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大地情书

大地情书,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

主演:殷滨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大地情书》剧照

《大地情书》剧情介绍

大地情书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以位于松嫩平原腹地的黑龙江省作为拍摄点,将镜头对准黑土地上十位平凡而伟大的面孔,以四季家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特色生产活动(采冰、冬捕等)、民俗文化(二人转、皮影等)为内容,讲述黑土地上百姓的情感、奋斗、喜怒哀乐,展现东北人在极端环境下对于生活的不屈不挠、以及对生命、对世俗的乐观坚强的精神。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不是孤单一人女人永远是对的冬季土豆丸防守反击世界奇妙物语21世纪第21年的特别篇大冒险王之金丝玉盘时钟机关之星音乐剧我早就死啦!破局类人猿行动卡戴珊家族第一季完美的蛇颈龙之日智能伊夫离爱只有半米远郁金香芳芳隔壁惊魂检察官内传超级机器人大战OG麦克法兰365天:今时之欲建筑大师阿黛拉的非凡冒险劫机七小时第一季铁蛋铜锤一杯咖啡与新穿的鞋子黑之契约者2:流星的双子客户名单第一季伞学院第四季爱情伴侣

《大地情书》长篇影评

 1 ) 生命的赞歌就在你我之间

当你得知自己命不久矣时。

你会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是自暴自弃,混吃等死?

还是珍惜眼前,及时行乐。

在东北黑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幸,有的身患绝症,有的人为了支撑家庭生活的开销而独自支撑。

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苦楚,但他们却也有一个相同的爱好——二人转!

这一曲二人转,让我十分动容!

因为他们真的事用生命在演绎艺术。

我特意留意了一些片子中他们二人转的唱段,老实说技巧很难称得上精湛。

最高阶的艺术跟艺术本身的造诣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一种生命能量的释放!

这种单纯、简单的形式,往往更能让人觉得感动和舒适。

而其中大哥大姐在讲述自己的病情和经历时,我的眼圈真的有了泪水在打转!

大家在身体好的时候,总会幻想一些不可能的事,如梦幻泡影般痴迷心醉,却又心痛涟涟,无人易懂,身处自己的世界,游走于虚幻间,分不清光与影的交错!

但只有你临近死亡的时候,你才能卸去铅华得见本心。

这个队伍之中的所有人都已经看透的这世间所有,而他们身上的那份坦然也引发观众对人生的反思。

人生很多人情事故,不是不懂,只是无奈。

一辈子,就图个心里痛快。

那些想不通头疼,想通了心疼的人事,不如淡然视之。

我们真实地活着,但不是每个人每件事都要较真到底。

真实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场心痛。

开心地活着,如花自然开,自然落,不难过。

花非花,雾非雾,看淡者优雅。

 2 ) 观《大地情书》有感

观《大地情书》有感 又看了一遍《大地情书》,我就是齐齐哈尔人,看完这部片子以后,感触还是挺多的再次感慨万千,不得不为摄影师的独特视角和人文情怀所折服。

一望无际的稻田,诗情画意的呼兰河,五彩斑斓的秋意在林间、在田间、院子里恣意流淌,构成了一幅绚丽的油画;隆冬时节,东北大地一片苍茫,远山近水被皑皑白雪层层覆盖 ,点缀在白山黑水间,让人仿佛进入仙境美妙,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

这是一部从多个角度反映东北人文地理的极为罕见的优秀纪录片。

纪录片的内容涵盖东北人的精神气质、自然环境、民俗文化、部分土特产。

整部片子的背景音乐、画面、解说词配合得简直是令人无可挑剔。

尤其是里面的解说词,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它时而深情、时而激昂、时而深沉,不经意间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让人沉思良久。

《大地情书》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极为优秀的纪录片。

画面,色彩丰富、清晰干净,或大气磅礴、或细致入微;配音极度舒适,且治愈;解说词内容较简洁明了,内涵丰富;有科普,且好理解,有人情,且不刻意。

总体:有电影感的精美镜头(审美);有刺激感的桥段(猎奇);有感同身受的人情(相关性);爱!

 3 ) 人情味烟火气电影质感成就《大地情书》

《大地情书》的启示:我们爱东北,就是爱这股子人情味和烟火气!

说起东北,恐怕没有一个人能讲得尽这块黑土地上的风景与美好。

《大地情书》全方位地展现出了东北人民的真实生存现状和生活态度,在赢得了广大网友的喜爱的同时豆瓣也达到了8.9分。

这部备受热捧的纪录片,为广大网友讲述这片黑土地上别具东方之美的乡土故事和人文景观。

东北偏北:5岁的小堂弟说:削他!

我老家在东北,但是却在华北出生,华北长大。

我爸爸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爷爷进了关,但是他一直跟我说家乡是个好地方,说好他又说不出什么好,甚至偶尔带着爷爷奶奶开车回老家都得开导航,他几乎不认识那边任何一条街。

我跟着回了一次老家也觉得那是个好地方。

从此年年期待跟着他们回老家。

第一次回去的时候,我还在读小学,爷爷和二爷三爷聊得正开心。

二爷家的哥哥悄悄凑过来,问我要不要跟他出去玩,他给我掏鸟蛋玩。

后来每次回去,我都是像小公主一样的存在。

本身就是远道来的客人,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家族里女孩子很少,我爸爸这一辈只有三爷家有一个小姑姑,到我这辈就只有两个女孩子了。

哥哥弟弟们宠我宠得紧,会带我出去吃好吃的烧烤,会逗我玩。

大人们也宠我宠得紧,有次和堂弟一起扒蒜,家里大人就会说堂弟,你怎么让你姐扒蒜呢。

东北人真的很敞亮,也很热情,一句老乡胜过千言万语。

东北人也几乎不会重男轻女,尤其是像我家这样女孩子少的家庭,小姑娘简直是宝贝中的宝贝。

东北男人真的很有意思,在外面我爸总是说,“我一瞪眼她(我妈)动都不敢动”,可是我觉得明明是我妈一瞪眼我爸都不敢动啊。

后来经我观察,叔叔伯伯家也都是这样,喝了几杯酒恨不得东北都是他们的,媳妇儿一出现,就老老实实的夹着尾巴做人了。

东北好吃的也真的多。

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每次一起开车去老家都要在中途住一晚上,我们一般会住在沈阳,晚上跟着爸妈出去找吃的真的不要太开心。

我爸告诉我,东北治安很好的,晚上我自己在外面他都不会很担心。

后来我去北京读了大学,正好也有一个堂哥在北京读研。

他坐了很远的地铁来找我玩,跟我说被欺负了就告诉他。

要知道东北有个特别骄傲的打架的理由,哪怕进了局子也绝对不是黑历史那种,那就是“他欺负我姐/我妹”。

小堂弟两岁的时候,他妈妈就指着我问他,要是有人欺负你姐姐你怎么办。

小堂弟奶声奶气地说,削他!

虽然没有在东北生活过多久,但是我一直是以东北人自称的。

东北话普通话随时切换毫无压力。

最喜欢的菜也是东北菜。

我总觉得这口音和口味就像基因里带的一样,仿佛永远改不掉了。

我想,东北真的是一个你去过就会很喜欢的地方吧。

东北的亲戚关系很奇怪。

虽然大家都很热情,第一次见面的亲戚只要喊过一次就好像特别熟一样。

但是真的不会一直麻烦你。

我有个堂哥在我家这边不远上学。

他爸爸和我爸说照应点。

也就是第一次去学校帮忙送过去,生病了带着去看病而已。

我妈一开始还担心老家人会不会一直很麻烦。

但是到后来就变成了一到过节我妈就问我哥有没有安排要不要来家里吃饭。

堂哥毕业的时候我妈都特别舍不得。

还有就是东北人为什么会能分辨出对方是东北哪的啊……我觉得除了大连半岛以外,东北话明明一样的。

结果我就被长春的基友指出,说我老家是辽宁的…… 爱东北:爱你爱得深沉!

我还上小学的时候,爸妈没空管我,东北阿姨就把我带到他家去吃饭,就在阿姨家里,我第一次吃到啥才是东北的猪肉炖粉条子,手撕白菜,配上切的野性的猪肉,刚端上桌子的白菜呼呼地冒着热气,上面还放着几个肉丸子。

阿姨就像是你亲妈一样麻利地给你盛饭。

我那会觉得自己太幸福了能吃到这么好吃的菜。

多年挑食的我头一次吃了三碗米饭。

吓坏了阿姨。

后来阿姨搬走了,我又吃过许多猪肉炖粉条,可是都没有阿姨给我做的好吃到鼻涕冒泡的猪肉炖粉条。

后来又遇到一个东北阿姨,是我妈多年前的徒弟,来我家小住几天,因为吃不惯我爸妈的蜜汁手艺,阿姨开始变魔术了,几块钱一包的酸菜、酱黄瓜,买点猪肉腌一腌,她也不用我们帮忙,就像电视里的东北老娘们一样,盘着腿坐着,一手擀皮,嘴上哼歌,猪肉酸菜饺子就摆满了。

然后阿姨在的几天,爸妈买菜,阿姨做饭。

我迟吃到了传说中的铁锅炖鱼,电饭锅炖鸡…… 真的,我无比的佩服东北人们的创造力,同样的条件下做出无数花样。

就感觉经他们手做出来的菜,扫地僧一般,其貌不扬,功力深厚。

爸妈的东北朋友们几乎塑造了我对东北无限的憧憬,没去过东北的我对东北的印象就是好吃的饭菜,热心的阿姨,好看的小姐姐,在我不到三十年人生里始终如一,从未改变,wdnmd真就人均会做饭啊。

后来,东北就变了,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虽然身不在东北,但我觉得东北大抵就是所有人心中那个破败不堪的家。

外面的人疯狂的攻击在外只身一人的你,嘲讽你家里穷,嘲讽你土,嘲讽的你开始怀疑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然后你打电话回家,和你爸妈哭诉自己的遭遇,哭诉自己的心有不甘,这时你就听见,电话那头那个略有年迈但是依旧有精神的声音:儿子,炉子上坐着炖粉条子,觉得累了,就回来住几天吧。

那时,你明白了,什么都没变,家还是家,就在那里。

这个家虽然破,虽然你吵着要出去,再也不想回来了,但有一天真的遍体鳞伤的时候,你知道还有一个地方的锅里,有你最喜欢吃的猪肉炖粉条。

东北人仗义令人难以置信。

东北女人独立,能干,热情。

东北人实在到极致,但令人敬佩。

东北男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

我们爱东北,就是爱这股子人情味。

正如纪录片《大地情书》开篇的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艾青

 4 ) 浅析《大地情书》

浅析《大地情书》一、【故事感人——地域特产品牌深入人心】《大地情书》播出后,我想火的不只是松子 ,还有庆安大米、赵家大酱、东北大鱼,跑山人范家父子,年轻范立国冒着生命危险爬上70多米高的枝头,采摘松塔的过程惊心动魄,美味背后,两个有关征服大山的男人的故事浮现眼前,为美食赋予新的意义,也让美食更加受到珍视。

赵家大酱的神奇之处,也是《大地情书》传递给人们坚守“匠心”的信条。

每一个风物的背后总有一个恰到好处的故事、一份情怀,旁白总在不经意间将故事讲起,配合画面,带来的奇妙视觉体验,又让风物与情感交融,给观者带去心灵抚慰。

————每一个特产都有自己的故事,以故事为载体来传播特产的品牌势能,能让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三、【镜头调度——匠心独具】《大地情书》在4k的高清镜头下,无论是层林尽染的森林,翠绿欲滴的稻田、热火朝天的劳作、白雪皑皑的呼兰河畔,还是晶莹剔透的冰雕、沾满露珠的秧苗、袅袅升起的山间烟雾……《大地情书》都拍出了一种极致的美感,让人心神向往,心旷神怡。

————这些大开大合,波澜壮阔的画面,极大地凸显了纪录片的 “高级感”,也为接下来出场的人物、特产,描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

二、【文案优美——引人入胜】《大地情书》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其文案也功不可没。

村口的母亲,安静度日,仔细回味此生的点点滴滴。

在老人心里,子女就是她种了一辈的庄稼地,时常牵挂,彼此熟悉;在儿女心里,不管活到哪个年岁,回到老屋,都还能叫一声老妈,有人答应着你。

正是这些人间真情,如同一束束光,穿透我们曾经的寒凉。

还有那冬储大白菜,那纯手工粉条……温暖!

温暖!

温暖!

但愿人间从此繁花似锦,扶摇直上,在平凡的日子里,无论飞的多高,走的多远,未曾忘记的始终是故乡,是土地,是真情,所有的幸福、快乐、豁达、坚强,化作四季流云,一片风光,终身伴随在这黑土地,和她朋友们的身旁……真挚!

真挚!

真挚!

————《大地情书》文案引人入胜,搭配纪录片对风物特产视角的放大,对观众来说,这绝对是一次视听饕餮盛宴。

利用文案把风物变成符号来传承记忆,动人心弦,是为特色风物加分的睿智选择。

四、【取材丰富——情感真挚充满人间烟火气息】《大地情书》取材广泛,从春天到冬季,从森林到湖泊,从田间到餐桌,从草原到赛场,从病房到舞台,从传统到现代,既呈现了自然风貌地理,又展现人情风物特产…让人应接不暇。

导演通过,精妙的镜头语言,精致的色彩运用,寻觅着人间烟火,带给观者以无限的温暖与感动。

对各种风物的无限的歌咏,流露出导演的人文情怀以及对自然的崇敬。

总之,《大地情书》这是一部颇具“高级感”的电影美学的借鉴使其拥有了较高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尊重了观众对于纪录片审美与文化的需求,成为了一部真正好看的“作品”。

不仅情感真挚,地域特色鲜明。

更重要的是,她虽立足东北,但格局远大,希望通过来自东方,来自中国的大地的“情书”,来寻求人类的某种一致性。

 5 ) 我村口的小芳

大地情书,我东北大片,又看了一遍,真人真事就是好看,我的爹娘,我的大酱,我的炖大鹅,,,,还有我那村口的小芳,感触很多,,拍出了人间烟火气,美在心里、忧在细处,别样的欢欣,别样的幸福,或许生活本就如此。

还有马倌兄弟,那小日子,太羡慕你们这种了,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你我不都是人间烟火里的尘埃吗?

皮影,皮影下次再说

 6 ) 情怀

镜头调度充满艺术色彩《大地情书》的画面构图、取景角度和镜头调度,打破传统模式,在4k高清镜头下,上演视觉盛宴。

无论是层林尽染的森林,翠绿欲滴的稻田、热火朝天的劳作、白雪皑皑的呼兰河畔,还是晶莹剔透的冰雕、沾满露珠的秧苗、袅袅升起的山间烟雾……《大地情书》都拍出了一种极致的美感,每一帧,每一个镜头都无比惊艳,让人心神向往,心旷神。

大开大合、波澜壮阔的画面,极具电影大片的感觉。

 7 ) 这部纪录片镜头下的东北人,把我看得热泪盈眶

提到东北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给人的第一印象变成了大金链子小手表,坊间调侃称东北轻工业靠直播,重工业靠烧烤,这么简单的两句话,足以概括外地人眼中的东北人,评价褒贬不一,低俗,土气,能说,幽默,但“大金链子小手表”能代表所有的东北人吗?

不能,当然不能,那么大多数东北人是什么样的?

这部纪录片镜头下的东北人可以告诉你。

纪录片的名字叫《大地情书》,在黑龙江省绥化市拍摄,片子一共5集,记录了10组人物。

他们有秋天的“跑山人”,徒手爬上70多米高的松树采松塔,有在零下三十度的天气下,在松花江凿冰的“采冰人”,还有身患癌症的二人转小团体……

纪录片的导演名叫胡峰,虽然拍的是讲述东北黑土地故事的纪录片,但导演并不是东北人,用导演自己的话说,他不是东北人,拍这部片子之前,对东北的印象和很多人一样,都是“大金链子小烧烤”,一些很搞笑的印象。

但拍纪录片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东北特色的工作,比如“跑山人”,“采冰人”,对当地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但亲眼见过之后竟发现如此有趣,而那些劳动的人是如此的勤劳、质朴。

对,就是勤劳,质朴,大多数的东北人是勤劳的也是质朴的,他们是最普通的人,朴实,本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无需了解什么形而上学,意识形态的纷争,也不用在意那些宏大的叙事,那些东西与他们无关。

他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吃饱穿暖,家人生活幸福。

纪录片中这几组人物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那组“跑山人”采松塔,因为我之前看到过很多由于爬到高处采松子发生的悲惨事故,在没有任何安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徒手爬到七十多米高的树上,用纪录片里的话说就是“树梢是钱串子,树根是坟圈子,掉下来就是坟圈子”。

采松塔是一个危险系数很高的工作,那些松塔生长在几十米高的松树树梢,没办法用机器打,只能靠人力爬上树去采,十分不容易,在采松塔人之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十斤松塔一斤子,十斤汗水一颗塔”,可见采松塔艰难的程度。

之前发生过不少事故,有人爬树打松塔时不慎从树上跌落,掉下来摔断腿;还有人在树上掉下来,树枝从脸上穿过;前些年,打松塔的人想出了新办法,坐在氢气球上打松塔,然而,这样的操作也发生过意外,2017年,延边一名男子在失控的氢气球上被风吹走。

每一次吃松子的时候,脑海中总会想到,你吃的每一粒松子,都可能沾着另一个人的血和泪。

这句话是模仿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新闻的一个标题,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颁给的是揭露东南亚海产黑幕的美联社,当时的新闻标题是,你吃的每条鱼,都可能沾着另一个人的血和泪!

虽然松子没有这么夸张,但确实采松塔十分不容易,而且发生意外也很可能没了性命。

纪录片中,父子俩采完松塔离开时,有一个细节很让人感动,他们在地上给松鼠留了三颗松塔,这是跑山人的传统,这是朴实的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感恩、保护与敬畏。

镜头下的他们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但屏幕前的我,却深深被他们所流露出的情感所打动,那么朴实的脸庞,那么真诚的笑容。

在镜头前,他们说,“我们是普通人嘛,就是得普通一点。

一步一个脚印地过日子,不求大富大贵,过日子朴朴实实,一代传一代就是这样。

父子俩采完松子回家,妈妈用父子俩采的松子做了一道松仁玉米,那是一道意义大于风味的菜,是妈妈祈盼父子俩平安归来,是妈妈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透过纪录片中的一个个镜头,那是自然的美,导演运镜讲究,每一个画面都那么清晰唯美,片子的配乐还用到了小提琴,活生生拍出了一种非常治愈的感觉。

纪录片中那一组组镜头下,展现的也是人性的美,在一片东北衰落的声音中,还有很多人留住这一片黑土地上,他们辛勤劳动,日复一日,其实,常年大部分时间在冰天雪地里的东北人并不容易,只是他们天生乐观,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过什么样生活的权利,无论他们的职业是什么,因为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

 8 ) 第二集 导演手记 “癌症患者的追梦之旅”

得知主人公马三儿离世的消息,是影片第二集上线播出的首日,编剧老师发信息通知拍摄对象留意收看时,得到了如下回复

微信聊天对话中赵晓敏(本片另一位主人公)的语气,透露出的是她的无奈与惋惜。

然而这种无奈,早在两年前拍摄本段故事时,导演组就已经有所察觉。

黑龙江绥化海伦市,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寒地黑土核心区,这里除了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十分养人的优质大豆以外,还有着最为东北老百姓所喜爱的二人转艺术。

和大多数观众一样,导演组起初对于二人转的认知仅限于赵本山三个字,并无太多了解。

到了海伦才知道,原来这里的北派二人转在东北地区的名气丝毫不亚于赵本山的南派二人转,所以便就有了“南有赵本山,北有赵晓波(海伦人,二人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说。

然而作为影视艺术表现手段,如果仅仅是从概念、历史方面讲述,未免显得过于传统和枯燥,大众也没兴趣观看,所以从一开始剧组对于本段内容的定位就是必须要有极强的故事性、极具感染力的人物和画面表达上的电影感,否则就是失败!

本着这个目标,导演组开始田野调查和走访。

经过多日的持续不懈努力,在当地宣传部门的配合下,一个在居民小区里演出的业余剧团逐渐进入剧组视线。

经过详细了解后,剧组上下所有成员都被这个“老破小”的剧团所震撼,被小人物身上散发出的无限光芒所感动,被平凡人对于生死的认知境界所折服,“主角光环”即刻显现,并且,是她们自带的。

剧团领队刘婶:“自从我这大脑手术以后,脑袋不好使,词记不住,还没背就忘了,不如回家掰苞米算了”

剧团演员王实玲:“我这病,北京的医生说了,如果再不做手术就容易瘫痪”

剧团演员马三:“实际上我早就应该死,现在活五年,不错了”

剧团演员赵晓敏:“我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得了宫颈癌……我只有在唱戏的时候才会哭”一群癌症患者,利用看病间隙组建了一只业余二人转剧团,她们常年免费下乡义演,获取赞扬无数。

这其中既有宫颈癌患者(赵晓敏),也有肠癌患者(马三),然而正是二人转这项传统艺术,使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能给大伙儿带来欢乐,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每年春耕结束以后,农闲的老乡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在田间地头的看上一场二人转表演,所以每到此时,刘婶都会开车拉着大家一起下乡演出

摄制组有幸跟随她们一起下乡拍摄,在行进的大巴车上,除了看到外面满眼的春意盎然之外,剧团所有成员一路高歌的画面,成了最令人动容的风景。

这是多么欢乐、积极的一群人啊,现实中的苦再大,也大不过精神上的乐。

他们用开心、快乐来抵挡病魔。

看到这里,导演组成员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台湾电影《不老骑士》,讲的就是一群平均年龄81岁的老人环岛骑行13天,行进1139公里,每个人都想要有尊严地活着、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癌症、高血压、膝关节退化、助听器和年纪,都无法阻止他们追寻梦

这些人不也是追梦人吗,为了他们心心念的舞台,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依旧坚强乐观 不惧死亡,二人转给了他们生活的力量

寒地黑土上的微光,终究汇成一股力量,在岁月的深渊里,一一唱响。

然而,当本片制作完成时,马三儿已经悄悄的离开了人世……

现在回想起来,他参与拍摄时的状态,就是他生命的晚期。

他在舞台上的神采奕奕,任何人都不会觉察到他的身体状况,其实是极差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要是有可能的话,我是愿意唱死在这个舞台上的……”

初始见马三儿时,就在仓库改造的小剧场里。

因为有北京的纪录片团队来采访,有陌生人在,他还显得有些自卑、局促,不敢与陌生人的眼神有接触。

舞台下,他瘦小单薄,安静的坐在一旁打板儿伴奏。

估计当时心想,“拍摄、出名这种事儿,咋也不会落在自己头上。

”都是票友,谁都可以上台唱,应搭档赵晓敏的一再邀请,马三儿登场。

一登场,一亮相,不足十平米的小剧场,掌声雷动。

原来,这就是演员。

在拍摄“剧团下乡演出”时,舞台的一个角落里看见他吃药,他是把整整四片止疼药直接扔进嘴里,嚼碎了、咽下去……我们问他,这样会不会太苦了?

他笑笑,说,“这些能吸收的快点……”“只要是出来演出,我每次都先吃了再上去,不打没有准备的仗……”他在准备什么?

很容易想到,他太爱这个舞台了,不想倒下。

开演前,艳阳高照,忽然一阵急雨。

雨后,天上出现双彩虹……

马三儿一生匆匆。

职业的荣誉感,是他执意维护的脸面。

生病后的伤痛,让他落寞、自卑,自觉的远离人群。

攒了一生的精气神儿,都不在生活上。

我们能记住的是他舞台上的亮相和骑着摩托车穿林而过的身影……马三儿大哥,你是好演员,只是苦了自己。

这些导演组至今都记忆深刻的细节,现在写出来,算作一些思念想必,他会知晓。

完谨以此片献给马三儿、赵晓敏,等一批坚强乐观、努力生活的平凡大众

 9 ) 最粗粝的温暖和浪漫

近代外界对东北的描述越来越不堪,曾经的东方鲁尔,现在仿佛只剩破落腐败混乱,一夜之间全中国的专家都在为东北出谋划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民间戏称东北 重工业靠烧烤,轻工业靠直播。

在外地人眼中,很多东北人低俗虚荣、愚蠢贪婪、满嘴大话、金链纹身;也有很多东北人非常富有、学识修养高、前卫时尚、热衷房产……这些东北人都是真实的存在,但我更关注的是,占比最大也最普通的民众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他们没有华丽的言语或故事,默默接受国家集体对他们提出的任何要求,最严计划生育、资源人才 南输、产业链转移、下岗潮……时代洪流中,他们不仅毫无还手之力,根本不会被看到,《钢的琴》、《铁西区》、双雪涛、贾行家 都试图挖掘那段东北历史变迁中的微弱光线,但观者寥寥,甚至被机构有意识地边缘化和雪藏。

就像片中展现的一样,也许自始至终,普通民众都不太懂,也不太在意那些宏大的时代命题,他们朴素诚恳循规蹈矩,在黑土地上日复一日埋头劳作,倾尽有限的知识和气力,只为求得一家人的幸福与安定。

这部片子的创作团队与被访者同吃同住,用平静温和的镜头,去观察去感受,去记录一群普通百姓小世界里的喜乐悲欢,极富感染力。

 10 ) 大地情书 Blackland and her friends

l 简介本片以位于松嫩平原腹地的黑龙江省作为拍摄点,将镜头对准黑土地上十位平凡而伟大的面孔,以四季家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特色生产活动(采冰、冬捕等)、民俗文化(二人转、皮影等)为内容,讲述黑土地上百姓的情感、奋斗、喜怒哀乐,展现东北人在极端环境下对于生活的不屈不挠、以及对生命、对世俗的乐观坚强的精神。

以自然为伴,与世界为友,在地域特色中展现文化的传承与匠心,感恩大自然所赋予的美好馈赠。

纪录片《大地情书》共5集,以每集2个主题故事,讲述在这片黑土地上生活着的平凡而伟大的人们。

通过跑山人范家父子、“鱼把头”老邵、大米模特毕家英、酱人老赵等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感悟生活中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见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l 笔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一、小兴安岭的“跑山人”每年到了秋季,小兴安岭脚下的村民就要成群结队进山,采集山货。

村民骑着摩托车进山,采蘑菇,捅猴头菇,打松塔,采榛子,在当地被称为“跑山”。

范立国是当地有名的跑山好手,爬树非常麻溜,他们家祖上好几代人都以采集山珍为生。

相比寻常的山货,范立国这次要寻找的是名为“松塔”的松树果实,我们平常吃的坚果松子,就是从松塔里剥出来的。

松塔生长于松树顶端,由于采摘难度高,生长周期长,所以价格很贵。

因此当地人有一句俗语:“树梢是钱串子,树根是坟圈子”。

如果你把树梢上的钱串子(松塔)摘下来,就能卖个好价钱,如果你掉下来,就要被抬走了。

踩完之后,给松鼠留足够的食物,也是跑山人心照不宣的规矩。

☼二、冰面上的纤夫哈尔滨冬季的夜晚,天寒地冻,冷的时候可以达到零下30度。

松花江上也结结实实的结了几米厚的冰。

对于李春武率领的采冰队来说,此时的松花江,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采冰场。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饰出了致密均匀、通体透明的冰块。

这种优质的巨大冰块,是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最好的原料。

采冰队员们只能一人身上绑一个绳子,就像俄国画家列宾笔下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样,大家一起合力拉绳子把冰块拖出水面。

由于拉冰的过程,很像古代纤夫拉船,所以采冰队员们会被当地人习惯性地称为“松花江上的纤夫”。

极端的自然条件在考验人的意志的同时,也塑造着东北人坚韧挺拔的个性。

寒地黑土之上,他么用自己的奋斗,造就了属于自己的平凡幸福。

☼三、生死二人转在东北地区,海伦的北派二人转的名气,丝毫不亚于赵本山的南派二人转。

其中有一个很小的民间业余剧团——荣华地方戏艺术团。

剧团演员王实玲,十年前被检查出颈椎病变,失去了原本的工作。

剧团的台柱子赵晓敏,二人转唱得小有名气,不少观众都是奔着她来看剧团的表演。

舞台上她如鱼得水,看起来精气神十足,然而实际上她是一位宫颈癌患者。

经常跟赵晓敏搭档的,是一个叫马三的二人转演员。

马三被诊断出肠癌,病情比赵晓敏更严重。

马三对于自己的病情倒是看得很开:“实际上我早就应该死了,现在活了五年,不错了。

”“如果身体还能动弹,我宁可唱死在这舞台上。

”马三儿每次上台前,都会自己找一个没人的角落,吃上4片止疼药,他习惯嚼碎了咽下去,因为听说这样吸收更快。

一旦上了舞台,观众丝毫看不出这是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

她们都是来自各行各业最平凡不过的普通人,命运捉弄了她们,可她们依然选择坚强。

每次上台表演,都是她们最快乐的时刻,因为二人转能让她们暂时忘记病痛,让生命得以延续。

也正是二人转这门传统的艺术,使她们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所在。

☼四、冬季的馈赠在东北地上,一位80岁的鱼把头老邵在带领渔民们冬捕。

冬捕是当地冬季特有的生产活动,上千人从几百公里外的城市赶来,翘首以盼品尝各种口感鲜香的鱼群美味。

零下30度的气温,使湖面冰层厚度接近一米,这种严寒环境,让冬捕行动变得更加艰辛且充满未知。

经验丰富的老邵头第一次打了一个“空窝儿”,在深湖中走了7个小时,依旧没能看到鱼群动静。

但老邵头绝不轻言放弃,随后一天凌晨四五点就带着渔工们出发,在冰面上徘徊许久,终于找到了一个最佳打捞位置。

千米大网再一次被缓缓收起,上万斤的大胖鱼破水而出,让老邵头终于松了一口气,为自己的鱼把头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我要当模特50岁的毕家英被村里人亲切地称为“大油门”,因为她嗓门大,有热情,路上碰到谁都能聊起来。

她最近的愿望是成为农民丰收节的“米模”,“米模”顾名思义即为代言当地大米的模特,而成为“米模”的第一步就是要获得才艺大比拼的第一名。

被村里的姐妹们赞为多才多艺的毕家英为了在比赛中获得名次早早就开始了练习,然而能说会道的她碰到了舞蹈却因为四肢不协调而倍显艰难,因此,她抓紧了一切时间进行舞蹈学习,就连推着车子回家的路上脚上都练习着舞蹈的步骤。

然而生活并不是励志电影,一遍遍的练习并没有使得毕家英的舞蹈水平出现显著的提升,所以毕家英最终选择了以唱歌的方式报名参赛。

出乎意料的是在镜头前能说会道的“大油门”在比赛现场却露了怯,忘了词,最终以临场发挥的即兴填词结束了比赛。

不出所料,毕家英并没有获得名次,得知结果的她居然没有丝毫的失落,反而还很开心,毕家英面对镜头表达了她最真诚的想法“玩呗,多幸福啊!

你看农民丰收了,喜庆的日子多好啊!

”比赛的名次在她眼中只是生活的调味料,不论输赢都无法改变生活本身最朴实的幸福与快乐。

☼六、“酱人”老赵绥化菜市场上,酱人老赵和媳妇正卖着自己家做的大酱。

刚开始做酱的时候,老赵弄了两千斤,但失败了。

下酱是个手艺活,就是干到第三年的时候,老赵下50缸还扔了20多缸。

老赵夫妻俩闹心啊,妻子眼泪都下来了“这一年的收入没了,家里都指着这大酱了。

”但是老赵毫不犹豫把没下好的酱扔了,老赵自己心里轻松了,就是有点对不起跟着一起起早贪黑的媳妇:“跟我结婚没过什么好日子,东抓一把西抓一把的。

”而这头发都白了的俩夫妻,也没咋轰轰烈烈的谈及爱情,就是把下辈子都商量好了而已,“我们俩说过,来世还做夫妻。

”☼七、“宅男”老丁的故事在东北有句古话“三秋不如一春忙”。

东北的春,是播种希望的季节。

在老丁的身上,你可以看到大多数东北农民的影子——认真、勤劳、朴实。

每一年春天都要抢占农时播种水稻,跟老丁一样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自己的这片土地,看着自己的水稻逐渐成长收获或许这就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老丁的媳妇说:我觉得应该是我更喜欢他一点,要不然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可能是最朴实的情话,也是多年的相互包容。

这是东北的春天,每一个春天都很难但每一个春天都充满着希望。

☼八、老母亲的菜园老母亲的菜园里一片绿油油。

儿子种了大片的有机白菜,丰收的季节去赶集“拉秋菜”。

“尽管如今食物不再匮乏,但人们依然留恋这样的生活方式,把一个冬天所需要的瓜果蔬菜,全部拉回家分类窖藏,这样,才算得上是安稳的日子。

”白菜屯里腌白菜,粉条屯里漏粉条。

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吃顿饺子,就是幸福。

“孝心不是等待,而是你就在我眼前。

”大姐那一句“不孝顺的人,发不了财”,听起来像是一句玩笑话,但折射出的是中国人朴实的孝道观念。

☼九、“马倌儿”的故事东北的夏,是骑着骏马驰骋在草原。

这种感觉你一生都不会忘记。

东北男人总给人以粗狂豪放的感觉,但从未展现过细腻温柔的一面。

让人记忆最深莫过于一个嫉妒另一个有女朋友,耿直、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我媳妇老说我,你到底还回不回家了?

你跟我过还是跟马过?

你要我还是要马?

”这是老王媳妇对他说的话,这句话中更过的是娇嗔,而不是愤怒。

☼十、我们的皮影戏望奎皮影戏是黑龙江的传统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谷宝珍是望奎皮影戏的第四代传承人,为了保证传统的代代相传,即使条件再艰苦也坚持着,甚至强行让女儿关海英接班。

而到了关海英,时代发生了巨变,皮影戏不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也没有人愿意忍受清苦以传承这门艺术。

但是最终,关海英接过了母亲的衣钵,走上了发扬、传承望奎皮影的坚定道路。

l 短评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大地情书》除去令人激动的广袤,更感人的是在这片孤寂甚至有点儿寒冷的土地上,热气腾腾的活着的、真实的人们。

冒着严冬里最冷酷的严寒和掉入冰窟的危险,深夜清早起来去河面中央的采冰人说“猫冬的时候出来干点儿,多多少少能有收入,比打牌强”;徒手爬上70米树梢采山珍的跑山人一边说着“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几年我们这边儿总有掉下来摔坏的”,一边又说着“靠着大山,只要你不犯懒,天天出去总能挣到钱,每次卖到钱就高兴”;赵晓敏所在的荣华地方戏剧团里,马三儿肠癌晚期,领队刘婶做过胶质瘤手术,王实玲脊椎病变十年……但这群病人在治疗的间隙,组织了一个业余的二人转剧团,常年免费下乡义演;做大酱的汉子有超出人们对东爷们儿认知的细腻,不仅能把做大酱这个细腻活做到多年好评如一,还能在和妻子相濡以沫三十年后说出“我们约定好了,来世还做夫妻”的温馨话语。

勤劳、质朴是这片东北大地上的人民最真实的写照,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吃饱穿暖,生活幸福。

透过纪录片中的那一组组镜头,展现的是人性之美,在一片东北衰落的声音中,还有很多人选择留住这一片黑土地。

他们辛勤劳动,日复一日。

其实,常年大部分时间在冰天雪地里的东北人并不容易,只是他们天生乐观。

无论他们的职业是什么,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过什么样生活的权利。

因为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

《大地情书》短评

东北话咋这么好听呢

7分钟前
  • 白菜豆腐汤
  • 力荐

喜欢前两集,就好像真的看到了亲戚邻居一个个活生生在努力生活的普通人

11分钟前
  • 陰謀説@sabisii
  • 推荐

普通人的平凡生活,黑土地上的人情冷暖。科技的进步代替不了的那些生活气息~

13分钟前
  • 象比之上
  • 还行

题材很好,但是拍的很乱。黑土地真的是一块宝地,除了冬天漫长,其他的都很好

17分钟前
  • 老太太抹口红
  • 较差

一般

18分钟前
  • 等等我
  • 还行

4.5星,8.5分。实在,每位被采访者身上都有种韧劲。生活不易。风可以吹走一张大纸,但是不能吹走一只蝴蝶,生命的价值在于不顺从。被这片黑土地上的人民给整哭了……

22分钟前
  • 北纬34°东经108°
  • 力荐

当你学会自我开解,自我释放得时候,你就会得到一种永远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使你快乐而充满活力

26分钟前
  • Tiana🐰
  • 还行

优酷

28分钟前
  • 豆友57908157
  • 力荐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回不去的故乡

32分钟前
  • 小刺儿
  • 力荐

少见的关于东北关于那些真实的黑土地的纪录片

33分钟前
  • 我与狸奴不出门
  • 力荐

不是东北人 看的比较迷糊 这就是文化差异吧··

38分钟前
  • 只为你而来
  • 推荐

大自然用严寒考验东北人意志的同时,也塑造着他们坚韧不拔的个性。黑龙江绥化,这片寒地黑土之上,有这么一群小众职业:跑山人,采冰人,鱼把头,马倌儿......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努力造就着平凡的幸福,让我们看到沉甸甸、热腾腾的人间希望。所有努力生活的平凡人,都值得被尊重。

41分钟前
  • 查钦布洛德
  • 推荐

去过东北,只欣赏了冬天的景观。原来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民是比自然风光更值得关注的风景。希望疫情早日放过这片黑土地和黑土地上的人们。

44分钟前
  • 须臾
  • 力荐

看第一集里山人徒手爬七十米高的松树采松塔,采冰人在零下三十度的冰面上完全依靠人力采冰拖冰时,我不禁跟身边的人说,你我都是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没走过太多地方,不拥有几吊钱,没饿过肚子,不曾干过什么体力活,尤是如此,看这部片子还是让我觉得我们是不知人间疾苦的井底之蛙。平凡生活皆不易,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愿这些坚韧的平凡人一生平安。

45分钟前
  • illusion不忘记
  • 推荐

东北人喳喳呼呼的,爱吹牛,将排面,但是骨子里还是有种坚韧豁达。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没觉的现在东北哪不好,家就是家,东北就是东北。

49分钟前
  • 我不是萝卜仙儿
  • 力荐

《生死二人转》那集很棒,剩下的太过于工整和俗套。感觉甚至都不是一个团队做出来的。

51分钟前
  • IDnon
  • 较差

又想起那年看到的护林员日记,那时候多想在大兴安岭做个护林员

55分钟前
  • changanxiyu
  • 力荐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60分钟前
  • 用心乐天
  • 力荐

三星半。徒手爬树,太强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的智慧和能力真的是无穷的

1小时前
  • 不见森林
  • 还行

符号化的黑土地 程式化的纪录片 远不如逊克县董德生的快手短视频来得让人感动

1小时前
  • Sisyphu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