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说《生活大爆炸》将于 2019 年 5 月完成终结季(12季),一时间让我想起上大学那会刚开始看这部美剧的。
起初是因为大学生活确实过的没意思,也是无意中在腾讯视频上点进去的。
刚开始我是从第二季开始看的,后来大学毕业加工作后就很少看了,一方面工作后确实时间少,一方面看大爆炸前几天听说《生活大爆炸》将于 2019 年 5 月完成终结季(12季),一时间让我想起上大学那会刚开始看这部美剧的。
起初是因为大学生活确实过的没意思,也是无意中在腾讯视频上点进去的。
刚开始我是从第二季开始看的,后来大学毕业加工作后就很少看了,一方面工作后确实时间少,一方面看大爆炸时间长了也会有一些审美疲劳,感觉里面的内容不再那么有意思说到有意思这又让我忽然想起来另外一部同样题材的情景喜剧(英剧)《The IT crowed》,这是一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英国喜剧。
讲的是一个公司里的 IT 部门两个技术极客和一个女经理之间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如果你同时看过这两部剧的话你会发现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美式幽默和英式的幽默完全不是一个风格。
英式幽默特别夸张、无理头,甚至讽刺、搞怪。
他会用一些你很难想象的非常夸张的表现手法,比如在第一季中的「火焰屏保」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却让人笑到还有 灭火器着火。
我从来没见过甚至听过有比灭火器着火更离谱且搞笑的事情了吧这还不算,镜头一转「Made in Britain - 英国制造」,这算是把自己国家完整的黑了一把其实了解英国文化的人应该会懂,英国人特别喜欢讽刺,即使自己国家的东西也可以拿来嘲讽娱乐。
剧中这种讽刺还有很多,比如 0118 999 881 999 119 725 这居然是一个电话号码!
没错,而且还是 紧急服务 电话**,**有没有搞错,紧急服务哎。
这个电话号码在剧中被演绎包装成了一个政府应急服务的广告,其实就是在讽刺政府的工作效率低下。
你很难想象一个老年人从楼梯上摔下去快不行的时候打这个电话的场景英式的幽默也很注重反转与对比,比如 Moss 和 Ray 翘班的那集。
前脚说「我们是同事,我不会丢下你不管的…」后脚撒腿就跑的场景,诸如此类的场景剧中随处可见。
以至于我有时候会隐约觉得这种英式幽默和东北人骨子里的那种搞笑爽快的性格非常相似在我看来这部剧中的很多元素都来自于英国文化中的 摇滚精神前面说过大学时间很无聊,当年我也实在是没事儿干,去图书馆看过一些摇滚乐方面的东西,所以我在看这剧的时候很有感触摇滚乐发源于上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末期,大家对早期摇滚印象深刻的可能就几个人:美国的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英国的甲壳虫(披头士),再到后来的朋克风平克·弗洛伊德,再到我们这一代人熟悉的迈克杰·克逊、邦·乔维等。
你会发现摇滚发展了这么多年,但是摇滚的核心并没变,在我看来摇滚精神就是那种追求自由的孤独感。
事实上尤其在国内,大部分人对于摇滚的印象就是吵闹、杂乱、满嘴飙脏话的阶段。
大家并没有意识到实际上每个人心中都有摇滚精神体现的。
对于生活追求、自由的渴望、世道不公的控诉 — 这些都是。
其实摇滚乐是很简单的,有节奏的东西就是摇滚的,而且摇滚的本质就是激发人们听觉(对声音)的原始动力,这是一种特别原生、特别真实的表现方式引用一句谢天笑的《命运还是巧合》中的一句歌词:「命运给了我一双眼睛,放在我的心里,从此为勇敢者哭泣,为不平的世界叹息…」话题再转到这部剧上,我在这部剧中看到很多摇滚的元素,无论是剧情的设计和演员演技(哥特男)、服饰(珍的狂暴发型)都充满了摇滚风同时这又是一部 IT 技术方面的喜剧,这个题材能设计出完美的搞 IT 的程序员的角色是非常不容易的。
导演虽然是拍喜剧的,但是他对演员角色的理解相当深刻,并且深谙程序员的套路,就如 Roy 经常提起电话时的一句反馈「Have you tried turning it off and on again-重启试试」,看这句话懂的人自然就懂了,正所谓「运维有三宝 注销、重启、装系统」。
还有就是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部剧里面的片头曲非常有意思,只有两种音调,以不同的音阶搭配,听起来非常有节奏感觉,是不是就象征着程序员世界中的二进制 0 和 1 呢其实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 2013 特别篇中的「The Internet」,这一节中可以说完美的体现了导演对于程序员心理理解,再加上旁观者傻白甜的举动行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 Moss 对珍说「This, Jan is The Internet - 珍,这就是 Internet」的时候程序员估计会笑喷了吧这一集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完全全从程序员的视角拍摄的一集,看过之后你会有一种这集就是为自己拍的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在其它剧或者电影里面没有的。
一开始看似无理头的搞怪,最后逐渐发酵 Jen 居然拿到公司去给一大帮人讲这个盒子上的东西就是整个 Internet,荒唐的是居然大家都信了!
再到最后的 Internet 被摔整个「闹剧」结束。
整集看下来过瘾的同时也无比的感叹导演对剧本的精准设计和演员出色的演技。
反观国内大多数人对程序员的认知还在「牛仔裤、格子衬衫」的阶段吧要看完全懂这部剧得有一点关于英国文化关于摇滚的一点认识。
英国有很多著名的摇滚乐队,像前面讲到的披头士、弗洛伊德以及滚石、性手枪等一系列的优秀摇滚乐队。
这些已经成为了英国人的历史文化基因,摇滚到疯狂的程序被写到了英国人的骨子里。
你很难想象 2012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居然出现一个中年男子抱着一部电吉他在那搞演唱会。
你会发现这个国家对于文化的传承有多么的重视,同时对于大众的批判性讽刺性思维有多高的认同与「容忍」程度事实上,我觉得程序员这种对技术追求到 nerd 的程度的人群有着非常强烈的摇滚精神,像摇滚一样不顾一切疯狂的追求真理,讨厌任何规矩与束缚。
很多时候尤其在一个不重视技术的国家里面(预告下次话题),虽然周围的人对程序员有很深刻的偏见,但是骨子里的那种摇滚精神才使他们真正与众不同来自一个程序员的评论
德国人阿明•迈维斯(Armin Meiwes)的恐怖食人实录让所有听闻的人毛骨悚然。
2001年,这名食人魔居然胆大包天地在“食人社区”网站上发布广告,寻找一个“18-30岁之间,体格强壮,愿意被吃的人”。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竟然有个叫做布兰德斯(Bernd Brandes)人同意了。
这两个男人约定在圣诞节见面并开始他们(其实是迈维斯一个人)的罪恶计划。
迈维斯将他分尸煮食人肉的过程录制了多达50卷录像带。
但由于画面血腥,警方并未公布这些录像。
虽然迈维斯一直狡辩声称,此事对他而言并不是谋杀,仅仅是“帮助”被害人死亡,但德国法庭依然以谋杀罪名成立宣判他终身监禁。
入狱后,迈维斯成为了一名素食主义者,并帮助警方处理食人相关的案件。
同时他还表示,在德国可能有超过100名食人者。
转自果壳http://www.guokr.com/article/50624/
数不清的梗:1、 报警电话:0118 999 88199 9119725 32、 Roy的:I’m disabled。
第二季的第一集,笑到抽搐。
3、 Jen的:Taxi!
经典分手标志,哈哈哈哈4、 Roy的:have you tried turning it off and on again!
5、 Jen主动请求做娱乐经理时,everyone包含roy都对他说:it’s not for you,jen。
(果然最了解男人的还是男人啊)6、 Jen的:the shoes!....7,腐国自黑:made in Britain(手动摇头…)搞笑的同时也带着稍许的感动:Jen有次找到了新的工作,十分开心,但是回来后看着落魄的roy与moss,默默地拒绝了新的工作。
有多喜欢,同样的笑点再看几遍还是忍不住笑到颤抖,大概是这么多年来看到的最搞笑的电视剧了。
这么好看的剧居然没什么人看!
Gesus!
虽然不是一天内看完的,但可以说是一口气看完四季。
每季六集,每集才20几分钟实在太短了有木有!
那啥,真是肚子都笑痛了!
而且还是在图书馆看的,边笑还得边憋着,呀的,太痛苦了!
英国人的笑点怎么就这么戳中我的笑点呢!!!
本着要捧一部剧,就得踩死另一部剧的原则,TBBT逊毙了
非常嘲的英剧,s1e1的开始5分钟就抓住了我,老板与新员工正面交锋。。。
本人也有IT Geek之嫌,剧里的两位geek到过分阿。
后面的下载不到了,只好上youtube看,画面粗糙也忍了。
推荐推荐推荐亚。。。
怎么都没人来呢。。。
偶尔翻起这部剧的评论和讨论区,发现很多人在比较这两部剧。
不知是不是豆瓣逐渐低龄化了,两部主题也没多大关系的喜剧也硬要分出个高下,实在是年轻之举。
TBBT是一群科学研究者和一个普通女孩的生活日记,IT狂人是一个公司IT部门里的不懂IT的主管和两个只懂IT的nerds之间的故事,故事背景完全不同,主角性格也不一样,只是恰巧男主角们都情商较低比较呆,仅这一点还真没啥能比较的。
两部剧都很优秀,我都很喜欢,但喜欢的点不同。
TBBT是觉得人物很可爱,生活气息很浓,笑点的话虽然好笑但比较浅,多数是言语和行为的笑料,一集看完也难以回想出具体的笑点。
如今TBBT即将完结,追了这么多年看到里面每个人都找到自己归宿,性格最冷淡不受欢迎的也渐渐有了人情味,心里还是很欣慰的,闲来刷起先前的剧集,看这几个人互相斗嘴吐槽,过着各自的小日子,就觉得格外温馨。
ITcrowd是喜欢编剧,剧本太巧妙,笑点循序渐进自然形成。
我曾有深扒每一集剧本分析多线并进的念头,很快发现每个镜头都是重点,工作量太大遂放弃。
我四季每集刷了不下五次,每次都感慨编剧之精妙。
ITcrowd还是属于传统英国喜剧,讽刺意味更足,人物比较扁平,笑料有赖于剧情推进,再加上人物夸张的动作表情演绎出来,效果后劲十足。
传统英国喜剧里的人物更像是带有几个鲜明特征专门为喜剧而生的,不太会出现在生活中,也就是说,他们都不像真实的人,而是完全带着扁平化的性格和由此而来的梗去演绎碰撞出来的有趣甚至荒诞的故事,观众们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故事之外如何生活。
美国的情景喜剧则不同了,人物是更丰满现实的,主题也多是贴近生活,呈现出是可爱又温馨的笑料,不同于英式的辛辣而冷冽。
如果要和朋友一起看,我会选择TBBT,因为能放肆笑,错过剧情也无所谓;如果一个人细细品,我会选IT。
虽然我的最爱是yes, minister系列,但IT始终是我给别人安利喜剧的首选,只可惜身边和我一样喜欢英式幽默的不多。
不管是喜欢有温度的笑料还是有力度的笑料,开心最重要啦。
I'm always confused about other's view about comedies. Take the IT Crowd for example, I think it really makes people laugh and it really achieves the aim of a comedy. Conversely, someone does not agree to it. It is the classic British comedy which depicts the mediocre lives of some folk. It's sometimes sarcarstic but always funny. It can make you laugh and meanwhile think a lot. The series is not similar with TBBT, although I think TBBT is also extraodinary. They are different and they both deserve people's love.I should say I really like the actress who plays Jen. By the way, she also turns up in my favorite drama called Sherlock, although she plays a cruel bitch there. Anyway that also demonstrates her good capability of acting, doesn't it? If you feel not very well, or you are depressed, I strongly recommend you to go see the series since the time costed per episode is only 20 minutes and, more importantly, it's really interesting!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R U Sure?
Evidently not.Well done Jen!
《IT 狂人》 (IT crowd) 也是天才电脑狂加生活白痴的故事。
英剧还是不同,不太涉及私事。
大半是在一板正经的面相下进行疯狂的自我嘲讽。
演员样貌有时很“上流”, Moss(Richard Ayoade)有天上班戴上了颈箍,告诉Jen是憋伦敦腔憋的,乐惨我了。
Richard Ayoade 本人完全可以是轮廓雕刻感的非欧混血帅哥一名,据说他还是剑桥毕业,同时也作导演。
“哥特人”Richmond(Noel Fielding )出场很少,但获得的粉丝和尖叫最多。
现原型时,他根本是一碧眼金发的帅哥。
在不见天日的机房里,他则是声音很铜质,想法很奇幻,举止很穿越的吸血鬼装扮。
除上述两位,这部笑剧还聚了集Katherine Parkinson(扮演Jen)这样戏剧出身的和Christopher Morris (扮演第一任老板Denholm)这样编导演曲全能的,英国人的淘气是精致的淘气。
做为一个传说中的会编码的IT男,在我还是在当学生的那段时间内以练习外语为名义看了不少的外文影视剧,其中有几部跟职场还有专业相关的,一直让我是念念不忘,干活从业有个几年后,算是被社会虐过的人啦,上班摸鱼之际的我总想给他们来个回响,于是就先挑这部剧《The IT Crowd》来写写看。
本片的故事情节是这样,职场女性,强者Jen在向某大型综合跨国企业集团的董事长大D总显示出自己牛B的IT技能(开关机、发电子邮件)后通过严酷的面试环节,应聘成功为该集团的IT部门部长,成为集团中层干部。
在热烈的欢迎仪式(被大D总直接踹下集团底楼地下室、经过一个正撸管的油腻男子)后通过金碧辉煌(破破烂烂)的防火通道走廊,来到她的办公地点,除掉轰隆隆的服务器机柜、网络设备还有办公电脑打印机外,欢迎她的还有她未来的两位下属爱尔兰仔Roy和印度三哥Moss,她不会知道她未来的几年会和这两货深度绑定在一起,一齐走向IT的王者之路...当然这种热血漫画的桥段其实是不存在的,我们拍的职场丧剧,岂会有那么多的玛丽苏情节来凑?
真实情况是新官刚来,两个宅男以为楼上的妹子过来玩想装装B,聊聊俄国文学,掩饰自己的D丝本色来撩妹子,发现这是空降来的领导以后,想得也不是配合新领导完成工作,而是通过自己的技术手段给小女生来个下马威赶路她。
宅男斗女流氓,难啊。
三下五除二小珍部长就摆平掉这两憨货,坐定威虎山,虽然技术很拉稀,可人家是领导啊,领导是什么,领导就是不干活的还拿工资的人,可说归说还是得做点事情来收拢下队伍和人心。
相来这两母胎起就自身的男子最缺的就是女人了呗,珍煞费苦心地搞得联谊,帮楼上的靓妹猛男都招呼过来,哄得两手美滋滋。
部门需要业绩,珍就抱定老板的大腿,教全大楼的职员怎么开机关机重启。
爱尔兰大男孩Roy,负责企业的硬件和网络,有个IT精英的梦,可现实是每天只能教楼上的IT白痴们重启电脑,想要和女孩子搭讪,可一听他的职业立马就弃了,想在老同学面前显摆,说自己是搞高技术行业的,是一家一听说你修理Windows(微软操作系统),哦敢情好您是擦玻璃的蓝领啊,愁得那个Roy,负责了多年的工作的老员工了,大D总和他儿子小D总还看见他叫不上名字,情场职场double failure。
印度三哥Moss,穿着经典款的程序员格子衬衫,编码技术比Roy好是搞软件的,比较踏实,沉迷于技术不可自拔,可他也有自己的苦恼,中文互联网世界里面调侃的程序员形象他都占齐了,他是个不可救药的社恐,冷场王,人到中年还跟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是个长不大孩子,经常需要Jen妈妈给他点温暖。
片子里面的两任老板也很有意思,第一任老D总,形象威风凛凛霸气无敌,看外表是靠谱的统帅,可脑子总是异常脱线不走寻常路,实足的疯王形象!
感觉对应的是历史的乔治三世啊,最后死得莫名,而他的儿子小D总,风骚出场,我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是字面的意思,老D的葬礼上,他一身洋装高喊fa--ther出场,同时抛媚眼勾搭Jen(看出他口味的杂了,什么都想尝试下,包括男人婆这种的),虽然形象一般,矮胖男一枚,可人家有颗霸道总裁的心,自信十足,舍得花钱,上任没多久就睡遍了全公司的女员工,嗯,同样做为中年男人,羡慕他的精力体力。
这个片子是这个世纪的初年拍得,里面关于企业中的信息技术的描述早就落后了,比如这几年大型企业信息化的标配组件“云计算”,“大数据”还有“移动办公”这里面都没有写,也不可能写,时代限制,不用太追究。
如果按照现在大型企业的IT发展的话,就不会人人一台PC机,而是出门办公跑销售会是人人持Pad,手机钉钉打卡签到,全球各各分部每周视频会议,在家里干活的用的也是云桌面的工作台,上面印着blahblah “Cloud Compute By ****”什么的,然后给领导汇报工作也不会用PPT还是大屏投射的“大数据”报表工具,集团内部的派工单全走线上OA,然后小问题直接内部AI解答,这就是现在的主流。
到这里,美好的图景已经展现在大家眼前了,开始谈谈现实的问题,就是为啥影视剧的IT部还有现实中信息中心往往搞不起来,被集团公司嫌弃觉得没用,很简单就是钱和人的问题,觉得数字化还有信息化并不能给企业发展带来什么好处,是个赔钱货。
企业的软件硬件还有网络设备全部靠外面采购,大部分企业不愿意花这笔钱,靠开源的软硬件方案吧,企业又没人力来做繁重的二次开发,就算好不容易下决心搞搞啦,又面临着信息化下公司的流程的再造,流程的再造需要重新安排岗位和岗位上的人员,这样老员工老将们你怎么去安排人家,新来的贤才你又怎么封官,这又是个问题,人心散了,队伍怎么带?
所以做企业信息化的有句名言大约是“不上信息化企业会死,上信息化死得更快”。
这也就解释了为啥Jen干活的公司做IT那么不受待见,因为这就是个炮灰的岗位,不会有发展,可厂里的软硬件还有OA流程总得有人干,于是Jen们就来了。
然后我想说说这部片子的表现形式,如果对“哥特文化”有了解的话可以看出来,这个片子明面上讲得是现代社会下的IT这一科技岗位上职人职场剧,实则是里面说的一个“哥特类型”的鬼故事,各种哥特元素齐全,比如剧情刚开始Jen上任前走的那个阴森恐怖的地下通道很像是哥特故事中女主走向古堡的那个套路,然后两个略带非人感觉的Moss和Roy像是古堡中的看守的妖精(Moss像僵尸,Roy像精灵),剧情后面出现的那个打扮像唱视觉系的前员工更佐证了我的想法,看来编导很有这方面的情节。
说说里面的三位主演,都算是英伦的熟脸了,也是编演的双料人才,这几年好像不太活跃,然后这部片子还有个美剧版本,但我没看过,要机会翻来瞧瞧。
有时很合理有时很凹凸的IT怪人,感觉剧本生硬,不过英式幽默还是很对胃口,三星半
Nerd? 我不觉得。确实是十足的社交障碍,但智商一样不高,更谈不上Nerd或者Geek,什么“这家伙把电源线从线路板中间穿过去”,编剧根本没料吧。演技,太像“演”了。冲突,也太不IT部了。冷冷地看完三集,不跟。第二集去减压班听课的时候,翻凳子那一幕有趣。
哈哈哈
太有意思了!
啊......TBBT算神马!!!
笑成傻逼噜
虽然geek神马的很有爱,可总觉得笑点很无厘头啊,还是喜欢TBBT多一点……也可能是跟我不懂程序代码的幽默有关么……
我还是更喜欢谢耳朵。
笑死了
第一季真没啥意思……
笑成傻逼了
好冷
主角居然和同时看的另一部戏重合了。一点都不好笑,都是刻板印象。可不可以说这部戏是程序员歧视。
还是英剧的笑点和我不在一起
只有我一个生理不适么?是看剧照都生理不适的程度,看了不足20分钟去卫生间吐了2次,比猪刚烈对我的打击还要震撼,20分钟造成了我这辈子心里最大的阴影面积,天知道我有多喜欢英剧,天知道我喜欢多少个英国籍演员,这部剧怎么就让我对英国都产生了这么大的阴影呢
被美剧养惯了,总觉得英剧不够搞笑,不过有的地方还是挺有意思的
SB剧
不太理解英式幽默
一般哎
虽然低俗 但是真心好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