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婚风雨情》原名叫《金婚2》,这个原名的确有些不太合适,既然描写的是原配夫妻的金婚岁月,怎么又加了个“2”,这岂不是成了“二婚”?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制片方赶紧把名字改了过来,可这名字虽然改了,通篇却还是给人以“二婚”的感觉。
其实也难怪,这原本就是在前作的剧情架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创作”,前作《金婚》的矛盾冲突由几种显著差别的要素构成,而这些要素全部延续到了《金婚风雨情》当中。
其一是地域的差别。
《金婚》里面的蒋雯丽是北方人,张国立是四川人,到了《金婚风雨情》,这个“南北差异”的婚姻关系掉了个,周韵成了杭州人,胡军成了唐山人。
其二是“城乡差别”。
《金婚》里面,张国立出身农民,胡军也是农民出身,蒋雯丽家里是城市小知识分子,周韵则是资本家的女儿。
其三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差别,是男性女性身份地位学历背景的差别,分别是小学教师VS车间主任、军人大老粗VS医院儿科大夫。
很显然,制片方试图延续一种成功的模式,可这也正是问题所在。
因为影视作品不是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
对于创作者而言,简单地、机械的重复还会有多少激情可言呢?
没了激情就如同是“二婚”中的男女,如果双方都拼命在对方身上去找自己前妻或者前夫的影子,这日子想过好恐怕也太难了。
具体到《金婚风雨情》还存在一个更为致命的问题,就是这部剧的结构方式。
《金婚》当中是以一对夫妇的金婚岁月去映照共和国从建立到成长的整个成程,每一年既是一集。
这是一个很巧妙的结构,人们看得不仅仅只是一对夫妇的风雨人生,更重要的还是能够从这一对夫妇身上体味这个国家的风雨历程,如果说个人的生活就如同树叶一般“每一片叶子都是不同的”,那么作为一个更大的集体——一个国家却不存在类似的状况,历史是已经写就的历史,黑纸白字摆在那里,第一次读跟第二次读,如果不懂得转换角度,也没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和理解,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并且也是很无聊的。
而我们这个国家六十多年的历史,能够放在台面上的那一部分原本就是极少可以用来转换角度和重新审视的可能性,那么把说过的话重说一遍又有多少价值可言呢?
约稿勿转有句俗话说的好,“冷饭难温,温热烫心”,说的是冷透的稀饭很难再加热,因为稀饭做熟之后会成为粘稠的胶状物,一旦冷却再加热的时候就会受热不均产生“糊锅底”的现象。
婚姻也是如此,第一次婚姻无论幸福与否,都会相伴以灼热的激情,可随着年龄增长,第一次婚姻结束之后若想再度加热就必须慎重小心,必须要时刻注意,分为小心才不至于糊掉锅底。
可这样的热法,一旦成功就是“温热烫心”,有可能比新饭还要好吃。
创作也是如此,续集之作貌似有成功经验和前车之鉴,但如果仅仅如此就以为可以坐收渔利,简单复制,而不像“热冷饭”应该做的那样“倍加小心,努力经营”,就一定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搞不好还会把锅底搞糊。
要植入广告也不用这么直接吧,一字一句的把产品名字念出来不说再做个介绍怎么怎么好,哎........无语了.
电视剧金婚风雨情在济南新闻台热播,有幸我参与到了。
不过可以这么说,剧情,中规中矩很不中国人,浪漫有余,煽情多余,也许有些人的人生就是如此。
两个人很恩爱,耿直也确实耿直的吓人,但是却很浪漫,准确的说有些不像军人,也不像一个人民英雄。
倒是像个毛头小伙子,一个半吊子大学生,刚刚出场就放弃了继续从军升迁的机会,而选择与舒曼结婚并且转业到地方,某种程度确实很爷们,但也确实很小男人,像足了南方的小男人,目光短浅的看上去就是那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爷们儿,一点都不像一个出身北方的大男人。
但是懂得取舍也确实做得很好。
不过在那个时代,这是致命的弱点,大多数因为选择了女人,而且是那个时代出身很不好的女人,而可以幸福一辈子的应该不多见。
80年后谈恋爱才会如此决绝的,居然会在我们的祖父母辈那个年代所表达出来,我想这在当年一定很稀奇,为了爱放弃一切,这不是查泰来夫人,也不是浪漫的英国贵族。
一个出身草莽的大字没有一箩筐的志愿军战士,可以放弃戎装,但是为了女人而放弃“革命前途”有些让电视剧过度穿越时代与国境,有些不可理喻。
季诚可以是如此浪漫的,因为只有受教育的才知道如何表达浪漫,也才懂得这就是小资情调。
导演或是编剧几乎是把浪漫这样的气质强加给了耿直。
一个当年的革命战士到不至于像画册中渲染的铁骨铮铮和舍生忘死,但至少应该是刚强的有骨气的,是很硬的很倔强的,同时也是很不好说话,很不通融的,这几乎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产物,例如离休所里面的老人,就是如此不具备柔软性。
而胡军演绎的那种男人,似乎没有经历生死,因为死过一次的人会很在乎一些自己珍惜的,例如军衔和记忆,石光荣有这样的激情,所以常常“自焚”但是胡军饰演的耿直没有,倒像是从英国或是那个欧洲贵族学校归国的绅士,例如英国病人当中的那个,或是走出非洲的那个丹尼斯。
定位不准确是硬伤!
过度美化当年的革命军人也是不准确的。
不懂芭蕾舞是对的,因为那就不是中国的,不懂留学受高等教育也是对的,因为这些在那个时代看来是离经叛道更是通敌卖国的。
很喜欢耿直与老战友之间的那种感情,没有过度渲染,有的是生死的交情。
老战友的楚建一口山西话很有喜剧效果,很幽默很给力!
胡军饰演的耿直,前半段很不错,后来逐渐老年,胡军似乎把喜剧给彻底颠覆了,不断的惊声尖叫,不断地怪笑。
我认为老年男子一般很沉稳,作为局长更加应该是一种官僚的嘴脸。
当然不排除我的先入为主,但是当年张国立的佟志就好很多,晚年那种脆弱,那种需要人常在身边的样子,的确看出来张国立做了功课,有生活,而胡军除了同性恋以外,再也没有获得突出的演技肯定。
需要补做功课。
祖峰很不错,演绎的一个神经质的医生,很脆弱,很小男人也很斤斤计较,计较为什么自己就和舒曼不能走到一起,悔恨终身的感觉。
不过个人认为,资本家大小姐出身的舒曼确实应该和季诚走到一起,因为同为南方人除了口味一样,更多的就是可以做到彼此协调,没有南北差异。
也就是说要不是那个时代,也许一个大小姐的确适合医生结婚的。
这也说得上来是一种门第的观念。
因为舒曼本身和身为军人出身的耿直无论各种地方都没有相同点。
有些人会说正因为没有相同点,两个人才会走到一起的。
可是事实中的婚姻很现实也很残酷,没有共同语言的男女怎么会走到一起呢?
也怎么会走的长远呢,祖峰的角色很不讨好,但是祖峰却演很出色的完成了,并且很生动的让人物丰满起来。
舒曼的饰演是姜文的妻子,说实话演技一般。
非常一般,更多的我认为如果可以的话,为什么不让秦海璐出演呢?
或者李冰冰,至少要一个会演戏的啊!
前面的金婚一当中,蒋文丽的文丽很出彩,本来到了第二部也认为会很生动的去注视另外一对夫妇的金婚生活,结果只听到了相当做作的南方普通话在无力的全是主人公。
我认为除了选美和结婚让周韵很吃香,我想更多的也就是在这个圈子当中有了姜文这样一颗老树做大雨伞,在姜文的圈子当中也许会很吃香,例如姜文会会找到郑晓龙,然后力荐自己的妻子。
因为找工作没有关系没有熟人确实不行,尤其是演艺圈,不然嫁给你图的神马?
周韵的演技怎么说呢,不是完全不获得肯定,而是从年轻到年老,从医学院的大学生到医院儿科主任都没有一个起承转合。
或者说完全都是一个样子,表情也还,有时候还走神,生气的样子和高兴地样子似乎都很木讷,或者这么说吧,演员或者是好的演员需要的是灵气,就是很有天赋,这是上天给的再加上后天锻造。
可是周韵真的没有,不大气不说,作为一个医生的哪种职业上的敏感也不专业。
儿科大夫的特有气质不足,虽说一种米养百样人,但是周韵的最大特色就是没特色。
相比较,秦海璐的护士和护士长之间的过渡,文革前和文革以及文革后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变化很巨大,演绎的相当成功,感觉人就是这么老去了,这么功利了,出卖丈夫获得文革期间的一切成功,牺牲别人保全自己的那种自私自利,以及到后来买基金牵连别人被骗时候的那副嘴脸再到做了外婆的苦口婆心,我想这真是影后啊!
至少会演戏,秦海璐饰演的角色很出彩,很要强,很功利也很婆妈,倒是这条副线不断的打断我欣赏舒曼耿直的婚姻,也不断的抢戏。
这会不会演戏不需要特别表现,一看胡军就需要再回炉,而周韵需要从中戏开始,也需要更好的导演调教。
显然,姜文面对心爱的妻子做到的只有护犊子,我看前半段的时候第一集出现姜文,我很欣慰的想起才看完的{春桃},那种赋予我的感动,然后看到他一出场,尽管明显老了,我都奔三了,何况他呢?
显然还是很会演戏,很引人入戏,结果不久就现实了,这个军长不再有了,这部电视剧就开始在平庸中走下坡路,尤其是后半段就开始荒腔走板了。
除了广告词比较多,就是为了广告而做出的一些刻意桥段。
金婚1里面也有类似的广告,但是毕竟好一些,也自然,但是这一部里面就多了很多,把原来的那种两个人和一个家庭的亲情给打断了。
故事吗,还是那么老一套,就是两个人相互厮守到老,而感情逐渐枯萎互相支撑变成亲情。
但是这样的质变需要的是量化的过程,也就是漫长的半个世纪。
但是总觉得珠玉在前,这部欠缺的就是孩子们的成长,舒曼似乎根本不在乎孩子,因为看到蒋文丽那种为了大宝忙前忙后的感觉,真是一个妈妈,相信每个父母都会为之动容,我也会言不由衷的说出来---可怜天下父母心,因为我没有做父母,所以不知道父母的苦,但是周韵已经有了孩子,却苍白的表现了一个母亲的角色,似乎只会谈恋爱,只会听音乐,就连对于医术不精的那种无奈表现的也相当的不专业。
我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角色,主线过于弱势,被强势的副线抢戏了。
就连小桃花等若干喜欢耿直的女子出现都居然那么璀璨和耀眼,当时看到的时候就像如果舒曼真如周韵所演绎的,那么耿直势必出轨,当然剧本不允许,把耿直对心爱的女人的忠贞表现的想一个女人,因为男人不会如此,精神出轨难道就不是出轨吗?
这比一夜情还可怕。
但是胡军表现的却像个大女人,不如耿直母亲这个角色精彩,还有就是玲子的出现,作为耿直的妹妹所塑造的那种铁姑娘也是相当的不错。
总结,整部电视剧就是为了周韵混个脸熟而使用一般精英去陪衬一个不会演戏的。
这里面内情不得而知,作为观众,我只好可以忽略周韵,并会抵制电视剧中所做广告的任何商品,例如某水饺,非常难吃。
每一集都是设一个梗,雷声大雨点小的,到下一集梗就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耿直老家亲戚来让耿直找工作,闹得正慌,两个人一副没工作不罢休的样子,外加耿直妈一口一句不给找好工作就是找了媳妇没了娘的架势。
下一集跟没这回事似的,风平浪静,舒曼一句:“找不到工作,回去了呗!
”就没了。
要不要这么虎头蛇尾啊?
耿直被怀疑外遇,舒曼哭了一晚上,上一集耿直正在头疼,下一集就啥事没有了两口子倍儿和谐。
拜托,你设个梗,好歹也给解了吧?
淡化得也太突然了吧?
给我个逻辑理由让他俩和好很难吗?!
现实生活里你试试跟别的女人搂搂抱抱然后你啥也不做你老婆会原谅你?
你以为你是一集一故事那种情景剧啊?
情景剧也不能这么不靠谱啊!
这剧全靠对白撑起,其他真没什么有意思的。
两主角横看竖看,不如楚主任一家和谐,不如菲菲可爱。
尤其是舒曼,结了婚,明知季诚对她有意,还不放过人家。
表面上好像自己一副解救世人不能对不起人家人家不幸福她内疚的样子,其实就是怕医院的人说是她害了季诚。
等季诚回国,她又装好人拉拢季诚和菲菲,其实就是想在耿直面前显摆自己有多受欢迎,季诚多忘不了她。
如果她真心想拉拢人家,那菲菲给喜糖的时候,她又干嘛摆出一副不爽的样子?
有资格不爽吗她?
自己一不开心就去找季诚吐苦水,不见她跟菲菲吐?
爽了就在菲菲面前显摆。
风骚得要死不要脸的那个是她自己才对。
真想不明白这种男人一味迁就女人可怜巴巴,女人结了婚还死发骚不要脸的夫妻有什么好值得拿出来拍的。
丢人。
胡军的角色也许很多人觉得讨喜,也想找个这样的老公。
但他真让人气啊,一味的迁就不是对对方好,搞不好就是害了对方。
如果他能在适时的时候拿出男人的样子,他老婆也不会放肆成这样。
对老婆好是值得赞许,但一味迁就真要不得,又一个爱之适足害之的经典范例。
这部电视剧是跟家里老人一起看的,老母亲对于这种类型的电视剧还是百看不厌的。
讲述的故事也不是很难懂,但是主角们这一生确实也是挺跌宕起伏的。
故事背景设立在了1958年,总体而言就是讲了28岁的志愿军英雄营长耿直邂逅22岁的美丽女医生舒曼,英雄美女一见钟情,耿直为与资本家的女儿舒曼结婚,忍痛脱掉军装,放弃大好前程;文革期间,缺少政治经验的舒曼时常使自己和家庭陷入危机,耿直为了妻子家庭,毅然舍弃政治前途;与舒曼结合使耿直人生从此改变,但耿直一生无怨无悔。
舒曼对耿直的情感则经历着崇拜、淡漠、尊重到最后的幸福相守。
他们从年轻到年老,从相知到相爱,从热恋到婚姻中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以及为人父母直至祖父母,从浪漫激情到温馨柔情到相濡与沫,携手走过浪漫传奇也充满坎坷五十年婚姻路。
电视剧里面的话,刻画了很多种感情,其中有夫妻情,母子情,朋友情,演到情深处,催人泪下!
之所以能够演绎50年金婚风雨情,客观上是因为耿直和舒曼没有遇到来自外界的毁灭性的灾难,主观上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耿直的呵护与忍让,舒曼的单纯与高贵,夫妻双方对爱情亲情的认同等等都是重要因素。
贯穿于主人公50年人生的中国社会历程本身就有曲折的历史情节,耿直夫妇的个人命运在社会的大背景下一直是有惊无险,所以他们才能走过金婚50年的历程。
事实上决定婚姻质量与走向的不仅在于双方的家庭出身、文化素质等因素,更在于价值观的差异,特别是个人品德的高下。
1、周韵真漂亮呀,从一出场开始,秦海璐的气场就完全被周韵给灭了,秦海璐在周韵面前就像个小跟班似的。
但是在剧情设计上,秦海璐就一辈子被周韵压了一头,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 秦海璐演技还是很棒的,没有抢了女主角的戏。
2、娶个小资产阶级的才女好不好呢?
楚剑娶了工农子弟小乔,一辈子被小乔伺候的舒舒服服的,导致小乔年老走后,楚剑直接失去了生活能力;耿直娶了资产阶级的二小姐舒曼,一辈子把舒曼哄的舒舒服服的。
一个是被别人伺候,一个是伺候别人……这个问题很复杂。
我嚼着吧,还是娶一个稍微有点才气的老婆比较好吧,因为生活不光只是吃喝拉撒,还得要讲究生活的滋味呀,有才气的老婆稍微可以把本来肃然无味地生活调节的稍微有点滋味吧,再说了,一般这种女人都有知识、识大体、有教养、偶尔撒娇撒泼、稍微哄一下,把道理讲明白,还是很能理解人的呀。
3、广告真多呀。
大概从90年开始,那广告植入的也太明显了吧。
什么金龙鱼1:1:1、平安保险、新飞冰箱、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湾仔码头、蒙牛奶粉、立白,一遍一遍地给镜头都不行,还得要主角一遍一遍地讲。
4、舒曼生下耿虎的时候,从医院回到家里,舒曼要给孩子喂奶,把耿直赶了出去,这个镜头稍微给了我一点触动。
《白鹿原》中,白嘉轩主持工作的时候,严格要求村规,其中有一条是妇女不准在村头街边等公众场所当众喂奶。
我们女孩子在大概20岁的时候,开始敢于讨论婚姻的话题,那个时候我们反复地说:等到我们生孩子以后一定不要当着任何人喂奶,包括自己的老公。
后来呢?
当初那么些意志坚定地表示不当着任何人喂奶的女孩子们,有几个后来做到了呢?
当然,这也许就是生活的现实性,一切都不是幻想中的那么浪漫。
一部还算不错的电视剧,看到第六第七集就无法往下看了。
我不明白编剧是出于什么目的,不知道是不是思维惯式,还是迎合观众,要将南方来的知识分子(女主的姐姐和姐夫)描绘成这样的形象,却无限放大男主角没知识却高大全的形象。
说了这么多年的重视科学重视知识,可是为什么我们的电视里还是要放着这样轻蔑得表达对知识分子感想的电视剧,大家往往还乐此不比,觉得知识分子的形象就该是那样的。
最让人想不通的是,影片中男主第三次换家(一位局级干部,换了这么多次房子,房间这么大,这个我们暂且不去说它。
)时说,“人家老季也分了大房子?
”“是啊,好歹别人也是个局级干部。
”看来,这位极为不想当官的老季医生要不是托得自己是位局级干部,估计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也赶不上那趟福利分房。
看来编剧希望将有知识的人就和磨叽划上等号,希望将没知识但“大气”的干部就划为应该和崇尚的目标。
其实这样刻画的国内电视剧作品不算少数了,就不一一举例了。
类似题材的电视剧往往将知识分子尤其是南方知识分子刻画成“小气磨叽的小资产阶级”成了惯例。
但是问题就是都这么多年了,我们的编剧们能不能有所改变呢?
有所突破呢?
电视媒体的传播不是应该传送主旋律吗?
为什么我们尊重知识分子的主旋律的电视剧却很少在我们的荧屏中看见呢?
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分子们的故事们不够精彩吗?
我想不是的,比如医届的裘法祖先生的德国生活(夫人是德国人,相濡以沫一生),国学届的季老先生德国生活也尤其精彩。
为什么我们的荧屏上没有见不到苏步青先生的故事,李国豪先生的故事,童第周先生的故事。。。
这么多知识界文化界名人的故事,这么多的资源,却没有编剧愿意去改编呢?
反复得使用着老题材,反复得改拍已经拍过的作品,反复使用着已经用得烂得让人乏味的桥段和理念,为什么却没有编剧愿意有些突破呢?
父母爱情拍的比 金婚风雨情 差远了 1 父母爱情太理想化了 安杰和江德福的婚姻中几乎没有任何家庭常见矛盾 而 金婚风雨情在这方面展示的就比较全面 2 江德福娶安杰几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只是后来在提干晋升方面受到了一点儿影响 但即使如此 江德福还是做到了守备区司令的高官 而 耿直为了娶舒曼 不得不脱下军装 放弃成为将军的机会 离开自己钟爱的部队 转业到地方 虽然耿直这种情况和做法在任何时代都属于极少数 但耿直的做法似乎更符合内个时代的人 也更符合艺术创作 同时也更感人 3 父母爱情所展现的生活 似乎更符合高官家庭的生活 比如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家里依然有充足的主副食品和茅台酒家里甚至富裕到拿新鲜的生肉去喂狗 这似乎已经完全脱离了老百姓的生活 还有父母爱情里面几乎干什么事都有专车接送 再譬如 一年的工资将近 9万 这些似乎都是普通百姓 望尘莫及的 而 金婚风雨情里算展现的家庭似乎更贴近普通百姓的家庭 在物质困乏的年代里 耿直和舒曼也会挨饿 到了晚年 舒曼也会想赚钱但是却因为投资而赔光了几乎所有的积蓄 但是比起 安杰的 赔了将近 9万之后的 气定神闲 神态自若和轻描淡写 舒曼的反应似乎更接近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 4 父母爱情借助海岛的封闭环境完全淡化了历史 把人们在那段岁月中的压抑和精神的崩溃完全回避了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年代感 当然之所以这样做 自有它的原因 可以理解 而金婚风雨情对那段历史的展现和对那一时期人性的挖掘比父母爱情要深刻和好的多 5 相比于江德福的以权力保护老婆 耿直似乎更有担当 更有责任心 也更爱自己的老婆 相比于安杰 甩手掌柜的形象 舒曼则更贴近一个 贤妻良母好儿媳的形象 如果说 江德福和安杰的爱情更多的是靠权利来维持的话 那耿直和舒曼的爱情和婚姻则更多的是靠真情来维持 在我看来 在婚姻生活中情比权要可靠得多 6 父母爱情这部剧似乎处处体现着 以权谋私走后门和腐败的正当性 江家和安家的所有子女几乎都成为了军队高官 而金婚风雨情所展现的貌似完全没有 以权谋私 走后门的腐败 有的只是一对恋人从相互通信时的仰慕 思念 和 神交已久 到见面陷入热恋时的甜蜜 到结婚前的动摇 复杂心情 到 新婚燕尔的 如胶似漆 相互放弃 到 短暂的 七年之痒 再到婚姻中期的 风雨同舟 不离不弃 到中年疲惫 濒临离婚 到 倾城之恋后二人重归于好 相敬如宾 到步入中年为儿女的各种操劳再到进入老年后 走向 金婚时的 相濡以沫 共渡难关的全过程 这种写法似乎比 父母爱情更感动 7 和金婚风雨情相比 父母爱情的老年妆和老年戏实在是 差了一些 8 我觉得耿直和舒曼比江德福和安杰要幸福得多。
综上所述 我觉得 金婚风雨情 比 父母爱情拍的要好得多。
顺便说一句 我完全不在乎 电视剧 植入广告 因为这个剧本写的太好了 这部剧的所有演员 也演得非常好
要描写中国五十年的历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所以拍到哪都没深度,前面几十年还好,也就在老耿干后勤的时候植入过金龙鱼,日常喝点牛栏山二锅头,妈妈逝世前提到全聚德,90年往后啊就全是广告了,从新飞冰箱开始,金龙鱼,蒙牛,刚看了第42集,在超市那一段就是可有可无的嘛,镜头先给了蒙牛,然后推销员恰到好处的介绍说最优质的奶源,欧洲先进技术,然后是老楚的小老婆提到老楚检查出高血脂高血压,医生要求吃植物油,问小舒什么油最好,小舒就说,金龙鱼吧,我们家一直吃这个,呵呵,直接当广告插播了越看越没意思了,不过里面的语言还是很幽默的,讲述的故事也值得一看
我最近一直在追着看,一集都落下,真的很好的,那个年代真的开始慢慢喜欢那个年代,比较干净,追求的都很简单,看着心里甜甜的,让人羡慕起那个年代了纯纯的爱情,一辈子相守,比现在的非常勿扰来的真实,有一个像耿直一辈子都在哄着你老公多么幸福啊
耿虎打了人还理直气壮,拒不认错,他爸妈也理直气壮?他爸还嘲笑女方的爸爸“资产阶级小九九”?我真不知道这家什么教养,恶心死了
平平淡淡才是真。
全是植入广告,真TM烦
太假了,按历史正常演变,他家一定家破人亡
好看得要命。周韵真是有气质,说话柔柔弱弱的,但是骨子里透着坚强。胡军有担当,他俩一开始的结合就很不容易,让人心疼,哭了好几次。婚姻需要经营,他们也曾想退缩,却坚守住了,感动!
矫揉造作剧本拙劣的效颦跟风之作
男同志道德品行教育指定材料= =
胡军好man.老了也还是很man.(比如《猎狐》)。女主不好看,脸歪歪扭扭的。
摄影很好。生活很真实。不足的地方是有些地方的剧情不太连贯。广告我直接无视。
前面还能看 后面全在东拼西凑 可能是所有连续剧的诟病吧
周韵和胡军的表演都一般,但是剧本好。里面的季成演得不错啊!
演的为什么那么假呢 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难看
陪着看的,但不错
三星半。我更喜欢石菲菲那对
好男人完全指导手册
广告太多!!情节拖沓。演员念广告时不烦啊??
某些情节 还不错
剧本很一般,最痛恨的是那生硬的广告植入
老胡军
耿直和舒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