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说姚淳耀的演技吗?
最后一集够邪恶够癫狂,把一个在隐藏和显露边缘的变态表现得太真实,突然掐同事脖子也是转换得让人毛骨悚然。
最后那场直播,“你一点都不重要”终于完全刺激了他,一滴泪从眼里滑出来,接着爆发,层次分明,情感饱满,完全不输吴慷仁啊,这个角色需要的信念感其实要比检察官的角色要多得多,我个人觉得是很棒的!
看到腾讯、b站有买版权很开心,至少好聚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和讨论。
凶手就是渴望关注,把世界当成自己的舞台,操控朋友家人以及年轻女性受害者来获得成就感。
他因为存在感低,急于做出格的事博关注,小时候就烧死动物,还设计害死家人,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更肆无忌惮开始杀人之旅,让没杀人的当替罪羊,用家人威胁他。
让伙伴帮忙约出姚记者,然后杀了同伴又杀姚。
他的每次计划都有预谋,他要用电视台来当成他得到关注的工具。
迫不及待地表现自己,因为没有证据,即使警察知道也不能拿他怎么样,他用替罪羊,用舆论操控人心,可怕的是真的有一群不明真相的人支持他。
他欺负家属,了解每个受害者,受害者家庭都不快乐,他把每个女孩当成自己的作品用红盒子预告展览。
最让我感动的是检官和女友确认彼此心意那里,因为那是他们最后的告别。
佩服清醒的爷爷,他为了孙女听凶手的话抛弃尊严学狗爬,他知道善良最重要,信什么宗教没关系,他没有情绪失控做无用功,而是站出来让凶手归还遗体,他不怕凶手,即使知道也淡定处之,他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凶手,一直鼓励检察官和记者。
他是受害者家属,也是一位对过去不纠结,对家人负责的老人。
记者的良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煽动舆论为了点击率关注度,而网友的言论很多都是恶箭中伤,好的时候不见夸,一直揪着受害者的痛点和欺负受害者家属。
检察官的工作也很辛苦,不受理解,办案认真还受压迫指责谩骂,为了救人扛下很多,上司也不怎么支持,同事也不怎么信任。
如果不是最后设法让凶手自己在镜头前承认,他会拿着版税享受众人的崇拜逍遥法外。
有时候坚持程序正义真的很难,但是我们能做到也真的很棒。
希望法治社会更好,理性是法律的灵魂,过去的那些会让我们成为更勇敢坚强的自己。
两倍速看完 最后是激将法认罪 真的sb剧情演员里面就林心如演技在线,其他废物一样演技,说话有气无力阳痿一样,那个老伯,孙女死了还搞圣母原谅心里,Xxx杀人也毫无创意,跟韩国片比起来就是个渣渣.废物jc,查到了酒吧有问题,不会重点查酒吧,一个个排除嫌疑;查到陈和平,不会找人蹲,跟踪,结果导致男主女友死亡;知道田佳仪被威胁入狱,不会承诺保护他家人?
蠢的无药可救总之十集的剧情,三集都能拍完,无聊的情感戏太多,人物只有沈嘉文是有点饱满的,其他角色毫无重量,尤其那个女主,一点毛用没有.
一些吐槽,带严重剧透。
有让您不舒服的,就是您对。
我一小孩子,什么也不懂,说着玩的。
从断掌案引出一宗旧案,再到发展成无目的连环杀人。
检察官从案件遗留的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最终揭开真相,抓住真凶…了吗?
焦点不明,推进生硬是我认为《模仿犯》的最严重的问题。
在我曾接触过(为数不多)的推理类作品中,对于推理的呈现往往像是在开篇中公园提到:从不确定的情况中,找到特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行为模式。
这样的好处是,作者能通过操纵笔下的凶手,设计出一条完整的线索链,带领侦探和观众的视角,不至于漫无目的,大海捞针。
观众也能参与推理,大大提升代入感。
从公园断掌的拇指脱臼,到旧案中找到同样拇指脱臼的江案,回到江案的事发地,老宅的房门被打开,开启下一宗案件的线索。
这就是一条完整的线索。
但是,当案情继续发展,秦案、彤妹案,新的受害者继续出现,当所有的线索都指向KINK酒吧时,推理戛然而止。
为什么新的受害者是他们?
他们和前面案件的关联是什么?
案件忽然一筹莫展,凶手(作者)让我们把视角聚焦到了KINK酒吧,却让推理停留在了KINK酒吧。
我们像勇哥一样,能做的,只能到酒吧中闹事,期待凶手在哪天大发慈悲,自投罗网。
连环杀人案在推理中是再老套不过的事,但为什么连环杀人?
往往这个才是同类作品的重点。
凶手通常存在某种犯案的规律,找到规律,在凶手犯下下一宗案件前,抓住凶手,这是同类作品中对故事铺开的呈现方法。
有可能是手法的新颖,凶手需要完成这种手法,他需要什么条件?
也可能是价值观的讨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我一度认为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讨论,原生家庭?
女性?
流量?
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些话题一个一个被提及,又再模糊,揉成了一团,他好像什么都讨论了,但又什么都没有讨论。
焦点的丢失,让我对后续的剧情也失去了兴趣。
(出于来都来了的想法,最后还是看完了)他偏偏选用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解题的关键,从下一位受害者是什么人?
变成了——凶手是一个怎样的人?
尽管剧集中有心理学博士的权威加持,对凶手的性格画像有一个清晰的描绘,但是,毕竟是一个人隐藏的个性,再清晰,我们作为观众也不得而知。
于是乎,作者不得不把凶手主动揭露,告诉我们,每一个嫌疑人真实的一面。
剧情推进,也由侦探带领观众层层挖掘,到我们束手无策,等待作者开估。
推进生硬的问题也就此暴露。
最后的结局对于我而言已经毫不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即便告诉我凶手是舅舅我也不会奇怪了。
终于看完了,简直就是折磨。
因为太影响观感了,所以主要讲讲缺点。
优点也有很多但是不在这里说了。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1. 剧情拖沓从第4集沈嘉文犯罪现场给观众露脸,到第5集前半部分各种蛛丝马迹 间接直接证据指向沈嘉文嫌疑,最后居然一直抓到第6集还没抓到?
你要知道你这部剧总共就10集啊!
明明一集就可以搞定的事情非要拍3集。
从沈嘉文死后到幕后主犯登场,又花了两集铺垫。
而且全是那种嫌疑最大的怼脸拍然后营造诡异气氛但是最后还又给你来个谜底揭晓好像真的想要震惊一下观众一样。
2. 奇葩剧情前几案多条线索指向kink酒吧,你不去调查酒吧人员,仅仅因为他们给出工作人员名单的时候没有一点犹豫就放弃了这条线,甚至连迪厅最核心的DJ不在名单上都没查出来,各位是纯吃白饭吃上岗位的吗?
连著名青春恋爱番名侦探柯南中都有熬夜盯梢(谈恋爱)的场景,你们手握沈嘉文多条线索,甚至后面怀疑陈和平的时候都不肯多安排几个人去熬夜盯梢,去跟踪一下嫌犯,那你们凭空找什么证据啊?
明明知道田村义和彤妹是重要证人,却没有派任何警卫保护重要证人,田村义信件寄出要重重审查,但是寄给田村义的父亲的照片却很轻松到了他手上。
你们是有多傲慢才会觉得犯人不会去刀重要证人?
还是编剧纯脑瘫觉得搜查人员连这点最基本的都想不到?
最简单的设局智斗都没有,更别说什么多重博弈了。
换别的剧放后面陈和平身边的几个人以及郭检身边的人可能早就已经被安排去做诱饵了,就等你一去绑人立马给你铐起来了。
有了彤妹被绑走的经历这点教训都吃不了真的难以理解。
开头被郭检亲手送进局子里去的学长,最后还是靠他提醒,以及靠他扮演noh才成功抓到陈和平。
那这不就更说明了你郭晓琪办案能力不行,处事不行,情商更不行了吗?
我搞不懂,这案子要换学长来可能真一集就能拍完了。
检察官不去盯梢,不去设局,不去搜证据,最后还是靠嫌犯自己认罪才找到的证据。
女主播被烟灰缸砸死的现场没找到凶器,你第一时间不去找凶器,你在查你马呢?
到头来人家就光明正大把烟灰缸放办公室,甚至你派你记者小女友去偷点东西出来化验一下都行,但我就是皮我就偏不。
编剧要么是太自大,开始幻想自己也能完美犯罪 白痴检察官找不到一点证据最后还是靠自己嘲讽性地在镜头前说出来不然永远不会落网,甚至还意淫自己在电视台公然骑脸检察长也不用担心事后被穿小鞋。
要么就是想讽刺一下郭检的无能,用最后一集亲自下场打人被送进监狱来讽刺他的正义立场,讽刺他亲手把学长送进监狱结果自己也进了监狱,最后还是得靠学长出招才能找到证据。
不管怎么说这个剧情都很难以入眼。
3. 评价我看完第1集后对郭检的评价:愣头青白眼狼一个,人家学长待你也不差,教你做人在世处事要圆滑,这么真心的学长在职场不多见。
人家把你当家人,你把人家送监狱。
但是你立场坚定,做事有原则,我看好你在10集中靠自身努力改变检察界风气,相信你一定能坚持你的正义。
我看完第10集后对郭检的评价:愣头青白眼狼一个,人家学长待你也不差,教你做人在世处事要圆滑,这么真心的学长在职场不多见。
人家把你当家人,你把人家送监狱。
纯纯一伞兵。
我对整部剧的评价:重口味下饭肥皂剧,要主旨没主旨,要推理没推理,要悬疑没悬疑,要剧情有惊悚。
开头我以为主旨是想批判业界风气,把贪污检察官都送进监狱,结果这只是一个为了打郭检脸的伏笔。
中途我以为是悬疑推理,甚至还在找凶,结果推理要素做的虎头蛇尾。
后面我以为是犯罪心理剧,想展开新闻放大犯罪对社会大众的心理影响,结果又做的太过脱离实际,莫名其妙一堆支持者没有铺垫,搞得好像真的所有人都是那种喜欢猎奇真人秀的变态一样。
想要看完全没有漏洞的,不如去看案件纪实,但是可能现实比电视剧更魔幻的例子数不胜数。
我不知道你们究竟是看了什么对案件调查产生了奇怪的误解,认为人均福尔摩斯?
哦,天哪如果你真这么想,你应该问问华生的意见还有人挑剔吴慷仁的演技,我觉得演得很好的。
不可否认演技这种事见仁见智,但是上升到人身攻击我可忍不了。
我真的好奇那些戾气超重的喷子是来看电视剧的吗,你们平时都看什么?
长月烬明?
生气到爆!
浪费我六个半小时看完 剧情拖沓拉垮,接下来要讲的会涉及剧透,介意者慎看,但是奉劝别看,听人劝吃饱饭!
1、第一次发现命案,找到酒吧这个地点,没有查酒吧的工作人员,大忌,一个两三年前的案子,一个现在的案子,中间隔那么久,酒吧有几个做那么久的?
这个线索不追?
2、凶手的车已经出现,车上还有受害者头发,车主以及行车记录,包括监控录像不追?
不查?
当你那会儿没有监控,车主信息之类的不查?
相关目击人员不走访?
自己不查,等着天上掉证据?
3、凶手让马伯伯干什么就干什么,最后还是把怡君杀了,刑警女儿被抓后,刑警也照杀人犯说的做?
老刑警都没自己的判断力与分析力?
OK,fine,你可以跟我说关心则乱,但是作为一个刑警,女儿失踪了,你不去查酒吧的人,只会去酒吧喝得酩酊大醉,闹事,无能狂怒,等着杀人犯自曝?
4、已经查到了十几年前有个校园霸凌案件受害者脸上有目前连环杀人案死者脸上同样的标记,也不往下查这个十几年前做恶的人?
不顺着胡建和这条线往下走?
5、已经确认沈嘉文是重大嫌疑人,也不派个人盯梢?
这头被抓进警局问话,那头就出去虐杀彤妹,中间不派人跟着?
OK,fine,彤妹内心os:球球了,你们别查了,等我自己逃出去算了6、把袁子晴尸体砍头后丢公园最高的滑滑梯上摆好姿势,在晚上七点前,这么大阵仗没有目击者?
OK,当你没有,当你就这么牛7、已经确认陈和平是凶手,为什么还是不派人盯梢?
就这样让他肆无忌惮再杀俩?
强行降智推动剧情?
姚雅慈被害后现场没有找到凶器,也不查?
尸检也不做?
不推断是什么凶器?
已经确认是陈,胡允慧也知道他,为什么能让他入室杀人?
现场也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
这俩是为了死而死?
8、彤妹住院后,站岗的女警离开一会儿就变得异常激动,凶手就这么坦然自若得长驱直入?
一个目击者都没有?
9、为什么不派人盯梢陈和平?
而是一个一个确认身边人是否安全?
这是在干嘛?
强行降智让他干掉胡允慧吗?
离谱10、已经搞成这样了,就当他很厉害吧,最后却是演戏让他在直播的时候自曝自己是凶手,怎么?
收不了场,只能这样写吗?
最后的最后,男主全程很忙,也不知道在忙什么,就像我工作一样。。。
一群吃干饭的,看得窝火。。。
就这样了,奉劝大家不要去看。。。
我现在看完了,气得睡不着,窝火。。。
就剧的制作来讲,是无可挑剔的。
画面的氛围感满满,让人很容易沉浸其中,包括配乐剪辑,都很贴切悬疑题材。
整部剧的色调很有质感,包括一些光影。
另外,演员们的表演也是很值得夸赞,不论是正派还是反派,特别是反派到最后登上主播宝座,渐渐膨胀的那种状态,尤其是与前期的形象做对比,让人觉得一个演员的可塑性是完全无法想想的。
最后演播厅里的戏份让人大呼过瘾。
但可惜的是,剧情的硬伤也很突出,剧中警察的刑侦能力太弱,所有的线索都是在事情发生后在来追踪,而且没有结果,对人物的情感渲染大于破案,使得剧情拖沓,最后要靠凶手自爆,而且是激将法,这样的方式结束实在是让人惋惜。
近几年的台剧让我想起了日本前期的电视剧,认真讲故事,细节把控很好,还有逻辑闭环...这些都是我个人很喜欢的点。
在日剧最近开始越来越悬浮的情况下,我很开心台湾电视剧的崛起,我对台湾电视剧的印象还停留在闲时候看的爱情喜剧,一种只会“你好机车哦”的刻板印象,在看过我们与恶的距离、有生之年、想见你、俗女养成记之后,对台湾电视剧有了新的改观,电视剧题材很多样化,可以是社会热点痛点比如八尺门辩护人,我们与恶的距离,可以是爱情剧想见你,可以是职业剧麻醉风暴,暴走女外科,可以是家庭剧俗女养成记,有生之年。
每种都拍的很好,都在认真讲故事。
从一个个故事里能看出制作者的用心。
期待后续台剧的发展。
另外一点小私心,吴慷仁的演技真的是太好了,我之前看电视剧老有弹幕再刷吴慷仁,当是还不懂,看了几部他的剧之后就知道原因了,真是戏路宽,演啥想啥,恶的距离中,他演的那个律师有一段在岳父一家人面前的哭戏,震撼到我了,后面又看了她和她的她,在里面演的那个变态真是入目三分,还有幻灯初上里面的妈妈桑,厉害,简直宝藏。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电视剧看到第五集,小说读了五分之一。
目前发现的一个改编策略(只针对台版,日版的电视剧我没有看过)是,受害者虽然是叛逆少女,但是没有真正的道德上的瑕疵。
比如一个女孩,她不听父母的话,但所做的事其实是追求梦想,只是梦想不被父母认可;另一个女孩晚上在迪厅领舞,警察觉得伤风败俗,但观众看来也觉得还好,算是靠本事吃饭。
但是在小说原著中,女孩的问题就相对比较大,卖淫,援交,对父母漠视,在第一个受害者出现的时候就出现了大量因为她们私德有问题所以断定是被客人给杀害了的传闻。
这让我想起之前的喜剧片保你平安,一个女人死之前希望把自己和未婚夫葬在一起,但是后来传出她有道德问题,做过鸡,于是未婚夫的家人就把儿子的坟迁走了。
故事主题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但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女人的清白就那么重要?
她不清白,她和未婚夫的爱情就是假的了吗?
只有所有人不把这件事看得那么重要,这件事才不能再伤害到其他人。
但是改编的时候采用了这种保守的策略我也能理解,看电视剧的观众多少会有一些速食心态,想看到一些不需要动脑思考黑白界限清晰的内容,而不是需要自己去深思的灰色地带。
一个卖淫女被杀害,她的亲人也悲伤难过,电视剧又没有足够篇幅就展开一个人如何走向堕落,这样剧情就会显得少了一口气。
在小说中,我们知道这些女孩怎么长大,怎么一步步走向她们的死亡,我们有耐心去了解她们,并且能对她们人生中的错误抉择产生共情。
这大概就是小说和电视剧的区别吧。
(1-6) 其实很多人都说这剧的悬疑梗被用烂了,但我每次看到这种情节还是会收到触动。
无非是原生家庭的关系,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问题。
很简单,却又很复杂。
在镜头进入夜店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知道真凶是谁了,电视剧也在第五集正式揭开了真凶的身份。
每每情绪失控,他都会想起那个披头散发,穿着碎花裙的小姑娘,小姑娘叫沈嘉雯,他说,他才是沈嘉文。
“你连名字都是和别人借来的。
” 没有脸的姐姐,成了他的梦魇。
记者和检察官并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他们只是推动故事发展的角色,二者真正故事的主角,是沈嘉文和胡建和。
胡建和的疤在脸上,沈嘉文的伤在心上。
伤好了,疤还在。
最后害死他们的,是那个早就已经不存在的沈嘉雯。
“死者身份是叫胡建和,救他出去。
” 此刻的胡建和和沈嘉文都已经死了,检察官却只说,“救他出去。
” 尔后,允慧问郭检,“你觉得我弟是凶手吗?
” 胡建和在这故事中,小时候是个弱者,沈嘉文保护他。
长大后,沈嘉文惹了麻烦,胡建和说要保护他。
胡建和没有杀过人,但他是凶手吗?
他不过是想帮自己的朋友而已,他也在劝他回头。
只是他是最早知道沈嘉文是凶手的,死者家属说他是杀人帮犯,这句话,是错的,也是对的。
沈嘉文不过是畸形原生家庭的产物,他母亲是产后抑郁症,女儿的死亡将她的内心扭曲,似乎大家都是恶人,可所有的恶,都有迹可循,说不清到底恶的根源是什么?
难道是引起这一切的沈嘉雯吗?
如果她不死,母亲不会把他当姐姐,他不会病,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郭晓其如果不叛逆,就不会遇到阿宏,郭晓其一家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他们知道我们的痛苦吗?
” 郭晓其的舅舅这样说。
所以一切痛苦的来源,是恶吗?
是因为罪人犯下的罪行吗?
这社会就是这样子,你没有错。
一切的恶的根源,是痛苦。
而痛苦的根源,是更为痛苦的不幸运。
那么,不幸要向谁问罪?
向天吗?
谁是真的犯人?
拿刀的那个?
还是造成一切的那个?
还是说,沈嘉雯。
在恶与痛苦中的人。
都是沈嘉文。
7-10幕后主使陈和平喜欢被关注喜欢掌控一切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姚雅慈打开了陈和平罪恶的开关。
“我不重要?
” 我们总是说,天地万物之间,自己最重要。
这句话无非是在劝,要爱自己,而陈和平将所谓的“爱自己”扭曲为,所有人都要爱我,我是所有人生活的主角。
他将杀人视作一种创作,所有以恶为名的Noh,都只是他的模仿者,他享受着所谓原创杀人所带给他的至高无上。
就连临死前都在嚎叫着他是这个世界的主角。
可是,杀人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创造,杀人只是一种罪恶的复制,本质上,他也不过是一个模仿犯。
我们常说的模仿犯,将其定义为对别人犯罪手法对模仿或复制。
陈和平并不是所谓罪案的“创作者”,更不是世界的主角。
复制罪恶与痛苦,粘贴到别人身上的,才是真正的模仿犯。
剧情设定上的BUG太多,镜头的着重点让人很不舒服,整体叙事上弱于对“恶”的谴责,画面构画中感受不到对受害者的“善”,着重于受害者的叫喊和施暴的镜头,更像是一种招人眼球,有种曝光受害者,却保护了施害者的感觉。重点的描绘该是犯人的恶劣、残忍,而不是展示一群变态的狂欢以及某些媒体的无底线
质感当然很OK,但五集可以讲完了没必要拖十集。江宜蓉演技跟不上,戏份又太多,难为其他搭戏的演员。慷仁游刃有余,可惜柯姐没什么太大发挥空间。六集弃。
说难看的建议背诵默写《他是谁》全剧,相近的背景,一样是连环案件,这里的角色有亲情,有信念,有秘密,有温度。不是主角一个人的独角戏。
继《轮到你了》后再一次看到不需要原生家庭/外界客观因素(不愧本剧原著来源于日本小说 变态无需理由)就纯粹的大脑构造不同天生的变态(陈和平)他的结局我不满意 希望他能死的很惨😒以陈和平为首的变态四人帮就田村义还有点良知 没完全坏透沈嘉文可怜又可恨 归根究底他爸的错他妈产后抑郁 不停折磨着幼小的他但他爸碍于政治身份只是用钱将他们母子闲置一旁而沈嘉文的死党胡建和这种人也很可恨大闹灵堂的受害者家属没说错 他就是帮凶他明明怀疑自己朋友却对郭检死活不说觉得自己很讲义气完全没考虑受害者多一秒就是生的希望PS.允慧死了体会到男主那种痛心
吴慷仁演技真是太OK了,很会挑剧本呀~男主播反派这条线有点莫名其妙呀~
全剧有很强的撕裂感,检方警方永远比犯人慢一步,犯人永远先你一步,让人十分难受,与其说想营造犯人的高智商强大,不如说是制片方故意营造影片和观影者的矛盾感。这算什么特么的社会派,没一个智商在线的。最后几集与其说高能,不如说看的那叫一个恶心,我真的奉劝制作方,你想吸引观众,制造对立要有一个度。看完跟吃了屎一样。
垃圾中的垃圾 警察的办案能力不如三岁小孩 挂羊头卖狗肉的悬疑剧
最後幾集給人的感覺,說不清楚,徘徊在「就這?」「噢反轉了」「就這?」「又反轉了」「就這?」之間,最後就是停在「就這」。沒有三點五分,湊個四吧。
很喜欢林心如扮演的那个角色,非常喜欢。这剧很久之前看的了,刚才看剧照忽然想起来了,林心如大加分。
警察真的很降智 没有证据不能申请搜查令?不能24小时跟踪?不能提醒周围的人提防某某某?又是一部高开低走的烂剧 浪费时间
我总感觉庹宗华在演庹宗康……
最后几集稍微有点崩,网飞感略重,烟灰缸是自我致敬嘛!
日本自己前几年都拍过的东西,一直反响也没有很好。期待了这么久,翻拍其实也没有什么新意,前五集还有悬疑罪案的壳,后面直接变成伦理剧透析社会,一口气放出来看完对于这种节奏的变化来说不知是好是坏。但是别的不说,正经起来的吴慷仁可真帅啊…
剧情四星,柯佳嬿的表演减一星,姚雅慈的死加一星,哪有那么多被解救,凶犯都是没有人性的。
电视为王的时代,纸媒在与视觉新闻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甚至沦为被利用的工具(如路妍真指出),报纸销量以收视率的身份登场,让杀人与自首有机会成为预先彩排的媒介事件。当电视被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主观色彩之后,新闻似乎也就成为了某种布道传教的工具,宣扬的主义被吸收被传播被模仿,真相远不及情绪重要。如果说《与恶》是让我们站在边界线上审视人性的黑白与复杂,那《模仿犯》更像试图让我们更好地找到站位点,司法正义、新闻伦理、民众素养,要如何实现制约以平衡以及平衡以公正。当然这些主题放在如今确实有些陈旧,不过好在本土化改编做得很好,吴慷仁稳定发挥。
看完尘封十三载再看的这部,更压抑,想探讨的问题也更深刻,但是故事的合理性和流畅度差一些,节奏慢,尤其是最后两集,明明已经锁定了凶犯,盯死他啊!也不至于再有受害者,唉…
就emmmmmmmm
吴慷仁的表演是好的,但这电视剧就很一般,内容上没有新意,乏善可陈,如果不是因为他还有几个配角的表演有打动我,三星也不想给。不是说画面拍的像电影就是高水准,情节始终是与表演并列重要的部分。以及我真的很不喜欢这种虐杀女人的剧情了,我当然知道现实里是有这样的故事,但是到底展现哪一面很重要,这些剧情里这些女人完全是工具,为了完成博人眼球耸动人心的血腥画面罢了。为什么影视剧那么爱“杀女人”,因为这其中有色情凝视和可以编排剧情的点,一个经常去夜店的男人死了你也加不上社会对他进行人格抨击的剧情甚至他去夜店都没什么好说的,所以以为这样的剧情是在替女人平反吗?根本没那个意思。就像是剧情里的电视台一样,作秀罢了。
(看的是試片會… Netflix內部和影視從業者給的評價都很高…Netflix在Tw投入大量的行銷預算,首映會/發佈會/實體裝置展覽… 幕後各種坎坷… 五年多來,換了N輪導演/編劇等等主創團隊… 也許會被吐槽 劇情不夠緊湊/推理線不夠燒腦,但只能說,最後定稿的編劇團隊,真的盡力了… 為了揣摩主角的''變態心理'',大量查閱殺人手法和刑偵資料,差點自己也去看精神科🤦🏻♂️…(想要踏實做影視,做精品,太難了…)
相较于日版,台版更注重人物刻画,毕竟电视剧时间更充足,但与此同时也有个弊端,节奏略显温吞,1.25倍速刚刚好。不得不说吴慷仁的个人魅力还是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