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影视圈杂志等到中央确定不再播出《苏东坡》时,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准说,“如果不播出,那是对不起天下读书人。
”“关键是这戏真的不臭!
哈哈!
”导演王文杰大笑道,倾刻他便转回无奈,“还是说说吧,虽然这么多年已经说了很多。
”《苏东坡》拍摄于2006年,是导演王文杰、编剧冷成金、演员陆毅、林心如等主创的倾力之作。
王文杰在媒体采访中多次表示该剧是他拍戏水平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而对于当年红日当天的陆毅来说,这部文化大戏是他个人的转型力作,他对其极为看重。
2008年,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重点推荐了四部剧目,《苏东坡》为其一。
推荐意见是:“涉及重大历史史实基本无误,重要历史人物定位基本正确;剧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文化底蕴厚重,雅俗共赏,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对《苏东坡》更是青睐至极,发过不少文件,希望电视台能购买播出。
然而,命途多舛的《苏东坡》在完成第一年便撞上了限播古装剧的红线,央视首当其冲成为遵守纪律。
但制片人又非常执著,说“我们是文化大片,就等央一”。
结果,这一等就等老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其他电视台的购片人便觉得这已是一部卖不出去的烂片,没有人愿意要了。
“收视率”成了地方卫视推剧的借口。
他们的担心是,苏东坡是一个作诗写文章的文人,群众基础并不高,故事性和传奇性怕不够,这理由是最令王文杰头疼的。
他说,很多人没有看内容就直接否定,剧中苏东坡一生的故事极其曲折,且富有戏剧性。
“他从科考殿试被皇帝钦点,母亲去世丁忧三年之后开始致仕,太子太傅、杭州太守……直到乌台诗案后被贬为八品团练副使,开始自嘲东坡先生,在人生困境中作出《浪淘沙·赤壁怀古》,晚年在惠州完成大量著述,生活曲折诗篇越伟大。
”“所以,我觉得他们估计有误,这个戏不可能没收视率。
主创是一堆腕儿不说,苏东坡更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的先进代表,他的粉丝有多少啊?
我有时候写微博,自己写一条转发只有七八十条,但跟苏东坡沾点边儿的转发都能上千。
可见中国人对苏东坡也是很有感情的,它不能播出就是中国影视文化的一个损失。
”《苏东坡》片长44集,展示苏东坡波澜迭起又豪迈壮阔的一生,这对于每个主创都是不小的挑战。
王文杰自嘲他跟陆毅属于赶鸭子上架,当时的确没人敢演苏东坡,也没人敢拍。
对于王文杰来说,他从小熟读苏东坡诗词,那种深入骨髓的敬畏心,令他胆怯。
后来时任文联副主席的李准给他来了个电话,“文杰,你就拍吧,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贡献”。
听了这句话,王文杰接了戏,并开始认真研究苏东坡。
投资人请到的编剧是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研究苏东坡的学者冷成金,主创们在他的剧本基础上为了丰富故事性,又增加了二、三编剧,使历史性、真实性、故事性更趋完美。
“我们真的是很用心地在做戏,拍摄转战了六个地方。
为了表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意境,我去过盘古拉山、长江和黄河的源头,一路沿河而下,寻找这样的地方,到后来我拍了壶口瀑布,就是为了要那个浪花翻卷如雪的意境。
”随后他又感叹道,“投资人真不容易,他允许我这么‘造’!
”其实,投拍《苏东坡》的北京小百花影视公司并非资金雄厚,这部戏投资近三千万,尘封六年之后,已经让老板血本无归。
“他是个苏东坡迷,真的是出于对苏东坡的热爱才会做这部戏,而且他会非常严谨地对待历史,为了保证制作精良,花钱上从来不打折扣。
”王文杰说。
因此最令他不服气的是,担心收视率不高的论据从何而来。
曾经,《苏东坡》卖给山东泰安和潍坊两市地面频道,来检验观众是否还有文化情怀,是否还关注苏东坡这个人。
幸运的是,在泰安市播出时,收视率是该台一年中最高。
而在潍坊市播出时,收视率仅次于湖南卫视。
这两次的证明,也的确给了其他卫视信心。
据王文杰透露,今年10月份《苏东坡》终于有望在福建卫视上星。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
它的收视率真的不会差,但谁去重视呢?
我认为,电视台如果还有一点点文化良知和情怀,就要敢于做这样的事。
如果只要收视率,我敢说,越是污七八糟的东西收视率越高。
但我们做的是文化传播工作,有责任推出文化大片,让中国人树立民族和文化的自豪感!
”王文杰说。
我对剧组所有的工作人员献上百分百的敬意。
我知道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做一部严肃历史题材的戏有多难,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为坚守心中艺术、文化作品的格调不将就,不妥协,怎能不令人动容?
一集集地品味,北宋的生活、民俗、政治画卷缓缓铺陈,尽管它有诸多不足,如在戏剧性表达上有诸多欠缺。
很多戏没有展开或者没更好的用戏剧的方式表达,但仍不能掩盖它的用心雕琢以及主创人员在作品品质上的孜孜追求。
剧中台词虽多用文言文,但并不生涩难懂,多处庭争、论法、悟道的对答机辩让人心旌荡漾,如饮甘泉。
当看到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王珪满庭兰芝玉树共聚一堂谈论家国天下,庙堂上虽言语相激,私下却仍不失君子之交,一个时代的风华就这样被他们雕刻出来。
历史上最令人神往的和平与动荡,因循与变革的背景,纵横捭阖的名士砥砺,君臣相知,我们中华民族最儒雅、忧郁、伟大的王朝,这些万世镌刻在民族血液里的名字将永令我在长夜中沸腾。
那个名臣璀璨的年代啊,君子、国士、风骨,千载风流,寰古相存!
作为子瞻十八年的粉丝,我之前是看到过陆毅演苏东坡的。
但男神太难被演绎,而且这部剧知名度很低,就一直没有看。
上周末听蒋勋老师讲苏东坡,又泛起心中涟漪。
目前身处美国农村手边无书,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看了第一集以解相思。
十九岁的子瞻大婚当日第一次出镜至少是不雷的,然后我就看进去了,越来越好。
大部分的故事都知道,但电影电视这个行业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就在这里——当这些历史故事真切地发生在我的显示屏幕上的时候,我像走进了时光隧道。
子瞻的面目在我的脑中并不曾有一个具象,但现在,他就是这部剧中的样子。
(陆毅的古装扮相正气儒雅偶尔也带一丝狡黠,就是比历史上的子瞻更帅了哈哈哈哈)我知道那些诗那些词是在子瞻几岁的时候何种境遇下写的,但在剧里看到时,那种情感的冲击和拉扯太强烈了——我甘之如饴。
我知道他每到一地都造福当地百姓——史书上只有几行字,但当我穿越时光隧道看到他做这些事的时候,内心汹涌的感激和那些平民是一样的。
一千年了。
生为中国人真幸运啊,可以认识你。
林语堂写了The gay genius,可是老外又怎能理解你的才情秉性之万一?
ps: 编剧乱改王闰之太气人了,加的杨小莲也很气人
一直很喜欢苏东坡,几年前这电视剧开播的时候我还在读初中,很期待,大概是我最后一次在电视机前等着看电视剧。
陆毅虽然太正不过挺帅,因为童年回忆印象还不错,林心如演王弗也挺符合人物。
然而自从杨小莲出来,很好,这个剧废了!
编剧怎么想的?
苏轼两个老婆一个红颜知己不够你编,非得再整一个做作又莫名其妙的杨小莲出来?
还王弗自愧不如闰之嫉妒??
王弗非得要苏东坡娶她??
三年足不出户??
不做妾但我就赖人家里不走连饭都让你送上门??
苏轼续娶依然旧情难忘??
然后赖在东坡家不走还好意思说不想影响人家??
时隔多年我还记得的狗血情节可以想象给我造成多大阴影了。。
这演员是走后门塞的吧?
用所有人物情节捧她,女主用林心如的名气,实际上没多少戏份,早逝没办法,然而一个莫名其妙的杨小莲没完没了??
王弗临死托付给她增添光环,王闰之出来她还没下线,还丑化闰之衬托她。
于是我弃剧了,并且记住了这个毁苏东坡和王闰之的电视剧。
查苏东坡传又看到这个电视剧,一看剧情简介竟然苏轼著名梦亡妻的悼亡词都能跟她拉上关系?
她死了于是才梦见王弗?
要不是东坡词里明确写了梦见亡妻,编剧怕不是能把这词YY成完全为她写的。
幸亏没看,不然真的恶心。
编剧到底和杨小莲什么关系,还是他自己叫杨小莲啊,非得用一切情节人物捧这么个根本不存在的角色?
用王弗陪衬,丑化闰之,把苏轼写成有妻有妾对她念念不忘,还有脸管自己叫历史剧。
你但凡不叫历史剧呢。
(虚假的)苏东坡历史传记,(真实的)女默男泪杨某某传。
本来这电视剧应该不差的,非要为了一个虚拟的角色败坏观感。
再想看到好看的历史人物剧也难。
其实记载和传说这么多的历史人物,真没必要再编一个角色还编得这么烂。
你这剧主角是苏东坡,又不是虚构人物。
就算编,底线是不能把别的角色(人家王闰之还是真实存在的)拿来矮化衬托她/他吧。
都是抱怨真想匿名,但找不到匿名的地方QAQ
2023.7.10重看完整版后改成五星。
本剧最大的问题在服化道。
取景过于单一,人物服饰应当再丰富些。
整部剧写士大夫生涯但能坚守人民立场实在难能可贵(尤其在2023年回顾),尽管朝堂党争、新政推行、基层管理等讲述得仍有正邪对立或简单化倾向的嫌疑。
诚然导演看到了人民身上纯朴与“国民性”并存,看到了中央与地方、统治集团与广大人民之间利益的相互纠缠与矛盾,很多桥段甚至直指这些千百年来社会治理的根本问题,不过本剧的诠释仍仅触及皮毛而无涉深层,没有回归事实而是最终归到道德、人格、理念等抽象意义,是对剧情深刻性和多义性的破坏。
关于苏轼的生平经历,本剧做到了最大程度还原,改动较大的凤翔府任签判部分和抗击西夏部分也无伤人物塑造,而且强调了北宋时辽、宋、西夏政权并立的局面,民族叙事的加强与塑造宋代士大夫空前的社会责任感互为映衬,是很恰切的思路。
事实上,本片集中刻画苏轼“勇”的维度,而对“智”的面向刻画较少,“智”主要集中在对楹联、戏谑调侃、辩论等方面,而对其思想境界、哲学思考表现很少。
不过因为台词常有神来之笔,所以我们还是领略到了苏东坡风雅的人格魅力。
党争部分的台词倒是有些肤浅。
总的说来,改成五颗星还是因为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下把握住了人民立场与历史的厚度,且塑造出了基本符合历史形象的诸多典型性格。
还是那句话,苦当下影视业久矣。
历史剧最早因80年代中期寻根文化思潮而起,历经90年代写实主义、私人书写、新历史主义等思潮的改造,到了21世纪头10年“大国崛起”、“国学热”的影响以及现实主义的延伸,只不过那时历史剧已然有衰落倾向,偶像剧、仙侠剧、家庭伦理剧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基本上,以2007年初《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卫视收拾惨淡为标志,历史剧逐渐“不合时宜”。
当初这部剧被压了那么久,也不是因为审查问题,而是电视台害怕收视率才一直雪藏。
2008年审的剧,2012年才播出来,当时几乎是零宣传。
自然少有人问津了。
当时有一批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重大历史题材剧问世,毫无例外十有八九钱打了水漂。
改革开放头30年来历史剧的内涵、时代面向,内在的意识形态等等也多有变化。
当时已经有诸多歌颂大国强权,书写帝王将相的剧,本片能在“崛起”的阵阵呼声下坚守人民立场,不避社会矛盾,实属不易。
21世纪20年代至今,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美饰的话我们也不必摆出来自欺欺人了。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每个王朝总是在建国前期稍安,到了中期内外种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一千多年前的北宋中期如此,今日也是如此。
看看王安石变法的前前后后,我们是否感到很熟悉呢?
我们又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众多剧目皆能动我之情,却第一次给出自己电视剧之五星。
名为剧,也实有夸大虚构之成分,但已甚好甚好,使我第一次对苏轼有如此全面的理解。
苏东坡,乃天纵之才,却不用中庸之道,虽万民敬仰,却不容于小人,一生颠沛流离,却不失其志,可敬,可叹。
感觉陆毅演的可以的,有演技,有颜值,。。。。
但我更希望胡歌那个流传的苏东坡能早日上映。。。。。。。。。。。。。。。。。。。。。。。。。。。。。。。。。。。。。。。。。。。。。。。。。。。。。。。。。。。。。。。。。。。。。。。。。。。。。。。。。。。。。。。。。。。。。。。。。。?。。。。。。。。。。?。。????。。。
对剧中苏轼唯一印象:“hail hydra!
”(开个玩笑)真照着这个节奏演下去,二十年后乌台诗案的苏轼早皮了,何至于准备青金丹,留下“更结来世未了因”?
几个脑袋当“死罪惯犯”?
历史上苏轼为官可以不拘于法令,为利民而便宜行事;也能抗住被弹劾的重压,违反法度调动军队在徐州抗洪,但不至于非翰林学士不能烘托苏轼才高;非死罪威胁不能彰显苏轼气骨。
以及,考试文章里骂皇帝是他弟干的,还真不是苏轼。
时间也是丁母忧回来之后。
苏辙留下来照顾父亲,主要原因也是这篇制科考试文章让他难被重用,受尽委屈;与其屈就商州军亊推官不如陪父亲著书立说。
历史上对苏辙骂皇帝的考试文章,最重的意见也不过是让他不入等第。
入了第四等次之后,又为了给不给官争论;给了官王安石又拖延不愿给写制词。
罪远不至死,不过是让苏辙前期仕途很不如意罢了。
关键时候,沉静寡言谨重澹泊的苏辙反倒比他敢怒敢骂的哥哥激烈得多。
兄弟俩都是有气节有胆魄之人,让苏辙以自身利害的角度来反对苏轼写(原本就是苏辙写的)犯颜直谏之文,不仅不能真正立起来苏辙谨重人设,反而让苏辙平庸了。
勿忘即忘僧人说,勿忘来生,苏去世之前却说,勿忘即忘,人无需过多寄希望于遥远,过好当下,欣赏此生美好即大智慧。
人一生不需要太多欲求,尤其是那虚妄的事情。
此心安处是吾乡漂泊在外,常常觉得焦虑,始终烦恼所处之地的许多不便和烦恼,拥挤和压力,却不曾认真发现这个地方的魅力,看来是庸人自扰了。
随遇而安,何处都可以是家,享受现在的生活,寻找身边的美好,也挺好。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常常容易着急,容易悲观,发脾气,有时候气的心口疼,回想起来不过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何必怒火伤身,了解你的人懂你,喜欢你的人爱你,就够了。
别人的评判,有什么需要烦恼的。
着急的事情再着急,也是要慢慢来,心静下来,事情才会得到解决。
许多苏大人的话,让人受益很多。
虽然画质不清,却看的颇有滋味,越来越喜欢苏大人,被贬全国多地,却依然达观,自得其乐,陆毅演的真好,出口成章,风度翩翩,肯定下了很多功夫,敬佩这样的演员。
年少和弟弟,双双进士及第,然而母亲离世,丁忧三年丁忧归来,赴任通判,政绩斐然,然才气逼人,自古恃才傲物三年期满,回京述职没多久,家中父亲病故,又是丁忧三年,但天子已经换了人接下来就是在变法两党之间,颇受牵连一生漂泊不定然,多次外地赴任,时间空余,对文学,对艺术,对人生都是有大作为大感悟- - - - -有时间机器的话,想回去告诉他厚黑学一下,他的智力完全很轻松的掌握朝堂做些对天下有益的大事他死后二十多年,北宋亡了
看了剪辑还不错啊
西斯空寂
雷死了好么,天打雷劈!内些个说好看的,摸摸自己的良心。
不错
其实还不错哦哈哈哈
重新认识宋朝和华夏文明
第一次把片断性的宋朝名仕名人汇总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尤其喜欢剧中台词,辩论,唯一不足处在于历史观上戏说杜撰成分偏多,但总体上是一部好片,也是通过此片,才完整的认识了苏东坡的一生,真是传奇,此生足矣。
国产历史电视剧总是有那些莫名其妙出来的杜撰人物,我找遍全篇历史也找不到一个叫杨小莲的..哎...又成了被我吐槽的电视剧了...
人物传记总免不了抬高主角,此外服装真的有很大改进空间。不过总体还是不错的片子,最喜“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段。陆毅身上真是有一种正气又儒雅的文人气质,若身在古代也许颜值更高。
陆毅演的这不是苏轼,是诸葛亮+包青天啊…… 宋朝正剧太少,勉强一看吧
演员选得都好,剧本也无硬伤,值得一看。
陆毅的扮相还是很符合的
上忧君,下抚民。文大家,武良将。仕则儒,野则道,悟则释。旷达随性,上善若水
还不错,挺好看的
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传记类电视剧。它生动地讲述了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一生,值得一看再看!但不知为什么这部电视剧被禁了,在正规网站上很难看到完整版。
懒得看下去了,就酱!
道不尽的苏东坡
有些地方与历史不符,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看完可以粗略了解苏东坡人生的主要经历。就是如果减少点主角光环,会更好。
陆毅很帅 剧情很烂很狗血!!!
未看完而下结论,取窥一斑而知全豹意。此剧介于戏说和正剧(虽然所谓正剧也不见得就正)之间,细节有瑕疵,但东坡性格刻画地太单一,也太完美,东坡性格复杂,且有缺陷。他是属于混天度日型的潇洒作为派,此剧只拍了作为,仿若海瑞,此大败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