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有个好地方》是一部充满温情与思考的儿童电影,它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两个边缘化孩子之间的友谊与成长。
影片聚焦于乡村教育题材,通过诗牛牛和毛叶的故事,展现了乡村教育面临的各种困难,同时也传达了尊重个性、友善待人的美好理念。
电影中,粉提老师的角色尤为亮眼。
她用鼓励的话语引导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
这种教育方式与校长对两个同学的不信任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深刻感受到教育中鼓励与理解的重要性。
影片没有宏大叙事的喧嚣,而是通过潺潺水声、声声乡谈,让观众觅得心灵栖息的“好地方”,重新审视根脉所在。
演员们质朴且极具感染力的表演,赋予角色鲜活生命力。
方言的运用更是点睛之笔,乡音袅袅,那些嬉笑、叹息都带着泥土的温度,从荧幕中直抵灵魂深处。
影片不仅适合孩子观看,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一部值得深思的作品,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也让人们回忆起学生时代的点滴温暖。
看完《河边有个好地方》感受很深,最喜欢电影中的粉提老师,在面对众人眼中两个“问题儿童”诗牛牛和毛叶时,她并没有像别人一样觉得他们不听话,而是立马发现了他们的独特之处,并鼓励他们放大自己的独特,最终在粉提老师的帮助下,他们俩都找到了那份属于自己的光。
希望这世上能多一些像粉提老师这样的老师,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出自己独特的光,而不是一味的“应试教育”磨灭掉光。
最后,请记得你是这星球独一无二的你!
《河边有个好地方》是由张忠华执导的儿童电影,于2025年1月正式上映,作为“树上有个好地方”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它一如既往地延续了这一系列儿童片对于“问题儿童”的特别关注,例如第一部中对调皮捣蛋学生巴王超过的关注,第二部中对中考制度下非主流文化生以外的其他美术生、音乐生、体育生等学生群体的关注,以及第三部中对兔唇少女毛叶和留守儿童诗巴牛牛的关注等,饱含温情又充满童趣是这部电影的主要情感色彩和特征。
影片一如既往地坚持了“树上”系列的儿童本位视角,将镜头聚焦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动,并通过儿童的眼睛观察和批判成人世界里的各种脱离公平正义的丑陋面。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平凡的农村小学内,主人公毛叶、诗巴牛牛和女校长经历了一系列斗智斗勇的趣事,最终在温柔和蔼的粉提老师的引导下敞开心扉,展现了孩子们纯真美好的友谊、儿童与自然的亲密联系以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与困惑。
影片通过两个“问题孩子”诗巴牛牛与毛叶的故事,关注到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规训与挫折,以及他们对友谊、理解与包容的渴望。
与“树上”系列另外两部以男孩为主体的叙述视角相比,《河边有个好地方》是基于女孩毛叶视角展开的叙事,因此有着更为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细腻的视觉呈现。
诗巴牛牛这个角色塑造得生动而富有层次感,他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次情感变化都显得真挚而细腻,让观众仿佛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而女孩毛叶则更像是真善美的化身一般,她有着敏感丰富的内心世界,又极具绘画和写作的天赋。
两个孩子的友谊纯真而又自然,诗巴牛牛保护毛叶不受同学霸凌,毛叶也大方分享自己的早餐给诗巴牛牛,在两人放烟花导致毛叶受伤后,毛叶依然没有责怪诗巴牛牛,而是独自勇敢地在医院接受治疗。
影片的结尾,导演还设置了下一部续集的伏笔,那就是关于班长闫颖的故事,作为被绩优主义裹挟的教师子女,其实她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压力才更加突出,正如第二部《美术老师的放羊班》中身患抑郁症的校长儿子一样,作为教师的子女,他们往往肩负父母更多的打压和期望,因而容易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在影片中,“河”既是片名,又作为重要的意象贯穿叙述的始终。
男孩的内心成长像树一样,是一个越来越强大的过程;而女孩的内心成长则更像河流,是一个越来越包容、宽阔的过程,因此“树”与“河”更像是一种诗意的隐喻,象征着儿童的内心世界。
无论是“河边的好地方”,还是“树上的好地方”,都是独属于儿童自己的、不被成年人所知晓的秘密基地和情感世界,是一方不被世俗所干扰的、充满童真与美好的心灵净土。
在影片中,儿童们游戏在河边,诗巴牛牛为毛叶许愿而放烟花在河边,粉提老师寻找到失踪的诗巴牛牛也在河边,正是因为有像诗巴牛牛、粉提老师这样善意和真诚的靠近,毛叶才逐渐敞开自己的心扉,她的才华也才逐渐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回馈,她的绘本得以出版,更多的孩子也因此拥有了可以进入活动室和阅览室的机会,这正是片名“河流”这一意象的独特之处。
《河边有个好地方》是一部充满温情与哲理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电影,更是一部能够触动所有年龄段观众心灵的佳作。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这部电影所传递的主题和情感缓慢悠扬而又深邃感人,让观众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和温暖,无论是怀念童年的大人,还是对成长充满好奇的孩子,都能在这部影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启迪。
很惊喜,已经很少看见这样朴实的电影了,令人想起年少时的日子。
每个人都很鲜活、可爱,即使是“ 大反派”班长。
正如粉提老师说的,孩子的动机和大人不同,妈妈的压力造就了班长的性格,那句“安静!
”已经成为家里的梗了。
诗牛牛是每个班上都有的小“刺头”,也是社牛,有任侠之风,是长大后希望成为的样子。
粉提老师是梦想中的老师和朋友,曾因为老师的夸奖把单科成绩考的好高,我想念我的语文老师,老师,您送我的《古文观止》我一直好好保存,每次翻开都仿佛您在我身边。
最触动心灵的是毛叶,特别像我可爱的发小,有这么可爱的女同学怎么忍心欺负!
可惜网上资料很少,这个小演员的观众缘是天生的,期待她更多的作品,愿她一直保有淳朴可爱的气质,这是最宝贵的。
两处小瑕疵,豆豆翻抽屉的左顾右盼有点刻意;诗牛牛在河边摆的一圈荧光棒好像没用上?
这部电影非常好看,每次看好地方系列都有不一样的感触,电影里面包含多个主题和叙事,每个都触及深处,导演张忠华巧妙地运用光影效果来增强场景氛围感,使得每一帧画面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作。
在摄影手法上,镜头随着孩子们的脚步一同游走于河边,真实展现了河流的生机与活力。
影片还强调了尊重个性的重要性,呼吁人们不要把孩子看成“问题”,而是潜在的“可能”。
支持!!!
“着火喽,着火喽”校门口的麦秸垛不知道被谁点着了,跳皮筋的女同学们吓得赶紧报告老师,几个胆大的男同学围着兴奋的乱跳,一个鼻涕还没来得及擦的小屁孩突然哇哇大哭,“我要吃烤红薯”,有几个村里家比较近的娃娃飞快跑回家里,熟练地从化肥袋里捡了几个红薯,扔到火堆里。
教导主任和几个老师一边让围观的学生赶紧回教室,一边端着脸盆来灭火。
所幸脸盆装的水不多,来回好几趟才彻底扑灭,几个红薯早变成黑咕隆咚的玩意,小屁孩即便烫得左手丢右手,右手又丢左手,啃的嘴角黑一块黄一块,也舍不得放下。
这可能会是他吃过最好吃的烤红薯,可惜他却忘掉那年的味道。
这事究竟发生过嘛?
我也不知道,虽然只存在老妈的讲述中,但照我的混蛋性格,还是干得出来。
毕竟在我印象中我还抢过比我大的小孩玩具,就因为我在某个高中家属院说句我爸是校长,他也只敢松手。
当然后来他知道原来是小学校长,还不是市里的,我被揍到哭的比他还惨。
说回电影,本来是吃完饭随手选的一部,却没想到让我们全家都放下刷抖音的手,老老实实看完了。
神奇的是每个人关注的都不一样。
小妹妹一直在笑,她说班长和她小学的神经兮兮同学一毛一样,她还一直纠结最后改成绩不道歉的事,我估计跟她上学期被化学老师不公平对待的一件事有关。
今年刚分配到初中教学的大妹妹什么也没说,不知道在思考什么。
从师范毕业就一直在同一个乡村小学工作三十年的老爸看到一半的时候轻轻说了句,这不是埋迹mai ji (意同埋汰,糟蹋)老师木,最后又无奈叹口气,坏(hai四声)娃木不好整啊。
我作为小镇做题废物,一直盯着毛豆的一举一动,真羡慕那个时候的我,肯定有好多玩伴,可惜一丁点记忆都没有。
说实话,小演员们可太好了,演技个个都好棒,是支撑我看下去的唯一动力。
电影选题乡村教育出发点很好,细节也很还原,可剧情太单薄了,人物过分脸谱化,偷瞄了眼驼着背,两鬓斑白,头顶反光(当然这是遗传,倒不是累)的老父亲,天天吃饭还督促老妈教学多上点心,也不能为了突出女主就显得基层教师那么刻薄,让这群老教师们心寒。
看完电影天色已晚,刚好上次买的烟花还没放完,银色的火焰映的小妹的笑脸更添几分可爱。
如果如电影所说,在烟花下许愿更灵的话,我真希望我们农村的娃娃们,特别是留守的娃娃,多一点父母的陪伴和关心,能够每天笑着上学,希望小小的他们能有人教他们健康成长。
看完《河边有个好地方》,电影里那俩孩子,一个调皮,一个内向,但都被粉提老师温柔对待。
他们慢慢变得自信,我也跟着开心。
其实想一想,也让人回想起小时候,如果我们小时候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是不是一切都会和现在不一样。
从前几年开始,就看到了树上有个好地方第一部到后来第二部,不论是剧情逻辑还是幽默的表现方式,以及画面设计,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也能看出导演也越来越用心,希望这个系列能延续下去,为中国儿童电影做贡献
看完这部影片最大的感触就是找回了童年的感觉,该影片聚焦陕北农村小学,故事流畅,情节一波三折,非常有代入感。
影片中的孩子们虽然性格天差地别,但都单纯善良,每个人物形象都十分立体。
主角诗牛牛,调皮捣蛋是他的日常标签,但十分有责任心能够把老师交代的事情认真完成;他身上那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无论是亲手捏制的栩栩如生的泥人,还是精心打造的桌椅,都彰显出他独特的天赋与创造力。
小女孩毛叶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有较强的创作能力,细腻的文笔和好听的声音也使得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熠熠发光。
粉提老师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她对于诗牛牛和毛叶同学的肯定以及鼓励,让两个孩子重拾信心,向大众展现了自己的特长。
这部影片,不仅是对童年纯真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乡村教育中那些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老师们的崇高礼赞。
它让我们看到,在偏远乡村的角落里,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无限可能,每一位老师都在用心呵护这些希望的种子,助力他们茁壮成长。
看完河边有个好地方,这部电影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特别喜欢电影里毛叶这个角色。
他善良文静,虽然天生得了兔唇,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他喜欢收集植物标本,也像其他小女孩一样把愿望写在本子上想看一场漂亮的烟花。
虽然受到同班同学的欺负,但是他依旧认真热情善良的对待着生活和身边对他好的人。
在被牛牛的烟花炸伤之后,他也第一时间失去安慰诗牛牛。
这部电影不仅有纯粹的童趣,也拍出了陕西鲜明的地域特色。
影片情节流畅,事件衔接自然,人物形象既刻板又鲜活。
校长形象尤为突出,她对学生们倾注心血,却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
她坚守传统教育理念,努力引导所谓的“坏孩子”走上正轨。
这部影片堪称新时代的写照,它不仅蕴含了新的教育理念,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如今,社会已能容纳多样化的人才,如泥人艺术家、绘本画家等。
童真太犯规了,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情不自禁,但又不可避免陷入“幼稚”状态。将各种问题抛给“老师与学生一起成长”,想想确实很美好,在粉提老师的视角也是个有希望的改变,小小的概念慢慢扩大在时代的进步下,但教育的隐性问题一直在,一直没改变,也不知道会不会改变。拍法、叙事线与树上系列相似,不过加入了一个新视角——对准了“三好学生”,但仅仅只是几笔总结性话语概过。导演说是要拍关于时间的电影,一代人的成长,一个系列孩子从小到大(老)的变化,光是听下来都觉得很妙,期待实操。西安路演场。
张忠华几乎完全重复自己的作品,还有一些《地球上的星星》的影子,没有新意和诚意,比前两部《树上有个好地方》略差
太美了,2025年还有人在做农村儿童题材,看着看着就想起了儿时玩过的泥巴,有点归根的感觉,可不是忘记了童年就忘记了人生的根基。诗牛牛和毛叶这样的皮孩子善良又独特,艺术细菌接地气并极具自然美。发现这些孩子,保护他们的艺术天分,早期教育尤为重要。
校长这形象吧,不太成功。那爆脾气,那小格局,更像一个班主任。
这是一个平淡清新又娓娓道来的儿童故事,所有的演员都很真实质朴,故事也很接地气。一所农村小学,就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如果静不下心来,可能会看不进去。支持国产乡村电影。
就说片名怎么和“树上有个好地方”那么像,原来是同一个制作团队拍摄的啊,不仅主题都是看似顽劣的学生其实也有闪光之处,需要教育者耐心地因材施教,几位主要成人演员也还是那几位,连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都是原来那个学校,堪称“好地方”宇宙了。只不过拍到第三部,虽然主角换了,但确实没啥新意了,很多戏剧冲突也设置的过于刻意啦,但还是希望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能遇到欣赏他改变他的老师。演毛叶的小演员好可爱,以及虽然里面的陕西方言不错,但每个人演出来都是一副咬牙切齿不能好好说话的沟通方式真的很让人出戏。
1739写给成人的童话。整体上完成度很高,不过还是有一些不太好的地方。很多矛盾太理想化了,牛牛撒荧光棒那段的剪辑不是很好。以及核心矛盾并没有解决,反而粉饰下去抛回给观众,很可惜。导演去参加电影节吧,已经秒杀很多报名作品了。
结尾处还有点担心像闫颖这样的孩子,谁会发现她的问题并提供帮助,彩蛋说有她的故事,我就放心啦,被关注到就行。。
自我感动给谁看?
小演员们演得都太好了
以后农村有关孩子在学校上学的内容会越来越少,不是因为农村条件与环境有多大的改变,留守儿童还是那个留守儿童,而是人口减少了,农村没有学校了,学校都在城镇。曾经在村的学校上过学,也在小乡镇上过学,现在这些学校都没有了。要说影片有童年回忆,也算准确,与上两部差不太多,有时候不需要多么深刻,多么引人深思,简单的故事展现人物与生活也挺好。
刻意 业余 自我感动……
回不去的从前
很喜欢这种关注儿童心理的电影,幽默风趣,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年少的启蒙老师真的很重要。
很难评,虽然有出生地、童年印记加持,但就像王建房歌里唱的:我想飞~电影的确太飞了……还是喜欢以前霸王年代那些作品,就好真实好回忆……现在可能为了拿奖为了商业化就缺失了很早以前那种feel,只让人感觉脱离、不真实
这个系列的质量一如既往的稳,难得的儿童片是真的以儿童为视角,而不是强加成人习惯让孩子去模仿大人。整个系列都能看到很多展现小学生心理的情节,那些小动作,小无奈,小攀比,小骄傲,小炫耀,小悲伤都是孩童时期才会有的。导演很会抓住孩子的特征,把童年的天真和烦恼都拍得很打动人,90后看得泪目。粉提老师在小时候的我们看来,那就是会发光的女神老师,虽然不真实,但谁没有幻想过有这样一位善解人意又温柔有才的老师呢。
并没什么意思。主角已不是巴王超过了。女老师还是那个树上有个好地方第一部的女老师。
虽说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看待孩子的角度,但其实还是无可避免的只能拍成“个人问题”掩盖“制度失范”。校长、诗牛牛、班长和班长妈妈,四种视角,四类难以撼动的结构性思想问题。看完最兴奋的不是诗牛牛也不是影片本身,而是张导说的后续还有“三好学生”班长的故事,被规训的不敢犯错的班长,才是大多数人的缩影。期待!
平平淡淡,没有新意
本人三年级时曾独自坐在讲台旁,羡慕牛牛有小妹陪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