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非常不喜欢第二季。
节奏拖沓已经是很多人批评过的了。
一些哲学问题也都没有深入拍,例如人格和记忆的关系,一个人除去了所有与自身相关的记忆,醒来心智是一个孩子吗?
还是保留原有性格?
这里的处理基本没有遵循某一种逻辑也没有拿出来讨论。
对权威的服从是否是与生俱来的吗?
大部分人在剧里都服从了。
outie对innie几乎是权威一样的存在,只有Helly一个人努力的反抗了。
结果就停留在最浅层的交代,即innie也有个人意志。
innie当然有个人意志了,这个甚至都不需解释了。
然后就用谈恋爱来证明innie有个人意志,个人感觉实在有些高估了恋爱在伦理讨论里的重要性。
Mark 和Helly的感情线几乎成为了主线剧情,然而Mark连Helly和Helena都分不清,谈什么浪漫的恋爱。
Helly有着最强的人格魅力,也可以赋予她更高的使命,而不是变成一个恋爱脑工具人。
想象力也不够丰富,作为一部sci-fi题材的剧,这种分离技术的最终目的居然是控制自己的temper,“成为更好的人”。
这个效用简直太弱了,路走得太窄了,最终把心理咨询师逼下岗而已。
更何况这个为什么不能直接宣传出来,要搞的这么见不得光?
severence这么违背伦理的事情,打着work life balance的旗号都做了,控制temper或者创伤修复这种目的为什么就不能说了呢?
你就大大方方把一对志愿者couple招进来做冷港项目行不行?
还要整这么大一出戏,找来群众演员dylan, irving and petey来配合演出,甚至还要杀人灭口。
分离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了,Gemma甚至可以被分离25次,但是reintegration的技术还在萌芽阶段,这合理吗?
Reintegration也是可以被拿来使用的,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
Gemma最后其实也是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reintegration。
如果把排异反应解决了,这个效用就无敌了,人的记忆和意志被任意组装,那时Kier再来整这些宗教活就太合理了。
接下来可以解决的问题是innie 造反成功后的下一步是什么?
让innie和outie和谐共处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不太可能的,innie可以以同样的手段杀死outie吗?
innie可以进一步分离出innie的innie,使伦理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吗?
其实能拍的有很多,而编剧选择了去拍长长的走廊,缓慢的对白,开车,在路上,这些毫无意义的内容,以及为了故弄玄虚而挖的无数个坑。
这季隐喻太重了 大多数时间浪费在走路上 比起第一季大冒险确实比较注重心理战 而且outie和innie关系网混杂了之后就产生一种到底谁更值得主导谁更应该活着的思考。。。
感觉主要没那么紧凑的感觉是每集一个配角但结尾都没有很好穿起来显得太散 所有人都变恋爱脑有点情理之中但是离谱 配乐和摄影依然没得说 意识形态和社会缩影啥的不多说了 真要打主脑估计还得拖几季 哺乳动物部简直整个野蛮人代表 期待更多部门出现??
1:上来长镜头极品摄影和配乐就很吸引人 四人组回归还挺燃5:终于燃回来了 但欧文下线真的挺可惜7:这亡妻回忆录真给我看抑郁了、这一集剪得太好感觉像换导演了()和男主跨时空对视简直像是寂静岭哈蒙妮这演员真的很神奇 明明是老太太但感觉眼神总有一种孩童的倔强。。。
像是被骗没有好好长大的小孩(也确实是10:水平又回来了 主要问题疑似解决但是又引出接下来的疑问(像是到底为啥要虐这对至今没讲)总的来说还算不错收官
更新,多给一星。
但仍然不够。
全靠最后一集疯狂推进度,拉回来一点评分,如果十集一起看可能还好,总体的概念还是有的,但就是没有表达出来。
故事非常弱。
画面没得说。
给人的整体感觉还是有些割裂,到处能看到许多影视作品的影子。
导演显然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并且不想通过很常规的方式表达,但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大段大段的片段故弄玄虚,缺乏清晰的情感和叙事线索。
即使是纯艺术电影,无论画面如何,都会让观众获得明确的情感或思想触动。
即便是意识流作品也能让人感受到某种清晰的情绪或思考,更何况这还是一部商业片。
所谓意识流只是一种表达手法,不是用来回避塑造故事、抬高自身逼格的捷径。
将故事讲清楚是最基本的,塑造情绪和意象只是辅助。
让观众在混乱的表达中迷失是比较糟糕的。
更何况这部片的概念和美术我个人还是很认可的,只是故事无法支撑并与其匹配。
全程贯穿美丽的视觉以及独有的幽默。
但到最后仍然有点不适,一种婚外情的之感,不如如果这样想就错了,因为目的是不要将inner和outie混为一谈,inner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人,outie认为inner只是自己的一个人格,用之即弃,双方各自选择自己。
全程实际就是在讲这样一件事,结尾一集终于点破。
又挖坑,不知道第三季又要等多久….下次一定攒全再看。
——因为前作给了足够耐心,前几集尚可,大概从第五集开始崩坏,看到第八集,实在忍不住了,这是干几把啥呢?
庄子在"庄周梦蝶"的故事里,抛出一个让人心头一震的疑问:我们到底该信梦里飞舞的蝴蝶,还是此刻醒着的自己?
这个寓言撕开了真实与虚幻的界限,不像梁祝化蝶那样只为凄美爱情,而是让我们看见认知的局限。
就像《西部世界》用庄周梦蝶当标题,探讨机器人觉醒;《人生切割术》第二季里,人们面对破碎的爱情,非要在"修复"和"治疗"间二选一,何尝不是现代人的思维困局?
道家说人该像水一样,随方就圆地活着,可我们现在总爱给事物打分、贴标签。
看部电影要预测票房,谈段感情得按流程修补,连追剧都要争个好坏对错。
庄子的智慧是教我们别钻牛角尖,感情淡了不一定要复原如初,接受改变或许更从容。
就像蝴蝶和庄子的身份可以互换,真实与虚幻何必分得那么清?
《人生切割术》里切割记忆的技术,多像现代人用算法切割情感。
我们越来越习惯用"正确方法"处理问题,却忘了感情不是程序漏洞。
或许该学学庄子,在虚实交错间寻找平衡,毕竟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的考试卷,而是流动的诗篇。
当庄周梦蝶沦为富家女爱上亡妻男《人生切割术 第二季》电视剧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庄周梦蝶”的哲学意义与西方经典哲学中的“缸中之脑”探讨异曲同工,均围绕“真实”与“虚幻”展开。
两者都承认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存在一个灰色地带,当我们在不确定当前行为是真实还是虚幻时,应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尽可能理解对方的情境与立场。
这一观点至关重要,也是这个美剧本来应该想要探讨的内容。
但显然,这些西方创作者未能成功讲述一个人在摇摆中寻得更完整自我的故事。
通过第十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最后一幕,我们得以窥见男主角的内心挣扎。
他一方面与他以为的车祸而分离的前妻保持联系,另一方面在幻境中追求富商的女儿,面临拯救妻子与追求真爱的双重选择。
在犹豫不决之际,伴随着一首疑似法语的浪漫音乐,如《雨中曲》般的氛围中,他慢动作奔跑,红蓝交替的色彩搭配宛如王家卫的电影风格,最终定格在,把妻子送到门外,牵着富商女私奔到月球。
观看后,我深感郁闷。
这部作品本有实力深入探讨人在虚实之间的结合,却走向了极端。
每一集、每一章节都在“要”与“不要”之间走向极端,难道就不能模棱两可、退而求其次,或寻求中间状态?
遗憾的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有事物都必须走向极端。
1. 形式与内核的割裂今天是2025年3月22日,我在山西老家录制这期视频。
最近很久没有更新视频,是因为我在为孩子的满月仪式做准备。
从2025年1月到3月,我断断续续地追完了《人生切割术 第二季》,这部剧以每周一集的方式放出,显然制作方投入了大量营销费用,网络上各种花活,从苹果公司的库克亲自表演视频到火车站演员现场表演。
然而,看到第四集时,我不禁感到有些失望。
这部剧延续了美剧惯用的套路,通过制造看似重要实则无关紧要的悬念来吸引观众继续观看下一集。
每当我以为上一集的悬念会被解开时,下一集又会抛出更多的悬念,这种模式化的叙事方式让我感到疲惫。
最近,在晚上忙完琐事后,我将积攒的几集以及昨天更新的最后一集一口气看完,却感到一阵空虚。
为什么?
因为这部剧显然浪费了它原本可以深入挖掘的价值。
它在形式上追求某种极端的简约,但内容却无法支撑起这种形式。
作为中国人,我们从小学课本中就接触到许多经典思想,比如“逝者如斯夫”,这些都在探讨时间的观念,长大以后我们经常会想起这些学过的话语。
而庄子梦蝶的哲学思辨,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西方哲学同样在探讨这些问题,但往往容易陷入极端。
相比之下,我们会将各家流派的思想融合,并在课本和生活中加以应用,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早已司空见惯。
在我们看过的影视作品中,比如春节档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亦正亦邪的角色,或者《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复杂多面的反派,我们都能深刻理解。
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我们习惯于理解正邪之间的灰色地带,批判正面角色的缺点,同时也试图理解反派的动机,这是一种常态。
因此,当我看《人生切割术 第二季》时,会感觉它有些矫枉过正。
为了凸显人物选择的正确性、对妻子的忠诚以及对爱情的美好追求,这部剧甚至显得有些主旋律化。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主角在与妻子一起参加所谓的“洗头房”治疗之前,应该是亲笔签字同意的。
那么,参加“洗头房”治疗的目的是什么?
我的推测是,男主角内心深处想要忘掉妻子,但他不愿在公众、妹妹、朋友和同事面前承认这一点。
实际上,他和妻子因未能生育孩子而产生了裂痕,但他强迫自己不承认这个事实。
这种压抑可能导致弗洛伊德所说的“人格分离”。
于是,他选择通过“洗头房”这种医疗手段来分离自己的情感,既保留对妻子纯真爱的幻想,又逐渐忘掉她。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洗头房”的效果似乎是一件好事。
然而,剧中一直将“洗头房”描绘成对男主角不利的存在,因为他强烈想要唤醒对“亡妻”的记忆并试图拯救她。
但在拯救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这一系列行为其实是他内心深处想要的结果。
他既想达到这种状态,又将自己的人生抽离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他维持着纪念“亡妻”的道貌岸然的好男人形象,而在公司里,他却对富商的女儿展开没底线的追求。
这种反差让我不禁感慨,这部剧难道是在反讽现代人的假正经和内心的肮脏龌龊吗?
2. 当高概念沦为情节拼贴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似乎可以接受。
但实际上,我认为这种状态与道家思想中的“庄周梦蝶”是两个极端。
庄周梦蝶的故事并不是在告诉你,不要抱怨生活的苦难,因为梦中的蝴蝶可能是真实的,而现实生活只是一个梦境。
道家的观点是让你打破二元对立,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
也许我现在录视频时阳光明媚很舒服,但这可能只是我作为蝴蝶的一个梦。
而当我化身为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摆脱人世间的道德束缚时,是否会更幸福。
也就是并不一定是黑白对立,也许黑白这两种状态都能带来幸福。
然而,在《人生切割术 第二季》中,它将一个深刻的哲学主题引向了极端,并在结尾将其扭曲为一个浪漫主义的结局。
第一集到第十集,我认为这部剧完全可以精简到六集。
许多集的内容显得冗长且无意义,完全是为了凑时间而填充的段落。
比如在第一季中,银色头发的女老板回忆自己的童年,讲述她是私生女,养母的仆人,以及在那个房子里的故事。
她作为养女是如何发明分离体系,身份如何被窃取,以及她童年时相爱相杀的朋友如何帮助她。
这一集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再往前追溯,前几集的内容也让我感到莫名其妙,每一集提供的信息量少得可怜。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将它压缩成六集,每集半小时?
像这样的高概念内容,如果放在《9号秘事》中,15分钟就能阐述清楚。
像《黑镜》这样的作品,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
而这部剧却停留在形式层面,编剧们列出一张清单,将可能发生的情况全部写出来,然后强行串联成一个故事,结果是一堆围绕中心散开的点,却无法连成一条线。
比如前半部分,四个员工中有一个突然离开,坐火车带着狗走了;另一个员工则与现实生活中的妻子产生感情,形成三角恋关系,这种分离后的状态反而有点接近我前面提到的“庄周梦蝶”的和谐统一。
那个女孩的状态一直很明显,她从未真正分离过。
我在观看时一直以为剧情的核心在于她与自己真实的自我产生了干涉。
但从中间几集的暗示来看,她作为高管或观察者,看着大屏幕中与男主角情不自禁拥抱的场景时,她的悸动表明她从未分离过。
从编剧的角度来说,她是否分离过对剧情毫无影响。
她作为父亲派来的潜伏在男主角身边的美人计角色,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逐渐觉醒,不再愿意为父亲完成任务,并对这个本应是工作目标的男性产生了真实的情感。
因为男主角那种傻气而单纯的感觉,可能是她作为富商之女很少体验到的。
但这种情节太过灰姑娘式,显得迂腐。
2025年奥斯卡最佳电影《阿诺拉》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但这种事情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
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精于算计,尤其是拥有一定资产的人。
难道真的会有富家女变得如此天真,去追求一个对前妻有着强烈道德洁癖的男人吗?
整部剧看下来,感觉非常错位,它提供的内容与想要表达的主题南辕北辙。
3. 影视工业的挣扎与局限当然,还有一点是我对《人生切割术 第一季》最为诟病的地方,那就是它的成本也许有限。
在棚内搭建的场景显得过于简单,甚至有些敷衍。
当时网上有人吹捧这是一种简约的美感,是苹果设计美学的体现。
特别是那台类似Macintosh的电脑,被摆在那里,仿佛乔布斯的精神复活了。
我看了都觉得无语。
乔布斯的设计是简约,而不是简单,更不是无聊。
《人生切割术 第一季》的布景显得极其单调,而到了《人生切割术 第二季》,制作团队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他们无法像《黑客军团》那样采用极端的构图和夸张的取景方式,于是试图在简陋与极端之间寻找平衡。
第二季的预算显然增加了,第一集上来就是一个汤姆·克鲁斯式的长镜头,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摄影团队意识到画面的单调和简陋,开始通过布景陈列来丰富场景,试图达到小岛秀夫在《死亡搁浅》中那种科幻房间的效果,既有功能性又有设计感。
然而,即便如此,整体画面依然摆脱不了简单的状态。
不要再提什么简约了。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我学过建筑设计和艺术史,能够清楚地区分什么是简单,什么是简约。
赖特和柯布西耶的建筑设计中提出的核心思想是简约,而我们现在在工位和房间里随便放几把椅子、铺几块地毯,这叫简单。
因此,我认为《人生切割术 第二季》不仅没有解决第一季的问题,反而在揭开谜底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叙事方向。
同时,它在全片故事的串联上,试图探讨道家思想中庄子、孟子关于虚实结合的观念,以及这种结合的可能性。
然而,这种尝试显得力不从心。
这可能反映了当下西方观众在寻找不那么明确的正邪角色和故事时,又无法摆脱英雄主义男主角或女主角的固有模式。
他们在这种道路上卡在中间,始终无法真正参透道家思想中的中间状态。
创作者的这种挣扎,通过作品表达出来,或许正是《人生切割术 第二季》在2025年所记录的西方影视工业的现状。
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整个团队都在这种矛盾中挣扎,试图找到一种平衡,却始终未能完全突破。
以上就是《人生切割术 第二季》的电视剧日记。
在第二季中竟然看到向大卫·林奇致敬的镜头,实属惊喜和意外!
这部典型的科幻类型悬疑剧,有着极简风格以及超现实主义倾向。
我们在以往文章中提出过此类影视剧的特点,其中三点再次提醒大家注意:*首先所有科幻电影都逃不过悬疑、侦破的类型化框架(英剧《黑镜》略有不同,将来有机会再议)。
*其次电影中所有的“科幻元素”都是障眼法,它只不过是为类型、观念与悬疑服务的。
*再次所有标准类型片都是“封闭”的(就结构与主题而言),是经过前期细丝缜密策划出来的,是答案单一化的。
看完《人生切割术》第一季(共9集),你会发现导演编剧在处处设陷、埋坑、抖包袱,而在通向最终答案这一过程中,办公室里那三个人着实充当了“侦探”的角色,他们一路解密、过关,过关、解密。
而每到一个终点,又会有一个更大的坑,更大的BOSS在等着他们。
到了该剧第二季(共10集),在经过第一季的排兵布阵以及设陷埋坑后,那些矛盾冲突以及故事主题才真正被拉开。
什么主题以及什么矛盾冲突,第二季开篇编导不惜用一整集的时间来阐述(该季第二集才真正接到上一季的末尾剧情,第一集算是一个插述),并通过角色将其表达出来——注意 Irving 这一角色在公司的分身说得话:外面的世界不属于我们;再注意赫利这一角色说的话:我和她不是一个人,在我看来我不欠她任何东西。
这些话再好不过地拉开了一个“自己跟自己对峙”的架势。
而这个“自己跟自己”,即剧中公司内外共用一个人身的那三个独立人格,只不过它被用“人格分裂”和“思想切割”这些类科幻词汇美化包装了而已。
当然这是就主题而言。
就故事线而言,导演通过角色说的更清楚了,见马克对赫利在第一集中说的话:我得带她(外面那个马克的妻子)离开这里。
好啦,滤清该剧那些封闭的主题与故事框架后,再看全剧,你会发现封闭结构下导演玩的其实是一个“路径“。
但这里要提醒大家,框架与主题的封闭不代表路径与人物的封闭。
我们在【《小丑2》删掉的一分钟是这个?
反社会人格或许就跟它有关!
】一文中讨论过美剧或”新好莱坞电影“在人物角色挖掘上所下的功夫。
细看《人生切割术》,你会发现里面几乎每个人物都留下了足够的背景空间(包括那个搞行政的小女孩),几乎每个人都足以搞出个衍生剧了。
当然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范畴。
我们重点看路径下的表现手法,即我们要说的极简与超现实。
注意这类电影的观看点完全不止一个故事性(当然你也不能单靠俗套封闭的故事框来评价此剧),其表现手法上的视觉感足以让人赏心悦目了,这其中就包括它极简的构图以及超现实主义演绎。
关于极简构图我们在此举两例,看下图:
四台电脑,天花板与墙板的斜线,广角镜头,人头几乎顶到天花板,几个元素就把职场那种疏离、封闭、压抑以及机械化表现出来了。
而当几个人在这种迷宫似的分离层走廊里穿梭时,甚至你会感到一点卡夫卡式《城堡》式的荒诞与诡异。
再看图:
一缸鱼,两扇窗户,一台背对着马克的台灯便勾勒出了“被囚禁”的概念。
而说到荒诞与诡异,再来看一组图片对比——
前三张图来自此剧第四集截图(即团建中马克与赫利做爱那段戏),后三张来自大卫·林奇1997年电影《迷失的高速公路》(Lost Highway)。
显然前者在向后者致敬。
而大卫·林奇之于“超现实主义的代表性如同希区柯克之于惊悚悬疑片的代表性,深入人心。
自此,《人生切割术》故事框架下的”超现实主义“手法不言而喻,你会在全剧中看到太多这类创作理念,从马克第二季最后一集中自己和自己通过摄像机对话(又是一处向林奇致敬),到第四集 Irving 做的那场梦,到那个略带神秘主义的养羊场,再到第一集插播的那集动画短片,以及 Irving 悼念会上雕刻的那个西瓜脑袋……
可见本剧在封闭的故事框架下倒是来了场丰盛的开放艺术盛宴。
这部剧教会我一件事:看完再打分😂看到第四第五集的时候我直接弃了一个月,直到昨天才从第六集捡回来开始看,然后直接上强度一直爽看到最后一集,最后一个镜头直呼天才!
从第六集开始介绍gemma的故事,剧情终于策马奔腾。。
其实我感觉前期很多的情节都是为了一碟醋包了一整桌饺子。
比如雪山团建那次,应该只是为了最后揭示出假Helly的身份,顺便fire掉Irving以推动剧情。
前期大部分时间故事并没有在推动,而是一个平行展开的叙事,主要为了给Lumon公司营造那种「复古」「梦核」「科幻」「神秘」的味道。
当然我也并不认为这就是多此一举,因为「增加尽可能多的细节」是打造一个世界,吸引更多「信徒」的方法。
如果没有这些玄乎但审美很棒的细节,独特性和真实性就会减弱了。
再一次感叹,我真的好喜欢severance的风格啊啊啊,搞oc的人一定狂喜,虽然我不搞,但我真的好喜欢看这种符合我审美观的设定。
我很喜欢最后的结尾,因为一开始整部剧就弥漫着一股诡异的理性,冷淡,荒诞,疏离感,剧方不断靠不同情节设立一块块多米诺骨牌。
我根本不用特别举例,因为除了结尾几乎都是这种风格。
然后到Mark带着Gemma逃离开始,冰山的一角终于开始融化。
多米诺骨牌的最后一张也终于开始松懈晃动。
我们作为观众,终于看到了如同行尸走肉的Mark与Gemma重新相遇亲吻后焕发的生命力,也终于看到了唯唯诺诺的MarkB毅然决然走向Helly拉着她的手跑进红色的警戒中,但却是属于他们俩生命延续的象征,背后蕴含的反而是很多现代人缺失的主体化的勇气和魄力。
这确实和多米诺骨牌一个个倒下的感觉是一样的,绷紧的弦终于断裂,我长舒一口气。
以及,人生切割术这个意象真的很妙,在现代社会有各种解读。
innie是每个被资本家按头上钟工作的自己,明明是有血有肉有想法的人,却被迫当牛做马,甚至连outie都看不起自己,甚至不敢像severance的innie有胆量。
outie既是资本家是消费主义,也是被驯化的自己。
innie是孩子,没有一个孩子是主动选择而诞生的,都是outie的选择,outie如何看待innie也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innie能活多好。
Innie有属于自己的灵魂,情绪,记忆,那innie在与outie紧紧连接的条件下,有权利被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看待吗?
一点猜测,我认为卢蒙公司整个企业在研究的是意识转生技术,以达到让创始人可以借用他人身体(其子嗣的身体)复生。
卢蒙有可能掌握了克隆技术,所以公司里会有克隆羊在第一季出现。
但是克隆技术会有问题就是,克隆体成长时间太长了,如果把人意识剥离掉,再灌入新的意识就可以直接达到某种程度上永生。
卢蒙在设定上就是大型的邪教组织,应该是某种涉及政治商业的古早邪教。
分离层的地下也就是黑门通往的地方应该是制作仿生人或者克隆人的地方,也有可能是绑架一些人,谎称他们死亡,实则抓进卢蒙内部洗掉记忆,来测试。
这些人被关在卢蒙地下,并没有外界生活(主角妻子珍玛就是这一类的)。
目前就看到第二季第二集。。
看看后续会有什么新的信息。
===============================1月28更新线=================================关于赫利R是不是海伦娜替代的这点:都不需要什么暗示,就特简单,就从剧作上,和进来的顺序,海莉R那个角色就必须得有不一样,而且她确实是不一样的身份。。
什么在分离楼层四人组对消息的时候撒谎啊,开电脑不熟悉电脑位置啊,第二集下电梯没有叮声,都显得暗示的太明显了。。
而且我记得预告片里有一个海莉R在电梯里的镜头,预告片,那个预告片里的海莉R明显是刚从第一季回来的那个。
说明第一集那个海莉R就是海伦娜。。
但是我感觉不太可能的点,在于有点危险,因为这样做的话,海伦娜对自己的演技有信心嘛。。。
这岂不是很冒险。
欧文在第一季之后到第二季之间,是有剧情空白的。。
他当时在敲伯特的门,但是米尔齐克到欧文家的时候欧文已经在家了,这段剧情空白应该挺重要的,估计后续会有补完。
苹果TV创造了一种很新的科幻剧形式,有《西部世界》+《使女的故事》的风格,镜头语言完全是科技风,工整对称,清冷干净,没有一丝人味儿。
回字型的结构,迷宫般的走廊,无处不在的压迫和精神折磨,所有的东西只有一种标准,公司永远是对的。
全剧几乎没有暴力、恐怖和色情的镜头,但那种系统性的压迫感和窒息感却无处不在。
甚至有些情节打工人还莫名有种熟悉感。
一、技术垄断和人格殖民卢蒙公司通过记忆切割术将人格分为工作人格和生活人格,通过大力宣传可以分离痛苦,得享无痛人生,还提供再就业机会,这对于那些正经历着巨大痛苦,又失去工作的人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看第一季的时候正在经历那个可怕的春天,满脑子都是对未来的恐惧。
很是有些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甘愿接受这种把脑壳钻开,植入芯片的行为。
而三年后的今天,身边失业的中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毕业后就业难度越来越高,打工人无可奈何的自嘲为牛马,每天一上班就像被吸干了元气的鬼。
再看卢蒙公司这种自愿“带薪坐牢”的打工人,唉,迪伦如果不是失业,还有好几个孩子要养,马克如果不是经历丧妻之痛,又失去了大学里的工作,但凡能多个选择,谁又会走上这一步呢?
陷阱都是看上去人畜无害的样子,不然你怎么能上当呢?
卢蒙公司的记忆切割术本质上是通过技术垄断实现了对个体的全面殖民。
因为在公司的那个人格(内我)的记忆不会被保留,也就等于工作人格(内我)生活在一个完全没有第三方监管的权力真空地带,即使被虐待,这样的记忆也不会保留,受了伤解释权也全在卢蒙公司,工作人格(内我)就是生活在一个小的极权体系中。
这样技术剥离了人的自主性,员工成为了可拆卸零件,工作人格被囚于无休止的重复劳动、洗脑和精神虐待中,还时时处在监控中,成为他们实验的小白鼠。
而生活人格则拿着工作人格“带薪坐牢”的钱,继续在卢蒙公司开的餐厅、酒吧、医院等处消费。
卢蒙挣钱卢蒙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以前看《使女的故事》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在一个极权体系中,即使身居高位的人,仍然饱受这个系统的压迫和伤害,高层互相猜疑和权斗,系统和个人相互喂养,也相互毁灭,最终每一个人都无法获得自由。
而在《人生切割术》中,体现在卢蒙的高层、中层和牛马身上,这种系统性的控制和压迫也无处不在。
二、权力结构的自我复制和共谋比如海伦娜,是公司继承人,也是伊根家族第一个自愿接受分离手术的人。
她为什么这么拼呢?
还不是她爹有无数个私生子,一定要从中选个最强的出来。
她想要证明自己,想要完全符合父亲的期待,那就要做家族中第一个接受这种手术的人。
生活人格中的海伦娜,作为公司高管,家族继承接班人,秉承家族遗训,优雅、理性、严谨,沉稳 ,从未见她失态过,尽可能的驯服四种脾气,情感从不外露。
可这样的她,仍然被父亲苛责和各种看不上,早上游泳游了一个小时,喝黑咖啡,将水煮蛋分成六等份,优雅的小口吃一点蛋白,够健康了吧。
他爹看在眼里,一脸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还问她为什么不吃生的。
因为基尔.伊根早上就吃生鸡蛋。
海伦娜已经是特权阶层,却依然逃不掉规训的链条。
她的工作人格(内我)赫莉R,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质,赫莉在公司里激烈的一次又一次反抗 ,想尽各种办法,不惜伤害自己来威胁外面的人格,也要争取自由。
对同事极具同理心,海伦娜冒充赫莉以生活人格进入公司,却被欧文最早识别出来,因为赫莉从来不会对人说残忍的话。
赫莉敢爱敢恨,敢对马克S表白,能帮助马克S去寻找妻子,最后关头,也是赫莉跳上桌子,发表激情演讲,请求乐队帮助她们:他们只给我们半个人生,他们要把我们关掉,就像关掉该死的机器,你们也曾失去过朋友,也许下一个就轮到你了。
这番火热的、激情的演讲绝不是海伦娜可以做得到的。
倒反天罡,叛逆的事做绝的赫莉R这个工作人格却得到了她父亲的肯定,因为从她身上看到了基尔的影子,而一直顺从听话,严格遵循九项原则的海伦娜,父亲却觉得不过如此,没有作为领导者的天赋。
这跟第一季中那句台词:“好人遵循规矩,伟人遵循自己”完全吻合。
三、精神规训和语言控制无处不在第二季中出现的新角色黄小姐跟科贝尔是一组对照组。
未成年的黄小姐作为“冬潮”奖学金的获得者进入卢蒙公司实习,在黄小姐身上可以看到卢蒙公司洗脑和驯化未成年人的效果,忠诚、天真又残忍。
科贝尔当年作为理工科天才少女,也是冬潮奖学金的获得者。
黄小姐的经历,可以看出卢蒙公司是如何将“人”的特性一点一点抹杀和毁掉的。
黄小姐一脸稚气的对主管奶昔哥说:你不该同意让他们为欧文开追忆会,那样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像个人。
这话从未成年人口出说出来,让人心凉又心惊。
在黄小姐的晋升仪式上,按照卢蒙的规定,晋升者必须要进行物品献祭,要交出最心爱、最割舍不下的东西,亲手砸掉它。
黄小姐不得不交出从不离手的套环游戏机,一锤又一锤亲手砸碎它。
这一行为象征着权力体系对个体情感的暴力否定-只有彻底臣服于系统规则,抛弃个人情感依附,才能获得晋升资格。
而科贝尔,当年的天才少女,记忆切割术本来是她的技术专利,却被卢蒙无偿占有,理由是在卢蒙,知识是要全部共享的,如果你不共享,那就马上被驱逐。
在这个系统里,所有人的个人情感和权力都会被剥夺和压榨。
还有奶昔哥,可真的是把中层夹心饼干两头受气的状态演活了。
白天打工,晚上打工,快递、外卖、跳舞、信使的活儿全干了,还两头不落好。
奶昔哥在绩效考核中,多次把曲别针的方向别错也是严重错误,语言修辞问题被谈话,说奶昔哥说话爱用大词儿,并且被要求一遍遍重复修正。
语言表达也被异化为规训工具,这种对表达的精确性要求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吗?
当然不是了!
就是要通过制造焦虑和服从,消解个人的批判意识。
科贝尔、奶昔哥和黄小姐都是记忆没有切割的正常人,属于公司管理中层,却依然饱受公司权力体系对人性尊严的系统性践踏。
更何况处于公司最底层的,被诱骗着做了记忆切割术的基层员工们,在卢蒙眼里,他们根本就算不上人。
马克迪伦们为了逃避痛苦而自愿接受切割手术,反而导致“内我”和“外我”都无法完整地体验爱和悲伤,从而陷入更深的悲伤和虚无。
这种割裂也隐喻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工具属性”和“人的属性”之间的冲突。
《人生切割术》第二季并不完美,但最吸引我的点在于,它并没有将压迫简化为“资本”和“劳工”的对立,而是揭露了一个会不断自我强化的系统性牢笼,这才是可怕之处。
技术垄断、权力异化、语言规训和存在感割裂相互交织,编出一张吞噬人性的巨网,无论是底层的马克、欧文们,还是高层的海伦娜,还有技术的发明者科贝尔,最终所有人都成为了系统运转的燃料。
而这种系统性镇压,最终又会催生出更深刻的觉醒。
迪伦听到一声“爸爸”而反抗,珍玛经历了那么多的折磨,却依然强烈思念着马克,海伦娜极尽理性,她的内我却号召大家一起反抗自家公司。
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在技术理性至上的世界里,保留人生的混沌和不可控,才是人工智能时代对抗AI的最后堡垒。
內外種子皆有生,亦有引。
這一季,不再只是社畜的黑色奇觀。
宗教、倫理、心理、道理層層疊加,讓「自我切割」到「自我重建」的旅程,變得更加精巧而複雜。
世間萬物皆有因果。
當我選擇切割部分的自我時,便種下了自我鬥爭的因,也必然承擔自我戕害的果。
LUMON 做為當今社會的隱喻,無論是系統或是資本,都期望我們貢獻百分之百的價值;而 LUMON 僱員做為我們每個人的喻體,我們也渴望能面面俱到,同時保持內外分明。
LUMON 構建的,是一個壓榨所有人卻不會被記得和責難的烏托邦;LUMON 僱員的願景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當我把現實與故事對位,角色與自我互照,便能在每個情節中,看見合理與荒謬並存的邏輯。
我能理解 MARK 的選擇,也明白 MARK .S 的決定。
他們都錯,也都沒錯 —— 因為他們就是我們。
我們像 MARK 一樣,為了逃避與忘卻,可以與魔鬼交易,切割掉那些難以承受的自我;我們也像 Mark.S 一樣,為了建立與保存自我,甘願進行一場又一場的革命與自我革命。
我們不夠好,卻渴望變得更好;我們為了「自己」,甚至願意殺死「自己」。
這一季的結尾,有著《唯識學》中「種子有生,亦有引」的哲學意蘊。
外在的種子——如人格角色;內在的種子——如潛識、習氣、業力……它們不僅讓事件發生,更推動了事件的持續與變化。
期待下一季——期待我們的某一部分被保存,也某一部分得以重生。
除去一些糊弄的情节,这一季可以缩短两集,第一季的高概念有多好,这一季就有多敷衍。
请问宏观数据精简部是怎么通过筛选数字来构成意识的,为什么会对数字产生不同的感受?
最后一集热闹是热闹了,情绪是拉上来了,请问赫利不是说开头说“我就是她”吗,我还以为要就义为了外部马克牺牲自己,结果还来一个绝命鸳鸯。
这一季仔细看其实赫利和马克之间没什么戏份,两个纯innie 之间的互动其实非常少,也没看出来这情义升华哪里来的。
美人的那个角色也是非常缺少铺垫,为什么因为自己养的羊要被献祭就要反水,情绪还那么激动,我能稍微理解情绪,但是你倒是给我演出来之前对小羊的感情连接啊,非常莫名其妙。
奶昔这一季一副被压迫,被上层歧视的情节还以为后面要反水,结果也没什么重要戏份,就知道跳舞,我看你就是喜欢跳舞。
妹妹德文居然在马克做手术之后打电话给科贝尔,这个操作是怎么合理化的?
仔细想想之前这个人对你和对马克做过的事,这是正常人能想到的解决方案吗?
还有分离记忆这手术都二十年了,现在还在做测试实验。
而且还在赫利为了推广手术自己做手术期间进行,请问你们公司大老板做这种手术到基层,为了推广不应该是彻底做完测试实验再给自己做吗,这种情况下再全面推广给全社会再拉人站台不是更有数据验证意义吗?
总之这高概念剧集就会这样,开了好头挖坑,然后中间平淡偶尔高光,结果情绪升华,但是就是不填坑,基础设定也不说明白。
赫莉是海伦娜(外面的她)伪装的。马克见到她、抱她的时候,她的表情很惊讶,暗示她没想到马克会抱她,或者她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她是第一个发现监控不见了的人。迪伦问他们在外面看到了什么,马克警觉地看了一下周围,而她说米尔奇克说这里没有麦克风。说明是她叫他说没有监控、麦克风了,从而骗他们说真话。她可以亲自监视他们了,也就不需要监控、麦克风了。她撒了谎,没有说她在外面看到了什么。她对马克说:“其实我们不是同一个人,我们和外面的自己不是一个人。”这句话一语双关。第一季赫莉是最想逃离的人,然而第二季她却想留下来。马克说他想找到他妻子,于是她顺理成章说她愿意留下来帮他。其实就算马克不这么说,她也会找个理由留下来,看看马克他们想干什么。她开电脑的时候摸了半天才摸到开关,说明她是第一次开这里的电脑。
首季的成功让第二季拥有更多成本释放斯蒂勒的构想,尽管部分单集陷入故弄玄虚或停滞不前的问题,但现实思辨性的底色仍让这些工业涂料与漫无边际的雪原拥有坚实的恐怖感,庞大与逼仄相连,不仅成为一种美学趣味,也的确让故事更好看了,肯定不是乔纳森诺兰,而是跨越向库布里克。 w/c
第七集看到现在的最佳,不仅是情感极其细腻,寓意也很高。标题“Chikhai Bardo”(临终中阴)源自藏传佛教中关于生命轮回的六个阶段之一,指的是生与死的交界点。在剧中,暗示了角色们所处的状态,他们既无法完全回归正常生活,也无法彻底摆脱卢蒙公司所施加的分离手术的影响,仿佛被困在了生与死、记忆与遗忘的中间地带。马克也在记忆碎片中寻找,濒死,两人的破碎感太唯美了。从第一集开始又回到冷静诡异,压抑洗脑式的工作环境中,随着剧情公司的实验目的越来越明确,通过分割让人减少痛苦,其实有种人为制造可控精神分裂症的感觉,这个创意很大胆。#AppleTV
故弄玄虚,神神叨叨完全不知道想干嘛,2季了还在挖一堆坑
Was a pineapple involved?
第一季足以载入影史。第二季算了吧,认真的?这能9分?别放香屁了,事实上,总有人把事办砸了。
走偏了,还是像第一季好好讲故事吧。 P.S. 看到John Noble的戏份又不舍弃剧了。
这第二季有点走当年迷失的诟病路线了,越往后越神叨剪辑越离谱
粘土动画给我看起鸡皮疙瘩了,感觉各种公司福利和游戏更像是某种酷刑
大部分的剧集会在还有续篇/回归之后面临一定的质量下滑,抑或在集结期待后有很自然的失望;少部分的剧集可以基本平稳地过渡剧集质量,并维持口碑。但这部经历了三年间歇期的“二年级生”剧集,却是比想象中更要疯狂、宏大并足够颠覆它在首季只是关于公司文化(一点点奇想)的设计。让它的每集都靠着足够庞大的信息量,留下足够多的猜测供人在一集之后“陷入”一周猜测,再用新的信息和问题装载上路…在速食时代它让人看得很“累”,却足够享受这种感受。Sarah Bock和“Ms.Huang”绝对是这一季风头最甚的演员;太出彩。
水一集剧情,导演是不是觉得自己挺有意思,以为我挺想看科贝尔回什么小屋找自己发明设计找一集?每次一集最后给个钩子后面下一集立马换个事拍,谁教你这么拍的?你很幽默是吧
第一集就鸡皮疙瘩了,小女孩当主管可以让观众意识到生理年龄其实在lumon是被隔绝了的,所有的innie都是白纸。革m行为也被巧妙的淡化了,革m是为了糖果和玩具,而非人格自由。真是全面包涵宗教,哲学,心理,社会,职场,两性的电视剧啊😭流媒体能做到的天花板了…
你们!到底!要寄吧!干啥!啊!啊!啊!!!!!
看了一个寂寞,最后的抉择也够难,一个是我这个人格的最爱,另一个是我另一个人格的爱妻…… 舞蹈队真的只是跳舞啊,其他一切和他们无关,主管被堵里面也不管,这也太离谱了。
8.6,找gemma,innie/outie的主体性,以及数字究竟是什么。最喜欢e10小屋对谈
纯纯工业垃圾,除了设定啥也不是。和第一季一样剧本信息密度低到令人发指,几集下来剧情发展约等于0,用着一堆拍着好看但狗屁不是的破镜头凑时长,换hbo3秒能表达清楚的分镜这破剧可以拍10几秒,我愿称之为苹果版西游记后传
1.Miss Huang 来干嘛了;2.Cobel 怎么从一个压榨狂变成人权斗士了;3.其他三个人的工作是干嘛的,为什么只有Mark 的工作重要;4.Irving 好好一个地下党怎么就放弃革命任务了;5.Gamma 怎么被带到地下楼层的,车祸是真的假的;6.reintegration 到底能不能实现,做手术的医生怎么说不见就不见了;7.Mark 妹妹也不来帮忙接应一下嫂子,Mark 妹夫在卢蒙卖新书的事业还有戏吗?8.最后Mark 不跟Gemma 一起走而是跟Hally一起狂奔,是因为这样拍出来的画面比较好看吗?
在第一季的脑洞外,竟然还有了该死的浪漫
看第四集看的想吐🤮,我要情绪宣泄一下,第五集出了,这个剧一分都没有,我要脱粉回踩
看完E9实在是忍不住了,第二季节奏太慢,注水太多,美剧的高概念点子勾人+后续为了多拍几季而导致的高开低走、产出各种便秘情节的苗头又蠢蠢欲动了!倒也不是说这些镜头不好看,只是说原本抓人的悬念故事被拆得七零八碎,有这时间品你这个稀稀拉拉还不知道烂尾概率有多大的剧情我不如去多挑两部电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