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只有九集,但深觉振奋,尽管当下境况如此惨淡,但这部女权史让人知道,总归有个漫长过程,只要大家团结不放弃。
一开始因为不太了解美国政治运作,所以觉得有些枯燥,但到后面关注到这些女性们在做什么之后,会觉得很好看。
看完后又去查阅了史实,才知道该剧还原度多高,足见用心程度。
首先该剧以反女权人士视角切入,大胆又新颖。
主角Phyllis Schlafly是一位反女权女性,一开始,她作为美国革命妇女会的国防主席,在政治方面颇有参与,同样也是六个孩子的母亲,但她竟不支持女性解放运动,并认为不是女性受到歧视的造成她们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是因为她们自己不努力,她认为家庭妇女选择被奴役,甚至算不上一个人。
而她之所以这样认为,皆因她优越的家庭条件,雇佣保姆使她得以从繁重的家庭事务中解放,丈夫也不会家暴和过分管束她,作为一个上层社会的白人女性,自然感受不到普通女性受到的压迫。
发现一些细节,在丈夫面前,Schlafly无时无刻不显露出扭曲的母性身份和奴性角色,看到丈夫衣领歪了,很自然地上前理好,既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也把他当作神一样仰望。
Schlafly参政多年,对于国防问题颇有见解,但男权社会总会想尽办法阻止女性赢,最后她什么都没有得到,沦为男性权力游戏中的一枚棋子,可悲可叹。
她的失败,不仅是因为她试图站在男人肩膀上上位,更重要的原因是她背刺自己的同胞,而这支回旋镖终会狠狠扎在自己的身上。
正如Jill对她所说,“她们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
她们只是想得到公平的待遇,她们要去工作,拿回薪水,回家。
她们从未主动请求被骚扰,被粗暴对待,被贬低,被侵犯。
你想站在男人的肩膀上往上爬,行。
但要知道他们在偷瞄你的裙底风情。
”Schlafly的好友Alice,曾受她影响十分压抑和自卑,Alice不敢在众人,尤其是男人面前发言,“我成年之后只和四位男士说过话——我的丈夫、父亲、儿子和神父。
”因此第八集Alice的转变简直是神来之笔,迷醉的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穿梭在全国妇女大会的各个奇幻角落。
虽然按导演的说法,Alice并没有一下子变成女权主义者,但她想法的转变,是从一开始就埋下伏笔的。
她意识到ERA群体支持的观念并不与她所追求的冲突,这就足够了。
再看女权主义者团队,虽然大家都在想为女性争取权利,但中间也会有分裂和分歧,男人想把她拉下马,一些女人想和她竞争,这使得本不顺利的道路更加艰辛。
就更不要说,还有像Phyllis Schlafly这样来自同一性别的反对E.R.A.《平权修正案》的巨大阻挠存在了。
另外看到网友一个精彩观点:关于《平等权利修正案》,一方是为女性争取堕胎权、同工同酬、性少数等权利的年轻女性,一方是接受丈夫经济支撑并服从丈夫的中年家庭主妇,两方看似对立,实则都是女性为了攀向属于男性的金字塔权力顶尖所做的努力,正如编剧Waller所说,无论你爱她还是恨她,你都不得不承认她是个不平凡的人。
尽管道路不同,但她们的目的地相同。
“如果男人能怀孕,堕胎就会是圣礼。
”在全剧最后,女权领袖Gloria有段独白——“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很长时间,但毕竟我们对抗的是持续了一万年的父权制和种族主义,我们必须继续踏浪前行,我们不会停下变革的脚步,它显示出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周围的人可以改变,若是没有这些把我们困住的摇摇欲坠的高墙和监狱。
我们才刚刚踏上发现彼此 发现自己的道路,不管这场革命需要多久,我们都不可以再回头了。
”纵观《平等权利修正案》的历史,从1923年开始起草,到得到大部分州的批准,期间也有州撤回,直到2020年获得最后一个州的批准,经历了接近一个世纪。
然而,在期限和撤回上是否作数的问题上仍有争论,所以能否被写进宪法还是未知数。
让人感叹其过程的漫长与艰辛,火炬从一代又一代女性手中接力传递。
人类早期社会是母系社会,后来进入农耕社会,男性仅仅凭借体力优势就占据上风,使社会形成父权制社会,但女性想要夺回应有的权利是多么难啊,政治上男性独霸金字塔顶尖,女性想要攀到顶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看到她们的女权历史如此丰富,反观我们的女性历史,却因长期受到男权语境的打压,被压抑得太厉害,女性只有自救才有希望。
https://news.yahoo.com/steinem-smeal-why-mrs-america-130001154.htmlTwo years ago, I, Gloria, was sent two sample scripts for “Mrs. America,” a television series about the struggle to pass the Equal Rights Amendment. Its coproducers, Stacey Sher and Coco Francini, said the project was already green-lighted by FX, and asked if I was interested in being involved.I read the scripts and discovered that the whole premise was very wrong. Phyllis Schlafly and her followers were credited with stopping the ERA, rather tha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and other economic interests that stood to lose billions if the ERA passed. So I wrote back: “I respectfully decline. Yes, it’s good about Schlafly and her interest in military policy, but it comes off as a catfight among women rather than a battle between the ERA and economic interests.” I also sent these coproducers to Ellie Smeal, who, as president of 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 during six years of struggle in state legislatures, had learned firsthand that Schlafly was only window dressing. The anti-ERA fix was already in.Two years ago, I, Ellie, became alarmed by the false premise of the sample "Mrs. America" scripts, and asked my colleague, Kathy Spillar, to reach out to the producers about our concerns. Public opinion polls had always proved that a big majority of American women supported the ERA, yet state legislators also knew it was opposed by the insurance industry, chambers of commerce,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 and other corporate lobbyists. Health insurance interests alone stood to lose billions if the ERA forced it to stop charging women more for less coverage, and since that industry was largely state-regulated, it had lobbyists in every state capital. Phyllis Schlafly and her antifeminist homemakers had been brought in to cover for legislators who were voting against the ERA anyway.Of course, Hollywood can tell any story, regardless of history, but this one is being presented as fact, and has arrived in a perfect storm of circumstance. Months of COVID-19 lockdown have given the nine episodes of “Mrs. America” a captive-at-home audience, and reviews have focused on women’s hairstyles and individual rivalries, not the real reason state legislators voted against the ERA. And while “Mrs. America” depicts pro-ERA forces as slightly more diverse than Schlafly’s lily-white followers, and does introduce viewers to such black feminists as Shirley Chisholm, Florynce Kennedy, Audrey Rowe Colom and Margaret Sloan, it ignores a bigger reality. In the 1972 first-ever national poll about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67% of black women approved of it, and only 35% of white women did.
美国夫人第八集第一幕,展现了1977年休斯顿的全国妇女大会前,一场以塞内卡为起点的火炬传递。
纽约州的塞内卡是一个对于女权运动具有重要意义的小城。
1840年,在伦敦一场废奴大会上,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与卢克丽霞‧莫特对大会因性别而将她们排斥在会议活动之外而愤然离场,以示抗议。
随后﹐她们开始策划一次有关妇女权利的大会。
八年后,也就是1848年,妇女权利大会终于在塞内卡召开。
斯坦顿在塞内卡瀑布城大会上根据1776年宣告美国脱离英国独立的《独立宣言》,起草并发表了Declaration of Sentiments,开头为:“ 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男人与女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她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政府才得以建立,而政府的正当权力,是经由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
”
而美国夫人里的1977年全国妇女大会,是继1848年妇女权利大会之后,美国的第一场全国性的女性权益大会,而此时距离1848年已过去整整129年之久,这样的时间间隔在今天看来似乎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意味着1848年那场大会的参会者们并未在有生之年看到他们的legacy以同样的方式延续下去。
所以在上一集,当Betty忿忿地对Bella提到,如果此次失败,“又得再过150年女人们才能举办这种大会”,这绝不是一句玩笑话或是气话。
也正是这样,当看到片中大会投票结束,所有女人起立放声歌唱的这一幕,很难不为之动容。
关于美国夫人在多大程度上还原了现实中的全国妇女大会,亦可参见这篇考据文:https://twnews.us/us-news/how-accurate-is-mrs-america-s-portrayal-of-the-national-women-s-conference-we-checked一个有趣的点是,虽然香蕉姐饰演的Alice是个虚构人物,她的迷幻夜游之旅倒很有可能是真的——“This aligns with Spruill’s depiction of the event, which included “pageantry, films, exhibits, self-defense workshops, women’s history lessons, poetry readings, stand-up comedy, a Sweet Honey in the Rock concert,” along with “occasional spontaneous outbursts of hugging, singing and dancing in the aisles.” The large exhibit area was outfitted with beanbags and shag carpet — it was 1977, after all — included more than 200 booths and offered a range of workshops and entertainment.”(有空的时候再继续考据补充)
本来想从多方面来写自己看剧的感受的,结果写了“政治游戏和群体利益”这个小标题就码了这么多字。
其他的等看完第九集再来回味吧!
政治游戏和弱势群体利益菲利斯和Jill在酒店吧台线下对线的时候把真话摆到了台面上:it's never about equlity. It's always about parties.在国内网络上常常看到有人这么抨击西方的LGBT议题(还有环保、保护动物等等):那些都是西方统治者为了转移大众注意力,转移国家矛盾而而故意设置的议题。
虽然这番话紧接着的就是“因此我们不能被他们欺骗,不能把焦点放在这种'无关紧要'的议题上”这种结论,但不得不承认前半段话有一定的正确性。
对于西方(常常指代的,其实也就是美国吧)政党来说,无论是LGBT群体还是有色人种,归根结底都不过是想要争取的选票对象;当他们提出这个议题,那么一定是想要获得这些群体的选票。
剧里相应的一幕场景就是:自认最能play the politcal game的贝拉,当发现公开提及同性权益很有可能会阻碍继续推进ERA运动的时候,其实是主张撤下这个原本要提出的议题的。
因此我说那句话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它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它忽略了这是个双方博弈的过程。
无论是ERA还是Gay Rights,这种诉求不是凭空而生的,并不是忽然有一天政客发现了有那么一批人可以拉票,于是有预谋地组织了这种运动;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些群体早已长期存在,并且在如同贝蒂这样具有洞察力的先驱人物的启示之下,选择主动发声,才有机会博得关注,进而在艰难的政治博弈中去争取权益,实现从0到1。
前些天才看到了国内人大关于同性婚姻的声明,大概意思是说,来信内容大多都是一样的,都是复制粘贴,背后都是有组织的,(因此)不予考虑。
我无法理解这个声明。
其实对于一些持反对意见(反对同性婚姻)的观点,有一些理由我倒也认为有一定道理,比如说通讯录在中国与国外的处境有很大不同,西方国家由于宗教等原因有不少人对通讯录存在较强的抵触心理甚至迫害行为,比如剧中一个ERA女成员要求提出同性议题时的说辞就是“I want this (agenda) to happen so I wont be scared of being beaten to death evrytime I walk on street holding hands with my girlfriend ”(大概这个意思,渣渣转述);而中国没有这种十分恶劣的环境。
但是类似“这些议题都是西方统治者为了转移大众注意力和社会主要矛盾”这样的话,我觉得他们同样只说对了一半。
剧中第八集,在最后的选票大会上ERA提出的议题内容是:forbiding discrimination from sex orientation(渣渣转述x2)。
在国内,也不是没看到过教师因为是通讯录而被辞退的新闻(2018年),而且有意思的是,想到这里我特地去翻了几页百度新闻(跟百度搜索一样,是聚合类的搜索结果),发现几乎都是百家号的野鸡自媒体在“报道”这件事,主流媒体中只有一家被网友认为是“歪屁股”的新京报有报道过。
差不多的案件,国内外的新闻https://new.qq.com/omn/20190115/20190115A11S1Y.htmlhttps://3g.163.com/news/article_cambrian/F6FTATKD0535ATX0.html?from=history-back-list然后我用通讯录作为关键词搜,再筛掉了垃圾百家号,发现搜索结果给的正儿八经的媒体门户网站只有7页。
真有意思。
通讯录群体里经常看到有人调侃:众所周知,中国没有通讯录。
偏好娱乐和用户群体年轻化的社交媒体总给人一种社会对通讯录已经十分友善的假象,然后就会有人“理性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说,不支持也不反对;会这么说的我猜想还会包含着这样的前提:只要你不出现在我身边;只要我的儿子女儿不是;只要我儿子女儿的老师不是······再加上与LBGT利益诉求毫不相干的腐女文化、粉丝经济下的男男CP文化不时出现在大众面前,且微博这样的平台总会被沉默的螺旋裹挟,会进一步地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幻象。
而且总会有人说,通讯录这个群体还想要什么?
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不好吗,又没有人上门来歧视你,还要得寸进尺?
indeed, they are all very greedy people and they want more. They want to hold lovers' hands in public without fearing to be seen as aliens; they want introuduce their lovers to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and recevie blessings; they want being known and treated as normal people by the young and the elder.说回那条人大的新闻,其实我相信没有任何人对通过同性婚姻的提议抱有任何希望,只是这个回应看着实在是没头没脑。
不过仔细一想也不无道理,这些复制粘贴的来信肯定都是别有用心。
毕竟众所周知,我国没有通讯录,自然也就没有人歧视通讯录,更不存在什么通讯录的生存发展难题。
退一步说,就算真有这样的群体,那他们的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比起来也不值一提了。
套用菲利斯反对ERA的话术:不要把个人的不幸福归咎于社会问题;你是个通讯录而且受到了他人的不公正对待?
那肯定是你自己的问题,毕竟我们这儿没人歧视通讯录,而且你干嘛非要告诉别人你是通讯录怪物?
看到很多人说最喜欢第8集,我也是,imdb上是第8集也是目前得分最高的,之前几集有时候会停一下歇会再看,这集一口气看完。
香蕉姐的演技很棒,完全不输大魔王。
Gloria的平等友善和Alice梦中(潜意识)里权威严厉的Pylis形成鲜明对比,最终Alice虽然是反对ERA《平等权利修正方案》,但意识到正反方阵营的女性也是有共识的,也决心帮助被家暴的朋友(之前嫌弃她不独立),这集揭示了共识和互助对于Feminism movement,乃至对Cilvil right movement的重要性,尤其在当今日益分化的社会和撕裂的世界里。
完整影评 👉 佛4 -《美国夫人 I》:女性平权激进吗?
欢迎大家在荔枝/podcasts/小宇宙app上搜索、订阅、评论我们!
请搜索【佛4】2016年美国大选,希拉里惜败特朗普,这从根本上说,是她所代表和宣扬的民主党自由派价值,向基层人民普及的失败——明明多次民调都显示希拉里支持率更高,网络上、报纸上无数名人为希拉里背书站台,最后却惜败特朗普——这剧情,简直就和《美国夫人》一毛一样啊!
20世纪70年代,美国本土的女权运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涌现出了各种女权活动家,平权运动气氛高涨,《平权修正案》一路凯歌;而正是这时,横空杀出了保守派活动人士Phyllis Schlafly,她创办了《菲利斯·施拉夫利小报》,并通过其强大的人脉关系动员各州的白人家庭妇女反对ERA和自由派的女权运动。
Phyllis带领美国的家庭主妇异军突起,成为了一股让人始料不及、并且难以招架的反ERA力量,以一敌众,让本来胜券在握的ERA运动最终破产。
真实的历史故事《平等权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简称ERA),意在保障公民无论性别均享有平等的法律权利,旨在改善薪酬平等,家庭暴力,孕妇歧视等。
20世纪60年代第二波女权主义的兴起,ERA得到艾森豪威尔,尼克松,肯尼迪等总统的支持。
1972年 国会参众两院表决通过,需四分之三的州批准才能生效,即50个州里需38个1973年美国已有 30 个州批准,民意测验也屡次表明大多数美国人都支持ERA1973年Phyllis Schlafly带领保守派重回政治舞台,ERA在余下各州的批准突然变得困难重重1974年缅因州、蒙大拿州、俄亥俄州批准1975年北达科他州批准1977年印第安纳州批准——至此共有35个州批准了ERA1978年卡特总统签署联合决议声明,批准期限延长至1982年6月30日1982年延长后的期限到期,ERA最终以三州之差宣告失败
1980年开始,共和党采取反堕胎的立场,撤回了对ERA的支持并致力于反对修正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Phyllis所领导的这次反ERA运动,彻底改变了70年代女权运动的走向,标志着上世纪6、70年代女权运动由盛转衰。
至此,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走向没落,保守派重振政坛,传统家庭价值观重新回潮,美国由此进入了保守主义的黄金年代——里根时代。
美国夫人 vs 美国女性尽管剧名叫《美国夫人》,海报上也将Schlafly置于胜利灯光下,但《美国夫人》其实是展现女性群像的作品,剧情跨越整个70年代,以Schlafly为主线承担主时间轴,呈现ERA运动的重要节点;同时采用多POV叙事,每一集引出她的对立阵营——女权阵营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视角,带出一些不同的问题点、政治处理方式等,由此整体形成一幅6、70年女权运动的全景。
历史上的ERA运动核心(相信我不需要标注她们谁是谁)格洛丽亚(Gloria Steinem)Gloria是一位光芒四射的、留着长发、带着标志性的眼镜的女权主义记者,巨大的人格魅力为她聚集了大量女性粉丝,是ERA运动中自由派的“门面”。
但与此同时,她的美貌也是她的”负担“,因为大家都觉得因为Gloria有“pretty face”,所以才会有人听她说话。
这一点其实还挺讽刺的,因为“花瓶”这个词,本身就是男权用来物化女性的;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提到“美丽”完全是一种“男性赋予女性的价值”,而现实中的女性反而是用这个标准来更加苛刻地要求其他女性,甚至还有很多人抨击黑寡妇的形象太美(向男权献媚),所以拒绝承认她是女权icon……可是同样的问题反过来,男人会因为自己帅而在表现自己才能的时候感到羞耻吗?
各大公司在夸耀着自己的“最帅CTO”们时,有哪一个CTO(全部是男性)会因此感到uncomfortable吗?
Gloria的主要诉求是堕胎权,也就是生育自由。
在阐述她的主张时,Gloria有一段非常经典的台词:不是堕胎合法化了,堕胎才开始发生;关于合法化的选择不是堕胎和不堕胎,而是合法的堕胎和非法的堕胎。
看到这一段时,我不禁想为Gloria起立拍手叫好,但几乎同时,我又想到了另外两个最近在中国颇有争议的议题:卖淫合法化和代孕合法化。
同样的道理,卖淫是从合法化之时才开始发生的吗?
代孕是从代孕合法化之时才开始发生的吗?
身为女权主义者,我主张、并拥护女性自由且负责的处理自己的身体,不管是使用还是交易,不管是我的头脑、手脚、子宫、还是阴道。
然而,现在的女权主流支持堕胎合法,却反对卖淫合法和代孕合法的——每当这种时候来临我又觉得自己非常割裂。
堕胎在中国是合法的,中国女人不用冠夫姓,很多人由此得出“中国已经做到了男女平等”这一荒谬的结论。
演员陈冲曾经做过一次采访,提到在她刚长大的那个时间段的中国,其实男女真的是相当平等的,是“女性撑起半边天”的时代——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那个时候的“平等”实际上处于生产力需要而简单粗暴地抹去了男女之间的差别。
就像我们的媒体鼓吹的那样:女性在疫情中是英雄,和男性一样勇敢、强大,而当疫情告一段落,女性就要回到“妻子”、“女儿”、”妈妈“这样的支持性社会角色中去。
贝拉(Bella Abzug)Bella戴着眼镜、身材微胖,穿着嬉皮,但从外形上看甚至有点滑稽。
她是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的创办人之一,早在60年代就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反战人士,精通政治谋略,可以说是非常懂得这个建立在男权核心之上的政治机器运转的方式。
但在妥协和谈判中为女性争取权利的同时,Bella也在长期的政治博弈中变得“圆滑”,于是遭遇了一些对于她“不够激进”的批判。
我本人是经常被评价为“激进分子”的一类,所以渐渐地我也悟出了一个道理:你激不激进,其实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取决于谁在评价你。
在你20岁时决定要和真爱结婚,这不激进;但等你30岁的时候还因为没有遇到那个人而不结婚,就变成了激进;大家都生一胎时,你主张生二胎的权力,你是激进;而当大家都生二胎,你坚持不生,或者只生一个,也会变成激进——坚持日心说的哥白尼,在当时也是一个被烧死的“激进派”。
如果说激进确有一个定义,那也是一个流动的定义,它不是是一个我们可以用来判断的条件,更不是一个我们可以用来批判的规则,批判别人激进的同时,你只不过在证明自己有多保守、多落后。
雪莉(Shirley Chisholm)Shirley是美国第一位国会黑人女性议员和黑人女性总统候选人,她在女权主义者里的特殊身份让她成为了为贫穷的底层女性和非裔女性的代言人,她也是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的创办人之一。
Shirley的核心诉求就是她想成为一个黑人女性总统,所以她的阻力不仅来自于男性,还来自于女性。
她在组织内部的争论也进一步验证了我以上关于“激进”的观点:对Gloria来说,Bella是保守的;但对Shirley来说,Gloria也很保守,因为她认为“一个黑人女总统”太激进了,不应该成为她们现阶段争取的目标。
但当Gloria说服Shirley将自己的一部分选票置换给白人男性议员,换取他对ERA的支持后,这个白人男议员又狠狠地摆了她们一道,拿着Shirley的选票投了否定票。
贝蒂(Betty Friedan)Betty被称为“现代妇女解放运动之母”,著有《女性的奥秘》一书,主张“解放所有家庭主妇”,被认为是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的导火索。
Betty的主张直接和Phyllis Schlafly针锋相对,《女性的奥秘》也被Schlafly在她创立的“美国革命女儿会”上点名批评。
Betty的丈夫为了更年轻的女人而抛弃了Betty,这就成了Betty的弱点:这个事实令她感到羞耻,而她作为一个4、50岁的中年妇女,对恋爱的渴望也更加让她难堪。
Betty尝试约会,但约会的男人只对Gloria感兴趣;当Betty和Schlafly在大学辩论时,Betty在更衣室外面试图和Phyllis的老公Fred的调情,更是被无情羞辱。
Phyllis攻击她是一个弃妇后,Betty恼羞成怒、失去控制,当场反击Schlafly是一个女巫,自己恨不得把她绑起来烧死——“烧死女巫”一直以来都是男权迫害女性的举动的一种代表意向,所以当Betty说出这句话之后,现场一片哗然,之后的辩论环节兵败如山倒。
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说:女权主义者就是在和自己体内厌女的部分作斗争的人——Betty正是如此,她深知道她那个喜欢年轻女人的前夫是厌女的、她深知道Schlafly攻击她是弃妇是厌女的,她也更加深刻地知道为此感到羞耻的自己也是厌女,但她却没办法战胜、也无法接受这部分“厌女的自己”。
这一点我真的非常能relate!
就像我深知道对女性的体型攻击(body shaming)是厌女的,我深知道用外表去评价一个女性的价值是厌女的,我也更加知道我因为超重而自我厌恶是厌女的——但仍然,我没办法说服自己不去自我厌恶,甚至无法战胜体内的“厌女基因”也成了我自我厌恶的源头。
吉尔(Jill Ruckelshaus)Jill是全国妇女政治核心小组中唯一的共和党人,她是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支持者,同时也是积极推动女性堕胎权的社会活动家。
她是偏保守的共和党内的女权主义者,穿着打扮更像Phyllis Schlafly,而不是自由派;就连她与Phyllis之间的辩论,也是私下进行的,更偏向于是党内之争。
但是,恰恰是因为Jill作为一个常年活动在政治舞台上的工作女性,她真实地看到工作中女性的处境,才让她觉得女性应当在家庭以外的场合也展现出自己的力量,并且获得法律的保护,这使她成为了一个女权主义者。
Jill也许不尖锐,而是更多地依靠人脉、政治手段和温和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她的共和党身份也给了观众另一个看待平权运动的角度:同是共和党出身,Jill是“饱经男权制度洗刷”的工作女性,而Schlafly是在无关紧要的基金会“工作”的家庭妇女,她们之间观点的对立,来自于她们不同的经历和生活环境。
当Schlafly对Jill说“淑女是不会受到性骚扰”时,Jill愤怒地反击:They could be you. They could be me.
而事实上,Phyllis“从政”的第一天就遭遇了男政客的性骚扰:男政客对Phyllis粉色的裙子不加掩饰的赞美、揉肩抓胳膊等过度肢体接触、甚至暗示Phyllis在会议结束后去他的酒店。
而在那个议员办公室里,当Schlafly被要求做会议笔记时,她抬头去看其他男人的表情,镜头一个一个扫过去,没人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女人无法身居高位,最多是个“秘书”。
于是Schlafly假笑,站起身去拿笔,这时她回过头来看那些忽略自己、已经开始侃侃而谈的男政客们……男人们讨论的声音模糊下去,和窗外清晰的“ERA”的口号交织在一起,那一刻Phyllis的表情是复杂的,因为她知道自己正在遭遇性别歧视,但她却不能愤怒。
Phyllis Schlafly迷人的、标志性假笑《美国夫人》中的不同女权运动代表都有各自的诉求,也有自己的政治处理方式,我们惊讶于女权主义内部竟如此分裂的同时,也惊讶于她们竟也可以如此团结。
作为观众,以及另一个镜像世界的参与者,每当我看完一集《美国夫人》,我就会感到更加不孤单。
我很难去完全讨厌其中一个角色,也无法完全赞同任何一个,我从每个人身上都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我的同伴。
世界从不分为彼此,你我永不孤身一人。
Devided we fall; united we stand.佛4 完整影评 👉 《美国夫人 I》:女性平权激进吗?
《美国夫人》是一部罕见的以“反派”为主角的剧集,大魔王凯特 ·布兰切特饰演的菲莉丝是一位反对女权主义、反对同性恋平权以及反对堕胎合法化的保守派代表。
一个人什么样的人,究竟有是以何种理由,胆敢反对这些今天看来天经地义无比正确的东西?
(因为大家对大魔王的外号更加熟悉,所以下文提到女主都用大魔王代替)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详细解释大魔王作为保守派的反对理由;第二部分,介绍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平权法案修正案的失败;第三部分谈一下大魔王作为女性在政治圈的困境以及剧中不太明显的褒贬表达。
本文不是历史事件堆砌,而是要讲明白美国女人们在奋斗什么,以及其中成败的原因。
一,保守派为什么反女权反男女平等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大魔王反对的这个《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 Equal rights Amendment ,简称ERA)究竟是什么?
其实法案很短,只有三句话:第一款 在法律之下权利平等,美国或任何一州均不得由于性别关系予以否定或限制。
第二款 国会有权采取适当的立法以实施本条的规定。
第三款 本修正案自批准之日起两年后发生效力。
这个看似天经地义的法律有什么可反对的呢?
其实主要是大家对“平等”一词的理解不同。
这里我们结合第一集结尾大魔王的一次演讲来解释。
大魔王说她不反对女性外出工作,这是个人的自由,她反对的是人们向家庭主妇的“开战”。
就像现在我们社会中对家庭主妇的敌意,好像一个女人不工作就有什么地方不对,就好像成为了丈夫的“寄生虫”,更进一步的很多女权主义者把婚姻比喻为舒适的“集中营”。
另外反对的是把男女抽象意义的平等理解为男女一样,比如女性也要强制参军,比如无性别的共用洗手间。
现在的加州已经在调查问卷中把性别一栏扩展成了6种,而且在多所公立学校实施了第三性别洗手间。
(美国1973年之前还是实行的征兵制,也就是参军是抽签决定而且是强制的,不同于我们现在的自愿兵役制)
这一切的理由就是不顾男女的不同而强制追求一刀切式的平等是不切实际而且弊大于利的。
上帝是用亚当的肋骨造的夏娃,是大魔王经常引用的论据来源,当然对于中国人这个论据略显牵强,但是对于当时有着强宗教传统的美国人,这一点是不能质疑的,也就是上帝造人的时候,男女就不一样。
(当然不信宗教的我们也会同意男女天生就是不一样)这就直接导致了,军队、警察等工作男性占压倒性多数,护士、舞者等工作女性占压倒性多数。
生孩子也只能是女性,当时很多美国州都通过了保护妇女就业和人身权利的法律,可以理解成美国版的《妇女儿童保护法》,如果真的要求完全绝对意义上的平等,这些保护措施也应该取消。
再加上美国人离婚中一般男性会付给女性赡养费,如果绝对平等,是不是这一权利也会消失?
我国宪法家庭主妇的工作和男性在外的工作同等重要,抚养孩子的责任在传统家庭中一直是女性的角色,而且孩子是人类的未来,所以任何诋毁家庭主妇的言论,一定会遭到女主角的反击,尤其是大魔王的角色在剧中有6个孩子。
当然她在演讲中提到的,女性被征兵以及男女共用的洗手间,大概率不会出现。
但正是这一提法,让反女权运动成功阻击了平等法案修正案的通过,因为调查中现实大多数投票反对法案的人都相信,法案的通过就代表上面两件事将变成现实。
大魔王和原型大魔王的反对理由说到底其实就是右派保守主义的典型观点(不要被名词吓到),其实很好理解,也就是大魔王认为现在世界之所以是这个样子,都是有原因的,不要动不动乱改,很有可能越改越糟。
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强调大体上男主外女主内的自然分工。
相反剧中自由派的观点,就是要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大魔王眼中无疑是对美国传统的破坏,而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就是因为我们的传统,可以把她理解为捍卫美国传统文化的斗士。
另外在美国一般来说共和党持有保守主义主张反对同性婚姻和堕胎合法化,民主党持有进步主义主张,支持二者合法。
二,美国政治风向转变中夭折的女权运动很多人都听说过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其实这就是美国1950年到1970年的民权运动的一部分,本剧中争取男女平等的运动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女权运动在美国的第一次浪潮是1910年代以投票权为争取对象的斗争,最终1920年,全体美国女性都有了投票权。
《平等权利法案》是第二阶段的代表,开端可以看做是剧中那本《女性的奥秘》的出版,但是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当然失败的理由有很多,其中美国政治的风向的保守化转向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
1950年到1970年代,美国的黑人平权运动、反战运动以及嬉皮士运动此起彼伏,而且在首席大法官沃伦为代表的最高法院通过了多项里程碑式的自由派改革希望看到的案例。
比如在罗诉韦德案中确立了堕胎合法化,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中判定种族隔离违宪,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确保了新闻媒体的言论自由。
本剧中就略微提到了女权运动的第二个目标——堕胎合法化,最近出的新片《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也是关注的这个问题,我再该片影评中谈了美国堕胎合法化的历史和现状:《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特朗普是否会让堕胎变成一种特权?
但是随着1969年曼森家族成员闯进导演波兰斯基家中滥杀无辜,整个社会风气开始转变,到了1980年里根上台,新保守主义大获全胜,而《平等权利法案》正是在政治风向的转变中夭折。
走进男人俱乐部本来该法案在1970年8月10日在众议院以350票比15票的压倒性多数通过。
两年后又在参议院以84票对8票通过。
按照宪法第五条,一个宪法修正案在参众两院通过后,还要四分之三以上的州议会通过。
这一过程开始还是比较顺利,到1973年底已经有30个州通过,可是后来受多种因素影响,不但通过的州越来越少,1977年之后再无一个州通过,就连原来通过的州也有的做出了撤回决定。
于是1982年6月30日,各州投票的截止日期到来的时候,只有35个州通过,距离最低需要的38个州只差3个州。
(当然撤回是否作数,以及截止期限问题在法律专家中有分歧,所以该法案理论上还是有通过可能性)三,保守派电视台的宣传?
本剧是福克斯有线电视网和Hulu合作开发的剧集,而我们知道该公司一直是美国著名的保守派媒体,虽然剧中对女权运动人士的描写都没有刻意黑化,但是大魔王的形象无疑是本剧价值观的体现。
其中比如Gloria吸烟以及和政治势力的妥协,其实和大魔王完美的形象和死磕精神产生了对比。
注意裤装剧中大魔王的表演当然是一如既往的初衷,包括她作为该运动领袖在面对男性占主导的政治界的无奈,以及她必须扮演的好主妇给她带来的压力,都表现的十分到位。
具体来说就是必须扮演好家庭主妇的大魔王在面对丈夫的那种要求时,虽然同意却十分无奈,这个镜头很好的表现了这一点。
再加上她在华盛顿的时候,面对男性占绝大多数的政治圈,她没有抱怨或者说什么自己被压迫,而是用自己的犀利观点,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即便刚刚被男人要求当个给大家做笔记的角色。
其他一种老演员也都是老戏骨,剧集在服装道具上也十分用心,大魔王为首的家庭主妇永远是高雅的裙装,而女权主义者们则是五花八门,而且裤装居多。
本剧一共9集,今天才播出3集,后面剧情的发展应该更加精彩,非常想看大魔王逆境中如何击败对手,下周拭目以待,而且应该会更新更多解读。
最后放上之前写过的两篇关于女权和保守派价值观的长文,有兴趣可以看看,解释的更加翔实:天堂辩论《冰雪奇缘2》而说出的女权真相从《肖申克的救赎》和《阿甘正传》看平等与自由的百年恩怨
美国那边街头运动已经闹了创纪录的十二天了,看昨天华盛顿DC林肯纪念堂下的广场,这事好像没有短时间消停的意思。
抗议者以前所未有的声势反对“系统性种族歧视”和“警察滥用暴力”,这样的运动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变革?
街头运动将走向何方?
恐怕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
近日看美国各色政客的表现,从躲在地下室疯狂发推的总统,到抚棺痛哭的市长,实在难以让产生有什么信心。
再大的街头运动,也会第一时间转变化两党互殴的素材。
而对死者的英雄化“国葬”,到对施暴者的从重从速审判,明眼人都知道,这些无非是些公众愤怒情绪的安抚剂而已。
治标都可能无效,更何谈治本?
以情绪为核的街头运动,是否能带来什么本质性的政治倡明和进步?
说实话,我看这个问题是比较悲观。
正好前日看完了FX出品的政治剧《美国夫人》,这种悲观情绪不禁又加了一层。
9集迷你剧《美国夫人》(Ms. America)无疑是今年最出色的政治剧,而剧集最后一集的最后一场戏,无疑又是整部剧的“剧眼”。
我们先从这里说起: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里根参选美国总统。
一直致力于阻止《平等权力法案》(ERA)成为法律的保守派政治活动家菲力斯·施拉夫利(Phylis Schlafly),最终选择助选里根,并为他提供了一份保守派核心选民的邮寄名单。
1980年11月,里根胜选,施拉夫利夫人认定自已即将被里根选入内阁,自已的政治生涯将进入新的篇章。
11月的一天,施拉夫利家的电话终于响了。
老公接了电话之后,兴奋地捂着话筒跟老婆比划:“是他!
”施拉夫利夫人款款拿起话筒,笑容满面地准备接受新总统带来的好消息。
我们只能听话筒那头里根的声音。
他感谢了施拉夫利夫人对他的支持,特别是那份邮寄名单。
但他话锋一转,说他现在已经成为女权主义者的眼中钉,再也不能与反女权的团体或个人有太直接的关系了。
话说的很明白了 --- 施拉夫利因为高调反对ERA,是美国民间反女权政治力量的代表人物。
为了避免与“反女权运动”过多交涉,里根决定放弃施拉夫利这颗棋子,不再邀她加盟内阁。
这就是中国人十分熟悉的“鸟尽弓藏”。
施拉夫利夫人一时无语,而电话那头的总统也就客气地挂断了电话。
施拉夫利夫人呆呆地坐在那里发怔,全程旁听了她与总统对话的老公走进来看着他,做了个惋惜的表情,然后说:“晚饭吃什么?
”施拉夫利夫人怔怔地站起来,走进厨房,系上围裙,开始削一枚土豆。
全剧终。
《美国夫人》九集刻画上世纪七十年代围绕ERA的美国政治,特别是民间政治,的风云起伏。
在保守派政治活动家施拉夫利历经十年的推动之下,ERA终究在三个州未能通过,一直到现在也未能成为法律。
作为民间政治斗士,她成功阻挠了女权主义在政治上的进步。
但看懂《美国夫人》的观众知道,施拉夫利参政并非为了反女权本身。
她原来专攻的领域是外交政策,只是看到ERA出现后,才发现“反女权”才会给自已增加政治法码。
她的政治野心是进入体制(这也是她年届中年还奋发学习法律争取名校法律学位的原因),所以里根组阁时将她抛弃,对她来说是一场失败 --- 尽管在阻止ERA这件事本身是取得了成功。
施拉夫利败给了里根的政治手腕,而她的对手,一众女权主义斗士,同样也败在另一名总统手上。
这位总统,就是卡特。
七十年代女权早中期,女权运动在美国发展得如火如荼。
到七十年代末,女权运动的领袖贝拉·艾布扎格也在卡特政府中的一个女性权利委员会任主席。
在选战中卡特政府为平衡各方选民情绪,决定放弃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因此断然辞去艾布扎格委员会主席的职权。
被政府抛弃的女权运动诸领袖愤愤不平,全部从委员会辞职,女权运动再次回到民间,后来再难成声势。
ERA也竟再未在三个堡垒州获得通过。
所以到最后,女权和反女权这两个民间政治阵营,虽然相互对立,殊死角逐了十多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输给了政客们的算计;它们双方发动的轰轰烈烈的街头运动,最后都消弥在政治体制的铁幕之后。
这是看完《美国夫人》后得到的观感 --- 这部剧不仅讨论女权和反女权,更深入揭示了政治的本质。
其中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带着观众认识政治运动中的一个个人物,由此剥开政治事件的一层层表象,最后到达剧集所要表达的那个核。
每个人开始看一部影视作品,通常都会有一个预期。
《美国夫人》的片名、海报,以及凯德·布兰切特这样一位大牌演员的出演(实际上这是她出演的第一部电视剧),这些都给人一个印象:这是一部少有的,站在保守派立场的政治剧,将会塑造一个保守派政治英雄。
第一集大概是给人这样的印象 --- 家庭妇女施拉夫利夫人容貌优雅,举止端庄,相夫教子颇有建树,而又以巨大的热情投身政治事业。
但随着剧情的展开,你会开始发现她那种笑容可掬后面的虚伪,还有那种深藏不露的野心。
你会发现这位反女权的代表人物,内心里其实就是一个强悍而独立的女权主义者。
在外面高调悍卫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她,在家里又必须低眉顺眼去扮演一个从众入流的妻子和母亲。
她志不在厨房,又不得不自限于厨房之中,因为一份政治野心,她必须承受这样的撕扯。
于是菲莉斯·施拉夫利,就成为电视剧的世界里少有的血肉丰满的而富于深度的人物,饰演她的大魔王布兰切特不出意外地发挥着她强大的气场,但这一次,她演出了一个反派角色外表的风光和内心的沟壑,又成为她个人演艺生涯里的一个新的标志。
在认识施拉夫利的过程时,我们也开始认识女权阵营的一众斗士:漂亮摩登的格罗莉亚,肥胖但气场逼人的贝拉,看上去十分凶悍的贝蒂,有志于竞选总统的雪莉等等……
这些人各有各的政见,也各有各的短处,但个个活得生动鲜活而自然,不像她们的对手施拉夫利,好像每天都在人前扮演别人。
《美国夫人》采用一种“连续剧中的系列剧”的模式,每一集在推动整体剧情同时,聚焦于某一个人物,以此完成了出色的“群像”塑造。
当观众跟着这种模式认识运动中的一个个人物时,剧集挺女权的政治立场,其实就昭然若揭。
这时你才会感叹:原来大魔王演的,是一个反派!
原来所谓“美国夫人”,其实是一个反讽!
作为政治剧《美国夫人》自然还是持有自由派和女权主义的政治立场,但其出色之处在于这种政治立场并未作预先假设。
它带着观众回到七十年代女权和反女权运动的民间和街头,在展现历史的过程中让观众一点点靠近创作者所持的政治主张。
但《美国夫人》又不仅仅是关于女权或反女权的主张。
对于两个阵营中的政治活跃分子(Activists)来说,她们曾经轰轰烈烈的街头斗争,最后其实都无疾而终。
女权主义者不能说赢,因为ERA最后没有通过;反女权主义者也不能说赢,因为美国五十个州里,毕竟只有三个州没有通过ERA,而女权思想仍然开始改变了人心。
而他们的斗争,最后在政府体制和权力面前,都显现出同样的苍白无力。
街头运动究竟能对政治和社会带来几分改变?
看过《美国夫人》,你会感到某种茫然。
而当然最好的文艺作品,都是能联系到今天的现实世界的。
《美国夫人》的创作,相信是与川普治下保守主义的大行其道相关,是自由派知识分子“借古喻今”的一记逆袭。
而联系到今天美国上百个城市大街小巷上演的示威甚至暴力,你可能会对政治进步的前景,感到更加茫然。
因为《美国夫人》展现出政治的功利和冷酷,以及民主政治的虚伪和阴暗一面。
激情澎湃的街头运动,最终都被冷酷阴暗的权力所吞噬,最终消弥无迹。
政治和社会问题于是就成为沉疴痼疾,直到下次街头重燃怒火。
之后再归于平淡,之后再爆发动乱……这也许就是民间政治与权力政治循环往复的角力互动,这种循环往复中,人类的政治和社会毕竟还是会取得一点点“寸进”。
就好像 ERA 虽然未能通过成为联邦法案,但女权思想毕竟还是深入人心,改变了几代人的思维方式。
所以悲观之余也不妨抱些希望 --- 只是任何社会的变革,都需要时间和耐心而已。
乐观与悲观,其实可以一体。
最后是一组剧中人与现实中真实人物的对比。
真实,带来力量,你不能能敬佩创作者的诚意:
20世纪70年代,保守派活动人士菲莉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凯特·布兰切特 饰)领导了一场出人意料的反对“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ERA)”运动。
让我们通过她与一众第二波女性主义者——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罗丝·伯恩 饰)、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特蕾西·奥尔曼 饰)、雪莉·奇瑟姆(Shirley Chisholm,乌佐·阿杜巴 饰)、贝拉·艾布扎格(Bella Abzug,玛戈·马丁戴尔 饰)和吉尔·拉克尔斯豪斯(Jill Ruckelshaus,伊丽莎白·班克斯 饰)——重新见证70年代文化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攻坚战是如何永远地改变了美国当代政治版图。
在平权法案早已不再争论的今天,再回头看当时家庭主(贵)妇们担心的“我们的女儿要被征兵去蹲战壕,厕所将不分性别,传统家庭会解体,美国会完蛋”当然很可笑,但那些因担忧自己会失去性别红利而反女权的金丝雀女士们依然存在,当时存在的非议和反对,现在依然存在甚至更糟,直至现在美国甚至都没有过女性的副总统,而希拉里和沃伦都相继经历了竞选和名声双重滑铁卢。
回头再看70年代的女权主义者,其实能给我们上很好的一课。
第2集,Gloria Steinem 冲 Bella Abzug的一段:Bella: This might not be the right time.(推进堕胎合法化)恐怕还没到时候。
Gloria: Well, when is the right time? 什么时候才是到时候?
Bella: After we put McGovern into the White House. 等我们设法推举麦戈文进白宫。
Gloria: So what, (after) a year? two or maybe a decade? How long are we supposed to wait? How many more women are going to die from botched abortions while we wait for men to feel comfortable with us having control over our own bodies? How many women are going to be forced into giving birth to babies that they can’t afford to feed while we wait for housewives who have no idea what it’s like to have to work to survive to feel comfortable with women having power? How long do we give people to adapt to change? 所以呢?
那是一年?
两年?
十年?
我们究竟还得等多久?
究竟还得有多少女人因为拙劣不正规的堕胎手术而死,而我们在等男人对女性有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这一概念不再感到不适?
究竟还得有多少女人被迫生下自己养不起的孩子,而我们在等对工作毫无概念的家庭主妇对女人可以拥有权力这一点不再感到不适?
究竟我们还要给大众多少时间去适应变化?
Am I the only one who’s fucking tired of waiting?只有我一个人受够了这种等待吗?
(McGovern始终没有当上总统。
)这一段让我特别触动。
尤其这两天在看胡适的《容忍与自由》,其中说到一个观点,什么是道德?
旧社会人们认为女子离婚是不道德的,却认为男人三妻四妾道德得很。
道德只是社会习惯的总和罢了,想改变这些习惯的人往往被斥之为不道德。
女权主义者做错的事,就是呼吁和推动改变。
不但得把大众拉着走,推着走,还得给他们时间适应这种变化,变化太急剧是错,即使是为了挽救生命。
第3集,竞选总统的黑人女性Shirley Chisholm被施压要求退出并支持民主党大势所趋的候选人,否则之后仕途不保(结合实事,今年Warren因为没有endorse任何候选人也遭受了巨大的非议,尤其被Sanders的支持者骂惨了)连Bella Anzug也来劝说她,因为担心“表现出不团结”有损女权团体的形象。
Shirley: I’m not going to roll over every time the men press too hard. If I do, it’s just gonna keep up the pressure and I’m going to keep rolling over.我不会屈服于施压,如果我屈服了,这种压力将一直镇压着我。
记得我刚开始自认女权主义者的时候,也是爱惜羽毛得不得了,并认为这是维护“女权”相关的理念和群体必须做好的策略性公关。
当时跟微博上激进女权的博主来来回回辩论好几个回合,其实都是我在劝她,要注意形象,不要授人以柄,不要落人口实,不要让一点点的不慎毁掉我们要拥护的理想——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傻得可爱。
好像只要你小心翼翼,就不会有人多方面找角度来攻击你,就不会有人冲上来就用脏话辱骂你,就不会有人罗织罪名来诽谤你一样。
我居然用了那么长的时间,才明白,被反对是摇撼习惯和传统、寻求变革者不可能不去面对的宿命,而这丝毫不值得害怕,至少不值得因为害怕而停止继续坚持。
而只有冲破了被反对的恐惧,才真正会感觉自己有力量。
让那些欣赏着我们戴着镣铐跳舞的人滚远,镣铐是用来砸碎的,不是乞求别人打开的。
我无意封女权主义者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先锋,只是越来越清楚,在变革中,别说想讨到所有人的好,就算想讨到一半人的支持,都是很难做到的。
马东说过,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那么被反对就是女权主义者的宿命。
这就是我选择参加的斗争的真相。
全靠大魔王撑着
绝赞的编剧,绝赞的叙述视角。sophisticated yet precise。我不觉得这个剧在讲述“女人之间是如何相互阻碍斗争”的,它只是聚焦在了女子运动中的女性们身上,而女性们确实刚好就是有这样派系和利益的分别。这是纪实,并非创造的戏剧性冲突。它没有用大篇幅去描写男性,但是每次落笔,都力透纸背。微妙的性骚扰,毫无愧疚地利用,将女性捆绑在家庭的发言。这是所有女性不需要被详细解释也能完全领略的东西。男权,是控制的喉舌,是宏观的背景,是具体的细节,是木偶背上拽着你一举一动的丝线。我们不缺了解对手的机会,但是我们缺乏了解朋友的机会。我们不知道和我们同为女性的人,说什么,做什么,捍卫什么。Here is a window, hope it will be easier in the future.
短评里大家都说的很好。这部剧对我的启发是,不论是反女权还是女权,都需要有一个或一批精英人士来引领、唤醒更多的人。如果没有,对议题的讨论就极易失焦,最后沦落到互相攻讦的危险境地,权利的争取就会原地打转。如今微博豆瓣小红书上不断引起骂战的女性议题,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就已经讨论了一遍又一遍,影响甚至持续至今,这是最让我唏嘘的地方。(更多的这里不能说噜)
三星观望。现在的电视剧确实少有从保守派视角讲故事的。
民主党和共和党直接有撕扯外,还有党派内部的利益纠缠,就算是同一阵营也有种族主义和女权主义之间的冲突,对立以及分裂女权内部,一部分人代表底层女性,一部分人代表了黑人团体,一部分人代表了LGBT团体,一部分希望被迫卖淫的女性拿到的钱有保障于是希望通过卖淫条例,一部分致力于堕胎合法,什么都想要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没得到菲利斯们全阻止就完事了。虽然她未必反女权,但是她的利益和工人阶级是对立的。希望通过反女权进而从政可反平权过程中,小姐妹包括香蕉姐在内的精神反水,还有家庭关系上一个从政但是苦于晋升的丈夫,子女全是左派,还有个儿子是同性恋。菲利斯聪明有手腕 就算是政治立场支持丈夫和他也有博弈,对好姐妹香蕉姐说卖就卖🐮🍻。对其他朋友也轻易利用,可惜里根总统为了政治还是最后为他人做嫁衣。第八集赛高!
保守主义的每个论点都站不住脚,反对女性主义的,正是安于婚姻的人,婚姻本身就是父权的,女人以父权捍卫父权,真是可笑。大魔王演的过于教科书,不喜欢。
在里根选择背叛她后,挂完电话的一个镜头,从窗外拍向她的正脸,窗户像是她被困住在一个牢笼里,数千年来的一个缩影,味同嚼蜡。 修正案固然不是全面美好的,但也代表着时代的进步,但反修正案的,是数千年的男权文化下的悲剧成果。女权永远不是对个人或集体的道德绑架,它永远的初衷都是为女性在社会上谋取平等的机会,任何极端的道德评判,都是反女权。 如果你不是女权,那就请你闭上嘴。平权修正案没有通过从来不是反女权者的功劳,它只能证明女性不够团结,真正的敌人是在背后高高在上的白人至上男性与资本的侵蚀,就像从一开始说的,“你不用多做什么,平权修正案也一样通过不了。”
这类剧我给她起个名字叫“女权玛丽苏”剧,它和玛丽苏剧正好相反,剧里面几乎没一个好男人:要么是性骚扰犯、要么是厌女症、要么是父权政客。当然,如果有正面男性,那一定是黑人、gay、或者是原谅女友同性出轨的绿帽男。嗯。ERA当然每个字都是对的,可惜是条赘法。
我说。这部剧不是在讲反女权。而是说如果一个女权主义者不女拳或者反女拳,反对和男性斗争的话,自己争取女权的路会变得多么崎岖。
想要的太多,所以太多都是浅尝辄止。很多核心问题都有触及,但是毕竟主角不能黑嘛,女权更不能黑,所以根本没法展开讲。真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部问题如此明显的剧被捧上神坛,是我们太缺少关于女性问题讨论的剧了吗,就和剧中的女性一样拼命在为能自己发声的平台而抗争。
内容是我感兴趣的范围,但是FX的制作按理来说应该不错啊,但是看完第一集觉得有些混乱,没有纸牌屋的叙事节奏.
。
我还是没懂她为什么不支持平权,就像不懂为什么有人拦在医院门口不让救护车进出,为什么有人边研究法律边等一个小女孩过14岁生日
女权历史剧,别人走过的艰难每一步,都别想跳过
很特别,站在反女权的角度讲女权运动。凯特布莱切特表演一位共和党派的有学识的有优越感和精英感的家庭主妇非常到位,拿捏很到位。但她的观点让我极度不适。所以只能把本剧当作是了解历史来看吧。
只有我觉得不知所云??
非常不错,精细复杂。喜欢香蕉姐的角色和她最后一句台词: “I was afraid.”
一面倒的黑保守派可真的可以吗
Schlafly夫人,右派精英,哈佛国际政治毕业对国际事务熟悉得不行,养了六个娃都没孕傻能在50几岁回学校读法律,这哪是常人的精力。这人根本不算家庭主妇,不是说非要进入劳动力市场当社畜才叫工作,这个女人有政治活动,丈夫还支持,工作家庭平衡,其实她本人比谁都女权主义。她的问题在,一切都为了自己政治筹码,所以虽然性别女,但没跟ERA站队,结局是被里根利用之后抛弃了,没进成内阁,剧的倾向很明显了,不要以为你是精英就可以跳出社会范畴。在中国,有错觉觉得不是性别差异而是阶级或地方差异,比如旧社会觉得贵族家大小姐根本不受气呀穷人家女儿才惨,现在是一线城市女性挺自在的呀小地方和农村才惨。这样想就犯了跟S夫人一样的错了。结合国内这些年越来越妖孽的政治风向,年轻一代女性生存要靠自己争取啊。
这片堪称为女权主义者和民主党人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好一部献礼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