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孤独摇滚!

ぼっち・ざ・ろっく!,Bocchi the Rock!

主演:青山吉能,铃代纱弓,水野朔,长谷川育美,间岛淳司,末柄里惠,和多田美咲,内田真礼,小岩井小鸟,千本木彩花,天城莎莉,河濑茉希

类型:电视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2

《孤独摇滚!》剧照

孤独摇滚! 剧照 NO.1孤独摇滚! 剧照 NO.2孤独摇滚! 剧照 NO.3孤独摇滚! 剧照 NO.4孤独摇滚! 剧照 NO.5孤独摇滚! 剧照 NO.6孤独摇滚! 剧照 NO.13孤独摇滚! 剧照 NO.14孤独摇滚! 剧照 NO.15孤独摇滚! 剧照 NO.16孤独摇滚! 剧照 NO.17孤独摇滚! 剧照 NO.18孤独摇滚! 剧照 NO.19孤独摇滚! 剧照 NO.20

《孤独摇滚!》剧情介绍

《孤独摇滚!》长篇影评

 1 ) 歌唱孤独

到底是什么把摇滚和其他音乐分别开来?

是什么让它如此与众不同又如此令人着迷?

人们热爱摇滚乐手的狂放不羁,热爱光芒万丈的舞台,热爱主唱高亢激昂的歌喉,热爱电吉他的嗡嗡啼鸣、架子鼓的掷地有声、贝斯的低音重炮还有合成器的空灵迷幻、热爱演唱会潮起潮落的茫茫人海,热爱炫目的闪光灯,热爱耳膜震荡的感觉,热爱血管里循环流淌着的酒精和肾上腺素,热爱哪怕只有一宿却胜似永恒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摇滚唱出了所有人心底的隐痛——孤独。

听过一些摇滚乐以后,我越来越明白:摇滚是个人主义的音乐。

摇滚歌唱的是个人的情绪、思想和愿望。

摇滚精神骄傲地向世界宣称:我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你休想把我同化!

”摇滚中的“我”无限大,作为创作者的化身,是作品中占据本位的第一要素。

无论是皇后乐队的“I want to break free”,还是《花房姑娘》里的那一句“我想要走在老路上”,都是一种个人情感的直白表达。

即使谈到爱情,摇滚也极少描写恋人的缠绵和情意,对爱人的奉献和坚守这样的话题,而是把重点放在对爱情刻骨铭心的追忆和沉淀上,更为注重爱情对“我”的意义。

例如我本人很喜欢的一首歌,穷街乐队的I remember you。

所谓的叛逆啊,反传统啊,特立独行啊,其实也是特定社会背景下个人的一种态度、一种立场。

凡事都有代价。

追求个性的代价就是孤独。

也许凸显个性是很洒脱的事儿,但是这也意味着你要与集体中其乐融融的氛围挥手作别,独自面对冷漠的世界。

人是害怕孤独的,倒不是害怕孤独本身,而是害怕孤独带来的衍生物:恐惧、迷茫、寂寞、无助。

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所以人类选择结成集体,在获取宝贵的安全感和认同感的同时,也意味着必须放弃一些个性和个人追求,来更好地融入集体。

但当这种妥协已经到了令人不堪忍受的地步,抑或是这个社会已经混乱肮脏到根本无法提供它本该提供的东西,总有一批人站出来说:不!

这些人里有的拿起了电吉他,玩起了摇滚和朋克。

音乐,这种同人类历史一般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他们手中焕发了新的活力。

如果说民谣和流行音乐是为生活谱写的赞歌,那摇滚就是那柄刺穿生活虚无的利剑。

在粉饰太平和直面孤独之间,摇滚决绝地选择了后者。

孤独一直是摇滚乐的母题之一。

摇滚乐中对孤独的提及数不胜数。

从齐柏林飞艇Rock n’ roll一曲中的“lonely loney lonely time”,到鲍勃迪伦在Like a rolling stone中的无奈叹息,再到深紫乐队孤独的April……太多了。

可以说,孤独已然成为激发摇滚音乐人创作灵感的最大源泉。

所以说,摇滚也是孤独的音乐。

近代以来,政府对民众的控制事实上是大大加强了的。

社会结构变得更紧凑严密,人像金属中的原子一样被紧紧压在一起,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却越来越大。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压抑,即使不愿承认,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波奇酱。

正如三木清所说:“孤独不在山上而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而在许多人中间。

”而在摇滚乐里,众多孤独着的灵魂找到了寄托,纵情狂欢的背后,其实是孤独心灵之间的共鸣。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当演出结束,乐迷各自散去,回到集体主义社会的怀抱。

不是每个人都有站在风口浪尖的魄力,大多数人最终也只是借摇滚发泄心中的苦闷,摇滚唱出他们心中的渴望,他们爱摇滚,却不可能加入摇滚。

留给摇滚乐手们的,唯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就是摇滚的悲壮所在。

所以你总能听出摇滚旋律里隐含的那一点忧伤,这忧伤每每使我动容。

摇滚是一朵以泪浇灌的花,孤独不止,摇滚不死。

 2 ) 偶尔感到共鸣,但更多的是嘲笑

为符合营组规范1.1,本文将“现充”替换为“拥有正常社交能力的人”或“在现实中有丰富社交的人”,但不一定把“番”替换为“动画”。

因为我认为“番”这种称呼不违背营组规范的目的。

本文仅代表我个人的观感,不代表营组的态度。

另外,除我之外的营组成员好像还挺喜欢孤独摇滚的。

算是有剧透,但不是关键情节剧透我目前还没看过原作,动画让我看得很不舒服。

看到那么多好评,我肯定先怀疑自己观看的方式有问题。

但是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回顾了一些让我不适的地方,我才意识到,制作人就是在拿社恐寻开心。

先提前说一下,第5、6、8集我看得还算感动,9、10看的时候算是可以接受,第7集气得我那天失眠了。

看完第一集,我以为我状态不好没看进去;看完第二集,我以为是因为同样社恐,我却没有可以称为特长的爱好,没有三万粉丝;看了第四集,发现主观的悲观抒情总是被搞笑点打断,我开始怀疑,“这就是一部做给‘在现实中有丰富社交的人’看的,嘲笑社恐的番”。

第5集给我带来了一点感动和希望,尽管有点励志的感觉。

我看来,“励志”是在用虚构或偶然的故事去影响观众在现实中的行为,是一种僭越。

第7集实在是让我气的不行,再加上我看第10集前默念“我不是社恐,我和一里不一样,我在便利店买东西的时候起码还是能说出‘不要袋子,要小票’的。

”,结果看完感觉还能接受,决定了要写这篇檄文。

其实在这个时候,我还是打算写《我好像被芳文社抛弃了》或者《感觉没看懂,或者说没看进去》这种谦虚些的文章的,但是在我重新看前两集找素材的时候,发现证据实在太足了,完全没有谦虚的必要。

在第一集10分11秒,虹夏的“谢谢,我们现在就去展演厅吧!

”太仓促了,已经把不合理性摆到了屏幕面前。

明明可以通过“小孤独连拒绝都做不到”而推进的剧情,非要用这种不合理的剧情,就是为了搞笑。

但是,在观看这一幕时,一里的社恐配合上紧张的BGM,我已经带入了“希望改变,不想失去机会,但又紧张害怕”的情绪,这时候接入笑点,我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只能觉得自己在被嘲笑。

更何况这里是一里迈出第一步的剧情,我本来可以回味“虽然小孤独很紧张,但还是迈出了那一步”,而现在却只能“回味”一里的吐槽“我还什么都没说啊”。

而接下来去starry的路上,一里的台词“可能还有霉味……是除虫剂味”就挺好的:没有过度渲染主观情绪,没有让我直接带入,但这种悲观的态度也让我有同病相怜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没有通过效果音和画面表现说“这是个笑点”,所以我就不会有被冒犯的感觉。

类似的冒犯社恐的笑点实在是太多了,我要是逐一整理出来,只怕心脏会受不了,我就跳着捡着说吧。

第二集5分40秒左右的画面,已经能激发我的嫉妒与愤怒,开始代入了;吉他君解说时的BGM也比较平缓,我还可以理解为以乐景衬哀情,但是紧接着就接入了“明明还叫团结乐队的”吐槽,打断了此处自卑的情绪。

或许这段还算好的,如果解说时的BGM和语气真的是在以乐景衬哀情的话。

6分多钟的时候,孤独在幻想逃跑的吉他手是不是社恐时,BGM是舒缓治愈的,但接下来“真正的社恐连逃跑都做不到”的特效音就是抖包袱的,配合上一里此刻语气的急促,连带着我也不安起来。

相比之下,9分钟多虽然凭空拿出了存钱罐,但重点是钱,注意力不在“拿出”的动作上,所以我没有直观地感受到不合理,没有恶搞感;再加上小孤独此刻真的哭了出来,情绪得到了正常的释放。

接下来,一里的想象画面富有主观色彩,配合BGM,把社恐面临的担忧生动地体现了出来,成功地让我感到不适:我在现实中就遭过这种罪了,想看会儿番治愈一下,结果你用匠心给我一个比我病情还严重的症状给我……你们这些在现实中有丰富社交的人真会追求刺激啊,难道这就是你们能交到朋友的秘籍吗?

这种体现角色主观视角的画面(是叫“演出”吗?

),是很容易产生代入感的:因为那些画面其实只有小孤独才能看见,让观众看见了,其实就是让观众带入到小孤独的视角。

可以说,这种做法带来的刺激达到了极限。

第七集里关于运动会的“小孤独想象”更是成功地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以至于我现在根本不敢去找它出现的具体时间。

还有很多笑点是基于小孤独受到的惊吓,甚至身体伤害的。

第二集12分半左右,一里收到鼓励决定去打工,并发消息感谢虹夏,这是多么给人以希望的画面,但是在虹夏说出“什么意思”后,欢快、甚至戏谑的BGM却是一盆冷水;虹夏不明白,这很正常,她毕竟没有天使的神力,不知道一里刚刚恰巧在打退堂鼓,但这个BGM实在是太过分了,就好像社恐就天生该被嘲笑一样。

就像是第7集中的“小孤独灰尘”一样!

对!

我们社恐就是毁气氛,就是让人不舒服!

我们就是行走的核废料!

但你CloverWorks给我发安乐死药吗?

我……抱歉失态了,但这段我实在舍不得删。

再顺带提一下,第十集第2分钟,一里头撞地的BGM和第二集10分半左右的一样,虽然我完全搞不懂这有什么好笑的。

第二集10分半左右接下来就不能再这么写下去了,已经一千七百多字了。

如果是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或者邪神与厨二病少女,我不会有任何抱怨,我不去看就行了。

但《孤独摇滚!

》是芳文社的漫改啊。

看《魔法少女小圆》(即便不是芳文社原作漫改),我让自己哭了出来(哭出来能释放在现实中的压力);看《学园孤岛》,我也从人物间的互相支持中得到了感动;就算是看《漫溢的水果挞》,我也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贪婪和不思进取;看《ANNE HAPPY♪》……呃,时间太久实在想不起来感受了,只记得野外探险那一集看得比较紧张,没起到预期的助眠效果。

孤独摇滚让我看得难受,已经到了让我开始思考基础设定的程度了:后藤家看着都挺开朗的,一里从哪儿来得社恐基因呢?

家庭环境也挺和睦,应该不会给一里造成过什么童年阴影。

如果不是接触了摇滚,进而每天练六小时吉他,或许她的病情不会那么严重。

还有一个我最在意的问题:为什么后藤家没带一里去看心理医生。

当时心理医生很自然地给我说“就像有的人胖有的人瘦,有的人比较适合和人打交道,有的人适合独处,很正常的。

”,“你觉得你别人不想看见你,这是你的想法,不一定是对的,很可能别人没这么想。

”,最后开了点助眠的中成药,就这么简单。

虽然还有填量表之类的“诊断”,但总的来说就是一上午的事。

我很庆幸,我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前就寻求了专业人士的帮助。

如果后藤一里去看了心理医生,因为病情严重,不至于孤独摇滚两话完结,还能给社恐一些真正有用的建议。

如果社交恐惧症患者看了孤独摇滚,病情大概会加重吧。

因为,孤独摇滚对社交恐惧描绘得太有冲击力了,这会加重焦虑,进而影响社恐下一次在社交场合的发挥,恶性循环。

 3 ) 非常失望

12集过去了,不仅大部分涉及演出,排练的部分直接生硬跳过,最后连完整的吉他独奏也没有,除了日常就是日常,这真的是音乐番??

12集过去了,不仅大部分涉及演出,排练的部分直接生硬跳过,最后连完整的吉他独奏也没有,除了日常就是日常,这真的是音乐番??

12集过去了,不仅大部分涉及演出,排练的部分直接生硬跳过,最后连完整的吉他独奏也没有,除了日常就是日常,这真的是音乐番??

 4 ) 孤独摇滚

从幼儿园到高中一直孤独行走的后藤独内心住着名为认可欲的怪兽。

练习吉他十年,希望因此受人关注,可能的话甚至组建乐队,然而因为被动的性格毫无希望,直到吉他手逃跑的结束乐队逮住她。

前所未有的与陌生人接触交往,甚至组成乐队进行演出以及打工等等这些体验,让小孤独与世界上的人们缔结更多的联系,小孤独和朋友在一起,不再孤独。

个体的人孤独,人和人在一起便不再孤独。

在假期结束,大家诉说着自己的现充生活,小孤独听了闷闷不乐,只有她一个人一直宅在家练吉他。

于是大家坐上电车去爬山,参拜神社,去海边看烟火,在朗朗晴空下合照。

听闻有人询问漫画作者为何后藤性格很差但同伴都很包容她,作者回答因为后藤外貌非常可爱。

这个回答可以说非常现实,但是如果她没有之前练习吉他十年,如果她没有做事非常认真,努力在乐队练习合奏,乐队的同伴们朋友们又怎么会认识她,接纳她呢。

或许不能说就是为了交朋友而练习吉他或者其它的某种技艺,但是培养某种兴趣爱好掌握某种技艺,可以在充实生活的同时让世界具有更多可能。

 5 ) “社恐”可能不是个好的主题概括

我观察到社交网络对BTR的角色刻画有两极分化的倾向。

有一部分人觉得很真实,甚至太真实了;还有一部分人觉得波奇这个角色是通过刻板印象设计出来的,没有触达ta们形象的真实。

这两种意见分歧可能部分来自于“社恐”这个标签在当代中文互联网中过于自由和随意地使用。

甚至在有些场合“社恐”被散漫地和“性格内向”划了等号。

当我们说btr是一部描述“社恐”主角的作品时,不同的读者脑子里唤起的可能是不同的意象。

其实这一点在剧内就短暂提及过。

波奇以为自己和凉是同类人,但却发现自己是真的对社交生活有生理恐惧,而凉学姐则是主动选择“更喜欢一个人”。

从作品的描述来看,凉学姐的很多性格特点,比如说特立独行,脑子只能专注在一件事上,遇到自己喜欢的话题会喋喋不休谈论,人际交往上缺乏合适的分寸感,更接近ADHD或轻微的自闭症谱系。

她更符合我们一般人所说的”内向”或者在温和,散漫意义上所说的“社恐”。

而波奇的情况和可以说和凉学姐完全不同:我们的后藤一里大人是真真切切的有病,而不仅仅是一句“阴角”可以概括。

抛开剧中那些脑洞大开的夸张。

波奇的状况很符合DSM-5中定义的“社交焦虑障碍”(换句话说就是狭义上的“社恐”)其症状已经严重影响到自我认同和社会功能发展,并且对此她自己也感到不舒服和困扰。

剧中一些她看似妄想的场景如果深究的话是很黑暗和现实的。

无法工作、升学都是社交焦虑障碍患者面临的真实困境。

而和很多焦虑和抑郁患者一样,SAD患者很容易陷入酒精和药物滥用,从而进一步恶化ta们面临的问题。

按照广井大姐的那个喝法,现实来说,她离英年早逝已经不远了。

创作者对这个暗示显然不是没有认知,大姐第一次出场解释自己为什么是酒鬼一笔带过的就是现实里无数人沉溺substance的真实心态。

只不过作品基调还是轻松搞笑,这方面不能细说。

从字面意义上心理疾患的角度出发去看待BTR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发现。

比如它很巧妙地指出帮助SAD患者改善社会功能,缓解其困扰所需要的支持环境是怎么样的。

一方面当然是从家人到朋友的包容、善意与关怀,这一点没什么稀奇的。

第二点比较可贵的就在它没有浪漫化心理障碍,没有把这种病态当成主人公积极的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40k里撕肉者的Seth就觉得极限建军新补充的Primaris Marines没有他们祖传的基因缺陷Black Rage(其实还是有的)是违背祖训,不是货真价实的flesh tearers. 别的脑子正常一点的人看他们就像看神经病。

本作令人很舒服的一点就是波奇并不觉得自己这个主观状态是令人满意的,是某种骄傲的象征,而是切切实实在给她带来麻烦和苦恼,阻碍她实现自己生活与才华的潜力。

她身边的人,尤其是乐队和live house的同伴,长辈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非常自然成熟,就是接纳和考虑她的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去一起做她内心希望但却迈不开脚步去做的事。

很多时候SAD患者的焦虑来源来自感到自己被过度的关注和重视,感到自己不希望暴露的负面特征被他人察觉且评判。

而这时ta们的社会支援环境保持微妙的分寸感和距离感就显得比较重要。

这正好是波奇的家人和乐队同伴和她互动中传达出的信号:我们不会去过多评判你的“负面”特质,但我们会欣赏和支持你身上一切可能闪光的“正面”特质,帮助你更积极地定义和看待自己。

只要我们作为一个乐队的整体在成熟发展,我们并不真的在乎你的小小的怪异之处和内心小剧场,尽可能留给你自己。

归根结底,我们在看的是一个有社交障碍的人怎么带着这个社交障碍去做乐队,而不是她怎么沉浸在自己的心理问题中。

很多人嗑波喜多,波虹,不管是怎样一种关系,大家和波奇建立起联系是因为乐队和音乐这件特别具体和实践性的中介,而不是因为她有病。

这让btr的叙事指向和人物互动具有一种向上和开放的结构。

很多人说虽然btr是芳文社轻改,但是给人感觉人物之间的交往非常清爽,不黏糊油腻。

部分原因就在于,它真是一个挺纯粹的关于“音乐”的作品。

对比来看,比如说《利兹与青鸟》,音乐在其中是折射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工具,它本身的重要性是要放在第二位的。

那么受众的体验自然也会有不同。

这就进一步谈到,剧中大量的视觉表现与内在独白的篇幅分配给了一里犯病的描绘,甚至贡献了大部份笑点,这其实是有一定危险成分,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对真实世界中人群伤口上撒盐的冒犯和伤害。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一部作品整部剧的笑点80%是由男主或女主的身材问题引发的生活困境贡献的,多少人会感到温馨感同身受,多少人会觉得难受。

这种潜在的“冒犯性”没有演变为现实中对作品广泛的恶评与反噬离不开制作组对作品基调的把握。

主创对波奇的病态既没有“恶意”但是也没有“抬高”,在把它当成一个表现重点的同时,不忘记通过人物成长和与别的角色的互动强调她本质上是个“英雄” :在涉及乐队、音乐的问题上,她是高度可靠、进取的,和她在生活中的形象完全不同。

波奇的病态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搞笑反派”的角色,而波奇的障碍大部分时候是在给自己添麻烦,而不是给身边的人造成巨大困扰,这就又消除了一个潜在的冲突点。

观众因为明确感受到波奇的形象具有一种根基上正面和向上的英雄气质,那么ta们在带入角色,去看作品把社交障碍做一些夸张和搞笑处理的时候,就更不容易认为自己是被侮辱与被伤害的。

这可能是BTR与《丧女》之类同样描述“阴角”的作品高下立判的分界点之一。

这么来看,btr花大把力气去把音乐做好,把各种细节努力还原,也就不难理解了。

音乐要素是这部作品的“拱顶石”,有了它整个作品的激情、巧思和犯病才整合成一个完整且积极的建筑架构。

很多人把BTR和K-ON做对比,但实际上,从音乐所占据的核心地位来看,它和《京吹》(本篇)的相似,要远胜过和K-ON之间的相似。

 6 ) 戳中二次元心坎的动漫

作为性格健全且热爱社交的人,一开始是很难共情的,直到发现了这部作品有非常优秀的地方——故事没有过多描述社交障碍的解法,告别那种公益片的无聊叙事,而是带着问题与性格去不断发展故事。

我们在看的是一个有社交障碍的人怎么带着这个社交障碍去做乐队,而不是她怎么沉浸在自己的心理问题中。

大家和波奇建立联系是因为乐队这件事本身实践,并非她有病。

所以剧作中家人朋友的善意与关怀,无不很好地展现了一个针对社恐人士的关怀与支援的理想环境。

例如乐队搭子没有过多评判波奇的负面特质,而是承认与接纳波奇,包括波奇身上其他的闪光点,帮助波奇重新积极地定义与看待自己。

另外,导演在这方面有意地进行弱化并采用了幽默的表达,让社恐障碍在一些诙谐元素中变得可爱。

 7 ) 期待

孤独摇滚!

(2022)9.02022 / 日本 / 动画 音乐 / 斋藤圭一郎 / 青山吉能 铃代纱弓 是一部很好的动漫 内向女主 为了让自己昏暗的人生涌进光明 在电视上看的乐队乐手学生时期跟她一样是边缘人因音乐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一里受到启发 拿起了爸爸的吉他开始走向属于自己的音乐路 到后面结识到了山田凉 喜多 虹夏 组成了自己的乐队 以武道馆为目标 在舞台上宣溢着属于他们的独特色彩 内向且拥有高超吉他技术的一里 因为不自信 前期演奏无法发出全部实力 但碰到其他乐队前辈的开导 喜欢她演奏的粉丝 支持他的家人 从一开始躲进芒果箱演奏的少女 成长到能在街头展厅校园祭 表演的少女 途中遇到的每个人 都给了她 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量 大结局虽然有点遗憾没有听到一里的吉他solo 但是人生哪能一帆风顺呢 未来的舞台还有很多 跌倒再爬起来 只要一直积硅向前 终有一天能走到梦想的舞台 恰到好处的 抽象部分 以及加入的少量现实画风 都给这部动漫打入特色的风格 四小只性格各有特点 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亮点 本人更喜欢山田凉一点的说 十二集的剧情 进展不快不慢 从一开始的临时参演 到在展厅表演前的考核 街头表演 到最后的校园祭 处处洋溢着惬人心脾的感觉 虹夏的姐姐 跟其他乐队的前辈 一里的家人 塑造的形象都很有趣 背景乐和片尾曲很到位 真的是一部让人很难不期待第二部的动漫。

 8 ) 十五岁那年,只是她遇见了救赎

从小就很社恐,从小学到初中,朋友不超过一个巴掌。

上了高中之后觉得可以尝试社交,但是直到如今高三,手机里还是只用一个聊天软件,甚至打开软件常用联系人不超过5个。

全年下来线上聊天超过10句的算上家人亲戚不超过10个,每次想和人说话都要打一大串字草稿然后又删掉觉得不太合适。

非常的自卑非常的社恐,但同时又不肯承认自己就是这么黯淡的一个人,感觉真的和早期的波奇很像。

尝试过节庆晚会表演节目,但是发挥很烂被群嘲,初中还被拍成视频发到年级群社死,尝试过参加演讲比赛之类的,但是发挥也很烂,自己辛辛苦苦写了五六天改了三四天的稿子,明明台下背的很流利了,上台之后就背了一半。

超低分被薄纱。

自那之后就再也没想参加过任何要在人前展示的活动了,遇到要录什么演讲视频或者自我介绍的时候都是能躲就躲。

总之参加集体活动肯定会出丑被嘲讽的那种,遇到陌生人也不是很敢搭话,看到朋友身边有其他人就不太敢上去突然插入话题,每次一到活动时间就去学校食堂一个人吃饭。

体育课上到一半就会偷偷溜到班上睡觉。

吃完晚饭一个人去买饮料,在贩卖机前面慢慢地把零钱投进去。

真的相当自闭,也很久没有接受过什么认同。

一年没和异性聊过几句天,跟班上的女同学借书都会被一堆男同学骂普信男是不是想吃天鹅肉。

和男生讲话经常被开玩笑,一般刚开始都不会反抗,然后大家放开了之后说的玩笑就会比较重,直到我自己主动退出话题。

经常装作很阳光的样子去学校,在座位上看书之类的,然后被骂说装文艺装熟。

没事的时候就看推理小说,想说话了就只好和周围人讲话,但是周围人的话也很少有愿意耐心听你在说什么的。

生日没人记得,帮助别人的事也干过不过也没什么人记得,反正就是边缘人一坨。

高中生活灰暗得简直像一滩烂泥,被网暴或者暗地里被骂过几十几百次。

写书卖出去之后很高兴地试图和同学分享但是差点被敲诈稿费。

总而言之十五到十八岁这三年里就没有过什么值得在乎的人或者被人在乎的时候。

所以真的很羡慕波奇能够一下子遇到三个小天使,可能这是只有霓虹二次元少女才会拥有的特权吧。

我这样的现实渣滓是不会有这样的奢望的。

说真的,喜多酱这样看上去有活力的人真的太宝贵了,能体贴到你心里,有这样一种阳光气息的,拜托我每天做梦都想有这样一个朋友的。

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还请务必珍惜啊。

 9 ) 对孤独摇滚的一系列质疑的看法

先来说一下主观观点,我个人还是挺喜欢孤独摇滚这部番的,我觉得这部番是值得9分左右的评分的。

但是,不管是在豆瓣还是bungumi甚至是b站都出现了一些对孤独摇滚取得如此高的评分的质疑。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孤独摇滚正值刚刚完结,热度和讨论度十分高的阶段,这一阶段会有评分虚高的现象是很正常的,所以对评分过高的质疑是有道理的。

但是为此去给出一些比较牵强的批评意见是没有必要的。

我真心希望后来的观看者们能够带着像我们追番一样的心情,轻松而又带着期待地欣赏这部番,而不是带着“神作”的沉重光环或是“过誉”“虚高”的先行印象。

那么接下来我就来说一说那些我认为牵强的批评意见,以及我的看法吧。

首先是“消费社恐”以及“演出过度”。

主要观点是说这部番在刻画社恐形象上过于用力,一些行为脱离实际。

社恐形象成为了大家取乐的对象而导致大家没有同情之心,对实际的社恐可能造成伤害。

我的观点是波奇的社恐形象是全篇的核心之一,围绕这个核心的演出再天马行空都不算过分,甚至可以说这正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欢乐部分,是大家追番的快乐源泉之一,而且是这部番有别于其他芳文轻百日常的特色。

观看波奇各种幻想,尴尬,扭曲的大家,在生活中可能并不会有那么严重的社恐。

但正是这种源于现实的细节,又略显夸张的演出才让大家产生了共鸣的同时又不至于过分代入,从而保持快乐的看番体验。

在这种体验之下,大家也自然喜欢了波奇酱这个有趣的角色。

我觉得相比于“同情”或是“尊重”,社恐们更加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和称赞吧,而孤独摇滚这部番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如此又怎么能说它是在“过度演出”“消费社恐”呢?

其次是“剧情不足”“主线不明”。

主要是说孤独摇滚没有吸引人的剧情和明确的主线故事,导致了叙事单薄,只能靠整活来吸引眼球。

我的观点是孤独摇滚确实不是一部剧情见长的作品,不说和《odd taxi》《夏日重现》这种本就是偏重剧情展开引人入胜的作品相比,就是和《赛马娘2》这种略显套路的王道热血催泪剧情相比都不算出色。

但是经历了《轻音少女》的成功,经历了之前一系列的芳文轻百作品,我们应该知道剧情是否优秀不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孤独摇滚》确实拿下了比之前那些芳文轻百都要高的评分,但我觉得对于这样一部有所突破创新的作品来说,不应该单以剧情的不足就定性它不能取得如此成就。

而且孤独摇滚并不是没有主线,随着一话又一话的推进,我们切实的看到乐队四人的默契在逐渐建立。

从一开始波奇的吉他游离在乐队之外,喜多主唱抢拍,到最终话的断弦事故处理中,虹夏更换原定节奏方便喜多顶上solo,波奇急中生智滑弦切入。

大家从最开始的“临时拼凑”,逐渐变成了默契的乐队伙伴,不也是主线推进吗?

最后是“萌豚刷分”“现充涌入”。

主要是说孤独摇滚过于出圈,导致大量人无脑跟风刷分。

我的观点是不管评分的人是谁,是最近开始看番的新观众,还是只喜欢芳文轻百的萌萌人,只要是结合自己的观看体验,认真给出了自己的评价,都应该被尊重。

动漫本身并不是特别高雅的文艺作品,一部动漫能给人带来快乐是最重要的。

而对于孤独摇滚,如果要我用最简单的词来评价,那就是“有趣”“好看”,而这样,我觉得就足够了。

再来说点客观的,孤独摇滚在b站的播放量是8千万,考虑到b站播放有三集的延迟,会有一部分播放量流失,我们直接翻倍来算1.6亿的播放。

这个播放确实远超一般的芳文轻百,但要说流量爆炸也还差一些。

作为参考,夏日重现在同样有更新延迟的情况下,b站播放量有2亿,公认的流量爆款间谍过家家更是有接近7亿的播放量。

也就是说,孤独摇滚确实冲破了芳文轻百这个小圈,但也仅限于看动漫的大圈内人人皆知,而没有破圈到社会广泛流传的间谍过家家这种程度。

所以来看孤独摇滚的观众,大部分还是看过一些番的观众,大家认为的“好看”也没有那么水。

最后的最后是我的主观情感抒发,孤独摇滚真的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作品,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10 ) 高中时同为学校阴暗边缘人的我

一开始想的是女主和我高中一样都是班级里的阴暗边缘人,后来转念一想,小孤独都组了乐队,还在网络上有三万粉丝。

终归还是不一样的哈哈哈哈哈哈。

这部番里的女主性格很有意思诶!

竟然能看到有主角是社恐的角色。

还有这种表面上云淡风轻,不动声色,实际上脑子里疯狂吐槽的反差的神经质性格就是我嘛!还有凉也很有意思,她是外表内向内心享受一个人的类型,我正在向这种人靠近。

最后以小孤独背上吉他走出家门的画作为ending,有一种动画结束但是她们的日常还在继续的感觉。

这种感觉还不错。

小孤独的社恐症也并没有完全好,而是她自己正在慢慢的一点点改变。

这种一切都是很美好的感觉还不错。

这部番剧侧重点还是主要在小孤独加入乐队后的成长,对于音乐方面花的笔墨并不多。

同时也可看出制作组蛮穷的,很多画面都是PPT在静态播放。

总结感觉还不错,很有意思的日常番。

女孩子们都很好。

《孤独摇滚!》短评

不是我的菜

2分钟前
  • 莫名
  • 很差

跟摇滚一点关系都没有。仔细听音效和ost,基本都是宅系的音头。摇滚乐的确是孤独的,因为他反对庸俗。而这部动画恰恰站到它的对立面

6分钟前
  • taiga
  • 很差

比起上低音号差远了。。。

11分钟前
  • 你说什么都对
  • 还行

看了5集弃。开头对于社恐的心理把握非常精准,看得出原作者对于生活的理解。后面就是美少女卖萌番的展开套路了,没啥惊喜。

14分钟前
  • 卡林
  • 还行

生产一种景观化的、符号化的社恐图像,为我们不可抵御的短视频时代留下这样一种注脚:引导我们去认识并对象化「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而不是成为我们自己。

15分钟前
  • OreoOlymLee
  • 很差

第一集看完真的劝退啊,女主一点都萌不起来,简直是烦人。日常废话是主线,孤独、摇滚是支线。日漫现在怎么好喜欢走这种实力看起来很牛逼,但是有性格障碍的路线

18分钟前
  • 沉思·大海
  • 较差

属实一般 社恐女主脑洞就像是在水时长 无聊又不幽默

19分钟前
  • Suki
  • 较差

越看越觉得女主是有心理疾病,她得去看医生而不是组乐队。完全不明白这番好在哪里。

20分钟前
  • 道亦有道
  • 很差

对社恐的描绘真的是让社恐本恐惺惺相惜,但有些地方又过于夸张,这样的故事不免让人想问,如果波奇酱没有吉他英雄这个属性,社恐还值得歌颂吗。最喜欢的是每集“崩坏”环节,在形式上玩得很疯,让人眼前一亮。女孩群像动漫最近有点看累了,虽然可爱,但是是可爱动物园(新番小组看到的一个词,很精准)。

25分钟前
  • 小乙
  • 推荐

本作的爆火所带来的最大争议即是波奇是否可以承担起观众代言人的责任、让后者去代入和投射自身的生活体验。于我而言这个问题从未存在过,它只是用以降低理解门槛和增强传播性的人为制造的话题索引罢了。当抛开这个表层,转而去注视作品中潜藏的赤诚时,我看到她们在下北泽的小小街区中以各自的步伐行动,那个性不一的气息流动正是昭告着她们存在的标签。本片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偶尔会带领我进入只属于私人的瞬间,在这一刻我才得以窥见她们平时所不会表露出的柔软和执念。诚然,波奇的孤独更多只是一种景观,她的耍宝总被斥为对社恐形象的消费而非真正的碰触,可即便如此,最终话波奇短暂地从演奏中抽离,配合着“化为星座”的歌词仰望屋顶,这镜头所隐含的对正站在舞台之上的她的视线的回望仍令我感动不已。最后,向圣虹夏献上爱意并不需要复杂理由()

26分钟前
  • Kyon Smith
  • 力荐

3.5 前几话的观看体验是可爱和脑洞喜欢,但是12话都在反复同类降智来串联剧情就有些疲劳了。可以一闭眼吸溜完,但本体只是打着“无害社恐”幌子上供给萌豚的电子榨菜。

30分钟前
  • 火中
  • 还行

这番被吹太过了吧,只是作为音乐番也不太行呢,节奏、气质和人物塑造都平平无奇,连最重要的配乐都不够好。

31分钟前
  • 了不起的拖拉机
  • 还行

溢出屏幕的创意里满载着制作组对作品的爱和热情。没想到今年除了辉夜还能有一次这样的追番体验。

32分钟前
  • der Soma
  • 力荐

いいね

36分钟前
  • 林有夏
  • 推荐

日韩是都有什么文化旅游宣传任务么,第九集海边/温泉回装都不装了;整个片子都是一个大写的反高潮,所以就平淡的看完了;以为灰人偶是jojo的特殊现象,没想到是行业现象🙄

40分钟前
  • .
  • 较差

@@@(2022-10-08)ぼっち·ざ·ろっく!(孤独摇滚!)(1-12)(类似于《轻音少女》的题材,多少也有点废萌的影子,但音乐元素不重。重度社恐患者玩乐队。第8集才第一次正式演出。第9集被猛禽抢冰淇淋并暴揍。结尾依然社恐。)

44分钟前
  • 不喝水的鲫鱼
  • 还行

想好评但是实在无聊爆了,女主所谓的社恐完全脱离现实变成一种萌系设定

47分钟前
  • 牛津丝-郭老师
  • 较差

整体2星+,没救了,讨喜的画风,不错的制作,甚至有模糊打破动漫这一形式用实景去接近现实的手法,却毫无内容,也完全没有推进,看1集=看12集,好在这番并没有什么让我讨厌的东西

52分钟前
  • 乱码
  • 较差

十月番整活大赛冠军。但女主这夸张的社恐级别真的很难共鸣。

53分钟前
  • WilliamOsborne
  • 推荐

本来以为是音乐番,但看起来似乎颇有想法与野心,那这么说起来,标准就要高一点了。

54分钟前
  • 盲盒游戏戒断中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