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盲视

Blind,盲

主演:艾伦·多丽特·彼得森,亨瑞克·拉斐尔森,薇拉·维塔利,Marius Kolbenstvedt,Stella Kvam Young,Isak Nikolai Møller,Jacob Young,Nikki Butenschøn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语言:挪威语年份:2014

《盲视》剧照

盲视 剧照 NO.1盲视 剧照 NO.2盲视 剧照 NO.3盲视 剧照 NO.4盲视 剧照 NO.5盲视 剧照 NO.6盲视 剧照 NO.13盲视 剧照 NO.14盲视 剧照 NO.15盲视 剧照 NO.16盲视 剧照 NO.17盲视 剧照 NO.18盲视 剧照 NO.19盲视 剧照 NO.20

《盲视》剧情介绍

盲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奥斯陆》的金奖编剧艾斯基佛格,今年首执导演筒长片作品《盲》,一鸣惊人横扫国际各大影展,拿下柏林影展最佳欧洲电影奖、日舞影展世界电影单元最佳剧本奖,以及入围挪威奥斯卡七项大奖。透过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影像魅力,捕捉盲眼女主角内心的脆弱与偏执。 最近失明的英格丽 几乎足不出户,尽管失去了视力,但她的心与想像力仍旧清晰而活跃,但恐惧却让她在自己的内在世界,书写出另一个人生剧本。 她时常幻想外出上班的丈夫偷溜回家,观察她在家中的一举一动,或是在网路上认识了一名单亲妈妈,偷偷与她约会;英格丽看见他们在餐厅里谈笑着,突然间,女子失去视力... 而察觉到异样的丈夫不久和女子分手,但她却说自己怀孕了,还挺着大肚子到派对上找他对峙。正当女子一身滑稽的礼服成为众人的笑柄,英格丽仿佛走进自己的幻想世界,化身成穿着礼服的女子和丈夫对峙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关于女儿Smoking师爷请自重寄信人、是谁?婚姻诊断冰临险境酋长的男人跳舞吧!爸爸雄狗狗大冒险自杀四人组瓶中信幸福有配方古墓兽影驭风男孩双重时间设得兰谜案第七季盲女鳄鱼男孩阿洛七骑士:革命-英雄的继承者-天鹅恋婚词离曲第二季卡比尔辛格仿生超极限遇见你的那天踏血寻梅爱你们的希尔德逐浪之夏第二季反恐特警组第七季第三只眼2叶问宗师觉醒

《盲视》长篇影评

 1 ) 论现实和虚拟的结合

《盲视》《aloys》《夜行动物》《恋恋书中人》《笔下人生》这类主人公作为画家、小说家等的故事,无外乎都是自己依靠自己发达的想象创造了一个故事和人物,两条线索交叉并行。

不管故事的走向如何,能看到最终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都交叉在了一起,给观众以高潮。

《恋恋书中人》这种属于一开始虚拟世界就和真实世界混杂在了一起,《aloys》《笔下人生》《夜行动物》《盲视》就属于一开始分开的,两条线索企图交织在一起,并在最终交织在了一起。

两个世界的交织,是这类故事的必定规律。

在这些当中,导演手法最称奇的是盲视,盲人因为缺乏视觉感官,而用想象填补了自己的空白,她想象自己先生的出轨,想象他和另外一个女人的偷情,想象另一个女人和她一样盲掉,想象自己和丈夫的对峙,并最终和自己达成和解。

那么,创意在哪里?

一制造虚拟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用电话和另一个人对话,从而制造幻觉的;因为知觉障碍(盲人),用想象创造一个世界的;作为艺术家,用小说来制造一个人物的;小说的人物与现实进行照应的。

所以基本上是两种,真实存在的虚拟世界(奇幻电影)和虚拟存在的虚拟世界(现实题材);然后虚拟世界的成因和载体不同,成因可以是艺术创作(小说《夜行动物》《盲视》、电影、绘画)、科学技术(《创战纪》的电子世界、脑中世界、平行世界)、大脑想象(纯臆想《aloys》)。

这类题材的特色在哪里,关键是极大满足观众“造梦”的需求,同时代入观众本身,观众就是一个普通人,他们和主角一样生活在普通的世界里,主角进入了幻境,幻境的脑洞大开很好地满足了观众的想象,观众能够被角色带着走进这个新世界。

这种想象包括两部分:虚拟世界的神奇的世界观,以及两个世界交互的关系。

 2 ) 盲女的心路

最近看了一部很小众的电影,盲视一位容貌一般身材绝佳的妹子意外失明天天在家枯坐,性的欲望时时刻刻冲击又担心家庭的分崩,丈夫的变心于是开始构思小说天天宅在家中看A片的某男与丈夫聊天的某女都是自己人格意志的各种化身片子最最绝妙的地方就在那些阴冷灰白的背景当最后晚宴的一幕幕出现,幻化出各种场景真是让人击节赞叹,不知道似真似幻女主演技也很赞

 3 ) 《盲视》观心

(第六十八期)大隐小众电影小组观影会

当我们不能向外观察时,才开始转向内心的审视。

这原来是一部心理片,通过虚实参半,如梦如幻的镜头语言刻画出女主的内心戏。

其实也可以书就说整部电影都是女主的内心戏,是自己和自己斗争与接纳的过程。

导演用一种印象派似的或动漫分镜似的技巧,通过快速闪现与切换场景营造环境的氛围,女主一边写自己的故事,一边演自己的故事,一边回忆渐渐消失的自己的过去,即出现了三个时空的交错,处处都有伏笔和溯源。

片中完全由女主创造的两个人物,一个丑陋、有性瘾、害羞、却内心善良,一个年轻、漂亮、有性吸引力、却丑态百出,他们都是女主内心的投射。

她怜悯焦虑害羞的男性角色,给了他善良的心肠,而嫉妒年轻讨丈夫喜欢的女性角色,给了她百出的状况。

导演把女性内心的细腻、敏感、不安、焦虑、恐惧、纠结、患得患失和胡思乱想都较为深刻的表现了出来,让人欲罢不能最后发现,去和自己内心的念头博弈,揣测他人的行为和意图,都是行不通的。

而接受自己的想法,并全然投入其中,也不失为一种解脱的方法

 4 ) 一場春夢

若說夢境是人類潛意識的體現,藝術是人類夢境的再生,則《盲》便是我們觀看著Ingrid在夢醒與入夢中反復不休,意欲統整潛意識與理智的一場超巨大的春夢。

《盲》做為電影所必備的詩意與敘事,融在這一場春夢中,逼使觀眾各個成了佛洛伊德,勾引著觀眾主動完成了這一場替盲人做出理解與同情的「戲院諮商」。

《盲探》也好《盲劍客》也罷,世界上並不缺關於盲人的電影,何況是一個盲人的冒險。

《盲》的別出心裁,在於故事乍看之下是建立於後天盲人Ingrid獨坐高堂不願外出,由她旁白兼插敘她的丈夫與她的人生境遇的獨白;然而,當觀眾知曉了Ingrid的旁白來自她閒暇的寫作時,故事變進入了一場Ingrid「餵養」著觀眾資訊的斑斕秀場。

隨著情節的開展,觀眾會發現,Ingrid的獨白有時跟畫面的行為彼此矛盾;觀眾也會注意到,Ingrid會說謊,假藉回憶之中穿插了不可能存在於該時空的人物與發展。

觀眾跟隨Ingrid的舌語與視野齊步,卻一步步驚覺了這個敘事者的不誠,隱瞞,偽裝,真中妝假,假中挾真......當我們無從繼熟悉的線性敘事,以及「鏡頭必真」的直覺中,捕捉出Ingrid盲前忙後的真相,我們就勢必在觀看《盲》的過程中,主動成了意識介入影片的第三者,努力拼湊哪些是真事,哪些是假事。

而,Ingrid何以對觀眾說謊,又何以對觀眾坦白,動機的起伏,實則也是深窺盲人Ingrid在面對自己失明時,經歷了如何的驚恐與駭異。

觀眾甚至無法討厭這個過程,因編劇太明瞭懸念之強,琦夢之誘,能如何催使你我享樂於其中。

就我所見,《盲》絕對是個難以評價總分的電影。

看得懂的觀眾,絕對會讚嘆本片的敘事遊戲之純熟;看不懂的觀眾,絕對會在迷途於敘事遊戲而無從代入情緒,茫茫不知道看了甚麼。

但,我可以確定的是.....編劇Eskil Vogt實在太!

強!

我這輩子只看過幾次如此複雜卻又這麼飽滿的超優質劇本。

優質到Eskil Vogt本人也放不下心,親自來執導演筒。

融真與假,揭與隱,情與色,今與昔於ㄧ爐的超凡實力,Eskil Vogt替自己拿下了首次導演作的漂亮成績單,也證明了:頂尖編劇果然不好惹,連鏡頭語言都直接能在劇本疊合之中自然完成。

誰說導演才是鏡頭語言的佼佼開發者?

 5 ) FIFF26丨DAY5《盲视》:盲人的世界并不是黑色的,它只是偷偷钻进了更隐秘的地方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盲视》,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大钊看到后面才意识到很多画面是盲人妻子的“脑补”,现实里的丈夫和印象里的丈夫连外表都相去甚远,敏感的妻子一面假想丈夫对自己的背叛,一面把这种迷人的假象化为小说创作,虚实的交错感加深了观众对盲人妻子视角的代入,很妙的题材Michel_le幻想与现实交错,其实就是失明女主对整个环境的了解认知,将失去视力的无措,焦虑,压抑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几处转场很精彩,是女主不断认知想象的过程,似真似假折射入网很久之前看过,对其剧情记忆模糊,但对阳光照在女主身上、她的呼吸声、幻想的变换的记忆没有褪去,反而再次放大。

松野空松很少看到借助盲这个症状去展现想象力的混沌,常见的失控,情绪问题全被想象力给稀释掉了神盾局仔龙如梦似幻,同一人名在不同人身上的恍惚让你意识到这是失明女主的想象力,设计精巧。

#FIFF26#第5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盲视——情欲与孤独

大部分国产电影都有明确的受众性别倾向。

或男或女,在制作电影之前,就有比较清晰的轮廓。

然而,精准的观众定位,虽然能极大提高票房,剥开华丽的外壳,往往只有单薄的核心:取悦。

在我看来,电影做为丰富信息最强大的载体之一,不论最终票房如何,一旦上映就会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即使有别于新闻做为公众(官方)媒体的苛刻局限,电影也不该是如此散漫和随意以致于只为取悦而存在。

Blind, 挪威电影,中译"盲视", 讲述一个盲女和她的幻想世界。

镜头带着北欧电影与生俱来的清冷而克制,色调一直是微暗的,剪辑也仿佛有那么一丝游离,甚至很难捕捉到导演的温意。

这样一部本该深陷进固有的女性偏执模板的电影,编剧却填充了丰满的骨肉,描绘了一个情欲和孤独的世界。

盲女曾经是视力完好的教师,失明后惧于出门,黑暗的世界却敏感了她所有的感官。

幻想世界外,她对着空气中不存在的丈夫搔首弄姿,甚至脱光衣服在窗前伫立,病态的渴求着关注。

而在她的幻想世界中,对自身残疾的自卑,对婚姻关系的不安,伴随对情欲的渴望,她创造了奇特的各种人物:单亲母亲在网络聊天室寻找炮友,有焦虑症的偷窥狂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科幻片,电脑里还有着成山的色情电影,还有"幻想版"的丈夫顺理成章的偷吃出轨。

这些人物的关系相互纠缠影响,精彩万分的发展以致于盲女深陷其中,几乎不辨虚实真假,梦里梦外。

幻想世界中的这些角色其实都是盲女内心惶惶的折射。

她对关注的渴求得不到释放,压抑的几乎致病,表面却不得不伪装的安详而平和,仿佛一切都好。

而她幻境中的偷窥狂甚至对着电视节目学习在头上绑绷带假装受伤,以获得走在路上时行人的安慰和关注,甚至只是一个陌生人的拥抱。

盲女对情爱和他人关注的迫切需要,挥之不去的孤独感,都让她光怪陆离的幻境表现出异常的现实合理性。

来自现代社会的人类的敏感和顾虑,被导演通过极端例子完美的放大。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让我这么强烈的感受到,人类与情欲和孤独永恒相伴。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情欲和孤独来自时代,时空的局限。

而现代社会,又有谁真的被谁需要呢。

又有谁真的施以恳切地关注目光?

或许,乡野奇谈,明星琐事,时尚潮流,更被人们需要。

没有人在乎他人的孤独和呐喊。

即使被众人拥簇,幻境中你我依然是那个假装头部受伤,但只是需要一个拥抱的偷窥狂。

在这广袤的宇宙,每个人都是寂寞的星球。

自行旋转,永恒孤独。

虽然在永恒孤独截止感觉逼格冲天呢!

但是还是要多嘴提另一部电影,2014年横空出世,同样以盲人为题材的《推拿》,导演是娄烨,就是那个似乎电影中永远都有情色镜头,拍的《颐和园》到现在还没有解禁的导演...第六代导演中,管虎(《厨子戏子痞子》)奔向了商业片的康庄大道,就剩他和贾樟柯在文艺界相依为命,多年专注生活和底层人民。

娄烨的电影永远是有关爱的,对小人物的关爱,对社会的敏锐体察,平和又深刻的人情味。

新电影《推拿》亦如是,普世之爱,淳朴,纠葛,平常却浓烈——谁说盲人不能有真挚的情爱?

无论看见还是看不见,爱情本身都不会被错认。

 7 ) 想象与现实的模糊界限

一部很有意思的影片。

讲述了一个女人在失明之后的生活状态。

她无法适应各种不便,不愿意出门,把自己关在家里,一味地胡思乱想。

影片没有刻意区分哪里是真实,哪里是想象。

毕竟对于盲人来说,现实与想象的界限可能并不是那么清晰。

只是一些细节上的混乱和荒诞,还有镜头剪接上的暗示,才透露出片中渐渐展开的故事是盲女想象出来的。

直到她的想象越走越远,开始想象丈夫的外遇时,她的生活状态也已经变得一团糟了。

使她生活脱轨的是她发现自己可能怀孕了。

借想象中人物之口,她说出了自己的忧虑:一个盲人如何做好一位母亲?

将孩子养大,自己却不知道他/她长什么样,这是一件多么悲伤的事情。

也是在她的想象中,丈夫指出她的问题所在,并让她将消息告诉自己。

于是,她出门了,虽然不便,但是遇到了热心的帮助。

她买来测孕棒,让丈夫看到。

丈夫告诉她结果是阳性,并且面露微笑。

她开始准备迎接这个孩子的到来,开始用心地投入生活。

当然,她还是会想象,但是生活毕竟回到了正轨,她和她想象的人物都开始了新生活。

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之间界限的模糊,是本片最大的亮点,也可能会让观众起初陷入困惑。

但是,只要开始理解影片的用心,就会发现,现实与想象的纠缠不清,正是主人公盲女的生活状态。

她的想象世界再不讲逻辑,也终归是她内心孤独和焦虑的映照。

影片用高明的镜头语言,让观众有机会走进一位盲人的内心世界。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8 ) 意识和现实的相互侵蚀:自卑之歌

《可能》可能。

可能的形成。

可能的事物仅仅是一种物理侵蚀,它灼伤每一种美学或卡力斯惕克(感性学)。

—— 马赛尔 杜尚以下内容均为胡诌:首先,电影讲述的既不是欲望也不是爱情,是一个盲女的内心斗争。

电影是盲女为观众讲述的故事,故事是内心斗争的舞台。

但是故事是不连贯的,盲女在讲述的过程中在不断改变故事,舞台也不断变化。

讲述的方法不是语言,而是直接的内心活动,盲女把观众带入自己的意识中,所以经常出现没有现实中逻辑性的情节。

盲女为什么需要这个故事?

影片在盲女的自慰中结束之前,盲女始终是自卑的,自卑在影片中最直观的表现在于,她无法满足丈夫(由于自卑她甚至不愿尝试),自己也得不到满足。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对丈夫的猜忌,猜忌创造了Elin。

盲女的欲望在现实中一直受到压抑,欲望是各方面的,还包括被关注被保护的欲望,她需要发泄,媒介是Elin和Einar,但是光有媒介还不够,为了发挥媒介的作用,她需要一个故事。

这是个什么故事?

首先看看Elin和Einar这俩人。

Elin最初是盲女不安和猜忌的产物,她得到了盲女得不到的东西,其中有盲女所需要的关注、保护和丈夫,或者说盲女的一切欲望,因此盲女羡慕嫉妒恨,希望在Elin身上上演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然后扩大这个悲剧。

Einar则代表盲女内心深处压抑着的另外一种人格,可以说是她的本我,但是这个本我因为长期的压抑而扭曲,他长得丑,有性癖,还有焦虑症,盲女厌恶她的本我。

故事本身简单,Elin成为了盲女和丈夫之间的第三者,Elin变盲,Elin怀孕,Elin受到侮辱,在这期间,Einar一直是暗恋Elin的,或者说把Elin当作意淫对象。

故事在Elin变盲开始才真正由盲女主导,因为猜忌往往是不受主观控制的。

之后的Elin怀孕,Elin遭受侮辱都是盲女发泄的需要,然而盲女知道这只不过是自己编造的故事,Elin受辱后故事的作用也差不多完成了,此时盲女幻想中的丈夫说出了“你为什么一定要她这么悲惨?

”,这是盲女对自己的和解和反思,此时丈夫代表了盲女的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Einar也在场,他是突兀的出现的,丈夫说“为什么不让Elin和Einar在一起?

”,然后盲女冷笑,对Elnar投去鄙夷的目光,还说“没人能和有焦虑症的人一起生活。

”这是盲女自卑的另一处体现,而且反应了自卑的部分原因,言下之意是没人能和盲人一起生活,之所以Einar有焦虑症而不是别的什么病,是因为盲女认为此时的自己由于看不到任何东西而导致的不安和猜忌,胡思乱想,和焦虑症相似,也就是说之所以丈夫不能和盲女一起生活,不是因为盲女盲而是因为盲女有“焦虑症”。

现在盲女的所有性格特点我们都可以看出来了,她不仅自卑,还自我厌恶,没有自信也不相信其他人。

在电影的最后她相信了丈夫,但那是出于理智,她仍然不相信自己,她说“一切都会好起来,只要他能多些幽默感。

”为什么丈夫需要幽默感?

因为他需要以此来包容她日后仍然可能出现的臆想。

在故事的最后,失明的Elin挺着大肚子向Einar挥手,对女儿说“他虽然丑但是个好人,还常常帮助我。

”(不是原话,大体意思),这标志着盲女与内心深处被厌恶的自己的和解,盲女开始坦诚的接受自己。

这个故事看似是欲望的发泄,其实是对自卑的排解,是盲女与自己的战争,欲望不过是导火索,战争的结果是和解。

如果我们整体的审视这个故事,会发现虽然故事的讲述者是盲女,但整个故事不是一直处在盲女的主观控制之下。

盲女能够认识的“现实”很多是不确定的,她需要自己想象和回忆,比方说她把天花板想象的很高,但是这对于她来说是真实的,不以她的意志为转移。

电影在三个空间中不停转换:盲女臆造的空间,盲女意识中的现实空间,真正的现实空间。

不过真正的现实空间所占的比例很小。

盲女的意识和现实混合,创造出了既非臆造也非现实的空间,这个故事是意识和现实相互侵蚀以后的产物。

这个电影表达了什么?

1.关爱盲人。

2.关爱焦虑症患者。

3.包容他人,尤其是包容弱者,尤其是包容需要你的弱者。

4.1+2+3=幽默感(这当然是电影要表达的内容之一而不是总结)。

但是除了幽默感,这个电影真正要表达的是:5.关爱自己,接受自己。

胡诌完毕。

 9 ) 心盲

心盲你有没有想过,盲人眼中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呢?

特别是,当一个原本视力健全的人不幸后天失明,这个世界在她眼中会发生怎样微妙的变化?

这种变化又能否通过电影手段呈现给观众呢?

我们知道,电影是一种基于视觉的艺术形式,而这恰恰是盲人所不具备的感官。

因此,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往往都是站在我们普通人的视角,以旁观者的姿态去审视盲人的生活状态,而非从盲人自身的主观视角出发,表现他们对于外界的真实感受。

然而,2014年的冷门佳作《盲视》似乎独辟蹊径。

挪威电影人埃斯基尔·沃格特试图在这部导演处女作中,带领我们深入盲眼女主角的精神世界,捕捉其内心的脆弱与偏执。

主人公英格丽最近不幸失去了视力,这让她备受打击,从此足不出户。

医生说,失明以后,她的视神经将不可避免地衰退;唯一能够延缓的办法,就是每天坚持进行想象练习,通过想象的方式保持对外界的感知。

平时,她靠写小说打发时间,或者一天到晚坐在窗前发呆,陷入胡思乱想。

她时常幻想丈夫白天并没有去上班,而是悄悄溜回家,坐在她身后观察自己的一举一动;幻想他在电影院偶遇了一个单身男子,或是在约会网站上结识了一位单亲妈妈,还背着自己偷偷跟对方约会——奇妙的是,这两人其实都是她小说里的虚构人物;最后,英格丽干脆自己走进了自己的幻想世界,和丈夫当面对质……

本片的主要看点之一,是失明女主人公细腻的心理刻画。

首先,失明意味着什么呢?

一般研究表明,人类各种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当中,视觉信息占到60%之多。

因此,要想感知外界,多数情况下都必须用眼睛去“看”;一旦视觉被剥夺,从主观上来说,则无异于世界的一部分也随之消失,这必然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感和对外部环境的失控感。

英格丽就是如此。

她多次幻想自己跌跌撞撞地走在喧嚣的街道上,各种声音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涌来,脚下俨然到处埋伏着看不见的陷阱,她就像只胆小的兔子,屡屡惊惶失措。

正是由于害怕失控,她坚决不愿出门,固执地将自己的世界封闭在小小的公寓房间里。

可麻烦事还远不止这些。

从英格丽的遭遇来看,失明还意味着,当你试穿一件新衣服,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它的上身效果究竟怎样,只能根据别人的描述随意想象;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模糊,你甚至会渐渐忘记自己的长相;一个人在家听音乐,你总是只敢戴一只耳机,不然即便有陌生人闯入也会毫无察觉……通过这些生活细节,英格丽内心的恐惧、焦虑和痛苦也就显得格外真实。

此外,这种失控感有时还会影响到人际关系,使失明者变得多疑、神经质、对别人失去信任感。

电影中,英格丽和她的丈夫之间就产生了裂痕。

丈夫其实非常爱英格丽,在她失明后一直对她不离不弃,而且一直鼓励她多出去走走,慢慢克服心理障碍;但他是那种不善言辞的男人,而且一直忙于工作,关注不到妻子精神的苦闷。

所以英格丽始终觉得,丈夫其实打心眼里嫌弃她,随时可能抛弃自己,之所以还没有这么做,不过是出于对她的怜悯罢了。

更何况在失明以后,英格丽完全看不到丈夫的一举一动,这更加助长了她的猜疑心理。

丈夫睡前躺在她身旁用笔记本电脑写邮件,她却忍不住想象丈夫正在网络聊天室和陌生女人调情;甚至幻想丈夫已经出轨,说是去健身房,其实是去跟别的女人偷偷约会……

不过电影真正出彩的地方,在于实现了幻想与现实的无缝交织。

尽管主人公丧失了视觉,她的内心世界似乎却因此变得更加丰富——想象力代替了她的眼睛,使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了,前者得以不动声色地入侵现实。

也许对英格丽而言,想象已经成为属于她个人的“真实”;想象到的,就是“看到的”。

电影中的许多场景,其实并非实际发生,而是英格丽想象出来的。

可是,在表现“幻想”与“现实”这两部分内容时,导演却刻意不加区分,保持了两者画面风格上的一致性。

因而,片中出现的幻想情节尽管也带有一定的视觉奇观性质,但风格却始终是写实的。

初次观影时,观众很难分清哪些是幻想、哪些是现实,亦真亦幻,极大增强了电影的趣味性。

这样的例子在片中不胜枚举——丈夫和另一个人面对面坐着喝咖啡,然而他们对话的场景时而在咖啡厅、时而在公交车。

这段反复转场无疑是发生于英格丽想象中的视觉奇观,但是镜头处理非常克制、非常写实,初看几乎意识不到有转场,颇有今 敏风格。

丈夫睡前一直在敲键盘,他说自己在写邮件,但镜头多次给出他和陌生女人的网聊界面,内容颇为露骨;等丈夫关掉电脑熄灯睡觉,镜头却再一次切到聊天界面——这时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丈夫真的是在写电子邮件,之前所有聊天内容都是来自英格丽的幻想。

还有个人最喜欢的一组镜头:镜头一,中景,英格丽踮起脚尖试图触碰天花板;镜头二,特写,我们看到手指几乎就要触到天花板;镜头三,切回中景,我们发现她的手距离天花板其实很远很远,镜头二只是她的想象——言简意赅地表现出了盲人眼中空间感的模糊化。

北欧国家的电影似乎总和他们的气候一样,骨子里带着几分阴冷的气质。

这部《盲视》也不例外,多数时间画面都是冷峻的,看的时候真担心连结局也是冷冰冰的。

英格丽一直都想和丈夫要一个孩子,可是又担心丈夫的反对,担心他会说:“你永远也看不到自己孩子的样子,这样真的好吗……”最后她鼓足勇气,告诉丈夫自己怀孕了,然后站在那里,紧张不安地等待着——

只见之前种种悲观的幻想,此刻,全都被丈夫温暖的笑容驱散得无影无踪(虽然,她自己看不到这一幕)。

原来,丈夫也很想要一个孩子;原来,丈夫从来就不曾有过抛弃她的念头——要知道,这个世界,怎么可能总是像我们想象得那样糟糕呢?

肉眼的失明使人目盲,使我们失去对外界的正常感知;然而封闭自己的内心、耽于幻想不能自拔,却会使人心盲,使我们对生活中的美好视而不见、对本属于自己的幸福无动于衷——这也许是《盲视》试图告诉我们的。

 10 ) 一朵脆弱而敏感的幻想之花

失去视力的事实,以及伴随而来的生活、婚姻等各种焦虑,在不安、猜疑、自卑和欲望压抑的浇灌之下,孕育出一朵脆弱而敏感的幻想之花。

一如很多欧洲小众片,手法是大胆的,创意是不拘的,画面是梦幻的,意识是横溢的,然而跟着女主跳跃穿梭在漫无规则的意识中,无疑也让观片过程也是痛苦而恍惚的。

当然,能把意识流的东西如此成功的搬到银幕,已经是强大画面语言能力的体现,该片无数的奖项就是证明,但是,犹如对被众多追捧的意识流文学类似的个人看法,低俗如老夫,始终认为没有真实的故事框架而构思其上的意识流,终归缺乏世情之坚实基础的飘渺妄想,不免落了下乘,看罢让人心里空落落,而后弃之如旧履,遗忘于时光,不复再阅或思量。

《盲视》短评

讓我一個人在家,會發覺原來自己內心邪惡是怪獸。

4分钟前
  • lamslee
  • 推荐

太深奥!

8分钟前
  • HAPPYFFF
  • 很差

有不少涩涩画面也拯救不了平庸。

10分钟前
  • 有时间就看电影
  • 较差

失去视力后她试图把自己拖入一场又一场莫须有的危机中,用幻想丰满单薄的现实。描绘盲女的内心世界,具象化其心理危机。不断的跳切镜头如流水,太妙了。

14分钟前
  • 阿茶
  • 力荐

太完美了,很好的诠释了那些困扰着我们的问题是怎么来的。

15分钟前
  • 狂抽猛送三千下
  • 推荐

视角很独特但是实在拍得太苍白无聊了。

16分钟前
  • 沙发鱼
  • 较差

最大贡献是剪辑,形式上甚至有些突兀生硬,但能如此流畅地将现实和虚拟对接,且并无牵强感,实属难得,至少探索到了拍摄意识流动行之有效的途径;整体结构也较出彩,从女主叙述逐渐扩升为全知,从后窗式情景推拉到另一层面的叙事,直至所有层面的人物发生交集;又一部脑洞片。

1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诡异的叙事镜头和顺序,智商不够看不懂

22分钟前
  • 奔奔
  • 较差

无法忍受这种靠大段大段独白撑起来的电影

25分钟前
  • Hayaki
  • 较差

"后来他失去了看那些激烈片子的欲望,转而在他意淫的对象上寻找一些日常而平凡的痕迹。"

29分钟前
  • 力荐

还不错,没想象中沉闷。北欧的文艺片也开始讲故事了。世界真是变了。

32分钟前
  • 远子
  • 推荐

一般

35分钟前
  • ArenA
  • 还行

4 太屌了!拍成这样太屌了。中间有部分太闷,但整体来说第一次看到这么完整这么具有冲击力的想像力重现。场景转换很自然太特别了。那种想要爱的恐惧害怕和强烈的向往,非常直接的投射和映照在我心上,好棒。

37分钟前
  • Sigma von Zeta
  • 推荐

导演的叙事方式与剪辑风格让人叹为观止

42分钟前
  • 𝐚𝐫𝐨
  • 推荐

看着挺神乎的,但是也很累,对这种电影欣赏无能。不过倒是能体会电影要表达的盲了的女主内心的不安、矛盾和恐惧,用这种手段来展现是挺好的~

47分钟前
  • 白夜行走在1890
  • 还行

看不懂,看了几分钟关了。不过北欧真好。

48分钟前
  • 月朦胧鸟朦胧
  • 较差

很特別的電影,不過只喜歡前半段。

53分钟前
  • 水原吸管
  • 还行

我的年度十佳之一,将一个盲女的精神世界具象化,将她的幻想和盲前对生活的认知上演成现实影像,她内心的问题开始让一切失控,这也放大出她生活中危机的源头。用影像来表现人的抽象意识和思维,片中有几处剪辑处理的非常令人惊艳,你不禁的会想,如果导演选择戏剧情节而不是意识流旁白呢?★★★★

5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电影,是最进接近意识的表现形式。本片太厉害了,不仅是模糊了现实与虚构,恐惧与期待,可视与盲视的界限,甚至还加入了一些元叙事的内容,太厉害了!编剧和剪辑神了!旧的世界一去不返,这是电影可以抵达的新的彼岸。

55分钟前
  • 闪电杰克
  • 力荐

就像片名一样,我们其实都分不清视角,作为观众,我们有时候是旁观者的第三视角,有时候是英格丽的主观视角,有时候,也会是她笔下的人物。而到底哪部分是现实,哪部分是虚构,其实早就已经分不清了。那种心灵陷入孤独与困境的感受,或许分分钟就能摧垮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因为他人不是地狱,地狱在人心中。

60分钟前
  • 等待戈多
  • 推荐