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时候不太明白男女主为何如此抉择,想骂编剧脑残、想骂男女主愚蠢。
但看完《别云间》才懂得,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啊。。。
设身处地,并非人人都能做出世俗意义上所谓正确的选择。
看到弹幕说,卢世瑜把他教得太好了,深有同感。
而且不光是把他教得太好,陆文昔也一样,他俩都被教得太好了。
只是可惜,世事残酷,人心复杂,要坚守这份天真,太难了。
那个说要“全你天真”的至亲,最终也逃不过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
想要的得不到,想守的人,守不住。
一边是生死攸关的皇,储争斗;一边是心怀正义与仁慈的苦苦坚守。
当至亲之人悉数离去,当时间磨灭了所有的期盼与奢望,当猜忌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他明白自己再也回不去了,他变成了那个最怨恨的父亲的模样。
可得解脱处,唯神佛前,与山水间。
继后吞金是解脱,萧定权亦如此。
于他而言,周遭至亲为他谋划,为他不惜用生命涤清的道路,并非他所愿,从头到位,他想要守住的不过是至亲至爱,是君子之道,是内心的安稳与坦荡。
如果说,他曾经真心想要拥有过这个世界,那也是一个有他们存在的世界,是个干净清朗的世界。
然而,一次次的猜忌与离间,虾仁猪心,信任分崩离析,最终还是五大王的无间道赢了啊。
是这世界,配不上他们,人间从此不值得。
这剧,后劲太大,台词好赞,编剧文学素养令人钦佩。
服化道精美,宋代文人风雅习俗细节满分。
演员除了五大王最后的对手戏拉胯,其他都挺好,老戏骨们没得说,皇帝精彩,罗晋完美。
萧氏王朝,可能是南北朝时期,在那个时期,礼崩乐坏,弑君者,篡位者无数。
仁义道皆崩坏的时代,尊儒是高贵而困难的。
萧定权一生不被皇帝喜爱,失去母亲,失去妹妹,他孤单而敏感,渴望爱。
在老师卢尚书的教导下,二十岁,十五年修书道,也在修自己作为储君的儒道。
这就注定他是个理想主义者。
在乱世,儒是坚持难,实施更难。
可他却秉承这一点,不让自己成为弑君者,篡位者而让生灵涂炭。
如此他从头到尾撕裂了自己。
而这,也造就了他表哥顾逢恩一生的悲剧。
顾逢恩,父亲掌兵权,哥哥也是将军,太子是表弟,皇帝是姑父。
他聪敏,活泼,理想为辅佐太子。
一心一意为能够成为圣主的太子,付出一切。
前期明媚阳光,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后期成长起来却令人悲痛。
他从小和太子青梅竹马一起长大。
他一生的梦想是辅佐殿下成为万世明君,成为叱咤朝堂的文臣。
他喜爱调香,考试可以得二甲第九,可见文采斐然。
然而命运多舛,朝堂一系列明争暗斗中,他被迫放弃梦想,哥哥死去,他用三年时间迅速成长为一名,有其父之风的河阳候。
他为了殿下,愿意血溅沙场,尊崇父亲意愿,辅佐殿下,即便成为令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他依旧去做了。
然而,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太子,坚持他的道,把顾逢恩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顾思林凯旋而归,却被皇帝暗杀,顾逢恩奋勇杀敌,对太子实施兵谏时,太子称其为乱臣贼子。
顾逢恩,用他的生命,用他的一切为萧定权捧上皇位,萧定权不但不接,还狠狠的践踏在脚下,诛他的心!
最后,顾逢恩流泪成冰,毅然决然的自刎于太子面前,成全他这个太子表弟的道。
少年时,你我是最亲的依靠,成长后,你我却成为彼此最大的痛苦,并且互相给对方来一刀,捅进心里。
顾逢恩即便觉得自己丹心错付,即便不理解太子,即便不明白为何太子不愿接受自己捧给他的皇位,可是可他依旧愿意选择自刎来成全他的表弟的道。
他的一生无法选择道路,可他却可以选择自己的命。
不得不说,那一出城墙自刎是别云间的高光,让人痛心疾首。
彼时还是25岁的郑业成接住了顾逢恩这个角色,演技收放自如。
在众多老戏骨之间,没有拖后腿,让一个前后反差如此之大的角色,立住了。
让观众因他笑而欢乐,因他哭而悲痛,因他死亡而愤愤不平。
悲剧,就是美好人物却因为命运,时代,人物自身思想局限性,最后只能惨淡下场,给人们留下无限唏嘘,感慨,无奈,最后共情而铭记于心。
这才是最完美的悲剧美。
别云间,十二集,终于补齐了之前的缺失,虽然像一位断肢再接的伤口,有疤痕,有裂缝,但却可以完整了。
而顾逢恩一生也完整了。
这部比第一部总体感觉要好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填第一部结尾的坑。
这个结尾让我哭的稀里哗啦,怪不得在看之前一直看到有人说鹤唳华亭时一个悲剧,确实啊,看完了两部,几乎每个人结局都不好,顾逢恩被萧定权的话给逼的自杀;萧定权在自己修改的废太子诏后回京自杀;陆文昔独自在思念中养胎生下皇孙;皇帝在思念中培养皇孙;赵王萧定楷被废;齐王萧定棠也被迫去回封地不准再回京;太子妃张念之被下药而死;张陆正在女儿死后为护家人而顶罪被斩立决;陆英父子两个被人陷害而被斩首;卢世瑜为萧定权未来,用自己的仕途和性命给了萧定权一个开端,结果萧定权也辜负了老师的好意;顾思林也为守护这个阴晴不定的皇帝和明争暗斗的萧家而战死沙场……但皇帝最后对萧定权及其子的感情确实是真的感人,但在他彻底明白的时候萧定权已经死了。
“有时候君王并非因为失去民心才失去天下,有时候是因为失去天下才失去民心”顾逢恩对萧定权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好心疼他,他一直以来都护着萧定权,帮萧定权坐上皇位虽说也是为了稳定自家地位,但两人从小在一起长大,也是为了帮自己的朋友,至少没有恶意,但萧定权竟然回他“你自裁吧,你现在就算不死,当我登上皇位后也会灭你顾家满门!
”,听到这句话别说和他为友多年的顾逢恩,我震惊了,这是这么用的吗?
就这么逼死了自己的挚友。
特别是在此之前萧定权说的“我姓萧不姓顾”,怪不得顾逢恩失望的说这话。
看上去萧定权很孤独,但顾逢恩也好不到哪去,顾逢恩也是没有亲妈,亲爸虽然在管他们两个人,但重心一直在萧定权身上,对顾逢恩肯定是有亏欠,萧定权至少还有卢世瑜和陆英,后来有太子妃张念之后还有其父张陆正,而顾逢恩除了亲爹顾思林,和为了稳定朝局的姑父皇帝,就只有萧定权了。
“他父亲是一个小怯而有大勇的人”我不知道陆文昔为什么会给萧定权这样的一个评价,哪里有大勇了?
守护身边的人?
是想说连身边的人都守不住又怎么守天下人是吗?
但守护的前提是自己有能力自保,之后有能力筹谋,才能护着身边人平安,但萧定权连自己地位都稳不住,自己都不能自保,就像第一季中皇帝对萧定权说的“你的一切都是朕给你的,朕一旦收回来你什么都没有!
”都不知道萧定权要是没主角光环能不能活到结尾
河清海晏,时和岁丰,可你却为了政治清明殉了你的道,明明不用走到这一步,这么决绝当真没有一丝不舍吗?
你拼死爱惜的黎明苍生安好,可他们却从未是你的黎明苍生啊!
放弃唾手可得的宝座,猜疑、背叛、反目,任由那颗金子般的心被碾成碎末,这样的道还值得去坚守吗?
质本洁来还洁去,你是一个高洁的人,夏虫不可语冰,世间能有几人知你懂你疼你?
可以瞑目吗?
为什么只教他点茶?
为什么要生你?
你一直渴望而又缺失的父爱,以另一种形式补偿到了你儿子身上,但他亏欠的人,是你啊!
该全你天真的那个人一次次用刀子扎在你的心上,可你却留下“已向严冬,感慕兼伤。
情不自任,奈何。
陛下何如,吾哀劳。
何赖,爱护时否?
陛下倾气力,孰若别时?
”的绝笔,阿宝啊!
天下有你,幸甚!
愿逆风高擎炬焰,与你同赴深渊,此去不还,又有何难!
一切都始于猜忌,毁于猜忌。
如果不是当年箫睿鉴怀疑自己最爱的女人,他也不会失去他最爱的孩子。
他爱的人,因为无法接受他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而怨恨他,怪罪他,为了所谓的江山,竟不惜手刃手足。
他的不纯洁,不干净,让最爱他的女人失去活着的信仰。
她的爱人,应当是坚毅的,勇敢的,正直的,干净的,纯良的,像萧定权一样,即使身负荆棘,依然一往无前,依然不忘初心。
萧定权,陆文昔。
感谢罗晋李一桐演活了这两个角色。
两位演员在创作过程中非常用心细致,所有的小动作小表情,每一个抬眼,每一滴泪,都满含他们对角色的充分理解以及完整表达。
当萧定权再次肯定,她,就是陆文昔的时候,他满心满眼的欢喜,又满心满眼的心疼。
他仔细地,一点一点的,看着她,想看清楚一点,再清楚一点,仿佛一眼没看住,她就又会从他眼前离开。
她说她怨恨的一直都是自己,因为自己对殿下的贪恋,害死了父兄,更害死了恩师,但这一切并不是她的错,躲过这一劫,也还会有下一次的诬陷,再一次的迫害。
其实文昔更加怨恨自己的,是以为自己的贪恋的那个善良纯洁坚毅勇敢的人,退缩了,懦弱了,不能在她需要时给予庇护。
他让她失望了,一次又一次,猜忌,试探,他的谋划里,竟是用她冒险,拿她博弈。
她害怕自己爱的人会迷失本心,于是在浴池告诫他,用自己的生命将他从深渊的悬崖边拉回来。
她爱透了这个男人,她还是贪恋这个男人,她希望他的心里,依然是净土。
这才是这部剧想表达的大爱啊,这是一部用心至极的作品啊。
已经很久没有作品让我这样感同身受,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有所指,都得到了呼应。
比如屏风,比如浴池边文昔再次挽起自己的袖子,比如大家公认的相认现场,大相国寺;比如她是我的人这句始终贯穿在他们之间的台词;比如定权首次向父亲隔门剖白以及最后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表白。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前后呼应,都在讲述一个因果。
最后别云间用许昌平来做旁白,也是很好的设计,许昌平作为曾经最心黑的人,抱着毁掉一切的信念活下来的人,也为太子的正义而感,放下心里的怨恨,可见萧定权,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角色。
他聪明果敢,是为江山,为社稷,为黎明百姓,为天下苍生。
我必须在这里再夸一下罗晋,他确实哭的很多,但萧定权实际上就是一个柔软的人。
他所受恩师的教导,是兄友弟恭,是母慈子孝,是太平盛世,是安居乐业。
他不爱争斗,即使他幼年丧母,饱受父亲冷落,他还是乐观以对,他还是抱着希望,他和父亲,可以不止是君臣,而是真正的父子。
所以他每当看到自己的兄弟为了陷害自己而做出那些不堪的事情,他才更加心痛。
卢世瑜教成了这个孩子,他将国之储君,教导成了一个堪负天下之重任的君王。
一个与他父亲一样睿智沉着却心怀善意的君。
但这条道路太坎坷了,荆棘满布,险象环生,其实,太子最终选择的死亡,是对这天下太平的成全。
他明白,一切始于他父亲的猜疑,只有他消失,才是真正的结束。
他疲了,累了,他不再抱有期望了,他以为,他永远换不来父亲的真心,他没有想到,他的父亲其实已经放下了一切。
是箫睿鉴晚了一步,他以为他的孩子还会像从前的每一次一样,饱含期望与纯真地看向他,叫他爹爹。
此时的帝王,却在他最爱的儿子的血泊中,体会到什么叫孤独。
而那颗即使头破血流也将心怀天下的星星,终是陨落了。
他得到了他要的昌平盛世,却再也换不来天伦之乐。
一切都是箫睿鉴的心魔,他的内心深处,其实也无法接受自己为权,对手足兄弟兵刃相向,更无法接受自己最爱的女人,也为此要离自己而去。
所以他宠爱另一个女人,宠爱他与另一个女人的孩子,他想用她,换她吃醋嫉妒,换她回到自己身边,换他们二人回到从前。
可惜他一步错,步步错,他甚至找借口去怀疑,自己的女人和被他害死的哥哥有着见不得人的关系,于是他越走越远,他在这条路上不断告诉自己,自己没有做错,是他们有不可告人的事情,是他们对不起他,他是君,他不能承认自己错了。
他在看到渐渐长大萧定权越来越像自己的时候,更加慌乱,他害怕这个像极了自己的孩子,会做出和他当年一样的举动,他怕历史的重复,他怕权力的更迭,他更怕,输。
所以他一次一次试探这个孩子,终于在不断的怀疑中,确定了这是一个好孩子,这是一个不会像他一样大逆不道的孩子,这是他和他最爱的女人生的孩子,这个孩子有着一切的美好,他终于决定做一个父亲了,而定权却没能等到。
定权不知道的是,他的父亲在发现原来母亲是为了保护那个遗腹子的时候,放下了心防。
就算知道定权的谋划,他的手段,也决定相信他,因为他的母亲,是那样的善良 ,他想要相信,这个孩子,也是那样善良的。
但顾思林的死,让他的君王忧火再次燃烧了起来。
他必须留一个后手,因为这个孩子,失去了太多,他以为他会因此恨他,因此反他。
箫睿鉴,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儿子,直到定权的死亡,他才明白,家国天下,是这个孩子心中的大爱,萧定权,是为天下而作为,而非权。
所以啊,萧定权只能死,他认为这个满心忧虑满心猜疑的君王,再也不会相信自己了。
大概萧定权也不明白,父亲心里,也有那一块柔软的地方。
他们父子太像,却又太不了解对方,总是以己度人。
其实这个结局,不仅是萧定权的悲歌,也是箫睿鉴的悲剧,他最终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黄志忠老师太优秀了,实名夸赞,好演员对于好的作品真的是太重要了。
这部剧,太好了,好的让我不知道再怎么夸了。
导演所有的镜头,都是那么精妙。
文昔和定权的最后一面,最后定权背过身去,却没有松开文昔的手,他多舍不得她呀。
他可以赴死,却唯一不愿与她分离。
文昔一点一点将自己的手从他手中抽离,也是满满的不舍,她将再也不能触碰到这个男人了,这个她为之付出了一切的男人。
但她懂他,她也尊重他的选择,终有一天,她也将随他而去。
届时他们也会像初识时的双鹤一样,遨游山水之间,俯瞰这盛世。
这大概是爱情最勇敢的样子了。
非常喜欢主创所想要表达的大爱,用两代君王悲歌,换一首清平乐。
世间险恶,为追逐理想,切勿忘初心。
鉴权这对父子的道,理性看,冲突的部分占大比例。
主要就是围绕: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为的那位,向往帝位,弑兄上位,不为的这位,以民为贵,甘背骂名。
毕竟是父子,相似的地方其实有很多,父如明镜,可以鉴史,儿实爱民,愿为民成。
都是明君气质,因此两人是能够彼此体谅的,但却因终极信仰的差异,导致二人无法相互认同。
父亲后期说儿子像他的时候,其实也没有完全懂他,只是看到了像自己的那部分影子:是作为明君的抱负和能力,以及由衷的欣赏……真懂了就应该知道他会自尽了呀。
60集前集里交代过,凉薄的父亲有着清晰的定位,陛下是对太子亲口决断过的:太子就是“储君”。
翻译过来陛下对储君的定义,其实还是君臣逻辑,而“人”的因素是排在后面的,可以取舍的。
所以太子后续才无奈的诘问,“人”在哪里。
并且后期哭的也明显少了,是因为他知道了,父亲要求的君王,是为了天下,不要他有“人心”,只要他现在体察“圣意”,以便未来有颗“圣心”。
这颗圣心,可以放任儿子们手足相残,可以将中书令先养虎成患,然后再作为给储君祭出的磨刀石。
君王的以身作则,是可以枉杀,可以无情;可以不问是非,只看取舍;可以不看过程,只重结果;可以没有回护,只论胜负……而这样的圣心,太子殿下不想要。
而面对这样的陛下,哭有何用,唯有“无心”。
太子就是他自己,不像他父皇,跟他最像的,之前是老师,之后是文昔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许千难万难,但他相信,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海清河晏。
”这是太子执政的政治内核,也是他选择自尽的首层价值取舍:要为天下省些生民。
再进一步,卢尚书也说过:温润如玉,如切如磋,错铸丽水,玉碎昆岗。
果然,太子重情谊,最终人如其字,以玉抗金。
最后太子自尽前的信,说了挂念父亲操劳,也说了父亲你爱我的时日无多啊。
这时太子一心求死,信中这样写,其实是在试图唤醒一颗帝王之心的人性。
他若不死,父亲只能醒悟一半,雪夜门口的父亲的道歉,说只做父子,不做君臣,那时的父亲,还不足以体悟儿子的治国抱负。
所以,他选择自尽卫道,也包含了以死劝谏的含义,这是剧中赋予这次自尽的另一层圆满。
杨导对最终结局的调整我是认同的,因为殿下在城墙上,已经预知:被自己逼死的将是儒哥哥,也同时是他自己。
这里他对儒哥哥的最后一句是:我不相信,青史尽数成灰。
至此,太子是心已死,志未酬。
就为最终以死劝谏埋了伏笔。
诚然,放入真实的历史里,薄情君主遇上这样有人性的儿子,在前不会有五皇子给皇帝洗白,后续结局也无外是皇帝亲手杀大将,废儿子,以及铁腕收复军权。
而杨导对结局调整,个人认为既是审慎的,也是理想主义的,让太子的一生还是有了现世的价值。
丧子之痛让皇帝知道,之前他赢得的一切是有代价的,都反噬给了儿子。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皇帝自白说自己错了,对阿琛的态度也是既把他当孙子,又把他当储君。
这样处理,即便天真了一把,终以赤子之心回应和致敬了太子,也给世人希望。
窃以为其中也隐含了杨导自己的价值观:明知不可而为,才堪君子。
有评论说,不是太子错了,是这世道错了。
那就让《鹤》也为众人点一盏孤灯,让众心不灭,释情山河。
不看别云间,不能深刻体会鹤唳华亭的立意。
看了别云间,意难平更甚,余味不绝……亲情的浓烈,爱情的拧巴“鹤唳华亭很聪明”,内核外,用剧情包裹着一层一层的亲情和爱情;而且这种情,由于人物身份的特殊,变的极致、浓烈。
极致到让人费解,浓烈到万箭穿心。
黄志忠在采访时也说“我儿子这么好,为什么要这么对他”。
萧定权最后的自杀,除了以死亡卫道,不受辱,全自己的精神洁癖之外,就没有一点是报复父亲,让他终生遗憾的意思?
就像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这种让人惊掉下巴的极致情节;或者,“牛虻”中亚瑟对生父“红衣大主教”蒙泰尼里恨之深里藏着,爱至深,甚至超过对女主角“琼玛”的爱情。
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我们容易对父母伦理,情感冲突,共情。
而且这种情感还高于生活,各种羁绊,复杂而难以纯粹。
所以,念念不忘。
常常的带入是,如果我是萧定权,如果我是皇帝,我该如何处理?
作者巧妙!
也请放过自己,因为大抵上,生活中的亲情,没有那么多的掣肘,那么多关乎利益,影响生死的抉择,没有那么多桎梏让你藏起你的真心。
感恩。
程序正义还是结果正义?
如果说,去掉层层精彩的表皮,还试图探究内核的话。
那么箫定权的终极纠结,就是“术”与“道“的问题。
如果,最终达到的正义,需要通过践踏正义来实现,那么你会用“术”去实现“道”么?
你实现的“道”,还是你最初的“道”么?
有一种解法是,有菩萨的心肠,也要有霹雳的手段。
但是事到临头中,是远没有那么简单的。
比如最后顾逢恩要杀李明安,箫定权以剑自刎相阻,这是让顾逢恩悬崖勒马的最后一个筹码。
此时,旁边的军士以手,血肉相拦。
此时的萧定权是应该挥剑去掉这个阻拦,还是就范?
这只是最简单的情景,在真实的生活中,更可能没有两全法,没有利益端水大师。
就像萧定权,也有使用诛心无间道,搬倒五皇子,虽然开始是别人替他的选择,但后续他也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也像罗晋的另一部《归去来》,书澈从开始让箫清代驾背锅,到后来涉及到父亲的贪腐。
我们看到的是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会纠结会权衡,小怯而大勇的人。
这部剧至少还有一个现实意义。
无论何年何月,战争都是对人民的巨大伤害。
最近的《蓝色防线》活生生的让人看到炮弹无眼,受伤后疼了一天的维和战士,无力回天,真切,摧心肝。
但是,某一天为了根本的利益,以战止战又是另一种“术”,或者“道”?!
这是对深层价值观的叩问。
这是什么神仙爱情。
《鹤》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种爱情观:只有势均力敌,双向奔赴的感情才有意义。
文昔之于太子,是相濡以沫的夫人,是并肩战斗的战友,也是琴瑟和鸣的知己。
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是能为了亲情、爱情拼出去一搏的人,是“情”和“威逼利诱”放在天平的两端,也会选择前者的人。
试问两个同样内心赤诚的人,怎么会不惺惺相惜,所以无论是前期看不见文昔的样貌,还是后期不知道文昔的身份,两人始终还会走向彼此。
还是卢尚书了解两人,后来事态发展也证明他的判断没错,崎岖前路上文昔是能够与萧定权携手扶持共度余生的。
感情至上,对爱的人在乎的人会拼尽全力护其周全,这看起来有一点点傻气,不像一个君王所为,却是太子身上最让人着迷的地方,是生而为人的善良和赤诚。
两场唯美的屏风戏。
第一场,春光明媚,微风不燥,两人隔着屏风互相试探心意,像极了小儿女的初恋情态。
经过科场舞弊案,萧定权了解文昔有勇有谋、聪慧过人,文昔也为萧定权“她是我的人”的“护短”行为怦然心动;屏风前,文昔忆起蜀中风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千万气象,天高水长。
我站在高处,想起了那句话,可得解脱处,唯神佛前,与山水间。
看着这样的山河,不必登仙,一个人的胸怀也可以无边宽广,不生羽翼,也可以无限自由。
”看得出来,久居深宫的萧定权虽未至之,但心向往之,他虽然拜大儒为师,尊崇儒家思想治天下,但眼见皇权的倾轧父权的威严,以及身边人痛苦的遭遇,心中生出了朴素的自由向往和民本主义思想。
在此刻,两人的精神追求和内心世界是相通的。
第二场,萧瑟夜晚,飘雪冬日,复见的两人,经历了那么多的世事风霜,虽然心境已不复从前,但彼此的关系亦无法割舍。
第一次屏风定情之后,美好的感情戛然而止,留下了太多遗憾。
太子选定这里来重新和文昔相认,特别有仪式感,是想在这里再续与文昔的情缘。
两次屏风相见之间,发生了太多事情,文昔眼见了萧定权有心保护所爱之人,又被现实无情打败的无奈与无力,目睹了皇权对太子的忌惮与利用,明白储君这个位置的如履薄冰,萧定权的难堪都落在眼中;虽然文昔身份成谜,萧定权依旧看到了她孤勇坚韧、百折不挠的品性,在她身上吸取爱的养分和前行的动力。
两人在精神追求相同的基础上,更多了一层相互扶持、共赴深渊的自觉。
相互辉映的宗正寺。
两人心意相通是在这里,最终诀别也在这里。
第一次被困宗正寺,起因是太子要保护文昔,同时也是对皇帝无声的抗议,几平米的小屋,一个小院,大门一关,竟然成了一块不被打扰、不被污染的寂静之地。
两人名义上是主仆,却共生出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是师傅与徒弟、有同门之谊,还互为保护与被保护的对象……难得的单独相处时间,太子耐心教授文昔自己的独门绝技金错刀,两人一起嬉笑打闹,互相疗伤。
我把它看成是屏风定情之后,补上的那一段恋爱时光。
太子从长洲被废回来,拘禁在宗正寺,文昔去看他,两人都知道这是最后一次相见,是依依不舍的,是哀而不伤的,没有大悲大痛,没有哭喊撕扯,就那么淡淡的,纵有千般万般不舍,最终都化成了那句“惟愿今生今世,生生世世”,这算是最深情的告白了吧。
文昔始终还是那个最了解太子的人,放手给他自由,是对萧定权的成全,也是一个知心爱人能给到的最深的爱。
这种处理方式反倒让人觉得痛彻心扉,多希望两人能就此远离深宫,去看锦绣山河该有多好。
太子语——“可待的意思,不应该是可待追忆,而是,请你再,等等我。
”爱情之所以美好,在于它的可期待性。
始终抱有憧憬,始终保有期盼,终会遇见那个和自己一样心性、至情至性、散落在世界上的另一半。
向往这样的神仙爱情,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有生之年得到它。
一开始萧定权的世界很单纯。
身为储君,他觉得自己只需要持身端正,行光明磊落事,为天下楷模国之名器就好了。
可齐王用行为告诉他不是这样的。
萧定权也像很多恨铁不成钢的弹幕一样恨过,怨过,想要用阴谋诡计肮脏手段去赢过。
但卢尚书用生命为他的学生上了最后一课: 做清洁正直的人,有些事,不能为。
但抵抗诱惑,选择不为的道路注定坎坷,是一人迎千军万马逆流而上的一腔孤勇。
赵王让萧定权明明白白的认识到了这点。
控鹤卫里两人一红一白,手足兄弟身上连翩翩风雅的气质都很相似,但内在却截然相反。
一个身为尊贵的国之储副却甘愿低头受辱,另一个看似风流却为了权力亲手逼死生母。
他们在萧萧落叶之中对峙,赵王笑着告诉萧定权: 我的道,盈箧塞路前赴后继,而你呢?没有人认为萧定权的道是对的,齐王赵王不认为,皇帝不认为,视若手足的小顾将军也不这么认为。
但陆文昔这么认为,许昌平也这么认为。
陆文昔少年遭乱,眼看父兄死去,看着他们这些渺小的性命如何只因为上位者的轻弹手指而家破人亡。
许昌平从最尊贵的皇太子一夜变为流放宫女的后代,永不敢言亲父亲母。
他们见过失德的权利会如何倾轧世上成千上万普通人的生命,他们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骨会有多么愤怒,多么悲痛,多么绝望,多么不应当被权力,被欲望轻易抹杀。
所以在长州城上,萧定权对小顾将军说:这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虚假的色诱。
牺牲生民换得皇位,从而长治久安的说法,就像包装精美的毒品,一旦沾染就再难戒断。
皇帝和武德侯就是如此。
武德侯少年时也许过要辅佐皇帝做万世名君的誓言,但两人从陷害愍太子开始,一次次再一次次失去底线,逐渐成为了权力欲望的奴隶。
萧定权和小顾将军与他们的父辈何其相似。
但唯一变了的是萧定权抵抗住了欲望的诱惑,他终止了这个以无尽生民鲜血为代价不断重复着的肮脏轮回。
当年的长州城上,小顾将军为理想的破灭而自刎,萧定权在写下废储诏书时,也等于亲手放弃了自己的性命。
看剧的时候很多弹幕问,萧定权为什么要死。
以萧定权的刚强,他在城楼上反问小顾将军:我不信,青史尽数成灰。
失去国储的尊严,被后世污蔑的痛苦,他抗的下。
可他心灰意冷的,是他失去了守护和修复的资格。
以皇帝为首的污浊权力还将继续轮回,他呕心沥血苦苦维系的生民还将在后世的王朝更迭里继续被屠杀,被践踏,就像他的手足兄弟们一样,沦为权力欲望这台绞肉机的活祭,沦为"护摩"。
圣人的理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在其位守其德,而这理想在君主人治的社会中,也如同镜中花水中月,是无法实现的。
萧定权倾其一生所护的道,是一种极为脆弱的柏拉图式理想,如同他死前所凝视的宗正寺外的雪花一样,清洁高雅,但一触碰就会融化。
萧定权的死,是理想破灭,亲友沦亡,他唯一的懦弱在于不敢继续亲眼去看,长州城的那把火将如何继续地永远地焚烧拷问整个人间。
古典时代的圣人,理想中的社会简单而纯洁:有能力的人掌握权力,而权力要用做去保护没有能力的人。
但他们忽略了人性,就像斯坦福监狱实验,人心会为权力所引诱,所腐蚀。
萧定权的悲剧,来源于生在了一个人生而不等君权所治的肮脏社会,却信奉了这个社会编造出的虚无却清洁正直的理想。
而剧里的反面人物们,只想感叹一句:人生在世,谁不可怜。
其中以赵王尤胜。
太子齐王赵王三兄弟里,齐王最幸福,而最不幸的是赵王。
赵王在控鹤卫里感叹,太子自己不明白自己生而落在席上。
因为只有赵王一个,是不被期待的出生,没有被母亲爱过,喜欢的风雨伊人也将唯一的救赎给了自己的兄长。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萧定权一生都记得母亲的温柔,记得她要自己如何善待别人,如何笑着面对离别,但赵王却没有这个机会。
所以赵王逼死生母,谋取皇位,责怪萧定权给了自己无谓的希望,甚至临死还要离间父子。
他不会共情,只想宣泄自己从出生隐忍至今的愤怒,就像对文昔的所作所为一样: 我得不到的,我也不会去在乎。
他像自我保护的刺猬一样竖起尖锐的刺,不论兄弟父母还是自己,都被伤害的鲜血淋漓。
唉,最心疼竹子了,悲剧真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摔碎给你看。
他握着金疮药倒在地上,年轻的面容逐渐僵硬,清澈的眼睛缓缓流下一滴泪的时候,我忍不住嚎出了整12集里最撕心裂肺的哭号。
最后一问各位观众老爷,一面是尸山血海中小顾将军手握的金疮药,一面是让温柔眼睛的大男孩无声哭泣的金疮药,你会选哪个?我只想让夕香,陈常侍,漂亮竹子,小顾将军,念之姐姐,文普哥哥,还有老皇帝一大家子都能平平常常快快乐乐,生在一个像你我他这样平等而普通的家里,过着他们值得的平凡的快乐生活啊。
最后,萧定权和陆文昔的相遇,真真是那句互相救赎的在劫难逃。
写此贴之前,也是看了某贴对于太子道的申斥,在回复他的帖子中,所悟得的一些感想。
剧中形容太子,小怯而大勇,为道而死,为理想献身。
那何为道?
私以为,太子的道,应是天下万民。
道的终点是民,而术的终点是君。
当太子与逢恩在城楼抉择,你要当君,只能造反,这是术。
正如陛下与武德侯当年一样,此时此刻,正如彼时彼刻。
那让太子去二选一的人是谁,是顾逢恩,他想帮太子,他却不懂太子。
倘若顾逢恩懂太子,没有造反,等太子上位,也许那美如画的江山,他们能够看到。
倘若顾逢恩真的逼迫太子谋反,且最后登上大位,那真的能如各位看官口中所说,先造反,民不聊生后,再实现万世清平?
也许有,如明成祖朱棣,唐太宗李世民。
但漫漫历史长河,又有几个朱棣、李世民。
况且太子与他们所面对的不同,太子面对的是外戚专权的风险,是军队干政,那到底是党指挥抢,还是抢指挥党?
你顾逢恩今天用披上道外衣的术来助我得天位,明日呢?
兄弟手足,但有些事是不能为,术不能以道之名践道,否则必将堕入术的深渊。
术为道所用,道是术的终点。
在下有些愚见,在现代,所谓术就是军事力量,美帝正是靠术而非道,多少南美、中东人民深受其害。
术能防人而不能驭人,我泱泱中华也有术,但我们有我们的道,即人类命运共同体。
假设未来,有人提议我中华以“正义”之名入侵他国,先用术打开其国门,再用道辅以人心。
但是术为道先,道为术用,又怎么抚人心,道在哪?
早在1931年,就有了那所谓“大东亚共荣”的说辞和勾当,真是可笑至极。
是道是术,诸公心中自有明镜吧!
说完道,那何为勇?
太子的死,让我想到了六个人,其中有位姓谭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戊戌六君子的死,是勇,萧定权皇太子,亦是。
原来这是鹤唳华亭的番外,没有看过难怪我看的怪怪的,尽力的去看了可还不能进去
wowwwwwwwww惊喜到了 可待
终于等到了完整结局 这部剧还是很有心 一直以为只会成为一个愿望没想到真的争取到播放 九个月的时间没有白等 基本都还原原著了 只是没有再听到一次愿得一心人有点遗憾 顺便再次惊叹下罗晋这部的表演太赞 已经两个主角的台词功底
萧定权是士人心目中理想的君主,正直清明甚至以身殉道,许昌平懂他,文昔也懂他,一个活着继续他的理想,一个化为白鹤生死相随……泪目,明明知道舅舅、承恩、文昔和萧定权都会离开,看到第12集还是忍不住暴哭,还好有阿琛,还好有许昌平,稍微被治愈一点点。看完这12集,鹤唳华亭所有的缺憾都被补足了,番外的部分升华了整部剧,在我心目中站到了和琅琊榜一样的高度。
《别云间》将整个故事推到了高潮:许昌平身份、老五斗败、陆文昔身份、顾逢恩造反、太子自弑,一切的一切以太子冠礼始,以太子陨落终。萧定权的身份注定从一开始就被父亲厌弃冷落,君父最后的慈爱都是后天一点一点靠自己挣回来的,这太子当的真是太不容易了;很多人都为逢恩造反热血沸腾,为太子阻拦怒其不争,但倘若我们是那一方城池的百姓,太子便是成功的制止了一次血流成河横尸遍野;所以看这部剧不能用上帝视角,要用感同身受。
王雨是哪里窜出来的宝贝,演得好极了。
前几集还觉得是狗尾续貂,编剧换了,台词都没那么好了,没想到最后一集哭得抽抽了,这部剧真的是疯狂对应。立意很高,格调很高,三观极正。就凭这一点,超出最近几年一切古装剧
李一桐演技好差
太子太没用了,只会哭只会说废了我吧,你要拥护这个皇帝也要这是个明君,一个不仁不义的皇帝还一个劲的维护,还想要他的喜爱,太蠢了,真为那些牺牲的人不值。画面是真不错
破烂
五大郎死前和太子的一场戏把整部剧推上了高潮,如果在此一切戛然而止,大段的留白给观众来臆想,这将是一部完美的无可挑剔的神作,可惜编剧非要用上帝之手搅的风云诡谲,让命运的惊天巨浪把这些时代的弄潮儿一个一个拍死,让人唏嘘。
明明就是把《鹤唳华亭》剪掉的片子重新拼接,换了名字还要搞超前点播再收割一次?唉有点不厚道。
算是给鹤唳华亭一个合理的结局了,看来删减剧情和后期改台词蛮多的
鹤唳华亭剪掉的部分凑了个番外。被科普原著类型叫“SP训诫文”,被网文标签化后的性癖震撼到,我说怎么虐得憋屈、男女视角错位。因为若把主视角放在太子身上,就好理解那种君臣父子主仆、上下规则制度式的SM——你们的脑洞可真花啊。看《鹤》时就很别扭,历史幽微处的纠结、礼教压迫下的诛心、视觉古典美,确实能击中潜意识里的文化审美需求。然而,格调想要做高去写人性,结果谋略缩回强行虐女,家国变成血缘怨怼,病态偏执拧巴猜忌血亲阋墙,只显得情节浅薄刻意;窝在“宫”里机关算尽,毫无底层民生视角,却动辄口称黎明百姓;用太子身份、其实调子还是清高文臣的所谓殉道美学(嗯文人就好这一口)。搞不懂,纯做虐爱古偶不香吗?解放了的人,为何却钟情于“文人风骨”“礼教之殇”?要我说,革命可真是太好了,一把火烧了三纲五常的世界不好吗?
一个大写的人
我以为是番外,其实只是补充。还是一如既往的为了虐而虐。服化道是美的,逻辑也比第一部来的清晰,所以分数会高一点吧,而且这一部也筛选了观众。可是我除了喜欢景,喜欢那一股风发的义气,其他实在喜欢不过来。就特别拧巴。导演不想拍下里巴人的玛丽苏,可也驾驭不了阳春白雪的剧情啊。
这B剧算是把报社给玩明白了,爷好冤!
外传跟正剧差的有点多
老老实实叙述会死吗?
鹤唳华亭的番外,前一部看不下去,这一部直接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