数。
用人话说,有三种给钱折现的方式:1、在退出合伙人当初购买股票的价格的基础上,以一定溢价回购2、根据公司净资产或净利润,按照退出合伙人所持股票的比例,给予其一定溢价回购3、按照公司最近一轮融资估值,以一定折扣价回购在具体操作时,不同的公司会有差异。
比如,一个公司上市时虽然估值约100亿美金,但公司资产负债表并不太好。
要是按照合伙人退出时可参与分配公司净利润的一定溢价回购,这个悲催的合伙人很可能吭哧吭哧干了N年,最后净身出户;如果按照公司最近一轮融资估值的价格回购,公司又会面临很大的现金流压力。
所以,合伙人想中途退出,能拿到多少钱完全要看当初的约定。
如果当初就是个模棱两可的说法,白干甚至倒贴钱,然后卷铺盖滚蛋也不稀奇。
所以,本集中,Erlich 不得不贱卖Pied Piper 10%的股份也不难理解。
创业套路深,步步都是坑,合作路也滑,人心很复杂。
想接收趣硅谷推送的更多有趣信息,请扫二维码关注
4.8 20240414 加文身在高位 听的都是好话 没人敢说实话 可好 直播卡成大笑话魔笛手也要做 先找了诶瑞克学弟 可学弟忍了好久 但也的确是个混蛋 不守约特技演员焦灼 所以态度很不好 可那俩是想提醒他的 竟然还做了SWOT 然后就被道歉的演员看到了 律师忒牛 那逻辑 结果厄被逼急了结果那嘴不停 秃噜了 刚逆转的形势又败北法官很好玩啊 哈哈哈 制度真不合理 只是一次测试就能认定产权归属么 看盖文那笑的都合不拢嘴 还大方的妥协其他可以撤诉哈哈哈先发信息不要删啊 诶 急得人 又占线又没电又丢钥匙 又不记号码的 把人急的大力敲门 让人以为赶紧删 幸好卡了自己建立的服务器 支撑了那么多访问 天呢 熬过去了 忒紧张刺激蛋没反应 等待救援那么多人看 还说救了就没人了 可是都起火了 马上坚持不住了 救走了 刚好 前面起火都不敢灭 因为理查说不要断网 结束了 小贾直接喷哈哈哈黑屏还有人看?
公司创始人被董事会罢免 呵 不可思议 小律师好帅 也好专业啊 理查很冲动 也很难平静吧莫妮卡投了票伤了理查的心吧 可后来的确也有了大作用 冒着被开除的风险啊 还两次 萝莉都郁闷了 又来 第二次直接抓了个第一天的新人来现场罢免莫妮卡 可谁知另一个现场示爱 说爱不能让她伤心 哈哈哈萝莉说逼我抓前台来吗可确是 术业有专攻 也会气愤 可真的要做那么无聊的胡子吗 律师好牛却也好颠的说 诶瑞克本来是打算去出气 结果也回来劝说 背调很尽责啊 然后真是一击即中 很有人格魅力 可怎么上来就不一样了呢 也可以 为了利益 但是是一点不听 只认定赚钱的盒子 越级报告也抵不住人实力在那 硬刚 好吧 人私下暗度陈仓 可怎么能第一天就露馅了呢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哈哈哈 一贯风格 高手果然是高手 G神没得说 速度提那么高 就是做无聊的东西也尽善尽美 以后人得先确认身份啊 上来一通发泄 不该说的都说了 那边萝莉还在道歉想让他接任 真的是 的确也得等时机 而不是觉得他是凑数大头是真气运之子啊 被开除被挖角 没有技术却被捧 什么都不用做挂那么多头衔 最后遣散费还拿了两千万啊 让做CEO 拒绝 但不能投资魔笛手吗 诶瑞克是有点欺负他哦 傻人有傻福 记者暴雷 大头又帮忙 清洗记录来压 可却忘了保密协议诶瑞克直接五十万收博客 那说话的艺术结果刚成立公司 那边破产人都是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难理财经理好坑 为什么不能惩罚 感觉有点歧视 无奈卖出股份 的确不好面对怎么说 拖可没有不透风的墙啊 应聘的先提 都怕风险 结果理查还以为是莫妮卡 莫妮卡也难 然后情况变得更糟果然话从别人口中说出来更有力 没太明白为啥萝莉能低价收购 理查还是心软 让他营销下载量那么多 活跃度低的可怜 测试的确忽略了普通用户 产品还是要满足用户的需求 再专业厉害 不适应市场小贾啊 太忠理查了 不惜作假想到最后 可也是他也觉得这样不好 那俩太可爱 难得达成共识 装的太过哈哈哈理查下决心用的时候 也是违背本心 可自己的心血啊 那么多人 不博一把吗然后最终还是放弃不得不说 诶瑞克的嗅觉太敏锐 很多次 尤其是萝莉怀孕的时候 下属搞事情 那分析绝了萝莉果然是混迹很久的 也很清楚 早就有沟通 要自己单干 于是 莫妮卡这一汇报也被拉入阵营萝莉很好玩 说话卡卡的 跟机器人一样 也很强 在商言商 而且怀孕也不影响 生产更甚早上催产下午就来了
刚刚看完美剧《硅谷》第三季,竟然发现这个美剧越来越好看了。
总结一下,就是男主创办了新公司,然后艰难launch新的产品,然后到了这一季发现产品不靠谱,没法赚钱,公司造假然后几乎破产。
但这三季涉及到的故事确实太多了,D和G自始至终都是两个水平很高的工程师,对RH非常信任,但是在最后这份信任也衰竭了。
他们展现出了典型的硅谷的工程师的样子,对代码的热爱,对技术的钻研,以及社交圈比较小等等。
男主其实也跟他们差不多。
但想了想,PP这个公司还是非常幸运的,每次在破产边缘都有重大转折。
或者说是当初的很多不幸造就了幸运,当初被开除的big head,他获得的资金最后救了公司一命。
很多事情也都是峰回路转,Hooli公司在这个压缩视频照片的产品线也是几经辗转,最后还是没成。
所以我倾向于,前三季向我们展示,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去探索新的app是多么的难,不论是有着优秀的人才的startup,还是有资金,有资源的大厂,最后也都失败了。
Hooli转向了当初那个box,而PP则几乎破产。
这个失败的例子告诉我们创业是多么的艰辛。
虽然最后D的视频的app挺好的,但是后面一定还会有其它的问题的。
J这个人非常的奇妙,他也是里面最难以琢磨,最迷人的。
他有才,会说话,而且总是抱着热情的心,友好并且善良,他做了很多的实事。
但是也是他最终主导了造假,见解导致公司破产的。
而E就更好玩了,承担了很多的笑点,自己有个大house,弄到最后孵化的公司差点破产,而且自己也差钱浪过头。
后面再看,他提前卖掉公司的股票还是大好事,很多事情都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太多了。
开始觉得这仅仅是几个程序员写代码,打嘴炮,插科打诨的创业故事。
但其实里面展现了硅谷各类人的特点,各种天使投资人,董事会大佬,公司ceo,平凡的硅谷的生活的人,以及这里的岁月变迁。
据说开头的动画也是非常切合实际的,生动展现公司的变迁历史。
期待后面PP的发展,哦不对,据说换名字了。
这部剧的台词实在是太重口味了,为了写完创业金融的作业还是硬着头皮二倍速刷完了前三季,以下内容来自我的期中作业(已结课),为了凑字车轱辘话说了不少... 美剧《硅谷》记录了硅谷中一家创业公司Pied Piper的运营日常,借助影视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硅谷巨头以及投资圈的运营模式,可以帮助观众了解硅谷生态圈的真实状况。
剧中创业公司Pied Piper所碰到的困难和问题,的确也是现实中创业者可能会遇到的,或许能够给予创业者一些启发。
然而,剧中人物的某些言行对现实可能造成一定的误导,因此本文从创业金融的角度去一一指出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疏漏之处还请指正。
1、孵化器与股权分配企业孵化器是一种为初创型小企业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一系列支持性综合服务,使其成长为成熟企业的一种新型经济组织。
孵化器以协助企业成长,降低创业企业的风险和成本,将创造出成功的企业,实现财务资助和独立经营为最主要的目的。
在该剧中,埃利希·巴赫曼以自己的别墅为“孵化器”,理查德等人免费居住于此,自行研究开发有潜力的科技项目。
后来当理查德的项目被风投看中时,埃利希·巴赫曼向理查德要求得到10%的股份,理查德也确实给他了。
然而,这一股权分配行为在我看来过于草率。
从剧情来看,埃利希·巴赫曼的孵化器给理查德的创业团队带来的资源寥寥,除了免费宿舍和几次出手帮助(如帮忙展示项目)外,不仅没有提供足够的资源,还带来了不少麻烦。
后来埃利希作为内部人员在公司刚上市关头抛售股份的行为,可能会对公司股价造成不利影响。
这也是造成理查德后来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的原因之一。
现实中,当孵化器要求得到股权时,首先要看创业团队需要的资源对方能否提供,且是在当下只有孵化器唯一能提供的。
其次,对资源的评估是否能超过估值本身的数倍估值,毕竟原始股过早稀释对创业者不利,对项目本身也不利。
2、公司价值与现金流创业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什么?
我们常常听到:公司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
也就是说,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使投资者赚到钱。
然而,剧中当理查德谈到扩大规模拥有顾客后进入预定收益阶段时,神经病投资人Russ Hanneman却说“如果有收益被别人看见,只能苟延残喘,但如果没有收益可以自称处于预营收模式”,“问题不是你能赚多少而是你有多少价值,什么公司最有价值?
赔钱的公司”,还举了Pinterest, Snapchat和亚马逊的例子。
此人的话十分荒诞。
亚马逊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其创始人贝佐斯对自由现金流非常重视,多次强调亚马逊的长期目标是最大化每股自由现金流。
亚马逊的确很多年都在赔钱,但这只是报表上的表面数据。
亚马逊近些年来不断进行资本的运作,追求资本自由流通的最大化而不只是单纯的报表上的利润,不断拓展业务,以保持股价的稳定成长及收益,以达到投资人及股东的最终目的。
尽管人们对公司的价值的评判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但毫无疑问,公司的目标是为了营利,一个有价值的公司必然是要能够赚钱的公司。
而一个公司的价值,是其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而不仅仅体现在利润上。
3、产品的定义与股价在第三季第2集,新CEO认为理查德的平台、算法和软件都不是产品,认为魔笛手的产品是股票,一切行为都要以提升股价为目标,这一点与理查德产生分歧。
后续剧情表明,新CEO的行为是不当的。
股价归根结底,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这必然导致企业的利润率上升,引起人们对股价的普遍看好,从而买入股票。
产品是创业公司赢得用户和实现收入的核心,产品的开发应该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创业团队应该利用先进的开发流程和工具,不断进行产品迭代和升级,满足用户的极致体验。
4、产品的测试与更新迭代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尽快使用新产品,进而能够迅速得到用户反馈的信息,依靠用户反馈的信息对产品不断作出调整和完善。
很多移动互联网公司经常推出测试版进行封测、公测等,先设计出产品,然后依靠用户的集体智慧来完善产品。
企业要充分适应用户的需求,从而增强产品自身的竞争力。
剧中理查德发布的测试版本只给身边的少数开发者朋友们进行了测试,没有面向普通小白进行测试。
后来在营销推广阶段,没有赢得用户的青睐,日活跃用户不足,甚至出现了买水军进行注册的情节。
这些充分暴露出理查德等人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产品定位与目标用户群体不清晰,产品测试没有达到广泛接受用户反馈的效果。
从理查德的开发者朋友那里得来的反馈是产品实在太棒了,然而从后来的推广来看,这项产品的主打的应该是广泛的目标群体,然而却没有给普通小白进行测试,没有充分从普通用户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结果导致了所得反馈过于片面,错过了对产品进行更迭的好机会。
另一方面,理查德没有作为一个开发人员应有的坚强的心理素质。
在现实中,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进行测试并在更广泛的世界尝试使用其产品时受到打击是非常普遍的。
这一集,Richard和他的工程师团队继续和CEO Jack Barker 撕逼。
在越级给投资人Laurie Bream告密都没能阻挡Barker做“盒子”的决定后(那老爷子也真是神奇,无论别人和他商量什么,他一概用他那张“成功三角关系图”挡回去),Richard们打算阳奉阴违,在Pied Piper内部秘密建立一个臭鼬工厂(SkunkWorks)。
他们决定,表面上,继续按照Barker的意愿开发“盒子”,私底下,则把主要的人力和时间投入到压缩平台的开发上。
Richard 盘算,随着截点时间的临近,Barker发现他们的诡计后只能接受既成事实,还会把功劳归到自己的头上,因为“不知道自己公司的工程团队在干什么对CEO来说是非常丢脸的。
”什么是臭鼬工厂(SkunkWorks)呢?
用Richard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公司内的公司( a company inside a company)”。
实际上,在美国的企业制度中,臭鼬工厂由来已久,在硅谷和科技企业中,臭鼬工厂尤其引人注目。
最初,这个词是著名军用飞机生产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个高级开发项目的绰号。
1940-1941年的不列颠空战后,盟军和纳粹都越来越意识到夺取制空权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
1943年,二战进入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
作为美国最主要军事飞机生产商的洛克希德公司承担了一项秘密研发任务,生产最新一代的军用飞行器。
为了不吸引人注意,研发项目被建立在了远离公司马里兰本部的加州伯班克的一片草原上,厂房和测试车间还在迪斯尼公司的帮助下伪装成了居民区,另外从一本科幻小说中找了“臭鼬工厂”这个词作项目代码。
为了这个项目,洛克希德公司抽调了公司最优秀的科研人员,打破了常规的考核管理办法,给予了它非常大的独立性,使团队可以专注于一些最创新最前沿的技术产品开发。
正是由于享有这种突破常规的创造自由,洛克希德的臭鼬工厂爆发出了巨大的创新力,在70多年的时间里开发出了一系列著名的飞行器。
其中包括U-2侦察机、F-35闪电II战斗机、F-22猛禽战斗机等我们最熟悉的军事飞机机型。
虽然洛克希德的臭鼬工厂到今天已经成立了70多年,但它仍旧保持了巨大的创新能力。
2013年6月,在臭鼬工厂发布的70周年纪念视频中,出现了众多美军未来武器,其中包括第六代战机和全球打击系统等未来概念武器。
工厂最新研发的“黑科技”还包括可以放置在卡车上的小型核反应堆等等。
14条凯利法则(Kelly’s Rules)洛克希德臭鼬工厂的创立者兼第一代项目负责人Kelly Johnson曾把工厂的经验总结成14条凯利法则(Kelly’s Rules),又被称为“臭鼬管理法”。
虽然其中不少针对的是项目当时的特定情境,今天已经失去意义,但其中很多条仍旧具有启发性。
其中第一条便是:臭鼬工厂的经理必须对他项目的所有方面享有几乎完全的控制权。
他应该向事业部总裁或更高级汇报。
第三条:与项目有关联的人员数目必须被严格限制,只使用数量很少的优秀人才(与所谓正常系统相比的10%到25%)。
第五条:报告数量应越少越好,但重要的工作必须全程记录在案。
第六条:应该有一个月度费用审核,其中不仅包括已花费和待花费的费用,还应包括项目结束时的费用预测。
另有个版本说Kelly’s Rules共有17条,多出来的几条包括:“报告不要超过20页,会议不要超过15人。
”“永远不要和海军做生意。
”(造飞机的都看不起海军?
)“即便它看上去丑,它还是一样会飞。
”(乔布斯听了会怎么想?
)后来,美国许多其他企业纷纷仿效洛克希德的这种组织创新模式,臭鼬工厂也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
在科技公司中,所谓的SkunkWorks可以罗列出一大串:研究太空电梯、谷歌眼镜、无人驾驶汽车等一大堆“黑科技”的Google X实验室,Amazon的Lab126和A9,施乐(Xerox)的Palo Alto实验室等等,其中最有科技编年史意义的两个可能是IBM的PC项目和APPLE的麦金塔(Macintosh)项目。
两个最具科技编年史意义的SkunkWorks蓝色巨人IBM一直主导着大、中型计算机的时代,对于个人电脑PC的出现,它一直抱着一种不情愿的姿态。
1977年,苹果公司在西岸电脑展后公布了Apple II,很快成为市场上最成功的个人电脑。
IBM的一部分管理者也意识到了个人电脑的重要性。
但许多人仍旧反对IBM进入这个市场。
在一次会议上,一个高层管理者便说,“你到底为什么要关心个人电脑呢?
它和办公自动化一点关系都没有。
而且,它只会给IBM带来麻烦。
”(参见维基百科)。
为绕开管理层阻力,全力支持个人电脑开发的IMB副总裁William Lowe决定仿效洛克希德,在佛罗里达的博卡拉顿(Boca Raton)建立SkunkWorks,即IBM Entry Systems Division,并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由唐·艾斯特里奇(Don Estridge)领导的研发团队(当为苹果寻找总裁时,乔布斯找斯卡利之前先来找了这位唐,并开出了100万美元年薪加100万美元签约奖金的条件,但艾斯特里奇拒绝了它)。
这个团队仅仅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便在1982年的8月研发出了IBM的第一代个人电脑5150机型。
博卡拉顿的臭鼬工厂不仅使IBM在后来的个人电脑市场成功分到了一杯羹,而且整个地改变了个人电脑市场的格局和走向。
乔布斯领导的麦金塔(Macintosh)项目是另一个著名的SkunkWorks。
IBM PC的成功不断挤占了苹果的Apple II和Lisa电脑的市场份额。
当在施乐的实验室看到最初的图形界面电脑的原型后,乔布斯决定迅速攻占这一市场,加紧麦金塔项目的开发,并计划在1984年初发布此产品。
当时,由于时间紧迫,苹果的人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但是乔布斯凭着他的偏执、激励同事的天赋和“现实扭曲立场”,制定了一份时间表,最后麦金塔团队研制成功了这款具有历史意义的产品。
麦金塔团队和Skunk Works非常相似,在招募成员时,乔布斯吸纳的都是他最中意的具有艺术天赋的技术天才。
团队内部有着独特的文化,乔布斯对他们的一条名言就是“要当海盗,不要当海军。
”他给自己的团队灌输叛逆精神,让他们像海盗一样行事。
团队的一名成员甚至在公司一栋建筑上升起了海盗旗。
由于乔布斯的强大影响力,这个团队享有独立于公司日常管理制度的自由,因此也和苹果的其他团队爆发出很多冲突。
在一次酒会上,麦金塔团队甚至和Lisa团队的人爆发了公开冲突。
Macintosh项目无疑是成功的,但乔布斯在建立一个核心团队的同时也寒了公司其他人的心,这也成了后来他被斯卡利排挤走时得不到大家支持的导火索。
SkunkWorks应避免沦为高级研究部门总之,臭鼬工厂有着高度自治的管理模式,避免组织内部的想法创意等由于官僚主义而被限制。
国内,开发出微信和QQ邮箱的腾讯广州研究院,其实也和SkunkWorks很相似。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SkunkWorks开发出的东西都会被母公司认定为有价值。
施乐(Xerox)的Palo Alto实验室诞生了许多现代计算机最重要的技术,包括Alto个人电脑、鼠标、以太网和图形用户界面等等,但施乐公司的主要业务一直都是打印机和复印机,其管理层对这些革命性的技术置若罔闻,结果真正受益的都是偷窃他们技术的其他公司。
与此相似的还有AT&T的贝尔实验室,开发了晶体管、移动电话、激光、C语言、Unix操作系统,但是AT&T并没有就这些发明建立起什么核心业务。
福布斯一篇文章指出,臭鼬工厂要避免仅仅沦为企业的一个高级研究部门,从组织方式上必须独立于公司其他部分建立起产品团队,这个团队还必须能够控制自己的销售渠道。
即便你是世界级的研发团队,控制不了渠道,也只能看着自己的创新在内部死亡。
SkunkWorks正被公司内部创业团队取代近十年来,随着Google、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的崛起,传统的臭鼬工厂正在被大公司内部的创业团队这种新的创新形态取代。
福布斯的这篇文章指出,20世纪的公司只要把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就可以长期保持市场份额,大多数公司通过过程创新(process innovation,即使用更好的原料,更低的价格,产品线拓展)增量式地提升产品。
开发颠覆性的产品是危险的,它既不符合公司现存的结构,又会分散公司在核心业务方面投入的精力。
因此,许多公司选择通过臭鼬工厂这种迂回方式来开发此类产品。
进入21世纪,市场份额都是短暂的,公司必须掌握持续创新(continuous innovation)能力:做好核心产品的同时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业务。
公司想保持长盛不衰,就必须在核心业务萎缩前(通常都很快)开发出未来的核心业务。
因此,无论是国外的Google、Facebook还是国内的阿里巴巴、腾讯,都在内部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创新、创业团队。
这些团队既与传统的臭鼬工厂有所区别,也可以说它们就是普遍化后的臭鼬工厂。
作为一家初创企业,在Pied Piper内部建立SkunkWorks是一件很反讽的事。
它说明Barker的领导已经把公司带入了顽固不化的官僚主义,和唯规则(“成功三角关系图”)是从的本本主义。
Richard们的SkunkWorks是传统意义上迂回策略,只不过多了一层密谋的成分。
--PS:这一集里还有一个好玩的梗,与SkunkWorks无关,但是不吐不快。
$一个不吐不快的梗$工程师们的思维就是讲逻辑性。
在他们看来,SkunkWorks就是一个程序(Program),要正常运行(Run),必须给它搭建好环境(Environment)。
要让Barker 觉察不出异常(Exception),这个环境的每一个变量(Variable)都不能异常波动(Volatility)。
所以,他们必须一边偷偷搭建压缩平台,一边继续假装开发“盒子”,而且还要继续抱怨不喜欢“盒子”这个想法,而且还要继续取笑Dinesh的金链子。
为说明这一点,Jared还专门提到了Meinertzhagen's Haversack的故事,并解释说这是一个军事欺骗原则,“简单来说就是要做足前戏,让大家知道我们仍旧讨厌‘盒子’。
”但Jared并没有把这个故事全讲出来,很可能是为了故意误导观众。
Richard Meinertzhagen上校是英国情报部门的一名特工。
根据维基百科,一战时期(1917年),英国对奥斯曼帝国的西奈和巴勒斯坦战役中,他凭借一个背包计谋(Haversack Ruse),向奥斯曼军队提供了虚假情报,最终使英国军队取得了贝尔谢巴和加沙战役的胜利。
根据这位上校的日记,当时他在被追捕途中,故意让一个藏着虚假英军战斗计划的背包落入到了奥斯曼军队手中,还在背包上染上马血使它显得更可信。
在E03末尾,Richard和小伙伴忙活了一夜,拿出了SkunkWorks方案,第二天一早,Richard就在公司绊了一跤,文件撒了一地,SkunkWorks落入了Barker 手里……是不是听上去和Meinertzhagen上校的做法很相似?
所以,Pied Piper的SkunkWorks就此告吹了吗?
今晚更新的E04中我们拭目以待。
————————————————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记,欢迎关注!
s03e04,Pied Piper又炒掉了一个CEO,剧情跌宕起伏,但是主旨却相对平淡。
乘着这个间隙,我们来回味下“大头”这个角色。
几乎在所有人看来,Nelson Bighetti( “Big Head” ,大头)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废物。
“没用”是人们为他贴的标签,围绕他的所有剧情似乎都在尽力体现着这一点。
在善意的朋友看来,“大头”是个好人,但是……没啥鸟用!
先来看看s01e02里,他那帮恶毒的小伙伴们是怎么吐槽他的:迪尼希:我们都爱大头,但事实摆在这里,他编程不如我,搭建系统没有 吉尔弗约尔强,当一名混蛋没有Erlich擅长。
吉尔弗约尔:他做所有事都不在行,对什么都没有做出过贡献。
迪尼希:但他是个人好。
吉尔弗约尔:好人,但是没用。
迪尼希:有一天他睡着了,我盯着他的脸,我禁不住想,他可真是个彻底的废物,一个没有任何意义和目的的存在。
吉尔弗约尔:他就像《质量效应3》(一款游戏)的开放式结局一样毫无意义。
为了把大头留在Pied Piper,Richard建议能不能让他做那种 “公司流动人员,哪个岗位需要就去哪里帮忙的多面手。
”Jared委婉地回应说,“他自己也承认,他更像是一个无为大师(master of none)。
”听起来像是废物的尊称版。
s02e09片头的酒吧里,Hooli纽核力团队的两个工程师对已经被升职为Hooli xyz部门首席梦想家的大头说:“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曾经是纽核力组里最没用的一个。
但你现在一个人负责一整个部门。
你扪心自问过这是为什么吗?
”大头:“不,我从没想过。
”“除了总能戏剧性地搞砸之外,你有任何技能吗?
”大头:“我有一艘船。
不过这大概不算是一项技能。
”《硅谷》已经拍到了第三季,但大头从没做过任何有实际意义的工作:在Erlich的孵化器里,“大头”开发了一款叫NipAlert的应用程序,它的主要功能是当周围有女性处于兴奋状态,奶头竖立起来时会发出警报。
对这款应用,大头后来说,“连靠露奶讨生活Mochacino(脱衣舞女)都不愿意用那玩意,她说这是性别歧视,她说的对,NipAlert确实很变态。
我开发了一个变态、性别歧视,毫无用处的应用。
”“大头”在Hooli[xyz]的担任首席梦想家期间的全部贡献,就是带领了一组工程师研制了一台“土豆大炮”——准星很差因而颇具破坏力的成年人玩具。
除了无用,“大头”的其他特征还有:1、头大。
这是显而易见的外貌特征,又似乎另有深意。
“头大无脑(无用)”,这是我们能想到的最直接的讽刺吧。
此外,头大意味着脑洞大,想问题可以异想天开、不着边际,可以专注于一些“最重要的问题”。
s02e04,hooli 成立了一个新部门xyz,专注于一些最大胆,最激进,最具实验性的项目,盖文称之为探月(moonshot)。
“麦哲伦环球航行是moonshot。
阿兰·图灵破解Enigma密码是moonshot。
登月工程是moonshot。
”盖文从萨摩维尔动力(类似波士顿动力那样的先驱性机器人公司)挖来了业界顶尖专家Davis Bannercheck 担任首席梦想家,并把“大头”提升为“联合首席梦想家”。
盖文说,Hooli成立一个XYZ是为了去探索那些对“大头”这样的思想家有吸引力的大问题。
他们进行的是一种形式更自由的探索,就像爵士乐,或者即兴戏剧那样,去探索任何他想到的东西。
Hooli的XYZ,许多人都觉得这是影射谷歌的Google X实验室,这个由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领导的实验室也以探索一些像太空电梯、谷歌眼镜、无人驾驶汽车等不着边际的项目著称。
然而,谷歌对这种讽刺一点也不生气,去年谷歌组建Alphabet 母公司时,CEO 拉里·佩奇还专门到Google blog发帖子:“Alphabet 将会包括我们的X实验室,它正在孵化 WING和无人机送货等新项目。
”在这句话的句号里,佩奇留了一个超链接,点击后会直接进入谷歌伪造的hooli xyz项目的页面。
页面上是一张很大的大头的大头照,下面一行文字是"[inspiration] - IT TAKES A BIG HEAD TO DREAM BIG.”(启发:大头才有大梦想)2、永远的公司实习生(只有图,略)无论入职多久,大头的的表现永远像第一天到公司的实习生一样。
3、驯鹿被车灯照射后的错愕表情。
对于将要降临到他身上的事,大头永远都没有做好准备。
临了,就会露出驯鹿被车灯照射后的错愕表情。
4、点头微笑(nod and smile)他平庸的智商既无法理解高级的技术问题,也无法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
当别人试图跟他沟通这些问题时,点头微笑就成为他的防卫手段。
盖文为报复Richard把Jared挖走,给大头升职加薪后,为破解Richard的一个压缩算法,纽核力的两个工程师问了大头一个他们认为他可能明白的技术问题,大头回答,“我也不大确定,Richard以前曾解释过,但大部分我都听不懂,所以只能点头微笑(nod and smile)。
”当这两名工程师追问另一个技术问题时,大头干脆直接以点头微笑来回应。
5、吸管大师记不清多少次,大头都是拿着一杯带吸管的超大杯饮料出现的了。
正确的使用吸管似乎是他唯一擅长的事情。
6、诚实。
虽然看上去像个废物,但在人人自大爱炫耀的硅谷,大头确实具有一种其他大多数人不具备的品质:诚实。
当Pied Piper刚成立,Jared询问他对新公司有什么其他人不可替代的价值时,他回答,编程,我很会写代码。
开发算法,诸如此类。
但是,“算法没有Richard强,如果Richard的是十倍速,我勉强也就一倍速。
” 在s02e09的法庭上,大头如实回答他对Pied Piper的建立没有任何贡献,在律师凌厉得询问下,他的“无用”也暴露无遗。
法官听完忍不住笑了:在硅谷这块宝地,大头这样的人真是让他“如沐春风”。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大头离奇的职业生涯(截至S03E04)。
早在Pied Piper成立时,Jared就说,在一份“精简无情的商业计划”中,大头这样的人不会有位置。
但就是这么一个一无是处,到处不受欢迎的人,成了整部剧里最不悲惨、最春风得意的一位(是不悲惨还是春风得意,取决于你的眼光)。
这部剧一开始,盖文为报复Richard把Jared挖走,给大头升了职,还给他60万美元年薪。
虽然当发现他实际上对Richard的压缩算法一无所知后,很快就不给他安排任何实际工作(unsigned)。
就这样,大头过起了拿着高薪却不用干活的生活。
更离奇的还在后面。
为了给接下来争夺Pied Piper所有权的法律诉讼铺路,盖文又把大头提升为XYZ部门的联合首席梦想家,以显得像是这位天才工程师和Richard一起在Hooli 创办了Pied Piper 一样。
前面说过,这个职位是为自由地探索那些最重大的问题而设立的,所以大头仍旧样没有任何实际的工作要做。
但是这种大公司的稀缺高层职位就像行业的指南针一样,“大头”的大名一下子扬名硅谷,还引来了《连线》杂志的封面采访。
在另一位首席梦想家Bannercheck离职后,Hooli又提升他为XYZ部门的唯一首席梦想家,目的是把他当成项目失败的替罪羊。
Hooli的纽核力团队解散时,大头凭他的职位层级获得了2000万美元的失业补偿。
在本集中(S0304)中,大头觉得他的豪宅空着9个房间太浪费,于是让一些创业者免费住在这里,为了不使他们显得太尴尬,象征性地获取他们未来公司的少量股份。
就这样,他无意中“偷”走了Erlich孵化器的商业模式。
纵观大头截至目前的整个职业生涯,他主动寻求的(NipAlert,还可以算上在XYZ研发的土豆大炮),都失败了,他所得到的,都是他无心获得的。
Jared 说的对,他确实是master of none,他的无用确实一种“无为”,就像中国哲学中说的“无为而治”,但这实在不能算是一种智慧,绝对只是一种讽刺。
按照剧情发展的逻辑,很可能后面还有更离奇的经历,更宏大的“狗屎运”在等着大头。
娱乐结束。
下面来点严肃的。
问:大头在硅谷的终极寓意是什么?
答:他扒掉了硅谷“皇帝的新衣”。
在一个天才云集的地方,从一打天才中找出真正的傻瓜来是很有难度的事情。
你也很难分清,在硅谷创造的一大波号称要改变世界的服务和应用中,哪些真的有价值,哪些是彻头彻尾的愚蠢。
可是,正是这种分不清,为大头这样的人的存在制造了空间。
让真正的英雄受磨难(各种倒霉),让“反英雄”(小丑)平步青云,这是许多剧本都爱干的事。
就像历史上其他任何时候一样,在硅谷这个璀璨的舞台(正如盖文所说,这是“文艺复兴时的佛罗伦萨,是亚瑟王的Camlot王国”。
),人们的命运和他的能力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技术的背后可能是各种愚蠢的发明,光鲜的外表、让人仰视的地位后面,可能只是一颗平庸的心和一段狗屎运般的经历。
与Richard这种更符合人们期待的少数精英工程师不同,大头代表的是普通人。
他说,“我来到硅谷只不过是想以电脑谋生,我不想为了那几个百分点的股权和室友闹翻。
这里不是我的家,不管我多么努力,这里都不是。
这个谷里的人都一样,只要不亏就行(watching the botton line),操他大爷的,我不干了。
”“大头”,其实是硅谷的反英雄。
在硅谷,每一个人都自称精英,每一家公司都号称要改变世界,但本质上,它们都必须在理性的原则下追逐自己的利益。
这个商业法则主导的社会少的就是“大头”身上的那一丝人情味。
某种程度上,他的平庸和普通就是硅谷扒下“皇帝的新衣”后的样子。
他的奇特的经历是企业之间残酷竞争的一个意外结果,也是亿万富翁过度膨胀的自我带来的一个的副产品。
————————————————————————————————————————————————————————————————————PS:大头职业生涯最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他领着高薪却不用干活,或者领着更高的高薪,却在“追求大梦想”的幌子下干无聊的蠢事。
这样的“肥缺”听上去像是只有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中才可能出现,在以技术和效率著称的硅谷,也有这种“领高薪不干活”的“好事”?
在Hooli,似乎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统一的状态叫做unsigned(没有被指派任何工作)。
在剧中,这些人通常就在某栋楼顶的太阳椅上工作(晒太阳),被称为楼顶工程师。
其中一名楼顶工程师说,盖文崇信日式的企业管理文化,认为unsigned是对一名员工的最大羞辱。
大头很快就找到了组织,和这群人打成一片,开始了“rest and vest”——即一边休息一边等期权到期。
根据Reddit的一篇专门讨论《硅谷》的帖子,以下几种情况最容易出现楼顶工程师:1、完成一次收购后。
有时候,大公司买下一下小公司,不是为了开展一项新的业务,也不是为了扩充自己的业务团队,而是为了直接获得小公司的某个产品或者市场,这时,小公司的团队在新的公司里就成了多余的人。
但是根据收购合同,公司没法解雇这些人,而且还要给相应的期权。
这些没办法被整合进新公司的人就成了楼顶工程师。
有时候,小公司的CEO也会成为其中一员。
2、公司雇佣了不能胜任的员工,但是按照合同没法提前辞退对方。
3、雇佣了领导的亲戚、官员的子女等特殊人员。
有时候,公司也会雇佣一些辣妹,仅仅为了活跃公司氛围,而不用为她们安排实际的工作。
4、高级储备人才。
公司目前没有合适的岗位给他们,但是辞退后重新聘用的成本很高,所以先养起来,等公司有职位空缺时再指派工作。
5、为了防止竞争对手雇佣他,或者防止他成为竞争对手。
比如,谷歌一直在给某些不干活的高级人才继续发薪水,目的只是为了防止他们离职后再创立另一个facebook。
实际上,像谷歌这么大规模的公司,还专门成立一个秘密的“板凳”项目 ('bench' program),来留住那些不负责任何具体事务的专业人才。
这些人可以几个月甚至几年领着谷歌的薪水却不用干活,直到公司再次需要他们。
这里罗列了最知名的几位:Brian McClendonBrian McClendon,地图软件开发专家,2015年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他联合创立的 Keyhole, Inc公司2004年被谷歌收购。
以 Keyhole, Inc的产品为雏形,谷歌开发了谷歌地球(Google Earth)。
毫无疑问,McClendon是地图软件领域的最顶尖专家。
2014年秋天,他从谷歌的地图团队负责人的位置上卸任后,就以谷歌副总裁的身份坐起了“冷板凳”,将近一年以后的2015年6月,他加盟了UBER,继续发挥他在制图方面的才能。
Salar KamangarSalar Kamangar,是谷歌最初的15名雇员之一,曾是YouTube头,被认为是谷歌最资深的产品副总裁。
2014年2月,他YouTube CEO的位置被Susan Wojcicki取代。
此后,他在谷歌的实际角色是CEO 佩奇的顾问。
据说,保留Kamangar这样的资深员工对谷歌意义非常。
因为他了解谷歌的一切,并且了解佩奇的反复无常,可以无畏地提反对意见。
Jonathan RosenbergJonathan Rosenberg 是佩奇的另一个著名顾问。
去年他和埃里克·施密特联合出版《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一书中,这样介绍Rosenberg:2002年加入谷歌,担任高级副总裁以及产品团队的管理人,负责谷歌消费者、广告商以及合作伙伴的产品设计、研发、升级工作。
他协力完善了谷歌的人才招聘制度和营销流程。
现任CEO拉里·佩奇的顾问。
实际上,2011年Rosenberg从产品负责人的职位上卸任时,许多人猜测他会离开谷歌。
但是直到今天,他一直领着谷歌的薪水,除了给佩奇提提意见别无他事。
(可能就是因为太闲了,所以才有时间写书吧!
)Andy RubinAndy Rubin,安卓系统的缔造者之一。
2005年,他创立的安卓公司被谷歌收购,Rubin成为谷歌移动和数字内容资深副总裁。
在这个岗位上,他一遍遍地看着自己安卓系统如何在谷歌工程师的手中一代一代完善。
2013年,Rubin在谷歌内部设立了一个新的机器人部门,想把谷歌收购的包括波士顿动力在内的机器人公司整合进来。
但是整合非常困难,这个部门一直没有推出有影响力的产品。
无所事事的Rubin在家里和公司办公室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的奇怪机器人,还亲手为他们编写程序。
2014年10月,加入谷歌将近10年之后,他终于选择了离开,开办了一个叫Playground Global的孵化器。
———————————————————————————————————————————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记,欢迎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mid=2247484314&idx=1&sn=157007a15ccf8931bb1eeed408e734c3&chksm=ebefe5dadc986ccceecc248a15c69b850cdff0e1be28d4e74b71b87bd07c239da84b1e1374b4#rd本集是个节点,是起承转合的关键。
经过种种曲折,Pied Piper 终于迎来了发布测试版的关键时刻。
紧张到神经质的Richard焦急地等待着硅谷程序员们的反馈,甚至怀疑人生。
然而一切都顺利得超过想象,所有测试者都表示很满意。
只有 Monica 一个人不喜欢,她又穿起了那件让她看上去不那么漂亮的毛衣。
接下来,Monica 解释说这是自己的问题,认为投资者有时会目光短浅,看不到产品的价值↓所以鼓励 Richard 勇敢地把产品上线。
细心的小伙伴可能注意到了 Monica 的话:Pied Piper 平台整体特别像工程师做出来的东西。
记住这句话,这将是Pied Piper 未来最大的Bug。
剧情还穿插了惯用的讽刺和幽默:监控全公司邮件的 Gavin Belson 偷来了Pied Piper 的测试软件,发现这货如此牛B,又惊又怒地威逼旗下工程师立刻做出同样的东西↓。
发现手机和电脑被 Gilfoyle 黑了之后,吓得切断整个公司的电源。
然后,不堪忍受的Hooli的核心成员辞职了。
之前铺垫了好几集的房东Erlich和大头这条线也终于跟剧情主线会合。
成功把自己和大头的资产合并,感觉自己终于成了富豪的房东,在耗资百万美元开 Party、花50万美元买科技博客后,笑不出来了。
本来还想跟大头撇清,但之前让他窃喜的合伙人身份此刻成了捆住他的一条绳子,让他只能跟大头共担分险↓代价就是卖掉房子还要再负债50万美元,或者卖掉Pied Piper 的股份。
在各种压力下,Erlich找到了Laurie,和她谈了笔生意。
这一切,都是瞒着 Richard 进行的。
在 Pied Piper 正式发布的时刻,听到Richard 这样的表白,估计 Erlich 的心在滴血。
作为近3集来最大的梗,房东和大头深刻的诠释了什么是“本事不算大,装B很牛叉”。
手握着大多数人5辈子也赚不到的钱,两人成立了一间叫 Bachmanity 的金融公司,准备继续干孵化的老本行。
按道理说,Bachmanity的发展模式应该是这样:主动寻找投资项目→给予项目辅导和孵化→等项目做大→项目成立公司→拿到股权→分一大笔钱→人生赢家。
但是我们看看这两人干了啥:花钱租豪宅享受→花钱挪动豪宅里的游泳池再挪回来→白白被商务经理划去1400万美金当税金→卡里没钱的情况下花百万美金开Party→花钱买科技博客……编剧安排这种离谱的创业桥段,其实就是剑指硅谷里那些不靠谱的创业者。
这些人有时靠画大饼众筹一大笔钱,然后花天酒地直到公司倒闭。
最近,硅谷的一对创业的哥们就身体力行,让大家知道了什么叫不靠谱。
他俩用一款AR头盔获得了1000多万美元投资,接着就开始乱花钱,搬家、买车、买画、甚至看脱衣舞……直到被公司扫地出门,然后公司也关门大吉了。
这个作死二人组是亲哥俩,一个叫 Marcus Weller,一个叫 Mitch Weller。
2013年,他们宣布自己要做一个叫 Skully 的AR智能头盔,在众筹网站 Indiegogo 上众筹。
Skully 是摩托车头盔和谷歌眼镜的结合,附带分段行进式导航功能,通过蓝牙和手机相连可实现语音操控和声音指令,能够在距离车手约3米远的位置播报建议路线。
在这哥俩的宣传片中,Skully将车载GPS、数字音频、手机免提系统、后置摄像头等集成一体。
另外还配备了一个“抬头显示屏”(HUD),可以显示所有有用的通知、信息提醒以及导航……总之,戴上Skully头盔,保证你就像钢铁侠一样狂拽酷炫睥睨天下霸气十足。
而且,他们说产品2014年春天就能上市销售,每个叫价1499美元。
整个AR行业为之惊喜,科技爱好者们为之疯狂,Skully 也成了资本追逐对象。
在Indiegogo 上,1940个粉丝给Skully众筹了250万美元;紧接着天使轮融资超过580万美元。
去年3月,以Intel、Riverwood 为首的多家投资机构又给Skully投资1250万美元的A轮投资。
BOOMBOOMBOOM!
天空一声巨响,又一对创业巨星闪亮登场。
亚马逊的CTO给初创的Skully公司背书。
《纽约时报》给两兄弟来了个视频专访。
说好2014年春天产品上线,虽然一拖就是2年多,大家还是很期待这款智能头盔。
今年的CES展上,Skully带了最新的AR—1 demo参加了展示,4月7日又一次开启预定,一片叫好声。
但到了2016年7月,一个爆炸性的新闻传来——创始人Marcus 和 Mitch 兄弟俩被董事会扫地出门。
新任的CEO宣称,这哥俩离开是因为“投资人和创始人在公司未来的发展上产生了分歧”。
到底是神马分歧呢?
其实就是Weller兄弟终于发现头盔没法量产,自己当年吹牛吹过头了,想把公司卖了跑路,团队其他成员不同意,然后就兵变了。
卖公司还有个小插曲:哥俩原本打算把公司卖给乐视。
但乐视一看 Skully 的财务销售报告,呵呵一笑:“小样,想让老子当接盘侠,没那么容易。
”转眼到了8月,Marcus 和 Mitch 的助理 Isabelle Faithauer 又搞了个大新闻:她提交给法院一纸诉状,把兄弟俩告上了法庭,指责 Weller 兄弟把公司账户当成自己的私人提款机,并且以“炒鱿鱼”胁迫她篡改文件以欺骗投资者。
同时他们拒绝支付自己的法定加班费,也不给她休息和吃饭的时间。
以下是Isabelle列出的Weller兄弟的罪状:用公司的钱给自己租了一个3卧室的公寓,公寓的保险押金,每周公寓清洁费用 个人杂货账单都是公司的钱兄弟俩的餐厅个人消费为 Marcus Weller 在度假期间租用兰博基尼 在自己的道奇车出事故之后,用公司的钱又新买了一辆八万美元的旅行费用,用于去中国的旅行。
一趟环球旅行,其中佛罗里达的租车2000美元,在夏威夷购买了价值2345美元的画,以及2000美元的脱衣舞俱乐部费用666666坦白讲,Weller兄弟对Skully 最初的想法非常酷炫,这也是他们能获得大量融资的关键。
比如:Skully AR-1头盔有后视摄像头,功能类似于汽车的倒车影像。
而且它是实时无死角全景式捕捉,影像就显示在抬头信息的正下方,易于观察。
头盔通过蓝牙和手机相连,充满电能使用9个小时,对摩托车骑行已经足够了。
AR-1头盔基本上能够确保驾驶人拥有360°视野,不留盲区。
但这仅仅是他们的想法,在给投资者和消费者画大饼的时候,哥俩没有考虑过头盔里某些组件是否过于复杂昂贵不适合量产。
直到到公司倒闭,AR-1头盔都没有真正越过原型阶段变成成熟的稳定的产品。
在此期间,研发和量产的不成功没能阻止 Weller 兄弟接在公开场合大吹特吹。
曾打算进军中国市场的哥俩今年春天还并且放话:我们要做智能头盔界的特斯拉。
两周后,特斯拉就把他们的首席工程师挖走了。
Weller兄弟种种的行为激怒了其他成员。
今年7月,团队其他高管把他俩赶出公司,又千方百计筹集到600万美元,打算挽救公司于危亡之中。
但财务一核算发现,AUV,资金的缺口太大,这点钱根本补不了窟窿。
干脆收摊完事算了。
据说,关门前Intel之前还在与Skully谈判,想再融一轮资把公司保下来,未果。
2016年8月,曾经承载了无数梦想和赞美的Skully卒。
公司现已申请破产程序,所有受担保债权人拥有 Skully 的资产清算优先权。
回头看看Weller兄弟的创业历程,大概是这么个情况:先画个大饼 → 做个众筹 → 租跑车 → 去脱衣舞俱乐部 → 融资 → 变人生赢家 → 再买跑车 → 去脱衣舞俱乐部 → 回来继续画个大饼 → 被戳破 → 被赶出董事会 → 公司倒闭 饼画得很大,没炉子能烤;烤不出来靠吹牛搞点众筹,弄点融资,先自己花爽了再说。
实在做不出来,就打算把做饼的作坊卖了,好给自己留个仨瓜两枣,想得倒美。
更多《硅谷》有趣黑料,请扫二维码关注趣硅谷
除了歧视中国人之外都挺好的
Richard真是有够神经的
每集都要骂街
一般
马屌太吓人啦!!!!!!!!!!!
不追网站简直等于没追过剧了!
他们居然真卖了。。。
《死在B轮前的一百万种方式》
好了,两剧追完,等9月份的我大 South Park 了……
每集的笑话都经典,越黑越到位了!
人设崩得也太厉害了吧
北加州创业公司生死路!Always Blue!!!!
低智情节依旧在,硅谷程心真没说错
这季的基本主题完全执念在各种作妖和折腾上,尽可能的把IT圈子里的经典狗血故事重新演绎一番,多了更多的反转小技巧和恶作剧意味,不过真的一点儿都不算夸张,同时把一些码农思维也表现的更加鲜活,比如用户体验访谈那个段落,简直让我不能再身同感受。但感觉编剧很难再深入了,后边的发展很难说。
Jared小可爱呜呜呜呜呜呜呜,我要亲哭他呜呜呜呜呜呜呜
为了剧情发展完全牺牲掉了人物,Richard完全就是硅谷程心,Gavin Belson第一季的时候有傻逼到这种程度?
越看越没感觉。
一口气刷完三季,不标准但是可以让我喷饭的喜剧,好爱里面的喜剧担当Gavin和Erlich,Gavin第一次让我觉得反派sooo cute,也爱死了里面的四个IT男(包括big head)。每一个人物都有不同的可爱之处。
哈哈哈阿三跟眼镜侠的戏份太搞笑了
这一屋子就是纠缠不清的孽债啊杰瑞德小天使23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