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v接档《唐顿庄园》推出的六集喜剧《德雷尔一家》根据Gerald Durrell的希腊三部曲(《追逐阳光之岛》、《桃金娘森林宝藏》以及《众神的花园》)改编。
故事发生在1935年。
在阴冷的伯恩茅斯,德雷尔一家的一切都在“sinking”,因为大哥的一句无心的建议,妈妈Louisa带着四个孩子来到希腊西北沿海的科孚岛(Corfu),开启了一段阳光之旅。
妈妈仿佛看见了多年后的自己,下决心离开四个孩子秉性迥异,简单地说,没一个省心的。
关于四人的年龄,电视剧和书有出入。
在电视剧里,最小的孩子Gerry只有8岁,而书中是10岁。
德雷尔家四瘫大儿子Larry立志成为作家,善于讽刺挖苦,一般只动嘴不动手,刀子嘴豆腐心。
没事四处结交朋友,还喜欢给妈妈找男人,找来一个满嘴黄段子的船长。
说要出去打猎补贴家用,却因为枪的后挫力滚下小山坡伤了阑尾。
但作为家里的长子,在关键时刻还是会为承担起责任,拿出自己的稿费补贴家用;也会为气馁的妈妈打气,鼓励她坚持自己的原则。
二儿子Leslie枪不离手,没事喜欢四处打鸟。
一根筋的Leslie被女朋友伤了心,被污蔑打死了农户家的火鸡,又在监狱里交了坏朋友,靠妈妈贿赂相关者才被判无罪。
他对妈妈的再婚颇有怨念,当仍承担起了“婚礼策划”一职,虽然最后婚礼黄了。
封面的剧照就是因为Leslie提议夏天应该在水中野餐,而“地中海从来不会涨潮”……
女儿Margo爱美爱漂亮更爱男人,没事喜欢穿着比基尼到教堂门口晒太阳。
在剧中是一个脑回路不太够但又傻得可爱的角色。
不停恋爱不停受挫但仍矢志不渝。
因为其跳脱的个性身受女伯爵的喜爱,终于有了份像样的工作。
小儿子Gerry喜欢动物,没事往家里捡动物,狗、乌龟、海鸥、蜘蛛、蝎子……最后一集开了一个小小的动物园。
科孚岛对他来说就是天堂,因为有数都数不过来的各类动物。
小儿子最单纯,也是最快融入当地人生活的一个,只要能和他玩到一起的,都是他的好朋友,无论这个人是博学的教授,还是监狱里的囚犯。
“小岛的魔法如花粉般附着在我们身上,每天都有那种安详静谧、光阴止步的感觉,让你希望那一天永远不要结束。
不过等到每个夜晚的黑皮蜕去,新的一天又会在前面等着我们,光滑而缤纷,仿佛一幅儿童画,带着一丝不真实感。
” ——《追逐阳光之岛》四个人来到岛上后,都在慢慢改变、慢慢成长。
大哥Larry最终意识到家人对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存在,放弃了与女友一同离开科孚岛的打算;Leslie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再冲动莽然不顾后果;Margo在与女伯爵的相处中懂得了一个人应该承担起的责任;Gerry收集了一屋子动物,最后终于明白应该还它们自由,这才是真正的爱,“we don't need to keep them to love them”。
对妈妈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
“新别墅是一幢巍峨方正的威尼斯式宅邸,有黄水仙色的墙、绿色的套窗以及狐狸红的屋顶。
它坐落在俯瞰大海的山丘上,周围有一片芜杂的橄榄树林与静谧的柠檬、柳橙果园,整个地方充满一种古老忧郁的气氛。
房子的墙垣斑驳,巨大的房间里回声不断,阳台上堆积着零碎的落叶,又爬满葛藤与蔓草,使得楼下的房间永远笼罩在一片绿色的微黯光线之中。
”妈妈Louisa也在改变。
她开始享受生活,不再只是为了孩子而活,也为自己而活。
她学会了放手,懂得孩子们终有一天会离她而去,“a part of loving is knowing when to let them go”。
不再像鸵鸟一样自欺欺人,开始正视问题,在婚礼前夜找未婚夫摊牌,发现他是gay后在原为婚礼举办的party上大度地告诉大家“we are fond of each other, but not in the right way”。
半是光明半是黑暗的二人岛上热情的居民无私的帮助也是德雷尔一家改变的原因之一。
万能的出租车司机Spiro、博学的教授Theo以及同为英国人的Mrs. Patridis 等人,帮助德雷尔一家度过了一次次难关,也奉上了一场场温馨的场景。
“他(Spiro)就像一个又大又丑的棕色天使,如此温柔地守护我们,仿佛守着一群轻微智障的小孩。
”原著希腊三部曲是小儿子Gerry的自传,完全是从他的角度出发,描绘在科孚岛生活的五年光阴。
所以,书里面除了大段的动物描写,就是层出不穷的各式笑料,看得人捧腹。
2005年BBC版的电影《我的家人和其他动物》(有马修·古迪饰演大哥,还有神一样的BGM)完全依据原著改编,有的旁白和书里一字不差,氛围也是非常的欢快。
而itv这版的改编更加“写意”,除了几个孩子的人物性格与原著基本相符外,其他情节大多是编剧原创。
比如,Svan在书中和妈妈并没有谈起恋爱,他只是Larry许多朋友中的一个,在家里住了几天就赶回雅典看小男友去了;Leslie上法庭前,自己拿了许多英国邮票贿赂有集邮爱好的法官;Margo也没有在女伯爵家工作,她天天忙于同青春痘和超重的体重作斗争;Larry因为和Leslie赌气才拿起枪出去打猎,结果一屁股坐进了泥沼。
角色改变最大的要数妈妈Louisa。
在原著里,妈妈是一个谨小慎微保守传统的人。
最常用在妈妈身上的两个词是“小心翼翼地说”和“可怜兮兮地说”。
她天天拿着厨艺书琢磨菜谱,有些溺爱孩子,没什么坚定的立场,对同性恋也极其排斥(她因为Larry没有告诉她Svan是同性恋而生气,因为她怕Svan带坏Gerry)。
而在剧中,妈妈的思想非常现代。
她虽然爱护孩子,但是从让孩子自由发展天性的立场考虑,而不是一味地溺爱(会认真地读Larry的作品给出反馈,就算Margo是和她对着干也要赞美她独立思考的尝试,给予做了坏事灰溜溜回家Leslie最温暖的拥抱,尽可能满足Gerry收集观察动物的兴趣爱好);她有决断力,在关键时刻总是能救家人于水火之中;她对Svan的骗婚行为很是包容,认为那只是a part of him。
itv这版是从妈妈的视角出发,刻画同样的五年,这一点很巧妙。
日子变得不再单纯美好,不再无忧无虑,远不如BBC版来得欢脱。
因为妈妈必须要为家计发愁、要为孩子们打算、要考虑现实中的诸多杂事。
这也是我认为全剧最有意思的地方。
举家来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岛屿,日子真的会如此快乐吗?
小儿子Gerry的回忆充满欢声笑语,他只看到明媚的阳光,是因为有人替他挡住了黑暗。
“在科孚岛度过的那些宁静日子里,每天都很特别,都有特别的色彩、特别的样子,使得那一天和其他三百六十四天都显得不一样,特别值得记忆。
”科孚岛是世外桃源,可总有一天德雷尔一家要回到现实出去。
在原著里,德雷尔一家正是因为二战即将开始才选择回国。
剧中间或会闪现现实的影子。
Larry和朋友在酒馆里讨论希特勒与墨索里尼,表情严肃;从英国远道而来的亲戚为了显示自己是文明人,要听BBC广播,棕色天使Spiro好不容易搞定了发电机,从收音机里传来的却是英国准备扩大空军规模的消息,大家的表情瞬间落寞。
还好,发电机立马爆出火花,笑容又回到众人的脸上。
这两个细节还是挺戳人的。
另外,本剧好的一点在于排除了原著中patronizing或者说condescending的感觉。
因为写作年代的关系,作者带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语气也难免,但现在看来确实会让人有些不舒服。
《德雷尔一家》中加入了 Mrs. Patridis这个角色,提点妈妈该更多的融入当地生活,也是为了弱化这一点。
因为大幅度的原创,编剧为了冲突而制造冲突,圆不回去就在结尾直接给一个大团圆,有点莫名其妙。
这也导致人设有点崩,本来各有特色的几个人,除了小儿子,时不时就会变成喜剧片中常见的不计后果瞎胡闹的角色。
妈妈和Svan的感情线也进展得莫名其妙,直接大跨步跳跃式发展。
回头看看,Svan在向妈妈诉衷情的时候,眼睛里真是没有一丝爱意和火光,不是gay才怪 d=====( ̄▽ ̄*)b
不过,整部戏温馨搞笑的氛围、对亲情的刻画、对个人意志的尊重,再加上希腊阳光美景的加持,治愈力还是100%。
随后截几张图都可以直接作桌面。
第二季itv已经预定,据说今年夏天在希腊开拍,也不知道现在拍了没有,希望可以早日再见到德雷尔一家人
(个人号“光影与文字的交错”,欢迎来玩)
2016年到2019年 四年的剧在四天里看完了。
多喜欢希腊科孚岛的环境与生活,一浪一浪拍打的沙滩,清澈的海水,嘭的跳下去,在海水里的餐桌。
刚来时的,离去前的,各自一桌,人越来越多。
妈妈的勇敢,魅力,教育,培养出的四个生机勃勃的孩子,让人燃起传承的感动,承认那种幸福感。
当然了,影视剧里的妈妈,干涉了大哥二哥的恋爱,然后,纷纷告吹了哈哈哈。
有些地方真的好讨厌好讨厌,来自母亲的控制欲和自以为是,到逐步学会放手,放心他们的飞翔与远离。
大哥的文学,题材开放,像他那个人,容纳了许多。
二哥的许多爱好,做了一个又一个事情和职业?
虽然看到些评论认为二哥的碌碌一生什么也没坚定地做成,但去尝试一个个东西也未尝不可(越来越觉得自己可能会变成二哥这类人,希望最后有些东西可以回味吧)有点傻傻的二哥,但他真的爱这个家,责任感与担当。
三妹的追求爱情,让我觉得,人这辈子可以有许多lover,不要固定。
她对于女性的平等权利有着敏锐的想法,这值得继续探索。
四弟是我最理想的自己,自然之子,和动物和平相处,观察一面墙上的两万个生命,啊,多可爱的眼睛里的世界。
西奥的出现无疑是他人生的光,指路与引导。
再去看纪录片吧,我好想知道离开希腊岛后他们的故事,他们又遇见了什么,发生了什么。
片源:第一季德雷尔一家第二季德雷尔一家2
———————————————————————————————————————————————————————————————————————————————————— 。
对于看完了两季电视剧还是没有记住名字的人来说,只是那些熟悉可爱的面孔出现在脑海里,就觉得很有趣了。
家庭剧里,中国习惯婚后生活的鸡毛蒜皮,剧情冗长而铺张浪费,心理活动都变成了台词,这就是为什么国产剧拖沓的一点原因吧。
当然好的国产剧,也是因为有趣韩剧《请回答1988》也是因为有趣,编剧演员用心呈现一部优秀的剧作,好像,这部电视剧就是生活本身,就是你的情感体验。
德雷尔一家人也是有趣,更多的是变好。
妈妈决定变卖房产用以还贷,全家搬到科孚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家人在一起并不快乐。
或许,换一个环境就能重拾家庭最本真的模样吧。
对于妈妈来说,这是孤注一掷的尝试,没有回头路的冒险,不过也是挺酷的冒险。
每一集,都有一次变化,不是二哥放弃了枪,就是大哥开始写作,弟弟找到了喜欢的生物探险,妹妹找到了陪伴伯爵夫人的差事,而妈妈呢也开始陷入了一次次的恋爱中,好像在小岛上的恋爱,比在大城市里还要迅速。
同样是单身妈妈,有同样叫苦连天的境遇,在中国就是无休止的抱怨和自怨自艾,而德雷尔妈妈则在抱怨之中依旧是努力生活着(比如让孩子找吃的孩子都不愿行动,自己就去摘果子了),也因为她的真诚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
科夫本地的司机大叔一直扮演着默默无闻的可爱角色,从一家人踏上这片土地开始。
不过也有很多疑点哦,司机大叔的车子里有家人的照片,全部电视剧却一次也没有像描述其他男性一样描述过他,虽然他也说“我得回家了,家人在等着我。
”他还是蛮有神秘感的角色。
风景真好啊,真的好美。
蔚蓝色的海水,纯净得没有半点杂质,弟弟的动物朋友们也都长得好漂亮,鹧鸪,水貂,狗狗,刺猬。
一家人居住的老屋虽然破旧斑驳掉漆,反而有一种古旧的美感。
生活,如果不够快乐,一家人在一起不够开心,无休止的争吵,反而丢失了我们努力创造生活最初的愿望了。
家人,只要在一起,同甘共苦,共同成长参与彼此重大的人生时刻,这就是陪伴的意义吧。。
德雷尔一家,截取生活在希腊小岛上的时光,好像,日子永远这样下去。
如果我们去科孚旅行,也一定能看到德雷尔一家,去参观弟弟的动物园吃妈妈做的英国美食再次印证,人是群居动物,只有在一起,才会热闹而有趣
弟弟鹧鸪牵着遛鹧鸪真的好可爱
一、契机不看剧已久,说是忙于生活,也不尽然。
偶尔得知这部剧,是在一个关注已久的公众号。
说来奇怪,如今习惯般的读都算不上,只能有大致浏览扫过一篇他人的推荐影评,就好似自己已经看过这部剧或影片。
吸引着我跳脱出难以舍弃的便宜省力的是什么呢?
或许是这是来自剧中小儿子的自传改编?
或许是截图中科孚岛曼丽的夏日浮影。
总之是戳中了我心中向往已久的某种生活场景,花了宝贵的休息时间,要亲自亲自类似于去过真正的科孚一遭。
跟随者德雷尔一家斜靠在轮船的座椅上,卷着波浪轻拍船身。
来到科孚,希望着拥有不一样的生活。
因为这里是科孚啊,一切皆有可能。
二、生活的面貌,在哪都一样就像在帕恩茅斯镇一样,即使卖掉之前的房子,因为大儿子一句无心的话举家搬迁至物价稍低的科孚,一切都顺利吗?
不是的。
破败的房子,四个孩子依旧是从前的心性,只是在这里或许不用受从前那么多旁人的冷眼冷语。
而这个家如果不是因为母亲,是无法维持至今的。
第一季只有短短六集而已,我跟着德雷尔一家人一起在科孚入住,一边欣慰着有热心肠的当地司机帮忙,一边并没有那么如意的开展着这边的新生活。
除了小儿子如获至宝般的极快融入这个“天堂”,其他人都经历着起起伏伏。
各个孩子忙于开脱自己的新天地,母亲此时因没有女伴而略显落寞。
当地司机建议她去找镇上唯一的医生的妻子,也是一个定居在科孚的英国人。
母亲带着些紧张和期待上门,看着生活稳定的医生妻子,难免想起全家现在的窘迫,以及各自让她扰心的孩子。
几句交谈中,与未生育的医生妻子却不那么愉快。
可以说,德雷尔一家就像我们千万普通平凡的家庭一般,生活的糟心事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家人之间也并不总是相亲相爱的官方家庭模样,他们会互相争吵,也会在母亲叫人做事的时候,默契般的推脱。
有人说这样的孩子太令人糟心了。
但其实,又有多少家庭的孩子不是如此呢?
可正因如此才生动真实。
会为了讨厌大哥一天到晚满口提性,老二会偷偷把大哥打字机上的X字母扣掉,在母亲疑惑为何会这样做的时候,大哥完全了然的说:这样子我就无法打出SEX这个单词了。
老二喜欢用枪,无论母亲阻拦多少次,仍然坚持。
但是母亲的话他真的没听进去吗?
至少他真的知道不能伤人。
而老二也是时时记得打猎回家填补大家肚子的一个孩子。
马戈作为家中的女孩,头脑虽不灵光,可爱美追求爱情的天性使然。
但是令人讶异的是,即使她迫切的想要恋爱,可后头在女爵夫人的别墅中却拒绝了小花匠进一步亲密的邀请。
以为她的心中是记得母亲的叮咛的。
“为什么二哥可以和女孩子亲密,我就不可以找个男孩子?
”马戈问母亲。
母亲在高兴老二有恋情的同事,无奈又不忘对女儿说:“噢,亲爱的,那不一样。
你还不可以这样。
” 在科孚短短半年的时间里,足以发生许多事。
那些掩在美丽风景温煦海风的日子下,是什么支撑着德雷尔一家继续生活呢?
是爱啊。
嗯,很俗气,但是就是爱。
是家人之间的爱。
不论如何吵闹,互相如何嫌弃,可是一旦家中有人有危险,或是谁可能受到危害。
所有人都会站到一起。
借用大哥女朋友南希的一句话:“无论你们一家人平时如何吵,可只要你们在一块,外人就插不进嘴。
”生活在哪都一样,不一样的是和谁在一起。
三、母亲和四个孩子私以为,这部剧其实可以列为一部教育片。
倒不是完全正向,而是可以借鉴思考。
在中国,已经很难看到一个家庭有这么多个孩子。
两个以上就难得了。
但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力足够资源允许,家中有姐妹兄弟是非常好的。
原因不仅在于我们孤单的个体在这个世上多了一个亲密的关系,以及,学会与他人相处,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包容他人的生活习惯。
剧中的母亲,或许在某方面存在一些“溺爱”的嫌疑。
但一点不需要否定的是她对四个孩子的爱。
会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无论孩子的年龄大或小。
大儿子立志当一名作家,没完成了一副作品就会兴冲冲的拿给母亲看,就这个举动就能正面母亲一直以来对他这件事的态度及肯定鼓励。
母亲并未敷衍了事,而是会认真的看到最后一页,并且诚恳的给出自己的建议。
包括大儿子并未采纳,也不会多加干涉。
二儿子虽莽撞但是为人其实天真善良,即使后来遇到了镇上的混混,还因人误会被告上了小镇法庭,母亲首先也是相信他,甚至默默的卖掉了自己的婚戒去贿赂小混混。
搬家之前有场戏中,大儿子都会嘲笑女儿马戈脑袋笨,母亲连忙对女儿说“不,不,你不笨。
”以及小儿子被学校责罚,母亲气冲冲的跑到校长那里质问,在听到校长质疑小儿子智商有问题的时候,怒气冲冲的折断了体罚孩子的藤条。
是的,你也许会觉得这真是一个太“溺爱”孩子的母亲。
可是试问?
哪个孩子不想要这样的母亲呢?
无条件的信任,永远相信你是正常的,甚至为此愿意与外间冷冰冰的条例做抗争。
不可否认,如今的社会仍旧功利。
以致于哪怕剧中的母亲在亲戚规劝她回英国时,也深深的叹气对孩子们说道:我无法接受你们任何一个人将来贫穷。
可是,凡事总有一定的机遇。
若不是来到科孚,来到这个先前环境并不接纳的地方,这些孩子难以有这样的机遇。
但这一切,都归功于母亲。
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护着他们,信任着他们。
四、你就是不一样我是一个生活中会害怕虫子的人。
虽然觉得万物都有生命,如此杀生不好,可是我情缘这些小生物千万别和我近距离接触。
昆虫密布的科孚却成了小儿子的天堂。
而我看着他带着快乐的目光望着这个世间,竟也能忘却对昆虫的害怕,一同欢喜起来。
一个人喜欢一件事,那么他就会变得bingbing的发光。
本剧原著作者,也就是剧中的小儿子,多么庆幸还是孩子的时候遇见了科孚,一个尽情释放天性与热爱的地方,同时有着这么一家包容他天性的家人。
母亲偶尔会婉转的提醒他不用养这么多动物,但是始终会尊重他的决定,并且在他喂养动物的时候,欣慰的说:你是我们家最有责任感的一个。
反观生活中,想要养小动物或是宠物的小朋友难道少吗?
但是真正全权去喂养陪伴的又有几个能做到呢?
这四个孩子,在英国的教育体制下时,都被定性为与他人不同,不一样。
可在她母亲眼里,没有什么不一样。
是不一样的吧,又有谁是一样的呢?
因为不一样才有趣,因为没什么不一样才肆意而活。
一样也好,不一样也好,都挺好。
五、一家人还有许多未提及,还需亲自去观看去感受。
这部剧适合一个人在休息日我再沙发,吃点零食安静的看。
美丽的科孚,吵吵闹闹的一家人。
像是美丽神话世界来了一家人,亲情,爱情,邻里,误会,都消隐在第一季最后一集那场无视遗憾的舞蹈派对中。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也应当使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拂去烦恼,沉浸在这场风和日丽有酒有蛋糕的派对里吧。
文/罗小可
当你被朝九晚五繁忙的工作绑架时,是否有某一刻渴求过诗与远方?
当你日日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压力的时候,是否也向往过世外桃源的美好?
当你感觉到无比疲惫和沮丧的时候,是否内心也在呐喊着灵魂的出离?
希腊。
阳光。
海鸥。
沙滩。
曾经的曾经,我也在梦里无数次幻想过这样的场景:有海边有一间小小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去做一个货真价实的文艺青年。
落魄但不失优雅的德雷尔夫人真的做到了,带着一帮熊孩子,远离伦敦的高物价和快节奏,来到远离尘嚣的科孚岛。
与其说这是一场放逐自我的冒险旅程,倒不如说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
因为生活总不会永远都是佛系的存在:一半阳光,一般黑暗。
最长情的陪伴,就是一家人在一起
初来乍到科孚岛,被周围的一切惊艳到挪不开双眼。
剧中镜头无不展示着属于它独特的的风情和旖旎。
这里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新奇和宁静。
徐徐的海风轻轻地着那座乳白色的房子,温暖的阳光肆意地倾泻在每个角落,处处写满了诗意。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小岛上没有电。
德雷尔一家人忙着安顿和整理当下的一切繁琐,大家齐心协力把旧房子翻新下。
妈妈每天都用心地做出精致的料理,尝试着融入新的环境,与岛上的居民结交朋友,还对孩子们进行散养。
大儿子开始伏案写作,励志想成为一名作家;二儿子总是爱惹出一些事端,让母亲去收拾烂摊子。
女儿对爱情充满了无限幻想,渴望嫁给一个意中人;小儿子对岛上的昆虫痴迷至极,家里的庭院成了他的私人实验室。
时间的针脚仿佛突然变慢了,新的生活方式才刚刚开始。
一频一帧都透露出满满生活的气息,即使最寻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能冒出幸福的新芽。
或许,令我无比痴迷于这部剧的原因在于,它总是无时无刻不展示出令人向往的那一幕。
卸下沉重的面具后,那最真实且活色生香的生活。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完美亲情的注脚。
即使避免不了磕磕碰碰和吵吵闹闹,但只要一家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最艰难的日子也会熬出甘甜。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知乎上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的迷你英剧会获得接近九分多的评价呢?
无非就是讲述着一家人鸡飞狗跳的生活罢了。
有个回答感觉特别妙不可言:不关乎于画面是否的精致细腻,也不在情节是否波澜起伏,而是唤醒了无数观众对一种小确幸生活方式的向往。
忙碌在大都市的人们啊,普遍都会带着浮躁的情绪,被物质绑架和约束,偶尔让灵魂放空是莫大的幸事。
德雷尔一家人,用温情脉脉的视角去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精致美好地过日子。
不是住着昂贵的大房子,不是呼吸着有雾霾的空气,更不是在追名逐利勾心斗角。
而是沉淀着那颗无比疲惫的灵魂,重新去擦亮审美的眼睛,去享受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去品鉴大自然的每一次惊喜。
因为,生活真的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与远方。
或许,不是所有佛系青年或者中年都能领悟到这样的境界,毕竟丧文化流行的现在,暖意流淌的生活才是治愈颓废的良药。
或许,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这样的小岛,它到处充满了鸟语花香,它总是洒满了一地阳光。
我们可以偶尔在这里出离自己,可以让灵魂小憩一下,可以返璞归真地过慢生活。
最后故事的结局,德雷尔一家人因为二战爆发回到英国,科孚岛的一切便变成了生命中那永远封存的绝美风景。
毕竟,人总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的,平平淡淡的本质才是它真实的模样。
也许是你,也许是我, 无论是陷于苟且还是浪迹天涯,每当感到人生无比丧的时候,就来下心目中的科孚岛吧。
毕竟,这里有我要的一切。
诗歌,大海,还有远方。
作者:罗小可,一个嫁到台湾的庶人妈妈,写关于台湾的一切,执迷于欧美剧影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德雷尔一家”,第一季看完,最后一集某处猝不及防,吓得我连手机带耳机慌不迭扯下来抛在沙发上,老汤一看就知,画面一定出现了什么鬼,笑我:你还晓得把手机往沙发上甩,没往地上丢。
我要有个把家里变成动物园的孩子,我绝壁打死他。
快结尾时,金句频出,我一会进房去记一句在我的笔记本上:But part of loving is knowing when to let go. 动物迷的小儿子打算把他收集的动物们放归野外,他祝他的动物们:thrive,and have fun, if lucky, multiply. 天,简直就是替我在讲心声!
大儿子劝妈妈:When you fall off a horse, get back on again quickly. 这韧劲,就对了。
还给在科孚岛第一次择偶失败单身妈妈希望, 我把他的句子改了,改成我要的:Somewhere in the world, there's someone for you. 还有一句说到我心坎里:You know, I just dream of the day, when you find happiness and fulfiment,and love. 人活一生,fulfiment是很重要的,多少人临终的床边,不甘的都是这个,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我本可以。
我还没到deathbed,这痛苦和遗憾都终日啃啮我心。
英美剧都喜欢一季一季往后拍,而不是干脆一次拍个120集,我觉得这样好有风险,你咋能保证演员们都安然无恙,无病无事随叫随到,但他们好像都做到了,那个什么“辛普森一家”,据说拍了几十年。
总共没看几部英美剧,我的结论都已经下了:还是英剧适合我,文雅,温暖,幽默。
美剧感觉吵,乱,一开口不离fuck,fuck!德雷尔一家,中年单身老母带着四个孩子,靠一点抚恤金过活,大儿子当个要死不活的房产经纪,不知对家里经济有没有点贴补?
小儿子在学校被霸凌,不肯去上课,被校长用棍子打了,硬核妈妈冲到校长室,对着校长一通咆哮,还折断了打人凶器,带走了老幺,撂下一句:我们不来上学了。
唯一的女儿笨头笨脑,学习困难,老二更是讨人嫌,成天拿把枪,几次差点出事。
一家子肩扛手提几件行李,从英格兰搬到希腊的科孚岛,也是好命,一到科孚岛,就碰到活雷锋般的出租司机,暴躁大叔人头熟,吼嚷几嗓子,住处立刻搞定,还顺便雇了个便宜女佣,司机之后就常在他家进进出出,成天帮他们解决各种问题。
这大叔对妈妈的态度真像韩剧里的默默奉献型暗恋者,到第二季从台词里才确认司机真的结婚了,那咋对女主那么好?
大概是导演叫的。
看了昨天那一集,发现司机大叔身上真是闪耀人性光辉,连骗子被戳穿,下雨天从德雷尔家跑路,他都要追出去送,说毕竟是岛上的客人。
弹幕里把四个孩子骂死,基本也帮我出了气,照我们喜欢听话孩子的观点,这当妈的太惯着孩子了,家里百废待兴,儿女们个个又蠢又自私,啥忙也不帮,一穷二白,哪来的底气都在家里玩,生计呢?
小儿子忙着把各种动物弄回家,不管人都没口吃的;女儿尽忙着好感她哥带回的某个对她无意的男生;二儿子还是端着枪这里砰砰砰,那里砰砰砰,进号子,上法庭,各种闹腾。
可往后看,几个熊孩子越看我越接受。
老大吵着要当作家,居然随便一写寄回英国就发了一篇,然后又出了一本书,家里急等钱用那当口,还是靠他的稿费解了点困,他那台打字机真好玩的说,我都想要,好像边打字边把白纸放进去,哒哒哒,作品渐渐出炉;老二第二季再也不拿枪惹事了,跟妈妈一起上市场做生意,忙着开拓商机,发展新爱好给人拍照,逢人就推销;老三越看越纯真可爱,脸上长了痘痘,烦恼不已,只好在帽子下面弄块黑纱遮面,走路样子一看这妹子就实在。
还是那么酷爱动物的老幺,现在忙着人工繁殖水獭,妈妈也偶尔帮着遛他的鹈鹕(画面真逗),但担心他一直run wild,给他找了个家教老师,他套路老头每节课扯闲篇,最后借口比试摔跤推老头一把,成功把老师气撂挑子。
希腊景色真美啊,剧中场景随便一截都足以当电脑桌面,特别是楼上老大的房间,窗外就是一整面碧蓝海水,amazing!
希腊以前大概也属于欧洲穷地方,台词里调侃:去抢银行,银行也是空的。
德雷尔一家住独栋别墅(虽然一开始屋子破得像鬼,天花板都掉一大块下来,灰尘落几寸厚),门前就是大海,美得不可方物的大海,还特别peaceful, 似乎永远不会发脾气。
家门口就是树林,摇落橄榄,捡起榨油,金桔酿酒……最让我感慨和受教育的当然又是parenting. 是因为发生在一九三几年的欧洲,文凭不重要?
除了老大已成年,吵着要当作家,另外三个都不上学,在我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不读书怎么找工作?
怎么在社会立足呢?
就是被那些定势思维禁锢,其实今时的做法才大错特错,一刻不停地逼着孩子学这学那,在无数个群里因为过量的信息焦虑攀比,结果是教出的孩子不爱他人,不爱劳动,不会生活,按部就班地同大多数人一样,不快乐地过完平庸的一生。
上学找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生活!
生活需要什么?
会觅食,会与人打交道,会爱就够了,兴致勃勃,心理有弹性,找到所爱的人,事,物,这才是essential.小儿子虽然不上学,九九乘法都不会,但他热爱动物,饲养研究动物,那么早就找到一生挚爱的事业,比起大多数人起码能体会到什么是幸福。
据说这电视剧是后来成了生物学家的小儿子写的剧本。
他家三姑娘,傻乎乎的,那么大了,提示弟弟回答妈妈7乘8等于54,我却觉得她的人生完全不用担心,初来乍到,她跑到海边日光浴,冲出个一身黑袍的僧侣对她大喊大叫,过两次再去,她晓得买包专供僧人抽的烟试着拉关系,几次之后,她居然跟那僧人成了朋友;给伯爵夫人做伴读,还治好了那位心肠不错的夫人的幽闭症。
她会爱,虽然热衷求偶,有点花痴。
最要学习的是妈妈,先不说欧美中年大妈比我们行情好,拖着四个拖油瓶,还不断有人来flirt,妈妈无论境遇多么糟糕,再忙累也不忽略任何一个孩子的感受,老大要写作,不挣钱养家,写吧;老二那阵子不是派出所就是法庭,妈妈见了总是先熊抱表达爱,从不大光其火,骂一顿解恨,当了结婚戒指也要救他;姑娘笨头笨脑,也从没见她数落嫌弃;老四野出去没在家睡,她惊觉出去找的时候,黑泥猴回了,中国父母都是一顿打骂,德雷尔夫人又是先抱了再说,再回想开头,孩子被霸凌被校长打,妈妈那么强硬地卫护他,站在他一边,这样孩子不可能心理崩坏。
我学到的不止尊重个性,果然欧美的教育是把人当人看,从很小的时候开始。
中国的父母都擅长PUA, 他们心里都有预设好的条条框框,还有别人家的孩子做样板,你符合了才有笑脸,才乖,你不符合,他们最常见的就是批评,否定,表扬都不好好表扬,披着痞的外衣。
代代相传。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但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总是要成为一座岛屿似的,飞跃过千山万水去寻觅一些从未有过的瞬间,假装拥有。
我想去遍世界上的小岛,在所有的小岛故事里,人物成为封闭空间的延长线,孤独上升到空气里,散开感染到整座岛屿,把感情放大,生活放慢,人生变长。
大概也是德雷尔夫人去往科孚的小岛的原因,美曰其名是去寻找新生活,不过是逃不开的水电气费,和丈夫去世的沉重负担压垮了她,只能选择逃开这个最简单的方式罢了。
偏偏几个孩子也都有着孩子们的共性:不省心。
大儿子科里是半吊子作家,既做不好本职的房产销售,也做不好热爱的写作;二儿子莱斯利是个暴戾的枪爱好者,除此之外毫无兴趣,冲动又单纯;小女儿玛戈愚钝又普通,得不到心上人的爱,又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小儿子拉里热爱大自然,总能给家里带来奇异的动物开聚会,偏偏对于人类漠然,而家庭主心骨德雷尔夫人,只能以酒代茶来对抗这些沉重负担,直到最后也无法勉强撑下去之后,才能发出一句句没人回应的‘谁能帮帮我’?
在生活漩涡里,她以为逃离就能得到救赎,其实生活的黑影一直跟在身后,只要天黑就立刻显出原形试图吞噬你。
有句话讲‘生活总是起起落落落落落’,即使令人哭泣的时刻最多,但还是有很多个令人开心愉悦的瞬间累积成支撑的动力。
在路上遇到的希腊人,之后也一直给予的帮助,还有科里的阑尾炎发生的时刻,在门外守护的家人,紧握手的朋友,醒来的时刻的笑,都是平凡生活中的碎片组接成的你我。
其实我们未尝不是总试图要逃离开面前的困惑,以为去往新的地方就能好起来,当然不是,我们也知道不是,我们甚至会后悔选择这条道路,回望以前也都是熟悉的一切,那感觉多好啊,可是往前看,倒也走得下去。
只是在某些瞬间,我还是想要去往小岛,逃离世界,跟我的情绪,跟我的身边人对话。
把所有都沉淀下去,真正去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一季第一集,一家人搬家。
没描写太多在英国的生活,但几个细节铺垫就让大家很感同身受,孩子的教育,邻居的素质,阴沉的天气,高昂的物价与阴暗拥挤的居住环境。
很有趣的是女儿来到岛上被禁比基尼晒太阳,促进了女权意识的觉醒,据说真实人物长大后真的非常独立自由。
小儿子真是来到了梦中的地方。
这集还有Larry想着给妈妈找男朋友,以及陷入爱河的二儿子。
第二集女儿陷入爱河和失恋为主线,伴随着二儿子的热恋。
妈妈一直想着让家人去安慰。
大儿子射击掉下山坡又可怜又搞笑,但写作也受到了认可,可爱的话唠大哥,撒花🎉 在水里吃饭太经典了,画面美到爆。
第三集小儿子和囚犯的友谊,妈妈的处理方式很细腻有爱。
一起补鱼的场景好美丽。
伴随着Margo找工作,一集换了三个了,hhh。
一开头,妈妈的胆识就让我意识到这个女人不一般,我宁愿我的儿子被猴子教!
我想这个剧最吸引我的就是这是一家再平常不过的一家人的故事和希腊美丽的风景。
刚搬过去一家人一贫如洗,即使这样,母亲还是精神振奋为了幸福生活。
好想要个这样的妈妈,女儿日晒或者单恋,妈妈也还是很支持她oh sweetheart;二哥失恋犯错之后,母亲帮他脱了脏鞋,让他回到这个温馨的家;弟弟和一个囚犯玩耍,母亲担忧;而哥哥囊胃炎发作,不只是母亲,剧中所有人物都聚到一起,担忧着等待着,我想那就是一家人,画面简单温情。
一个大房子,一个靠海边的家,一个大家庭,这是多少人的梦想。
而岛上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也令人赏心悦目地看完。
每个人物都有一条线,但不复杂,稀松平常,围绕着大家庭。
最后一家人开趴体,弟弟想要把动物放了,但是又不舍,它们是陪伴,你要把它们养在身边,和它们一起呼吸,了解他们然后才放走,maybe next week,就和妈妈舍不得大儿子和女友去英国一样。。。
看完万物生灵后感觉非常治愈,推荐来看这部剧的。
首先声明我是从头到尾全部看完的。
并且很少给剧打低分。
这次是感觉有几个雷点实在让我想打低分。
涉及剧透。
首先妈妈像女爵索要裙子来让Sven吃醋。
索要裙子这点让我非常下头,并且感受到了那个时代英国人的高傲。
女角送给Margo裙子可以解释为看小姑娘可怜。
然后你就顺着杆子往上爬的敲起竹杠了??
我好迷惑。
其次是妈妈在Sven家乱翻人家的东西,还剪坏了人家的手风琴。
作为同样玩乐器的人表示看到那一幕血压升高。
要是我的乐器被人这样搞坏的话我会被气死吧…乐器和人是需要磨合的。
不是随便换一个就可以的。
这点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洗白的。
妈妈为了不让Larry离家甚至编造谎言让女朋友怀疑。
这点让我觉得zheweimama的控制欲太强了,有点让人害怕。
最后小儿子不肯放生野生动物这点。
这个看到小组讨论里有说动物保护什么的。
我不是很懂,只是觉得喜欢就抓起来养很过分。
排除几大雷点整部剧还是不错的。
比如妈妈知道Sven是gay后拒绝和他结婚。
至少给女孩子树立了不要做同妻的价值观。
很精致的电视剧 ,但和我期待的不太一样。最大的问题是,感受不到这一家人之间的温情,就像一群没有关系的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和这一家人相比女仆学习英语的进度是不是太快了一点 大家都还挺可爱的 但是有个问题所有男士都完全不hot 这还让人怎么看 最可爱的就是全家说大哥啥也不干的时候狂乱敲打字机
Sooo sweet. 不是一味单纯的美好 是有波澜挫折后还能重新爬起来的美好 Shameless的反义剧
叽叽喳喳 鸡毛琐事 看着好糟心。就连那么美的风景也没心情欣赏了~真的欣赏不来这种妈宝剧
就羡慕小孩儿不上学的人家!
生活,阳光,一家人。
色调好美,好喜欢里面的老司机!
德雷尔的科孚岛,高更的塔希提,似乎所有人都在寻找一座可供逃离的海岛,可以自我放逐的荒原,从而寻找自由和自我,新生活和幸福安乐。科孚岛上人人都有古铜色的皮肤和地中海艳阳一样的明亮性格,每个角色都特征明显,连"骗婚"的Sven都特别迷人。电影版的《我的家人和其他动物》也非常好看。
景色很美,但是价值观我真的无法认同感觉人设有点割裂,一方面母亲好像很包容孩子,会表扬孩子,一方面又很不正常的对孩子咆哮,而孩子对母亲的爱我也没看出来,实在不理解,感觉一直在吸血,母亲太累了,看的我血压升高但是对生活磨难的松弛感值得学习,比如把餐桌搬到海里吃饭,很有意思,人生苦短,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创造快乐是很重要的事!
从万物生灵过来的……实在是太吵了,完美代入了母亲视角,看得火大
所以原著小说是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吧?怪不得不管角色塑造还是情节设计都那么低幼....... 由内而外的一股廉价童话感。
不喜欢所有的苦难都被消解所有的伤痛都被磨平这不真实
😍😍😍😍好喜欢这种类型的剧 妈妈真的好难 好累然后除此之外我好像也没发现其他吸引我的点
一集弃
后三集生硬,仓促,鸡汤得好似日剧。本来可以更好的。
一个宠溺孩子自己吃苦的妈妈,和一群明明穷得开不了餐还不食人间烟火的自私孩子,嗯,我是不明白这些所谓的爱啦。当休闲故事看看还可以,画面很漂亮。
雖然節奏很慢卻一點也不願意快進,就像家人,儘管有數不盡的缺點卻依然深愛著。平淡又細膩的演技,真好看。
《我们这一天》在《德雷尔一家》面前就是脚指甲缝里的渣渣。
Spiros图啥呀,就特别热心吗。
那个年代的妈妈就知道如此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如此自由和美丽的地方可真是太治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