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小的时候看电视就在想为什么有的人冲锋陷阵有的人却在后方安稳的看书,看到废寝忘食。
现在来看他们的手里捧的不是书,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唯有保留文明的火种,方能燃起希望之光!
学者之铁肩,担负民族国家的中兴之责。
最后一个特写镜头是一群孩子的笑脸,我顿热泪盈眶,这或许就是先辈们的众望所归吧。
悠悠中华巷,如今衣冠已堂堂!
简单概括一下,这五集分别讲的是:源起、风骨、教学、战火、遗产,其实结构并不是很好,内容也限于篇幅,大都是泛泛而谈。
但这段历史本身实在是蔚为壮观,令人荡气回肠。
距离西南联大成立已过去了83年,师生尚在人世者廖廖,后人也已白发苍苍,想再拍一部同题材的纪录片怕是不能了。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在当今中国的大学还能见到吗?
我没有去过最顶尖的学府,也回不去那个特殊的年代,但仍止不住地向往。
那是一段很特殊的岁月,国家和个人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那时的师生不再困惑于个人选择,义无反顾乃至理所当然地投身救国,心里裹了一团火。
钱穆在破庙中撰写《国史大纲》,闻一多在街头慷慨演讲,陈寅恪为随校南迁舍弃了一只眼睛,查良铮投身中国远征军穿越过野人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们就这么做了,好像中国的知识分子本该如此。
不知道战争何时结束,不知道何时能返回故乡,不知道心血成果在哪一天会毁于战火,不知道芥草之命哪一天会死在路上,但有希望。
有希望,所以陶云逵带领边疆人文研究室深入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做调查,“我们要埋头苦干十年八年,总可以干出些成绩来”。
有希望,所以金岳霖在轰炸中丢失了七十余万字的手稿后,仍每日上午坐在桌前从头撰写《知识论》。
有希望,所以数以千计的西南联大学子们从军奔赴战场,有的人只留下了纪念碑上的一个名字。
有希望,所以很多和我们一样年轻的面孔在西南联大撤离后留在了云南扶持教育浇灌蓓蕾,“本校同人不敢希冀培植天才,但不践踏天才。
有一件东西,我们当作嫩芽看待,那就是儿童的兴趣。
本校同人对于儿童个人兴趣,必须小心翼翼地培植灌溉。
世界对于儿童,总是新鲜。
”不慕虚荣,不惜时间,不畏生死,不过从头再来。
西南联大与其说是一所高校,不如说是一种精神。
“千秋耻,终当雪。
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弦歌已杳,嘉荫长留。
西南联大建校经历
从长沙到昆明的转移路线
闻一多最后一次的演讲内容: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
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
有事实拿出来说啊!
(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
(鼓掌)这成什么话?
(鼓掌)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
你站出来!
是好汉的站出来!
你出来讲!
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厉声,热烈地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
无耻啊!
(热烈地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
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鼓掌)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
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象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
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
(热烈地鼓掌)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
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
(捶击桌子)其实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
在害怕啊!
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
你们完了,快完了!
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
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
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
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
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
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
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
你们完了,快了!
快完了!
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
我们的光明,恰是反动派的末日!
(热烈地鼓掌)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
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
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
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
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
“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
(热烈地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
(鼓掌)“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
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属于云南人民的。
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
(听众表示接受)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
特务们!
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鼓掌)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
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长时间地鼓掌)
转载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5713890827339.html 这一切绝不是空想,而是一段真实存在的历史,是一所真实存在的大学,它就是——西南联大。
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当下的决定在未来看来是对还是错,但是我相信,哪怕陈寅恪、梁思成、穆旦们知道了日后的结局,哪怕重新站在历史的分叉口让他们再次选择,他们也一定不会做出有悖于正义与良善的选择。
因为,他们必定会始终坚守大学之精神,恪守大师之风骨。
西南联大:一个短短八年零八个月的传奇蒋梦麟 梅贻琦 张伯苓 陈寅恪 冯友兰闻一多 吴大猷 郑天挺 费孝通 李政道华罗庚 杨振宁 邓稼先 赵九章 周培源汪曾祺 朱自清 沈从文 叶公超 金岳霖 …………………………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72位院士那是一个没有大楼有大师的年代那是一个不会被大风吹倒的年代
校训:『刚毅坚卓』0.预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八载弦歌壮古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有一种老师叫做『先生』有一种教育叫做『通识』有一种研究叫做『无畏』有一种故乡叫做『云南』有一种情怀叫做『天下』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以往历史,在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例。
我们一定要和平,一定要和平,别的算不了什么。
有一种精神叫做『刚毅坚卓』千秋耻 终当雪中华兴 须人杰《五集纪录片 西南联大》1.《八音合奏》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西南联大》我的童年教育,可以说主要是记忆工作。
——蒋梦麟《西潮》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
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 严修 《南开中学堂》镜子箴言不慌不忙不喜不忧。
人称之为“寡言君子”——《徐若陶自述》梅先生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自述》严式家馆——南开中学堂——天津南开学校——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游美学务处临时办公处——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代际之间的转化:第一代办大学:进士,状元(旧知识分子)第二代领导者:到过西方留学过的北大首任校长——严复蔡元培第三代领导者:领导者的代际转化,充分的世界化,充分的现代化T——清华——梅贻琦(年纪最小) P——北大——蒋梦麟(大3岁)——让N——南开——张伯苓(大13岁)——退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三常委(感谢豆友@Makk_指出错误,已更正)百度百科:抗战前在三校肄业的学生,入联大继续就读者,保留原校学籍与学号,在原学号前分别冠以英文字母“P”(北大)、 “T”(清华)、“N”(南开)”, 毕业时分别由原校发给毕业证书。
在联大入学者,学号前冠以“A”。
(记录片中是L)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再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我的表你戴着(天津话)= 你就代表我了——张伯苓先生答道:“再炸 再修”——张伯苓唐梅 宋柏 元杉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2.《刚毅坚卓》观晚霞,至美。
——吴宓从长沙到昆明长途跋涉的第一步,使他走向了殉道之路。
——历史学者易社强(美)《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闻一多快一个月了,没有吃茶,只吃白开水 。
....回来在饭后泡了一碗,总算开了荤。
——闻一多致妻子高孝真信食于斯,寝于斯,读书于斯,做研究于斯。
那时,我的身份是清高教授。
呜呼,清则有之,清者清汤之清,而高则未也。
——华罗庚自述刚毅坚卓——西南联大校训3.《大学之大》中国各处的宁静,都终结于1937年的炮火。
——旁白L——联P字好,T字香,N字没人要。
——杨苡 翻译家 就这样,中国各地的学子,历经各自的颠沛流离,终于在陌生的内陆高原,与自己的大学相遇。
——旁白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
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
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汪曾祺《人间草木》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汪曾祺一条大路通云南,去时容易转时难。
去时阳鹊未下蛋,转时阳鹊叫满山。
——闻一多录下的贵州安顺民歌前士兵,北大旁听生,破产报馆主编沈从文,经人推荐,受聘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旁白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
——汪曾祺《人间草木》抗战要胜利,国家要富强,要民主。
——彭珮云 西南联大社会系学生中华兴 须人杰——西南联大校歌千秋万世,长乐未央。
为往圣继绝学,真正的大学,才能让中华文脉不断。
——《未央歌》歌名来源Make the most everyday.每一天,一定要做到最好。
4.《火的洗礼》我虽可以忘记我是人,而我不能忘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我深知道我这本书,有旧瓶装新酒的毛病,其所以明知故犯之者,就是因为我要把一部分,对于这些名词的感情,转移到这本书一部分的概念上去。
——西南联大教授 金岳霖《论道》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以往历史,在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例。
我们一定要和平,一定要和平,别的算不了什么。
——西南联大教授 钱穆《国史新论》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
——西南联大教授 费孝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轰炸是火的洗礼,咱们的民族,咱们的国家,像涅槃的凤凰一般,已经从火里再生了。
——西南联大教授 朱自清《论轰炸》5.《嘉荫长留》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
苟能国难平息,生活安定。
在此亦可乐不思蜀也矣。
——吴宓日记本校同人不敢希冀培植天才,但不践踏天才。
——黄钰生自述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独自办学——昆明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
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
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
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
万物并遇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伟大。
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
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
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联合大学之终始,岂非一代之盛事。
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老照片:百年树人——End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华北地区沦陷,此时中国三所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决定合并迁至昆明,当时的昆明也因为西南联大的存在,屡次经过思想的碰撞和磨合后成为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城市。
✏️原创 / 小孙字典没输字在西南联大的群贤中,看到了有气节的中国知识分子缩影,他们平日在知识和生活方面恪守着“君子讷于言,敏于行。
”的优良传统,他们具有崇高的思想,拳拳的爱国之心,卓越的进取之心融化在血液里。
你会看到正直的他们在这场战争中自告奋勇与人民站在同一个立场,这种卓越的体现也注定了他们承担了一名精神领袖的条件。
✒️原创 / 小孙字典没输字这个灿若星河的师资队伍,无论是当时还是如今,他们都是在知识领地里颇有成就的大师,如钱穆、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和费孝通等人,他们不仅专注于自己的学问研究,他们身上更难得可贵的是永不妥协的勇敢和同黑暗斗争到底的坚毅。
📒原创 / 小孙字典没输字这座存在八年的学校——西南联大,它却是继英国、美国之后第三个教育史上的高峰。
时代向前,吾辈向上,这些以柔弱的身躯顶住炮火连天屹立于天地之间,以他们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他们最珍贵的三观“良心”、“良知”和“道义”融化在血脉里,薪火相传,愿时代的洪流不要冲击一个人所具备生存的独立和正当性、任何人无法攻破正义性事业和人际交往的兼收并蓄。
✨原创 / 小孙字典没输字这是群星璀璨的光华时代,火红芳华,虽不能至,吾心向往之!
「图在心中」
《西南联大》是一部历史、人文系列纪录片,讲述了关于西南联大的历史故事,展现了联大的永恒魅力和那个特殊战争时代中人们的伟大的精神力量。
以第三集《大学之大》为例第三集《大学之大》的讲述方式是板块式的,五十分钟的时间里,分成了许多不同内容的板块。
从各地学生颠沛流离地到来到学校生活到对许多的教师的回忆到那些出色的学生们的贡献与精神再到最后的回忆,每个板块的讲述都十分生动有趣。
本纪录片的许多手法都十分生动,比如黑白的绘画、老场景的现代还原、实物资料(照片、视频)、采访等,还原了历史,也拉近了观众与那个时代那些人的距离。
在第一个板块,从外文系学生杨苡的求学经历为开头,再讲述其他学生各自的颠沛流离的故事里都运用到了许多手法,因一些实物资料的缺少,许多场景无法用照片等来展现,于是本片很好地运用到了黑白绘画,黑白的颜色更加接近照片的质感,通过绘画来还原,很好地填补了实物的缺少,配合上解说,极大地增强了真实性,在杨苡阐述自己去往西南联大的路线时,每当讲到某一城市,画面都会有照片资料,还有在地图上重现学生的路线,这些手法都有很强的真实性效果。
本片的采访片段十分丰富,采访的大量运用可以使影片增强权威性与真实性,且采访对象都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更加利于叙事。
本片讲述的另一大方法就是运用到了大量的真人采访,再根据他们的陈述来进行剪辑使讲述更加真实生动。
比如他们谈到教室的样子谈到曾经被臭虫咬以及谈到曾经的老师们,对于一件事物或一个人,都通过了不同人的阐述然后加以剪辑来展现,使曾经的联大生活更加完整展现,也使闻一多、吴宓等教授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本片还有一大亮点,就是解说词。
一般的纪录片解说词几乎都是制作方编写的,而本片很好地利用到了实物资料,也就是文字记录,是来自于那些联大学生的文字回忆。
有的来自回忆录有的来自散文集。
如当描写到联大文学系时,解说词里便运用到了汪曾祺先生出自《人间草木》的文章《西南联大文学系》,因为我本人看过所以十分熟悉,解说词,配合上画面的寻用,如闻一多先生的照片、闻一多先生的黑白色绘画,也如沈从文先生的笔记等,通过这样的画面加解说的叙述方式,将一个画面、一个人物可以刻画地相当淋漓尽致,闻一多先生的知识面之广,教书的认真,沈从文先生的幽默风趣。
更加重要的是真实可信,因为是他们的亲身经历。
本片的叙述手法还有现代的实拍等,叙事手法十分丰富是本片最精彩也最吸引人的一点,在《大学之大》这一集里,完整又令人可信地完成了叙述。
本集名叫“大学之大”,也许并没有十分明显、明确地告诉观众本集就是在讲西南联大这所大学有多大,而是十分隐晦的地表达。
当你看完时,你会清楚地感受到西南联大的人物之多,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本集没有偏心地记录了西南联大物理系、机械系、外语系、文学系、政治系的学生教授们,隐晦地展现出主题。
除此之外在本集的后半段,讲述的是来自联大的学生们的未来。
从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开始,再到结尾结束,这一段里的内容有邓稼先成为中国科技事业的核心、来自西南联大两弹一星元勋的介绍,到后面还有文学系外语系学生的著作等,体现了联大学生的创造力之强,贡献之大,也进一步展现了“大学之大”,很好地展现了本集的主题,同时也表达着一整部《西南联大》的共同主题:对于联大的永恒的魅力与强大的精神力量的赞扬与追忆。
隔离中偷了半天闲,开始看这部心仪已久的纪录片,一发而不可收,竟一气看完了五集。
社会上提起北大,第一印象总是“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但也有副作用,对于北大学生,偶有“眼高手低”“浮躁”之类的负面评价。
但是,北大学生也有“刚毅坚卓”的一面。
这是西南联大的校训,也是北大唯一有校训的一段时期。
在昆明,联大师生头顶上是日机轰炸,脚底下是尘土飞扬;穿的是从北平、湖南带过去的旧棉布袍,吃的是混杂了砂石、稗子、糠皮、老鼠屎的“八宝饭”,住的是40人一间的茅草顶“大通铺”,经常还要靠两条腿“跑警报”。
在这种环境下,他们还是完成了学业,成为中华民族新的脊梁。
不必说他们中有多少两院院士、各大奖项得主,也不必说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仅仅将中华文脉传承下来这一项,就是莫大的功劳。
印象最深的,还是田曰灵教授回忆自己在联大化学系做实验:用煤球炉子加热,手舀水槽中的水做冷凝。
不过这部纪录片对联大理工科师生教学科研情况的介绍还是太少,不得不说是美中不足的憾事。
如今的条件,与当时自是不可同日而语,理应更当好好珍惜。
而我前几日、前几年的表现,着实有愧“刚毅坚卓”四字。
汗颜。
1.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的背景: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1937.9.10在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迁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7.31结束。
2.闻一多的牺牲,教授的清苦生活,物质贫乏但都刚毅坚卓。
3.许渊冲,王希季,汪曾祺,刘缘子,邓稼先,杨振宁等学生的生活,学生宿舍条件之差,40人挤在一个房间,食物物质匮乏,但学生门活跃上进开放思想丰富,以及学生眼中的老师。
4.从无到有创造:金岳霖从无到有创造了哲学系,查良铮:从抒情诗到见过中国大陆的生死贫穷后,诗歌有了泥土味,写下从军生涯《森林之魅》5.西南联大和云南:从产生的不适应,相互嫌弃,扫带给云南的变化:研究了云南的气候植物农作物矿产少数民族,开设西南联大师范学校,附小附中等,改变了这个地方。
9.3的纪录片,没有太触动我。亦或许是我的无知。 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是真的求知求学。 纯粹。 爱国有风骨。 而想来如今的高校学生们,大多被生活左右
文案策划组文学功底深厚 理科生羡慕了🥰
作为纪录片,不太合格,绕来绕去,大部分是人的文章作为讲述,没有主线叙事虽然很喜欢这段历史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热泪盈眶,唏嘘不已。风骨不再,斯文难继。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西南联大,不能忘记。
从来没注意过原来团委小红楼后边那个碑是西南联大纪念碑…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 办教育真是令人敬佩
每一集可当作独立作品观看 串联在一起反而显得不够连贯 最喜欢《大学之大》很鲜活的师生群像
有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对联大有了更立体的了解。不管是坚持办学和任教的那些名扬四海的大师,还是跋山涉水随校南迁的学生,全都是在艰难的时局和艰苦的条件下大放异彩的璀璨群星啊。感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作为云南人大学在天津上的,熟悉昆明、天津、大连,无数次流连于南开大学及西南联大在云师大的旧址,了解谈不上深刻但还是知道一些情况的。片子刻意回避了某些历史真实,歌功成份较大,全然不提昆华农校等学校为西南联大迁移昆明所作出的牺牲,片子中说校舍“租借”,实际上是省政府下令强制搬离的,更谈不上租金,为了这所伟大名校,昆明的几所普通学校牺牲也蛮大的,不少学生没宿舍都辍学了。此外西南联大教授并非人人都是大师,伪大师也是有的,有些荒唐事还挺多。哎!逝者如斯,就不点名道姓了。
今年最佳。看的时候几度热泪盈眶,为那个不可复制的热血年代,为那座高山仰止的教育巅峰,为鲜活灵动的生命,为独立有趣的人格。制作之专业精致,情怀之充沛动人,娓娓道来,却着实震撼。
一集弃
重看一遍 依然觉得华而不实 拍得十分流俗
史料详细,有所突破,但是似乎还是带着一种任务感。
世界对儿童而言是新鲜的,所以对他们的培养要小心,即使培养不出天才,至少不扼杀天才。这样的办学理念在如今都是十分先进的,并且还并没有做到。把自身教育和办教育当成资本运作,是很难出现有风骨的大师的。如果我在高中或者大学时代看了这样一部纪录片,是否会改变我对学习的态度呢。对当代的失望或许并不是对这个时代普世的价值观失望,而是做学问的人心中除了金钱名利已一无所有,无论是对个人、家庭抑或社会,都已经没有了所谓的理想。象牙塔甚至成了懦弱避世的安身地。我对马未都一期栏目中所阐述的观点所感动,对一张民国照片他评述道,“这个照片所传递出来的神态是时代的神态,不是个人的神态。我无论怎么想坚定地站在这里,我也跟他们有巨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就叫理想。”5集纪录片,真的是看一集哭一集。
题材具有天然优势,但是制作得并不好。想说的太多,什么也没有说深。结构剪得太乱,详略重点都没有突出,最后全都结于煽情。最宝贵的部分是采访了那批高寿的校友,如今都是看一眼少一眼了,但是也都是浅尝辄止流于表面。看完之后感觉雁过无痕,几乎没有引人深思的部分,真正对联大感兴趣的人不看也没什么损失。
原本想了很多评价,但是我又有什么资格对着他们指手画脚呢。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战火的洗礼中,这些后来的我们听着如雷灌耳的大名人,是中国名族重新站起来的文化脊梁、科学技术脊梁!看着大师们在动荡年代的求学之路汗颜无比,自己读的叫什么大学......
中华民族曾有那样的力量和荣光。
一代士人,风骨铮铮;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战火硝烟、奔徙流离中的救亡图存、弦歌不辍,虽然总有战争、饥馑、贫瘠、死亡的阴影环伺左右,但也可见每个人的清白自守、骄傲自持、发愤自强,那是一代人永远的未央之歌。一再感慨那真是一个星光灿烂的时代啊,每个人都值得大书特书,目前的篇幅还是太局限。配乐太动听,每次听到《也许》都要泪眼汪汪。
比起影像更喜欢文字呢,还是再去找几本回忆录看吧,纪录片做得太讲究情怀和客观了,不喜欢这么“正”的。想看更个人,更主观的回忆。写求学生涯的回忆录,最喜欢的应该是齐邦媛、汪曾祺和龚鹏程。尤其是龚鹏程,虽然写的不是民国,是台湾六七十年代的求学生涯,可收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