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不行,所以其他的角度说不了太多,随便写写记得最清楚的那点。
印象中非常深刻的是,镜头中很多怼脸的特写,以及对于主角那双绿眼睛近景拍摄,所以对于海报上人物前后排列在海报中的几个位置,但只有一束光照在男主角眼睛上这个构图,印象很深刻,像是要通过这束光照进这个双面间谍眼睛中,更是通过这双绿色眼睛表达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对这场战争不太熟悉,仅从这部剧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导演想表达的是,一个双面间谍的复杂人生,请各位看剧的观众们来评判,不管是选择东方还是选择西方,剧中都相对完整地表达了两种社会形态,以及这个形态中各种各样匪夷所思但实际上很符合人性的东西,可能有些情节会有点戏剧化,但想表达的思想差不多吧,这里不讲对错,所以我个人看这部剧想说的观点其实挺中性的 – 留在越南或跑去美国,甚至心在曹营身在汉,不论是哪一种生活状态,战争以及社会的架构改变对于个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每个人在这场战争里都变得畸形而扭曲。
改编自阮清越的普利策获奖同名小说,是一部间谍惊悚兼跨文化讽刺类型的剧集。
讲述了一名法越混血的越共间谍在越战最后几天里的斗争,以及他作为难民在洛杉矶的新生活,在那里他了解到自己的间谍生涯并没有结束。
改编自阮清越的普利策获奖同名小说,是一部间谍惊悚兼跨文化讽刺类型的剧集。
讲述了一名法越混血的越共间谍在越战最后几天里的斗争,以及他作为难民在洛杉矶的新生活,在那里他了解到自己的间谍生涯并没有结束。
一直在想怎么从观众的角度具体地描述下什么叫好的表演,今天感觉撞上来一个现成的例子。
什么是好的表演呢?
好的表演应该是给到观众充足信息量的,是既要符合人物逻辑,又要符合剧情逻辑的。
情绪是否饱满、表现是否激烈等,都是技法无关对错,重要的是将其放在人物所处的情景时是否符合逻辑。
《同情者》中,有一段是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中情局特工克劳德,将男主(北越卧底)特意带到其线人的审讯现场,一场疑似怀疑与试探的戏码上演。
然而以上信息,均是通过看小罗伯特唐尼的表演所得到的,看克劳德点到为止地试探和若有似无地观察,观众们就会知道,他绝不会像表面对将军所说的那样是在“训练你的副官”。
但这里男主的表现却太像一个卧底了,结合后续的情节,男主之后是没事儿的,但是他当时的情绪又太过明显,这不符合人物及剧情逻辑,可以说是一种表演失误了。
当然,如果这是一个伏笔,后续的剧情点明了就是因此开始怀疑男主是北越卧底的话,那这个演员这场戏的表演就是没任何问题的。
Some certain goody watching a TV show after reading the origin book is one, you see the surroundings materialized which is more than likely unlike what you picture in the head. And secondly, more importantly, is the acting. I love this guy. When the anger bursts out of his chest like he’s a fire spitting dragon, the mixture of humiliation and pride, the powerful outcry and the powerlessness underneath, the shame being a weakling and, in contrast, the never too deflated nationalism. Oh man. It shows you the truth that however you are satisfied with your imaginary work of art, life, or, as the case here, something put into life, will always be more, more shocking, more punitive, and more unforgiving. when the hero slams the script at the table before fhe director, it’s almost as if he’d smash the s.o.b’s face to pulp.
Two-faced在英语中,是一个非常难听的骂人话,基本上等于说一个人两面三刀,阳奉阴违,背后搞小动作,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阴险狡诈之人。
在《同情者》中,男主角可以说是一位究极双面人。
在血统上,他是法越混血,被越南小孩视作长着13个屁眼的怪物,被法国的偷情牧师父亲视作风流浪荡事的副产品;在价值观上,他为了越南的独立和自由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坚持着共产主义信仰,但同时也对美国文化如数家珍,时常用英文的方式思考;在阵营上,他是北越的特工,同时也扮演着南越的秘密警察;在人际关系上,他的两位从童年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死党,一位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同志,一位是铁杆的资本主义拥护者。
更绝的是,男主作为特工的职业,使得只有他说的一套跟做的一套天差地别,瞒骗所有人成为了自己的工作,甚至侵蚀了自己的日常,剥夺了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
他最了解的人是自己的敌人,最陌生的人反而是自己的同胞。
他生活在伪装之下如此之长,以至于有时候他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还记得自己是谁,以至于人们不再相信他还能记得自己是谁(但我们看到结局,就会清楚的知道,男主的态度从来都十分明确,所有的迷惘只是表象)。
永恒的中间人,永远的同情者,永无止境的痛苦对于这种“中间人”、“双面人”,本剧的剧名称其为“同情者”,我认为是再好不过的概括,一语切中中间人的某种特质,即因为ta对矛盾的双方都放不下自己的同情,因而使得自己永远被困在一种中间状态。
男主角不忍看自己的革命志士女同胞被残酷虐待,同样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作为南越军官的挚友“邦”死于战火或自残。
他苦苦挣扎地想在好莱坞种族主义导演的电影里还原北越战士的真实面貌,但也会为暗杀Major和Sonny而心存内疚,为南越将军的女儿追寻自己的梦想而欣喜,为Major遗孀和母亲的悲伤而自责。
他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见证了一出出人间悲喜剧。
这些人进入到了他的心里,他就再也无法割舍他们。
即便时时让自己陷入伪善,他也总是想尽可能地顾及两边周全。
这种中间状态,对于“同情者”来说,意味着无边无际的痛苦。
这种痛苦首先来自于“无根性”,就像教授在酒会上问他的那个问题,列出自己的东方属性和西方属性,同样的问题也可以适用于他的共产信仰vs小资情调,北越人际关系vs南越人际关系,等等。
他在这些维度上似乎都是50%对50%,两方的缠绕已经水乳交融、难解难分,这也就意味着男主处于永远的漂泊状态,没有稳定的根系,没有homeland,没有故乡;其次来自于“边缘感”,处于中间状态的人,永远是少数,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个总体稳定、恒常的环境中,或者说大多数人接触到的社会面向不足以复杂到让自己认知混乱的程度,能够比较轻松地为自己找到一块价值观上顺理成章的栖身之所。
这也就意味着,能理解中间人处境的,也就只有同样稀少的其他中间人而已。
由于中间人的双面性,他同时被两边不信任,大概率那些身边表面和和气气的人们(例如本片中的CIA局长、教授、议员)乃至同志战友(例如北越的各色人),都没有真心把他当做自己人。
也因此,他的意见和言说被视为不重要的,或者需要审查的,他是可以被随时牺牲掉的边缘人、弱势群体,不会有多少人为他感到不公,毕竟本来也很难谈得上对他有多么相信;最后,中间人的痛苦也来自于一种“徒劳感”。
中间人看似能够架起沟通两边的桥梁,但实际上桥梁是如此的脆弱、转瞬即逝,以至于人们很少对其加以关注、驻足留恋。
就像本片中男主费劲巴拉地在电影《村庄》中加入私货,以自己差点丧命来要挟导演更公正地呈现北越人的形象,结果就是,也许这部片在美国已经十分进步,但里面的镜头还是被越南当局视为难以接受,任务失败。
我之所以被这个设定如此深深吸引,是因为它无比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中间人”(或者说双面人)的心理困境。
一个“中间人”的日常生活有时候真的有点当一名间谍。
因为人总是要活在社会中,必须扮演好这个社会期许你成为的角色。
但由于ta本身就是50%:50%(或者60%:40%吧,whatever),也就意味着ta只能显露自己的50%,而总有另一半隐藏在一副面具之后,大部分情况下都要小心点,避免谈及。
即使谈及敏感话题,也只拣对对方顺耳的那一半,或者用对方熟悉的话语,包装一下那不顺耳的另一半,一些特工小技巧。
有时候ta忍不住用他们娴熟的话语,拐着弯提醒他们这个世界还有他们未曾认真想过的另一面,这些话就像绵里藏针,让他们感到不适,提醒着他们,也许这位中间人终究不是他们的“自己人”。
这是一种双向的“背叛”。
一方面,这位中间人总是隐藏着一半的自己,“骗取”别人的信任。
而另一方面,当ta偶尔显露出一些作为中间人的“多余意见”,换来的总是斥责与讥讽,这何尝又不带来一种背叛感呢?
也许,一个中间人,曾经在海外冲着针对自己祖国的谣言奋起发声,换来的是自己被洗脑的指控。
在国内,也许ta曾驳斥某些排外思想,换来的同样是被洗脑的指控。
也许究其根本,只是ta还在怀念曾经的那个全球化、多元融合的美妙梦境,至少在当时的那个梦境中,世界仿佛对ta这种中间人还是比较友好的。
在这个去全球化的时代,推出这么一部《同情者》,何尝不是一种nostalgia呢?
换一种活法,给自己“降维”?
抱歉,做不到剧中有这么一句台词:“Love it or leave it”。
一句在字面意思之下潜藏着美国种族主义的话语,意思相当于是说,抛弃你的原生文化,融入美国白人文化(或者扮演好一个美国种族大熔炉的标本、点缀),要么就滚。
这句话被Major援引用来宣扬他提出的生存方案:学会做一个美国人,成为一个美国人,这样能让你生活得更好。
男主这么爱着美国文化,最后他成为美国人了吗?
没有,他违抗命令跑回了越南。
他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国。
在越南的营地里,他被关押了一年,不停地写着自己的忏悔,一遍一遍地解释自己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种种。
也许只要他给出教官想要的答案,他能凭借自己功臣的身份,赢得至少从轻发落,不久后回归正常生活。
最终他给出教官想要的答案了吗?
没有。
他带着邦跑了,故事停在了一艘漂泊于大海上的逃命船,而他也停留在了一个永远的中间状态。
也许如果他选择了其中一边,就能收获一种轻松、自洽的活法。
但他没有。
中间人有着自己的反骨,不会轻易变成外界想要自己成为的样子。
其实也并非不想,只是当他进入了中间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很难再回去了。
因为也许他通过河两岸的风景,明白了这样一件事,就是世界上其实不存在恒常不变的真理,存在的只是不同的视角。
他半被迫半自然地习得了通过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件事的方法。
就像一个万花筒,转了一下就呈现了完全不同的样貌,但世界还是那个世界。
一个理念或意识形态是其中一种视角,也许是一个非常高明的视角、非常有用的工具,但一个工具笼罩不了所有,总有它照耀不到的地方。
透过另一种视角再看一遍,再审视一番,比起死守着一个坐标系坐井观天,对他而言更加make sense。
当他在美国一次又一次深刻感受到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以及目睹CIA和议员把越南当擦脚布一样肆意玩弄的情景后,无疑是不断印证着把这些帝国主义垃圾驱逐出祖国的正当性。
但他的挚友邦(Bon)所说的,为一个必将失败的任务赴死,也好过在家里对着妻儿耀武扬威,以及好过在一个自己不属于的国家发烂发臭,从个人的角度上,也是那样振聋发聩。
以至于当营地只会用暴力阻止邦说自己想说的,逼迫他说自己不想说的时,让人不禁疑问,这些人真的有资格高高在上地教育邦吗?
异曲同工的是,在本剧中,突然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倒带,或者把一个故事讲两遍,其实也是提供不同的视角。
就像那个在电影院里拷问北越女特工的场景。
放在电影院的荧幕前,有着非常明显的隐喻含义。
拷打女特工,对于男主的记忆是一次事件,对于他的回忆录是一个故事,对于南北越双方来说,是一幕需要分别以自己的视角加以诠释的“戏”。
那天在电影院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女特工后来在营地里给出了正确的答案,那是一场性暴力和精神侮辱。
在男主的自述中,他把性暴力弱化为了痛感暴力,并为自己虚构了冲向舞台试图制止的情节。
但是男主描述的版本,就是完全不真实的吗?
他眼睁睁看着同志为保护自己饱受凌辱的时候,内心喷涌的怒火、冲上前去阻止的冲动,最终没能转化为行动,但也真实存在过,不过在女特工描述的版本里,这些内心活动并不会显现。
结合两个版本之后,才是更加真实的故事。
“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在本剧临近结尾的时候,男主的挚友,同时也是营地的政委“Man”,给了男主最终的考验——对于男主来说,究竟有没有高于独立和自由的东西?
谜底揭晓,“Nothing”才是高于独立和自由的东西。
从Man的角度,他几乎是逼迫男主认清了这个事实,也就是北越承诺的独立和自由都是虚妄。
故事仿佛终结在了一场伟大理想的幻灭中,在相当虚无主义的氛围里,以男主漂泊于前途未卜的大海之上做结。
但我认为,“Nothing”在这里并不必然意味着虚无。
我对它的理解是,“Independence”和“Freedom”是两个过于宏大的口号,这种宏伟口号是虚妄的,意识到这种说辞的空洞和nothingness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的,是让这些远在天际的概念,落到具体的人身上。
就像罗兰夫人的那句著名的指控,“ 自由自由,天下古今几多之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
当一个理念被抽象到了如此之高的程度,它的实际内涵常常也被抽离了。
也许循着这伟大口号的号召,许多人的命运就这样被无情地碾过,我们有时甚至做出冷酷乃至残忍的抉择,失去了对具体的人的同情以及敬畏感。
以本剧中的例子来说,男主始终没有忘记对具体人的Freedom和Independence的关注。
譬如将军的女儿Lana是否实现了Freedom?
邦是否摆脱了过去的困扰,重获精神世界的Independence?
男主自己是否在一群只会利用自己的“小罗伯特唐尼”中保住自己人格的Independence?
正是因为这种关注,男主始终处在一种同情的状态。
因为他眼中看到的是一个一个的具体的人,没有受到宏大抽象观念的遮蔽。
在他看来,北越当然不是一帮只会严刑拷打的恐怖怪物,南越也不是一帮纯粹道德腐化、摧眉折腰的民族叛徒。
就像前文所说,如果男主选择栖身于其中某一个阵营,在当时针尖对麦芒的局势下,他必须让自己如两边阵营所要求的那样,视对方为怪物。
但对于已经与两边活生生的人朝夕相处过的男主来说,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临近电影的结尾,有这样的一幕,男主和邦一起开车逃离营地。
在山野路上,男主想对邦坦白一切,也就是他一直瞒骗邦的,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是被邦给打断。
邦还没有意识到真相的严重性。
可以想象,如果男主真的说出来,邦的世界会经历怎样的崩塌,反目成仇是一个大概率的结果。
但那又如何呢,就算邦永远不可能理解自己这种“两面三刀”的人,就算自己愧对于邦,永远只能在这种矛盾煎熬中度过余生,他也会跟邦一直走下去,默默守护他。
这是同情者的宿命,是他终于平静地接受的,自己的宿命。
第三集片尾曲:You and Me Against the World - Paul Williams(不知道是不是最初原唱)竟然觉得回忆有点美好六集曲目检索:https://soundtracki.com/shows/the-sympathizer-season-1-soundtrack#comments
年度十佳候選,樸讚郁繼09年《蝙蝠》後的最好發揮,花哨的形式和飽滿的内容匹配得相得益彰,樸讚郁放不下的花哨手法放在2小時電影裡實在拖沓,但放在一個信息量如此龐大的電視劇中簡直如魚得水。
因為有A24的加持,所以使得一套面向美國觀眾的迷你劇中,有如此多越語台詞,就是對外國文化最大的尊重,也能看得出確實是想在跨文化交流中有所建樹和誠意。
一切都為了故事,而不是像那行傻乎乎的好萊塢電影迎合主流價值觀而故意矮化。
看完第一集我給9分,開頭的字幕就讓我覺得這套劇有點非常規。
看到結尾明白為什麼韓國導演樸讚郁要執導這套美劇了,因為跟韓國-朝鮮一樣,越南也曾因意識形態問題而有過南越-北越的問題,讓這個民族苦不堪言。
這一點讓韓國導演能跟這個越南題材连接上。
好萊塢那么多年的政治正確運動看來也不是一無是處,起碼讓美國主流媒體願意以一個“正常視角”來看待少數族裔身上複雜性,而不是像20年前籠統模糊地塑造角色。
看來“努力”終究是有成效的,難得。
但樸讚郁多年的形式探索,在經歷N多失敗後,也終於行了一次。
但樸讚郁該回歸血腥暴力動作犯罪題材,照顧一下男粉絲了
美在亚太地区制造的分裂带给亚洲人的伤痛太能让人共情,不论是南北朝鲜 南北越,以及两岸人民,都有被撕裂的血泪…此时倍加珍惜革命先辈们为捍卫国家国家主权和中华民族身份共识做出的贡献!
很奇妙的从这部剧里真正体会到了民族分裂的沉痛,可见演员和导演功力..朴导太会导谍战了,不论是小鼓女还是同情者,即使是完全不同的民族冲突,都能拍出神魂,了不起———————-回归到剧集创作本身,被杀的鬼魂出现打破第三堵墙,转场方式,真的是朴导的风格,很妙多是不同导演在拍摄节奏不同,衬托出朴导创作独有的冷幽默和怪诞感,到穆登就温和很多。
每个越南演员都演的好好,男主太有魅力了,诠释了同情者的含义,跳脱出所有身份,有着对人的悲悯,甚至带有了哲学色彩,从艺术到意蕴都拉满的剧集,真是佳作
Không có gì quý hơn độc lập, tự do! 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鏡頭比文字更暴力,這是越南戰爭告訴世界的道理。
這部連續劇又透過不斷回憶、再現、重新書寫逼迫觀眾直視暴力,鏡頭直白地呈現暴力、食物和性,這些最具體的元素,讓人看到國家和世界秩序如何具體在每一具肉體、骨骼、皮膚、神經上。
Đảng Quốc gia用暴力逼迫主人公(一個作為同路人的間諜)回憶、思考,「什麼是比自由和獨立更寶貴的」,最後主人公通過越南語和英語的翻譯想出了Nothing (Không)這個答案。
革命吞噬自己子女的故事,在整個20世紀都是老生常談。
在砲聲隆隆和燃燒彈下探求主體的青年男女得到了什麼?
加倍衰老,失望,殘破的身軀和掩蓋在傷痕下的誓言。
「沒有什麼能讓我失望了」。
「最黑暗的地方屬於我」。
「夜晚的光屬於祖國」。
而祖國正是要離開的地方。
这剧刚出我看了几分钟没再看下去,这几天听一个播客提到,找出来再看,发现内容真好。
这作者一定是游走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并且对两种制度都有穿透性的认识,这也在导演的过程中一再体现,一再重复的人设,两边相同的场景,相同的肮脏。
别说什么优越落后,最后点题的是nothing。
其实,观念这东西,就是不断发明出来种种,让人安装之后,互相矛盾冲突,最后毫无意义的成为肥料。
追寻什么意义,最终的归宿是毫无意义。
开篇4分,东西方,南北越,外白里黄,亲信卧底,越南美国,朋友敌人,“问题的核心是矛盾”,男主根据老师要求的独白,各种矛盾复杂混合...场景复古,色调复古,音乐复古,布鲁斯真棒!..3,4集3分,钢铁侠一人扮演多个角色,为了恶搞而恶搞的逐渐越来越多,就无趣了…最后弃
第一集很好
有啥题材新颖的啊?这不就谍战那老掉牙的一套吗,这钢铁侠演技真不行吧
本劇的最高光可能是“Oh you support Vietnamese? Which side? North or South? What if I’m commie?” 之後白人學生的尬笑和將軍逃難之前的敬禮了,不過俺感覺原著小說這種微妙的anti-commies + corruptive but patriotic authoritarianism + America as the savior 意識形態,雖然南韓人也感同身受,但交給對岸人(但對岸好像沒有這種水平的導演可以接這個活的)說不定更別有一番風味。而且朴贊郁如今連招牌的「相似物體轉場」都已經用得如此平庸了麼?
越南版悬崖,不过两个越南警察为什么要用英语对话?
当你无能的时候,只会抵制别人。
值得细咂摸,虽不是品味,却杂陈浓烈,朴赞郁的怪诞之处在于,深度观察的现实社会与几近绝望的理想世界之间以蛇一样的狡诈熊一样的笨重鸟一样的吵闹来描述人类上层建筑的败笔。
当我们拥有某一种信念和身份时,我们全神投入以至于忘了真正的对错,战争带来了无数的冤魂,而活着的人承受着比死更痛苦的挣扎,无数飘洋而过的船只,他们为何冒着死亡的风险前进,因为他们想去寻找真正宝贵的东西。“没有什么”比独立和自由更宝贵。
第一集很好看!
还好。authoritarian regime总是让人毛骨悚然。男主对女人的品味有点特别。
看不懂
男主 经历的和隐形的出生背景 多重身份设定就想到那个 关于人的根和自我认知 是古典西方文学了 原作叙述表达的呈现视化非常好 干练的命中要点! 唯一想吐槽是对这版mori小姐居然下的了手口味好重也算是黑色幽默吧w
同步在看小说和剧集,总体来说剧本改编是成功的,将一些小说中当事人我的自言自语“翻译成了”人物的对白,有了一些故事性。剧集可看但不算优秀,因为原著就没那么优秀。看了两集不打算看了,去接着看小说吧。
难看
唐尼演这么多角色不觉得水吗?IMDB得分只有7.0,豆瓣多出来这一分都是给韩国导演的吧?
节奏感很不好 一点都不引人入胜大量劣质的蒙太奇也很生硬 像大学生作品唯一好的就是画质不错,关于最暗处的无意识埋藏得很深X色恐怖真的残暴也好无聊政治是铁血的 也是寒心的
what happens if you lose the war
主要意义在于打破了传统上美国人主宰的对越战的书写(以现代启示录为代表),呈现了难得的越南人(并且是有性吸引力的男性)的视角。对白人的冲击也许大,但对东亚人就还好吧,内战撕裂/无意义的战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美帝的自私与冷血不要太熟悉,三兄弟因ideology阋墙的设置更是标配。身份的游移更relevant,更具现代意义,Man骂男主说话都是英语翻译过来的,哈哈,很难想象浸淫在美国pop和西部片里的人怎么维持对commie的信念。。话说中国也有这样的故事(英若诚、金无怠、哈金的小说),啥时能影像化
乱叙太影响观感了,不过男主演得还不错,为了革命异国他乡受了这么多精神折磨流了这么多眼泪,回到家还要被考试,检讨书里写进来就被打还要重写,不然显得他们不近人情,这怎么还call me by your name了,果然一脉相承的党派都差不多😅小唐把歧视亚裔演得淋漓尽致,让我怀疑奥斯卡不像演的
对种族主义和东方主义的讽刺浅薄到尴尬。对八十年代越南的想象贫瘠到妖魔化。朴赞郁带着韩国人特有的优越感,毫不掩饰对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偏见,对韩国人却只字未提。我实在不理解世人对朴赞郁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