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特别适合在看完映像研再来看,虽然依然是相对理想化的状态,但相较之下白箱更加现实。
它是贴近“做动漫”的这一帮人,而且看完是能够清楚什么职位干什么活的,相比于之前对做动漫的臆想——一人或几人全包,动漫的制作其实是庞大的体系和无数动画人的参与,把原画师的话交给作画检查需要人,返工递交原话也需要人,尤其是着笔最多刻画的制作进行这一职务——需要统筹工期,在懈怠时鞭策大家,在赶不上时要另找人填窟窿,他们或许不太懂怎么画画,怎么制作背景,怎么建模,怎么让静止的画动起来,但对于一个相比花更多时间精益求精追求更高目标的个人作坊,需要及时交出答卷的公司更需要这类人,也就是制作人,制作管理,制作进行这一批人。
(但是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确实感觉很怪,他们一点都不懂画画,后来发现监督——演出——作画检查——原画师这一溜人在沟通,而总制作管理——制作进行这批人是负责监督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的,似乎也没什么不合理了)看完我也更能理解在一个公司里,技术型人和管理型人是怎样晋升,又或是可以怎样转行(技术可以转管理,但是管理很难转技术,就像画原画的画好了可以往上爬做监督,画全部的分镜,当然也可以转体系做管理;但管理的人如果之前一点都不会画画的话是确实是不能转作画师的还有一些对“如何让画动起来”的神秘的东西似乎被打破了,我是不知道了,但我隐隐感觉这里面肯定是有路可循的,动漫绝不是那种纯靠灵感和一时的创造性的产物;以及进入什么样的公司就会学到什么东西(好比宫森葵的朋友在经常做汽车cg的公司里就学汽车的内容会更多,更精钻);而且学无止境,就像在一众原画师对画马不知所措时,却还要求助前辈,画美术的人还要求助于前辈。
总之就是建立了对公司的一些印象
十月番唯一一部让我激动到眼泪都出来的动画┳_┳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 “真实”这部番切切实实把动画制作的一点一滴都展现给观众,制作分镜,作画,修正,摄影的真实情况,制作进行向原画师催稿(-__-)b,声优面试。
那些优秀的动漫原来是这样诞生的啊←有这样一种窥伺幕后的感觉,毕竟看了那么多动漫,对幕后的工作还是很有兴趣的。
主角的五位女孩的职业分别是制作进行,画师,3D制作,CV,剧本。
(我最萌CV妹子了!
)几乎涵盖了动画制作的全部部分了吧。
现在目测制作进行妹子的戏份最多呢,毕竟这是最能接触到动画制作的整个流程的职业,加班地狱什么的也挺有真实感的。
最新出的第四集。。。。
听到女主母亲的唠叨真的是。。。。。。。
好有共鸣感啊“有好好吃饭吗?
不要老是吃便利店的东西奥”什么的“要不要我给你送点白菜过去”什么的“正月里要不要回来啊”什么的泪目了.......作为一个上班族的一点一滴,感觉到角色真的就是和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一样。
这样——真实——的动漫你们喜欢吗?
反正我超超超超超级喜欢的!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608195/看番看的多了口味变得异常的挑剔,近来的几季看的上眼的番真是一只手都数的过来,这次一直不怎么看好的PA社能做出一部这样的作品真是太让人高兴了!
而且是半年番啊!
(亢奋ing)
有段时间以为“武藏野”捏他的是龙之子,都是历史悠久、目前陷入低谷的动画公司。
后来才知道丸山正雄和龙之子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说到龙之子,14年他们同样做了一部现实题材的动画《乒乓》。
同为现实题材,《乒乓》和《白箱》的主题却是互为矛盾的,在同一年出现两部源于现实,走向却背道而驰的动画,其实是件很有趣的事。
《乒乓》披着体育动画的皮,却高调宣扬“努力也不一定成功”的论调。
片中五个主角都是都是把青春献给乒乓球的少年,但是风间、孔文革和恶魔尽管付出成吨的汗水,最后还是打不过阿扁和笑爷。
决定其中的差距的因素是“天赋”—— 哪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付出同样的努力,普通人两个月学会的东西,天才只用一个月,所以天才比其他人跑得更快、更远。
这还是在没有外部因素,相对公平的环境下。
难以接受,不过不得不承认现实的差距。
相比之下,《白箱》鼓励梦想,坚信努力就会成功,比《乒乓》要温暖得多。
但是反过来讲,《白箱》的现实成分相比《乒乓》有些弱不禁风了——就像段誉掉下悬崖就能学会北冥神功一样,作画监督不想干了此时恰好举办伊迪安展,找不到画马的画师时发现公司里正好藏着一位,想联系作者却遭到责编阻挠时发现作者的邮箱就躺着桌子上……武藏野的运气始终都很好。
不要强调他们的辛苦,现实中绞尽脑汁、费劲心力也无法解决的困难可是有很多很多。
《白箱》的症结在于肯定现实的存在,却不敢真正触碰现实。
遇到困难总会有办法是其一,十四话体现得更鲜明:十四话讲的是为《第三飞行少女队》甄选声优,声优事务所、唱片公司和活动主办方都想让自家的声优成为主役;这三家都是动画的投资方,此事也关乎公司的效益,绝不是只靠几句正能量的话就能解决。
动画中谈判过程基本省略,只用喵森频繁的跑进跑出来衬托谈判的漫长,最后再给了圆满解决的结果,至于谈判过程中的博弈和内幕,则含糊其辞。
《白箱》与其说是脱胎于现实,不如说是在温暖的梦中撒上一点现实。
确实是一部很好看的动画,但是用“真实”来夸赞它就过誉了,因为对《白箱》而言“真实”这个担子实在太沉重,它并没打算扛起来。
当然,《白箱》不够真实,但能温暖人心,看到喵森在二十三话的掩面而泣,和最终话说的那段话我也很感动。
《乒乓》虽然真实,看的时候未免有些泄气。
也有人说,有些事不必深究,看动画嘛,高兴就行。
不过,有些作品深究它是煞风景,而有些作品去深究,可能会发现惊喜。
就说《乒乓》,画风非主流,剧情太现实,很多人都不喜欢看。
相信主创们心里也清楚。
可是,明知道这部动画少有人看,赚不着钱,可他们还要去做。
这是什么意思?
最可能的解释是:我想做这部动画,仅此而已。
现如今动画界是宅腐萌当道,不过偶尔也会冒出一两个异类,13年是《恶之华》,14年当属《乒乓》。
这种动画没人看、不挣钱,但是当人们预知到这个结果后,推动主创们做下去的动力就剥掉了功利色彩,自我表达就会相对纯粹。
《白箱》则不是,它既要实现自我表达,又纠结于商业利润,两者的掣肘使主创们不得不妥协。
《白箱》的人物同样在说”我想做这部动画“,但是这份爱反应到现实中,与主创们的真实处境相比就显得虚浮,里面隐含着妥协和算计。
它温暖,但不持久,总有一天梦会醒。
而《乒乓》虽然是泼了观众的冷水,但是主创们坚持做自己想做的动画的行为中隐含着一股不妥协的劲头。
而且,主创们和动画中的人物是互为表里的: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付出努力,同样是人生的财富。
这个励志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作者:谢枫华日文原文来源:https://twitter.com/york21c以动画业界为背景的动画《白箱》在昨日举办了活动『白箱 秋祭』,制作公司P.A.Works社长堀川宪司、企画公司Infinite社长永谷敬之、发行公司华纳家庭录像(WHV)制作人川濑浩平以及主演声优等人登台,在与动画fans的互动中也透露了一些动画制作的幕后趣事。
Twitter网友Newyork@やる気スイッチ捜索中 (@york21c)在推上进行了详细的报告。
这里也摘译一些内容,与大家分享。
关于『声优的试音是以什么基准决定选角的』这个问题,在每一位声优试音结束后,参加选角的Staff会在声优履历表上记下自己的评价。
但具体的给分各人有各人的基准,完全是黑匣子状态。
比如说永谷P是跟着感觉走的类型,堀川社长侧重考查声优演技的幅度能够多大程度上满足要求,水岛监督则是为了不受声优的相貌和胸部迷惑通过录音带选角。
另外试音时根据录音棚不同可以从背后或者侧面看到声优,有些场合为了记住声优的脸和声音的印象而通过外窗观察。
《白箱》选的是侧面的角度。
某大学因为《白箱》来采访永谷P,问到他什么样的人适合动画业界。
永谷P表示动画业界里『等待』是重要的一环,所以需要的是认真和开玩笑能各占一半,并且随时明确切换的人。
过于认真的人在动画业界很快就支撑不住了。
堀川社长上大学的女儿看了《白箱》,说『终于明白爸爸做的是什么工作、为什么总是不回家了』……希望她不要误以为爸爸是负责给片场的人做饭的就好。
被问起在现实里经历过的『无计可施』的状况时,曾经担任《新世纪福音战士》制作进行的堀川社长再次想起了最终话已经上好色却被庵野监督一再要求重修的恐惧。
和一下子回想起20年前的堀川社长相比,永谷P的回忆倒是离我们近了很多:在某白狐社做某部动画的时候直到第5集才完成了片头画面,害得他向饭田桥的金主(指TOKYO MX)低头谢罪——我们都知道这说的是《打工魔王》啦。
永谷P说《白箱》播出之后动画业界变得温柔多了,很多时候只要说声『无计可施啦』就能被原谅。
堀川社长却表示因为这个他经常被各方面抱怨『创造出了多余的成句』,背了好多锅。
《第三飞行少女队》让成立近十年的P.A.Works第一次经历了『无计可施』的状态,害得动画BD/DVD第七卷再三延期,给发行方华纳也造成了好多麻烦。
非但如此,因为《三女》和原画数超出预期的缘故,动画的制作费用也超出了预算。
然而在动画业界,为了提高动画质量而超出制作委员会最初给出的预算也是常事。
何况动画本身的赤字和整个企划的盈亏是两码事。
就算动画赤字了,作画还是能吃得饱饭的。
被问及动画BD/DVD的销量和续作的制作有无关系时,川濑P表示这要看具体情况。
有的动画圆盘销量就是主体,有的动画生意不局限于此,还有的动画结束后就再聚不齐原班Staff了。
总而言之,虽然圆盘的销量也是一条基准,但和有无续篇并没有直接关系。
不过说心里话,他还是希望fans不局限于BD/DVD,能够为喜欢的作品用各种方式出钱出力。
在Talk Show结束后,出席秋祭的Staff、Cast和会场的观众一起,伴着《SHIROBAKO音頭》和动画两首片尾曲跳起了盆踊舞。
出演喵森的木村珠莉表示盆踊舞的编舞是水岛监督本人,『明明还忙着要做《少女与战车》剧场版』。
最后,活动在全员『どんどんドーナツ、どーんと行こう!
』的呼声中落下帷幕。
「有个10岁的少年一直住在我的心里啊!
」「但过不了多久,你会发现仅靠画画是无法满足你的。
」「希望全世界的孩子们都能露出笑容,我一直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去画画的。
」「但一直注重销量而迷失了自己创作的初衷,可就做不出好作品了。
」「求人又没什么成本的!
」「我也没考虑过这种深层次的问题啦,光想着要应对明天的截稿日就一晃过了几十年。
」「投资动画比投资股票的收益还差呢。
」「做动画这份工作真是不可思议,离开岗位的时间越久就越想回来。
」「要胆大心细,做关东煮和做动画都一样啊。
」「那家伙在这份工作里还看得见梦想啊…」「有时候也会有这种人啊,几十年都沉浸在梦里不会醒。
其实我挺喜欢那样的人的。
」「对于创作者来讲,接过的每一话都是他的名片。
」「大家都在努力朝着梦想前进,那就是所谓的活着。
」「哎?
目标啊梦想什么的又不能当饭吃,就因为整天说什么梦想梦想的,才看不清现实。
」「这里不是就要用作画才能体现那种夸张的感觉吗?
」「刚刚不是说到为什么要做动画吗,我认为我是因为需要用故事来填充自己的生活。
」「2D动画的看点是作画不是3D!
」「但是不坚持做下去可是体会不到工作的乐趣的。
」「因为二次创作啊…是基于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和对角色产生的共鸣的结晶。
」「这些云是用来渲染角色内心的云,看起来有些寂寞的感觉,明明是相信着未来而起飞的,但是内心却有种莫名的空虚。
」「想要画的快就得画的熟,想要画的熟就要画的多,想要画的多就要画的快。
」「这真的算是进步吗?
现在还真的还在制作有趣的动画吗?
」「教别人的同时也就等于在教自己,把想法化为语言并传给别人,有时也会让你有新的领悟。
而且自己没有深刻理解的话,也没法教给别人。
」「不管画过多少作品,当看到自己的画动起来的那份感动,是难以言表的。
」「今天做的工作总有一天也会派上用场的,我在现在的公司里做吉普车动作的时候,人家还夸我轮胎做得好来着…所以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意义的。
」「我觉得动画还是要靠动作来吸引人。
」「所谓的瓶颈,是会让人的视野变得狭小的。
」「先入为主地把它定位成低龄向作品而束手束脚的恐怕是我们吧。
」「我…我这个制片人当得真是值了!
」「一心只考虑眼前事的时期已经结束了,差不多是该站在更高处眺望将来的时候了。
」「判断后做出决断再传达给大家,这才是监督的责任。
」「新人就是要掌握前辈们对动作的描绘模式并且加以模仿,能表现出自我风格都是在这之后的事情了。
」「不,我要专注手绘一辈子!
」「所以提议这些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起聚一下…」「都是一些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死脑筋,一直坚持着自己想做的事。
等到回过神来,不知不觉就到了这把年纪。
」「角色性格可以通过喜欢的东西体现呢。
」「我一定要做出一部超越那个时候的动画!
」「我认为所谓的才能,最主要的就是把握机会的能力和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的冷静。
」「任何一位创作者都有一颗纤细容易受伤的心。
」「观众们的感想和心意也都聚集在一起,才能够诞生动画作品。
」「这也许只是像烛光一般的微弱光芒,但这份光芒被不断地传承,最终化成了永远不灭的火焰,照亮整个世界。
」「只是不断前进就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而每一次邂逅都可以让人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
我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等回过神来,就已经走到这里了。
」「我感觉现在……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我…没有什么想要做的事情,也不知道今后会不会找到。
但是,只要大家有想要去做的事情,我都可以帮你们实现。
」-「你是什么时候入宅的?
」「你是因为哪部动画而入宅?
」动漫营销号动不动就把这种参与度高的话题拿出来发了一次又一次。
我也曾经认真思考过,却从未得到明确的结论。
我从小就喜欢看动画,那还是一个引进日本动画还能在省级电视台5点播放的年代,小孩子嘛,大家那时都喜欢看动画,放学后以最快速度扫完地,飞速跑回家中,搬着小凳子坐在电视机旁,心爱的动画片开播前的广告都是能背出来的。
那时候我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很多孩子喜欢凑热闹,什么动画都闹着要一起看,那是一个没有手机和电脑的时代,我们一边看动画,一边玩起了角色扮演,嬉笑打闹声盖过了电视的声音,我们都很开心。
我以为我永远都能在晚上准时看到有趣的动画——我以为他们会和我一样永远喜欢看动画片。
有两件印象十分深刻的事。
一是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星期天下午有奥数培训班,两个小时课程后会有自由活动时间,某个周日下午,我把和弟弟一起看过无数遍的、数码宝贝第三季的CD带到了学校,那个时候一份完整的CD还是挺稀有的,“同学们看到一定都会高兴吧!
”我这样想。
而我兴冲冲地拿出碟片播放,期待通过他们的眼神获得满足感,却根本没有多少人在看。
这似乎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纯粹的难过。
二是小时候父母曾经把我送去学画画,学了一段时间后就不学了,我也经常用闲暇时间自己画画玩。
某个周末下午,我兴高采烈地把刚画好的画递给爸爸,希望能得到他的表扬,然后,他非常严厉地训斥了我,为什么不好好学习而做这种无聊的事情。
逐渐逐渐,我的性格变得非常孤僻,我不喜欢告诉别人关于我的任何事情,我偷偷看漫画,买CD,学画画,全部都是一个人,隐藏的天衣无缝,高中毕业时班级里几乎没人知道我喜欢看动画。
我曾经不止一次想过,如果我不喜欢看动画,我一定也是一个积极明朗的人吧?
毕竟曾经的我就是这样的。
同学们喜欢看TVB时,我还是喜欢看动画;他们看湾湾言情剧时,我还是喜欢看动画;他们看韩剧,看美剧,追星,文青,初中,高中,大学……只有我一直喜欢看动画,直到现在。
那时候,ACG并不是热门文化产业,大部分家长的认知里,玩游戏等于不良,漫画都不健康,看动画等于幼稚。
以前并不会用网络,便去租碟片,杂志会有附赠的新番介绍,能把一张光碟翻来覆去看好几遍;买不起碟片,我就每个周末骑着自行车跨过半个城市,去我的土豪弟弟家蹭碟片看;并不会拖种子下资源时,我以为所有的动画都能在百度贴吧看到,用贴吧视频区的低清画质把长篇漫改看了好几百集;高一搬家没网络的时候,每个周末我都背着爸爸上课用的电脑回老家,下载好一个星期够看的漫画,然后起个“教学材料”的文件夹名再隐藏,一次他告诉我重装了电脑,我对着他就哭了,他问我为什么哭,我只是哭,说不出一句话。
似乎有很多人,他们脱宅后回顾这段时光时,语气是不屑一顾的。
也有很多人,他们认为人走入社会就得和ACG说再见了。
我清楚地记得,一次妈妈无意间看到我的塑料小人,她说“这应该都是小孩子才会喜欢的东西吧……不过挺可爱的”那种试探和在掩盖什么的口气让我心痛,我很遗憾没早点和她沟通。
白箱的后半段都在围绕一个主题:「为什么要从事动画行业?
」「从事动画行业的意义是什么?
」我一边看着各种人给出的答卷,一边在心里想着自己的事情。
如今你们的感情已经清楚传达到我这里,而你们又是否能了解观众们的心意呢?
为什么喜欢看动画呢?
一直看动画又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非要回答的话,我就用希区柯克的一句话回答「我喜欢幻想,因为我能从中看到大于生活的东西。
」幻想,不仅是故事的架构,人物的塑造。
对我来说,2D动画的表现形式本身就是无限的想象力!
这是3D动画和电影取代不了的表现力。
我还记得第一次翻阅“会动的小人书”时的那种感动和喜悦,那种触手可及的动画呈现在面前,当时我也许在想,是不是有一天我也可以做出动画来呢?
在我看来,白箱并不算一部很有趣的作品,我并没有多么喜欢这部动画,也并未将它视做业界真实。
我在白箱身上最多的就是感受到:能相遇2D动画真是太好了。
能喜欢看动画真是太好了。
能在这个年纪,这个时候看到这部动画真是太好了。
不管业界现状如何,能以这种心情做出动画的,哪怕只有一个人,真是太好了。
原来你也是这么想的,真是太好了。
感谢。
感谢。
感谢你们。
比起正片,我对这作的OP和ED有着非同一般的情结。
特别是完结后再去听这四首歌,心中真是……说难过吧,也不是,说感动吧,也不完全是,大概是有两个方面的寂寞吧。
「ふりそそぐ星たちの光が 今この时のものじやないように 君のもとへ届くまでに もう少しかかるの まってて!
」「子供の顷に知った 心が踊るような わくわくする感情を 今も覚えてるよ 迷いや不安はない 期待に溢れてる 何にだってなれそうな気がした」「好きな気持ちを伝えるには ずっと想い続けるしかない」特别是ED1听多了,我觉得比起是写给动画人和社会人的情书,这更像是动画观众想写给动画制作人的情书了。
一边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了loveletter,我心中坚定着,正因为这个世界还有你们这样的动画人在,我大概一辈子都会喜欢看动画吧。
受け取ってくれるかな?
今敏在《泡沫十年》这篇文章中写到:虽然常言道“只有自己不会骗自己”,但这种温柔的话是骗人的。
百分之百是骗人的。
没有“真实”支撑的虚假会使得作品空洞无趣,而以今敏文字中透露的对自我的审视和对社会的观察来看,他显然有足够的能力去表达自己想表达的。
然而仅凭今敏一人的才能是不可能做出好的作品的。
从《千年女优》和《未麻的房间》一地鸡毛的创作过程来看,动画是显然区别于漫画的一种影视工业,需要环环相扣的产业流程和通力合作。
与之印证的是《白箱》中说:“按照计划完成”在动画制作这行是非常非常罕见的。
正是因为环节多时间长,涉及的人员多,所以计划不可控。
这种不可控成为了构成《白箱》这部作品的基本戏剧冲突。
所有戏剧桥段都围绕着各种各样不可控的突发情节展开。
时间锁与失败会导致的严重后果持续存在,办法简单但有效。
《白箱》是一部少见的现实题材职场动画。
业界做现实题材的动画少见,首先是因为动画这种不受限制的体裁,本身适合想象力的发散;其次,写实的动画必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考据和人物真实性上,而戏剧的冲突也容易显得平淡,因此会花费更多的力气在脚本创作上;并且,对于后续动画制作环节来说,写实向的动画人物,并不会比幻象题材的作品更省事,甚至可能更麻烦。
正如铃木敏夫在《吉卜力的天才们》中说到:“动画师给角色赋予动作的过程中,最费功夫的其实是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动作。
比如《侧耳倾听》中,主人公小雯在吃完早餐后站起来,将座椅放回了原处。
对观众来说,这一幕肯定是司空见惯的。
然而,正因为是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很熟悉的动作,要转化成有说服力的画面才格外困难。
画些飞上天空或是互相搏斗这种非日常的夸张场景反而更为轻松。
”《白箱》第三集中监督想要修改角色的演出,就必须从原画开始推翻重做,进而影响到后续的每一个环节。
但如果是影视拍摄,或许只需要演员补拍,多来几条,真实人类表演的画面也更容易令人共情。
这并不是说动画就无法做到,而是每一种创作体裁都有各自的长处与短处,同样如果让影视实景拍摄一些幻想桥段,则更容易让人觉得“假”,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在特效后期上。
都是相对的,其核心是在于花费力气与最终效果之间的“性价比”。
也就是说,现实题材的动画制作出来,有很大可能吃力不讨好。
拿同类型同题材的漫改日剧《重版出来!
》来比较,首先从事实层面上来说,比起小众的动画,天然拥有更多的受众;从表达层面来说,演员的情绪更直接,更有代入感;从戏剧层面来说,《重版出来!
》更细腻更容易引发共鸣,同样讲到梦想、天才与平凡者的创作困境,《重版出来!
》的第7集比起《白箱》的第7集更加完整,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单集时长将近一倍的差距。
但排除一切资金或是企划之类的考量,我仍然认为最适合《白箱》的创作题材就是动画。
从根本上来说,《白箱》本身就不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作品,它的受众是热爱动画或是想了解动画的群体,只有以动画本身来讲动画,才能令人更直观地感受到动画行业的不易,才会令观众在看到一些neta时会心一笑。
从这种角度来看,上面所说的动画制作现实题材的弊端也就全部不存在了。
因为观众一定能体会到制作组的用心,一定会在逐步丰满自身对动画认知的过程中,对这样的动画感到由衷的敬佩,从而喜欢上它。
而这又是与《白箱》所想讲述的主题不谋而合的,作品本身与创作者形成了呼应,这是最难得也是最容易令人触动的一点。
之前写了篇白箱的小评论(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500301/)后我做了反思,发现有些观点确实有想当然的成分,将业界理想化尽管“失真”,但是考虑到主创的意图后,也能理解他们如此处理的苦心。
因此,死盯着《白箱》是否过于理想化这个问题是大可不必。
只需要看看【五个妹子戏份分配不均】这个问题即可。
《白箱》有五个主角,这点应该没有争议。
五个妹子中喵森是核心,戏份最多没有问题。
而其她四个妹子,她们的地位平等,也没有区分主次的必要,按理说她们的戏份应该是差不多的。
实际上呢,四个妹子的戏份是不对等的。
尤其是小美,做CG的妹子,戏份最少的一个。
而且小美这条线着墨最少太可惜了,因为能像喵森和绘麻那样做自己梦想的工作的人是少数,而像小美这样,毕业以后干着一份自己不想做的工作,但是为了生活还得做下去,不就是在说我们自己吗?
小美这条线个人认为是最容易引起观众共鸣的线路,结果她的戏份是最少的。
真心是一个遗憾。
也许有人会说,《白箱》的内容已经安排得非常满,即便想加戏也加不进去啊。
的确,《白箱》内容非常丰富,每一话看着都有趣不闷。
举个栗子:丸川社长拜托喵森送冬不拉,喵森刚走进配音的工作室,突然被一个白头发的人拉住,硬要喵森帮他配效果音,于是喵森一会儿穿雨鞋一会儿高跟鞋,一会儿又要模仿动物叫,再由白头发后期合成,逼真的效果音就完成了。
这段介绍制作效果音的情节好不好看?
好看。
很生动地展现给观众效果音是怎么诞生的。
可是,这段科普如果不要或从简,会不会影响对剧情的理解呢?
所以说,不要这段情节或是从简,腾出空间给其她四人中的一个,加点戏,会不会让支线情节更精彩,人物性格更丰满呢?
类似的科普情节不止这一个,《白箱》中期,类似的科普情节有不少,生动介绍了业界的各种专业术语,很有趣。
可是,简化这些科普情节,腾出空间给其她四个妹子,加点戏,会不会让支线情节更精彩,人物性格更丰满呢?
我的意思并不是完全舍弃科普情节,毕竟是在讲述动画人的故事。
只不过,业界知识不看《白箱》,网上搜搜也能了解,虽然不会有《白箱》生动。
但是《白箱》中的人物的故事,只能在《白箱》中看到,在网上无论怎么搜都搜不着。
所以说,这些可爱的人的故事,是不是比业界科普更重要呢?
出现这种情况,我倒不认为是脚本偷懒,业界科普比编故事、塑造人物容易云云。
我更倾向于这是主创们对动画的爱。
这很好,主创们因为深爱着动画,才会做出《白箱》。
在如今浮躁的业界,能够抱着热忱的爱去制作一部动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但是,正是因为对动画的爱,在制作过程中导致他们更希望展现动画业界的面貌。
设置五个主角,是为了涵盖制作、原画、脚本、CG、声优这五个动画制作的重要职位, 为了详细展现业界,必须要有五个人,哪怕会有戏份分配不均的危险;为了展现业界面貌,一定要详细而生动的介绍动画制作术语,哪怕要压缩本就不多的支线剧情,和塑造人物性格的空间。
人物性格塑造,这点也是一个问题。
五个妹子,除了绘麻性格有些弱气,其她人的性格很难捕捉出她们有什么明显区别。
做个假设:假如静香的梦想是当制作,她的工作风格会不会和喵森一样?
假如小绿做的是CG工作,她会不会产生和小美同样的困惑?
面对假设,不能说“会”,但也很难说“不会”,这种难以判断“会”还是“不会”的纠结,正是因为她们的性格特征没完全立起来,只能靠发型和服饰来猜她们的性格特征。
《白箱》是部有爱的动画,因为这份爱,支撑主创们制作它。
但是,也是因为这份爱,让他们用五个主角,促使他们花了大量精力来生动介绍业界。
这份任性倒是和木下监督互为表里。
没有完美的事物,积极中隐含消极,优点中隐含着缺点,得意中也隐含着失意。
世事莫过如此。
经典!!!
当之无愧的经典!!!
虽然是平凡生活的描写,但却以艺术的方式呈现!
一群热爱动画事业的少女们努力奋斗的身影,坚韧不拔的意志,追逐梦想的精神,一定感动了所有观看本片的人!
作为PA社“工作中的少女”系列第二部作品,比起之前的《花开伊吕波》提升了布置一个档次。
除了几个主要人物外,各个配角的刻画也很生动有趣,形成了充满人情味的群像剧。
在细腻的人物刻画之余本片对动画行业进行了细致的表现,各种细节都非常到位。
配合澄空字幕组的科普注释甚至可以当做科普纪录片来看。
这种现实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我感觉是前无古人的,让人观看之后充实感很强。
有现实又有励志,是不可多得佳作!
所有动画爱好者都应该看一看!
又是一部优秀的描述职场生活的动漫,在看了《未生》、《编舟记》、《校对女孩河野悦子》、《我们这一天》、《没关系,是爱情啊》等等优秀的剧和动漫后,深感有时剧情其实并不一定需要跌宕起伏才够吸引人,能将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娓娓道来,将一些不怎么被人了解的职业拍成剧或动漫,抓住生活的闪光点,用心地表达出来,这样已然足够。
感谢《白箱》为观众描绘了一个近乎理想的动画人职场世界,主角们都为了梦想,为了生活,每天都充满干劲,希望未来的自己也能如此对待生活😊 五个女孩梦想着共同制作一部动画,一直成长着,彼此互相鼓励,23集喵森为静香流泪,绘麻坚持画静香配音的那部分原画,泪目了,坚持终将会有回报,而人生有这样陪伴自己成长的好友真的已经足够幸福了。
喜欢喵森周围的同事们,除了太郎的其他人都是那么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一群人通力合作来完成动画制作,制片从中协调,一部动画的完成是许许多多的人没日没夜工作的成果,看着动画的顺利播出,每个制作人员心里一定都是十分开心的吧。
最后,希望第二季快点出来,很想看到五个女孩制作的动漫。
好久没有这么认真地看一部动画了《白箱》与战斗无关,与爱情无关,甚至与高中无关(划重点),是一部与少女们的梦想有关的现实主义作品。
当年被人安利的时候,自以为这种偏日常、职场的动画我不会很喜欢,直到我看的作品增加,想要加深自己对动画制作过程的了解,才重新想起她情节围绕五位热爱动画的少女展开,分别喜欢画画、配音、3D、写故事,还有一位负责这些工作的交流和调配,后来进入动画公司担任制作进行,也就是我们的主角喵森。
这种感觉并不是选出一个主角,然后围绕其发展剧情,而是事件本身就在发生,只是从中抽取了引导事件发展的人物作为主角,这个做法完美的取缔了所谓的主角光环,正巧喵森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普通到是因为画不好画才担任制作进行,普通到找工作吃到了不少闭门羹,普通到进入行业时间不长就感到迷茫,需要前辈的指导提醒才能重新振作起来,普通得尤为真实
一共24话的剧情就是在制作两部动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社长有句话我感触很深,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往往不来自别人,正是来自于自己。
想要完成手头的工作其实并不太困难,很多动画公司的员工不按时出勤,工作时间睡大觉,原画师敷衍了事,作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所谓的“业界药丸”。
武藏野的监督木下平时懒惰极不靠谱,甚至画分镜都要限制其人身自由才能勉强完成,作为一个大龄离异人士毫无长辈的尊严,但木下的内心却有着对动画的敬重和激情,在《Exodus!
》第三话人物表情出现瑕疵的情况下,坚决提议重新制作,监督动动嘴,全员跑断腿。
在返工重制完成之后,动画人物形象重新确立,新画面放映光芒下监督那张动容的脸,让我对这个肥宅肃然起敬画师是个残酷的职业,诸多影视作品都有所谓新人原画师被作监、监督逼疯的情节,出名的画师风光无限,日本的中村丰、松本宪生、山下清悟、吉成曜等名扬海外,在中国都有极高的人气。
新人则不同,刚刚入行薪资极低(远远不如公司内的其他岗位),最致命的在于画师这一职业非常依靠天赋,光靠蛮干保量不保质只会被作监不断返工最后一无所成。
绘麻是片中最先遇到瓶颈的人,在平衡质与量方面伤透脑筋,好在她有一群靠谱的前辈,找到方法度过低谷,并且因为绘麻的细致观察,让传统马戏在老画师杉江手中得以顺利解决,帮助公司度过难关的同时也开启了杉江的事业第二春,这大概是制作组对画师们特别的浪漫主义吧
和原画师相比起来,声优行业的竞争激烈有过之而无不及,一线声优们在各种新番、电视活动中风光无限,无人发掘者却打着零工,不敢放过任何一个甚至是群杂的工作。
静香珍惜自己接到的每一个试音工作,就算是群杂的台词也演练了上千次,但现实就是很残酷,当她与《第三飞行少女队》角色配音资格擦肩而过时,在她看来,那只是一次普通的失败,但作为观众的我们知道,5人小组唯独缺少了她。
当她喝醉酒在电视机前对着当红声优迷迷糊糊说“那就让给我啊”的时候,真心希望她能赶紧打个翻身仗,也正因为这些太多令人郁闷的挫折,我们才会在静香配出“我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时,理解喵森那止不住的泪水
人物设计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过程,将漫画原作中的形象表现得更加鲜活,如果缺少原作的参考,就显得尤为困难。
看到一部动画的成品时,我们往往会被剧情、音乐、人物形象、作画等这些表现出来的因素所吸引,当然,这也是创作者所希望的,但《白箱》不止于此,这部作品让我们陪井口一起为阿莉娅的形象伤透脑筋,让我们陪制作组一起为作品操碎了心,所以我们会被还未上色的阿莉娅微笑所感动,会和剧中人物一样,在《第三飞行少女队》的白箱放映时惊呼“动起来了!
”
是什么驱使一个人在动画行业坚持下去呢?
喵森问了很多人这个问题,其实这也是制作组代表广大爱好者提出的问题吧,得到的答案正如社长所说,一开始也许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奔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断前进,等回过头时就发现自己已经身在这个地方,仅此而已。
其实不只是动画行业,大部分的工作都是这样,这也是大部分社会人的真实写照,人只是在被工作和时代潮流推着走而已,能不能坚持下去,就看你对工作的感情有多少白箱是由P·A社制作的动画,由水岛努担任监督,人物、场景设计美型清爽,细节设置到位,精确到书架上的每一本漫画、墙上的每一张海报。
全篇有着大量的致敬情节和人物梗,最有趣的应该就是监督本人吧,从那体型、眼镜、蓝色T恤不难察觉就是在致敬水岛精二,嘴上说着致敬,水岛努却把自己曾经搞砸的作品换个《乳摇天国》的名字加在小老弟的头上,可以看出两人私交是非常铁了。
作品通过情节发展科普了动画制作流程、人员安排、作画与3D的前世今生等等知识,我看的华盟字幕组还在左上角疯狂解释,良心max以后要是看到优秀的动画,偶尔也耐心地看看op/ed吧,聆听制作组精挑细选的歌曲,欣赏这短短几分钟的,就算会被大概率跳过也还是精心完成的作画,看看这密密麻麻的cv、staff表,对着这一个个干巴巴的名字想想他们的脸,监督是像木下那样的肥宅吗?
作监是哥特萝莉还是开朗眼镜妹?
美术、摄影是过尽千帆的老手还是初入行的牛犊?
原画师和3D制作者的关系好吗?
声优是否还打着零工吃不饱饭?
制作进行像不像喵森那样没搞清自己的定位却依然十分努力?
小时候下午放学总守着电视看日本动画,晚上会被父母要求早睡,当时就想赶紧长大,想看到几点就看到几点。
后来稍微长大了一点,发现大人们不看动画的,原来成熟的人不需要动画呀,就想赶紧长大,然后不看动画,看新闻联播。
现在终于长大了,看新闻联播,努力工作学习,为前途操劳,但为什么还是没有丢下动画?
因为动画有趣,不只是用来打发闲余时间,好的作品让我绞尽脑汁去思考,让我理解生活中一些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让我发现并爱上某一些事物、行业,让我用心去对待这一个个纸片人,让我淋漓畅快重振旗鼓《白箱》是动画人给动画人的情书,我猜还是动画人给阿宅的情书,不是要向我们寻求什么答案,只是希望我们重拾并延续这份感动珍惜和尊重我们看过的每一个好作品
看到有人给京阿尼捐款时留了宮森的名字,再一次流下泪来。很害怕再也不敢打开这部片子,害怕一打开就会不可遏制地回想起今天。
看不进去
人类文明经过数万年的发展,后来的肥宅进化出了十根舌头。
五个曾经在高中合作完成过原创动画的少女,在进入社会后仍然各自坚持着动画制作梦想期望有一天再度合作。节奏舒适,日常工作真实,作为同一主题的番剧,我更喜欢这一部,是活在“万策尽”日常里的琐碎感动!
做作至极
宅度太高。真正工作之后,哪有那么多热情激情,哪有那么多美好的这情那情。费那么多劲做出像Exodus的作品,一点也不觉得感动。阿尔平的设定,无聊死了。看白箱中的那群staff这么努力做出那么烂大街的动漫,我只能说,没有好故事,一切都是0。不是努力了就足够了,拿出好的结果才行啊!
分高 但我真对PA是怕了 还是半年番 弃
剧情略平淡,虽然确实是能了解到业内情况,但还是有些无聊啊
杰作。谁能不为她们而感动?总在看别人为梦想拼搏实现梦想的作品,好像也该看腻了,本来也是这么觉得的,但还是被击沉了啊,而在京都大火之后才补这部,感动唏嘘更盛。我还是喜欢动画的,看见自己喜欢的事物是被这样一群人以如此珍重的心情制作出来,说感动似乎都嫌太轻了。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有这样的作品,是件好棒的事情。
最后有点感动。努力的活着这是太好了,能看动漫真是太感谢了。
真想问,没有一点儿感到不适吗?这部番我姑且是看不下去的,被很多人物恶心到了(女生们都很美好很真诚
描绘制作人很好的片子虽然不是纪实的辣种但用这种方式很轻快又科普
全员都好可爱,特别是大叔们
到ep13,想了解动画的制作过程日常来看的,但是感觉重要剧情还是塑造“萌”吧…而且动作很少全靠台词,实在受不住大部分的女声优的演出方式,写实系却少了现实感,唯一感动的还是老前辈的一百匹马,这样的题材拍电视剧电影会不会更好
出场了那么多人物,看上去说了很多事,实际上都没有好好刻画。动画节奏快,也只是台词快,说的东西多,但是情节像流水账一样毫无起伏。如果慢慢说事情不也挺好的么,加点日常情感什么的,更生活,更职场一点。
因为评分好高,导致看了好几遍的第一集…每次看一会儿就放弃了……果然还是看不下去。
看到13集就弃了,怎么说呢有点像强行煽情梦想的动画业界科普纪录片,不太合口味。
一本动画制作人编撰的业界入门教科书 诚意度点满 可惜爆炸的信息量成为了其叙事节奏上的软肋 两部动画的制作进行像记流水账一样你方唱罢我方登台 主线也是围绕着人生梦想方便照顾主题而喋喋不休 最后的危机观众差不多也形成了固化思想 “只要主角们鼓足干劲再大的危机都只是理想化脚本下的奴隶”
看了十几集看不下去,好像把动画制作的专业术语硬说给观众,破坏正个观影过程,就如一个有高学力的老师但上课时不会令学生有兴趣学他的知识一样,而且剧情没亮点、搞笑情节不搞笑,叫人怎么看得下去?我还不如去看宫崎骏那部纪录片
卖原画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